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心理与个人发展
学生个性与发展自我评价
学生个性与发展自我评价学生个性与发展自我评价1我是一个性开朗,做事细心认真的人,生活中我从来不怕遇到困难,因为困难使我更坚强.一旦遇到困难我会想尽办法去解决困难,而不是去逃避.在寻找解决困难方法的同时我从中会到很多.同时我把困难和挫折看成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磨练,如果没有困难和挫折的激励你的生活就不是完美的!只有不段的去经历才会使我在成长才会从中吸取到教训,从而更好的去面对不论是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的没一个问题。
我相信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只要我们有不段创新的精神我相信我一定能够把工作做好,即使不是最好也要努力去做好!大学生活三年是我一生的重要阶段,是学习专业知识及提高各方面能力为以后谋生发展的重要阶段。
从跨入大学生活的校门的那一刻起,我就把这一信念作为人生的又一座右铭。
大学生活三年里,在提高自己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也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使自己成为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端正个人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大学生活三年,我系统全面地学习了本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
力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在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同时,还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积极参加学生科协及科学研究活动中的各项活动。
我掌握了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参加学校、系和班级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身体健康,体育合格标准达标。
在心理方面,锻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人格,克服心理障碍,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大学生活三年,塑造了一个健康、充满自信的我,自信来自实力,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眼下社会变革迅速,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自身还有很多的缺点和不足,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得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完善自己,改正缺点。
心理学对人们个性与性格发展的影响
心理学对人们个性与性格发展的影响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对于人们的个性与性格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心理学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个性特点,有助于促进个性与性格的优化和发展。
本文将从自我认知、环境因素以及心理干预等方面进行论述,分析心理学对个性与性格发展的影响。
1. 自我认知的重要性个性与性格发展的首要基础是对自己的认知。
心理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系列工具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自己。
通过自我认知的过程,个人可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价值观和信念等,从而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和个性塑造。
例如,利用心理测试工具,个体可以了解自己的性格类型、情绪状态和行为特征,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和应对方式。
2. 环境因素的塑造作用个性与性格的发展不仅受个体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共同塑造。
心理学通过研究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家庭教育等因素,帮助人们认识到环境对个性与性格的影响。
例如,研究发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个性特点和行为表现会有所不同。
文化背景、家庭教育方式等都会对人们的个性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心理学的研究帮助人们认识到这些环境因素,使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各种社会环境。
3. 心理干预的积极影响心理学通过心理干预的方法和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培养和发展个性与性格的途径。
心理咨询、心理训练等形式的干预都可以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调整情绪和改善人际关系等,从而对个性与性格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如,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的训练,个体可以学会积极的思考方式,从而影响和改变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模式。
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了解个性与性格发展的途径。
通过自我认知、环境因素和心理干预的综合作用,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塑造自己的个性与性格。
心理学对于个体的发展和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心理学对人们个性与性格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自我认知、环境因素和心理干预等方面的作用,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个性特点,促进个性与性格的优化和发展。
小学儿童自我意识和个性心理特征
小学儿童自我意识和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我存在和特性的认知和意识。
在小学儿童发展阶段,他们开始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并表现出一些明显的个性心理特征。
1.自知力:小学儿童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辨别和表达自身的需求和情感。
他们开始逐渐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并渴望将这些特点展示给他人。
2.规则意识:随着成长和学习,小学儿童逐渐理解社会和家庭对其行为的期望和规则。
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环境的影响,并试图遵守规则。
同时,对于规则的理解和遵守也会影响他们的个性发展。
3.社交意识:小学儿童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社会成员,并开始与他人进行交往和互动。
他们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赏,同时也会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
他们逐渐学会关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并尝试合作和共享。
4.自尊心:随着小学生的成长,他们开始对自身特点和能力产生评价。
他们渴望被他人接受和尊重,并对自己的外貌、学习、运动等方面有一定的评价。
良好的自尊心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个性特征。
5.自我调控能力:小学儿童逐渐发展出自己的情绪管理和自我调节能力。
他们开始能够认识并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缓解或改变自己的情绪状态。
以上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小学儿童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的常见表现,每个孩子的发展情况可能有所不同。
同时,这些特征受到家庭、社交环境、学校等因素的影响。
为了帮助小学儿童发展健康而积极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特征1.给予肯定和鼓励:积极的肯定和鼓励有助于小学儿童形成健康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
