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桃花扇_中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
桃花扇底见南朝——浅谈《桃花扇》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6 21.
文 化 艺 术
在 功能对等理论 下看 中国文学名著作 品名的直译 与意译
臧 乐
长春 1 3 0 0 1 2 ) ( 吉林 大学 外 国语 学院 俄语 语 言文 学专 业研 究生 院 ,吉 林
摘 要 :本 文从奈 达 的 “ 功 能对 等” 理论 入 手 ,对汉 俄 文学 名著 中一些 知名 度较 高的作 品名 进 行 简要分 析 , 总结 出二 者特基础 论 述 中 国文学名 著 作 品名 的俄译 方法 。 关键词:功能对等;文学名著作品名;直译 ;意译
领袖之一,在继承东林党人的事 业,在反对 阉党余孽 的斗争 中,表现 他政治上进步的一面。然而正当国家内外危机深 重的时候 ,他却沉醉 在歌楼酒馆之中 ,这就决定他在政治上的动摇态度 ,不可能担 当起挽 救南 明危亡 的历史任务。 “ 暗思想,那 些莺颠燕狂 ,关甚兴亡 。”作 者在侯方域第一 出上场时唱的 ( 恋芳春)里就语含讽刺 。后来又写他 沉迷声色 ,几乎为阮大铖所收买,到最后更通过 张道 士的当头棒喝 , “ 你看 国在那里 ,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 里,偏是这点花月情 根 ,割他不断么? ”; “ 白骨青灰长艾萧 ,桃花扇底送南朝 ;不 因重 做兴亡梦 ,儿女浓情何处消。 ” (《 入道》出下场诗 )作者正是 以兴
荆人,名 自香。”表 现出李香君坚贞 的品格 。如果说却奁以前她还 只
是有比较清 醒的政 治头脑 ,那么从却奁开始她 已经被卷入了南明王朝 政治斗争的漩 涡中,而且成 为风 口浪尖上 的人物 。尖锐的政 治斗争锻 炼 了她 ,促使她 的性格进 一步发展 。她坚决拒 绝再嫁 ,不论威逼 利 诱 ,都毫不 动摇 ,并公开声 称 “ 奴 是薄福人 ,不愿入朱 门 ”,终 至 “ 碎首淋漓 不肯辱于权奸 ”。在 明争暗斗 中她进一步认识了马、阮统 治集团的狰狞面 目和丑恶本 质,以及他们给 国家和 民族带来的深重灾 难。在 《 骂筵》一出里,李香君 冒着生命危险痛骂马士英、阮大铖 : “ 堂堂列公 ,半边南朝,望 你峥蝾 。出身希贵宠 ,创业选声容 ,后庭 花又添几种。把俺胡撮弄,对寒风 雪海冰 山,苦 陪觞咏 。” ( ( 五供 养) ); “ 东林伯仲,俺 青楼 皆知敬重 。干儿义子从新用,绝不了魏 家种 。冰肌雪肠原 自同,铁心石腥何愁冻 。吐不尽鹃血满胸 ,吐不尽 鹃血满胸 。” (( 玉交枝)),突显了她性格 中光辉 的一面 。这些描 绘使李香君成为我 国戏 曲舞台上最耀眼的妇女形象之一。 作品还 写到了以侯方域为代表 的清流文人们在政局多变之秋的生 存状态 。李香君的红尘知 己侯方域,他风流倜傥 ,是著名的复社文人
第三讲桃花扇知识讲解

〔末〕那侯郎避祸逃走,不知去向;设
若三年不归,你也只顾等他么?〔旦〕
便等他三年;便等他十年;便等他一百
《
年;只不嫁田仰。〔末〕呵呀!好性气,
守
又象摘翠脱衣骂阮圆海的那番光景了。
楼 》
〔旦〕可又来,阮、田同是魏党,阮家 妆奁尚且不受,倒去跟着田仰么?
奴家就死不下此楼。〔倒地撞头晕卧介〕
〔小旦惊介〕呵呀!我儿苏醒,竟把花
李侯爱情为主线,复杂的政治斗争 和兴亡历史为主要驱动力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象
一中心意象, 作为贯穿侯李悲欢离合和照 映南明存亡兴衰的“ 珠” 和“ 眼” , 使
描绘全剧人物与剧情的如龙之笔得以有
了神魂与焦点, 不管怎样夭矫盘旋, 宛转 腾挪, 其神情气象, 却“ 总不离乎珠” 。
桃花(扇)是中国古代诗史上有着特殊审 美内蕴和色彩的意象。
“ 人面耶?桃花耶?”
“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人
“ 南朝兴亡, 遂系之桃花扇底。”
中国戏曲史上“实人实事,有凭有 据”的历史剧,也是明清传奇中借 爱情写政治的巅峰之作。
一、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紧相结合。
艺 《考据》
术 李香君:“却奁”“守楼”“寄
成
扇”“归山”“入道” 李侯爱情
就 史可法:力不敌众而沉江殉国
二、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以生花之妙笔,写亡 国之痛剧,千古有心人 读之,亦当为之一哭。”
李香君
秦淮八艳(又称“金陵八 艳”)的事迹,最先见于 余怀的《板桥杂记》分别 写了顾横波、董小宛、卞 玉京、李香君、寇白门、 马湘兰等六人,后人又加 入柳如是、陈圆圆而称为 八艳。
美貌与智慧并存,温柔与 刚烈共置,固守爱情,有 清醒的政治头脑,家国为 重,儿女私情次之。
第三讲·《桃花扇》知识讲解

分为以史可法为首的忠臣的“奇部”和以马士 英等为首的奸臣“偶部”,鉴于历史上不敢骂 皇帝,将弘光皇帝分在奇部,共12人。
总部设经星、纬星各一人。经星的作用在于 “总结兴亡之案”,纬星的作用在于“细参离 合之情”。
这种“左右分明,奇偶得体,全部人物总系经 纬”的人物结构,可谓第一人。较《鸣凤记》、 《清忠谱》,突破甚大。
有关桃花扇、主人公及家国命运的所有重 要场景与情节, 被作者有序地组合为构成 前后强烈对比与反差的时空序列:和平时 期的情缘与战乱中的乖离, 个人命运与国 家民族的兴衰存亡, 善与恶的矛盾冲突, 主 人公间性格的差异等。
历史的变幻感和沧桑感就这样被完美地凝 固在了以桃花扇为焦点, 以历史时空为纵 横主轴建构起来的艺术结构和框架之中。
却
妆奁,便要徇私废公;那知道这几件钗 钏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里。〔拔簪
奁
脱衣介〕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
》
自香。 〔末〕阿呀!香君气性,忒也刚烈。
〔小旦〕把好好东西,都丢一地,可惜,
可惜!〔拾介〕〔生〕好,好,好!这
等见识,我倒不如,真乃侯生畏友也。
〔向末介〕老兄休怪,弟非不领教,但
恐为女子所笑耳。
“私君、私臣、私恩、私 仇,南朝无一非私,焉得 不亡!”
