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经验:财会人员应知道的利得和损失
【会计实操经验】注会利得和收入、损失和费用的辩析
【会计实操经验】注会利得和收入、损失和费用的辩析新会计准则对会计六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并且引入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对于利得和损失并没有单独作为一个会计要素,而是分别作为利润和所有者权益要素的子要素来体现的.我国基本准则的这一做法,不同于美国会计准则的独立要素概念,也不同于国际会计准则中将其分别作为收入和费用的子要素的方式.这种分类方法是新会计准则会计理念由”收入费用观”转向”资产负债观”的一个具体体现.因此,在基本准则中,明确将利得和损失作为利润和所有者权益的子要素.在利润表中,利得和损失虽然是构成了企业利润总额的组成部分,但是却是将其与企业的营业利润分离开来.在资产负债表中,利得和损失与企业的留存收益区分开.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我们可以发现利得与收入、损失和费用的定义非常相似:1.利得、损失强调的是”非”日常活动,而收入、费用则是产生于日常活动;2.利得、损失强调得是”净流入”“净流出”的概念,收入、费用强调的是”总”流入、”总”流出的概念.所谓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经常性活动如工业企业制造并销售产品、商业企业销售商品、保险公司签发保单等,上述业务收入和费用是通过记入”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科目来核算的.与经常性活动相关的活动如企业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出售不需用原材料等,其收入和费用分别记入”其他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成本”科目来核算的.而与经常性活动无关的活动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和流出都构成利得和损失,利得和损失分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和直接计入当期利润两种情况:3.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或损失一般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核算.主要有以下八种情况:(1)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2)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在等待期内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借记”管理费用”,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行权时,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贷记”实收资本”“资本公积-资本溢价”. (3)存货或自用房地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差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待该投资性房地产处置时转入”其他业务收入”.(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5)金融资产的重分类:①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分类为以成本或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重分类日以公允价值或账面价值作为成本或摊余成本,原计入”资本公积-其他”的利得、损失不变,于处置时转出.②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转换日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待处置时转出.③原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现转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待其发生减值或终止确认时,将上述差额转出,计入当期损益.6.可转换公司债券余额与股票面值总额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7.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使相关的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形成暂时性差异的,应按照准则规规定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并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8.资产负债表日,满足运用套期会计方法条件的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产生的利得和损失,属于有效套期的,贷记或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企业发生的与日常活动无关的各项利得和损失,利得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非货币性交换利得、债务重组利得、盘盈利得、捐赠利得等,应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损失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非货币性交换损失、债务重组损失、公益性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等,应计入”营业外支出”科目.总而言之,利得和收入,损失和费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利得和损失产生于非日常活动,收入和费用产生于非日常活动;从核算科目上,利得和损失或者计入”资本公积”科目,或者计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科目;而收入和费用或者计入”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科目,或者计入”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科目.无论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还是”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还是每个会计期末转入”本年利润”科目进行核算的收入和费用,最终这四个项目均构成所有者权益的一部分.会计是一门很实用的学科,从古至今经历漫长时间的发展,从原来单一的以记账和核账为主要工作,发展到现在衍生出来包括预测、决策、管理等功能。
利得与损失解析及《会计》处理
利得与损失解析及《会计》处理一、收入与利得(一)收入这里所讨论的是会计学意义上的收入概念,与一般意义上的概念范畴有区别。
在我国会计准则中,收入的定义是:“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从收入要素的定义分析,具有以下特征:(1)收入是企业日常经营性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企业日常经营性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营业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营利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
如,企业生产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服务、出租资产、对外投资等,均属于企业日常经营性活动。
所以,其他非日常经营性活动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则不能确认为收入,一般可将其泛称为收益。
