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林嫂衣着细节解读
祥林嫂人物形象分析
![祥林嫂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18c04ff69dc5022aaea00c3.png)
祥林嫂人物形象分析《祝福》中的三段关于祥林嫂的肖像描写的特殊意义。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从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是一个健康、朴素、勤劳、安分守己、对生活的要求极低的人。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体现了主人所受的创伤之深。
“慈悲模样”,写出了祥林嫂既是一个慈祥的中年妇女,是有着悲惨命运的妇女。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她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第三段描写与前两段描写有着很大的不同。
祥林嫂陷入了空前的困境。
竹篮,空的破碗,下端开裂的竹竿:这三样东西,是祥林嫂生命最后阶段唯一的陪伴物。
作者有意把“空的”“下端开了列”作了强调,表明祥林嫂行乞时间之长久,行乞境况之艰难。
祥林嫂的悲剧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现。
总括祥林嫂的形象: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
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
肖像描写是小说中的一大亮点,在分析肖像的过程中同时兼顾品味小说语言,通过品味小说语言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因为语言是小说形象的载体,小说形象是通过语言得以展现的。
翔林嫂的肖像描写和心态分析作文
![翔林嫂的肖像描写和心态分析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d4d4024b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0a.png)
翔林嫂的肖像描写和心态分析作文你可能说的是“祥林嫂”。
一、肖像描写。
祥林嫂第一次出现在鲁镇的时候,是一个模样周正的年轻妇女。
她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那白头绳在黑色的头发间显得格外扎眼,仿佛是命运在她身上打下的一个哀伤的标记。
这时候的她,虽然经历了丈夫的去世,但身上还带着一种质朴和青春的气息,眼睛里也还有着一丝对生活的懵懂希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再次见到祥林嫂时,她就像换了一个人。
她的头发变得花白而且蓬乱,像是一丛被狂风肆虐过的杂草。
那原本合身的衣服也变得破破烂烂,补丁摞着补丁,仿佛是她破碎生活的写照。
她的脸变得更加消瘦和枯黄,就像一片被寒霜打过的树叶,没有了一点血色,那曾经的红晕早已消失不见。
眼睛也失去了神采,变得浑浊而呆滞,像是两口干涸的枯井,只剩下无尽的空洞和绝望。
她的手就像干枯的树枝,粗糙且布满了裂口,那是她辛苦劳作却依然被生活折磨的证据。
二、心态分析。
祥林嫂的心态经历了一系列复杂而悲惨的变化。
最初,她是一个传统的、逆来顺受的妇女。
丈夫死后,她被婆婆卖到山里,她虽有反抗,但这种反抗是无力的。
她的心里更多的是一种迷茫,不知道命运为何如此捉弄自己,可还是抱着一种活下去的本能想法。
当她在山里的生活渐渐稳定,有了孩子,她的心里有了一丝慰藉,那是一种对家庭的归属感和对孩子的爱所带来的满足感。
可是,命运再次给了她沉重的打击,孩子被狼吃了,丈夫也死了。
她回到鲁镇,此时她的心态开始走向崩溃的边缘。
她逢人便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她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理解,她觉得把这些痛苦说出来自己心里会好受些。
她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阿毛的故事,其实是在自己的伤口上一次又一次地撒盐,她陷入了一种无法自拔的痛苦回忆中。
她的内心充满了自责,觉得是自己没有照顾好阿毛,这种自责就像一条毒蛇,不断地啃噬着她的灵魂。
而周围人的态度也让她的心态进一步恶化。
人们从最初的同情,到后来的厌烦,甚至拿她的痛苦取乐。
祥林嫂分析
![祥林嫂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918f3d8ad51f01dc281f185.png)
《朝花夕拾》 散文集 ;
《野草》 散文诗集 ;
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坟》、《南腔北调集》、 《而已集》等
初中我们学过的小说 作品《故乡》 《社戏》 ,
《孔乙己》 等,都是出 和 自《呐喊》,《祝福 》选 自《彷徨》 。
祝 福
倒 叙
倒叙的作用:
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2、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 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 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祥林嫂年谱
26岁前——与祥林结婚 26/27岁——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经卫婆子介绍, 到鲁镇做工。 27/28岁——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 28/29岁——阿毛两岁。丈夫患伤寒死去。 29/30岁——阿毛四岁,春上被狼衔去。秋天经卫婆子介绍, 重回鲁镇做工。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31/32岁——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季祭祖时仍不让她拿 酒杯和筷子。 32/33岁——头发花白,记性尤坏。 33/34岁——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33/34—36/37岁——沦为乞丐 37/38岁——腊月二十四夜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祝 福
鲁迅
第一课时
小说常识
小说是文学的一大类别,叙事 性的文学体裁之一。以人物形象的 塑造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 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广泛地多方面 地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三要素: 人物 情节 环境
肖像描写 心理描写 行动描写 语言描写 环境描写 细节描写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序幕 开端 发展
讨论:
1、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是 什么?