家长和教师要及时赞赏儿童的努力和成就,并尊重他们的个人差异。
2.提供适当的引导与规则:引导小学儿童遵守社会和家庭的规则,并明确告知他们规则背后的原因。
同时,给予他们适当的自主权,让他们参与决策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3.培养积极的社交能力:引导小学儿童主动参与社交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帮助他们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并培养共同分享和关心的意识。
有关个性发展的自我评价
有关个性发展的自我评价个性发展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品质和特点,对于一个人来说至关重要。
通过对个性的评价可以帮助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在我个人的个性发展中,我发现自己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心理成熟和适应能力强、热爱学习、善于合作等优点,同时也存在有时过于追求完美、厌倦卸责以及对自我的认知不足等不足之处。
首先,我认为自己最大的优点之一是坚韧不拔的毅力。
在面对困难或失败时,我不会轻易放弃,而是会持续努力,并从中寻找到成长和收获。
我相信只要有足够的努力和信心,没有什么是无法克服的。
这种毅力也使我在学习和工作上能够坚持不懈地追求进步和卓越。
其次,我发现自己具有心理成熟和适应能力强的特点。
我能够理性地面对问题,不容易受到情绪的左右;同时,在面对新的环境和变化时,我能够快速适应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这种心态使我在人际交往和与他人合作时能够更好地处理问题,以及在压力下保持稳定心态。
另外,我对学习保持了持续的热情和兴趣。
学习不仅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乐趣。
我享受探索新知识和不断提升自己的过程,对于新的学科和挑战性的问题也持有积极的态度。
这种乐于学习的心态使我在不同的领域都能够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个人素质。
此外,我发现自己擅长合作和团队工作。
我喜欢与他人合作,并能够与不同的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
在团队中,我乐于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也乐于倾听他人的建议并与之互相学习。
我相信合作能够激发更多的创造力和思维的碰撞,从而达到更好的目标。
然而,在个性发展的同时,我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有时我会过于追求完美。
虽然这使我能够保持高质量的工作和表现,但也容易导致我过于苛求自己和对他人要求过高,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和焦虑。
其次,我时常厌倦卸责。
在一些情况下,我可能会不愿意承担责任或逃避面对困难,这会影响到工作的进展和团队的效率。
最后,我认为我对自我的认知还不够深刻。
心理学人的性格与个性的形成过程
心理学人的性格与个性的形成过程性格是一个人在相对稳定的情境下展现出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和情感特征。
而个性则是指每个人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特征和特质。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人的性格与个性的形成过程。
一、遗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个体的性格和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
某些基因会对个体的行为方式和情绪反应产生直接的影响。
例如,一些人可能天生就具有较为活跃的性格,而另一些人则更为内向和害羞。
二、早期经验的重要性早期经验在个体的性格和个性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
儿童在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互动中形成了他们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习惯。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暴力或被忽视的环境,那么他可能会养成不信任他人、封闭内向的性格特征。
三、社会文化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社会文化和环境因素对个体的性格和个性形成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可以塑造人们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方式。
举个例子,一些文化注重个人独立和自主,而另一些文化则强调集体和亲社会的价值观。
这些不同的文化因素对个体的性格和个性产生不同的影响。
四、心理发展阶段的作用心理学认为,个体的性格和个性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与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相关。
从婴儿期到成年期,个体会经历身份认同、情感发展和社交技能的建立。
这些过程会对个体的性格和个性产生持久而重要的影响。
五、自我反思和成长的重要性最后,个人的性格和个性形成还与自我反思和成长密切相关。
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反应,一个人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从而发展更积极和健康的性格特征。
自我反思还可以促进个体的成长和自我实现。
综上所述,心理学人的性格和个性的形成过程是复杂而多元的,受到遗传、生物、早期经验、社会文化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们应该通过理解这些过程,加深对自己和他人的了解,以实现更好的自我发展和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教师个人发展规划
心理健康教师个人发展规划一、前言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师,我深知肩负着为学生们提供心理辅导和帮助的重任。
在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业成绩和个性发展。
为了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我制定了以下个人发展规划。
二、自身现状分析1. 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我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熟悉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常见心理问题。
但面对不断变化的教育形势,我意识到自己在某些领域的知识储备还不够丰富,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和提升。
2. 教育教学能力方面:我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能够运用恰当的方法开展心理辅导。
但同时,我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方法上还有待创新,需要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3. 学术交流与科研方面:我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关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
但与此同时,我在科研能力和论文写作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 职业道德与素养方面:我始终秉持着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原则,努力做到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然而,在处理复杂心理问题时,我意识到自己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耐心、同理心和专业素养。
三、近期个人发展目标1. 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深入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理论,阅读最新文献,参加专业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2. 优化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创新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结合学生实际需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心理辅导的实效性。
