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故都的秋》PPT课件完美版1
合集下载
《故都的秋》课件(共3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2.秋果胜景中,为何又出现了北风黄尘? 用北风黄尘反衬秋果奇景,在对故都金秋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 悲凉感:因为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长。(悲凉之感)
【活动7】综合阅读第3-11段,思考: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 什么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原因加以评析。
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 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 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 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一 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中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 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 的自然融合。五幅画面都染了冷色调,表现作者心中的悲凉,也体现了作 者对整个人生和时代的感悟。
作者这样收笔,就如同一条舒缓的小溪,经 过长久的蓄积后,达到了喷涌而出的飞瀑之 势,炽热的感情如波浪滔滔的万里江河奔涌 而出,情感的潮水势不可当地奔腾而出,这 是何等的眷恋,何等的激情,仿佛我们眼前 站立着这位沉醉于故都之秋的率真而感伤的 主人公。
任务二 探究文章的感情基调
【活动11】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人 认为是颂秋,也有人认为是悲秋,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2.“秋雨图”当中除了雨还有什么? 还写了雨后都市闲人的衣着、活动背景、动作、 神态、对话语调。 3.为什么在“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 这里的“都市闲人”指的是平民,他们的形象更 有故都的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 感悟生活的淡泊,而用这样“落寞和感伤”的京 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也能更好 地烘托北国秋味“清、静、悲凉”的特点。
14.1 《故都的秋》 课件(共6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走近作者
郁达夫的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 子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揭露,富于 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 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他的散文则直 抒胸臆,表现了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 里的苦闷心情,具有率真、明丽、酣畅的风格。
文艺观: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 如水似的文学。”
意象: 破屋、高天、破壁腰中、 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 草……
驯鸽的飞声
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
明确: ①“清闲”——静坐、泡、细数、静对等动词的使用上;
“清澈”——从色彩(视觉);碧空(碧)牵牛花(蓝) ②“静”——驯鸽的飞声(听觉:环境之静);
“细数”(心之静) ③“悲凉”——“破屋”“破壁腰”“漏”“疏疏落落的 秋草”。
秋蝉残鸣图
秋蝉残鸣
“衰弱” “残声” “啼唱”
听觉 以声衬静
蝉躁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清、静、悲凉)
赏析:蝉鸣吹响了秋的号角,同时也 唱响了生命的挽歌。柳永有“寒蝉凄 切,对长亭晚”的句子,可见秋天的 蝉鸣并不似盛夏般激烈,多少有些生 命将终的凄婉,没落。蝉到了秋天生 命已经走到尽头,那么联想到人,人 生的短暂,自然有种悲凉的感觉。
唉,天可真凉了 啊,天终于凉了
悲观 乐观
33
赏析: 文中的“灰沉沉”的天空,“息列索落”的秋雨,“著着很厚的青 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以及“缓慢悠闲”的语调都会给人 一种凉意。在秋天,下秋雨,天气就会转凉,一年将尽,人到中年, 光阴几何,那种凄凉和无奈是难以言表的。就像辛弃疾在词中所言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 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里的天 凉好个秋是不是与那声“哎,天可真凉了”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故都的秋》ppt课件35张
“故都”表明作者写作的地点,指“北平”, 但是作者不说北平的秋天,说“故都”,是要表达深切的眷恋之意。
“秋”是作者全文描写的内容,描写的核心。
“故都”与“秋”结合在一起, 题目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故都 的秋
请用文章语言概括北国秋天与南国秋天的特点
☆北国之秋:来得清,来 得静,来得悲凉。
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 是故都赏景的心态,更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折去( zhé ) 落蕊( ruǐ ) 平仄( zè ) 嘶叫( sī ) 陪衬( chèn ) 廿四桥( niàn )
一椽(chuán ) 落寞( luò ) 岐韵( qí ) 橄榄( lǎn ) 夹袄( ǎo ) 潭柘寺( zhè )
灰沉沉的天(灰色) • 青布单衣 • 枣树(淡绿微黄)
冷色
(冷色调给人以冷清、 萧瑟、落寞之感。)
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 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 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为了形象地说明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的特点 。“黄酒之与白干”比喻南国之秋秋味平淡,北
向往
秋晨院落 秋槐落蕊
观秋色:清
故
记叙
秋蝉残鸣 听秋声:静
品味
都 的 秋
分写 (3—11段)
秋雨话凉 秋日胜果 人皆感秋
品秋味:悲凉
议论
中国文人尤甚
赞美
非到北方不可
总写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12—13段) 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
眷恋
☆南国的秋:草木凋得慢, 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故都的秋》ppt课件完美版
赏析本文写作特色
情景交融 用中国古典诗词融情于景、以景显情的
手法,创造意象真切典型、情味含蓄隽永的 “意境”。(3-11) 虚实相生
用中国古典诗词以虚衬实、运虚入实的 手法,在正面写景抒情之外,运用侧面烘托、 对比联想、议论深化的表现手法开拓或升华 意境的思想情感内涵。(2、12、13) 此外,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似淡实腴,修辞 自然而讲究。
7、列出文章结构图,文章的主旨,写作特色是什么?