二、展示正义与邪恶的搏 斗
正义一方:李香君、侯方 域、柳敬亭、苏昆生、史 可法。
邪恶一方:马士英、阮大 铖、田仰之流。
三、表现深层的感伤情怀
对北明政权覆亡的感伤; 对南明灭亡的感伤;对众 多正义之士悲剧命运的哀 痛。
《余韵》
扇
眼” 之说。是指作品意境或形象体系的
关键性部位和中心意象。
余音袅袅寄情思——桃花扇·余韵赏析

余音袅袅寄情思——《桃花扇·余韵》赏析余音袅袅寄情思——《桃花扇?余韵》赏析 1名作赏析l余音袅袅寄情思——《桃花扇?余韵》赏析◎俞为民孔尚任的《桃花扇》是清代初年曲坛上与洪异的《长生殿》齐名的一部杰作,向有"南洪北孔"之称.它以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离合之情",真实地反映了南明王朝的兴亡历史,寄寓了自己的兴亡之感和民族感情.由于它的这一现实主义的内容,在当时曲坛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出现了"勾栏争唱孔洪词"的局面(金植《壑门吟带?题阙里孔稼部尚任东塘(桃花扇)传奇卷柳敬亭,老赞礼的说后》).《余韵》是《桃花扇》的最后一出,它通过苏昆生, 唱,总结了全剧的内容,进一步强调了剧作的主题.整出戏按上场人物的变化与剧情的发展,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而这两个部分分别描写了构成"余韵"的两个音符,即兴亡之感与民族感情.第一部分是从开场到【离亭宴带歇拍煞】曲,主要是通过渔樵同话来抒发兴亡之感.南明覆亡后,苏昆生与柳敬亭坚持民族气节,隐逸山林之中,苏昆生以采樵为生,柳敬亭以捕鱼度日.一天,他们与逃人山中的老赞礼相聚在一起,三人面对南明覆亡后的残山剩水,痛定思痛,同叙兴亡之感.由于他们都是过来之人,经历了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满肚南朝野史",故叙说南明兴亡历历在目,评点南明是非十分中步.三人分别唱了十支曲调,来总结南明的覆亡历史和抒发自己的兴亡之感.第一个唱的是老赞礼,他唱的是一首巫曲【问苍天】,在这支曲中,老赞礼主要着眼于在这兴亡动乱的年代里个人荣辱富贵的失常来抒发自己的愤懑与不平.老赞礼虽与福德星君 (财神)同月同H所生,但两者一贫一富,天差地别,老赞礼"囊无钱,灶断火, 不啻乞儿".而福德星君"称玉晕,坐琼筵,尔餐我看;谁为灵,谁为蠢,贵贱失宜".对于这一贫富不均,"贵贱失宜"的人情世态,他愤愤不平,"掀髯长叹",为此向天地神明大声质问:"贫者贫,富者富,造命奚为?""叫九阍,开聋启聩,富命司,检禄籍,何故差池?…'神有短,圣有亏,谁能足愿?"但在"释尽 , 了胸中愁",吐出了心中不平后,他又"欣欣微笑",这一态度似乎又十分旷达,与前面的"掀髯长叹"相矛盾了,其实仍是一致的,这一"微笑"实是出于无可奈何,因为老赞礼已认识到,"地难填,天难补,造化如斯".整个社会现实与人情世态是如此,个人的愤恨不平又有何用呢?因此,在这"欣欣微笑" 中,实隐含老赞礼无尽的感伤和难抑的愤慨.第二个唱的是柳敬亭,他唱的是一首弹词【秣陵秋】曲,在这首曲中,主要是评述南明覆亡的历史教训.他先从六朝最后一代的陈后主说起,"陈隋烟月恨茫茫,井带胭脂土带香."陈朝的灭亡就是因为陈后主沉迷声色,荒淫无道.而南明王朝正是重蹈陈朝灭亡的覆辙,福王也正是承袭了陈后主的荒淫无道."中兴朝市繁华续",作者用了解个"续"字,巧妙地把南明与陈朝, 福王与陈后主联系起来了.中兴朝市,南明建立之初,尚据有半壁江山,如君臣上下一心,励精图治,明王朝尚可中兴,然而南明统治者却承续了陈后主亡国的传统,在大敌当前,中原未复之际,整天沉迷于声色之中,昏庸无道.那些把持南明朝政的阉党余孽,窃跨高位,势焰嚣张,他们一面为讨得福王的欢心,征歌买笑,"只劝楼台追后主";一面又大兴党狱,残杀东林党与复社文人,"社党重钩无缝藏".而在抗清的朝臣与将领中,也因争权夺利而四分五裂,勾心斗角,虽有像"龙钟阁部喘梅岭"的史可法那样的忠臣,但也有像"跋扈将军噪武昌"的左良玉那样的骄兵悍将,致使抗清力量受到削弱,"九曲河流晴唤渡,千寻江岸夜移防."给清兵南下以可乘之机,因此,即使有史可法那样的忠臣,也是"难整乾坤".由于南明王朝昏君乱臣的倒行逆施,最后终于导致了灭亡,福王也被清兵掳去,"临去秋波泪数行",国破家亡,落得个与陈后主同样的可悲下场.这一支曲以弹词说唱的形式,对全剧所描写的情节即南明王朝覆亡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总结,并深刻地指出了造成南明覆亡的原因. 第三个唱的是苏昆生,他唱的是一套【哀江南】北曲,共由七支曲调组成,这是《余韵》的主题曲.在这套曲子里,他叙述了南明覆亡后重到南京所见到的情景,以寓情于景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兴亡之感和黍离之悲. 第一支【新水令】曲是写重到南京城所见到的一派荒芜景象,作者精心选择了"残军","废垒","瘦马","空壕","夕阳"等最具有经过兵火摧残后的破败特征的事物,巧妙地组合成一幅萧条破败的画面.这是总写南京城的衰败貌.以下几曲便是分镜头来描写南京城的衰败之景.【驻马听】是宣明孝陵的荒凉景象,当年多么威严肃穆的明太祖陵墓,经受战火后,已残破不 32堪,"护墓长楸多半焦",那战火摧残的痕迹还依稀可见,当年这里守护陵园的太监和禁卫军成群成队,如今已无人祭扫,守墓的太监已不知去向.只见在陵园内山羊随处乱窜,"鸽翎蝙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甚至那象征帝王之尊的龙碑帽竞然也被牧童打得粉碎.目睹这荒芜之景,怎能不引起人们的采黍之悲,铜驼之叹呢?【沉醉东风】曲是写明故宫的惨败景象.曾是明王朝社稷的象征的故宫,如今也已成了一片废墟,当年的九重宫阙,如今是墙倒柱倾,瓦砾遍地,野蒿丛生.当年曾是君臣发号施令的场所,如今竞成了乞JL(f]的栖身之处.【折桂令】曲是写秦淮河的萧条貌.十里秦淮曾是六朝以来南京城的繁华之所,金粉之地,然而如今也是一派破败之貌,代表当年繁华的"粉黛","笙箫","灯船","酒旗",已无处可寻,只剩下"白鸟飘飘,绿水滔滔".目断这一切,怎能不使人"魂消"呢?【沽美酒】曲是写长板桥的破败貌.横跨青溪的长板桥本来也是南京繁华的象征,经过战乱后,如今也破败不堪了,"旧红板没一条",人烟稀少,冷冷清清,只剩下桥头的"一树柳弯腰",形影相吊.【太平令】曲是描写秦淮河一带的妓院的破败冷落貌.妓院是封建城市经济畸形发展的产物,也是城市繁华的象征.当年这里是骚人墨客的行乐之所,而如今人去楼空,只有那"枯井颓巢",满院苔草.当年美人们亲手种下的"花条柳梢",如今也无人"采樵".最后的【离亭宴带歇指煞】曲则是对前面几曲所描写的兴亡之感的总结,作者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以当年所见到的繁华之景与眼前的衰败之貌相对照,来总结南明王朝的兴衰.当年的"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小榭花开早",这些繁华之景都是主人公亲眼所见,亲自经历,就是眼前的这堆"青苔碧瓦",当年曾是他"睡风流觉"的所在.而如今这些繁华之景都瓦解冰消,荡然无存."眼看他起半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作者连用三个"眼看他",不仅强调南明覆亡之速,而且也强调主人公是南明兴亡的见证人,他既看到了南明王朝的兴起,又目睹了它的灭亡,"将五十年兴亡看饱",亲眼看到了这人去物非,江山易主的沧桑之变,内心的黍离之感就更为强烈了."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昔日的景象历历在目,印象之深难以忘怀,因此,尽管现实当中确已发生了人去物非,江山易主的沧桑之变,"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 然而他还"不信这舆图换稿",不相信地图变色,江山易主.显然,这"不信" 二字,隐含着主人公和作者对南明江山多么执着的感情啊!但"不信"只是主人公的主观愿望而已,面对现实,终究还得相信,这样一来,内心的兴亡之感再也抑止不住了.就喷薄而出,"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唱出了这一套悲歌中最悲切的一个音符.从副净扮皂隶上场到结束,这是这出戏的第二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作者通过做了清朝皂隶的明代开国元勋魏国公徐达的子孙徐青君上场访拿山林隐逸的情节,对那些丧失民族气节,投降清朝的南明旧臣予以极大的讽刺和无情的鞭笞,并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民族感情.徐青君原是明朝开国元勋魏国公徐达的子孙,在《桃花扇》一开场的《听稗》出,作者就对这一人物作了交待,他曾因请客看花,把一座大道院全都霸占了,气势是何等地显赫!然而如今却做了清廷的走狗和帮凶,而且在当时由明朝的重臣元老变为清廷走狗和帮凶的又何止徐青君一人呢?那些明朝的重臣元老也都贪生怕死,投降了清廷.作者借徐青君的口说出了当时那些明朝旧臣投降变节的丑态:"那些文人名士,都是识时务的俊杰,从三年前俱已出山了."这正是"开国元勋留狗尾,换朝逸老缩龟头".