游焦山小记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2020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语文试卷(答案解析)

2020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语文试卷(答案解析)

2020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语文试卷(教师版)一、积累运用(31分)1.(9分)初中即将毕业,班级开展“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老师寄语】你们中间若有人坐着轿子、吹着和.煦的风去过千座山,看过千种风景,这样的学生我不欣赏;没有一座山是他真正认识的,千种风景也会①______.我欣赏这样的学生:他在登山时流过汗,②______,这就胜过你们对千种风景的一知半解。

我说的山,是指你被荆棘伤过、在山路上跌倒过,采过上面的花,最后在山顶迎着风nà喊的山。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和.煦hénà喊呐(2)横线①处填入短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A.浮光掠影B.刻骨铭心C.转瞬即逝D.根深蒂固(3)横线②处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BA.即便只看过一种风景,他也做好了去登所有山的准备B.即便只登过一座山,他也做好了去了解所有风景的准备C.如果只看过一种风景,他也做好了去登所有山的准备D.如果只登过一座山,他也做好了去了解所有风景的准备(4)以下直接解释“老师寄语”含义的一项是DA.要想欣赏最美的风景,就要去攀登最高最险的山。

B.享乐是进取的敌人,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甘于寂寞。

C.“学则须疑”,学习过程中,要敢于怀疑,善于质疑。

D.只有亲身实践,历经磨砺,才能体验收获真知的快乐。

【微点】综合读写.【思路】(1)本题考查字音与字形的掌握。

根据平时对字词的积累,“和煦”的“和”读作hé,“nà喊”写作“呐喊”。

(2)本题考查词语的正确运用。

根据语段内容,这里要表现的是“没有一座山是他真正认识的”,对风景印象不深刻。

“刻骨铭心”“根深蒂固”都表现事物留下深刻的印象,可排除。

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致或印象很不深刻,像水上的反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一晃就过去了。

转瞬即逝,形容很快就会失去或消失。

根据表述的对象“风景”,应使用的短语是“浮光掠影”。

故选:A。

游焦山小记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游焦山小记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游焦山小记阅读题答案及译文游焦山是我最近的一次旅行经历,这里是一座以宁静和美景而闻名的山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游焦山的所见所闻,并提供相关的答案和译文。

第一部分:游焦山的介绍焦山地处中国东北地区,是一座重要的自然景区。

这座山脉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壮观的自然风光而闻名于世。

焦山的最高峰海拔1680米,四季分明,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美景。

第二部分:游焦山的经历作为一个登山爱好者,我对焦山有着浓厚的兴趣。

我从城市出发,乘坐巴士来到焦山的脚下,准备了一整天的时间来探索这个地方。

当我踏上焦山的小径时,我被周围的景色所震撼。

郁郁葱葱的树林和鸟语花香的氛围让我感到宁静和放松。

登山途中,我经过了几个瀑布和溪流,水流清澈见底,仿佛在天堂中漫步。

经过几个小时的攀登,我终于到达了焦山的山顶。

站在海拔1680米的高度,我俯瞰着整个山脉的壮丽景色,仿佛置身于云端之上。

远处的群山连绵起伏,云雾缭绕,给人一种神秘而美丽的感觉。

第三部分:答案及译文1. 游焦山是在中国东北地区。

答案:True(正确)2. 焦山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美景而闻名。

答案:True(正确)3. 焦山的最高峰海拔1680米。

答案:True(正确)4. 游焦山的小径周围有郁郁葱葱的树林。

答案:True(正确)5. 登山途中经过的瀑布和溪流水流清澈见底。

答案:True(正确)译文:游焦山小记答案及译文游焦山是我最近的一次旅行经历,这座山脉地处中国东北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美景而闻名。

焦山的最高峰海拔1680米,四季分明,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美景。

作为一个登山爱好者,我对焦山怀有浓厚的兴趣。

我从城市出发,乘坐巴士来到焦山的脚下,准备了一整天的时间来探索这个地方。

当我踏上焦山的小径时,周围的景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郁郁葱葱的树林和鸟语花香的氛围让我感到宁静和放松。

登山途中,我经过了几个瀑布和溪流,水流清澈见底,仿佛在天堂中漫步。

经过几个小时的攀登,我终于到达了焦山的山顶。

最新整理游虎丘小记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最新整理游虎丘小记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游虎丘小记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原文:虎丘,中秋游者尤盛。

士女倾城而往,笙歌笑语,填山沸林,终夜不绝。

遂使丘壑化为酒场,秽杂可恨。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

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歌女)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与弱生坐钓月矶(位于虎丘山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风铃)及佛灯隐现林杪(树枝末端)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舍侄偕访仲和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两脚盘腿打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造访)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友人徐声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