初读感知
故都 的 秋
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表明描写的地点
含深切的眷恋之 意,也暗含着一种 文化底蕴。
确定描写的内容
因“故都”的修 饰而被赋予了厚 重的人文色彩
解题:
“故都”二字意味着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 治中心,亦非京都繁华之地,但却是拥有数百 年辉煌的历史文化的旧都。
“故都”与“秋”所组合的标题,既让人肃然 感受到故都的苍凉和凄清,也会很自然地读出 作者心中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珍爱、赞叹及深情 的眷恋和向往。
划分层次段落
一、总起 (1-2)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 面记叙故都纷繁多 彩的秋天景象,赞 美北国之秋。
三、总括 (1314)
总写作者对北国、 江南之秋的不同感 受,表达对北国之 秋的向往之情。
让我们来学学元代的马致远,写曲《天 净沙·秋思》怎么样?
《天净沙·秋思》 (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
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仿写)
破屋浓茶小院, 漏光鸽声碧天,秋
草蓝朵残垣。 槐蕊铺地, 落寞人在故都。
仿句练习 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 ———————, ———————. 在秋蝉的每一声残叫里, 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共29张ppt)
?
沉痛的话语,民族的无奈
云散雨霁谁点缀,桥头斜影叹秋凉。
学习任务二:披沙捡金,细赏秋韵
秋果胜景图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 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 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 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 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 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 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 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 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 Golden Days。
——刘海粟
学习任务一:提纲聚神,初尝秋味
郁达夫对故都秋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可是呀,故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清
静
悲凉
郁达夫为故都画了几幅 秋景图?
故都的秋
秋院静观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秋雨话凉图 秋日胜果图
01
02
03
04
05
原来小品文字所以可爱的地方,就在它的 细、清、真三点。(郁达夫)
学习任务二:披沙捡金,细赏秋韵
郁达夫:秋槐落蕊
杜甫:无边落木
温柔而细腻
苍阔而宏大
世间大美,各有不同,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学习任务二:披沙捡金,细赏秋韵
秋蝉残鸣图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 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 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 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 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 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 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易中天《读城记》 秋高气爽,风日晴和的早晨,你且骑着一匹驴子,上 西山八大处或玉泉山碧云寺去走走看;山上的红柿,远处 的烟树人家,郊野里的芦苇黍稷,以及在驴背上驮着生果 进城来卖的农户佃家,包管你看一个月也不会看厌。
14《故都的秋》课件(28张PPT)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 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 独感。
“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28
20
思考:
故都的秋在作者那个时代也不 乏明艳之色,也有繁闹景象,作者 为什么不写这些?
21
1、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 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2、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 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 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 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 17岁便随长兄一 起赴日本留学,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 饱受屈辱和歧视; 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 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如止水 似的文学。”
22
任务四:对比探讨
作者多次写南国之秋,有 何作用?