2、祥林嫂是否有反抗精神。
鲁镇人对祥林嫂的态度
鲁四老爷 四婶
高中语文祝福中对祥林嫂的外貌描写的句子
![高中语文祝福中对祥林嫂的外貌描写的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5f717b42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3c.png)
高中语文祝福中对祥林嫂的外貌描写的句子祥林嫂,一个具有浓浓传统晋风的女性形象。
她身着一双显赫的大黑靴,时时刻刻提醒大家要警惕一切;一顶蓬松的宽筒帽,象征着中国女性传统晋风的浪漫情怀;一件藏蓝布袍,古朴中却历久弥新,里面穿着一条老祖母手工编织的黄色外袍,还佩带着一把银色锋利的刀,蜷曲的小腿在蓝布中显得尤为突出;眼睛墨黑又明亮,瞳色闪耀着她的慧眼,一簇簇的短黑秀发在蓬松的宽筒帽下飘泊;她的整个身高一米五九,而她的肩搭直了脊,双肩竖起挺拔的翘起,穿衣衫的袖子也翘得刚刚好,久而久之,祥林嫂就成为了人们心目中一位晋风女性形象的缩影:1. 祥林嫂穿着一双显赫的大黑靴,时时刻刻提醒大家要警惕一切;2. 一顶蓬松的宽筒帽,象征着中国女性传统晋风的浪漫情怀;3. 穿着一件藏蓝布袍里面穿着一条老祖母手工编织的黄色外袍,还佩带着一把银色锋利的刀;4. 蜷曲的小腿在蓝布中显得尤为突出;5. 眼睛墨黑又明亮,瞳色闪耀着她的慧眼;6. 一簇簇的短黑秀发在蓬松的宽筒帽下飘泊;7. 身高一米五九,而她的肩搭直了脊,双肩竖起挺拔的翘起,穿衣衫的袖子也翘得刚刚好。
自古以来,祥林嫂一直都是人们心目中一位象征晋风女性的英雄形象。
历史上的传说,早已流芳于千古:她曾勇敢的站出来,去拯救被蛮横统治者抓捕的剪羊毛的民众;她曾执著的追求着正义,去反抗那些压迫人民的暴君。
而手持刀的激昂,被手袋中的鹿角当皮鞭的巾帼,以及她身着藏蓝布袍的形象,都将永远留在了人们记忆中。
祥林嫂本身也是一个传奇,她带着中国传统晋风,带着民众的普遍心愿,她曾在无数次战役中,勇敢地抗击着山贼,维护着晋民的安宁。
她用耻辱来反抗威权,用勇敢抗衡邪恶,让正义地占上了舵,将中国民族的自由和独立,护卫在心中自由的天空之内。
历史上的传说,早已弥漫了千古,让祥林嫂的外貌、形象、思想,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作为我们高中语文老师,蔚为壮观的祥林嫂,让我们更加深入的理解祥林嫂的传说,更加深刻的明白其背后的传承意义,以及当义士的使命。
谈作者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
![谈作者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https://img.taocdn.com/s3/m/dd43f23b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ee.png)
谈作者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读过鲁迅先生写的反映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短篇小说《祝福》后,我颇有感触。
有对主人公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深刻同情,又有对旧中国封建迷信礼教而摧残劳动妇女的行为而深恶痛绝,而愤慨。
文章多次对祥林嫂进行肖像描写。
总计约有7处。
第一次是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卫老婆子带祥林嫂来时,也就是“我”第一次见祥林嫂时。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这便是当时的祥林嫂。
“脸色青黄”说明了她丧夫之痛,也体现了她经常干农活而变得苍老,年仅二十六七脸色就发黄了。
而“两颊却还是红的”则表现出她仍并未有全部被这场悲痛带走全部的希望,她仍然要坚强的活着,要与命运作斗争。
之后祥林嫂在四叔家干活的卖力也证实了这点。
祥林嫂被逼改嫁后,她的音讯少了许多。
祥林嫂再次出现在“我”面前是她改嫁又丧夫丧子以后了。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虽然服饰和先前一样,可是神态却大有不同。
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却有如此悲惨的命运,给她带来的是巨大的悲痛和精神上的创伤,使她精神枯槁,眼光呆滞,此时的她已再无活力。
眼角上的泪痕说出了她的无限痛苦与绝望。
祥林嫂再次到四叔家做活之后“主人们就觉得她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 我想,祥林嫂受到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她已经无法从悲痛中走出来,而她现在也只不过是行尸走肉般的活着。
他被痛苦包围着,淹没着,而周围却没有能真正能帮助她的人,只有一些看似在同情她的一些“庸众”。
在众人们那祥林嫂的那块伤疤嘲笑她的时候“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
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莱,淘米。
” 祥林嫂受尽了人世间的折磨与伤痛。
对于他人的讽刺与嘲笑,起初祥林嫂还鄙弃地瞪眼,还无言地斗争反抗,之后却变得麻木起来。
人物装束的文化寓意——祥林嫂“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的寡妇身份象征
![人物装束的文化寓意——祥林嫂“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的寡妇身份象征](https://img.taocdn.com/s3/m/aab7bb69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98.png)
人物装束的文化寓意——祥林嫂“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的寡妇身份象征
李永琴
【期刊名称】《《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
【年(卷),期】2014(000)010
【摘要】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关于祥林嫂肖像的作用,给出的理解是祥林嫂
的三幅画像分别代表了她三种不同的人生状态。
第一幅画像,是一个以精神力量抗拒人生灾难的对生活充满希望的青年妇女形象,她的生活是困苦的,虽然“脸色青黄”,但精力是充沛的,两颊是红的,她的穿着反映了她旺盛的生命力量,
【总页数】1页(P59)
【作者】李永琴
【作者单位】重庆市江津区田家炳中学 40226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冲突到混杂再到互换的文化身份——论《白色城堡》的象征性文化寓意 [J],
王红坤;杨中举
2.宠儿的多重人物身份和象征身份 [J], 李维兴;罗桂保