」真知言哉!译文:虎丘,在中秋之夜游人极多。

全城的士绅学子、妇孺歌姬皆会前往。

歌声乐声谈笑之声充斥于整个山林,如此竟夜不息。

于是乎,那壮丽的自然丘壑竟化为酒场,鱼龙混杂,实在可恨。

我于初十便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

月色很美,游人也还不多,在风亭月榭之间,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缀,并不扫兴。

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前往要和我意。

我曾经和弱生在秋夜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往来,只有佛塔的风铃之声与佛灯在静夜之中若隐若现。

还有就是今年春天,和无际舍侄一起拜访仲和到此。

半夜之时,月亮出来了,不见人影,我们盘膝坐于石台之上,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心与周围之清景同在了。

我一生中造访虎丘,也就这两次见到了虎丘的`本色。

我的朋友徐声远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

」说的真对啊!【游虎丘小记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1.《游虎丘小记》文言文翻译2.游虎丘小记原文及翻译3.《游焦山小记》的原文及翻译4.《游虎丘小记》阅读答案5.游虎丘小记的练习题6.虎丘记原文及翻译7.虎丘题壁原文翻译8.虎丘记的原文及翻译。

《桃花源记》《游金焦两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游金焦两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0~13题。

(14分)【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乙】游金之明日..游焦。

焦山去金山下流十五里。

是日风大逆,舟人扬帆就风,横折而下,倍直道六七,乃抵山。

其半有关侯祠,饭焉。

去祠左折,上登佳处亭,榴花甚吐,童子折一枝,佐饮。

右折而上,至吸江亭,则亭对金山而高倍。

金山峻绝,当津渡要冲者易①;焦有田可稻麦,山根多巨奇石,如乱兽卧草中,草树四垂,如衣女萝②衣者,固.幽僻藏胜。

(节选自《游金焦两山记》) 【注释】①当津渡要冲者易:面对渡口要道处却是平坦的。

②女萝:地衣类植物。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4 分)(1)渔人甚异.之▲(2)豁然..开朗▲(3)游金之明日..游焦▲(4)固.幽僻藏胜▲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坡植牡丹、芍药B.屋舍俨然.并怡然.自乐C.焦山去.金山下流十五里去.祠左折D.是.日风大逆是.以谓之“文”也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焦有田可稻麦,山根多巨奇石。

▲13.【甲】【乙】两文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10.(4分)(1)对……感到诧异(2)开阔敞亮的样子(3)第二天(4)本来11.(2分) C12.(1)(2分)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2分)焦山有田可种稻麦,山脚多巨型怪石。

13.(4分)甲文描写桃花源的景物具有宁静、优美的特点(1分)。

2017-2018学年(下)八年级语文期末专题《课外文言文2》

2017-2018学年(下)八年级语文期末专题《课外文言文2》

2017-2018学年(下)八年级语文期末专题《课外文言文2》(一)游武夷记(节选)曹学佺以七夕前一日发建溪,百里,抵万年宫,谒玉皇太姥十三仙之列,履汉祀坛,即汉武帝时所谓“干鱼荐武夷①”者也。

泛舟溪上,可以望群峰,巍然首出,为大王;次而稍广,为幔亭。

按魏志②:“魏子骞为十三仙地主,筑升真观于峰顶,有天鉴池、摹鹤岩诸胜。

以始皇二年,架虹桥而宴曾孙③,奏‘人间可哀’之曲。

”今大王梯绝不可登,幔亭亦惟秋蝉咽衰草矣。

玉女兜鍪之下,数里,为一线天。

道经友定故城,虎为政,游人不敢深入。

两崖相阖者里许,中露天光仅一线。

有风洞,白玉蟾斩蛇于此,今祠之,而肃杀之气犹存云。

注释①干鱼荐武夷:汉武帝时,有人奏请祭祀各方神灵以拟出规格,其中有“祀武夷君用干鱼”说。

②魏志:《三国志》中《魏志》。

③曾孙:对乡人的称呼。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次.而稍广次:其次B.今大王梯.绝不可登梯:用梯子C.有天鉴池、摹鹤岩诸胜.胜:胜景D.白玉蟾斩蛇于此,今祠.之祠:祠堂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A.以.七夕前一日发建溪以:介词,表时间,在B.而肃杀之.气犹存云之:主谓之间,不译C.为.一线天为:是D.白玉蟾斩蛇于.此于:在3.翻译句子。

(4分)(1)泛舟溪上,可以望群峰,巍然首出,为大王。

(2)道经友定故城,虎为政,游人不敢深入。

4.作者引用《魏志》有什么作用?(4分)(二)游沙湖苏轼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

