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地理
中国文化地理概述
中国文化地理概述中国文化是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文化,具有强烈的地理特征。
中国幅员辽阔、壮观壮丽的自然景观及其地理环境与人文历史交织融合的地域特色,使得中国文化具有区域性、多元性、开放性的特点。
一、地理环境与自然景观中国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自然景观瑰丽绚烂,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演变有深刻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国家,农业文化和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南北气候和地形不同,造就了南北不同的自然景观,南方气候温暖潮湿,雨量充沛,广袤的南方山林形成了美丽的山水田园风景,有“江南水乡、桃花源里”之美誉。
北方则是干旱缺水,天高云淡,宽阔的平原和广袤的草原,是斗牛犬、马背射箭、长鞭猎狐的故乡,有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塞外风光,瑰丽绝伦”的景观。
二、文化地域的分布特征中国文化的区域性和多元性特征很强,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区是非常丰富的。
从古代的“9州5岛”、到现代的中国31个省份自治区,这些行政划分实质上反映了中国文化地域的分布特征。
中国文化的分布不仅反映了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和地形地貌的差异,而且还反映了民族、历史、经济、政治、宗教、语言等多个方面的差异。
四大文化发源地是华北平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南山地,这些地区对中国文化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三、影响文化的历史和文化交流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传承了五千年,大量的历史古迹为中国文化地理增添了许多神秘和美好的色彩。
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秦汉,再到唐代、宋代、明清等历史时期,中国文化以及文化艺术作品都具有鲜明的历史痕迹。
此外,中外文化交流也是中国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汉朝时期,中国的“丝绸之路”逐渐形成,与西域、印度、波斯、希腊、罗马等古国,不断进行文化、技术、商业的交流与吸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而近代以来,中国更加积极与外界交往,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使得中国文化的内涵日益丰富多彩。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地理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一种重要影响力。
了解中国地理和文化
了解中国地理和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地理和文化特点。
本文将全面介绍中国的地理和文化,帮助读者对中国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中国地理中国位于东亚,东邻韩国和日本,南临东海和南海,西接中亚和西南亚的山脉,北界蒙古和俄罗斯。
中国地形多样,包括高山、平原、河流和湖泊。
最显著的是中国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这些山脉和河流的存在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地理风貌,也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涵盖了语言、食物、艺术、哲学、宗教和传统习俗等方面。
以下将详细介绍中国文化的几个重要方面。
1. 语言和文字汉字是中国语言的独特之处。
汉字拥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进行交流和记录的主要工具。
而中文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
汉字的书写形式美观优雅,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艺术的重视。
2. 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以其独特的口味和食材而闻名。
八大菜系(如川菜、粤菜等)以及其他地方特色菜系(如新疆菜、云南菜等)展示了中国各个地区的独特风味。
此外,中国的茶文化也是世界闻名的,茶叶作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饮品之一。
3. 艺术和文学中国艺术和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涵盖了诗歌、绘画、音乐、舞蹈和京剧等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被誉为世界文学经典之一。
古代中国绘画和雕塑也展示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的独特描绘方式和审美观。
4. 哲学和宗教中国哲学对整个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理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也在中国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5. 传统节日和习俗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这些节日往往与家庭团聚、盛宴、烟花和庆祝活动相伴而来。
此外,中国的传统习俗如拜年、红包、舞龙舞狮也是中国文化中独特的元素。
综上所述,中国的地理和文化因其多样性和独特性而受到世界各地的关注和赞赏。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海洋文化塑造了中国人敢于冒险、开放进取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沿海地区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如重视商业、 敢于探索新领域等。
海洋与海外交流
海洋文化在海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古以来,中国沿海地区与海外诸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频繁,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海洋文化也为中国带来了外来文化和科技的影响,丰 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历史地理环境
contents
目录
• 中国地理环境概述 • 中国历史地理发展 • 中国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 中国地理环境与历史事件 • 中国地理环境与文化传承 • 中国地理环境与国际关系
01
中国地理环境概述
地形地貌
山地高原
丘陵岗地
中国地形多样,山地高原面积广大, 包括昆仑山、喜马拉雅山等高大山脉 和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高原。
牧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如尊重自然、崇尚力量和勇气等。
03
游牧与战争
游牧文化在战争方面也有显著影响,游牧民族凭借马匹和弓箭的优势,
形成了灵活机动的作战方式,对中国历史上的战争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概述