3.“仙”与“樵”的身份认同:项圣谟山水画中的人物象征和名号之变 [J], 陈艳;明
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透视祥林嫂的悲剧
![从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透视祥林嫂的悲剧](https://img.taocdn.com/s3/m/2cb5f5cb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f2.png)
从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透视祥林嫂的悲剧《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她是一位妇女,生活在封建社会中,承受着种种压迫与折磨。
在小说中,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被用来透视她所处的悲剧境况,揭示出她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本文将通过对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的分析,深入探讨她的悲剧遭遇。
祥林嫂第一次出现在《祥林嫂》中的外貌描写是在她丈夫去世后。
小说中写道:“她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妇人。
在平日里穿着一条绸裤,上身穿件长褂,头上包着白头巾。
”这段形象描写展现了祥林嫂的朴素与憔悴。
绸裤、长褂、白头巾这简单的服饰给人以凄凉之感。
她的脸上被辛劳所耗尽,老去的皮肤和眼中的苦涩,彰显着她多年的艰辛生活。
此时的祥林嫂已经没有了女人应有的娇媚和美丽,而是被封建社会的压迫所扭曲和摧残。
这种描写透视了祥林嫂所处的悲剧处境,她的生活中充满了无法逃避的苦难和辛酸。
小说中对祥林嫂的第二次外貌描写出现在她被迫嫁给了母亲年迈的舅舅。
在新的环境中,祥林嫂的外貌发生了一些改变。
小说中写道:“祥林嫂出门习惯了嫁妆构,每天早晨到河边去洗,坡上走,河边居住的人都见过她,普通都叫她姑娘。
有一次看见了字号十七岁的壮年眼里出了兴趣,便翘起头看她走。
这姑娘的神色是横看成岭,侧看成峰的啦。
”这段描述表现祥林嫂在新居环境中被人称为“姑娘”,这是因为她的相貌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变得更为年轻。
这种改变并非源于美丽的焕发,而是与她所遭受的不幸有着密切的关系。
她习惯了每天早晨到河边去洗,这种艰苦的生活使得她的外貌透露出一种坚强与顽强。
她的眼神中也充满了坚毅和无奈,面对周围异样的目光,她表现出了强忍、痴傻的一面。
这种描写深刻展现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剥削和压迫,以及祥林嫂漫长的苦难历程。
祥林嫂第三次外貌描写出现在她再嫁给了富贵的地主。
小说中写道:“她已经不是原先那人了,穿着美丽的衣裳头上戴着金丝戴珠镯的头套。
”这次外貌描写体现了祥林嫂的再次改变。
她摇身一变成了地主富贵的摆设,穿着美丽的衣裳,头戴金丝戴珠镯的头套,这是被富贵地主的金钱和地位所改变的。
从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透视祥林嫂的悲剧
![从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透视祥林嫂的悲剧](https://img.taocdn.com/s3/m/12c551f6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a4.png)
从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透视祥林嫂的悲剧在鲁迅的小说《祝福》中,祥林嫂是一个备受苦难的女性形象。
她的悲剧可以从她的外貌描写中透视出来。
在小说中,祥林嫂的外貌描写出现了三次,每一次描写都反映出她内心的煎熬和无奈。
第一次外貌描写是在祥林嫂第一次出现在小说中时。
小说中写道:“她四十岁左右的样子,肥胖,黑瘦的脸,时时带笑容……领口很低,显出似没人家似的脖子,只见骨节突出地厉害。
”从这个描写可以看出祥林嫂的身体状况不够健康,她看起来既老又丑。
然而,在她的脸上却时时带着笑容,这说明她虽然身处困境,但并没有失去乐观积极的态度。
同时,她的领口很低,暴露出她的脖子和骨节,这说明她的衣着并不充足,生活很困难。
第二次外貌描写是在祥林嫂失去养病的儿子后。
小说中写道:“祥林嫂扔下缝纫,抹去眼泪,站起来就要往家里走。
那一刻倒显出她的年龄——看来不止四十了,一甩头就露出光秃秃头皮上的乌青色大花,脸上的肉好像也松懈了下去,脸上的笑容也显出疲惫,乍看起来像个老妇。
”这次描写展现出祥林嫂失去儿子后的绝望和悲痛。
她不顾一切地要回家,但面对现实的打击已经让她的容颜扭曲变形。
她的脸上的肉松弛下去,笑容也显得疲惫,像个老妇。
她的养儿方面也暴露出了她的窘境,她无力承担儿子的治疗费用,只能眼睁睁看着儿子死去。
第三次外貌描写是在黄金闪闪俱乐部的老板求她献身的时候。
小说中写道:“又一回,祥林嫂淡绿色的衣裙,下摆很多地染上了泥土,脸色和衣服一样,就在那脏里搅和了。
”这一次,祥林嫂穿着的衣服和她的脸色都是淡绿色的,下摆还沾满了泥土。
这说明她的生活状态非常困难,无法维持得起适当的卫生和穿着。
她在黄金闪闪俱乐部的老板的求取下,也显示出她的无助,只能选择靠自己的身体来换取生计。
通过这三次外貌描写可以看出,祥林嫂在这个社会底层的地位让她非常困难。
她的身体状况不健康,面貌也不漂亮,这使得她很难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
同时,她的生活也充满了悲痛和无奈。
她失去了自己的儿子,生活无法自给自足,只能选择出卖自己的身体来换取生计。
祝福鲁迅赏析(精选5篇)
![祝福鲁迅赏析(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eaced6e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5d.png)
祝福鲁迅赏析祝福鲁迅赏析(精选5篇)鲁迅的《祝福》描写了中国贫苦农村妇女祥林嫂的人生悲剧,祥林嫂是一个勤劳、正直、善良、安分的劳动妇女。
却遭到夫权、族权和神权的迫害丧了命。
祥林嫂本不该死,但如果“吃人”的思想还存在,还会有千千万万的祥林嫂会被害死。
以下是祝福鲁迅赏析,欢迎阅读。
祝福鲁迅赏析篇1祥林嫂被迫与比自己小十岁的男人结婚,丈夫死后又被迫再嫁,可是却又再度丧夫,他的儿子还做了野兽的食物。
祥林嫂是一个人生充满着坎坷的人物。
可就是这样一位坚强的女性,让人为她的遭遇感到同情的女性。
却被这些人当做物品卖来卖去,先是被她的父母卖,这样还不够,接着又被她的婆婆卖,捆着把她送进了花轿,没经过她的同意便稀里糊涂的嫁给了另一个完全陌生的男人。
但我们在文章中可以看到,祥林嫂是做出反抗的,她额头上的疤痕便是她反抗留下的证据,可是她的反抗不是为自己争取自由和平等的反抗。
她的反抗只限于害怕人们世俗的眼光会害死她,怕誓死不侍二夫的封建礼教会杀死她,她想以其被别人的目光杀死,还不如自己自杀死,这样还得个烈女的名声。