(2)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
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符合收入的定义,不应确认为收入。
如,某企业向银行借入款项,尽管该借款导致了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但是该流入并不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反而使企业承担了一项现时义务。
因此,企业对于因借入款项所导致的经济利益的增加,不应将其确认为收入,应当确认一项负债。
(3)收入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从而导致资产的增加。
比如企业销售商品,必须要收到现金或者有权利将收到现金,才表明该交易符合收入的定义。
但是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有时是由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增加所导致的,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增加不应当确认为收入,应当将其直接确认为所有者权益。
(4)收入的取得应为此付出代价。
在收入的定义中,首先强调了“日常活动中形成”,最终将落脚点放在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上(区别于净流入)。
基于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及市场交换原则,企业为博取收入必须为此发生某种经营性耗费,且在收入与该项耗费之间存在因果联系,即形成会计学上的配比关系。
如,为获得收入而付出商品、发生劳务成本、让渡资产使用权或其他权利等。
利得与损失关于利得和损失的相关问题思考
利得与损失关于利得和损失的相关问题思考2006年颁布的基本准则在会计要素内容中增加了利得和损失这两个概念,规定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而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并且将利得和损失分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和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但会计准则却并未对如何区分这两类利得和损失做出具体规定。
因此很多人仅从两者的核算内容加以区别: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主要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额、权益法下被投资方企业资本公积变化引起的投资方企业资本公积的变动额、现金流量套期中套期工具公允价值变动额(有效套期部分)等。
而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主要包括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损失)、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损失)、债务重组利得(损失)、盘盈利得(损失)等。
那么到底如何区分这两类利得和损失呢?笔者认为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其核算的一般是企业直接发生的、非日常活动导致的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特殊项目将在下文阐述),且这种流入或流出往往是一次性的,是不可逆转的,如企业发生的债务重组业务、非流动资产处置业务、财产清查业务等。
并且在确认此类利得和损失时一般考虑的是净额的概念,即经济利益的净流入或净流出,净流入计入“营业外收入”,净流出则计入“营业外支出”。
例:在固定资产转让的经济业务中,假设转让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为50000元,转让中发生的相关税费为5000元,转让所得为60000元。
分析:固定资产的转让属于企业直接发生的偶发事项,经济利益的净流入(出)是一次性的,是不可逆转的,属于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损失)。
转让的经济利益流入(转让所得)-转让的经济利益流出(账面价值+相关税费)=60000-50000-5000=5000元,我们将5000元的净流入计入“营业外收入”,而如果转让所得只有50000元,则5000元的净流出计入“营业外支出”。
利得损失——精选推荐
利得损失《会计》知识点总结:利得和损失利得和损失分为:直接计⼊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直接计⼊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总共两⼤类。
直接计⼊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当期损益、最终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发⽣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资本或者向所有者权益⽆关的利得或损失。
其中利得包括⾮流动资产处置利得,⾮货币**换利得、债务重组利得、盘盈利得、捐赠利得等,计⼊“营业外收⼊”。
损失包括⾮流动资产处置损失、⾮货币**换损失、债务重组损失、公益性捐赠⽀出、⾮常损失等,计⼊“营业外⽀出”。
直接计⼊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资本或向所有者分配利润⽆关的利得或损失。
通常指的是“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的核算内容,如下:1、可供出售⾦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公允价值模式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贷⽅差额计⼊“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的其他权益变动计⼊“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4、权益结算的股份⽀付计⼊“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5、可转换公司债券进⾏分拆时,计⼊所有者权益的部分计⼊“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6、可供出售⾦融资产中的“股票投资”涉及到外币业务的,汇兑差额计⼊“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注:关于利得或损失,掌握基本的定义、常见的例⼦即可,通常也是以客观题考核的。
《会计》知识点总结:筹建期间和建设期间的区别筹建期是指企业被批准筹建之⽇起⾄开始⽣产、经营(包括试⽣产、试营业)之⽇的期间。
⾮筹建期,就是开始⽣产、经营(包括试⽣产、试营业)⽇之后的期间。
建设期是对企业的某⼀个⼯程来说的,⼯程施⼯的期间就是建设期。
可见筹建期是针对企业来说的,建设期对⼯程来说的。
由于⾮正常原因造成部分毁损应该是计⼊营业外⽀出的;如果是正常原因造成的毁损,减去残料价值和过失⼈或保险公司等赔偿后的净损失,如果⼯程项⽬尚未达到预定可使⽤状态的,才计⼊继续施⼯的⼯程成本。
利得和损失
1.利得和损失的定义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我们可以发现利得与收入、损失和费用的定义非常相似: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2.概念差异分析界定是收入还是利得、是费用还是损失的关键是区分“日常活动”还是“非日常活动”。
(1)利得、损失强调的是“非”日常活动,而收入、费用则是产生于日常活动;(2)利得、损失强调得是“净流入”、“净流出”的概念,收入、费用强调的是“总”流入“总”流出的概念。
此外,企业的日常活动与企业的非日常活动,由于行业性质的差异,不同企业的日常活动也不相同。
通常的工业性企业,其日常活动多为采购、生产、销售,此外,投资也是属于企业的日常活动。
而对于企业的非日常活动,较为典型的为固定资产的处置、捐赠收支、债务重组等。
