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干扰素研究历程,全面认识干扰素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0b73dfb9e314332396893d6.png)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摘要:干扰素是细胞和机体受到病毒感染, 或者受核酸、细菌内毒素和促细胞分裂素等作用后, 由受体细胞分泌的一种广谱抗病毒糖蛋白。
它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活性的细胞,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肿瘤细胞功能,促进免疫细胞的活性。
近半个世纪以来, IFN 一直是病毒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免疫学和肿瘤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
干扰素基因序列研究结果表明, 该序列早在5亿-10亿年前就存在于生命细胞的基因序列中, 是生物体内一种古老的保护因子。
关键词:干扰素;基本性质;作用机制干扰素是在用灭活的病毒处理鸡胚以后发现的, 即灭活的病毒可以诱导干扰素的产生。
能够诱生干扰素的物质很多, 一般称他们为干扰素诱生剂,主要包括:(1)活病毒、灭活的病毒及其产物, 如双链RNA;(2)其他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 如细菌和细菌脂多糖;(3)有丝分裂原等;(4)特异性免疫诱导剂。
第一类物质诱生干扰素最有效,后两种主要诱生II型干扰素,即IFN-γ。
IFN-α和IFN-ω主要由白细胞产生,IFN-B主要由成纤维细胞产生,尽管在适宜的诱导情况下,大部分的人类细胞都能够产生这几种干扰素。
而IFN-γ主要由活化的T 细胞产生。
α、β、ω和γ等几种干扰素主要由诱生剂诱导产生。
IFN-κ在静息状态下表皮角化细胞和先天性免疫系统的细胞(如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中有表达, IFN-γ、IFN-β、病毒与双链RNA 诱导会使IFN-κ表达显著增强[1]。
IFN-κ表达的这些特点是和角化细胞的防御功能相适应的。
IFN-τ不能被病毒等诱生剂诱生, 仅仅在怀孕早期的一个特定时间由滋养层细胞表达, 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为怀孕的完成做准备[2,3]。
Lin it in主要在骨髓、肾脏表达, 也不需要诱导, 主要活性是抑制淋巴系细胞的生成, 对骨髓系细胞和红细胞前体则没有抑制作用[4]。
IFN-K在正常的血液、脑、胰腺等不同的组织中都有低水平的表达, 也可以被病毒或者干扰素等诱导表达[5,6],。
干扰素
![干扰素](https://img.taocdn.com/s3/m/351a05ff910ef12d2af9e79f.png)
干扰素中文名称:干扰素英文名称:interferon;IFN定义1:细胞因子中的一个家族,以干扰病毒复制而得名。
根据产生细胞不同可分为α干扰素、β干扰素和γ干扰素三类。
所属学科:免疫学(一级学科);免疫系统(二级学科);免疫分子(三级学科)定义2:脊椎动物受多种因素(如微生物)诱导产生的一组抗病毒蛋白质。
可影响细胞的运动和免疫过程,也可干扰多种病毒的复制而得此名。
干扰素有Ⅰ型和Ⅱ型,以及干扰素样细胞因子,Ⅰ型干扰素有7种:IFN-α、IFN-β、IFN-ε、IFN-κ、IFN-ω、IFN-δ和IFN-τ,人类没有IFN-δ和IFN-τ;Ⅱ型仅有IFN-γ。
所属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激素与维生素(二级学科)定义3:抑制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一类活性蛋白质。
所属学科:水产学(一级学科);水产生物病害及防治(二级学科)定义4:因最初发现某一种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生物学活性物质可干扰另一种病毒的感染和复制而得名。
是最早发现的细胞因子。
根据干扰素产生的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α干扰素、β干扰素和γ干扰素三类。
所属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免疫(二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百科名片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干扰素简介70年代中期人们发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自身产生干扰素的能力低下,在应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a用外源性干扰素后,不仅产生了上述抗病毒作用,同时可以增加肝细胞膜上人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密度,促进T细胞溶解感染性肝细胞的效能。
干扰素生物学作用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生物学作用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f0c458302d276a200292e44.png)
干扰素生物学作用的研究进展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人和动物细胞受到适宜的刺激时产生的一种微量的、具有高度生物学活性的糖蛋白,是由Issacs和Lindenmann等于1957年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病毒干扰现象时发现的。
随着分子生物学及DNA重组技术的迅速发展,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会生产出大量高效的干扰素应用于人畜疾病。
同时中药也能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从而发挥其各种生物学作用,相信随着中药有效成分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干扰素将会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一、干扰素的分类干扰素是诱生蛋白,正常细胞一般不自发产生干扰素,只存在合成干扰素的潜能,干扰素的基因处于被抑制的静止状态。
根据干扰素的来源、生物学性质及活性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1.Ⅰ型干扰素Ⅰ型干扰素包括IFN-α与IFN-β等。
IFN-α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此外B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也能合成IFN-α;IFN-β主要由成纤维细胞产生。
IFN-α/β二者结合相同受体,分布广泛,包括单核-巨噬细胞、多形核白细胞、B细胞、T细胞、血小板、上皮细胞、内皮细胞与肿瘤细胞等。
2.Ⅱ型干扰素Ⅱ型干扰素即γ干扰素,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包括Th0、TH1细胞和几乎所有的CD8+T细胞)和NK细胞产生,IFN-γ可以以细胞外基质相连的形式存在,故通过旁邻方式控制细胞生长,其可以分布在除成熟红细胞以外的几乎所有细胞表面。
二、干扰素的来源基因工程干扰素在体外大规模生产人工干扰素,这就是基因工程干扰素。
基因工程α-干扰素系从人体细胞中克隆出α-干扰素基因,然后将此基因与大肠杆菌表达载体连接物构成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中,从而获得高效表达人α-干扰素蛋白的工程菌。
工程菌经发酵后可收集到大量菌体,将菌体破裂,用先进的生物工程手段将α-干扰素蛋白从菌体中分离、纯化,即得到高纯度的人基因工程α-干扰素。
基因工程α-干扰素与血源性干扰素相比,具有无污染、安全性高、纯度高、比活性高、成本低、疗效确切等优点中国兽药114网。
干扰素调研报告
![干扰素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c06f7c5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39.png)
干扰素调研报告干扰素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近年来,干扰素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医药产品,被广泛应用于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治疗等领域。