但让祥林嫂没想到的事,他重新嫁的这个男人很勤劳,对她也很好,这些都给她重新生活的希望,可再度丧夫的悲剧,让她完全丢了魂,她知道这次丧夫意味着什么。
别人不仅会说她不坚守贞操,还会说她是克夫相、扫把星。
她已经不被这个吃人的社会所容纳了。
我们从文章中可以看出,祥林嫂完全被封建礼教所禁锢着,因为她不用封建礼教禁锢着自己她会死的更快,因为这个社会就是用封建思想杀人的社会,到处是残忍和血腥,道貌岸然只是它的假面具罢了。
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鲁四老爷家当佣人,她只希望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换取起码的生存食粮,可在吃人的社会里她连这点低微的要求也得不到满足,封建礼教认为寡妇再嫁败坏风俗,何况她死了两个丈夫,更被看成了一个不祥之物。
鲁四老爷不准她拿祭祀的东西,鲁镇的人对她的经历是嘲笑、歧视。
毫无同情怜悯可言,这群人完全就是一群没有心肝,没有思想的动物。
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https://img.taocdn.com/s3/m/cec6848f6f1aff00bfd51e2c.png)
一枝一叶总关情作者:厉晓鹏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4年第04期语文教师在讲《祝福》分析祥林嫂形象的时候总是津津乐道于她外貌的变化,而对于她两次到鲁镇衣着打扮始终没有变化却轻描淡写地做了省略处理。
其实名人们写出的小说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都是精心安排的,而那些细节描写更饱含着作者构思的匠心。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旗手,鲁迅先生在小说的细节描写上一定不会率意为之。
小说《祝福》中有关祥林嫂的衣着打扮的描写共有两处,都是她到鲁镇时的穿着,第一处是这样描写的:“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这是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时的穿着;第二处则是这样描写的:“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这是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的穿着。
从第一次进鲁镇到第二次回鲁镇,中间相隔近五年,期间祥林嫂被强行嫁给贺老六生活了四年多,祥林嫂穿着竟然完全相同。
是祥林嫂喜欢这种打扮,还是祥林嫂太会节约了,还是她家里太贫穷了?我想都不是!我们可以有这样两种理解:第一种,第一次来鲁镇是因为她的“当家人”卫祥林(“大概”“姓卫”,暂且这么称呼吧)死了,为了给丈夫守孝她头上扎着白头绳,衣服是丈夫卫祥林留给她的;第二次来到鲁镇时她的第二个丈夫贺老六也死了,她为贺老六守孝头上扎着白头绳,衣服是贺老六留给她的;第二种,两次都是为了给卫祥林守孝同时表现自己的守节头上扎着白头绳(其实她已经嫁了两次,守节也只能是心理上的自我安慰而已),衣服还是第一位丈夫卫祥林留给她的那一身衣服。
我更倾向于第二种理解,因为这样更能表现祥林嫂的心理,更能体现祥林嫂的形象。
祥林嫂深受封建礼教影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丈夫死了,应该穿着丈夫卫祥林家留给她的衣服啊。
卫家山的卫祥林是个打柴的,家里很穷,所以祥林嫂不可能穿着有钱人家女人穿的旗袍了,只是中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民国时期时兴的服装——上衣下裙,不过很朴素,“月白背心”是很典型的农家妇女打扮。
生与死用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分析《祝福》中的祥林嫂形象
![生与死用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分析《祝福》中的祥林嫂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c7050af8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3e.png)
五、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
本次教学将采用以下方法: 1、课堂讲授:教师介绍《祝福》的背景、情节和外貌描写等基础知识。
五、教学方法
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祥林嫂外貌变化的原因及其与命运的关系。 3、互动环节:教师组织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分享和讨论,促进师生互 动。
六、教学材料
1、PPT:展示《祝福》的背景、 情节和外貌描写等内容。
1、PPT:展示《祝福》的背景、情节和外貌描写等内容。
2、教学视频:播放《祝福》的相关视频片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情节展开
4、总结反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祥林嫂外貌变化与其命运的关系,并进行针 对性讲解。
三、祥林嫂外貌分析
三、祥林嫂外貌分析
1、肤色:祥林嫂的肤色呈现出明显的营养不良和疲惫状态,表明她生活贫困、 精神压力大。
三、祥林嫂外貌分析
2、眼睛:祥林嫂的眼睛充满悲哀和宿命感,反映出她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在未来的文学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可以借鉴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来进一步 深入剖析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这种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使我们 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情感。我们也应该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 对个体命运的影响,以更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的内涵。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通过精神分析法对《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进行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揭示出 这个人物形象的内心冲突和悲剧根源。祥林嫂的形象是鲁迅用锐利的笔触塑造出 的一个深受封建社会制度摧残的产物,是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象征。