23
喻体 比喻
北国之秋——南国之秋
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 黄酒 味润 —— 白干 味烈 稀饭 味浅 —— 馍馍 味深
鲈鱼 味淡 ——大蟹 味浓 味
黄犬 味短 ——骆驼 味久 对比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衬托 南国之秋:慢、润、淡
24
第12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8
代表作品: 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 《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等。
19
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间, 郁达夫积极参加左翼文艺活 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 的白色恐怖,郁达夫1933年4 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4年7 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 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 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 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 的秋》。
17
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 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 学”,写的也是 “静如止水似的文 学。”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 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28
20
思考:
故都的秋在作者那个时代也不 乏明艳之色,也有繁闹景象,作者 为什么不写这些?
21
1、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 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2、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 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 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 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 17岁便随长兄一 起赴日本留学,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 饱受屈辱和歧视; 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 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如止水 似的文学。”
22
任务四:对比探讨
作者多次写南国之秋,有 何作用?
23
喻体 比喻
北国之秋——南国之秋
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 黄酒 味润 —— 白干 味烈 稀饭 味浅 —— 馍馍 味深
鲈鱼 味淡 ——大蟹 味浓 味
黄犬 味短 ——骆驼 味久 对比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衬托 南国之秋:慢、润、淡
24
第12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8
代表作品: 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 《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等。
19
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间, 郁达夫积极参加左翼文艺活 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 的白色恐怖,郁达夫1933年4 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4年7 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 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 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 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 的秋》。
17
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 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 学”,写的也是 “静如止水似的文 学。”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 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故都的秋》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秋院晨景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
冷色调(清)
以动衬静(静)
主观感受(悲凉)
秋色: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秋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
“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自然而然地也能感到十分的秋意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课件创作组
时间:2024年9月1日
南国的秋
本体
北国的秋
甘甜可口
黄酒
喻体
白干
清香、后劲足
回味不永
不浓易饿
稀饭
馍馍
有味耐饥
味淡
鲈鱼
大蟹
味浓
玲珑如意
黄犬
骆驼
跋涉千万里
逗玩邀宠
这五种景物彼此有无什么顺序可寻?
体现了散文的哪一个重要的特点?
蝉
凄苦哀痛”的意境格调不符?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共41张ppt)
2.意境深邃,情感真挚: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 强。
3.语言优美。
散文的分类: 1.叙事散文。 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抒情散文(写景散文)。 朱自清《荷塘月色》
写景抒情散文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将 自己的心情和感受等寄寓在景物中,从而抒发情感的散文。
3.哲理散文。
在此背景下,郁达夫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4年7月从杭州 经青岛去北平,到北平后,对故乡的眷恋和国事的危急,使他触景伤情, 于1934年8月写下《故都的秋》,描绘的是“悲凉”景物,流露的是“悲 凉”心绪。在作者心里,对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
阅读教材,整体感知
请
快速浏览课本P106输入-108《故
自学指导二 7分钟
1、阅读文章的一、二段,这两段写什么?用了什么手 法?并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
2、阅读课文最后两段,思考:这两段写什么?抒发了 怎样的情感?用了什么手法?
3、文章中间部分描写了几幅故都秋景图?请作概括。 4、尝试给全文划分层次。
1、阅读文章的一、二段,这两段写什么?用了 什么手法?并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请
1、了解作者、写作输入 背景及散文相关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你的 梳理文章结构。
题 目
解题
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首都北平,为什么
作者却说“故都的秋”,而不请是“北平的
秋”?
输
入
种的眷文恋化“之底故情蕴”和。即历从史前沧的桑、感过,去也的你的题目蕴。含更着带深有切一 “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小说多以 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 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 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写得清新秀丽,富有 气势和神韵,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真率、热情、明丽、酣畅的风格。
3.语言优美。
散文的分类: 1.叙事散文。 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抒情散文(写景散文)。 朱自清《荷塘月色》
写景抒情散文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将 自己的心情和感受等寄寓在景物中,从而抒发情感的散文。
3.哲理散文。
在此背景下,郁达夫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4年7月从杭州 经青岛去北平,到北平后,对故乡的眷恋和国事的危急,使他触景伤情, 于1934年8月写下《故都的秋》,描绘的是“悲凉”景物,流露的是“悲 凉”心绪。在作者心里,对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
阅读教材,整体感知
请
快速浏览课本P106输入-108《故
自学指导二 7分钟
1、阅读文章的一、二段,这两段写什么?用了什么手 法?并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
2、阅读课文最后两段,思考:这两段写什么?抒发了 怎样的情感?用了什么手法?