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文化历史悠久。这种文化强调冒险、开放和进取,与内陆文化形成鲜 明对比。
03
中国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 的耕地和适宜的气候,农业文化源远流长。 这种文化强调稳定、勤劳和节俭,注重家庭和土地。
农业对价值观的影响
农业文化塑造了中国人重视家庭、尊重长辈、崇尚节俭和 勤劳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如家 庭观念浓厚、重视孝道等。
农业与科技发展
总结词
近现代时期,地理环境对中国社会变革和国家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的文化地理与民族多样性
中国的文化地理与民族多样性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文化地理和民族多样性也是独特的。
中国的文化地理由其广袤的土地以及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和民族差异所塑造而成。
下面将从中国的地理特征、民族分布以及文化表现等方面来探讨中国的文化地理和民族多样性。
一、地理特征中国的地理特征非常丰富多样,拥有辽阔的土地和多样的地貌。
中国东部是一个平原和沿海地区,同时华北平原和长江流域是国内的主要粮食生产区。
西南地区则是高原和山地的主要区域,包括了世界著名的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
西北地区则以戈壁和沙漠为主,形成了我国的河西走廊以及丝绸之路的重要路线。
此外,中国还拥有丰富的水系,如长江、黄河、松花江等,对于中国的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地理特征不仅对中国的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影响,也直接塑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特点和民族特色。
二、民族分布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境内共有56个民族。
其中汉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占据了绝大多数(约92%)的人口比重,其他少数民族则分布在中国的不同地区。
除了广大的汉族群体外,还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满族、壮族等等。
不同民族在地理上的分布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例如,藏族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则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少数民族集中的地方形成了中国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三、文化表现中国的文化地理和民族多样性在文化表现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的文化不仅包括了语言、风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还涵盖了艺术、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等诸多领域。
各个地区的建筑风格、传统服饰和民间工艺品都体现了地理和民族特色。
例如,西藏的布达拉宫和敦煌莫高窟,都表现出自身独特的地域特征和佛教文化。
广东的岭南建筑和苗族的鬼斧神工也独具风格。
此外,中国的传统戏剧,如京剧、豫剧、川剧等,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表演风格和曲艺形式。
与此同时,每个民族的传统节日、饮食习惯和民俗活动也都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表现。
中国古代的文化地理学研究
中国古代的文化地理学研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学问。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还能够对现代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古代中国的文化地理学概念、地理环境与文化演进、地图制作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文化地理学研究的意义和影响。
一、古代中国的文化地理学古代中国的文化地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地理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地势的高低、山川的位置以及气候等因素,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交通运输和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人们开始研究地理环境的特点,并将之归纳总结为一套理论,即文化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的理论主要包括地境、地域、地带、地区等概念。
其中,地境指的是一定的地理环境和其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地域指的是一定的地理范围和其所包含的人类活动和文化要素,地带指的是相对纯粹的一定的地理区域和其特殊的人文环境,地区则是由地域和地带组成的区域单元。
二、地理环境与文化演进在古代中国,由于气候、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文化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例如,南方地形多水,湖泊众多,因此南方人民往往以水为生,并在水上交通运输发达。
而北方地势较为平坦,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因此北方人民往往以土地为主,并在农业生产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这种差异的基础上,不同地区的文化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能够深刻揭示地理环境与文化演进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在古代中国中南部地区,因为地形多山,交通困难,故而这里的人们往往比较注重礼仪和宗教信仰。
在北方地区,则因为靠近边境,时常面临外敌入侵的威胁,故而这里的人们往往比较重视军事文化和武功。
三、地图制作在中国古代,制图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最早的地图主要是为了帮助人们认识地形,定位位置,而后演化为较为精细的区域性地图。
这些地图往往不仅包含了地理环境的相关信息,还包括了文化特色、商业贸易、军事战略等方面的内容。
例如,南宋地理学家罗洪先编写的《御览図经》、元代颜行浩编写的《全国图经》等,都是古代中国地图制作技术的代表作。
中国文化-地理与历史
约18000年前 山顶洞人(北京)
4、氏族公社:五万年到四五千年 前(距今约一万年前繁荣)
(1)母系氏族公社:新石器时代早期 ○黄河流域: 仰韶文化(约6000-7000年):河南渑池仰韶、
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河南陕县庙 底沟、洛阳王湾、郑州大河村、安阳后岗及马家 窑文化等 地区:以关中平原、河东盆地和豫西沿河谷底为 中心,东至豫东、冀南,西及陇西,北过河套, 南达鄂西北 大汶口文化(约6000年前) 地区:鲁中、鲁南、胶东半岛和苏北地区
2、郡县制
郡县制是一种中央集权的政 区制度。由秦始皇开始在 全国实行。
郡县制是中央通过考课和监 察以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 制。使得中央政令能较为 顺利地贯彻到最基层,保 证了政令的划一性。