眼神_内心_命运_解读祥林嫂的形象
![眼神_内心_命运_解读祥林嫂的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601637d05022aaea998f0fb7.png)
2009.10Modern chinese 教导航备祥林嫂是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一个经典形象。
作者通过情节的构思和环境的构造,塑造了一个受封建礼教迫害的妇女的形象。
对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把握,我们可以从文中几次对祥林嫂神态的描写入手。
文章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我们先把文章结构按照时间顺序理清。
祥林嫂第一次出场是在“有一年的冬初”,初来鲁家的祥林嫂穿着素净,两颊略微有些红润,眼神一直是“顺着眼”,“顺着眼”的课下注释为“垂着眼”,这神态足以证明她是一个温顺、驯良的女子。
祥林嫂之所以以这种“看”的方式出现在看者面前,除了心地淳朴使然,还在于作为一个寡妇,作为一个弱者,在内心深处她期望获得他人的认可,这种认可她想通过出卖自己劳动力来获得,这也恰恰符合了鲁家用人的期待值。
所以,祥林嫂获得了暂时的属于自己的位置,而且“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这也是这个安分耐劳的女子的短暂的幸福。
对这短暂的幸福,祥林嫂格外珍惜,甚至是谨慎地对待。
除了勤快的劳动,还表现在对自己未来处境的担忧。
她淘米时看到的可疑的人,使她“忽而失了色”,随着婆家人的逼嫁,祥林嫂短暂的幸福结束了。
祥林嫂又回到了鲁家,这次回来比第一次来时遭受的打击更大。
祥林嫂选择再回鲁镇,是因为曾经在这里获得过人们的认同,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这次,祥林嫂失去了丈夫和儿子,与第一次出场相比,“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依然“顺着眼”,但“眼光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足见这次打击的巨大。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祥林嫂的脆弱,精神和体力被孤独撞击而破。
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出她的坚强,遭到变故后,她依然力图寻求自身的价值实现,回到鲁镇鲁家去劳动,尽管这次她没获取像前次那样的好评。
我们注意到,这次回来祥林嫂带回来一个故事,就是日夜不忘的阿毛的故事。
祥林嫂借着这个故事打动了四婶,打动了镇上的女人,其实这也是祥林嫂获取人们认同的途径。
当然,祥林嫂没忘了劳动,这也是他获取主人认同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
![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da08d42c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09.png)
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祥林嫂虽是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虚构的人物,但是也是当时社会典型的形象,接下来小编搜集了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欢迎查看。
祥林嫂的形象特点(一)模样周正,勤劳善良小说三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祥林嫂初到鲁四老爷家时,作品这样写道:“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是红的。
”这个描写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年轻、健康、温顺的女性形象,虽经历丧夫之痛但对生活还是充满希望的。
在鲁四老爷家做工后,祥林嫂更是表现出了她勤劳善良、任劳任怨的劳动妇女的本性,“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
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第二次是两年后:“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着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这一次,祥林嫂装束未变,但是精神已经大不如前,以前嘴角的笑意变化为现在眼角的泪痕,内心的痛苦已经积聚很深了。
而第三次写道:“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如今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的悲哀,仿佛木刻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表示她是个活物……”寥寥数笔,一个濒临死亡的行尸走肉形象就生动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因为对一切的伤痛麻木了,所以悲哀的神色也消尽了,祥林嫂彻底的坠入了绝望的深渊。
小说三次对祥林嫂形象的描写,从表现希望到充满绝望,带给我们极大的震撼。
(二)执着顽强,具有反抗精神祥林嫂经卫老婆子介绍初来鲁四老爷家做工原来是逃出来的,这在卫老婆子找四婶解释的话里有所反映。
“她来求我荐地方,我那里料得到是瞒着她的婆婆的呢。
”祥林嫂不愿改嫁,她固执的坚守着她所谓的贞操观念,不愿屈从于被卖掉的悲惨命运,虽然这样的命运,如卫老婆子说的在那个时代是最正常不过的,但是,祥林嫂也要拼力反抗,争取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在祥林嫂第二次来鲁镇做工的时候,两次丧夫,一次失子,周围的人都认为她浑身上下沾满了晦气,是一个不祥的女人。
从《祝福》的肖像描写看祥林嫂这一人物塑造
![从《祝福》的肖像描写看祥林嫂这一人物塑造](https://img.taocdn.com/s3/m/aab06a114b35eefdc8d33393.png)
从《祝福》的肖像描写看祥林嫂这一人物塑造人物形象塑造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人物描写方式多样,如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等。