3.利得和损失的分类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或损失;一种是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或损失。
换言之,利得和损失会分别反映在资产负债表(或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表)和利润表中。
利得或损失具体会涉及到非常多的业务: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或损失包括的业务有:盘亏损失、非常损失、公益性捐赠支出、盘盈利得、政府补助、捐赠利得、处置非流动资产的利得或损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利得或损失、债务重组的利得或损失等。
一般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或损失用“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科目来核算。
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或损失一般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核算,常见的业务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被投资方除净损益外的其他权益变动时投资方按应享有的份额而增加或减少的资本公积。
利润与损失的会计处理方法
利润与损失的会计处理方法一、引言会计中的利润与损失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盈利或亏损。
在会计准则的指导下,企业需要合理地处理利润与损失的会计处理方法,以确保财务报表准确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
本文将对利润与损失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探讨。
二、利润的会计处理方法利润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中所获得的净额。
在会计处理中,利润一般按照如下方式进行分类和核算:1. 营业收入的确认与核算营业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出租资产等经营活动中所取得的收入。
企业应根据实际销售情况确认营业收入,并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核算。
营业收入的确认主要包括销售商品确认、提供劳务确认和出租资产确认等。
2. 营业成本的核算营业成本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出租资产等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与生产和销售相关的成本。
企业应根据实际成本发生情况,合理地核算营业成本,并与相应的营业收入进行对应核算。
营业成本的核算包括原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制造费用和销售费用等。
3. 营业税金及附加的确认与核算营业税金及附加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中应缴纳的税金和附加。
企业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确认应缴纳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并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核算。
营业税金及附加的确认与核算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等。
4. 利润的分配和归集企业在确定利润后,需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利润的分配和归集。
一般情况下,企业首先将利润进行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的归集,然后再根据股东权益,对利润进行分配,包括现金分红和股票派息等。
三、损失的会计处理方法损失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与正常经营无关的费用或其他损失。
在会计处理中,损失一般按照如下方式进行分类和核算:1. 营业外损失的确认与核算营业外损失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之外发生的损失。
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确认营业外损失,并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核算。
营业外损失的确认与核算包括非经营性减值损失、非经常性损失和托管财产赔偿损失等。
利得和损失在会计核算的界定
利得和损失在会计核算的界定近些年,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为了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大了自身的投入和产出,在企业的利益计算中,也加大了难度.所以,在财务会计方面,财政部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在2006年2月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这一准则中所界定的会计要素与国际惯例相一致,把利润和所有者权益两个要素定义为基本要素,其他要素还分为资产、收入、费用和负债.同时,新准则把利得和损失作为附属要素划入到我国会计的基本准则里.这一要素的界定,对国内企业会计的计算起到一定的规整的作用,促进了与国际会计核算的相接轨的速度,同时又把企业的会计核算细化,使企业账务更加清晰和透明,有利于企业的整体发展.1利得和损失的基本概念和提出利得和损失被作为子要素纳入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新会计准则中明确了利得和损失的具体内容.利得和损失是生产单位正常经营成果以外的收入和支出.这种收入和支出同时影响着单位所有者权利和利益的上升或者下降.这里的日常活动包括产品的销售,劳务输出,企业机械设备的出租等等.此类企业的经济利益与企业所有者的资金成本没有任何关系.同时这一部分经济利益的变化具有不确定性,随机性,对于多少也是不可预测的.对于利得和损失的核算方法也是不确定的.利得和损失在会计核算中的会计要素归属分为两种,即利润和所有者权益.对于一个交易事项而言,所产生的利得和损失在会计核算要素归属中,要么是利润,要么是所有者权益,这两种要素是互相矛盾的,不能同时成为一个交易事项的结果.根据新准则的规定,把利得和损失在会计核算中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另一种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新会计准则中,对利得和损失的具体核算去向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规则.对于某一交易事项,其产生的利得和损失最终是计入利润中,还是计入所有者权益中,没有专门的教学科目和专业的核算人员进行区分,这给企业和会计工作者带来很大困扰.2利得和损失与收入和费用之间的关系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很难对利得和损失与收入和费用进行明显的界定和划分.如果想准确的计算企业经济效益中的利得和损失,就必须明确的分清哪部分是利得和损失,哪部分是收入和费用,真正了解这两部分之间的关系.只有明确的分清其中的关系问题,才能更好的完成会计整体的核算.具体来说,利得和收入都是企业利润的流入,而损失和费用都是企业利润的流出,他们构成了企业的利润和所有者权益的整体.首先,利得和损失是非日常经营活动的成果,具有不确定性和非常规性.利得和损失不受企业本身资产本金的直接影响.而收入和费用是经营单位通过正常的生产所得的经济效益,具有常规性和反复性.收入和费用直接与企业经营成本相关联,直接影响着企业利润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其次,利得和损失核算结果不直接计入营业利润中,核算结果要么计入企业所有者权益中,要么直接计入企业利润总额中.而收入和费用的营业结果直接计入到营业利润中.最后,利得和损失与收入和费用的核算方式不尽相同.利得和损失的核算方式在会计准则中没有固定的规范,他的核算过程是间接的、含蓄的,核算内容比较分散.