由秦汉至隋代,基本实行郡 县制。
周王朝 郡郡 郡 县县 县
3、道路制
由唐宋至辽金的三级行政区划。 道是一级行政区,州下设县。
○长江流域:
河姆渡文化(约7000年前)
地区:宁绍平原—太湖流域 马家浜文化、草鞋山文化
红山文化(6000年前)
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 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
父系氏族公社(距今约5000年左右) 新石器时代后期
龙山文化(约5000-4000年)
地区:山东、河南、陕西等地
齐家文化(约4100-3600年)
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 东南到钓鱼岛、台湾。1000多万平方公里。
三、古代政区划分沿革
1、分封度。
周灭商后,分封 同姓和功臣为诸侯, 以为藩屏。诸侯的君 位世袭,在其国内拥 有统治权,但对天子 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 赋﹑力役等义务。
周王朝
诸侯
诸侯
中国文化地理
中国文化地理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
其广袤的土地上孕育着多样的地域文化,这些文化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地理面貌。
本文将从中国北方、南方、西方和东方四个方向入手,探讨中国文化地理的不同特色。
一、中国北方中国北方地区几乎全境属于黄土高原和河北平原,气候寒冷干燥。
这里的文化地理特点主要体现在它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上。
例如,山西曲艺以其幽默风趣的表演形式而闻名于世,在这片土地上培育了许多优秀艺术家和喜剧演员。
而河北、河南等地则有丰富的京剧表演传统,京剧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南方中国南方地区多属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常年温暖潮湿,水资源丰富。
这里的文化地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其独特的饮食文化和水乡特色。
例如,广东潮汕地区的烧腊美食、福建闽南的海鲜饮食文化,都受到了地理环境的影响。
而江南水乡,如杭州西湖、苏州园林等地,又以其诗意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氛围吸引了无数游客。
三、中国西方中国西部地区包括西南、西北和青藏高原等地,这里的地理条件十分恶劣,大多数地区是高寒的山地和戈壁草原。
西部地区的文化地理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多民族的特色和宗教信仰。
例如,西藏作为中国的宗教中心,佛教文化深植人心;新疆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多样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
四、中国东方中国东方地区主要包括长江流域、华北平原和东北地区等。
这里的文化地理特点主要体现在其丰富的历史遗迹和工艺品。
例如,江南地区以其历史名城如南京、苏州等闻名于世,古建筑、园林、文化艺术繁荣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与此同时,东北地区的民间工艺品,如陶瓷、刺绣等也各具风味。
总结起来,中国的文化地理是一幅多彩多姿的画卷,不同的地域构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
中国的文化地理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是地理环境的塑造。
这种独特的地理文化现象既受到中国古代文明历史的影响,也受到地理环境的戏剧性变化的影响。
正是这种独到的地理文明交融,使得中国的文化地理成为举世瞩目的瑰宝。
《中国文化地理》讲义整理
《中国⽂化地理》讲义整理《中国⽂化地理》讲义整理第⼀讲⽂化地理研究:理论、⽅法与实作⼀、⽂化与地理的关联⼆、从⼈地关系论到⽂化地理学三、⽂化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和⽅法四、⼏组重要的概念⼀、⽂化与地理的关联(⼀)⽂化:作为⼈类的⽣活⽅式1、形形⾊⾊的⽂化定义2、⽂化是⼈类的⽣活⽅式3、⽂化赋予⼈类⽣活的价值与意义4、⽂化与⽂明的联系及区别(⼆)各式各样的⽂化从⽂化的基本特质来讲,⽂化可分为技术⽂化、社会⽂化和意识形态⽂化三个层次。
这三个层次也可分别表述为⽣计⽂化(⽣产、⽣活⽂化)、制度⽂化和精神⽂化。
(三)⽂化形成的时间机制和空间过程1、⽂化形成的时间机制2、⽂化的空间过程(四)地理环境的含义1、位置(机会和挑战)2、地表形态(⼭地、丘陵、平原、盆地、岛屿等)3、⽔⽂(江河湖泊)4、⽓候(风向、⽇照、温度、降⽔、灾害等)5、动植物和地下资源(五)地理环境是⼀个历史的范畴(六)地理环境与⼈类发展1、地理环境与⼈类的起源(4个冰期与3个间冰期)2、地理环境与⼈类种族的演化(⾝⾼、肤⾊、头型、⿐型、发式、胸腔、眼睑等)3、地理环境与⼈类⽂化的形成与发展(⾷、⾐、住、⾏、审美、哲学、社会组织、政治⽣活等)(七)⽂化变成最后的环境⼆、从⼈地关系论到⽂化地理学(⼀)⼈地关系论法国地理学家阿·德芒戎有句名⾔:“凡是⼈类⽣活的地⽅,⽆论何处,他们的⽣活⽅式中,总是包含着他们与地域基础之间⼀种必然的关系。
”他还特别指出,地理学家区别于社会学家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社会学家倾向于只看⼈类集团的⼼理学⽅⾯,忘掉⼈和⼟地的联系”,⽽地理学家则认为“不能离开⼈所居住的⼟地来研究⼈,确认⼟地是整个社会的基础。
”(《⼈⽂地理学问题》,北京,商务,1999,第9-10页)事实上,⾃从来到这个世界的那天开始,⼈类就⼀直在认识、思考和探索我们的⽣活⽅式与地域基础之间所存在的种种必然关系,并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关系论(man-land relationship)思想:1、古典时期的⼈地关系论(荷马史诗、希罗多德、希波克拉底、亚⾥⼠多德)A、《荷马史诗》中的地理世界《荷马史诗》(约成书于公元前第⼋⾄第七世纪)所构勒的是⼀个模糊的、半神话的地理世界。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文化地理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文化地理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历史地理与文化地理互为补充,相互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历史地理和文化地理,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中国的历史地理中国的历史地理包括地理环境对中国历史演变的影响以及历史事件对地理版图的塑造。
首先,中国拥有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如山脉、河流、湖泊和海洋。
这种多样性的地质构造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比如,中国的长江和黄河给予中国人民丰富的土地资源,并为农业、交通和贸易带来了便利。
另外,中国的山脉、河流和湖泊也为中国的历史发展提供了安全防线和天然屏障。
例如,长城的建造是为了抵御北方的入侵,并保护中原地区的稳定。
其次,历史事件也对中国的地理版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各个朝代更迭、战争和迁徙都会改变地理边界和人口分布。
例如,秦朝统一中国后,修筑了连接北方和南方的大运河,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又如,元朝的统治导致汉族大北迁,形成了中国边疆的格局,并带来了新的文化影响。
二、中国的文化地理中国的文化地理是指中国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所带来的丰富多样的文化景观。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这些民族文化的差异往往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例如,藏族和蒙古族生活在高原和草原地区,其文化与畜牧业、牧民生活密不可分。