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

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是日剧饮而归。

中考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游吼山记》含答案

中考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游吼山记》含答案

中考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游吼山记》游吼山记余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

名胜所在,贵乎心得,有名胜而不觉其佳者,有非名胜自以为妙者。

余年十五时,有赵省斋先生名传者,杭之宿儒①也。

赵明府②延.教其子,吾父命余亦拜投门下。

暇日出游,得至吼山。

近山见一石洞,豁然空其中,四面皆峭壁,俗名之曰“水园”。

临.流建石阁五椽③,对面石壁有“观鱼跃”三字,水深不测,相传有巨鳞潜伏,余投饵试之,仅见不盈尺者出而唼食④焉。

阁后有道通旱园,拳石乱矗,有横阔如掌者,有柱石平其顶而上加大石者,凿痕犹在,一无可取。

游览既毕,宴于水阁,命从者放爆竹,轰然一响,万山齐应,如闻.霹雳生。

此幼时快游之始。

(节选自沈复《浮生六记》,有删减)【注释】①宿儒:年高而博学的读书人。

②明府:县令。

③椽:古代房屋间数的代称。

④唼(shà)食:吞食,犹咬。

17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延( ) (2)临( ) (3)闻( )17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名胜所在,贵乎心得。

(2)余投饵试之,仅见不盈尺者出而唼食焉。

173.请说说选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景的。

本文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答案】171.(1)延(邀请)(2)临(靠近)(3)闻(听到,听见)172.(1)(我认为)所谓名胜的标准,贵在心有领会。

(2)我投鱼饵来试探,仅仅见到不足一尺的鱼儿跃出水面来争食。

173.答案示例:选文是按地点变换(作者的游踪)的顺序来写景的。

启示: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对任何事都要有自己的判断。

【解析】17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赵县令延请他教授孩子的学业。

延,邀请。

(2)句意:临水建构了五间石阁。

临,靠近。

(3)句意:好像听到了打雷的声音。

闻,听到,听见。

17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1)乎,于,“在”的意思;心得,心有领会;(2)余,我;试,试探;仅,只;盈,满,足。

《岳阳楼记》《来焦山有四快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岳阳楼记》《来焦山有四快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16分)1.【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节选自《岳阳楼记》)【乙】来焦山有四快事:观返照吸江亭,青山落日,烟水苍茫中,居然米家父子①笔意;晚望月孝然祠外,太虚一碧,长江万里,无复微云点缀;听晚梵声出松杪②,悠然有遗世之想;晓起观海门日出,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映射江水,悉成明霞,演漾不定。

《瘗鹤铭》③在雷轰石下,惊涛骇浪,朝夕喷激,予来游于冬月,江水方落,乃得踏危石于潮汐汩没之中,披剔尽致④,实无不幸也。

(选自《渔洋山人文略》)【注】①米家父子:米芾父子。

②杪(miǎo):树梢。

③《瘗(yì)鹤铭》:六朝摩崖石刻。

④披剔尽致:仔细而详尽的地阅览、观赏。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春和景明______②心旷神怡______③悉成明霞______④得踏危石______10下列句子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______A.于潮汐汩没之中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B.而或长烟一空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C.不以物喜可以一战(《曹刿论战》)D.悠然有遗世之想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②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

12填空和解答。

①根据乙文内容填空。

游焦山四件快事:______--晚望月孝然祠外--______--晓起观海门日出②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但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不同,请简述。

【答案】日光;愉快;都;能够;C;观返照吸江亭;听晚梵声出松杪【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古代诗歌赏析吴潜《水调歌头焦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赏析吴潜《水调歌头焦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焦山[南宋]吴潜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

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

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

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

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皋。

惟有汀边欧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

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注释:此词为嘉熙二、三年间(1238-1239)吴潜任镇江知府时所作。

11.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铁瓮”,指镇江古城,是三国孙权所建,十分坚固,当时号称铁瓮城。

“金焦”,金山、焦山,二山均屹立大江中,西东相对,十分雄伟。

B.“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二句中“注”“惊”二字力度很大,江水灌注,晨风卷起浪涛,声势壮烈。

此处写江又加强了砥柱中流的金焦形象。

C.上片写景从形势写起,江,天,山,由远而近,层次分明。

览景时,人们往往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

如果说上片是“视通万里”,那么下片就是“思接千载”D.这首词由写景、怀古、抒情三者组成,层层生发,一气呵成。

作者用明净、圆熟的语言,创造了一个高远、清新的意境,读来爽口惬心,发人意兴。

12.请简要概括全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给予了批评:_______,_______。