这里只谈一点肖像描写,从肖像描写中分析作家鲁迅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
事实上人物的外部形象包括容貌、衣着、体态等以及反映人物内部心理的外在表现如神韵、情态等等。
从文学作品的功能分析,肖像描写有助于交待人物的身份,有助于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还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揭示作品的主题等。
因此,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让读者牢记人物的外貌特征,而且还能让读者体味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把握住人物个性及其小说发展脉络,进而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题。
下面,我们以鲁迅的小说《祝福》为例简要地谈谈肖像描写在人物形象塑造中的作用。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示出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了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作品的这一主题是通过人物形象塑造来体现的。
而肖像描写是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祝福》中,作者为塑造祥林嫂这一封建社会下层劳动妇女的形象,曾三次着墨较多地对祥林嫂的肖像进行了白描色的描写。
下面请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肖像描写:第一次是旧历年底我回鲁镇时碰到的那个下午: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年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第二次是我回忆起那一年的冬初祥林嫂初次进入其四叔家的描写: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第三次是祥林嫂丧夫失子之后又回到鲁四老爷家做帮工时的描写但有一年的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之后的又过了两个新年,她竟又站在四叔家的堂前了......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祝福祥林嫂
![祝福祥林嫂](https://img.taocdn.com/s3/m/bd4c0a33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1e.png)
▪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共性——勤劳、质朴、安分
个性——顽强、倔强、自发反抗
● 研读:人物形象——鲁四老爷
鲁 镇
★ 鲁四老爷
①和“我”见面时大骂新党: 保守、迂腐、反 动,反对改革与革命,维护封建旧制度。 ②对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 “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虚伪 《近思录集注》《四书衬》--封建理学的卫道士
柳妈在祥林嫂的死中扮演 什么角色?
柳妈是善女人,不杀生,可是为什么 奚落祥林嫂再嫁,且认为祥林嫂应该“撞 一个死”?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什么?
因为柳妈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 很深,“贞洁”在她心里十分神圣!至于她讲阴 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 求“赎罪”的办法,可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 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 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从这里可以看出迷信的鬼神观念也演变成 了封建礼教的工具。民众把佛家的阴间地狱观 念与封建的伦理道德结合起来,形成一套“阴 间报应”思想,这是封建的思想观念的另一种 存在形式,说明当时社会封建礼教的天罗地网 是多么严密,使可怜的祥林嫂无处遁形,并最 终从精神上摧毁了她。
柳妈
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 害的小市民。她是一个“善女人” 。
第三句谓语提前,命令的意味更强烈,态 度也更严厉,这次断喝,使祥林嫂彻底明白自 己是个不干净的人,不正常的人,使得她的精 神彻底崩溃了。足见封建礼教对祥林嫂的无情 摧残。
四婶
是当时中国农村妇女中剥削意 识浓厚者的化身,同时又是封建礼 教的牺牲品。 她四婶只是看祥林 嫂能干,把她当工具一样使用,并 没有把她当人看。
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 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迂腐、保 守、反动,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 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 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 私伪善、冷酷无情,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 一个主要人物。
从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透视祥林嫂的悲剧
![从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透视祥林嫂的悲剧](https://img.taocdn.com/s3/m/e674334b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3e.png)
从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透视祥林嫂的悲剧祥林嫂是《围城》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是一个倔强、火爆而又心思细腻的女性。
从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可以透视她的悲剧。