3、文章中间部分描写了几幅故都秋景图?请作概括。 4、尝试给全文划分层次。
1、阅读文章的一、二段,这两段写什么?用了 什么手法?并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请
1、了解作者、写作输入 背景及散文相关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你的 梳理文章结构。
题 目
解题
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首都北平,为什么
作者却说“故都的秋”,而不请是“北平的
秋”?
输
入
种的眷文恋化“之底故情蕴”和。即历从史前沧的桑、感过,去也的你的题目蕴。含更着带深有切一 “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小说多以 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 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 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写得清新秀丽,富有 气势和神韵,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真率、热情、明丽、酣畅的风格。
新教材统编版《故都的秋》完美ppt课件
学会赏析景物描写语段
3
2
1
导论、自读、点拨、交流分享、写作实践 教学课时 (6课时+一周的课余时间)第一课时: 单元起始课 1.明确单元特点、交待学习任务、推介自读参考文章。 2.在单元任务的引导下,初读《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第二、三课时: 研读《故都的秋》 ,完成整体把握与局部精析 (略) 。布置写景赏析作业(摘抄+语段赏析)。第四课时: 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阅读《荷塘月色》 ,完成整 体把握与局部精析。在比较中,学习赏析语段的写法 。布置写景赏 析作业(摘抄+语段赏析)。第五、六课时: 学习《我与地坛》
第四课时
1. 根据课前预习任务,由同学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2. 再读第一部分,画出写景段落。3. 教师赏析示范,总结赏析的角度。4. 同学赏析发言,教师点拨、同学补充。5. 再次整体默读第一部分,把握其主旨。作业:1.摘抄词语及语段。2.以“地坛的景物与情思”为题,写一篇鉴赏文字,不少 于600字。(鼓励上网查阅资料,引用须注明出处)
三、浏览前两篇课文,整体感知写景散文的特点表达方式:写景与叙事、抒情的结合。文章内容:纯粹写景的文章不多;写景大都要承载一定感情。写景文字在整体文章中的多少、地位不同,作用也不尽相同。写景大都与写人叙事相结合,以深化或丰富作品内容,共同完 成作者写作意图。因此, 景物的赏析应以文章整体为背景。要求:以“我更喜欢 ”为题,写一写两篇作品的初读感 受。(可课下完成)
现当代写景散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
任务群归属: 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写景散文)人文主题: 自然情怀 (对自然、借自然)
单元主题
2
要求:提升审美品位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出“寄情 于景”的写作及阅读的意义
3
2
1
导论、自读、点拨、交流分享、写作实践 教学课时 (6课时+一周的课余时间)第一课时: 单元起始课 1.明确单元特点、交待学习任务、推介自读参考文章。 2.在单元任务的引导下,初读《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第二、三课时: 研读《故都的秋》 ,完成整体把握与局部精析 (略) 。布置写景赏析作业(摘抄+语段赏析)。第四课时: 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阅读《荷塘月色》 ,完成整 体把握与局部精析。在比较中,学习赏析语段的写法 。布置写景赏 析作业(摘抄+语段赏析)。第五、六课时: 学习《我与地坛》
第四课时
1. 根据课前预习任务,由同学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2. 再读第一部分,画出写景段落。3. 教师赏析示范,总结赏析的角度。4. 同学赏析发言,教师点拨、同学补充。5. 再次整体默读第一部分,把握其主旨。作业:1.摘抄词语及语段。2.以“地坛的景物与情思”为题,写一篇鉴赏文字,不少 于600字。(鼓励上网查阅资料,引用须注明出处)
三、浏览前两篇课文,整体感知写景散文的特点表达方式:写景与叙事、抒情的结合。文章内容:纯粹写景的文章不多;写景大都要承载一定感情。写景文字在整体文章中的多少、地位不同,作用也不尽相同。写景大都与写人叙事相结合,以深化或丰富作品内容,共同完 成作者写作意图。因此, 景物的赏析应以文章整体为背景。要求:以“我更喜欢 ”为题,写一写两篇作品的初读感 受。(可课下完成)
现当代写景散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
任务群归属: 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写景散文)人文主题: 自然情怀 (对自然、借自然)
单元主题
2
要求:提升审美品位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出“寄情 于景”的写作及阅读的意义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秋》PPT课件(21张)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 秋》PPT 课件( 21张) 【精品 】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 秋》PPT 课件( 21张) 【精品 】