而汉族则分布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其文化与农耕文明和中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此外,中国的不同地域也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景观。
比如,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兵马俑、苏州的古城和丽江的古镇,都是中国独特的文化景观,反映了不同地域的历史、艺术和建筑风格。
三、历史地理与文化地理的关系中国的历史地理与文化地理相互影响,既有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塑造,也有文化对地理版图的改变。
首先,地理环境为不同地域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条件。
比如,江南地区的丰富水资源和肥沃土壤,促进了江南文化的繁荣。
而中国西南的山水环境,孕育了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生态文明。
中华文化的人文地理知识
中华文化的人文地理知识中华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结晶,融合了丰富多样的人文地理元素。
从古代所倡导的儒家思想、道家哲学,到民间传统艺术和风俗习惯,中华文化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的人文地理背景之中。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华文化的人文地理知识。
一、中国的地理环境中国地处于东亚大陆的东部,北濒渤海和黄海,东临东海,南界琼州海峡,西邻巴颜喀拉山和帕米尔高原。
山川纵横、河流纵横交错,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这种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在不同的地理区域,民族聚居和交流使得中华文化得以丰富和繁荣。
二、中国传统的行政区划中国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等,每一个行政区域都有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特点。
比如,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北京的文化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同样,不同的行政区划在历史进程中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文化特点。
这些地域性的文化特点会反映在当地的建筑风格、方言语言、民间手工艺等方面。
三、中华文化的宗教信仰中国有着多元的宗教信仰,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道教、佛教和儒教。
道教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道的境界;佛教注重人们通过修行和慈悲来摆脱痛苦,追求解脱;儒教则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和谐。
这三个主要的宗教信仰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宗教信仰反映在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如书法、绘画、文学作品等。
同时,中国各地还有许多其他的宗教信仰,如伊斯兰教、基督教等,给中国文化增添了更多的多样性。
四、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中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习俗,这些节日和习俗源于古代的宗教信仰、农耕文化和历史传统。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全国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放鞭炮、吃团圆饭等。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也是中国人重要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这些节日和习俗不仅反映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中国文化地理
《中国文化地理》讲授纲要《中国文化地理》研究中国文化与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它将中国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全面综合研究它在中国这个特殊地理环境中形成、发展、运动和区域分异的过程及其规律性。
中国文化是一个富有东方特色和独特个性的整体。
《中国文化地理》将通过对中国文明起源、中国文化特征、中国文化的扩散、中国文化区域差异等与中国地理环境结构特征的相互关系的辩证唯物主义分析,正确认识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规律和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规律,为我国实施经济-文化的全方位开放提供科学依据,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献计献策。
第一章绪论一、文化与地理环境1、文化的内涵文化的定义,文明与文化,文化类型。
2、地理环境与文化形成发展的关系人类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客观性。
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发展影响的正确观点。
从宏观和长期视角看地理环境的决定作用;从局部和短期看人地之间的或然关系。
二、文化地理与中国文化地理1、文化地理学及其研究领域文化地理学。
文化源地,文化扩散,文化景观,文化生态,文化区域是其研究领域。
2、中国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中国文化地理研究中国文化与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把中国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综合研究中国文化在中国这一特殊地理环境中形成、发展、运动和区域分异的过程及其规律性。
3、中国文化地理学研究的目的为我国实施经济-文化对外开放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为各地区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献计献策。
第二章中国文明的起源及其地理背景一、春光明媚的大好时机人类经历了漫长的第四纪冰期的苦难历程后,在距今1万年前迎来了温暖的全新世,人类社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由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掀起了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农业革命”,我们的祖先在黄河-长江流域创造了灿烂的古文化,屹立于世界古典文明之林。
尤其是距今5000-4000年前后,是我国1万年来气候最好的时期,多姿的古文化盛开在以中原为核心的辽阔土地上。
新石器时代遗址遍布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即是证明。
中国的文化区划与文化地理
中国的文化区划与文化地理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