(2)宋荣子能够分清自我与外界的区别,辨清荣誉与耻辱的界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4)《长亭送别》的《滚绣球》用拟人写柳树留人,怨夕阳早落的句子_______,_______。

(5)《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古代圣贤历经磨难著述丰富评价的句子有: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_______,_______。

(6)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__,_______。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三峡》与《游黄山记》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三峡》与《游黄山记》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三峡》与《游黄山记》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

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

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

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

”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

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

于是且步且负各半。

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

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节选自清朝袁枚的《游黄山记》)【注释】①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

27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①夏水襄.陵②虽乘奔.御风③路绝.矣④引.五六壮佼者来27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遂浴黄山之.汤泉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B.何陋之.有(《陋室铭》)C.笑而遣之.(《卖油翁》)D.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三峡》)27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

274.侧面烘托是一种常见的手法,结合两文中分析在所写的“山”的特点时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答案】271.漫上飞奔的马断绝带、带领272.D 273.①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②开始时还想强撑着自己走,等到疲劳不堪时,就绑缚在“海马”的背上。

274.甲文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山的高俊;乙文用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

2017-2018学年(下)八年级语文期末复习专题《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2017-2018学年(下)八年级语文期末复习专题《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 分 )
A.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 .焉 游 :游玩
C. 其心洒.然.而醒
洒然 : 惊奇
B.群山之相环. D.而名.之以见其实
环 :环绕 名 :名字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则必即丰乐以.饮 以:连词,来
C. 其心洒然而.醒
而:连词,表修饰
3.翻译句子。 (4 分 )
(1) 倚阁门俯视,大河奔湍,三面临激,石峰疑若摇振。
(2) 盖天下之奇观也。
4.请结合选文说说本文在写景顺序上的特点。 (3 分 )
(九 )游焦山小记 (节选 )
李流芳
二十七日,雨初霁,与伯美约为焦山之游。孟阳、鲁生适自瓜州来会,亟呼小艇共载。到山,访湛公
于松寥山房,不遇。步至山后,观海门二石,还登焦先岭,寻郭山人故居,小憩山椒亭子。寻由小径至别
2017-2018 学年(下)八年级语文期末复习专题《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2017-2018 学年(下)八年级语文期末复习专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 一)游武夷记 (节选 )
曹学佺
以七夕前一日发建溪,百里,抵万年宫,谒玉皇太姥十三仙之列,履汉祀坛,即汉武帝时所谓“干鱼
荐武夷 ①”者也。泛舟溪上,可以望群峰,巍然首出,为大王;次而稍广,为幔亭。按魏志
虽有敏口,不能名状。
注释
①垂幢 (chuáng):下垂的旗帜。②芟 (shān)芜 :割倒杂草。③刈 (y ì)翳 :清除障碍。④缒 : 用绳子拴住人、物传送。
⑤睇 (dì): 察看。⑥昌荧 :透明闪光。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引.舟上下者久之 引:牵引
C. 爱不能去.

《游东山记》阅读答案

《游东山记》阅读答案

《游东山记》阅读答案《游东山记》阅读答案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经常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游东山记》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游东山记》阅读答案1洪武乙亥,余客武昌。