干扰素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抑制肿瘤生长等多种作用,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本调研报告旨在深入了解干扰素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相关行业从业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调研内容1. 干扰素的分类和作用机制干扰素可分为α、β和γ三类,根据不同的分子结构和功能特点,其作用机制也有所不同。
α、β型干扰素主要用于抗病毒和抗肿瘤,γ型干扰素则主要用于免疫治疗。
2. 干扰素的应用现状目前,干扰素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在抗病毒方面,干扰素可有效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被运用于治疗乙型肝炎、艾滋病等病毒性感染。
在抗肿瘤方面,干扰素具有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凋亡、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被广泛用于治疗慢性骨髓性白血病、黑色素瘤等恶性肿瘤。
3. 干扰素的副作用和安全性尽管干扰素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疗效,但其副作用也不容忽视。
干扰素治疗可能导致乏力、发热、肌肉疼痛、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
因此,合理的剂量和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4. 干扰素在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生物医药技术的不断发展,干扰素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于突破干扰素的生产工艺、改进干扰素的缺点以及开发更高效的剂型。
未来,干扰素的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三、调研结论1. 干扰素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医药产品,已被广泛应用于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治疗等领域。
2. 干扰素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抑制肿瘤生长等多种作用机制。
3. 干扰素的应用现状丰富多样,但其副作用需要引起重视。
4. 未来,干扰素的研究将更加注重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剂型的改进,以提高疗效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干扰素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医药产品,在医疗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相关行业从业者而言,需要深入了解干扰素的分类、作用机制、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更好地开展工作和提供服务。
干扰素类药物的化学结构与功能研究
![干扰素类药物的化学结构与功能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50dace0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16.png)
干扰素类药物的化学结构与功能研究干扰素是一类重要的蛋白质分子,它具有调节免疫、抵抗病毒感染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因此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
自从干扰素首次被发现以来,对其化学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干扰素类药物的化学结构与功能研究的进展。
一、干扰素类药物的化学结构干扰素类药物包括α、β、γ三种类型,其中α、β干扰素是由人类细胞产生的多种“被识别”病毒感染的干扰素,而γ干扰素则由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产生,并作为对病毒感染和肿瘤生长的抗体。
不同类型的干扰素在结构上有所差异,主要体现在N端区域和C端区域的变异。
例如,干扰素的N端区域包括一个信号肽和一个共同的结构域,这一区域决定了干扰素的稳定性和生物活性;而C端区域则是各类型干扰素的特异性区域,这一区域是干扰素与受体结合的重要部分,也是干扰素产生不同生物效应的关键所在。
二、干扰素类药物的功能研究干扰素类药物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免疫调节、抗病毒和抗肿瘤等方面。
干扰素与其受体的结合是产生这些生物效应的关键步骤,干扰素的N端区域和C端区域均参与了这一过程。
一些研究表明C端区域的结构变异将导致干扰素与其受体的亲和力和活性的不同程度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了干扰素的免疫调节和抗病毒效果。
三、干扰素的转化与制备干扰素类药物的大规模制备是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关键之一。
依据其来源分为两种制备方式:天然干扰素和重组干扰素。
天然干扰素的制备比较困难且效率低下,而重组干扰素的制备则是一种更加便捷高效的途径。
重组干扰素的制备一般采用大肠杆菌、酵母、家兔黑肝细胞等生物系统作为基因表达宿主,将干扰素表达基因经过重组DNA技术导入宿主细胞中,通过细胞培养和蛋白纯化等步骤获得纯度较高的干扰素。
四、干扰素类药物的应用干扰素类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领域,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感染、肝炎、癌症等。
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调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增强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从而达到抑制病毒感染和肿瘤生长的效果。
干扰素的研究概论
![干扰素的研究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0d65230ccc175527072208a6.png)
华中农业大学毕业论文中国·武汉二○一二年四月目录姓名 (1)摘要 (3)关键词 (3)Abstract (3)Key words (3)前言 (4)1 干扰素的发展历程 (4)1.1 干扰素出现的背景——病毒肆虐的年代 (4)1.2 干扰素之源——干扰素发现者Alick Isaacs (4)1.3 干扰素的定义 (4)1.4 发展概况 (5)1.5 干扰素(IFN)分类 (5)1.5.1 普通干扰素 (5)1.5.2 长效干扰素 (5)1.6 作用机制 (6)2 干扰素的生产工艺过程 (6)2.1 菌种制备 (6)2.2 种子罐培养 (6)2.4 菌体收集 (6)3 干扰素发酵过程控制 (6)3.1 溶解氧控制 (7)3.2 温度控制 (7)3.3 pH值 (7)4 干扰素的应用前景 (7)参考文献 (8)致谢 (8)干扰素的研究概论摘要干扰素是由干扰素诱生剂诱导生物细胞后所产生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白,自发现后一直处于细胞因子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前沿。
干扰素首先作用于细胞的干扰素受体,经信号转导等一系列生化过程,激活细胞基因表达多种抗病毒蛋白,实现对病毒的抑制作用。
本文叙述了干扰素的作用原理、特点以及生产,并对今后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干扰素;生物活性;细胞因子;AbstractInterferon is interferon induced by the guide to living agent biological cells produce a kind of highly active muti_function glycoprotein, after the discovery has been in the cell factors basic and clinical research field. Interferon in the role of the first cell receptor interferon, the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so on a series of biochemical process, the activation cell gene expression of antiviral protein, and to realize the inhibition of the viru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role of the interferon principl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d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was prospected.Key wordsIFN;Biological;CellFactor;前言干扰素是1957年Isaacs和Lindenmann在研究流感病毒的干扰现象时发现的。