3. 增强学术交流与科研能力: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拓展学术视野,提高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科研水平。
4. 提高职业道德与素养:修炼自身品质,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以耐心、同理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做到真正的心理辅导。
四、三年发展规划1. 第一年:提升专业基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学习,参加相关培训,积累实践经验。
2. 第二年: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开展创新性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高心理辅导效果。
3. 第三年:提高学术交流与科研能力,发表一篇论文,提升自身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影响力。
个性心理特征教案
个性心理特征教案第一章:个性心理特征概述1.1 教学目标1. 了解个性心理特征的定义和重要性;2. 掌握个性心理特征的主要类型和表现;3. 理解个性心理特征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1. 个性心理特征的概念和意义;2. 个性心理特征的主要类型:内向与外向、稳定性与神经质、开放性与封闭性;3. 个性心理特征的表现:动机、兴趣、价值观、行为方式等;4. 个性心理特征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职业选择等。
1.3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个性心理特征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2. 讲授:讲解个性心理特征的定义、类型和表现;3. 小组讨论:分析个性心理特征对个体发展的影响;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对个性心理特征的理解。
1.4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个性心理特征的理解;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个性心理特征对个体发展的理解;3.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分析个性心理特征对自己的影响。
第二章:内向与外向性格2.1 教学目标2. 掌握内向与外向性格的差异和表现;3. 理解内向与外向性格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1. 内向与外向性格的定义和特点;2. 内向与外向性格的差异:沟通方式、社交需求、应对压力的方式等;3. 内向与外向性格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职业发展、人际关系、学习方式等。
2.3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内向和外向性格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2. 讲授:讲解内向与外向性格的定义、特点和差异;3. 小组讨论:分析内向与外向性格对个体发展的影响;4.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内向和外向性格的角色,加深对性格差异的理解。
2.4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内向与外向性格的理解;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内向与外向性格对个体发展的理解;3.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自己或他人的内向与外向性格特点及其影响。
第三章:稳定性与神经质性格3.1 教学目标1. 了解稳定性与神经质性格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稳定性与神经质性格的差异和表现;3. 理解稳定性与神经质性格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个性心理特征概述
个性心理特征概述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在心理上表现出来的独特和稳定的特质,是个人在不同情境下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的总和。
个性心理特征可以影响个体的思维方式、情绪状态、行为反应等方面,对于个体的发展和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多方面来概述个性心理特征。
1.认知特征:个体的认知特征体现了其对世界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智力水平。
一些人可能倾向于以乐观、积极的方式看待世界,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而一些人可能更加悲观、消极,对事物持怀疑态度。
此外,个体的思维方式也会有所差异,有些人更加理性、逻辑思维强,而有些人更加直觉、情感导向。
2.情感特征:个体的情感特征体现了其情绪的稳定性和强度。
有些人情绪容易波动,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另一些人情绪更加稳定,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平静。
个体的情感特征也会影响其情感反应的强度和表达的方式,有些人可能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有些人则更加含蓄。
3.性格特征: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个体的性格特征决定了他们在不同情境下的稳定行为模式和态度。
例如,有些人可能更加外向、乐观、合作,而有些人则更倾向于内向、谨慎、独立。
性格特征与个体的价值观和兴趣密切相关,它们共同塑造了个体的行为风格和生活方式。
4.社交特征:个体的社交特征体现了其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和需求。
有些人更喜欢独处,独立思考问题,而另一些人则更依赖他人的支持和认同。
个体的社交特征也与其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密切相关,一些人可能擅长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有些人则面临一些社交困难。
5.适应特征:个体的适应特征体现了其应对压力、调整和变化的能力。
有些人可能更加适应性强,能够迅速适应新的环境和变化,而有些人则更加固执、难以改变。
适应特征与个体的应对策略和应对资源有关,它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程度具有重要影响。
总的来说,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心理特质,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关于个性发展的自我评价
关于个性发展的自我评价个性发展是每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它涉及到个体在思维、情感和行为方面的成长和变化。
不同的个性特点会影响个体与他人的相处方式,以及个体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时的应对能力。
因此,对个性发展进行自我评价对于个体的成长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下面的内容中,我将对自己的个性发展进行全面的评价。
首先,我认为我具有积极向上的个性特点。
在处理问题和面对困难时,我通常能够以乐观的态度去思考和解决。
我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努力和坚持就一定能够克服。
这种积极的态度帮助我保持对未来的信心,并激励我不断努力和进步。
此外,我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我能够很快地适应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并且能够与不同类型的人相处融洽。
我善于观察和倾听他人的需求和意见,能够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以适应不同的情况和要求。
这种适应能力让我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和共事,也让我在面对新的挑战时更加自信和从容。
此外,我也认为我具有较高的责任感和执行力。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我总是尽力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和义务。
我很少拖延或推卸责任,相反,我更倾向于主动承担,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