随着地理因素和历史演变的影响,中国的文化发展形成了多个文化区域,这些区域在文化特点、风俗习惯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上存在差异。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文化区划与文化地理。
一、华北文化区华北文化区位于中国北方,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
这个区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北京的故宫、长城等。
华北地区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儒家文化的深厚影响,讲究礼仪、谦虚和孝顺。
这里还有独特的饮食文化,如北京的烤鸭和山西的刀削面,受到了全国的赞誉。
二、东北文化区东北文化区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这个区域地势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对文化地理的发展有着独特的影响。
东北地区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如满族、朝鲜族等。
这里的传统文化活动如舞蹈、歌曲和戏曲都极具东北地方特色,在各种节日和庆典上得到广泛展示。
三、华东文化区华东文化区位于中国东部,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这个区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
华东地区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商业繁荣、教育发达和文化创新。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拥有世界级的摩天大楼和现代化的建筑群。
这里的文化活动丰富多样,如京剧、评弹、民族舞蹈等。
四、中南文化区中南文化区位于中国的中南部,包括湖南、湖北、河南、广东等地。
这个区域自然环境优美,拥有许多自然景观和历史名胜。
中南地区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的民间艺术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武汉长江大桥都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代表。
中南地区的舞蹈、音乐和绘画等艺术形式独具魅力,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五、西南文化区西南文化区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地。
这个区域地理环境多样,山水奇特,给文化地理带来了独特的影响。
西南地区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多民族文化的交融、独特的山水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丰富。
《中国文化地理》学习指导书(选修)
《中国文化地理》学习指导《中国文化地理》为本学院开设的选修课,是一门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地理等方面知识的综合课程。
本课程从我国的文明起源开始讲起,探讨了我们祖先的生产活动以及那时的文明。
之后根据文化地理的几大重要元素:语言、饮食、建筑、艺术以及商业进行展开详述,对这几大元素一一剖析,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文明、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
最后通过对历朝首都变迁的演绎,回顾整个中华文明以及地理因素所带来的变迁与影响,启发学习者对文明、文化、环境的传承与保护。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员们可以较为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地理的相关知识,并引起对此门课程深入研究的浓厚兴趣,我们所提到的任何一点都是值得从更深层次去钻研的,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学习者和爱好者用心去学习去感受中国文化地理的巨大魅力。
本课程精选我国古代文明、文化、地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美食、艺术等近百张精美图片,多种民歌民谣、戏剧、乐曲,通过多媒体手段分析讲解,再辅之《中国文化地理》课件及测试小游戏等,拓展学员的知识面,使学习的接受过程更立体,角度更多元,理解更清晰。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关于课程的任何问题都可以登录网站相应答疑区,提出问题,我们及时予以解答。
为了引导和配合学习,《中国文化地理》课程的学习材料,有《学习指导》一册和可见光盘一张。
本课程没有实习。
如何学习中国文化地理?1、先了解关于中国文化地理的相关知识,文化地理,顾名思义包括文化部分以及地理知识,因为我们学习的是中国文化地理,那么就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现状要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2、了解中国地理地貌特征、区域特征以及对文化的相互影响和渗透;3、领悟中国文化地理所包含的各类现象,分析成因,掌握文化地理的各项要素及特点。
关于答疑和辅导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关于课程的任何问题都可以登录网站相应答疑区,提出问题,我们及时予以解答。
由于本课程的特殊性,目前暂不安排考前辅导。
如果同学们觉得有此必要,可以在网站讨论区提出建议。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 中国文化赖以生存的地理条件 ※ 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 ※ 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文化得失
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 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地形、地 貌、水文、植被等,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农业等。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年 。 公元前1100年~公元1400年。 公元1400年~1900年。
1900年~至今。
2)湿润状况的变迁
由于中国处于东亚季风区域内,雨量的变动常常趋于极端,非涝即 旱,而且在相邻地区也会有很大的差别,但总的说来,湿润的状况也是 有变化的,五千多年的温暖期也是一个气候湿润期,随后气候逐渐变得 干燥,这一过程持续了很长的时间,到2500年以前气候稍稍湿润,然后 再次变得干燥。近500年来,旱灾多于水灾。
三晋文化:法家 文化的策源地, 燕赵多慷慨悲歌 之士。
秦文化:追求功 利,法纪严明。
楚文化:信巫鬼, 重淫祀;长于幻 想玄思。
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 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 太公亦封于齐, 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 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而 为也。” 及后闻伯禽报政迟,乃叹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 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八水绕长安
西安城市变迁图
自古帝王州
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