而收入和费用的核算方式在会计准则中有固定的规范.核算过程中有具体的依据和模式,核算内容也比较直观和集中,可以直接作为财务报表出现.3利得和损失的会计核算一般的利得和损失的会计核算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另一种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如果利得和损失已经形成并且在数额上已经构成了可纳税的条件,从总体上影响了纳税总额,这一部分的利得和损失应该加入到当时的利润中,而利得和损失没有产生并且还没有构成纳税金额的条件时,对企业纳税总额没有产生影响的,把这一部分可以纳进企业所有者权益里.3.1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会计核算3.1.1在持有股权比例的不变情况下,使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当被投资的企业拥有者的权利和利益发生变化的时候(这部分权利和利益不包括企业的净损失和利润),单位可以通过拥有股份的多少来划分利益的多少,借记或贷记“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科目,贷记或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在处理使用权益法进行计算长期的股权投入时,要把在其他资本公积的起初数据加入到最终的利润里.3.1.2属于自己用的房屋资产或者已经成为公允价值的投资性的房地产.单位把自己的房屋资产变为投资性房屋资产时,它的公允价值大于单位总体账本中表现的数额,也要计入资本公积.若产生的差额属于借方的,计入到整体变化损失和利益,‘在对这种房屋资产进行分配时,把纳入到其他资本公积的利益变换加到其他业务收入.3.1.3用权利和利益的方式进行计算的股权份额的支付进行获得其他部门或员工服务的,依照已经决定的固定数额来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在行使权利当天,依照现实的权益工具数量来进行数额的核算,借记其他项目的资本公积,依据纳入的实际资金的数额,贷记实收资本科目,根据这些资本的差额,贷记资本公积———资本溢价科目.3.1.4金融资产种类重新划分.依据相关规定,把将符合出售条件的金融资产重新分类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或者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新分类为符合出售条件金融资产的进行处理,并重新调整与之相对应的资本公积.对于有固定到期日的金融资产,在此项金融资产的剩余期限内,按照实际利率法计算确定的数据,借记或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没有固定的到期日的,对其进行分配时,借记或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并相对应调整资本公积.3.2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会计核算3.2.1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变动的利得和损失纳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核算.当自用房屋资产或者存货转换作为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时,其在转换日的公允比原有账面价值低的,这部分的差额直接计入当前的损益,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贷记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另外,对于投资性房地产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时,除了折旧和摊销以外,最后,利用公允价值来调整账面价值,其差额作为利得和损失,贷记或者借记公允价值损益,直接计入当期利润中.相反,在其转换日公允价值比原账面价值高的,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记公允价值损益.3.2.2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变动的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的核算.如果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产生无法偿还的债务、罚款,捐赠的接受和支出时,如政府补助,非流动资产处置,债务重组等,这些被确认为营业外收支.在债务重组中,以现有金或者非现有金资产的方式进行清偿债务时,债务人应该将重组的债务账本表面上的价值与实际支付现金或者非现金资产转让的公允价值的差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中.而债权人应该将重组的债务账面价值与受到现金或者受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也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中.3.2.3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资产减值损失的核算.资产减值损失是企业在对资产进行评估和减值测试时计算的可回收金额小于其原有的账面价值而形成的差额,这部分差额被界定为资产减值损失,被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中,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与该资产相对应的减值准备.例如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等.资产减值损失直接反映到利润报表中,直接计入当期损益.3.2.4长期股权投资的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投资收益的核算.投资收益是企业活动中经常发生的行为结果,是企业对外投资后所取得的收益或损失.而长期股权投资是其中之一.长期股权投资根据权益法进行核算,投资单位在期末单位的净损益发生变动时,企业通过他们拥有的股份多少来计算投资所得的利益.另外,如果在以成本为基础的情况下,对长期的股权投资进行计算时,必须在确定被投资的企业公布股利时才能确定投资企业的所得利益.如果是用公允价值来计算的金融资产,把这部分纳入到当期的损益里.而产生的费用直接计入投资收益.一般情况下,对金融资产的经营所得的利益和股份收益进行处理时,首先要确定这部分收益的数额,才能进行最终的处理.4利得和损失会计处理涉及的账户在利得和损失会计处理核算中,计入所有者权益确认利得和损失时的账户只有“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在转出已确认利得和损失时会涉及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投资收益”、“资本公积———资本溢价等账户”;而当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当期利润时,确认利得和损失所涉及的账户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和支出”“,资产减值损失等账户”.在转出时所涉及到的账户只有本年利润账户,并且在利得转出后,账面归零.5结束语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机制的持续完善,企业的业务类型也持续增加.财政部要求企业在财务方面进一步透明化和合理化.为了趋同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提出了利得和损失相关内容.我国新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和在会计中核算方式,增强了会计核算的严谨性,为企业经营结果提供明确的划分依据,完善了会计工作准则.但是,在其实施的过程中,也相对应的产生了一些弊端.在我国现行的会计核算理论中,将利得和损失的会计核算只分为直接计入当期利润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核算两种,也就是说利得和损失成为了利润和所有者权益的附属要素,一定水准上不能清晰的划分已确认实现的收益和为实现的收益,使财务岗位的工作人员不能准确的判断和决策财务报告的数据,影响了准确利润报表的形成,所以,在对利得和损失会计核算进行分析和界定时,必须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使其在会计行业中为会计岗位工作者提供更加准确的规则,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