回眸干扰素研究历程,全面认识干扰素
![回眸干扰素研究历程,全面认识干扰素](https://img.taocdn.com/s3/m/30b88df79e314332396893ce.png)
回眸干扰素研究历程,全面认识干扰素缪晓辉2007年是干扰素发现50年周年。
有关干扰素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涉及诸多领域,临床应用价值已经得到充分肯定,尤其是干扰素在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应用,彻底打破了慢性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无药可治”的局面,使得大量患者获益:或痊愈,或延长了寿命,或改善了生活质量。
干扰素的生物活性非常广泛,临床应用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宽。
本文对干扰素的研(究)发历程和临床应用价值作简要评述。
一、病毒学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干扰素的发现病毒是一种最微小的生命物质,早年曾被定义为“可过滤因子”。
1892年Ivanowsky 发现了病毒颗粒,此后证实病毒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寄生于细胞的微生物。
1935年Magrassi描述了一种现象:可引起脑炎的疱疹病毒株在家兔体内能够干扰同型脑炎病毒株的生长;同年Hoskin报道猴子感染黄热病毒亲神经株后能够免除同一病毒嗜内脏株的致死作用。
此后,上述“干扰现象”不断被发现,并确认非抗体和病毒本身所为。
1957年英格兰Mill Hill实验室的Isaacs和一位瑞士访问学者Lindenmann,发现鸡胚细胞与加热灭活的流感病毒一起处理后对活的流感病毒有抵抗能力,继而从细胞上清中分离出一种蛋白质,在干扰现象(interfere)的基础上命名其为干扰素(interferon)。
从此,干扰现象的神秘面纱被揭开。
从干扰素的发现和早期的研究历程,不难理解为什么干扰素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抗病毒因子。
二、干扰素是由细胞分泌的、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包括干扰素在内的许多具有免疫活性的蛋白质曾一度被称为淋巴因子(lymphokin),后来发现这些所谓淋巴因子可以由多种细胞产生,故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淋巴因子逐渐被细胞因子取代,而在当时,干扰素是最重要的细胞因子。
1979年至1987年间,Gresser担任主编,先后出版了9集《Interferon》年系列丛书集。
1980年,国际干扰素研究协会还创办了一本名为《Journal of Interferon Research》的期刊,至1994年更名为《Journal of Interferon & Cytokine Research》,可见干扰素的地位。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638e814a300a6c30c229f5c.png)
畜牧与饲料科学Http://www.xmysl.cn●干扰素的研究进展银晓,关平原(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与医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干扰素是人和动物细胞受到适宜的刺激产生的一种微量的、具有高度生物学活性的糖蛋白。
自被发现以来,由于其广谱抗病毒活性、抗肿瘤作用以及强大的免疫调节活性而成为免疫学、病毒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肿瘤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
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其基因结构、作用机理、体外重组表达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
1干扰素的分类及一般特性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根据IFN的来源以及其对酸耐受程度将干扰素分为Ⅰ型和Ⅱ型2类。
迄今为止,Ⅰ型干扰素已发现IFN-α、IFN-β、IFN-ω、IFN-κ、IFN-τ、IFN-δ6种类型,而Ⅱ型却只发现IFN-γ1种。
人们还发现IFN-α存在着多种结构序列不同的亚型,分别命名为α1、α2、α3等,目前已鉴定IFN-α的亚型至少有23种。
最近新发现的IFN-λ被认为是一族新的干扰素,国际最新分类标准里将它命名为Ⅲ型干扰素,它分为3种亚型,分别为IFN-λ1、IFN-λ2和IFN-λ3。
干扰素的分子量为20~100kD,不能通过普通透析膜,但可通过滤器,比病毒颗粒小。
干扰素一般在56℃、30min不被灭活,-20℃可长期保存。
Ⅰ型干扰素耐酸,在pH值为2.0~10.0中很稳定。
Ⅱ型干扰素有严格的种属特异性,不耐酸,不耐热,在pH值为2.0时极易破坏,在56℃、30min即被破坏。
干扰素一般由150~160个氨基酸组成,含17种氨基酸。
干扰素的一般特性是:①干扰素属于分泌性蛋白;②干扰素是诱生蛋白;③干扰素具有广谱性。
2干扰素的分子结构IFN-α各亚型均含有165~166个氨基酸残基,结构相似,无糖基,分子量约为19kD左右,不同种属之间的同源性为70%左右。
IFN-α分子含有4个半胱氨酸(Cys),在第99和199位半胱氨酸之间形成2个分子内二硫键。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综述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e47985e80c22590102029da1.png)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高等生物化学中期答辩作者:ZJJ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专业:药物化学学号:干扰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作者:摘要:干扰素是人体受到病毒或双股RNA刺激物的刺激产生免疫应答,由细胞合成及分泌的一族蛋白质类,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作用,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干扰病毒基因转录或病毒蛋白组分的翻译,从而阻止或限制病毒感染,是目前最主要的抗病毒感染和抗肿瘤生物制品。
本文就干扰素的分类、分子结构、作用机理、生物学活性、体外重组技术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做出预测展望。
关键词:干扰素研究进展应用前景Research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interferonAuthor:(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072,China)Interferon (IFN) is human body gets virus or double stranded the exciting generation immunity of RNA exciter is respondent, by the cell synthesis reaches excretive gens protein kind ,has the function of regulating the immune function, antiviral and antitumo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ody's defense system. It can prevent or limit viral infection by interfering with viral gene transcription or translation of the viral proteins,so it is the main antiviral and antitumor biological products.The research of interferon classification, molecular structure,mechanism of action, biological activity, vitriol recombination techniques and related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are reviewed in the paper, and forecasts the prospect to its application prospect. Key words: Interferon Research progress Application Prospects前言干扰素是由干扰素诱生剂诱导生物细胞后所产生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白,由Isaacs和Lindenmann等于1957年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病毒干扰现象时发现的。