我认为责任感和执行力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在团队中也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另一方面,我也意识到我在某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努力。
首先,我希望能够更加冷静和理性地处理情绪问题。
有时候我会因为一些小事而情绪激动或失控,导致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受到不良影响。
因此,我希望自己能够更好地控制情绪,以更冷静和理性的方式应对问题。
另外,我也意识到我在决策和抉择方面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权衡。
有时候,我会太过迅速地做出决策,没有充分考虑所有的因素和后果。
这样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困扰。
因此,我希望自己能够更加细致入微地思考,并在做出决策时权衡所有的利弊。
最后,我也意识到我在与他人沟通和交流方面有待提高。
有时候我会过于含蓄和内向,不太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这可能会导致我与他人产生误解或无法有效地沟通。
个性发展自我评价
个性发展自我评价个性是指一个人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形成的独特的思想、情感、行为、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
个性是每个人不可替代的独特标志,也是自我认知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开始对个性发展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自我评价和个性发展,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评价自己的个性发展。
积极性积极性是一个人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的积极性和勇气。
在以往的学习和工作中,我总是能够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经常能够找到有效的方法和解决方案。
在工作中,我总是能够努力完成工作任务,寻找工作的乐趣。
在生活中,我也能够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不断学习和拓展自己的爱好和技能。
自我控制力自我控制力是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能力。
在我自我评价中,我认为我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都有很好的控制力。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总是能够按照计划和规律完成工作和生活,不会因为一时的情绪波动而影响工作和生活的稳定。
协作能力协作能力是一个人在集体合作中能够与他人配合工作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认为,自己具备良好的协作能力,能够积极与他人沟通和配合,有效地解决问题。
在我参与的团队中,我总是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并且能够配合他人完成工作。
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在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思维模式出发,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的能力。
在我的自我评价中,我认为我的创新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遇到新的问题和挑战时,我有时会受到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经验的限制,难以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一个人掌握新知识和技能的速度和程度。
我认为自己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
在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时,我能够很快地吸收并理解,能够适应不同的学习节奏和方式。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也能够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总结综合以上评价,我认为自己的个性发展还有不少提高的空间。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希望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更好地适应和应对不同的挑战。
个性心理对生活的影响
个性心理对生活的影响
个性心理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所具有的独特特征和倾向。
个性心理对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影响着我们的态度、行为和情绪,塑造着我们的人生轨迹。
在日常生活中,个性心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影响着我们的人际关系、工作表现和生活满意度。
首先,个性心理对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
每个人的个性心理都有其独特之处,有些人可能性格开朗、外向,善于与人交往,而有些人可能内向、害羞,不善于表达自己。
这些不同的个性特征会影响着我们与他人的相处方式,塑造着我们的社交圈子和人际关系。
一个乐观、开朗的人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朋友和合作伙伴,而一个悲观、孤僻的人可能会在人际关系上遇到更多的挑战。
因此,个性心理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其次,个性心理也对工作表现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有着积极、进取心态的人往往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勇于挑战,有着较高的工作动力和创造力。
相反,一个消极、懒惰的人可能会在工作中表现出较低的效率和积极性。
因此,个性心理对工作表现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最后,个性心理对生活满意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乐观、自信的人往往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拥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
相反,一个悲观、自卑的人可能会在生活中感到更多的挫折和不满。
因此,个性心理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总之,个性心理对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影响着我们的人际关系、工作表现和生活满意度。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个性心理的培养和调整,努力塑造积极、健康的个性心理,以更好地适应生活的挑战,提升生活质量。
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个人在生命过程中心理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和发展过程。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指在不同阶段个体心理发展的共同特点和普遍规律。
1. 运动发展规律: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运动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从出生时无法控制运动到逐渐掌握基本运动技能,个体的运动发展是与心理发展相互关联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运动能力和协调性不断提高,能够进行更加复杂的运动行为。
2. 感知与认知发展规律:感知与认知是个体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方面。
在早期阶段,个体通过感觉器官获取信息,并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个体逐渐能够使用语言和符号来表示和处理信息,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模式。
3. 情绪与社会性发展规律:个体的情绪发展从出生时基本只有愉悦和不愉悦的反应,逐渐发展为更加复杂的情绪体验,如喜怒哀乐等。
随着社会经验的积累,个体的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能力也在逐渐发展。
同时,个体也经历了社会性的发展,从早期的依赖与亲近,到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和社交技能。