作者在对那些投降清廷的明朝旧臣加以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鞭笞的同时,也对那些坚持民族气节的山林隐逸予以褒扬.如正当徐青君拿出"红圈票"要捉拿苏昆生,柳敬亭,老赞礼三人时,他们便"登崖涉涧,竞各逃走无踪",不愿出仕清廷.原本《人道》出有眉批云:"南朝隐者七人,一武弁,一书贾,一妓女,一串客,一说书人,一唱曲人,全不见一士大夫, 表此七人者,愧天下之士大夫也."那些当年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在南明覆亡后都纷纷出仕清廷,而那些说书的,唱曲的,却能坚守民族气节,逸人山林, 抗拒清廷的访拿.这一褒一贬,反映出作者鲜明的民族感情. 最后,场上只剩下手拿"绿头签","红圈票"的徐青君一人,而远处传来吟诗声:"渔樵同话旧繁华,短梦寥寥记不差.曾恨红笺衔燕子,偏怜素扇染桃花.笙歌西第留何客?烟雨南朝换几家.传得伤心临去语,年年寒食哭天涯."全剧也就在这悲切低沉的吟诗声中降下了帷幕.台上只有吟诗之声, 而不见吟诗之人,这一结局也就留下了袅袅不尽的余音.如清代戏曲理论家梁廷楠云:"《桃花扇》以《余韵》折作结,曲终人杳,江上峰青,留有余不尽之意于烟波缥渺间"(《藤花亭曲话》).而这一余音也就是剧作所表达的兴亡之感和强烈的民族意识.这一余音也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弦,发人深思, 耐人寻味,尤其是勾起了广大经历了明清易代,江山换主的汉族人民的亡国之痛,以至"掩袂独坐","唏嘘而散"(《桃花扇?本末》),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和社会效果.34一是构思巧妙新奇.孔尚任在创作《桃这出戏在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花扇》时十分注重创新,如他在《凡例》中表明:"排场有起伏转折,俱独辟境界,突如其来,倏然而去,令观众不能预拟其局面,凡局面可拟者,即厌套也."在《余韵》这出戏中,也正体现了作者创新的特点.如从全剧来看,以《余韵》出作结,确是出乎观众的"预拟".若按全剧的矛盾冲突与情节发展的逻辑来看,全剧在《人道》出已结束而《余韵》则是续加的,如作者在《凡例》中已指出:"全本四十出,其上本首试一出,末闰一出,下本首加一出,末续一出,又全本四十出之始终条理也."但从内容上来看,《余韵》又与前面的正戏是紧密相联的,它进一步深化和强调了剧作的主题,并留下了袅袅余音,使剧情得以延伸.因此,它虽是添加的,但又是全剧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了这一出作结,全剧才显得"有始有卒,气足神完"(《桃花扇?凡例》).在戏剧冲突结束以后再增一出戏作结,这样的结局安排,若以西方戏剧结构理论来衡量,显然成了"蛇足",而且在当时的传奇创作中也是不多见的.然而《桃花扇》的这一结局虽打破了一般传奇以生旦大团圆为结局的俗套,但它符合我国古典戏曲的创作规律.我国的古典戏曲继承了诗词言志达意的传统,在创作上具有写意的特征,因此,它虽也像西方戏剧一样,同样揭示戏剧冲突的逻辑高潮,但更注重于揭示剧作的情感高潮,即剧中人物由逻辑高潮所引发出来的情感高潮.如《汉宫秋》,《梧桐雨》便都是在第三折逻辑高潮结束后,再以第四折的整折篇幅来描写剧中人物的情感高潮作为全剧的结局.因此,《桃花扇》以《余韵》出作结,这一构思虽十分新颖,但这又符合我国古典戏曲的创作规律,故奇而不谬.再以《余韵》这出戏本身的情节安排来看.构思也十分巧妙.如全出戏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写兴亡之感,后写民族感情,前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剧中人物的说唱来表达,后一部分主要通过特定的情节来显示, 而中间以前一部分的最后一曲【离亭宴带歇拍煞】作为承上启下的过渡,既总结前面的兴亡之感,又以"不信这舆图换稿"句带起下面的民族感情.故前后两部分既有所区别,又转折自如,联系紧密.又如在前一部分中,三人虽同是抒发兴亡之感,但三人的着眼点有所侧重,或着眼于个人,或着眼于历史,或着眼于现实.而且表现手法也不同,或直抒胸臆,或高度概括,或借景抒情.三人虽弹奏的是同一个音符,但同中有异,这样的安排就显出了剧情的起伏变化,避免了拖沓与重复之弊.二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孔尚任作《桃花扇》是为了真实 35 地总结南明王朝覆亡的历史教训,故他十分重视情节的真实性,如他在《凡例》中表明:"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至于儿女钟情, 宾客解嘲,虽稍有点染,亦非写有子虚之比."即有关"朝政得失"的历史情节,皆的的有据,连时间地点也都考证得一清二楚.他在剧本前还附有《考据》一篇,列举了与剧情有关的考据一百三十五条.但作者既注重历史真实,又不拘泥于历史,根据剧作主题的需要,对历史所提供的素材进行了艺术虚构,如在这出戏中的徐青君访拿明朝隐逸的情节,便是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加以虚构而成的.历史上的徐青君,据余怀《板桥杂记》记载:"中山公子徐青君,魏国介弟也.家资巨万,性豪侈,自奉甚丰,广蓄姬妾,造园大功坊侧,树石亭台,拟于平泉,金谷.……弘光朝加中府都督,前驱班引,呵导入朝,愈荣显矣.乙西鼎革,籍没田产,遂无立锥,群姬雨散,一身孓然,与庸丐为伍,乃至为人代杖."而孔尚任为了借这一人物来抨击那些投降清朝的明朝重臣元老,便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对这一人物作了艺术虚构,把他在南明覆亡后沦落为乞丐,改成为投靠清廷的皂隶,从而通过这个开国元勋的后代,南明王朝的重臣,在南明覆亡后做了清王朝的帮凶和走狗的典型情节,来讽刺和抨击那些投降清廷的明朝旧臣,使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三是语言具有苍凉悲壮的风格,与剧情十分相称.如苏昆生所唱的【哀江南】曲的曲文,以苍凉悲壮的语言来描绘经过战火摧残后的南京城的破败荒冷的景象,真切感人.作者的好友顾彩对这套曲的曲文赞赏不已,曰:"读至卒章,见板桥残照,杨柳弯腰之语,虽使柳七复生,犹将下拜.而谓千古以上,千古以下,有不拍案叫绝,慷慨起舞者哉!"(《桃花扇序》) 四是曲调与内容的完美统一.作者根据曲文内容来选用和安排曲调,如老赞礼,柳敬亭,苏昆生三人在抒发兴亡之感时,作者根据每人所唱的曲文内容,安排了具有相应声情的曲调.如老赞礼所唱的【问苍天】是娱神曲,并用俗巫祭神的腔调演唱,就显示出一种低沉悲愤的声情,正与他所唱的曲文内容相合.再如柳敬亭所唱的【秣陵秋】是一首弹词,并以说唱的方式演唱,故演唱时如泣如诉,较好地衬托了曲文内容的表达.又如苏昆生所唱的【哀江南】是一套北曲,北曲具有慷慨悲壮的声情,而且又以具有高亢喧闹风格的弋阳腔演唱,故演唱时长歌当哭,动人心弦,催人泪下.(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文系)36。
清代传奇《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清代传奇《桃花扇》的艺术成就清代传奇《桃花扇》是一部思想和艺术达到完美结合的杰出作品,其艺术成就主要表现为:(1)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桃花扇》既忠于历史,又善于对历史事件进行适当的加工,以符合剧情和人物塑造的需要,从而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这是《桃花扇》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
如在侯方域《李姬传》等素材的基础上,根据李香君“侠而慧”、“风调皎爽不群”的性格特征,不仅增饰了《却奁》、《守楼》的情节,更无中生有地虚构了《寄扇》、《骂筵》、《选优》、《归山》、《入道》等情节,生动地刻画了李香君鲜明的政治立场、高昂的政治热情、清醒的政治头脑、刚烈的斗争意志和深沉的忧国情怀,塑造出一位具有独立人格和高尚气节的女性形象,在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形象画廊中别具一格,光彩夺目。
(2)丰富多彩的人物塑造《桃花扇》的人物个性鲜明,决不重复。
《桃花扇》中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艺人歌J,有姓名可考者就达三十九人之多。
他们之间既有主次之分,也有褒贬之别,即使是同一部的人物,作者也注意写出其性格差异。
如马士英和阮大铖同为魏阉余党,一个贪鄙而无才略,一个却狡猾而富有才情;柳敬亭和苏昆生同是江湖艺人,一个机智、诙谐而锋芒毕露,一个憨厚而又含蓄。
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起陪衬作用的次要人物,作者都精心设计,细笔勾勒。
李香君是此剧中光彩照人的正面形象。
她色艺非凡,身为秦淮名J,却出污泥而不染,注重气节,很有政治远见。