全面了解乙肝干扰素
![全面了解乙肝干扰素](https://img.taocdn.com/s3/m/69b77826af45b307e87197e3.png)
全面了解乙肝干扰素乙肝干扰素是什么?干扰素能治好乙肝吗?很多患者都心存疑虑。
固然干扰素治疗乙肝效果明显复发率低,但是乙肝干扰素疗程较长,尤其是长效干扰素价格高昂,长期服用可能伴随病毒变异耐药的风险。
一、认识乙肝干扰素的本质干扰素是人体受到病毒感染时产生的一种蛋白质,是乙肝抗病毒治疗的主要药物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乙肝的临床治疗。
乙肝干扰素一般分为长效干扰素和普通干扰素,具有抗病毒和提高免疫力的功能。
乙肝干扰素的本质是通过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来抗病毒。
临床研究证实,乙肝干扰素能够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抗病毒效果比较稳定,复发率低。
但是,干扰素治疗乙肝过程中可能出现副作用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建议乙肝患者最好做病毒变异耐药检测,定期检测,防患于未然。
专家提醒: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力来进行抗病毒治疗,因此选用干扰素治疗乙肝一定要慎重,一旦使用乙肝干扰素治疗就不能随意停药,需要长期性进行治疗。
如果私自停药或者不治疗,反而会加重病情。
二、干扰素治疗乙肝效果客观分析干扰素治疗乙肝的历史较长,临床试验的文献资料丰富,医务人员对干扰素的应用也非常熟悉。
一般干扰素有国产干扰素和进口干扰素,干扰素治疗乙肝的疗程有限(一般6-12个月),有的可以延长到18个月。
需要注意的是,每位患者对激发免疫的反应不一样,不是每位患者使用乙肝干扰素抗病毒都有效,乙肝患者只有通过最新检查方法“病毒变异耐药检测技术”,才能找出真正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国产干扰素VS进口干扰素治疗乙肝①进口干扰素制备过程更精细,效果一般比国产好,价格较贵;②对身体产生的副作用方面没有太大区别;③在乙肝治疗效果方面,干扰素治疗和个体情况也有关系,如果是乙肝小三阳,而且有家族史,感染时间较长,建议不要首选干扰素治疗,推荐最新乙肝治疗方法“三氧自体血回输技术”;④另外,干扰素副反应较多,治疗期间需要定期检查肝功能和血常规。
推荐阅读:干扰素能治好乙肝吗/zhuanti/ganraosu/乙肝干扰素治疗周期和费用1、乙肝干扰素治疗的疗程有限(一般6-12个月),有的可以延长到18个月,甚至更长。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_高建忠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_高建忠](https://img.taocdn.com/s3/m/50bec1dc76eeaeaad1f33057.png)
此, 干扰素的抗肿瘤作用主要是通过促进机体免疫功能, 提高 的杀伤水平 巨噬细胞、 ’; 细胞和细胞毒性 < 琳巴细胞( =<>) 而达到目的。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摘
要: 干扰素是由干扰素诱生剂诱导生物细胞后所产生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白 - 由 ./001/ 和 2345647044 等于 (+#8 年利用
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病毒干扰现象时发现。干扰素自被发现以来 - 由于其广谱抗病毒、 抗肿瘤活性及其强大的免疫调节作用而受到研 究者们的重视 - 在其基因结构、 作用机理以及体外重组表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突破。本文综述了干扰素的种类、 基本特性及其研究进展。 关键词: 干扰素; 基因; 免疫
传 真: !"!#$%&")’&?! 和 /;&?" 基 因 位 于 人 , 号 染 色 体 和 小 鼠 C 号 染
色体上 : 并连锁在一起,而人和小鼠 /;&?# 基因分别定位于
*] 。在 =&> 水 平 上 , (+ 号和 () 号染色体 [ /;&?# 基 因 与 /;&?
毒作用。 干扰素抗病毒具有广谱性, 但它对细胞抗病毒作用是间 接的, 而且是非特异性的。当干扰素 与细胞表面的干扰素受体 结合后,可诱导细胞内产生有酶活性的抗病毒蛋白 ( )*+,-,./0 。 已知的 )41 至少有三种: 蛋白激酶, 磷酸二脂酶和 1.2+3,*, )41) 前两种能破坏细胞核糖体转译病毒蛋白质, 后 56# 腺酸合成酶, 一种酶能降解 78’),有的 )41 还能抑制转录酶,阻止 78’) 的形成, 还有的能抑制病毒 9’) 和 8’) 的合成。因此, 可以说 干扰素是通过 )41 间接地抑制病毒复制而达到抗病毒作用的。 #’!))05634 干扰 素 抗 肿 瘤 主 要 表 现 在 : 第一, 抑制肿瘤的增殖, 但需 连续使用干 扰 素 , 才能显示抑瘤效果; 第二, 抑制肿瘤细胞增 生, 其作用 随 肿 瘤 细 胞 的 增 加 而 增 强 ; 第三, 干扰素能改变瘤 细胞表面的性能, 诱发新的抗原, 从而易被免疫监视细胞识别
干扰素研究报告
![干扰素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f360a51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26.png)
干扰素研究报告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因子,在机体的免疫调节、抗病毒感染和抗肿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其被发现以来,干扰素一直是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干扰素的发现与分类干扰素的发现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50 年代。
当时,科学家们在研究病毒感染与细胞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偶然观察到一种能够干扰病毒复制的物质,这便是干扰素的雏形。
根据其来源和分子结构的不同,干扰素主要分为三类:Ⅰ型干扰素(包括IFNα、IFNβ 等)、Ⅱ型干扰素(即IFNγ)和Ⅲ型干扰素(包括IFNλ 等)。
Ⅰ型干扰素是最早被发现的类型,由多种细胞在病毒感染等刺激下产生,具有广谱的抗病毒活性。
IFNα 是其中的代表,常用于治疗多种病毒性疾病,如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Ⅱ型干扰素IFNγ 主要由活化的T 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 细胞)产生,其免疫调节作用较为突出,在抗细菌、寄生虫感染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Ⅲ型干扰素则在黏膜免疫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抵御呼吸道和消化道的病原体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二、干扰素的作用机制干扰素发挥作用的机制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抗病毒作用当细胞受到病毒感染时,会产生并释放干扰素。
干扰素通过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启动一系列信号转导通路,诱导细胞产生多种抗病毒蛋白,如蛋白激酶R(PKR)、2'-5'寡腺苷酸合成酶(OAS)等。
这些抗病毒蛋白能够抑制病毒的转录、翻译和复制,从而阻止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
2、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能够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促进巨噬细胞的活化和吞噬作用,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和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CTL)的杀伤活性,促进抗原提呈细胞(APC)的成熟和功能发挥,以及调节细胞因子的分泌等。
通过这些作用,干扰素有助于机体清除病原体和异常细胞,维持免疫平衡。