4. 性格与个性发展规律:性格和个性是个体心理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体的性格在早期较为稳定,但随着发展和成长,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个体的性格和个性也会发生变化。
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出现不同的特征和表现,同时也会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
5. 自我认同与成熟发展规律:自我认同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在青春期特别突出。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寻求并建立自己的身份和认同。
经过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的尝试和探索,个体逐渐明确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并形成相对稳定的自我认同。
以上是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会经历运动、感知与认知、情绪与社会性、性格与个性、自我认同与成熟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这些发展规律对于理解个体的心理过程和提供相应的教育和心理咨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第一种是个性的遗传决定论。
这种观点认为,在人的个性形成、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遗传素质,这些素质在胚胎里就已经具有了,是受遗传基因所决定的。
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是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他用家谱调查方法,先选出包括政治家、法官、文学家、艺术家在内的个著名人物,调查他们的亲属,发现在他们的父子兄弟中有人具有名望。
然后,再选出个一般普通人作为对照,调查他们的亲属,发现只有1人具有名望。
据此,高尔顿认为,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组织和机能特征受遗传的决定一样,一个人的能力主要由遗传获得。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曾有一句名言:“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由此可看出,遗传决定论者片面夸大遗传的作用,而从根本上忽视了环境对个性形成与发展的作用,这样就在人的个性发展问题上陷人了宿命论的泥坑。
第二种是个性的环境决定论。
这种观点片面强调社会环境对个性发展的作用,否定了人的生物属性和个性发展的内部规律,把个性发展完全归结为是人对社会环境的简单的适应和直接作用的结果。
在此,人只是仅仅被看做被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的对象。
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也曾说过:“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和可以培养他们的特殊世界,我可以保证随机选出任何一个……都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小偷。
”山于环境决定论过分夸大了社会因素对个性发展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个性对环境的能动性和反馈作用,所以,最后陷人了机械社会观的泥坑。
第三种就是个性的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论。
这就是对前两种极端的观点的混合和折衷。
抱持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他指出人的个性既受到生物因素所制约,也受到社会因素所制约,二者共同同意个性。
他还指出,关键在于确认这两种因素在个性构成过程中的各自的比重,他估算在个性的智力特质中大约4/5依赖于遗传,1/5依赖于环境。
德国心理学家斯腾把个性看作就是遗传原子与环境原子的高气压。
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的关系是什么在我们的生活中,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是两个紧密相连但又有所区别的概念。
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着我们的个性、行为和生活质量。
心理健康,简单来说,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处于一种平衡、稳定和积极的状态。
这包括能够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保持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拥有积极的自我评价,以及与他人建立和维持健康的关系。
当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时,可能会表现出焦虑、抑郁、情绪波动大、社交障碍等症状。
人格发展,则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
它受到遗传因素、环境影响、教育经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一个人的人格特点会决定他在面对各种情境时的反应方式和行为选择。
那么,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首先,良好的心理健康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基础。
在一个人成长的早期阶段,如果能够拥有稳定、安全和充满爱的环境,有助于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
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够促进个体勇敢地去探索世界,发展自己的能力,形成自信、乐观、坚韧等良好的人格特质。
相反,如果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过多的创伤、忽视或虐待,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如自卑、恐惧、不信任他人等,进而阻碍人格的正常发展。
其次,人格特质也会影响心理健康。
比如,一个性格过于内向、敏感的人,可能在面对社交压力时更容易感到焦虑和不安;而一个过于追求完美的人,可能会因为无法达到自己设定的过高标准而产生抑郁情绪。
同样,积极的人格特质,如乐观、豁达、宽容等,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保持心理健康。
再者,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变化,这些都会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和人格产生影响。
例如,在青春期,由于身体和心理的巨大变化,以及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挑战,可能会出现情绪波动和自我认同的困惑。
这个时期的经历和应对方式,会进一步影响人格的发展。
而当我们步入成年后,工作压力、家庭责任等新的因素又会对心理健康和人格产生新的考验。
心理自我分析报告1500字(通用5篇)
心理自我分析报告1500字(通用5篇)心理自我分析报告1500字篇1通过半个学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我们学习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从心理学的定义到如何进行自我完善,如何进行情绪的调控,如何应对挫折和压力,如何塑造和培养人格和意志品质,学习心理到社会心理和职业生涯规划,非常的全面。
本文是根据这一个学期以来的学习成果,对本人自我进行的分析。
一、自我分析(一)兴趣我的优势职业类型为企业型。
精力充沛、自信、善于交际、热情洋溢、富于冒险、支配欲强; 通常具有领导才能,能够影响、说服他人共同达到组织或个人的目标;为人务实,通常追求权力、财富和地位,习惯以利益得失,权利、地位、金钱等来衡量做事的价值,做事有较强的目的性。
(二)性格16PF报告显示,在乐群性,聪慧性等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在情感性,忧郁性,独立性等方面表现为低分,其他的均比较正常。
在MBTI测评报告中显示人格类型为ESTJ(外向感觉思考判断)。
热情开朗,很容易和他人交往,合作和适应的能力特别强。
喜欢和别人共同工作,乐于参加或组织各种社团活动。
您不会斤斤计较,对于别人的批评也能欣然接受。
和陌生人初次见面时,也很能和对方聊得来。
在集体中倾向于承担责任和担任领导。
智力水平很高,思维非常敏捷,头脑特别灵活,学习理解能力很强。
情绪比较稳定,对于生活中的变化和各种问题,一般都能比较沉着地应对,但遇到重大挫折时,或在紧急情况下,也可能会有一些情绪波动。
能较好地协调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想法,一方面,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和想法,不会人云亦云;另一方面,也听得进别人的意见,不会固执己见。