(3)精美绝伦的结构艺术①以主要人物的爱情悲欢作为铺演全剧情节的基点全剧40出,分上、下两本。
侯方域一线连接史可法、江北四镇,以及驻扎在武昌的左良玉。
李香君一线则以南京为中心,牵动弘光王朝及朝臣和秦淮歌J艺人。
虽然情节起伏多变,结构却浑然一体,不枝不蔓。
②以典型道具为贯穿全剧的主线全剧情节纷繁复杂,却以侯方域和李香君的定情物桃花扇贯串始终,一线到底。
桃花扇经历了一个从赠扇、溅扇、到画扇、寄扇,最后撕扇的过程,由此串连起各色人等和诸多事件。
《桃花扇底送南朝》读后感

《桃花扇底送南朝》读后感
《桃花扇底送南朝》读后感
一部《桃花扇》涉及到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三十九人之多,他们都以独特的个性活跃在艺术舞台上:无道德昏君,专横的奸相;乱世的奸雄;跋扈的武将,儒雅的文士;风流的歌妓,诙谐的艺人;悲壮的英雄,圆滑的市侩,正值的法官,脱俗的道士,就是那些无名无姓的军兵杂役,各色人等,也都带有鲜活的个性,出现在艺术舞台上。
这些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人物,演出了令人难以卒读的'南名痛史。
矛盾说:“《桃花扇》是我国古典历史剧中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方面取得最大成功的作品。
”《桃花扇》人物众多,地域广阔,关系复杂,清洁激烈,冲突不断。
《桃花扇底送南朝》以桃花扇为开端,小小的桃花扇是侯、李爱情的见证,是正义与邪恶斗争的产物。
也以桃花扇完结全剧,全剧借侯、李的悲欢离合,抒写兴亡之感。
《桃花扇》以富有个性化的词曲和说白刻画正面人物,是人物性格呼之欲出,栩栩如生,而对反面人物的描写也是穷形尽相。
曲尽情态。
《桃花扇》中《双劝酒》这支词曲形象的勾画出阮大成当时的尴尬的处境,狼狈的心境和遭到名士们谩骂之后的可怜兮兮像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本书以阮大钺为主角,揭露出南明统治集团的腐朽本质,使之得到艺术升华。
从《桃花扇》看历史剧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从《桃花扇》看历史剧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作者:庄郑晨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19期【摘要】本文将对比史实并一一列举出剧中与史实有出入的地方,并尝试分析剧中的艺术真实体现的特点,有主观、假定、诗艺、内蕴。
艺术创作带来的真实感,具体到方法,即艺术概括与典型化,另外灵魂的深度让人物形象更饱满。
将《桃花扇》与其他历史剧作品比对,得出能使艺术作品更具真实感的因素还有哪些,进而引发深思。
【关键词】桃花扇;历史剧;历史真实;艺术真实;典型化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9-0036-02历史剧是一大戏剧题材类型,但目前中国历史剧的现状不容乐观:戏说、穿越、无厘头成为时尚。
历史剧因受收视率、观众低龄化、审批体制等限制,而渐渐走向了通过戏谑历史、改变主旨意义来娱乐大众的道路。
历史剧的“文以载道”的道德提升、历史传承和价值散播的功能被逐渐弱化、妖魔化、青春偶像化、题材单一化、低俗化。
一、《桃花扇》中相较于正史记载的改动《桃花扇》真实地再现了南明王朝的变迁,其历史的全貌并不是完全符合正史所记载的历史事实,其与史相左之处有如下几点:(一)更改了事件发生的地点和时间。
侯李相遇是在崇祯己卯(1639)至崇祯庚辰(1640),作者有意将时间改为癸未(1643)三月,见《桃花扇》访翠中“癸未三月”、“三月艳阳之节”、“香君就是贞丽的女儿……俺正要访她”①。
作者所说的“借儿女之情,写兴亡之感”,意在将二人之相遇与甲申之变国家兴亡联系了起来。
(二)据《答田中丞书》:“……未几,下第去,不复更与相见。
”知侯李缘分短浅,据《李姬传》:“侯生去后……姬固却之。
”②知李香君严厉地拒绝过田仰的金三百,在《桃花扇》中《却奁》、《寄扇》、《骂宴》、《守楼》等是没有历史根据的。
(三)侯方域于顺治八年应试中得乡试副榜,剧中改成了与香君出家入道。
另外,史可法于弘光元年四月二十四日欲自刎,被众将拦住,被清兵擒住后拒降被杀。
《桃花扇》的艺术结构

摘要:《桃花扇》是清代初期作家孔尚任历经十余载苦心创作的传奇剧,在“博采遗闻”的基础上三易其稿,其在戏曲结构 上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以其激荡精彩的情节和精妙的艺术结构历来受到文人读者的好评。本文主要从人物的设计、文章的 行文线索以及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真实与艺术虚构的衔接处理几个方面来分析《桃花扇》的艺术结构。
二、《桃花扇》的艺术结构之行文线索 1. 从剧本的整个结构上来讲,全剧的线索主要 是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悲欢离合,即把正生侯方域和 正旦李香君作为全本的纲领。全剧从《听稗》到《眠 香》是写侯方域和李香君邂逅,即为合,这时就构成 了复社与阮大铖的矛盾冲突; 从《却奁》到《辞院》是 写两人即将离开,并穿插左良玉、柳敬亭的一系列事 情,然后说侯方域被迫无奈投奔史可法,在这几个段 落中,所有要出场的人物聚齐,整个民族的大背景被
关键词:《桃花扇》; 人物设计; 线索; 艺术处理; 艺术结构 中图分类号: I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580( 2012) 11—0147—02
一、《桃花扇》艺术结构之人物设计 1. 人物形象设计简洁,注重对人物的侧面描写。 在《桃花扇》中,作者对每个人物的交代都是清楚明 白而且都有出现的必要性,并且注重对人物的侧面 描写。孔尚任在《桃花扇》的创作过程中谨记“头绪 忌繁”,创 作 出 的 人 物 都 是 简 洁 而 富 有 活 力。 剧 中 塑造了几个下层人物的丰富形象,其中形象最为突 出、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妓女李香君以及伶人 ( 艺人) 柳敬亭和苏坤生。作者在对他们进行塑造 时,将当时地位卑贱的他们塑造成精神和情结高尚 的人: 李香君誓死捍卫自己的尊严,敢于与害民误国 的权奸之流做斗争; 柳敬亭最是任侠好义,折服了性 情乖张暴戾的左良玉,使当时所谓的文人雅士相形 见绌。至此塑造的人物极为简练地就把其主要的性 格特点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2. 人物形象虽然众多,但并不是千人一面,而是 各自具有 独 特 的 人 物 性 格 特 点,将 人 物 写 活。 《桃 花扇》中的 人 物 即 便 是 同 一 类 人,性 格 也 是 大 不 相 同的。剧中的武将大都是恃武逞强之流,但是每个 人最后的下场却不尽相同: 高杰没有才能,二刘则最 后投降,黄得功为争皇位起内讧誓死不向北兵投降; 左良玉虽是对崇祯皇帝忠心耿耿,却缺少谋略,轻易 就率兵东下,导致败退的结局。剧中的权奸马士英 在得势后欺压良民,横行霸道; 同是得势的权奸阮大 铖则奸诈狡猾,这一类人的两种性格都被刻画得淋
论《桃花扇》的艺术结构和创作方法

摘要:清初戏曲家孔尚任的《桃花扇》是我国古代一部优秀的历史剧和传奇剧,作品主要通过对侯方域和李香君爱情故事的描写来展现了南明王朝的兴亡。
作者孔尚任借助于侯方域和李香君二人之间的“离合之情”来深化了明王朝的“兴亡之感”,其不仅彰显了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也体现出了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思。
本文主要从人物设计、行文线索和虚实结合三个方面来对《桃花扇》的艺术结构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桃花扇》艺术结构人物设计行文线索虚实结合艺术结构在戏曲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叙事性文学的重要构成要素。
《桃花扇》独特的艺术结构和精彩激荡的故事情节一直以来都受到读者的好评与激赏,梁启超曾对该剧的艺术结构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称该作品为“冠绝千古”之作。
《桃花扇》的总体构思是借助侯李二人的离合之情来写南明王朝的兴亡,并以此为结构线索来贯穿全剧。
在该部戏剧中,作者善于运用其严谨的构思来巧设埋伏,并通过杨龙有、苏昆生、柳敬亭等人来进行穿针引线,从而使全剧在整体结构上形成了独特的双重套式模式。
本文就人物的设计布局、全剧的行文线索以及虚实结合艺术三个方面来分析《桃花扇》的艺术结构。
一、在人物设计布局方面1、注重人物描写的简洁性和侧面性在《桃花扇》这部戏剧作品中,作者孔尚任善于从侧面来描写和叙述人物形象的不同性格特征,并且以“头绪忌繁”的叙述方法为读者创造出了众多简洁且富有活力的人们形象。
在这些丰富的人物形象当中,最具有突出特点的人物就是秦淮名妓李香君和伶人苏昆生、柳敬亭。