总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 秋》PPT 课件( 21张) 【精品 】
结
落蕊无声帚留痕
秋
槐
小 院 秋院图 闲 坐
图
秋蝉图
秋 蝉
故都的秋
残 声
赏
秋
秋
雨
色
图
秋 枣 图
唱 北 国
斜桥树影话秋凉 秋日胜果满枝头
清、静、悲凉(情景交融)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 秋》PPT 课件( 21张) 【精品 】
总
结
在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就在故都的民宅内外、胡同两旁、 槐树前后,就在天上、枝头、嘴边……从这些存在于天空地面、 千家万户的秋姿、秋态、秋色、秋实、秋形、秋意中,我们可 以看出作者对具有浓郁北国地方特色的人物风情的热爱赞美, 对古都北平的神往、眷恋,对淡薄、恬静、悠闲生活的生活情 趣的追求,以及他内心深处深沉的忧思和落寞。
秋雨话凉
斜 天灰沉沉的 一阵凉风 息列索落的雨声 桥 都市闲人着装举止 神情声调 树 影 话 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 秋 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的秋味。 凉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 秋》PPT 课件( 21张) 【精品 】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 秋》PPT 课件( 21张) 【精品 】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 秋》PPT 课件( 21张) 【精品 】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 秋》PPT 课件( 21张) 【精品 】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 秋》PPT 课件( 21张) 【精品 】
总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 秋》PPT 课件( 21张) 【精品 】
结
落蕊无声帚留痕
秋
槐
小 院 秋院图 闲 坐
图
秋蝉图
秋 蝉
故都的秋
残 声
赏
秋
秋
雨
色
图
秋 枣 图
唱 北 国
斜桥树影话秋凉 秋日胜果满枝头
清、静、悲凉(情景交融)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 秋》PPT 课件( 21张) 【精品 】
总
结
在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就在故都的民宅内外、胡同两旁、 槐树前后,就在天上、枝头、嘴边……从这些存在于天空地面、 千家万户的秋姿、秋态、秋色、秋实、秋形、秋意中,我们可 以看出作者对具有浓郁北国地方特色的人物风情的热爱赞美, 对古都北平的神往、眷恋,对淡薄、恬静、悠闲生活的生活情 趣的追求,以及他内心深处深沉的忧思和落寞。
秋雨话凉
斜 天灰沉沉的 一阵凉风 息列索落的雨声 桥 都市闲人着装举止 神情声调 树 影 话 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 秋 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的秋味。 凉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 秋》PPT 课件( 21张) 【精品 】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 秋》PPT 课件( 21张) 【精品 】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 秋》PPT 课件( 21张) 【精品 】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 秋》PPT 课件( 21张) 【精品 】
14.1《故都的秋》第1课时课件 (共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细数着……日光”、“静对着……牵牛花”
“一椽破屋”、“在破壁腰中” “脚踏上去……极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静
心的宁静
悲凉
静
静
悲凉
“衰弱的残声”
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 “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
静、 悲凉
“淡绿微黄” 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
秋色
碧绿、淡淡、 蓝白、枯黄
秋声 飞声
秋形
破屋、破壁腰、 秋草
冷色调:清 以动衬静:静 景物萧瑟:悲凉
细数、静对,我以为……为佳——融入个人感受
合作探究 5.槐树落蕊图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 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 的触觉。 ……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 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 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探究第二部分描绘了哪些景 物,组成了什么图景,寄寓了作者什么感情?
合作探究
1.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到了哪些景物?