3、抗肿瘤作用干扰素可以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生物干扰素的研究与应用
![生物干扰素的研究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2d4833ee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a2.png)
生物干扰素的研究与应用生物干扰素,是指体内能够促进细胞抵抗病原体感染的蛋白质,是一种被广泛研究和应用的免疫调节剂。
它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帮助人体抵御感染、癌症等疾病,并且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生物干扰素的发现历程,生物干扰素的种类与作用,生物干扰素的应用前景以及生物干扰素的研究现状。
一、生物干扰素的发现历程生物干扰素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被发现的,因其具有抗病毒活性的特点而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最初的研究者们通过研究小鼠,发现进入体内的病毒可以诱导产生干扰素,而干扰素的作用可以使得病毒在体内失去活性。
此后,人们陆续发现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及寄生虫等各种病原体都可能诱导干扰素产生。
生物干扰素中的Ⅰ型和Ⅱ型干扰素分别于1977年和1980年被分离并纯化出来,使人们对干扰素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此后的几十年间,生物干扰素的研究逐渐深入,除了病毒抑制外,人们还发现干扰素还能调节免疫系统、抑制肿瘤增长等多种作用。
二、生物干扰素的种类与作用生物干扰素主要分为Ⅰ型和Ⅱ型,其中Ⅰ型包括多种类型,如α、β、κ和ω等,Ⅱ型仅包括γ干扰素。
生物干扰素在体内通过上调IFNAR和IFNGR受体来发挥作用。
主要功能包括免疫调节与免疫增强、促进巨噬细胞激活、抑制病毒感染、抑制肿瘤生长、调控细胞增殖与分化、抑制炎症反应、参与导致自身免疫病的产生、保护突触结构、防止凋亡等。
生物干扰素可以刺激T细胞、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增强人体免疫力。
通过诱导抗病毒的免疫反应、调节细胞因子的产生、参与抗体的合成等方式,干扰素可以有效地对抗多种感染性疾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乙型脑炎、流感等。
此外,干扰素在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增强免疫活性以及抑制肿瘤血管形成等方式,干扰素可以用于治疗癌症和预防肿瘤的转移、复发。
三、生物干扰素的应用前景干扰素在医学上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干扰素简介
![干扰素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148495e719e8b8f67c1cb90b.png)
在MDCK 细胞中北极狐γ -干扰素抗病毒活性测定 A: the control MDCK cells; B: severe CPE in the control; C: cell disposed by over 10 −5 renatured recombined arctic fFox gamma interferon
16
参考文献及致谢
干扰素发现的艰难历程 大众卫生报/ 2004 年/ 01 月/ 21 日/ 第T00 版 贺进朝 科技日报 / 2003 年/ 06 月/ 23 日/ / 干扰素是一种天然的抗病毒蛋白质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化与细胞所研究员中科院院 士刘新垣 我国基因工程干扰素的研究概况 郑永霞凌善峰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06年第 22 干扰素及其最新研究进展 卷 孙亚萍 王英明 乔守怡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遗传 学研究所遗传工程国家重 点实验室 CNKI学术图片知识库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干扰素受体与信号传导
干扰素产生以后,并不直接发挥抗病毒作用,而 是结合在临近的同种细胞的受体上,使该细胞产生 多种蛋白,包括抗病毒调节物和转录调节因子,从而 发挥抗病毒作用。三个干扰素家族结合不同的受 体,通过类似的信号传导途径,发挥生物学效应。 Ⅰ型干扰素受体 Ⅰ型干扰素受体由两条链组成 , IFNAR1和IFNAR2,都是糖蛋白。 Ⅱ型干扰素受体 Ⅱ型干扰素受体( IFN-γ R) 也由两种不同的亚基组成, IFNGR1和IFNGR2。 IFN-λ 受体 IFN-λ 的受体是一种异源二聚体, 其中一个亚基IFNLR1,或者IL228Ra。
干扰素的信号传导
三族干扰素都经JAK- STAT途径发挥活性
基因工程大量生产
1987年, 我国科学家侯云德 等成功获得基因工程干扰素 。
干扰素基础知识
![干扰素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daafdd93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7c.png)
干扰素基础知识一、内容描述本文将全面介绍干扰素的基础知识,包括其定义、性质、功能以及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等方面。
首先概述干扰素的起源与概念,阐释其在生物化学与免疫学中的重要地位。
接着阐述干扰素的基本性质,如结构特点、理化性质及其与其他生物分子的关系。
其次详细介绍干扰素的主要生物学功能,如抗病毒、抗肿瘤以及免疫调节作用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干扰素的产生机制及其在人体内的调控过程。
此外还将介绍干扰素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包括其临床应用范围、治疗效果及副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展望干扰素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新型干扰素的研究与应用前景,以及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全面了解干扰素的基础知识,为深入了解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奠定基础。
1. 介绍干扰素的发现与重要性干扰素作为一种具有独特生物学特性的生物活性物质,其研究历史源远流长,对现代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今天我们将一同回顾干扰素的发展历程,并深入探讨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重要性。
干扰素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科学家们在对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过程中,逐渐发现了干扰素的存在。
最初科学家们发现某些细胞在被病毒感染后,可以释放出一种物质,这种物质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病毒在周围细胞的扩散和复制。
这种物质便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干扰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研究者们逐渐明确了干扰素的分子结构,并对其作用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干扰素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强大的抗病毒功能上,它是一种典型的宿主防御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调控先天免疫反应的关键因素之一。
除了对病毒性疾病的治疗具有关键作用外,干扰素还在许多其他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它在抗肿瘤免疫治疗、免疫调节和抗炎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干扰素的发现和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为现代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干扰素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其发现和研究历程充满了挑战和机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干扰素的潜在应用价值将得到更广泛的挖掘和开发。
关于干扰素,至少需要知道这5点!