作者在作品中把处于社会底层的和伶人塑造成了具有高尚情结的人物,如李香君敢于与误国害民的权奸人物作斗争,并以死来捍卫尊严;柳敬亭等人则是任侠好义,使性情暴戾乖张的左良玉所折服,也使当时的文人墨客相形见绌。
作者正是借助于侧面的描写而将人物的性格特点有效地呈现了出来。
2、人物形象刻画的独特性戏剧《桃花扇》虽然为读者描述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但这些不同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却有着各自独特的性格特点,即便是相同类型的人物,其性格特征也有着较大的不同。
历史人物与艺术人物的落差

历史人物与艺术人物的落差——以《桃花扇》中的李香君为例涉及真实存在于历史中的人物的文学作品,虽要遵循历史人物原型的生平事迹、性格特点,但因创作需要及作者立场,难免进行虚构加工,这就造成了艺术人物与历史人物的落差。
往往还原历史真相,可使人物的人生轨迹更为分明,然而艺术加工,却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为丰满生动。
李香君,又名李香,南京人,为秣陵教坊名妓,秦淮八艳之一。
自孔尚任的《桃花扇》于1699年问世后,李香君遂闻名于世。
“桃花扇底见南朝”,孔尚任一部《桃花扇》传奇,借由李香君与侯方域的情爱分离之事,展示了弘光小朝廷的兴衰,讽刺阉党和所谓名仕气节,而又歌颂了诸如李香君、柳敬亭等小人物的爱国主义。
借由《桃花扇》,人们认识并记住了李香君这个名字,她与名士侯方域的缠绵爱情亦流传于世。
在剧中,李香君多才多艺,姿容曼妙,侯方域名仕风流,他们一见钟情。
魏忠贤余党阮大铖试图结交侯方域,而借杨龙友之手赠金三百作为李候二人的定情妆资。
及至香君知晓,毅然返还阮大铖妆奁,并严词劝告侯生加以拒绝。
阮大铖从此怀恨在心。
不久,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缢死煤山,马土英、阮大铖迎立福王于南京。
两人把持朝政,倒行逆施,一面罗织罪名逮捕侯方域,一面强迫李香君嫁给漕抚田仰为妾。
侯方域被迫外逃,李香君誓死相拒,以头撞地,额血溅于侯生送给她的宫扇,事后杨龙友依着香君的血痕画出几枝桃花,并添画了绿色的枝叶,这就是“桃花扇”的由来。
阮大铖等又征选香君入宫,拘捕了刚回到南京的侯方域。
未几,清兵长驱南下,扬州失守,南京沦陷,侯方域乘机出狱,李香君也从宫中逃出,二人在栖霞山白云庵里相遇,执桃花扇共叙旧情。
后因国破家亡,两人斩断尘缘,双双入道。
孔尚任借由这一系列情节,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守节不屈的李香君。
然而真实历史上的李香君却另有一番风貌。
据侯方域所写的《李姬传》,他于崇祯十二年来到金陵,认识了李香。
阮大铖出资,借王将军之手,请侯方域喝酒游玩。
李香暗示侯方域王将军贫穷,于是候质问王酒资何来。
桃花扇

《桃花扇》浅析内容摘要:《桃花扇》是一部以南明王朝的兴亡为内容的历史悲剧,讲述了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1﹚是笔者详细阐述的艺术手法。
在此,我主要分析此剧的思想意义、人物形象、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
关键词:思想意义、人物形象、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桃花扇》是一部以南明王朝的兴亡为内容的历史悲剧,也是一本揭示朝代兴亡原因、描写人性善恶的书。
《桃花扇》的思想意义在于:明朝灭亡后,孔尚任第一个以戏剧的形式,展现了明末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艺术地总结了这一段历史教训。
作品暴露了南明朝廷的昏庸和腐败,揭露上层统治集团及其军事首领间的尖锐矛盾,刻画了马士英、阮大铖一伙迫害无辜百姓的凶残面目,鞭笞了他们在国家危急时刻的投降主义本质。
在表现正面人物时,孔尚任描写了史可法抗击清兵的决心,表现了他在“江山易主”以后沉江殉国的英雄气概。
作者赞扬了李香君﹙3﹚关心国家命运、反抗邪恶势力的可贵气节,肯定了民间艺人柳敬亭为挽救国家危局不惜奔波以及他和其他歌妓、艺人、书商等下层人民反对权奸、关心国事的正义感和民族气节。
在正反人物形象的强烈对比中,人们看出了明朝“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桃花扇小引》)﹙2﹚这一幕江山沦亡、“舆图换稿”的历史悲剧,激发当代人的故国情感,唤醒了潜在的民族意识。
首先,从《桃花扇》所展现的故事情节里,我看到了明代三百年基业覆亡的原因。
当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下北京,清兵乘机入关的时候,阮大铖等阉党余孽勾结四镇迎立福王。
他们忘记了中原未复,大敌当前。
买妾的买妾,选优的选优,完全是一派腐化堕落的现象。
作品中关于这方面的大量描绘,鲜明地揭示了南明王朝覆亡的历史教训其次,作品还通过侯方域的活动表现当时统治阶级里另一部分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政治面貌。
侯方域在反对阉党余孽的斗争中,表现他政治上进步的一面;然而正当国家内外危机深重的时候,他却沉醉在歌楼酒馆之中,这体现了他在政治上动摇的态度,决定了他不可能担当起挽救南明危亡的历史任务。
《桃花扇》赏析解析

康熙时,《桃花扇》《长生殿》先后脱稿,
时有“南洪北孔”之称。其词气味浓厚,浑 含包孕处蕴藉风流,绝无纤亵轻佻之病。鼎 运方新,元音迭奏,此初唐诗也。 陈栋: 国初人才蔚出,即词曲名家……高莫若东塘, 大莫若稗畦。
《桃花扇》
2016年6月
作者:孔尚任(1648~1718年) 字聘之、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
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 初诗人、戏曲作家。 1684年康熙南巡北归,特至曲阜祭孔,三十 七岁的孔尚任在御前讲经,颇得康熙的赏识, 破格授为国子博士,赴京就任。三十九岁, 奉命赴江南治水,历时四载。 康熙三十八年(1699),五十二岁的孔尚任, 终于写成了《桃花扇》。次年三月,孔尚任 被免职 。
自撰《小引》《小识》《本末》《凡例》
《考据》《纲领》等六篇 《桃花扇· 本末》所说:“已卯(1699)秋夕, 内侍索《桃花扇》本甚急,予之缮本莫知流 传何所,乃于张平州中丞家觅得一本,午夜 进之直邸,遂入内府。” 命薄忽遭文字憎,缄口金人受谤诽。
故事背景: 一、明末党争 阉党与东林党、复社争斗。南明政权内讧 马士英、阮大铖 二、抗清斗争
主要人物: 侯方域 李香君 史可法 柳敬亭 苏昆生 杨龙友 马士英 阮大铖 左良玉
老赞礼 97岁 贯穿全剧线索 张道士 总结兴亡
《桃花扇》小引
传奇虽小道,凡诗、赋、词、曲、四六、小说家, 无体不备。至于摹写须眉,点染景物,乃兼画苑矣。 其旨趣,实本于《三百篇》。而义则《春秋》,用 笔行文,又左、国、太史公也。于以警世易俗,赞 圣道而辅王化,最近且切。今之乐,犹古之乐,岂 不信哉?《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 存者。属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 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 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一救矣。盖 予未仕时,山居多暇,博采遣闻,入之声律,一句 一字,抉心呕成。今携游长安,借读者虽多,竟无 一句一字着眼看毕之人。每抚胸浩叹,几欲付之一 火。转思天下大矣,后世远矣,特识焦桐者,岂无 中郎乎?予姑俟之。
赏析孔尚任昆曲《桃花扇》

赏析孔尚任昆曲《桃花扇》《桃花扇》是清朝戏剧作家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创作的传奇剧,桃花扇一剧形象地刻画出明朝灭亡前统治阶层腐化堕落的状态,是中国传奇剧的典范,下面由店铺为你提供的赏析孔尚任昆曲《桃花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赏析孔尚任昆曲《桃花扇》1:深沉的家国情怀《桃花扇》是描述南明王朝兴亡的一部历史悲剧。
身为孔门子孙的孔尚任,目睹明清易代之血雨腥风、生灵涂炭。
他虽被清廷笼络,却志不得伸,深为明王朝的覆灭而惋惜、痛心。
他以艺术的曲笔探寻悲剧的成因,以醒后人。
剧中一曲“哀江南”倾诉着作家深沉痛切的家国情怀:“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
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赏析孔尚任昆曲《桃花扇》2:虚实相生、史戏浑一的创作理念《桃花扇》是一部严谨的历史正剧,写的就是刚刚发生不久的国家社稷情状,亦可视为彼时的现代剧。