利得和损失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包括哪些企业会计准则引入利得和损失的概念,并将一部分利得和损失作为利润的子要素,由此,利润的构成发生了变化,利润不仅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还包括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计算公式为:利润=收入-费用+利得-损失。
这样,利得和损失作为财务报表子要素的增加,对收入、费用进行了补充。
其主要内容如下:一、接受资产捐赠捐赠利得是指企业接受捐赠产生的利得,借记相关资产科日,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捐赠支出主要指公益性捐赠支,指企业对外进行公益性捐赠发生的支出,核算时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
二、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和损失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包括固定资产处置利得和无形资产处置利得,固定资产处置利得指企业出售固定资产所取得价款或报废固定资产的残料价值、变价收入等扣除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清理费用、处置相关税费后的净收益。
固定资产清理完成后的净收益,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如果是清理净损失则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无形资产在处置时应将出售无形资产取得的价款扣除出售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出售相关税费后的差额作为资产处置利得和损失,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
三、政府补助企业取得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不能全额确认为当期收益,应当随着相关资产的使用逐渐计入以后各期的收益,即这类补助应当先确认为递延收益,然后自相关资产可供使用时起,在该项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
企业取得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在其补偿的相关费用或损失发生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即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费用或损失的,取得时先确认为递延收益,然后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费用或损失的,取得时直接计人当期营业外收入。
四、债务重组债务重组中,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或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作为营业外收入汁人当期损益。
关于利得和损失的归纳与总结
关于利得和损失的归纳与总结关于利得和损失的归纳与总结(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___________)[摘要]利得和损失二者虽名称相似,但核算的内容并不相似,本文就涉及全部利得和损失的业务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希望通过本文的总结能够帮助企业的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正确理解准则中提出的利得和损失的含义。
[关键词]新准则;利得和损失;归纳与总结1 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1.1 资产减值损失资产减值损失是指企业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所形成的损失。
资产减值损失的主要账务处理包括:企业的应收款项、存货、长期股权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贷款等资产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该科目,贷记“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贷款损失准备”等科目;在建工程、工程物资、生产性生物资产、商誉、抵债资产、损余物资、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设置相应的减值准备科目。
1.2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指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负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衍生工具、套期保值业务等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主要账务处理包括:(1)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该科目;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应将原计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转出,借记或贷记该科目,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
(2)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该科目,贷记“交易性金融负债”等科目;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处置交易性金融负债,应按该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贷记或借记该科目,借记或贷记“投资收益”科目。
现行会计要素中的“利得”和“损失”
浅析现行会计要素中的“利得”和“损失”摘要:我国新会计准则颁布后,在所有者权益和利润要素中分别引入国际准则中的“利得”和“损失”概念,在处理利得损失和收入费用的关系上也存在不足,而正确划分收入费用和利得损失,对有关各方作出理性的预测和决策至关重要。
所有这些将会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会计要素利得损失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55(2012)01—0107—02我国新会计准则颁布后引起了各方面的变化,如会计要素的调整、引入公允价值、单独列示直接计入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不可否认,新准则的实施更严格地控制了企业对利润的操纵。
但在会计理论教学和实务操作中,对于现行六大会计要素也存在一些疑惑与困难,尤其是收入费用与利得损失的划分与定位。
本文就利得损失的定位做出探讨。
一、利得损失定位不清1、利得损失与收入费用会计要素模糊不清新准则对六大会计要素作了重大调整,并借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等,在所有者权益和利润要素中分别引入国际准则中的“利得”和“损失”概念。
利得指的是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并将利得和损失区分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以及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这样就会从整体上造成利得和损失归属不清的问题,首先,利得损失的存在是一种单独的要素,又或是会计要素的进一步划分。
其次,和收入费用要素的一种交互。
因为会计要素里的收入和费用要素强调日常活动中形成,而利得损失强调的是非日常活动中形成。
