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练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A.黎民不饥不寒
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C.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对下面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或百步而后止 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④河东凶亦然
A.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也相同。
B.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不同。
C.两个“而”不同,两个“然”相同。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6.请找出下列各的通假字并解释(3分)
①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通假字:解释:
②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通假字:解释:
③民归之,由水之就下。通假字:解释:
7.请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
译:
②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6-9题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7.①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能替全体死难者雪耻复仇;
②果真如此,百姓就会归顺他,好像水自然要向下流,蓬勃兴旺的局面谁能阻挡得住呢?;
③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和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道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奔走了。
④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呢?
D.两个“而”不同,两个“然”也不相同。
4.下列句子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申之以孝悌之义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习题
(共计36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wk.baidu.com曳兵/拖拽数罟/蹴踏洿池/纨绔
B.鱼鳖/弊端效仿/发酵空旷/粗犷
C.河豚/馄饨狗彘/雉鸡庠序/搔痒
D.孝悌/兄弟饿莩/俘虏皎洁/打搅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8.①在物质生产方面,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减轻刑罚,二是少收赋税,三是深耕细作,及时除草。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养民”。(2分)②在教化方面,主要是强调“孝悌忠信”的教育。目的在于“教民”。这样施行仁政,就可以无敌于天下。(2分)
9.孟子在阐述自己的思想时,先用禾苗比喻,说明天下战乱、百姓盼望安定的心情,然后指出在这种形势下,唯有不嗜杀的国君 才是百姓引颈以望的对象,最后再用水之就下的比喻, 才是百姓引颈以望的对象,最后再用水之就下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得出只有实行“仁政”,保民爱民,人民就会归附,天下人就会一统,社会也就安定的道理。
译:
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译:
8.简析孟子提出了哪些具体的仁政措施,目的各是什么?(4分)
答:
9.阅读文段,请说说孟子是怎样运用比喻论证阐述统一天下的道理的。(6分)
答:
答案
1.B2.A3.C4.D5.D
6.①卒,通“猝”,突然;②浡,通“勃”,奋发、振作;③由,通“犹”,好像。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A.黎民不饥不寒
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C.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对下面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或百步而后止 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④河东凶亦然
A.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也相同。
B.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不同。
C.两个“而”不同,两个“然”相同。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6.请找出下列各的通假字并解释(3分)
①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通假字:解释:
②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通假字:解释:
③民归之,由水之就下。通假字:解释:
7.请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
译:
②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6-9题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7.①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能替全体死难者雪耻复仇;
②果真如此,百姓就会归顺他,好像水自然要向下流,蓬勃兴旺的局面谁能阻挡得住呢?;
③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和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道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奔走了。
④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呢?
D.两个“而”不同,两个“然”也不相同。
4.下列句子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申之以孝悌之义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习题
(共计36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wk.baidu.com曳兵/拖拽数罟/蹴踏洿池/纨绔
B.鱼鳖/弊端效仿/发酵空旷/粗犷
C.河豚/馄饨狗彘/雉鸡庠序/搔痒
D.孝悌/兄弟饿莩/俘虏皎洁/打搅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8.①在物质生产方面,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减轻刑罚,二是少收赋税,三是深耕细作,及时除草。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养民”。(2分)②在教化方面,主要是强调“孝悌忠信”的教育。目的在于“教民”。这样施行仁政,就可以无敌于天下。(2分)
9.孟子在阐述自己的思想时,先用禾苗比喻,说明天下战乱、百姓盼望安定的心情,然后指出在这种形势下,唯有不嗜杀的国君 才是百姓引颈以望的对象,最后再用水之就下的比喻, 才是百姓引颈以望的对象,最后再用水之就下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得出只有实行“仁政”,保民爱民,人民就会归附,天下人就会一统,社会也就安定的道理。
译:
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译:
8.简析孟子提出了哪些具体的仁政措施,目的各是什么?(4分)
答:
9.阅读文段,请说说孟子是怎样运用比喻论证阐述统一天下的道理的。(6分)
答:
答案
1.B2.A3.C4.D5.D
6.①卒,通“猝”,突然;②浡,通“勃”,奋发、振作;③由,通“犹”,好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