河洛地区, 居天下之中。
行政区划并不是以河流、山脉等自然地理分界线为界。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未治蜀先治。”
2、 构成区域文化的因素 1) …… 2) …… 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
中国的文化地理
中国的文化地理中国地域辽阔,文化多样,是世界上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文化地理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且多元的文化景观。
本文将从北方与南方的文化差异、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融以及少数民族文化等方面,探讨中国的文化地理。
一、北方与南方的文化差异中国地理南北分明,北方与南方的气候差异以及地形差异导致了两地的文化差异。
北方气候干燥、四季分明,农业以小麦为主导,人们性格开朗豪爽,崇尚勤劳、坚韧的精神。
南方气候湿润,农业以稻米为主导,人们性格温和、细腻,崇尚文化、艺术的追求。
北方的文化地理特点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北京的故宫、长城等代表了北方的宏伟和严谨;北方民间艺术表演如京剧、陕北民歌等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北方的风俗习惯如热爱食用面食等都是北方文化地理的体现。
南方的文化地理特点同样丰富多样,例如苏州的园林、杭州的西湖等代表了南方的柔美和细腻;南方的民间艺术表演如粤剧、评弹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南方的风俗习惯如重视饮食文化等都是南方文化地理的特色。
二、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融中国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融在历史上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东方文化以其特有的理念和价值观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亲情和友情。
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竞争。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融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氛围。
例如,佛教和道教这两个东方传统宗教在中国的深入发展,不仅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中国的哲学、文化和艺术注入了独特的东方智慧。
此外,中国古代通过丝绸之路与西方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种种文化因素相互激荡,使得中国社会形成了既有东方文化特色又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独特面貌。
三、少数民族文化的地理特点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各个少数民族的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也是中国文化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南的傣族、西藏的藏族、新疆的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都有着独特的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地理景观。
《中国文化地理》教案
重庆清华中学选修课《中国文化地理》教案罗安琴、闫晓霞第一课时:中华文化和中国文化地理授课人:罗安琴一、文化的几个特征(一)文化结构的多层次性——意识文化雅文化俗文化第一层次,意识文化。
又称精神文化、观念文化。
意识文化包括心理,心态,信念,观念,思想等纯意识领域,也包括哲学,伦理,道德,宗教,音乐,美术,文学,绘画等理论化和对象化的意识领域·。
第二层次,制度文化。
包括反映社会形态和社会性质的制度,如奴隶制度,封建制度等;包括各种具体制度,如政体制度,家庭制度等;也包括形形色色的规章制度,如生产管理制度,奖惩条例等。
第三层次,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意识文化的重要载体。
建筑,园林,服饰,饮食等物质形态都融进了精神的要素,都有文化的内涵。
根据张岱年的概括,我国雅文化和俗文化的主要差别是以下四点:1。
在雅文化里,唯物论和无神论的精神根深蒂固;在俗文化里,宗教和迷信的影响强大。
2。
在雅文化里,重义轻利和崇德贱力德价值观占统治地位;在俗文化里,突出富贵利达价值观,崇敬的是财神,寿星,及各行各业的行业神。
3。
在雅文化里,仁是最高道德规范;在俗文化里,由墨家演变的侠义是最高的道德规范。
4。
雅文化的标志是吟诗作画,操琴对弈;俗文化的标志是传奇小说小戏。
二、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硕果(一)五千年的延续性世界文化四大体系:中华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希腊罗马文化中华文化一直延续不断得文明赋予华夏大地丰富的文化积淀。
(二)开放性和亲和性指吸收外民族文化和文化融合的过程(三)海内一统观和同一性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但在文化上有明显的同一性,在意识上有强烈的海内一统观。
中国的内涵是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不是任何一个特定民族的国家,不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中国皇帝自居。
(四)巨大的区域差异性南北差异是文化区域差异的主旋律。
三、中国文化地理的对象和特点着重研究中国文化分布的规律性,包括中国区域文化特征及其形成背景,中国文化中心的形成及其地域转移,中国文化的扩散路线及其融合过程,中国综合文化区及宗教区、语言区、民俗区等部门文化区的形成和发展等。
第二章文化地理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地理背景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幻灯片2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一、中国地理简要的概况● 2.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地区联系在一起。
其次是地理通道。
3.数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及饥荒灾病情况●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发表在1972年《考古学报》上,文章指出,中国气候的大趋势是由暖变冷。
二、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 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古埃及文明发生于尼罗河;印度——恒河;巴比伦——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中国——黄河●中国文明的成功不是靠战争而是靠联合与融会。
● 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
●到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清晰。
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这里主要是指中原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关系问题。
●广阔的蒙古高原,最早的人群是猃狁,之后是北狄,秦汉以后有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金以至蒙古、满族。