但是如何准确判断日常与非日常活动,虽然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应用指南中,将企业的日常活动认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
但是这种判断标准仍过于抽象,不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所以据此来判断利得损失的确切范围是个难题。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包括哪些【会计实务经验之谈】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包括哪些【会计实务经验之谈】企业会计准则引入利得和损失的概念,并将一部分利得和损失作为利润的子要素,由此,利润的构成发生了变化,利润不仅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还包括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计算公式为:利润=收入-费用+利得-损失。
这样,利得和损失作为财务报表子要素的增加,对收入、费用进行了补充。
其主要内容如下:一、接受资产捐赠捐赠利得是指企业接受捐赠产生的利得,借记相关资产科日,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捐赠支出主要指公益性捐赠支,指企业对外进行公益性捐赠发生的支出,核算时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
二、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和损失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包括固定资产处置利得和无形资产处置利得,固定资产处置利得指企业出售固定资产所取得价款或报废固定资产的残料价值、变价收入等扣除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清理费用、处置相关税费后的净收益。
固定资产清理完成后的净收益,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如果是清理净损失则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无形资产在处置时应将出售无形资产取得的价款扣除出售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出售相关税费后的差额作为资产处置利得和损失,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
三、政府补助企业取得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不能全额确认为当期收益,应当随着相关资产的使用逐渐计入以后各期的收益,即这类补助应当先确认为递延收益,然后自相关资产可供使用时起,在该项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
企业取得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在其补偿的相关费用或损失发生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即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费用或损失的,取得时先确认为递延收益,然后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费用或损失的,取得时直接计人当期营业外收入。
四、债务重组债务重组中,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或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作为营业外收入汁人当期损益。
利得和损失会计处理
利得和损失会计处理
利得和损失是在会计中用来表示一个企业或个人在经营过程中所获得的盈利或亏损。
利得是指企业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出售商品或服务所获得的收入超过相关成本、费用和税费的部分。
利得通常会记录在损益表中,作为企业或个人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
损失是指企业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通过经营活动所发生的成本、费用和税费大于相关收入的部分。
损失通常会记录在损益表中,作为企业或个人经营亏损的指标。
在会计处理中,利得和损失通常会被归类到不同的账户中。
例如,利得可以被归类到营业收入账户中,损失可以被归类到营业成本账户或费用账户中。
在制作损益表时,利得和损失会被合并计算,以得出企业或个人的净利润或净亏损。
此外,利得和损失也可以通过记账来反映在资产和负债表中。
例如,利得可以通过增加现金账户或应收账款账户来增加资产,而损失可以通过减少现金账户或增加应付账款账户来减少资产。
总的来说,利得和损失是会计中重要的概念,用于记录和分析企业或个人的盈利能力和经营亏损情况。
利得与损失解析及会计处理
利得与损失解析及会计处理一、收入与利得(一)收入这里所讨论的是会计学意义上的收入概念,与一般意义上的概念范畴有区别。
在我国会计准则中,收入的定义是:“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从收入要素的定义分析,具有以下特征:(1)收入是企业日常经营性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企业日常经营性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营业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营利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
如,企业生产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服务、出租资产、对外投资等,均属于企业日常经营性活动。
所以,其他非日常经营性活动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则不能确认为收入,一般可将其泛称为收益。
(2)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
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符合收入的定义,不应确认为收入。
如,某企业向银行借入款项,尽管该借款导致了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但是该流入并不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反而使企业承担了一项现时义务。
因此,企业对于因借入款项所导致的经济利益的增加,不应将其确认为收入,应当确认一项负债。
(3)收入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从而导致资产的增加。
比如企业销售商品,必须要收到现金或者有权利将收到现金,才表明该交易符合收入的定义。
但是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有时是由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增加所导致的,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增加不应当确认为收入,应当将其直接确认为所有者权益。
(4)收入的取得应为此付出代价。
在收入的定义中,首先强调了“日常活动中形成”,最终将落脚点放在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上(区别于净流入)。
基于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及市场交换原则,企业为博取收入必须为此发生某种经营性耗费,且在收入与该项耗费之间存在因果联系,即形成会计学上的配比关系。
如,为获得收入而付出商品、发生劳务成本、让渡资产使用权或其他权利等。
所以,凡不需要付出代价就能获得的经济利益流入,不符合收入要素的内涵要求,不应确认为收入。
【会计实操经验】利得和损失(专业的财会人员应该知道的)
只分享有价值的知识点,本文由梁博会计学堂精心收编,大家可以下载下来好好看看!