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

其子立恭,能诗。

皆意度阔略。

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

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

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

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

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

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

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

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

延余两人坐。

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

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

”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

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

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

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

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

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

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

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

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

李出琵琶弹数曲。

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

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

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

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

”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

”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

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

李流芳游焦山小记原文及翻译-作文

李流芳游焦山小记原文及翻译-作文

李流芳《游焦山小记》原文及翻译原文①二十七日,雨初霁,与伯美约为焦山之游。

孟阳、鲁生适自瓜州来会,亟呼小艇共载。

到山,访湛公于松寥山房,不遇。

步至山后,观海门二石,还登焦先岭,寻郭山人故居,小憩山椒亭子。

寻由小径至别山、云声二庵,径路曲折,竹树交翳,阒然非复人境。

有僧号见无,与之谈,亦不俗,相与啜茶而别。

寻《瘗①鹤铭》于断崖乱石间,摩挲久之。

还饭于湛公房。

孟阳、鲁生遂留宿山中。

予以舟将渡江,孟阳、鲁生与山僧送余江边,徙倚柳下,舟行相望,良久而灭。

落日注射,江山变幻,顷刻万状,与伯美拍舷叫绝不已。

②因思焦山之胜,闲旷深秀,兼有诸美。

焦先岭上,一树一石,皆可彷徨追赏。

其风涛云物,荡胸极目之观,又当别论。

且其地时有高人道流如湛公之徒,可与谈禅赋诗,逍遥物外。

观其所居,结构精雅,庖湢②位置,都不乏致。

竹色映人,江光入牖,是何欲界,有此净居?孟阳云:吾尝信宿兹山,每于夕阳登岭眺望,落景尚烂于西浦,望舒已升于东溆;琥珀琉璃,和合成界,熠熠恍惚,不可名状。

嗟乎!苟有奇怀,闻此语已,那免飞动?③予自丁酉来游,未遑穷讨。

人事参商,忽忽数年,始一续至。

又以羁绁俗缘,卒卒便去,如传舍然。

不知此行定复何急?良可浩叹,自今以往,日月不居,一误难再。

赋归之后,纵心独往,尚于兹山不能无情,当择春秋佳日,买小艇,襆被宿松寥阁上十日夕以偿夙负。

滔滔江水,实闻此言。

注①瘗:埋葬。

②庖湢:厨房和浴室。

译文①二十七日那天,雨后天刚放晴,我和伯美相约游一回焦山。

正赶上孟阳、鲁生从瓜洲前来相会,迅即叫了艘小船,载着我们一同前往。

到了焦山之后,先准备去松寥山房探访湛公,可惜没见到他。

然后我们步行来到山后,观赏了海门二石,接着又登上焦先岭,探寻郭山人的故居,在山椒亭作短暂休息。

不多久我们抄小路来到别山和云声两座庵堂,此间小径曲折有致,竹影树荫交错斑驳,寂静无声非同人间。

遇着一位法号叫见无的和尚,与他交谈,感觉也谈吐不俗,他请我一起喝完茶才道别。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阅读理解专题训练《京口漫笔》(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阅读理解专题训练《京口漫笔》(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京口漫笔岑桑①前些日子,乘便游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镇江。

走马看花,穷一日之游,也只浏览了江边的北固山、金山和江上的焦山。

三座山各有特色:北固英挺昂藏,雄峙岸边,气势凛然。

“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李白早就把这座名山的奇美之态描述过了。

登上山头的“江山第一亭”。

俯瞰大江,苍苍茫茫,在那荡荡江风之中,帆舟竞发,沙鸟嬉游,一派清新活泼的景象尽入眼帘;远眺江北,则见一马平川,旷远无极,这一切真叫人心神爽。

金山胜在绮丽诡奇,山上的江天古寺,恍如幻化而成,只消看它一眼,便会马上被它吸引到白蛇故事里去;焦山则以端庄俊秀见长,据说这是东汉末年隐士焦光的隐居处,江边芦花正茂,似觉烟霭迷离,远远看去,江水泱泱,焦山在芦丛里穆然而立,超绝极了!②这几座山,古迹随处皆是,但是赝品和牵强附会之说也多,亦是一趣。

北固山甘露寺有一块大石头,上刻“狠石”二字。

传说当年曹操领大军直下江南之际,诸葛亮曾与孙权骑在这石上,共议拒曹之计。

其实,这石头是后人安上去的,陆游在《入蜀记》中已指出过这“狠石”是件赝品。

又据说金山的中冷泉,泉水既甘且洌,被认为是“天下第一泉”。

有人把这泉水说得神乎其神,说饮过之后,“胸腋间皆有仙气”。

如今金山江天寺里有一口井,井旁有一块刻着“天下第一泉”的碑石,人们说这就是山中冷泉了。

其实真正的中冷泉在金山西南边的野外。

又是赝品!③知道了这许多赝品和胡诌,访古寻幽的心情就大减了。

真正使我心旷神怡的,还是那美不胜收的如画江山。

在山上,在江边,目睹如此宏伟瑰丽的大地,气象万千的河川,心中对祖国的深厚感情禁不住又一次沸腾起来。

④但是,游到焦山,有个遗迹却使我感慨万端。

在焦山定慧寺山门的一堵石墙上嵌有一板黑油油的碑石。

在这碑石上,赫然有被炮火轰打过的痕迹。

碑石在中弹的地方脱了一大块,作花瓣形向四面散开。

这无疑是经历过浩劫的遗迹了。

《游东山记》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游东山记》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游东山记》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游东山记》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游东山记》是明代文人杨士奇创作的散文作品,出自《东里集》,重点描述了访村舍、饮酒、赋诗、歌舞、戏鱼等文人雅士的活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游东山记》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游东山记 [明]杨士奇洪武乙亥,余客武昌。

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

其子立恭,能诗。

皆意度阔略。

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

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

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

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

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

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

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

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

延余两人坐。

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

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

”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

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

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

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

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

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

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

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

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

李出琵琶弹数曲。

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

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

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

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

”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类训练(游记)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类训练(游记)