![关于干扰素,至少需要知道这5点!](https://img.taocdn.com/s3/m/c7e787f6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57.png)
关于干扰素,至少需要知道这5点!作者:Gcplive来源:药评中心目前国内已上市的干扰素有α1b、α2a、α2b、β1a、β1b、γ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α2b等。
这么多品种干扰素,你都能分得清吗?今天我们专门谈一谈干扰素!一、第一个被发现的细胞因子1957年,科学家发现被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小分子蛋白,后者作用于其它细胞,可干扰病毒的复制,被称为干扰素。
1974年,把细胞应对各类刺激而分泌的小分子蛋白,统一命名为细胞因子。
干扰素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细胞因子!之后,又陆续发现了其他细胞因子,白介素(IL)、生长因子(GF)、集落刺激因子(CSF)等。
二、干扰素的抗病毒机制干扰素并不能直接杀伤病毒。
干扰素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通过信号转导(一些列生化反应),激活细胞基因表达多种抗病毒蛋白。
抗病毒蛋白是一类酶,作用无特异性,对多数病毒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干扰素被广泛用于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的治疗。
三、干扰素的分类干扰素是细胞分泌的一组活性蛋白质。
干扰素-α(IFN -α)主要来源于白细胞,干扰素-β(IFN-β)主要来源于成纤维细胞,干扰素-γ(IFN-γ)主要来源于T淋巴细胞。
同一类中,按氨基酸组成差异分为α1、α2多个亚型;同一亚型中,又按氨基酸的差异细分为α2a、α2b等。
不同种类的干扰素被批准的适应症见下表:已纳入医保目录的干扰素见下表:四、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α2b的区别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通过在干扰素α2a(IFNα2a)上增加1个40kD聚乙二醇(PEG)分子而生成。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通过在干扰素α2b(INF-α2b)上增加1个12kD聚乙二醇(PEG)分子而成。
普通干扰素:半衰期4小时左右,隔日注射1次,用药后24小时后和给药间歇日血药浓度降至很低,影响疗效。
聚乙二醇干扰素:半衰期40~100小时,对病毒抑制作用持久,可以每周1次给药。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主要分布在血液和细胞外液,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可分布于脂肪。
干扰素的临床应用进展
![干扰素的临床应用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46ed85a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e9.png)
干扰素的临床应用进展
干扰素是一类重要的生物药物,具有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生物学活性,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领域。
干扰素的临床应用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为医学界和患者带来了福祉。
本文将就干扰素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探讨。
干扰素最早被应用于临床治疗是在上世纪70年代,当时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感染疾病。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逐渐深入研究发现干扰素还具有抗肿瘤的作用。
目前,干扰素已广泛应用于肝炎、乳腺癌、黑色素瘤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
在肝炎治疗中,干扰素被广泛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治疗中。
研究表明,干扰素可以有效清除病毒,减少肝脏损伤,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在乳腺癌治疗中,干扰素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可以提高疗效,减少化疗的副作用,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此外,干扰素还被广泛应用于黑色素瘤等恶性肿瘤的治疗中。
研究发现,干扰素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同时,干扰素还可以减少肿瘤复发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临床应用中,干扰素不仅可以单独应用,还可以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如化疗药物、靶向药物等,以增强疗效,减少毒副作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干扰素的临床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综上所述,干扰素的临床应用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医学界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相信干扰素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会有更广阔的前景,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d3418df5022aaea998f0f82.png)
在 畜 禽 疾 病 上 的 应 用
1、猪白细胞干扰素 1998年 刘万钧等用Vero 传代细胞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 进行干扰试验, 1998年,刘万钧等用Vero 传代细胞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 进行干扰试验, 证明猪白细胞干扰素能有效地抑制PEDV 的繁殖活性, 剂量为100U/ 证明猪白细胞干扰素能有效地抑制PEDV 的繁殖活性,在IFN 剂量为100U/ ml 时可明显 抑制, 1000U/ ml 可显著抑制,2500U/ ml几乎可完全抑制。 抑制, 可显著抑制,2500U/ ml几乎可完全抑制。 几乎可完全抑制 抗新城疫病毒(NDV) 2、抗新城疫病毒(NDV) 2003年 王玉东等报道,发生新城疫后,在相同饲养条件下, 2003年,王玉东等报道,发生新城疫后,在相同饲养条件下,采取试验和对照治疗方 表明使用干扰素、抗生素和多维素治疗的集群停止死亡。 法,表明使用干扰素、抗生素和多维素治疗的集群停止死亡。 