【会计实操经验】利得和损失(专业的财会人员应该知道的)
一、基本概念辨析
1.利得和损失的定义: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我们可以发现利得与收入、损失和费用的定义非常相似: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有时候
不小心知道了一些事才发现那些自己所在乎的事情在别人眼里是那么可笑
要等到看透了一些物才懂得世事变迁人心冷暖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
1、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 + 投资净收益(没有利得损失)
2、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部分的利得和损失)
3、部分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利得与损失会计处理基本准则
利得与损失会计处理的基本准则包括:
1.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最终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通常通过“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核算。
2.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主要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被投资企业净损益以外的所有者权益变动、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换取职工或其他方提供服务、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变动、持有至到期投资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相互转化等,会计处理上主要通过“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核算。
总的来说,企业在处理利得与损失时,需要遵循上述准则。
会计学中的利润和损失
会计学中的利润和损失在会计学中,利润和损失是两个重要的概念,用以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
利润代表企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净收益,而损失则代表经营活动中所遭受的净损失。
利润和损失的计算及分析对于企业的经营决策和财务管理至关重要。
一、利润的概念与计算方法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净收入与净支出的差额。
净收入是企业通过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获得的全部收入减去销售成本、营业费用和税费后的余额。
净支出包括企业支付的各项费用、成本以及所缴纳的税费。
利润可以分为毛利润和净利润两个层次来进行分析。
计算利润的公式为:利润 = 净收入 - 净支出其中,净收入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净收入 = 销售收入 - 销售成本净支出包括多项成本和费用,如:净支出 = 营业费用 + 管理费用 + 销售费用 + 财务费用 + 税费二、损失的概念与分类与利润相反,损失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遭受的净损失。
损失可以分为经营损失和非经营损失两大类。
1. 经营损失经营损失是指企业在正常经营活动中所遭受的损失。
它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引起:(1)销售成本上升:当原材料价格上涨或生产成本增加时,企业可能会面临销售成本上升的风险。
(2)营业费用增加: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或提高产品质量,可能会增加广告宣传、研发投入等营业费用。
(3)销售收入减少:市场竞争激烈或市场需求下降,企业的销售收入可能会减少。
2. 非经营损失非经营损失是指与正常经营活动无关的损失。
它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导致企业遭受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
(2)盗窃、火灾等事故:企业可能会因为盗窃、火灾等意外事故导致财产损失。
(3)法律风险:企业可能会因合同纠纷、侵权案件等法律纠纷而面临经济损失。
三、利润和损失的分析与应用利润和损失的分析对于企业的经营决策和财务管理至关重要。
企业可以通过对利润和损失的详细分析,找出利润增长的潜在机会和损失产生的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1. 利润分析企业可以通过分析利润的构成和变化情况,了解不同产品、不同市场和不同经营策略的盈利能力差异,进而调整产品结构、市场布局和经营管理方式。
利得和损失的内容包括
利得和损失的内容包括引言:在经济学和商业领域中,利得和损失是两个常见的概念。
利得指的是个人或组织从某种活动或决策中获益的经济效果,而损失则是指个人或组织因某种活动或决策而遭受的经济损失。
利得和损失是经济决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结果,对于经济主体的决策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利得和损失的概念及其对经济主体的影响。
一、利得的种类和影响1.1 直接经济利得直接经济利得是指个人或组织从某种活动或决策中直接获得的经济效益。
例如,一个企业通过生产和销售产品赚取的利润就是直接经济利得。
这种利得可以用于扩大生产规模、投资新项目或支付股东分红,从而进一步增加个人或组织的财富。
1.2 间接经济利得间接经济利得是指个人或组织从某种活动或决策中间接获得的经济效益。
例如,一个公司获得了一项专利技术,虽然并没有直接获得经济利润,但这项技术的应用可能提高该公司的竞争力,从而促使更多的顾客选择购买该公司的产品或服务。
1.3 社会经济利得除了对个人或组织本身的利益,活动或决策还可能带来社会经济利得。
例如,一家公司决定在某个地区建立新的生产设施,这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这种社会经济利益可以带来更多的税收收入,提高政府的财政收入。
二、损失的种类和影响2.1 直接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是指个人或组织因某种活动或决策而直接遭受的经济损失。
例如,一个企业因产品质量问题而面临的赔偿和退款,会减少企业的利润,并可能损害企业的声誉和市场份额。
2.2 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是指个人或组织因某种活动或决策而间接遭受的经济损失。
例如,一家制造公司因天气原因暂停生产,导致订单延迟交付,客户可能取消订单或寻找其他供应商,这将导致公司失去未来的收入和客户。