现代文阅读(游记)阅读下面散文,完成各题。

唐槐森森狄公巍巍唐中才①途经太原狄村建南汽车站,时值初秋,风和日丽,天高气爽,忽然瞥见路北有一个园子里一群老人自得其乐,再瞥方见园门上书“狄仁杰文化公园”,顿悟此处即太原人谓之的狄梁公祠,于是兴致盎然踏步而入。

②一个人身故后,设立牌坊祠堂,光耀门楣,流芳百世,无疑是古代对名臣良将最大的褒扬。

而在今天,一个值得世人崇尚、效仿、追求的光辉榜样,亦有匡正世风的积极作用。

相较于近些年来影视剧中大火的“神探”狄仁杰与游戏中的角色,历史中忠贞清廉、刚正不阿、任人唯贤、明察善断的唐朝名相狄仁杰,在人们心中形象却黯淡了许多。

③步入大门,穿过鱼沼,眼前就是狄粱公祠。

在狄仁杰去世后,被追封为梁国公,故狄仁杰也被称为狄梁公。

历朝历代在洛阳、彭泽等地均有狄梁公祠等类似建筑纪念他,而狄仁杰故里的太原狄村有狄梁公祠,实属情理之中。

祠堂中有端坐堂上的狄公塑像,在背后屏风的山水环抱之间,右手持蒲扇,左手若有所指,正襟危坐,眉目庄严。

两旁展示的文告为狄公为官期间的文告、奏疏展示,反映狄公为民请命、断案公正的事迹,与周遭围墙仿制的宋代名相范仲淹撰、元代书法家赵孟颊书的《狄梁公碑》等碑碣,相互呼应,堪称一绝。

④向东走出祠堂,在水榭环抱中的一方水池名日“镜池”,池上有一小桥名为“清水桥”,寓意为“清如水、明如镜”。

站在桥上,不禁神思:在狄公的一生中,有多少次“苟利于国,岂为身谋”的敢言直谏,有多少次“荐贤为国,非为私也”的举贤任能,清明如一。

天授二年,狄仁杰代理尚书事务,并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

武则天对他道:“你在汝南为官时有良好的政绩,但却有人在中伤你,你可知道是谁吗?”狄仁杰答道:“如果陛下认为臣做错了,臣当改过;如果陛下明白臣并无过错,这是臣的幸运。

臣不想知道中伤我的人是谁,还会把他视为我的朋友。

”当后人称颂大唐盛世,海晏河清之时,也应想到,国史幸有大唐,大唐幸有狄公。

⑤狄公故居位于镜池的东侧,居室书房,古朴自然,在清淡的装潢风格中展示狄仁杰传说故事以及大唐时期民风民俗。

游焦山小记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游焦山小记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游焦山小记阅读题答案及译文游焦山小记阅读题答案及译文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2分)游焦山小记李流芳①二十七日,雨初霁,与伯美约为焦山之游。

孟阳、鲁生适自瓜州来会,亟呼小艇共载。

到山,访湛公于松寥山房,不遇。

步至山后,观海门二石,还登焦先岭,寻郭山人故居,小憩山椒亭子。

寻由小径至别山、云声二庵,径路曲折,竹树交翳,阒然非复人境。

有僧号见无,与之谈,亦不俗,相与啜茶而别。

寻《瘗①鹤铭》于断崖乱石间,摩挲久之。

还饭于湛公房。

孟阳、鲁生遂留宿山中。

予以舟将渡江,孟阳、鲁生与山僧送余江边,徙倚柳下,舟行相望,良久而灭。

落日注射,江山变幻,顷刻万状,与伯美拍舷叫绝不已。

②因思焦山之胜,闲旷深秀,兼有诸美。

焦先岭上,一树一石,皆可彷徨追赏。

其风涛云物,荡胸极目之观,又当别论。

且其地时有高人道流如湛公之徒,可与谈禅赋诗,逍遥物外。

观其所居,结构精雅,庖湢②位置,都不乏致。

竹色映人,江光入牖,是何欲界,有此净居?孟阳云:“吾尝信宿兹山,每于夕阳登岭眺望,落景尚烂于西浦,望舒已升于东溆;琥珀琉璃,和合成界,熠熠恍惚,不可名状。

”嗟乎!苟有奇怀,闻此语已,那免飞动?③予自丁酉来游,未遑穷讨。

人事参商,忽忽数年,始一续至。

又以羁绁俗缘,卒卒便去,如传舍然。

不知此行定复何急?良可浩叹,自今以往,日月不居,一误难再。

赋归之后,纵心独往,尚于兹山不能无情,当择春秋佳日,买小艇,襆被宿松寥阁上十日夕以偿夙负。

滔滔江水,实闻此言。

【注】①瘗:埋葬。

②庖湢:厨房和浴室。

22.第①段主要交待了焦山之游的___________。

(1分)【答案】行踪【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句,概括大意的能力。

【解析】从地点的转换可知。

23.从句式的角度简析第①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答案】此句运用了整、散结合的手法,富有节奏感(参差灵动,读起来朗朗上口),凸显了夕阳照射下焦山和江水相互映衬、变幻莫测的神奇景象和作者的依依不舍之情。