第一次描写:祥林嫂是一个身材微胖的女人,穿着一件土黄色的褂子,头上戴着一顶墨绿色的头巾,脸上笼着一层淡淡的憔悴。
这一次描写传递出的是祥林嫂的贫穷和艰辛。
祥林嫂身材微胖,说明她有着好胃口,但同样说明她的生活并不富裕,可能缺乏营养,更不可能有钱享受美食。
土黄色的褂子和墨绿色的头巾,看起来颜色沉闷,这表现出了祥林嫂生活的单调和乏味,同时也可以推测出她家的经济状况,并不富裕。
脸上的淡淡憔悴又显现出她背后的艰辛和疲惫。
第二次描写:祥林嫂在医院照顾康爷时,身穿黑色的旗袍,头上整齐地扎着一束发髻,腰间系着一条红布带。
这一次描写传递出的是祥林嫂的坚韧不屈和爱情的饱满。
黑色的旗袍和一束整齐的发髻都给人端庄和威严的印象。
腰间的红布带,既是加强了祥林嫂的女性气息,也象色征了她的爱情。
红色象征着热情、豪放和奔放,昭示着祥林嫂对待爱情的独立和执着。
祥林嫂身上的这些装束,表现出她内心的自豪和坚强。
第三次描写:祥林嫂服装:她衣着华丽,穿一身花哨的旗袍,撑着一把雨伞,婆娑着往外走。
这一次描写传递出了祥林嫂的虚荣和悲剧。
花哨的旗袍和撑伞的姿态,都给人一种华丽、热闹、张扬的感觉。
祥林嫂此刻的装扮和姿态,显然是在展示自己的虚荣和面子,也是在强烈抗议自己被丈夫批评的事实。
祥林嫂这种强烈的虚荣心,是她悲剧的根源,她背后的悲伤和内疚都在其中。
这也预示着她离开城市,回到农村的悲惨结局。
总之,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透视了一个女性的悲凉、坚韧、矛盾和悲剧。
她背后的故事,像是一个个珍珠,闪烁着感人的光芒,在我们心灵深处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祥林嫂》人物分析
![《祥林嫂》人物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1c187497fd5360cba1adb9c.png)
找对话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
语
——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
言
——痛苦、自责
描 对大家讲阿毛
写
——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
——精பைடு நூலகம்重压、陷入恐惧
动 起因 作 反对再嫁 描 怕死后被分身 写 怀疑灵魂
行动
逃、撞 捐 ——砍
问
反抗
形象总结:
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深受封建 迷信思想毒害 被“病态社会”摧残致死的悲剧形
祝福
—鲁 迅
第二课时
文章结构概括 及
“祥林嫂” 人物分析
【学习目标】
1. 掌握分析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特点的方 法。
2. 总结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思路。
整体感知:
• 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 局—尾声”顺序把全文分为六部分
• 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 顺序有什么作用?
序幕——祝福景象
形象特点+简要分析
2016全国卷II《玻璃 》
类型(一)题目: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①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见了晚辈,也要鞠躬, 说话谦和;
②胆小怕事,有点狡黠: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 问起也不敢承认;
③有点固执,但不失本分善良:怀疑酒店诚意,承 认自己责任,不愿借机发财。(每答出一点得2分。 意思答对即可。
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 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许寿堂
谁
谁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
政权
族权
是
凶 封建礼教
手
封建迷信
夫权
神权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 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 善良、质朴、顽强,但在 旧社会她却不但不能掌握 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 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 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至 被旧社会所吞噬。
祥林嫂
![祥林嫂](https://img.taocdn.com/s3/m/3735497a7fd5360cba1adba5.png)
乞——眼珠间或一轮 麻木 一丝希望
•祥林嫂是个好女人。
•亚里士多德说,悲剧人物 要使人怜悯,“最重要之 点,是性格必须善良”。
•
祥林嫂,一个勤劳、本分、 善良的女人,亦是一个最苦命 的女人!最终死在了祥和安宁 的祝福时节的冰天雪地里……
典型的人物形象
(1)祥林嫂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 会她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 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 的人物,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细节描写
•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地 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 画出他(她)的眼睛。”
找眼睛
• 初到鲁镇—— 顺着眼 顺着眼, • 再到鲁镇—— 眼角带泪痕 • 讲阿毛故事—— 直着眼
• 捐 门 槛—— 分外有神 • 不让祝福—— 失神、窈陷 • 行 • 问有无灵魂—— 忽然发光
论特点
安分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精神有些麻木 又有希望 再受打击
• 祥林嫂是个苦女人。
• ——从肖像、语言、动作、细节
(眼睛)把握
祥林嫂——肖像描写(三次)
衣着 精神 脸色 两颊 眼睛 饰物 状态 白乌 第一 较好 青黄 红 顺着眼 蓝白 次 第二 青黄 无血色顺着眼 白乌 不精神 有泪痕 蓝白 次 第三 黄黑 消瘦 渐或一轮 竹破竹 篮 麻木 不堪 消尽悲哀 碗竿 次
语言描写(四次)