作家遵循严谨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剧中的主要人物、事件皆本诸史实,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回肠荡气的历史画卷,给今人以真实的历史认知和启迪。
然而,戏剧艺术不是史料的堆积,要集中、提炼、编织生动的故事情节、戏剧场面,要描画人物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就必须发挥作家的想象力,进行剪裁、加工和虚构,准确地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辩证关系。
《桃花扇》中的某些关节,如史可法的“沉江”、侯朝宗与李香君一同“出家”及李香君的“骂筵”等,显然是作家根据戏剧情景与人物性格的需要而加以想象的。
《桃花扇》的典范意义在于做到了虚实相生,史与戏浑然一体,真实可信,引人入胜。
赏析孔尚任昆曲《桃花扇》3:人物性格的多重叙说《桃花扇》围绕李香君与侯朝宗的爱情主线状写了众多人物,有名有姓的就有二三十个,呈现一幅驳杂的社会断面。
这些人物有的浓墨重彩,有的稍加点染,但各有不同的面貌神态,各自“面目精神,跳跃纸上,勃勃欲生”。
其手法,一是同类人物的对比,如同为妓女的李香君与李贞丽,同为文人的侯朝宗、陈定生、吴次尾,同为将帅的史可法、左良玉……各有不同的音容笑貌、待人处世。
不蹈故常_桃花扇_悲剧艺术论

孙艳秋
康熙 38 年(1699),孔尚任的《桃花扇》问世,引起社会轰动, “王公 缙绅,莫不借抄,时有纸贵之意”(《桃花扇本末》)。孔尚任在《桃花扇·小 引》中说: “《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 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 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正是这种在艺术 方面以“信史”写实的笔法、 “情中有思”的丰富内涵、对普通人物形象的 塑造使《桃花扇》赢得了成功,不仅在当时,而且成为中国戏剧史上的不 朽之作。本文试就《桃花扇》在艺术方面对传统才子佳人爱情剧写作的 突破作一些探讨。
二、“情中有思”的主题内涵
关于《桃花扇》的主旨问题,究竟是颂 清还是挽明,历来聚讼纷纭,形成了四种 大致不同的看法:其一,表现民族意识说, 20 世纪 50 年代学术界多持此说;其二,拥 护清朝说,此说在 20 世纪 60 年代学界甚
为流行;其三,悼明诫清并存说;其四,时 代苦闷说。事实上不管是哪一种认识,都 指向了《桃花扇》主题中一个共同的侧面, 那就是感伤和反思,不仅仅是儿女情长, 更寓含深沉的家国之思。历史上的任何一 次改朝换代都会在文人士大夫的心里激 起巨大的震荡。因为,相对来说,这部分人 具有更强的思考能力和更多的道德牵挂。 孔尚任生活的时代距南明的灭亡并不遥 远,加之他与一些前朝遗民交往甚厚,不 免对南明王朝的灭亡会有所感伤和反思。 这些,都在剧中通过主人公的爱情故事表 现了出来。
一、“信史”写实的笔法 《桃花扇》素有“弘光小史”之誉。它问世以来,大多数论者认为是一 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高度结合的现实主义作品。王季思《〈桃花扇〉校 注前言》认为,《桃花扇》“一面尽可能的忠于事实,使读者不仅当作艺术 作品欣赏,而且当作有切肤之痛的历史事件来看待,这是《桃花扇》传奇 所以成为我国戏曲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历史戏的又一原因。”游国恩等人 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认为,《桃花扇》“忠于客观史实的精神,在明清 传奇中,除《清忠谱》外,是没有可以和它比拟的”, “作品不仅忠于历史 事实,同时是通过精心的艺术创造,如排场的起伏转折,情节的前后照 应,角色的分配,曲白的分工等等,使它成为一部优秀的传奇作品,达到 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较好的结合。”①孔尚任少时即在族兄孔方训和 舅翁秦光仪处, “得弘光遗事甚悉”(《桃花扇本末》)。虽然他并未亲历南 明王朝的灭亡,但他的出生离南明未远,又加上他博采旧闻,因此,对南 明之事,知之甚详。据说他曾结识遗民冒襄、邓汗仪、黄云等人,在扬州 拜史可法衣冠冢,在南京登燕子矶、游秦淮河、访明故宫、谒明孝陵,并 特地到白云庵拜访剧中人张瑶星道士。孔尚任认为传奇的“旨趣实本于 《三百篇》,而义则《春秋》,用笔行文,又《左》、《国》、《太史公》也”(《桃花
《桃花扇》的结局及其悲剧美

《桃花扇》的结局及其悲剧美魏颖【摘要】孔尚任的《桃花扇》突破了中国古典悲剧“大团圆”的窠臼,以侯方域和李香君一南一北修真学道终结,虽然不符合中国古典悲剧的审美原则,却在艺术真实的层面上与现实版的侯李之恋构成了互文回响,呈现出决绝之美、理想之美和悲凉之美,《桃花扇》的立意深度因此超过了一般的历史剧和爱情剧.【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6(000)012【总页数】3页(P80-82)【关键词】《桃花扇》;历史真实;艺术虚构;悲剧美【作者】魏颖【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孔尚任的《桃花扇》以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离合之情为主线抒发兴亡之感,在其结尾处,侯、李历经磨难与波折后在南京栖霞山重逢了,两人比肩同赏桃花扇,欲鸳梦重温,突然闯来一位张瑶星道士,裂扇掷地道:“两个痴虫,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张道士的当头棒喝让侯方域与李香君如梦方醒,遂了断情根,一南一北修真学道去了。
有情人分道扬镳,侯、李的爱情显然是个悲剧。
值得探讨的是,历史上的侯方域并未出家,李香君虽然出家了,见侯方域来栖霞山找她,就还俗了,还与侯方域育有一子。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桃花扇》的结尾对历史真实的背离呢?从整个剧本来看,孔尚任创作《桃花扇》是以尊重历史为基础的。
据他本人在《桃花扇·凡例》中所言:“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
至于儿女钟情,宾客解嘲,虽稍有点染,亦非乌有子虚之比。
”[1]11孔尚任为创作这部历史剧,经过十多年的资料准备,直接接触过一些南明遗民,了解到许多关于南明王朝兴亡和关于李香君与侯方域的鲜活故事,特别是孔尚任与冒襄曾有过忘年之交。
冒襄,字辟疆,与侯方域、陈贞慧、方以智并称为“明末四公子”,年青时多次到南京参加乡试,不仅与秦淮歌伎陈圆圆、董小宛过从甚密,而且与侯方域一起同为缔结复社的骨干,也是侯、李爱情的见证人。
试论_桃花扇_的借_情_写_情_兼谈明清历史剧的虚实处理

借 “情”写 “情”
仅是才子佳人的浪漫 , 更有妻妾纷争的隐
患。
总之 , 当元代文人在仕途上不能有所作 为转而把情感寄托于家庭时 , 换来的常常是
———兼谈明清历史剧的虚实处理
一些失望 , 他们感到悲哀而无奈 , 但数千年 的伦理教育使他们找不到解决的途径 , 因而 只能在作品中表现他们的困惑 。
●苏 焘
最后 , 它反映了社会的黑暗 , 官府衙役
对平民家庭生活的破坏 。
《桃
元代是由生产落后的少数民族 ———蒙古
花扇》在《试一出》和《加二十一出》中以戏中人与戏外人的重合身份分别推动
了全戏的发展 。从戏剧手法来讲颇有斯坦尼 “推倒第三堵墙”的意味 , 但从这种 “老夫就是戏中之人”①p2的提挈穿插方式中 , 可以更进一步看到的是作家对现实
从历史题材的作品来说 , 讲求高度典型化与抽象化的戏曲无疑比小说要更难忠实的复述 历史事件 。而剧本从创作到舞台搬演所具有的巨大灵活性往往又对整个故事产生各方面的影 响 。舞台戏与案头戏的对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戏曲的民间娱乐性质与作家个体文学意识增强 之间的矛盾 。从宋至明 , 作为一类已经发展成熟了的叙事文学体裁 , 戏曲创作的优劣越来越 依赖于文人作家本身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水平 。但另一方面 , 作为一类与舞台实际结合甚紧的 文学样式 , 戏曲的搬演依然是维持其生命力的最主要的形式 。从这个方面来讲 , 同属于历史 题 材的剧作如《鸣凤记》、《清忠谱》一类 ,其演出所具有的悲壮激烈与作家文学剧本所表现
SCD
茂林修竹
的悲惨 境 状 和 汉 族 成 为 边 缘 民 族 带 来 的 忧
伤 。”③他们往往会娶青楼女子为妾 , 如 《还 牢末》中叙述了李孔目因为娶了妓女萧娥 , 结果造成家庭的破裂 , 李孔目自己也差点被
一曲竟成绝唱——品评《桃花扇》

一曲竟成绝唱——品评《桃花扇》一曲竟成绝唱——品评《桃花扇》王孙涵之清人孔尚任的《桃花扇》不遑说是有清一代最佳、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传奇了。