2.3 社会经济损失与社会经济利得相对应,活动或决策还可能带来社会经济损失。
例如,一个公司决定关闭工厂并裁员,将导致当地居民失去工作机会,增加社会福利支出,导致社区的衰退和贫困问题。
利得和损失
一、利得和营业外收入利得是会计的一个概念,营业外收入是一个会计科目,他们本质上就不能一起比较,如果非要说,利得的范围要大于营业外收入。
直接记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就是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的金额:1、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处置时,将其转入投资收益。
2、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现借记“管理费用”,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行权时,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贷记“实收资本”、“资本公积-溢价”。
3、存货或自用房地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差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待该投资性房地产处置时转入“其他业务收入”。
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
5、可转换公司债券余额与股票面值总额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其他”。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企业发生的与日常活动无关的各项利得和损失,利得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非货币性交换利得、债务重组利得、盘盈利得、捐赠利得等,应计入“营业外收入”。
损失包括非流域资产处置损失、非货币性交换损失、债务重组损失、公益性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等,应计入“营业外支出”。
二、营业外收入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债务重组利得、政府补助、盘盈利得、捐赠利得等。
三、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利润表里面的营业利润包括投资收益。
四、利润表一、营业收入减: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加: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损失以"-"号填列)投资收益(损失以"-"号填列)其中: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二、营业利润(亏损以"-"号填列)加:营业外收入减:营业外支出其中: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三、利润总额(亏损总额以"-"号填列)减:所得税费用四、净利润(净亏损以"-"号填列)五、提取盈余公积不会影响所有者权权益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贷: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借贷双方都是所有者权益中的科目,这样只是所有者权益内部有增有减并不影响其总金额。
会计处理资本利得与资本损失
会计处理资本利得与资本损失资本利得和资本损失是会计领域中常见的概念。
处理这些利得和损失需要遵循特定的会计准则和原则。
本文将详细阐述会计处理资本利得和资本损失的方法和要点。
一、定义和分类资本利得指的是企业出售固定资产或其他长期资产时所获得的收益。
资本损失指的是企业出售固定资产或其他长期资产时所产生的损失。
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资本利得和资本损失被分为两种类型:实现的和未实现的。
实现的资本利得和资本损失发生在出售资产的实际交易中,而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资本损失则发生在资产尚未出售的情况下,只是在会计记录中反映。
二、会计处理方法1. 实现的资本利得和资本损失实现的资本利得和资本损失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会计处理:(1)确定资本利得或资本损失的金额:通过比较资产的出售价值和其账面价值,计算出利得或损失的金额。
(2)登记会计凭证:将利得或损失金额分别登记到资本利得账户或资本损失账户中。
资本利得账户用于记录资本利得发生时的增加,而资本损失账户则用于记录资本损失发生时的增加。
(3)核对总账:根据会计凭证的内容,核对资本利得账户和资本损失账户的余额是否正确。
(4)反映在财务报表中:将资本利得或资本损失及其相关账户的余额反映在财务报表中,如利润表或综合收益表。
2. 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资本损失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资本损失需要根据以下原则进行会计处理:(1)暂不予以登记:由于尚未发生实际交易,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暂时不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不予以登记。
(2)披露相关信息:在财务报表中披露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的存在和相关信息,以提醒读者注意潜在的风险和可能的影响。
三、税务影响资本利得和资本损失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存在一些差异。
根据税法规定,资本利得通常需要缴纳相应的资本利得税,而资本损失则可以抵扣其他可抵扣项目的收入,减少纳税金额。
由于税务处理与会计处理存在差异,企业需要在资本利得和资本损失的处理上注意遵循税法的规定,合理规划和管理税务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会人员应知道的利得和损失
财会人员应知道的利得和损失
一、基本概念辨析
1.利得和损失的定义: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我们可以发现利得与收入、损失和费用的定义非常相似: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有时候
不小心知道了一些事才发现那些自己所在乎的事情在别人眼里是那么可笑
要等到看透了一些物才懂得世事变迁人心冷暖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
1、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资产减值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