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3、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BDV) 2004年 李风华等报道,发病率为60 %26日龄肉鸡用囊病康 黄氏灵等中药治疗, 日龄肉鸡用囊病康、 2004年,李风华等报道,发病率为60 %26日龄肉鸡用囊病康、黄氏灵等中药治疗,效 果不明显,死亡率达12 ,后来用干扰素注射 后来用干扰素注射, 天死亡率降到2 ,第 天停止死亡, 果不明显,死亡率达12 % ,后来用干扰素注射,第2 天死亡率降到2 % ,第3 天停止死亡, 治愈率98 %。发生IBD 后使用IFN 的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治愈率98 %。发生IBD 后使用IFN 的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2001年 等报道,采用100LD50 的超强毒株HK46 感染38 日龄的SPF 2001年,Mo 等报道,采用100LD50 IBDV 的超强毒株HK46 感染38 日龄的SPF 鸡8h 肌肉注射或分别用011mgrGGIFN 后,再012mgrGGIFN - α肌肉注射或分别用011mgrGGIFN - α 进行肌肉注射和口服治 天后, 使用rGGIFN 的鸡可成活30 %~ ,而未使用干扰素的鸡群仅能成 疗, 7 天后, 使用rGGIFN -α的鸡可成活30 %~50 % ,而未使用干扰素的鸡群仅能成 %。 活10 %。 病毒( 、抗 病毒( IV) 2001年 夏春等克隆和鉴定了我国三黄鸡干扰素基因,并用QIAexpressIV 2001年,夏春等克隆和鉴定了我国三黄鸡干扰素基因,并用QIAexpressIV 原核表达 系在M15工程菌中表达了N′端含6 个组氨酸(6 M15工程菌中表达了N′端含 的融合蛋白。 系在M15工程菌中表达了N′端含6 个组氨酸(6 - His) 的融合蛋白。在鸡胚实验系中 抗禽流感病毒效果好。 6His - rGGIFN - α抗禽流感病毒效果好。 氏病( 、 氏病( D 2004年 李风华等报道,临床诊断为MD MD的病鸡 2004年,李风华等报道,临床诊断为MD的病鸡 ,用IFN 按500 只/ 瓶加白细胞介素 (500只 肌肉注射,3 天后鸡群状态好转,康复较好。 - 2 (500只/ 瓶) 肌肉注射,3 天后鸡群状态好转,康复较好。 、抗 是细胞介导免疫的重要免疫分子,不论是外源性IFN γ,还是内源性的 IFN - γ是细胞介导免疫的重要免疫分子,不论是外源性IFN - γ,还是内源性的 γ,都表现了强大的抗虫效应 外源性的IFN 都表现了强大的抗虫效应, 具有强大的抗感染效应, IFN - γ,都表现了强大的抗虫效应,外源性的IFN - γ具有强大的抗感染效应,内源 性的IFN - γ在阻止弓形虫增殖、促使休眠状态弓形虫包囊形成、防止包囊的活化突 性的IFN 在阻止弓形虫增殖、 促使休眠状态弓形虫包囊形成、 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眸干扰素研究历程,全面认识干扰素缪晓辉2007年是干扰素发现50年周年。
有关干扰素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涉及诸多领域,临床应用价值已经得到充分肯定,尤其是干扰素在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应用,彻底打破了慢性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无药可治”的局面,使得大量患者获益:或痊愈,或延长了寿命,或改善了生活质量。
干扰素的生物活性非常广泛,临床应用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宽。
本文对干扰素的研(究)发历程和临床应用价值作简要评述。
一、病毒学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干扰素的发现病毒是一种最微小的生命物质,早年曾被定义为“可过滤因子”。
1892年Ivanowsky 发现了病毒颗粒,此后证实病毒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寄生于细胞的微生物。
1935年Magrassi描述了一种现象:可引起脑炎的疱疹病毒株在家兔体内能够干扰同型脑炎病毒株的生长;同年Hoskin报道猴子感染黄热病毒亲神经株后能够免除同一病毒嗜内脏株的致死作用。
此后,上述“干扰现象”不断被发现,并确认非抗体和病毒本身所为。
1957年英格兰Mill Hill实验室的Isaacs和一位瑞士访问学者Lindenmann,发现鸡胚细胞与加热灭活的流感病毒一起处理后对活的流感病毒有抵抗能力,继而从细胞上清中分离出一种蛋白质,在干扰现象(interfere)的基础上命名其为干扰素(interferon)。
从此,干扰现象的神秘面纱被揭开。
从干扰素的发现和早期的研究历程,不难理解为什么干扰素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抗病毒因子。
二、干扰素是由细胞分泌的、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包括干扰素在内的许多具有免疫活性的蛋白质曾一度被称为淋巴因子(lymphokin),后来发现这些所谓淋巴因子可以由多种细胞产生,故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淋巴因子逐渐被细胞因子取代,而在当时,干扰素是最重要的细胞因子。
1979年至1987年间,Gresser担任主编,先后出版了9集《Interferon》年系列丛书集。
1980年,国际干扰素研究协会还创办了一本名为《Journal of Interferon Research》的期刊,至1994年更名为《Journal of Interferon & Cytokine Research》,可见干扰素的地位。
随着对干扰素研究的不断深入,干扰素的更多生物活性被揭示,值得一提的是干扰素抗肿瘤作用的发现。
早年,很多学者推测恶性肿瘤是病毒慢性感染的结果,因此进行了若干实验,试图通过抑制病毒复制而抑制模型肿瘤生长,从而间接证明这一设想。
1967年,Gresser在他的研究日志中记录了一段有趣的故事:他设计了注射癌细胞株制备小鼠肿瘤模型,实验动物分为预先注射和未注射干扰素两组,初期的设想是注射干扰素组鼠荷瘤时间和荷瘤率要比对照组低,结果意外地发现,注射干扰素组癌细胞未能在小鼠体内生长,Gresser认为实验技师忘记了注射癌细胞株,而技师坚持认为已经按要求注射,争论相持不下。
几个月后Gresser亲自重复试验,取得了相同结果,这才使他意识到干扰素可能有直接抗肿瘤作用。
随着免疫学理论和技术的迅猛发展,在随后的研究中发现干扰素实际上还是一类具有很强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
并据此将干扰素分为Ⅰ型和Ⅱ型干扰素,后者被称为“免疫干扰素”。
大量研究表明,干扰素的免疫调节作用很强,作用环节十分复杂。
比如,可以增强和激活NK细胞活性,促进MHCⅠ、Ⅱ类分子表达,提高免疫活性细胞表面免疫球蛋白Fc段受体表达量,增加其他具有免疫活性的细胞因子的分泌等作用。
最近发现α干扰素对特异性CTL和DC细胞有很强的激活作用,有利于增强免疫清除功能。
可见,干扰素通过以上种种免疫调节作用直接或“放大”了抗病毒和抗肿瘤等作用。
国际细胞因子命名委员会根据各种干扰素的来源和活性特征对干扰素作了统一分类和命名。
下表对比了各种干扰素的新旧命名和免疫活性。
表人干扰素命名和免疫活性比较Ⅰ型Ⅱ型曾用名称 LeIFN FiIFN 免疫IFN现用名称 IFNα IFNβ IFNω IFNՇ IFNγ产生细胞白细胞纤母细胞白细胞滋养层细胞 T细胞、NK细胞直接抗增殖是是是是促MHCⅠ表达是是是是促MHCⅡ表达否否轻是刺激NK活性是是是低于Ⅰ型,迟发三、干扰素作为抗肝炎病毒药物的研(究)发进展迅速在干扰素被发现后的20余年,全球很多实验室或研究中心从人血或脐带血白细胞中诱生天然干扰素,开展了大量动物试验和人体试验,为干扰素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我国学者或医药研发机构也做过不少有益的尝试,可惜当时实验基础较差,大多缺乏规范性。