三、广阔的地理舞台与中国文化的悠久●中国文化兴起于黄河流域,到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重心已经移到南方,接着是经济中心的南移●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的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构成南北不同的历史景观。
●元明清时期,南北对峙有了新的特征,——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
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一、大地域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 1.众多地理条件相对独立的区域●最早记载中国分区的是《尚书》中的《禹贡》篇,以山川为标志,把当时的中国分为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2.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要素●第一条件:自然环境,它决定一个区域的人们生存质量和状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环境对心态和习俗的影响:《韩非子가五蠹》韩非子·五蠹》篇说:“山居谷汲的居民,过年时相赠以水;泽居苦水的人们结好,则买佣决渎。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水田小学韩平会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1.识记中国地势及地形特点。
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临太平洋,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
(1)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
(2)从青藏高原往北往东,是第二阶梯,最南端的云贵高原,它的北部是四川盆地,再往北赵趆过秦岭是黄土高原。
(3)黄土高原的北邻是蒙古高原。
黄河在东西方向横穿黄土高原。
黄河的东侧是山西高原。
(4)山西高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接,这个地区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太行山中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
(5)太行山北端是东西向的燕山山脉,再向北趆过蒙古高原东侧一段多山地区,就是东北平原,东北平原的西侧是大兴安岭,东侧是长白山脉。
(6)东北平原与华北平原接壤,华北平原直接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连。
2.识记气候变化大势。
(1)中国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气候,广大的东部地区又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洪涝,以及与此相关的蝗灾病虫害等。
(2)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指出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大势是由暖变冷,具体表现是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
竺可桢将五千年的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第一个时期约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属温暖期,这个时期的下限正好是商朝末年。
第二个时期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为寒暧交错期,这个时期是西周到明朝的初期。
第三个时期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这个时期为寒冷时期,竺可桢称此期为“方志时期”。
第四时期从1900年开始,竺可桢称这为“仪器观测期”。
3.领会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首先,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长江黄河贯穿于中国三大阶梯之中,沟通着中国大陆的东西。
而汉水、淮河更是把这两条大河联系在一起。
中国文化地理的基本概念精讲
中国文化地理的基本概念精讲一、地理环境与文化相互关系的特点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上的自然条件,例如地貌、气候、水文等。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大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
由于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中国各地形成了不同的自然资源、气候特点以及生态环境。
文化则是指人类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语言、宗教、社会制度、艺术等。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特点。
1.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地理环境中的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各地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和农业资源,这些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方式直接影响到当地经济的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
例如,山西地区因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成为中国的主要能源基地;沿海地区的水资源和地理位置,促进了发展出口导向型的经济。
2.气候与农业发展:中国的气候环境非常复杂多样,从北方的寒冷干旱到南方的湿润温暖,这种差异性造成了中国各地农业发展方式的差异。
例如,江南地区因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种植水稻,从而形成了以水稻种植为主导的农业经济模式;北方地区气候条件适宜种植小麦和玉米,所以北方农业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
3.文化传统与地理环境:中国的地理环境对文化传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长江和黄河对于中国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长江流域的温暖湿润的气候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从而滋养了中国南方文化的繁荣;黄河流域的干旱气候和多沙质土壤对于农业的发展形成了较大的障碍,而战争和过度开发使黄河流域的文化一度衰落。
二、中国特有的文化地理现象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文化地理现象。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中国特有的文化地理现象:1.北方与南方的区别: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这导致了各地在经济、农业、民俗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北方地区干旱寒冷,农业以耕种小麦、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为主;南方地区湿润温暖,农业以种植水稻、茶叶、桑蚕为主。