无论是内容、构思,《桃花扇》已经完全走出了明传奇的风气与影响,独树清代传奇之一帜。
《桃花扇》以其体大精思的结构,颇有蕴藉的思想内容,使其成为清代戏剧中的一朵奇葩,但同时,传奇的创作也以《桃花扇》为结点,逐渐走向衰落之路。
因而本文尝试分析《桃花扇》的成功之处,并揭示其背后思想风气的转变,令得传奇最终走向没落的缘由。
《桃花扇》最显著、最成功之处,便在于其自出机杼、不落俗套的剧情布置、戏剧排场,完全一反之前传奇的传统。
并且,在完美的结构中,把晚明的衰亡之史,天衣无缝的嵌合进去。
使得历史与戏剧想象如盐、水般相融,历史的必然,最终成就了戏剧的或然。
首先,作者在晚明历史中下了许多功夫,特别在剧前列《考据》一篇,并在每出之始,标以年月,令人感到仿佛在读史书一般。
日本学者青木正儿说:“《桃花扇》于细心搜罗明末史实以构成此剧之一点言之,辟前人未辟之径,最为著名。
……艺术虽无须如此,然史实正确而结构亦佳者,不可不以之为最合理想之剧。
”[1]的确,艺术上无须如此,但孔尚任为何要花费那么多时间在这些无关紧要的地方呢?毕竟,这是一部传奇,而不是史书。
我们可以说,这是作者为了契合历史事实与艺术虚构所作出的努力,也正是这种细致,才最终使《桃花扇》得到成功。
但不容否定的是,由清初便逐渐走向征实、考据的学风,影响了孔尚任。
而考据也不是为考据而考据,考据最终追求便是义理,便是思想的制高点。
因而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作者如此踏实、严谨地来考据研究。
因而,作者在《纲领》中把人物分类定性,用传奇来象征宇宙之“道”,正如书中所言:“名曰传奇,实一阴一阳之为道矣。
”[2]借由这种严肃的征实考据,作者在戏剧背后的历史批判才能有力地说服读者。
并使传奇在文体的地位大为提高,由市井之俗走入士族之雅,使得“传奇之尊,遂得与诗文同其声价矣”。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桃花扇中的历史真实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桃花扇中的历史真实](https://img.taocdn.com/s3/m/822a23de67ec102de3bd8964.png)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桃花扇中的历史真实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和初创的时期,因此这时所出现的前秦文学已经昭示着中国文学强大的生命力,其时所确立的文化精神也对后世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从楚辞和屈原的《离骚》,到《左传》、《战国策》等叙事散文,再到《孟子》、《庄子》等说理散文,都存在很多在现实基础上的虚构现象。
文学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虚构的艺术,先秦著作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结合,让先秦文学更具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
一、《离骚》的浪漫与象征屈原的《离骚》中有虚构的成分,但是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强烈的浪漫主义和隐喻的运用,这既符合浪漫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也在作品中有鲜明的体现。
屈原创作《离骚》是源于自己的社会实践,也是他的政治斗争和生活遭遇,源于他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他用自己的笔触和文字揭露了楚国当时的小人当道、自己的抑郁不得志以及楚国君王的昏庸。
屈原塑造了一个高洁刚毅、爱憎分明、坚持真理、永不妥协的诗人“自我”的形象,表现诗人为祖国的独立富强而坚持不懈地与旧贵族集团作斗争,他是关心国家命运和人间疾苦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诗人虚构出来的形象,即使“众人皆醉我独醒”,但最终屈原还是妥协于无奈的现实,在汨罗江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诗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在坚持真理,他对国家和百姓的关心并没有得到赏识和肯定,最终只能寄自己的希望和抱负于一片片文赋中,以“香草美人”自喻。
《离骚》的第一部分是侧重于写诗人的身份经历、政治斗争及其遭遇,但在表现手法上却不完全的写实,就是历史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平衡,这里通过作者的想象和虚构,用新奇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善与美的崇高、恶与丑的龌龊、光明与黑暗的势不两立。
屈原在诗歌中写饮食服饰的芳洁,用来比喻诗人行为美善,志行高洁品格高尚,同时创造性地用香花香草象征人格高洁,使诗人的自我形象空前地新颖突出,也是一种化虚为实的手法。
我们透过诗中“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等诗句,诗人的美善行为和高尚志行跃然纸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九年第二卷第六期︵总第八期︶《桃花扇》中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岳利梅(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晋城048026)《桃花扇》是继《鸣凤记》和《清忠谱》之后又一部演绎明代历史的历史剧。
有人甚至说它“记录”了南明弘光朝一代覆亡的悲剧历史,写的是有根有据的历史。
应该说,整个剧中所展现的人与事,基本上是“实人实事,有根有据”。
但是作为一部成功的剧作,仅有对历史的真实再现是不足以让它流传千古的,更重要的是剧作的艺术性以及它的思想高度。
那么孔尚任是如何在以历史为基础的情况下又具备了那样高的艺术成就呢?我想这和他能成功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是分不开的。
一、当年真如戏孔尚任之所以选择了南明弘光王朝灭亡的这一段历史为题材,与这段历史的戏剧性、传奇性有很大的关系,也与作者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是历史背景的复杂性。
公元1644年,在中国干支纪年中为甲申年。
这一年的历史上充满了风云突变、波涛叠起的重大事件,阶级搏斗和民族征战都达到高潮,又搅合在一起,在中华大地上演出了一幕幕可歌可泣、惊心动魄的活剧。
拿纪年来说,在明朝是崇祯十七年,清朝是顺治元年,大顺政权是永昌元年。
三种纪年代表着三个互相敌对的政权,从此开始了逐鹿中原的斗争。
甲申三月十九日,大顺军攻克北京,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身死,当天大顺皇帝李自成进入北京,标志着明朝的覆亡。
以崇祯帝为首的明中央朝廷葬身于农民起义的烈火中,并不意味着明朝统治的全面结束。
当时,明朝残余势力盘据的地方还很大。
除了张献忠领导的大西军正处于进军四川途中以外,江淮以南的半壁江山仍然在明朝委任的各级官员统治之下,他们自居正统,继续奉行崇祯年号,南明的历史也从北廷的覆灭开始了。
《桃花扇》的故事就是在这样动荡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其次是男女主人公的传奇性。
李香君,又名李香,为秣陵教坊名妓。
侯方域,复社领袖,在南京期间与复社同仁评议朝政,参与攻击阮大铖的活动。
与方以智、陈贞慧、冒辟疆合称明复社四公子,又与魏禧、汪琬合称清初文章三大家,才华横溢。
一个是风流倜傥的翩翩少年,一个是娇柔多情、蕙质兰心的青楼玉女。
由于侯方域的身份,使二人的感情与政治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三是孔尚任个人的经历。
孔尚任在淮扬的三年中,广泛结交当地名士,其中不少是前朝遗老,如黄云、许承钦、邓汉仪、冒襄等。
身在这些知情人身边,听他们有声有色的讲述,触动了他创作的欲望。
最引他注意的是冒襄,他是明末南京四公子之一,揭发阮大铖的《留都防乱揭帖》的署名人,对侯方域、李香君非常熟悉。
一次冒襄不顾80高龄、百里路途,从如皋到孔尚任的住所兴化,“同住三十日”,应当是非常详细地讲述了南明弘光小朝廷的兴亡之事。
下河衙门解散后,孔尚任待命扬州,乘机去南京游览,在秦淮河船上听人讲明末旧事,看了已经残破的明故宫,到栖霞山访问了隐居的身历北京甲申之变和南京弘光败局的张怡,也就是写进了《桃花扇》中的历史见证人张瑶星道士。
这无疑是一次有意识的创作访问。