• 人物语言和对话描写—— • 对四婶讲阿毛; 自责,痛苦 • 对鲁镇的民众讲阿毛; 麻木,空虚 恐惧,压力重大 • 与柳妈的对话…… • 问魂灵有无; 想要有也想要没有的矛盾
• 动作行为描写(三次)
反对再) ——问
有一定的反抗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祥林嫂衣着细节解读
在《祝福》中,鲁迅先生为了塑造祥林嫂这一封建社会里受压迫被剥削的下层劳动妇女的形象,曾三次对祥林嫂的肖像进行了集中描写,其中第二次和第三次描写都对其衣着有所交代,看似简单,却耐人寻味。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时,是有一年的冬初,鲁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就带她进来了,她“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头上扎着白头绳”,这是因为丈夫新死,所以鲁四叔颇讨厌她是个寡妇,但鲁四婶“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
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
这是这个悲剧人物在鲁镇的第一次出场,穿的是“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祥林嫂到鲁镇并没有得到婆婆的允许,她是逃出来的,所以过了不久即被婆婆带人抢了回去,逼她改嫁给了山里的贺老六。
她的第二次婚姻到底怎样,“我”也不清楚,只有通过卫老婆子的口约略知道点,但那是真实的么?抢走的第
二年新正将尽,卫老婆子来拜年,醉醺醺的她,自说因为回了一趟卫家山的娘家,住下几天,所以来得迟了。
她说祥林嫂“交了好运”了。
“她到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新年就两岁了。
我在娘家这几天,就有人到贺家坳去,回来说看见他们娘儿俩,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
――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
”但有一年的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之后又过了两个新年,祥林嫂竟又站在鲁四叔家的堂前。
桌上放着一个荸荠式的圆篮,檐下一个小铺盖。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头上的白头绳已然不是先前的白头绳,但那身衣服却仍然是那身衣服,――“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
这三四年的“幸福生活”对祥林嫂来说似乎像一场梦一样,当初是如何离开鲁镇的,现在又怎样回来了。
仅仅变化的是她脸上那仅有的一点血色没有了,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为什么三四年后穿的还是三四年前的那身衣服呢?鲁迅先
生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他在卫老婆子畅谈祥林嫂的“幸福生活”时,不动声色地当了看客,现在他又不动声色地作了回答――就是这样的“幸福生活”!
这个细节描写在小说中似乎微不足道,但我们在教学中
却不能忽视、放过。
教师可以从这个细节入手,积极引导启发学生去思考、讨论,从而见微知著,以小见大。
难道祥林嫂一年四季都穿这身衣服?难道就没有其他衣服了?我试图把这些感受和疑问交给学生。
以下是教学片段。
生:我认为这和白头绳一样,是属于“守孝”的衣着,是她恪守妇道的一个表现,从侧面看出了她的善良、质朴。
因为她前夫去世时她来鲁镇也是穿这身衣服的。
师:祥林嫂是有其他衣服了?
生:当然。
她不可能只有这一套衣服,卫老婆子说的不是完全没有可信的地方,所以贺老六不会一件衣服不给她买的。
生:可我注意到,鲁迅先生在描写祥林嫂再次来到鲁四叔家时,说:“桌上放着一个荸荠式的圆篮,檐下一个小铺盖。
”也就是说她并没有带其他包裹了,怎么还谈得上有其他衣服呢?
生:有一点也许也有可能。
她有其他的衣服,但和房子一起被大伯占有了,因为她在失夫丧子后是被大伯赶出来的。
那个无情的大伯是什么事都做的出来的;而她穿的那身衣服是当初她自己带去的,东西是她自己的,仅此而已。
师:那你认为这可能反映了什么问题?
生:这是封建族权使她无法获得最后的一丝安慰,剥夺了她的生存权。
总之,这一切加重了祥林嫂的悲剧性,深化
了主题。
师:你思考得很好。
还有没有其他?
生:我还是认为衣着未变,是没有经济条件改变,是贫困的生活不允许她去改善。
她结婚后不久就有了阿毛,生活的负担很重。
鲁迅先生是想突出她生活的贫困才故意这样处理的。
师:我记得1956年拍的电影《祝福》里(是夏衍先生编剧的),加入了一些细节,值得我们参考。
贺老六当初为了娶祥林嫂,向七老爷借了四十吊高利钱,分三年还清,实际上这是无法还清的;而在贺老六重病不能劳动时,他吃的米饭还是祥林嫂又借的一吊钱买的,就是说,旧债未还,新债又至。
可想而知,在这个所谓“交好运”的新家里,生存都时刻面临危机,他们似乎很难谈得上考虑穿着的吧。
生:但什么其他衣物都没有似乎难以置信啊!
生:衣服少,能不能说她生活节俭呢?我想三四年中她不会没给自己做一件粗布衣服吧!她会把仅有的一点钱留给自己的儿子和丈夫,或者拿去还债。
这还是透露出她本性的善良。
有的学生回答说是以不变衬她的变,衬托眼睛的变化,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的变化,看出人物内心的变化……大家似乎意犹未尽,还在思考这个问题。
我让他们课下再继续去思考。
其实这个问题到此并没有得出一个可以统一的答案,我们也不必强求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
正是因为这个问题鲁迅当初没有加以说明,教参也没有谈及,正好留给我们思考想象的空间;学生们不无道理的回答,无疑填补了作品的意义空白。
这些反而加深了他们对小说内涵的认识,从而对认识小说主题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所以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细节进行启发教育。
另外,从鲁迅对祥林嫂的两次衣着描写可以看出,细节描写、肖像描写对于交代人物身份、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和揭示作品主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小说写作中,恰当地运用细节、肖像描写可将人物性格表现得更充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使作品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作者单位:无为县开城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