通常活泼任性,轻松愉快,在集体中比较引人注目、受人欢迎,对人对事非常热心。
有时也可能过分冲动,自我约束力比较差。
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虽然不是特别远大,但会持续地去追求。
一般情况下,遵纪守法,对人对事您都会负起自己的责任。
交际性处于中等水平。
像大多数人一样,在通常的交际中,都能表现得比较轻松,但有时在周围的人都不熟悉的情况下,也可能保持沉默。
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认知、情感、社会和道德等方面经历的变化和发展过程。
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涉及到生物学、认知、情感以及社会因素等多个方面。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之生物学因素个体的生物学发展对其心理发展起着重要影响。
婴儿出生时具备一些天赋的认知能力,如对声音、面部表情等的敏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大脑逐渐成熟,神经系统得到发展,这对于学习、记忆和思考等认知过程至关重要。
个体的生理需求如饥饿、渴望等也会引发情绪的变化,进而影响其情感和行为。
二、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之认知因素认知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
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个体的认知能力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婴儿期,个体主要以感知和运动为基础进行认知活动;幼儿期,个体开始逐渐形成概念和符号,能够进行形象思维;学龄期,个体进入具体操作阶段,能够进行逻辑思维;青春期后期及成年期,个体进入形式操作阶段,具备抽象思维和推理的能力。
个体的认知发展受到遗传、生物、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交互影响。
三、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之情感因素情感对于个体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婴儿期,个体对主要照顾者的依恋和情感关系是其心理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逐渐发展出对家庭、朋友等更为复杂的情感关系,并能够理解、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感。
情感的发展影响个体对他人的关怀、慈爱以及道德行为的形成。
四、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之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个体从小就生活在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获得社会经验和知识。
个体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逐渐学会规则、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形成自己的社会认同和角色意识。
社会支持和互动对个体的成长、自尊心和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幼儿园心理健康评估与个性发展记录
幼儿园心理健康评估与个性发展记录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幼儿园承担着许多责任。
其中,对幼儿心理健康评估与个性发展记录的重视尤为重要。
通过评估和记录,幼儿园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促进其全面发展。
本文将重点探讨幼儿园心理健康评估与个性发展记录,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心理健康评估的重要性1.1 幼儿的心理健康对成长至关重要。
在幼儿园阶段,孩子的个性特点开始显露,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有着深远影响。
1.2 心理健康评估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状态,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为每个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二、个性发展记录的意义与价值2.1 个性发展记录是对幼儿个性特点和发展情况的详细记录,包括行为、情绪、认知等方面的表现。
2.2 通过个性发展记录,幼儿园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每个孩子的成长状况,为家长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成长指导。
2.3 个性发展记录也是教师和家长交流的重要依据,有助于帮助孩子克服困难,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建立科学的评估与记录体系3.1 幼儿园应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评估与个性发展记录体系,包括评估指标、记录方式、评估周期等。
3.2 评估指标应包括情感、社交、认知、语言等多个方面,全面了解孩子的发展情况。
3.3 记录方式应当规范明确,内容丰富详细,有利于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师的重要角色与责任4.1 教师作为幼儿园的重要角色,应当具备相关的心理健康评估和记录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4.2 教师应当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发展情况,及时进行评估和记录。
4.3 教师应当注重对个性发展记录的总结和分析,为每个孩子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
五、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幼儿园的心理健康评估与个性发展记录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科学的评估和记录,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和需要,为其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育。
这也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共同关注孩子的发展情况,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
简述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简述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遗传、环境和个人经验等。
以下是对这些因素的简要概述:
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对于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个体在遗传上携带的基因决定了其个性特征、认知能力、情绪反应等方面的发展潜力。
例如,一些心理疾病和智力水平的差异可以部分归因于遗传因素。
2. 环境因素:环境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家庭、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父母关系等因素会塑造个体的价值观、自尊心、人际关系等心理特征。
社会文化背景、教育制度、社会支持网络等也会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3. 个人经验:个人经验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体通过与他人互动、学习经历、情感体验等来构建对自我的认知、情感发展和行为模式。
个体在面对挑战、应对压力、解决问题等方面的经验会影响其心理成长和适应能力。
4. 社会互动:个体与他人的互动对其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家庭、朋友、同伴、师长等人际关系的建立和互动会对个体的情感、社交技能、自我认同等方面产生影响。
社会互动也为个体提供了学习、模仿和分享经验的机会,对其心理发展起促进作用。
5. 生物学因素:除了遗传因素外,个体的生物学特征也会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例如,大脑发育、神经递质的平衡、激素水平等生物学因素可以影响个体的情绪、认知和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个体的心理发展。
每个人的心理发展过程都是独特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