孔尚任到淮扬治河,没有做出收稿日期:2009-07-23作者简介:岳利梅(1980-),女,山西泽州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摘要:《桃花扇》的故事情节以史为据,但作者孔尚任并不是单纯记录历史,而是把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完美结合:当年真如戏,今日戏如真,以史鉴今,使这部剧作成为历史剧的典范,明清传奇的杰作。
关键词:历史剧;真实;虚构中图分类号:I2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078(2009)06-0082-03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九年第二卷第六期︵总第八期︶什么业绩,却成了《桃花扇》创作的机缘,并为其日后的创作做了极其充分的准备。
当年历史的复杂和丰富,又得以使作者在面向历史,从历史出发,力图忠实地再现客观历史的同时,表现出了戏剧独特的美学特征。
所以这段真如戏的历史被孔尚任成功地搬到了舞台之上。
二、今日戏如真《桃花扇》前专列了《桃花扇考据》一篇,指明剧中情事之依据。
但这并不是说《桃花扇》就是写历史的。
虽然说南明弘光王朝这一历史是适合作家描写兴亡之感的,但是只要有一丝一毫的不适合,作者就要对这些事件进行加工改造。
历史剧艺术成就的大小,与所写事件真实性的程度不成正比。
历史剧成就的高下,不取决于已经发生过的历史,而是取决于作家在这段历史的躯壳中装入多少作家所处时代的当代灵魂。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切优秀的历史剧,都是借古人古事衍述作家所处时代的当代戏。
《桃花扇》“真实”再现历史并不是完全符合作品的实际。
它所写内容与史实的关系,就其大者而言,有四点不合:一是更动主要事件的发生时间。
《桃花扇》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离合之情既是男女主人公侯方域、李香君之事,其事本在崇祯己卯(1639)、庚辰(1640)间,与甲申(1644)之变相隔相当一段时间,作者却有意改在癸未(1643)至乙酉(1645)之间,用抒兴亡之感。
二是改变了主要人物的结局。
按诸史实,侯方域入清后曾于顺治八年出山应试,中乡试副榜,剧中改为保持民族气节,与李香君双双出家入道;史可法、杨龙友都是力战抗清,兵败被擒,不屈而死的。
剧中改为史可法沉江自尽,杨龙友弃友逃生等等。
三是人物事件移花接木,张冠李戴。
为阮大铖说合纳交侯方域的本是王将军,剧本改为杨龙友;向史可法建福王“三大罪五不可立”之说者,事本吕大器等“七不可立”之说,而剧中则移归侯方域。
四是无中生有凭空结撰。
刻划香君形象的重头戏“却奁”“守楼”“寄扇”“骂筵”等出,历来被选家重视,然而却于史无征。
[1]虽然有以上四个方面的改变,仍能让剧中亲历其事的老赞礼叹曰:“今日戏如真”,这不得不归功于作者成功的艺术再现。
虽然作者选取的这段历史已是达到“真如戏”的地步,但它本身并不是戏剧。
戏剧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搬上舞台演出,要受到种种限制,为了使历史和戏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作者必须主观的去取舍一些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戏剧所要的效果。
孔尚任对侯、李感情发生时间的改变,才得以将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离合之情与显示弘光王朝的兴亡之迹结合在一起。
同时也做到了将整部作品的外在真实、历史真实和内在真实、艺术真实的结合。
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结合,本是明末南京清流文人的一件风流韵事,又是复社和阉党余孽斗争的一个小插曲。
作者以此事作为戏剧的开端,既表现出复社文人的作风和争门户的意气,又使全剧从一开始便将儿女之情与兴亡之迹紧紧结合在了一起。
侯、李两个人物的特殊身份使得他们的离合之情时刻反映着时局的变化,弘光朝廷覆灭后,侯李二人重聚,双双入道,表现的是二人儿女私情的幻灭,而促使二人割断花月情肠的又是国家的灭亡。
弘光王朝的兴亡始末就这样被集中地、艺术地再现了出来。
戏剧本身就给了观众一些想象的空间,他们首先重视的是剧中的故事情节,虽是真人真事的历史剧,人们又十分熟悉,但在舞台上为了表演的需要,对于不影响艺术真实,反而是为了更真切地去表现历史的改编,观众是可以接受的。
欣赏主体(观众或读者)之于审美对象之间的认同,除了遵循必要的外在历史表象制约,究其实,主要是对审美对象的一种心理上、情感上的认同。
这种心理上、情感上的认同,就是艺术所要求的历史真实感或假定性的历史真实。
《桃花扇》剧中塑造了几个十分成功的社会下层人物形象:李香君、艺人柳敬亭、苏昆生等。
从当时的等级贵贱观念来说,他们属于为衣冠中人所不齿的倡优、贱流。
在剧中却是最高尚的人。
李香君毅然却奁,使阮大铖卑劣的用心落空,孤身处在昏君、权奸的淫威下,誓不屈节,感于怒斥权奸害民误国。
这些虽是于史无征,却也不是空穴来风。
侯方域曾著《李姬传》,其中再现了风尘女子李香识大义、辩是非的品德和节操。
当时青楼中的名妓们多于名士交往,尤其是复社名士。
“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这句话中可以透露出当时社会中对东林党人及复社文人的推崇程度。
具有正义感的李香君对阉党余孽阮大铖等人的过激态度也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九年第二卷第六期︵总第八期︶有了存在的背景,同时也表达出了其他下层民众的愿望。
柳、苏也是人民大众中的形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政治都有自己的看法,他们对于正直的东林成员十分支持,期望他们改变动荡的局面。
孔尚任痛恨阉党,竭力推崇东林人士,复社又是继承东林遗志而组成的进步文学社团,所以剧中将侯方域、陈贞慧、吴应箕等复社名士作为正义的化身来刻划,正是符合民众的愿望,所以这种感情上的倾向更能打动欣赏者。
另外,对于侯方域建“三大罪五不可立”之说及出家入道的结局这两个改变,首先有它改变的历史逻辑性,其次使剧中的主人公形象更加饱满突出,也符合人们心目中复社文人的清流形象。
除了复社文人,人们心中还有另外一个抗清英雄———史可法。
我们不去细说他在历史上的功与过,但他的一生有两点是值得肯定的:一是他居官廉洁勤慎重,二是在最后关头他宁死不屈。
这样一个时刻以国家为重的正直人士,作者对他的结局有了一些改变,沉江而死,这是一个无奈的选择,不仅史可法走投无路,也是南明王朝走投无路了,对于前景的展望可以说是一片黑暗,在这样彻底失望的境地之下,作为主将的史可法只有沉江自尽,这个结局在带给观众的同时,更多的唤起了他们对当时那种陷入绝境的南明王朝的伤心与无奈。
这一结局的改变不仅突出了史可法宁死不屈坚贞的民族性格,也使整个剧作的悲壮气氛更为浓重。
孔尚任对南明历史的全面、准确把握,使他能够真正领略到当时人们的心声,才能准确的传达出时代的特征。
虽然有诸多的改编,但这些改编恰好得到了观众感情上、心理上的认同,所以仍然有“今日戏如真”的感觉。
历史题材本身便具有一种深沉感和厚重感,不仅要以史为剧,还要寄托作者深邃思想。
《桃花扇》对历史真实进行了合理的虚构,使它无论是从思想深度,还是从艺术特色,亦或是从它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而言,都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剧作。
参考文献:[1]张燕瑾.历史的沉思———桃花扇解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吴秀明.文学中的历史世界[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On the Historical Truth and Artistic Fiction in the Play of TaohuashanYUE Li-mei(Ji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Jincheng,Shanxi048026,China)Abstract:The plot of Taohuashan is based on historical fact.Kong Shangren,the author of the play,in-tends not only to record the history,but also to express the beauty of artistic fiction wisely.Taohuashan is the model of historical plays,and a masterpiece of legend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Key Words:historical play;truth;fiction·学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