芦花
柳影
虫唱
月夜
钟声
碧天 牵牛花
槐树
秋蝉 秋雨
秋果
合作探究 2.第二部分哪几段描绘了景色?共有几幅图景? 请分别起个名字吧!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7-10段 第11段
合作探究 9.佳日秋果图中写了哪些景物,具有什么特点?
枣子树:屋期。 清冷
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 要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 界。
悲凉:鼎盛之后就是萧索
合作探究 10.总结五幅图如何体现“清、静、悲凉”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共36张ppt)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 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 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 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读文正音
混混沌沌 dùn 落蕊 ruǐ 嘶叫 sī
一椽破屋 一缕一缕漏下来的 蓝色、白色等冷色调的偏爱 疏疏落落的秋草 潜意识里的落寞、梧桐一叶而 天下知秋的联想 微叹的声调、“一层秋雨一层 凉”的感叹 枣子红完,便是尘沙灰土的世 界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 我之色彩。
——王国维
王安石《北山》
细数落花因坐久, 缓寻芳草得归迟。
古龙《小李飞刀》: 他不愿阿飞再想这件事,忽然抬头笑 道:你看,这棵树上的梅花已开了。 阿飞道:嗯。 李寻欢:你可知道已开了多少朵? 阿飞道:十七朵。 李寻欢的心沉落了下去,笑容也冻结。 因为他数过梅花。他了解一个人数梅 花时,那是多么寂寞。
反衬这五幅ຫໍສະໝຸດ 画用一根什么样的线穿起来的 呢?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的共同 点把景物组织在一起,体现了散文 “形散神聚”特点。
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景物?
多感官结合 远近结合 以动衬静 反衬 色彩描写
寓情于景
色——冷色调。用青蓝色、 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 幅冷色的画面 。
第二部分
秋天中的 郁达夫
清——“气味也没有”“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 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静——“声音也没有” 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多感官结合
第三幅画面 标题:秋蝉残声 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秋蝉的残鸣,响声必 然不想夏天那样大,反而衬托了故都的静。 悲凉——残声的微弱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 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读文正音
混混沌沌 dùn 落蕊 ruǐ 嘶叫 sī
一椽破屋 一缕一缕漏下来的 蓝色、白色等冷色调的偏爱 疏疏落落的秋草 潜意识里的落寞、梧桐一叶而 天下知秋的联想 微叹的声调、“一层秋雨一层 凉”的感叹 枣子红完,便是尘沙灰土的世 界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 我之色彩。
——王国维
王安石《北山》
细数落花因坐久, 缓寻芳草得归迟。
古龙《小李飞刀》: 他不愿阿飞再想这件事,忽然抬头笑 道:你看,这棵树上的梅花已开了。 阿飞道:嗯。 李寻欢:你可知道已开了多少朵? 阿飞道:十七朵。 李寻欢的心沉落了下去,笑容也冻结。 因为他数过梅花。他了解一个人数梅 花时,那是多么寂寞。
反衬这五幅ຫໍສະໝຸດ 画用一根什么样的线穿起来的 呢?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的共同 点把景物组织在一起,体现了散文 “形散神聚”特点。
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景物?