2.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差异:中国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势明显,自古以来就与世界的交流密切,是中国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地理》论文作业
题目:论中国文化地理之饮食文化
姓名:孙云楠
专业:经济系国际经济与贸易(1)班
学号:01210132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论中国文化地理之饮食文化
摘要:
中国饮食是中国各地差异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也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各地饮食的差异很明显。
中国地里的差异成就了中国多元的文化,丰富多样的民俗,也成就了饮食的多样化。
在文化形成的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不同导致人们对它的适应方式不同,进而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和心理特征,中国的饮食文化一方面集中地体现了传统文化特征,另一方面表现出了强烈的地域特色。
其中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是十分宝贵的历史遗产。
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一种文明的标尺和民族特质的体现,从一个方位体现了本民族的创造精神和独特风格,标志着各个时期文明进程和美的神韵。
一、地理与饮食的联系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惯、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不同,在饮食烹调和菜肴品类方面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美味。
南北两大风味子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唐宋时期完全形成。
到了清代初期鲁菜、苏菜、粤菜、川菜已成为我国最有影响的地方菜,后称“四大菜系”。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
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二、中四大菜系
菜系代表着一个地方的风味特色,风味特色代表当地人的饮食口味。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气候和人们的饮食习惯不尽相同,个省区人们都有其特殊的口味偏爱和要求,如山东、东北多喜欢咸味;江苏、浙江多喜欢甜味;山西、陕西多喜欢酸味;四川、湖南多喜欢辣味,正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同时,这些饮食口味的偏爱是形成地方地方风味特色的根本原因。
(一)鲁菜
鲁菜,即山东菜系,山东菜的孕育期可追溯到春秋战国,南北朝
发展迅速。
经元、明、清三代被公认为一大流派。
其靠近黄河,以下货(动物内脏),河鲜为特色,处于沿海的胶东以“鲜”为主味,对北方各地区的烹饪有很大影响。
(二)粤菜
粤菜,即广东地方风味菜它以特有的菜式和韵味,独树一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南方天气温暖。
除海鲜外,以一些野生动物如蛇等为特色。
天气炎热,食材不宜久存,以“生猛、鲜”为主,对原料的新鲜程度要求很严用料十分广泛,不仅主料丰富,而且配料和调料亦十分丰富。
(三)川菜
川菜,即四川菜,在我国烹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四川离海较远,主要由成都、重庆和自贡等地的菜肴组成。
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融会了东南西北各方的特点。
(四)苏菜
苏菜,即淮扬菜系,形成于明清,而尤以清时为盛。
在明清以前,淮安(今淮安市楚州区)、扬州都是全国有名的大都市,都有各自的饮食文化传统。
明清以后,淮菜和扬菜开始相互渗透、逐渐融合,并糅合南北风味于一炉,从而形成了统一的菜系。
淮扬菜源于江苏,长江中下游地区。
地处鱼米之乡,因此食材多样,菜蔬、禽畜肉、河鲜等皆有多种著名菜式。
三、菜系的形成与地理
菜系的形成是与一个地区的地理历史条件紧密相连的。
从文化学的观点来看,每一个民族对自身赖以生存的求食方式和内容,并不完全取决于人的主观选择,他同时还受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客观条件的制约。
中国各地都有独特的名产和美食,常与地域景观形成独特的韵味,使人终生难忘。
譬如说岭南人,无论到了什么地方都不会忘怀故乡雨打芭蕉和椰树迎风的神韵。
苏东坡说过:“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可见地方名产和风物独居的魅力。
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一个概念:北方人喜欢吃面食,而南方人则离不开米饭,这
是因为一千年前形成的两大农业布局,一个是黄河流域以黍和麦为主的旱作农业,而另一个则是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
因此出现了中国独特的“南米北面”主食格局。
松江鱼、太湖菜是浙江美肴的象征。
地方风味特色也是一个旅游地的标志之一。
四、各地域的不同美食
(一)盐
在云南大理北部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这些盐成就了云南山里人特殊的美味。
虽然在这个古老的产盐地,盐业生产已经停止,但我仍然相信诺邓盐是自然赐给山里人的一个珍贵礼物。
(二)馒头
黄馍馍就是用糜子面做成的馒头。
是陕北人冬天最爱吃的一种主食。
糜子,又叫黍,是中国北方干旱地区最主要的农作物。
8000多年前,中国黄河流域开始栽培黍。
在中国,五谷始终是一个变化中的概念。
大约两千年前,五谷的排序为稻、黍、稷、麦、菽。
而今天,中国粮食产量的前三名已经变成稻谷、小麦和玉米。
中国,从南到北,广袤的国土,自然地理的多样变化,让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享受到截然不同的丰富主食。
(三)奶豆腐
草原上的人离不开奶茶和奶豆腐。
无法靠蔬菜和水果来补充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都可以从这里获得。
几千公里外的云南,几乎是同样的情形。
白族人家用相似的手法转化这里的牛奶。
乳扇被晾到院敞里风干,像是挂起了巨大的风铃。
这种远隔万里的默契,或许要追溯到蒙古人开疆拓也的年代。
在800多年前,忽必烈时期的蒙古人远征到云南。
定居至此的蒙古人也带来了遥远家乡的奶食味道。
他们不会想到,这种转化的手法一直被流传下来,生机勃勃。
在蛋白质的提供上,大豆食品是唯一能够抗衡肉类的植物性食材。
对于素食者来说,这相当完美。
中国古人称赞豆腐有和德。
吃豆
腐的人能安于清贫,而做豆腐的人也懂得“顺其自然”。
五、地域饮食的总结
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
从古到今,这个农耕民族精心使用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获取食物的活动和非凡智慧,无处不在
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的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
能把对土地的眷恋和对上天的景仰,如此密切系于一心的唯有农耕民族。
一位作家这样描述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参考文献:
舌尖上的中国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
中国饮食文化朱永和
中国传统文化张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