第三章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引言一位老教授昔日培养的三个得意门生事业有成,一个在官场上春风得意,一个在商场上捷报频传,一个埋头做学问如今也苦尽甘来,成了学术明星。
于是有人问老教授:你以为三人中哪个会更有出息老教授说:现在还看不出来。
人生的较量有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是技巧的较量,其次是智慧的较量,他们现在正处于这一层次,而最高层次的较量则是人格的较量。
这个故事生动地向我们说明,在人的素质结构中,人格起着近乎决定性作用。
人格是人的心理面貌的集中反映,心理卫生学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健康而幸福的生活越来越多地取决于人类自身的人格健康状况,而且人格的健康发展也是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一种力量。
人格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包含着人格素质的发展和提高,而人格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对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因此,寻找通向健全人格之路、塑造健全的人格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人格是人的心理行为的基础,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如何面对外界的刺激以及反应的方向、速度和程度。
进一步说,人格会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活动效率、潜能开发以及社会适应状况。
因此,重视人格的整合与塑造,既是身心健康的需要,又是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一节人格概述一、人格及其构成人格也称作个性(personality),词源来自拉丁文persona——面具。
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
人格(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人格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是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点,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
每个人的心理特点不同,因此个性表现也是千差万别。
自我鉴定 个人成长性格分析
个人成长性格分析用科学的态度,做快乐阳光的播撒者——个人成长分析报告摘要:本文通过对自己个性形成的过程描述,从心理角度分析了原因,总结了自我个性的特点;阐述了生活习惯,个性特点与从事心理工作的联系和优势,回顾了心理知识的体系和形成过程;表达了对从事心理工作的认识和兴趣。
我常常一个人静下来,花时间写自我反思日记。
在反思中,我细心体会自己在成长中每一次经历带给自己的认知和体验,在越来越长的年岁中,我能反观自己当时的处境和表现,看到自己的心理状态。
这对我来说不仅能够更好的缓解压力,改善自我的情绪和社会生活方式,同时,我也清晰的构建出一个自己成长的轨迹,更好的认识了自己的人格,和优缺点,让我感受到一种乐趣,这也是心理——这一科学领域的奇妙之处。
一、自我成长分析我的两种生活造就了我两种截然不同的个性表现。
在我的成长中,我一直是一个成绩良好,听话懂事的孩子。
我在学习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强,很少用父母和老师操心,学习有毅力有韧性,在课堂上能较快吸收老师所讲的知识,学习成绩一直较为稳定,高中就读于重点中学,因此,在求学经历中,我几乎是在老师和父母的表扬中长大。
学习方面的表现带给了我这样一些个性特点。
我对自己的能力很自信,也影响到我对生活一直抱有热情而自信的态度。
我能积极认真,踏踏实实对待工作,和任务,并且愿意大胆尝试,挑战自己,同时喜欢懂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引入新思路。
每当我接触到新的事物,新的思想,会迅速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
我非常有韧性。
记得初中时,面对政治考试。
我能坚持一个月每天背政治课本和习题,我的政治成绩一直非常好,并且考过100分。
这样的体验,让我在做事时,有不服输的劲头,一定坚持到底,克服困难。
而这样也造成了我的一些负面个性。
面对不熟悉的问题时,容易产生灰心的挫败感,表现出敷衍抗拒的心情。
或许是体验过成就的甜美滋味后,让我不能面对失败的苦涩。
每当我接触一件新的工作,如果我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做好,我会对这项工作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并且能全情投入,但如果我一时做不好,就会出现退缩,回避的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性心理与个人发展1、什么是自我接纳自我接纳是指个体对自身以及自身所具特征所持的一种积极的态度,不因自身优点而骄傲,也不因自己的缺点而自卑,即能够坦然接受现实中的自己。
2、什么是需要?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它是由个体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个体进行各种活动的基本动力。
3、有持久主观幸福感的人的特点一般是积极、友善而外向的;能够区分幸福和愉悦;不会混淆幸福与物质中心主义;幸福感深植于其伦理价值观4、感觉:人脑对作用于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知。
5、联觉:一种感觉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在另一感觉道也产生了感觉6、知觉: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7、错觉--人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知觉8、梦——睡眠期某一阶段意识状态下所产生的一种自发性心理活动。
9、情绪: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
10.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1)情绪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情感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2)情绪具有情境性,(3)情绪带有更多的冲动性和外显的反应,情感则显得更加深沉和内隐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4)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情绪的变化往往反应情感的深度(5)情绪—感情的反映过程情感—感情的体验和感受11、情绪健康的标准:(1)心境愉快、稳定(2)对不良情绪具有调控能力(3)情绪反应适度4)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得到良好的发展情绪自我调节的几点建议12、情绪自我调节的几点建议(1)不苛求自己(目标合理)(2)不苛求他人(期待合理)-不抱怨(3)学会排遣消极情绪(认知合理)-ABC理论(4)主动接受积极信息(5)有规律的锻炼(6)至少一个好朋友(7)培养一个爱好13、关于情商(Emotional Quotient)概念:反映一个人感受、理解、运用、表达、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以及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情感关系的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于1995年《情绪智力》中首先提出,主要包括:(1)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2)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3)自我激励的能力(4)认知他人情绪的能力(5)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14、什么是人格?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15、什么是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16.如何看待气质类型:稳定性与可塑性;无好坏之分;不决定成就但影响工作效率;影响性格和对环境的适应;影响健康17、什么是性格?性格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相对稳定的态度体系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稳定而不是偶尔的;(2)有好坏之分18、性格有哪些构成要素?1、稳定态度2、惯常行为方式19、良好性格的主要表现(1)能面对现实,接纳现实,非一味歪曲现实。
(2)能客观评价和接受自己、他人与社会,非排斥自己、拒绝别人、攻击社会。
(3)有较广阔视野,就事论事,热爱周围事物,有自己的追求与梦想。
(4)情绪和思想表达较为自然。
(5)有独立自主特点,有独处需要,但不回避他人。
(6)能发展与他人的深厚友谊。
(7)能分辨目的与手段,对善与恶的区分较明确。