《三峡》《游黄山记》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峡》《游黄山记》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15题(14分)【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北魏郦道元)【乙】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

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

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

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

”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

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

于是且步且负各半。

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

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节选自清朝袁枚的《游黄山记》)【注释】:①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A.虽兜笼不能容虽乘奔御风 B.公步行良苦良多趣味C.路绝矣沿溯阻绝D.引五六壮佼者来属引凄异13.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遂浴黄山之汤泉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何陋之有(《陋室铭》)C.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 D.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每小题3分)(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

15.两文都写到了“山”,所写的“山”各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相关语句具体分析。

(4分)答案:12、D(2分)13、C(2分)14、(3分)(1)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的时候,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自、互文句式各1分,梳理1分。

游黄山记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游黄山记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游黄山记阅读理解题及答案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

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

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

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

于是且步且负各半。

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

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

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

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

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

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

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

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

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

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

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

天风撼人,不可立。

晚至狮林寺宿矣。

趁日未落,登始信峰。

峰有三,远望两峰尖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

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

僧惧挽之。

余笑谓:坠亦无妨。

问:何也曰:溪无底,那么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

僧人笑。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

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

食顷,有白练绕树。

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

初濛濛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

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

俄而离散,那么万峰簇簇,仍复原形。

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低,迥非一族。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

计步行五十馀里,入山凡七日。

(选自《明清散文名篇集粹》有删节)注:①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

《游黄山记》阅读题目19、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仄:狭窄B、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胜:尽C、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逼:急迫D、方知云有高低,迥非一族族:品类20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B、路绝矣,蹑木梯而上吾尝终日而思矣C、溪无底,那么人坠当亦无底于其身也,那么耻师焉D、家人以肩舆相迎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21、以下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作者在文章的开头简要交代游毕白岳峰进入黄山界,对黄山温泉的记游一笔带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2分)
游焦山小记
李流芳
①二十七日,雨初霁,与伯美约为焦山之游。

孟阳、鲁生适自瓜州来会,亟呼小艇共载。

到山,访湛公于松寥山房,不遇。

步至山后,观海门二石,还登焦先岭,寻郭山人故居,小憩山椒亭子。

寻由小径至别山、云声二庵,径路曲折,竹树交翳,阒然非复人境。

有僧号见无,与之谈,亦不俗,相与啜茶而别。

寻《瘗①鹤铭》于断崖乱石间,摩挲久之。

还饭于湛公房。

孟阳、鲁生遂留宿山中。

予以舟将渡江,孟阳、鲁生与山僧送余江边,徙倚柳下,舟行相望,良久而灭。

落日注射,江山变幻,顷刻万状,与伯美拍舷叫绝不已。

②因思焦山之胜,闲旷深秀,兼有诸美。

焦先岭上,一树一石,皆可彷徨追赏。

其风涛云物,荡胸极目之观,又当别论。

且其地时有高人道流如湛公之徒,可与谈禅赋诗,逍遥物外。

观其所居,结构精雅,庖湢②位置,都不乏致。

竹色映人,江光入牖,是何欲界,有此净居?孟阳云:吾尝信宿兹山,每于夕阳登岭眺望,落景尚烂于西浦,望舒已升于东溆;琥珀琉璃,和合成界,熠熠恍惚,不可名状。

嗟乎!苟有奇怀,闻此语已,那免飞动?
③予自丁酉来游,未遑穷讨。

人事参商,忽忽数年,始一续至。

又以羁绁俗缘,卒卒便去,如传舍然。

不知此行定复何急?良可浩叹,自今以往,日月不居,一误难再。

赋归之后,纵心独往,尚于兹山不能无情,当择春秋佳日,买小艇,襆被宿松寥阁上十日夕以偿夙负。

滔滔江水,实闻此言。

【注】①瘗:埋葬。

②庖湢:厨房和浴室。

22.第①段主要交待了焦山之游的___________。

(1分)
【答案】行踪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句,概括大意的能力。

【解析】从地点的转换可知。

23.从句式的角度简析第①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此句运用了整、散结合的手法,富有节奏感(参差灵动,读起来朗朗上口),凸显了夕阳照射下焦山和江水相互映衬、变幻莫测的神奇景象和作者的依依不舍之情。