天然干扰素最终没有成为“药物”的关键是它获取困难、费用昂贵,而且得率很低,因此,干扰素的临床应用价值未能充分显现。
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基因克隆和蛋白表达为主的基因重组技术的诞生和成熟,利用大肠埃希菌或酵母体外大量表达重组人干扰素成为可能。
Taniguchi在1979年首先获得了β干扰素的cDNA,并在大肠埃希菌成功表达具有活性的β干扰素。
1980,Nagata等报告从人白细胞中成功克隆出人α干扰素基因,并得到相应的基因工程α干扰素产物。
通过发酵技术,一个发酵罐一次可获得数克甚至百克干扰素蛋白(总活性高达1011-1014国际单位),可供数十万人使用为期一年的一个疗程。
1991年第一个重组α干扰素得到美国FDA批准应用于临床,次年我国重组干扰素正式批准上市。
其时,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重组干扰素为隔天注射一次,若以E抗原的血清转换为疗效标准,长期疗效在25%左右,远远低于期望值,也与干扰素的体外细胞抗病毒活性检测试验结果相差甚大。
为此,研究人员和生物医药研发公司不断努力和尝试,包括改变干扰素结构和剂型等,以期进一步提高干扰素抗病毒疗效。
有四大“事件”值得一提:一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美国安进公司推出了一种所谓混合干扰素,商品名为Infergen,它是通过对已知天然α干扰素亚型序列扫描,采用每个位点上最常出现的氨基酸决定簇,构建对应的DNA 序列经大肠杆菌表达而成,氨基酸残基数166。
但由于没有取得期望的疗效,不久即退出医疗市场。
二是脂质体干扰素的研制。
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层构成的具有水相内核的脂质微囊,其脂质双分子层与生物膜有较大的相似性与组织相溶性,易于被组织吸收。
可降低药物毒性,减小药物使用量,具有缓释和控释作用。
脂质体干扰素曾经风靡一时,与普通干扰素相比提高了血药半寿期。
但是由于技术工艺(包裹效率、纯度、包裹后易于自然解离等)、干扰素蛋白的不稳定、体内靶向作用不明显等原因,未能成为主流产品。
三是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联合使用治疗丙型肝炎。
20世纪八十年代发现了丙型肝炎之后,分别使用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都进行过有益的尝试,但是效果不满意,尤其是利巴韦林作为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在清除丙型肝炎病毒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
然而,后来研究发现,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能显著提高抗病毒效果,尤其是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疗效高达70%!四是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的研制和广泛临床应用。
聚乙二醇是一种发泡剂,有很广泛的工业用途。
研究者发现把聚乙二醇与蛋白质结合之后明显延长蛋白质的半寿期。
本世纪初两种聚乙二醇干扰素诞生,分别为两个分子聚乙二醇结合一个分子IFN-α2a(PegIFNα2a,派罗欣)和一个分子聚乙二醇结核一个分子IFN-α2b (PegIFNα2b,佩乐能)。
药代动力学研究发现,PegIFN可以在体内维持有效血药浓度长达一周,这种“长效”干扰素彻底改变了传统干扰素(PegIFN诞生之后,既往临床使用的单一分子结构的重组干扰素被赋予了新的称谓,包括“传统干扰素”和“标准干扰素”,我国医学界习惯称“普通干扰素”)血药浓度在24小时内从高峰到消失的短期效应,理论上可以实现对病毒的持续抑制作用。
另外,PegIFN还可以降低干扰素抗体的产生,减少治疗失败的可能。
PegIFN的“长效”的优点(一周注射一次)也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PegIFN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疗效比传统干扰素明显提高。
但是PegIFN降低白细胞的副作用要比传统干扰素明显和发生率高。
在2007年的欧洲肝病年会上,有人报告了一种新型的大分子干扰素已经进入临床研究,可望进一步提高干扰素抗病毒效果。
四、当前对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认识方面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1.干扰素是免疫调节剂。
如前所述,干扰素有多种生物活性,至少包括抗病毒、抗细胞增殖、抗肿瘤、免疫调节和抗纤维化五大作用,实际上干扰素还能够抑制某些细菌和杀灭某些原虫。
诚然,干扰素的免疫调节作用是很强的,但是就抗乙肝或丙肝病毒而言,如果单纯地把干扰素视为免疫调节剂,笔者若认为不妥。
最简单的证据莫过于干扰素体外抗病毒活性的测定方法,即细胞病变抑制试验(cytopathic effect inhibition,CPEI)。
该试验包括三个“系统”:支持细胞(多用人羊膜细胞株,WISH)、攻击病毒(多用水疱口炎病毒,VSV)和待测标本。
测定时先将将待测标本适当稀释后与支持细胞共同培养,使细胞建立一种“抗病毒状态”,实际上是细胞在干扰素的作用下产生了多个具有抵御病毒入侵的蛋白质和磷酸激酶,细胞一旦被干扰素“激活”,就具备了防御病毒攻击的能力。
不难注意到,在这个体外试验中没有任何免疫细胞参与!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是保护细胞免受病毒感染(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的双重机制。
2.把HBsAg阴转甚至血清转换作为理想的干扰素治疗终点。
众所周知,HBsAg自然阴转或者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后的阴转率在2%左右,而干扰素治疗后HBsAg的阴转率可以高达8%左右,由于出现了抗HBsAg,基本上可以认定慢性乙型肝炎得到治愈。
于是我们就理想化地试图追求更高的HBsAg血清转换率,以求得到相应的更高治愈率。
在这个目标的驱使下,近年来对于HBsAg定量检测技术的研发和临床价值评价也日趋成为热点。
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审视一个经典的现象,即基因转座,这源自研究玉米变色中的基因转座现象。
在对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研究中,X基因的转座以及与肝癌的关系已经得到明确的阐述,S基因的转座也偶有报告。
如果我们承认乙肝病毒基因组或基因片断转座(整合)到人类染色体的事实,那么,转座后的S基因在体内持续表达不形成Dane颗粒的包括S抗原在内的膜蛋白成分就是普遍现象,若如此,干扰素治疗就不可能实现更高的S抗原血清转换率,S抗原的定量价值也是十分有限的。
事实上自身清除病毒后HBV DNA阴性的HBsAg终身携带者非常普遍,这既可以作为转座的佐证,也提示把HBsAg阴转甚至血清转换作为理想的治疗终点是不现实的。
3.与核苷(酸)类似物合并使用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之争仍未休止。
抗生素应用规则之一是除少数情况外避免抑菌和杀菌药物联合使用,否则会降低杀菌药物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