(8)有适度的幽默感和创造性。
20、从众概念:从众:社会规范建立之后,对团体中的成员,在行为上具有约束作用;个人在团体中的活动,如按照社会规范行事,行为表现符合众人所认可的标准,即称为从众。
21、从众行为:是个人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倾向。
22、阿希从众试验中从众行为的表现有哪些?1)知觉歪曲被试确实发生了错误的观察,把他人的反映作为自己判断的参照点,根据别人的选择辨认“正确”的答案。
2)判断歪曲被试虽然意识到自己看到与他人不同,但却认为多数人总比个人要正确些,发生错误的肯定是自己。
这种情况下的从众类型最为普遍。
3)行为歪曲被试确认自己是对的,错的是其他多数人,但在行为上却仍然跟着多数人作同样的错误选择。
23、人际吸引的规则:熟悉效应;邻近效应;个人特征相似规则;互补规则24、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用你所喜欢被对待的方式对待别人。
25、预言自我实现效应(Self-fulfilling Prophecy):对一种情境的最初错误解释,会引起某种预料的行为,使错误的观念成为现实。
26、晕轮效应(Halo Effect):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影响对其他特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评估其所有的特点。
27、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在总的印象形成上,最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没有首因效应普遍、明显)前提:a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提供;b原来的印象已经随时间推移而淡忘。
28、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29、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建构说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同化:有机体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顺应:有机体的内部结构受到所同化元素的影响而发生适应性的改变图式:人们适应某一特定情境的内在结构平衡:内在认知与外在客观事物无冲突且协调一致。
皮亚杰认为平衡是一种过程,而非一种状态。
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30、皮亚杰心理发展阶段说:儿童心理发展阶段:A、感知运动阶段(0-2岁)B、前运算阶段(2-6、7岁)C、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D、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知运动阶段是儿童智力发展的萌芽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只能依靠感知和动作来适应外界环境。
基本特点是循环反应。
即一遍遍重复自己的动作,形成新的经验,新经验是偶然产生的,但经过重复形成认知。
儿童感知运动的最重要成果是“客体永久性”认识。
(2)前运算阶段(2—7岁)前运算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到概念性智力阶段(运算阶段)发展的过渡阶段。
又称自我中心的表征活动阶段。
特点:头脑可运作,局限性是思维的不可逆性,典型的体现为“不守恒”,思维单向,不会从另一个角度去想。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7岁以后,儿童思维进入运算阶段。
所谓运算是指在心理上进行操作,是外部动作内化为头脑内部的动作(操作)。
特点:可以系统的学习书面语和其他符合的表征系统,但还离不开具体事务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形式运算阶段是思维发展的最高阶段。
此阶段的运算不受具体事物内容局限,通过假设或命题方式进行逻辑推理。
特点:能排除个体经验,严格按照提供的规则和语义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并坚持推理的结果。
形式运算阶段容易进入代数的学习。
31、关键期:某一心理机能的发展对内外条件极为敏感且发展迅速的时期。
32、成年早期三大任务:(1)正确对待爱情的选择。
(2)选择职业要有自主性。
(3)搞好人际关系。
33、斯腾伯格的爱情三元论亲密:指在关系中感到亲近、相互关联。
这个成分包括对爱人的赞赏、照顾爱人的愿望。
自我暴露和内心沟通也很重要。
亲密在所有这些爱的关系中都是最常见的核心成分。
激情:指爱情关系中带有强烈的情绪体验的驱动力。
在爱情关系中,外表吸引和性吸引可能是最显著的。
承诺:短期内指的是爱一个人的决定;在长期的关系中,则指维持这种爱的承诺。
这是爱情中最理性的成分。
34、爱情成功的心理因素:价值观一致: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是非判断及其重要性的估计。
心理相容:是指不同人格特征的人相互理解包容,配合适宜。
性意向一致:夫妻性生活的和谐有助于爱情的巩固与发展。
忠贞:是爱情的基础.是真正爱情的重要标志.这也符合现代人类社会伦理原则。
尊重与自尊:尊重与自尊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自我正确地评价与体验才能做到自尊,对对方正确评价与体验才能做到尊重。
35、成年中期心理发展:成年中期,又称中年期、成年期。
是人生历程中的中间阶段,指40-60岁之间成年中期人格的变化(1)内省日趋明显(2)性别角色日趋整合(3)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4)为人处事日趋圆通36、成年晚期人格的变化(1) 不安全感:身体健康和经济保障(2) 老年孤独感:权利失落诱发、群体失落感、家庭关系中的失落感(3) 适应性差:不容易适应新的环境和新情境对意外事件的应变性(4) 拘泥刻板性,速度减退:害怕失误而减慢速度(5) 趋于保守:注重自己的经验,希望他人也接受自己的经验(6) 回忆往事:年龄越高越明显37、面对死亡的来临心理发展阶段库伯勒—罗丝1、否认2、愤怒3、讨价还价4、抑郁5、接受38、心理健康的概念及其表现?心理健康就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
⊙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与愉快⊙行为协调统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力40、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性原则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任何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就形式和内容上必须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
如果一个人说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当时并不存在引起这种知觉的刺激物,那么,这个人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产生了幻觉。
另外当一个人的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这时产生了妄想。
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同一性,必然不能被人理解。
(2)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人类的精神活动虽然可以被分为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等部分,但它自身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
不一致比如情绪与认知的不协调:一边用低沉的语调,向别人述说令人愉快的事;或者对痛苦的事,做出快乐的反映;典型的强迫性神经症,也可以表现出认知与意志行为的不协调性(3)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每个人在长期的生活道路上,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
这种人格特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的稳定性。
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
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一个人的个性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我们要怀疑这个人的心理活动出现了异常。
41、心理问题及其类型:什么是心理问题?是指所有各种心理及行为异常的情形。
心理问题的类型心理问题根据其严重程度可分为:心理困扰,主要是指各种适应问题、应激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心理障碍,主要是指神经症、人格异常和性心理障碍等轻度心理失调。
精神疾病,是指人脑机能活动失调,丧失自知力,不能应付正常生活,不能与现实保持恰当接触的严重的心理障碍42、学习策略的定义: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