多感官结合 远近结合 以动衬静 反衬 色彩描写
寓情于景
色——冷色调。用青蓝色、 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 幅冷色的画面 。
第二部分
秋天中的 郁达夫
清——“气味也没有”“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 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静——“声音也没有” 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多感官结合
第三幅画面 标题:秋蝉残声 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秋蝉的残鸣,响声必 然不想夏天那样大,反而衬托了故都的静。 悲凉——残声的微弱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课件(共42张PPT).ppt
了解散文
“形散”是说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表现手法 也不拘一格,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通 过一定的艺术手法,表达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 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贰
解读题目;梳理内容;赏析秋景
订正字音
混混沌沌(dùn) 潭柘寺( zhè ) 槐树( huái ) 扫帚(sào zhou) 落蕊( ruǐ ) 一椽破屋(chuán) 廿四桥( niàn) 蟋蟀( xī shuài ) 嘶叫( sī ) 房檩( lǐn ) 平平仄仄( zè ) 普陀寺( tuó ) 譬如( pì ) 颓废( tuí ) 鲈鱼( lú )
强调欣赏暮秋,从反面下喻,增强了语言的新意 (2)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 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以形象之味品味抽象之味,再次突出北国秋味之浓
行文结构
总写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南国的秋:慢、润、淡
(1~2段)
记叙 五幅秋景图
向往 品味
故都的秋
分写 (3~12段) 议论
思考讨论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一曲悲凉的颂歌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对故都秋的眷恋,对故都秋的 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寂廖、悲凉,而且全文的 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 悲凉的颂歌。
品析句子
(1)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 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应。
【思考4】分析手法 1.鉴赏前两段的手法及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有声——
秋风萧瑟 残荷听雨
秋有色——
霜叶黄花 秋草碧水
秋有形——
天高云淡 北雁南飞
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让我们一起 来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
故 郁都
达
夫的 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学会 分析借 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 2、理清文章结构,深入体会作者的情 感。
描写景物: 落蕊 人的感受:极微细极柔软 南国之秋景物:落叶 人的感受:有声音,有气味
写触觉也突出了北国 之秋的清、静、悲凉
三.听觉效果
1.“ 早晨起来,泡 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
训鸽声
青天
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 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 青天下训鸽的飞声。”
2.“秋蝉的衰弱的
秋蝉的残声
衰弱
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 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 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 们的啼唱。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 天涯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北 平将遭到日寇践踏,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正 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 游故地的。
再加上 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 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 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呢?又到日本去留学, 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 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 的调子。
思考讨论
总印象从开篇的文眼里来: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 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思考问题
• 1、哪些自然段具体写了故都的秋?描 写了几幅 秋景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每幅图画的内容。
• 2、作者从那些方面描写秋天特点的? 怎样体 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 3概括课文层次,分析课文内容.
——王勃
பைடு நூலகம்
•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 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
❖诗人说:“秋天就像一条深沉 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荡漾着 我心思 。
故都的秋景图
清 晨 静 观
秋 雨 话 凉
落 蕊 映 秋
秋蝉残鸣
秋 日 胜 果
秋槐落蕊,落蕊清扫
• 视觉 • 触觉 • 听觉 • 味觉
斯人独徘徊
故都秋的总特色:清、静、悲凉
一.视觉效果
“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座,你 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 下训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 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 花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 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 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郁达夫的创作风 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著称,影响广泛。其中以短篇 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 《她是一个弱女子》和《出奔》等最为著名。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 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 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 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写得清新秀丽,富有气势和神韵,与他的小说 一样,具有直率,热情、明丽、酣畅的风格。有 《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以声音衬托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
•
文中写了“青天 下驯鸽的飞声”, “秋蝉的衰弱的 残声”,“息列
•
这是运用了衬托的 手法,以静衬动, 以有声衬无声。形 成了一种“蝉噪林 逾静,鸟鸣山更幽”
题目释义
•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 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含着一种 文化底蕴;“秋”字确定了描写 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 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 合的一种意境。题目明确而又深 沉。
整体感知: 用4分钟 快速阅读全文。边看边划 出作者描写的景物。划出 表示颜色、声音的词语、 短语。
• 3、抓住关键句和词语进行品评和鉴赏 语言特色、艺术手法。
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 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郁达夫三岁丧父, 在日本十年的异国 生活使他饱受屈辱 和歧视;在个人的 性格方面,他抑郁善 感;在文艺观和审 美追求上,提倡静 的文学,写的也多 是“静如止水似文 学。”
1931年9月18日后,
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 郁达夫避居杭州,写 了大量的寄情山水, 排遣郁闷的散文。 1934年7月郁达夫 “不远千里”从杭州 经青岛去北平, 再次 饱尝了故都的秋“味” 并写下的优美散文 《故都的秋》
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 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 赵廉隐居下来。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他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 志士和华 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 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战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 念。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太平御览》
有关秋天的诗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碧云天,黄叶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提问:这一段文字写了 哪些视觉上的景物?
明确: 天色 日光 牵牛花
碧绿
漏 颜色
提问:评写牵牛花的颜色,是否多余?
明确:评写颜色,突出了故都的秋的清、 静、悲凉的特点。
二.触觉效果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 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 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 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