【考点】本题考查赏析句式的表达效果。

【解析】注意题干要求句式角度。

划线句是写景,要点明写出了怎样的景象以及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4.第③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2分)
A.又因为尘事而束缚,便突然离开,就如同前往客馆一样漂泊不定。

B.又因为被尘事束缚,便匆匆离开,就如同旅居客馆一样漂泊不定。

C.又因为束缚于尘事,便匆匆离开,就如同前往客馆一样漂泊不定。

D.又因为被尘事束缚,便突然离开,就如同旅居客馆一样漂泊不定。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析】羁绁俗缘虽然没有被动词,但是被动句,如《<指南录;后序》余羁縻不得还就是。

卒卒,匆促急迫的样子。

传舍是客馆的意思(舍相如广成传舍),这里用作动词。

故选B。

【易错警示】卒确实常通猝,表示突然一下子的意思,但此句中是卒卒,就另当别论了;根据上下文,作者慨叹的是人事沧桑,岁月不居,自己不能好好地游赏焦山,这样就更能明确卒卒的意思了。

25.概述焦山诸美的内容。

(3分)
(1)山石树木等风景之美;(2)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观览风景带来的心胸舒畅之美;(3)与高人谈禅赋诗之美;(4)建筑结构精雅之美。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解析】此类题目在解答时考生首先要通读全文,然后划分层次,概括每层的含义,最后组织答案就可以了。

26.联系全文,阐述尚于兹山不能无情中的情的含义。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对于山水之美的热爱之情;对于人文之美的向往之情;厌倦世俗生活,渴望回归自然的隐逸之情;感叹时光匆促,年华老去的伤感之情。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析】解答时考生首先要认真阅读各段落的内容,逐层归纳。

文中表达感情的重点语句,如荡胸极目之观逍遥物外日月不居,一误难再等,也是探求作者情的依据。

【参考译文】
①二十七日那天,雨后天刚放晴,我和伯美相约游一回焦山。

正赶上孟阳、鲁生从瓜洲前来相会,迅即叫了艘小船,载着我们一同前往。

到了焦山之后,先准备去松寥山房探访湛公,可惜没见到他。

然后我们步行来到山后,观赏了海门二石,接着又登上焦先岭,探寻郭山人的故居,在山椒亭作短暂休息。

不多久我们抄小路来到别山和云声两座庵堂,此间小径曲折有致,竹影树荫交错斑驳,寂静无声非同人间。

遇着一位法号叫见无的和尚,与他交谈,感觉也谈吐不俗,他请我一起喝完茶才道别。

后来我在断崖乱石之间找到摩崖石刻《瘗鹤铭》,我抚摩琢磨良久。

返回后,在湛公的居所用餐。

孟阳、鲁生便留在山中过夜,我将乘船过江,孟阳、鲁生和山中僧人一同送我到江边,他们久久留连于柳树之下,目送我们的船儿离去,一直到消失在视野之中。

这时落日余晖照射水面,江天山色神奇变换,顷刻间千姿万态,我和伯美情不自禁敲打着船舷、赞不绝口。

②于是忖度这焦山的美景,安静而又空阔,深远而又秀丽,兼具各种美姿。

在焦先岭之上,一棵树一块石,都能够令人神往追忆;那风起云涌,荡涤心胸、游目骋怀的景致,更是另当别论;何况这里又有像湛公这类清雅高士,可与他们论道作诗,自在逍遥,超然物外;考察他的住所,结构精巧雅致,厨卫布局装饰,都不乏别致。

竹色青翠照人,江天水色尽收窗内,这是何方境界,有如此清静的所在!孟阳说:我曾经在这山里连住两夜,每在夕阳西下之时,登上焦先岭极目远望:西浦之下落霞余晖绚烂尚在;东溆之上月色清辉悄然腾空。

一派晶莹剔透、融汇三界,闪烁迷离、难以捉摸,简直无法用言辞来形容。

唉!倘若你有万千奇异的想法,听了这些言语之后,怎能不心驰神往?
③自从在丁酉年曾来游过,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刻回味(焦山的意蕴)。

怎奈人事沧桑,时光飞逝数年已过,现在又从头再续前缘。

又加上俗缘牵绊,匆促又要离去,感觉人世间就如同旅馆那般。

哪曾想这次行程注定又如此之仓促?实在令人慨叹,从今往后,时光流逝,错过之后就不应再错。

有朝一日倘能退隐索居,我将从心所欲只身前往,尚且对于这座山更不应无情。

当挑选春秋时节良辰吉日,租一叶扁舟,准备好行装在松寥阁住上十天十夜,来补偿以往的歉疚。

这滔滔不息的长江之水,听闻此言,也应该为我作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