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林木侵染性病原病原真菌一

合集下载

林木病理学名词解释

林木病理学名词解释

1、林木病害:林木由于生物和非生物致病因素的作用,正常的生理和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多种病理变化,表现各种不正常状态(病态),甚至死亡,引起经济损失的现象。

举列说明:松材线虫病苗木茎腐病2、病害三角:在自然状况下,林木病害形成的过程涉及林木,病原和环境三方面,呈三角关系,称病害三角。

3、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因子(病原物)引起的林木病害,可在植物个体间传染,故也称传染性病害。

4、致病因子=病原物:真菌;细菌;病毒;菌原体;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5、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子(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引起的林木病害无病原物的侵染,不能在林木个体间传染,故也称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6、致病因子=不适宜的环境条件:温度,湿度,水分,光照,土壤,大气,肥料,农药等。

7、林木病害的症状:受致病因子的影响在植物组织内部或外表显露出来的异常状态。

内部症状:显微镜下观察;外部症状:包括病状和病征。

8、坏死(necrosis):发病植物组织和细胞受破坏而死亡。

9、斑点(spot):根、茎、叶、花、果实的病部局部组织或细胞坏死。

其形状,大小和颜色不一。

包括角斑,轮斑,环斑,条斑等。

如玉米大、小斑病、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等。

10、枯死:芽、叶、花局部或大部分发生变色、焦枯、死亡。

如马铃薯晚疫病、水稻白叶枯病等。

11、穿孔和落叶落花落果:病斑从健康组织中脱落下来,形成穿孔,如桃细菌性穿孔等;有些植物的花、叶、果发病后,在叶柄或果梗附近产生离层而引起过早的落叶、落果等。

12、疮痂(scab):果实、嫩茎、块茎等的发病组织上局部木栓化,表面粗糙隆起,病部较浅。

13、溃疡(canker):病部深入到皮层,组织坏死或腐烂,病部面积大,稍凹陷,周围的寄主细胞有时增生和木栓化。

如柑桔溃疡病等。

14、软腐:若胞壁中间层光受到破坏,出现细胞离析,后发生细胞消解,则称为软腐(soft rot)。

15、幼苗根或茎腐烂后,直立死亡的称为立枯(wilt)。

第二章侵染性病害的病原之一上传课件-文档

第二章侵染性病害的病原之一上传课件-文档

2010-09-14
PAN
22
真菌的厚垣孢子
All Copyrights Reserved © R.
2010-09-14
PAN
23
B. 有性孢子类型
有性繁殖:通过两个性细胞或者性器官的结
合进行的繁殖方式,所产生的孢子称有性孢 子:
1. 卵孢子(oospore) 2. 接合孢子(zygospore) 3. 子囊孢子(ascospore) 4. 担孢子(basidiospore)
2010-09-14
PAN
17
2.1.1.2 真菌的繁殖体
繁殖体:真菌产生繁殖器官的菌体部分
真菌的繁殖体由营养体传变形成,产生孢子(spore):
A. 无性繁殖:不经过两个性细胞或性器官结合,即 没有核配和减数分裂,由营养体直接以断裂、裂 殖、芽殖和割裂等方式产生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所产生的孢子称无性孢子。
2.1 植物病原真菌
Knowledge Creating the Future of Agriculture
真菌简介
✓2.1.1 真菌的基本形态 ✓2.1.2 真菌的分类与命名 ✓2.1.3 植物病原真菌的主要类群 ✓2.1.4 真菌病害的主要症状类型
All Copyrights Reserved © R.
All Copyrights Reserved © R.
2010-09-14
PAN
24
卵孢子(oospore)
由两个异性的配子囊相结 合,经过质配和核配发育 形成的厚壁孢子(腐霉菌 的卵孢子)
疫霉菌的卵孢子和雄器 Oospore with antheridium
All Copyrights Reserved © R.

林木病理学

林木病理学

第1章林木病害的基本概念一、林木病害的定义林木在生长发育中,由于遭受病原物的侵害或外界环境条件的不适宜而产生的不正常现象。

如林木生长不良,林木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受到影响,甚至林木死亡等。

造成经济上和生态上的损失。

二、林木病害的三个要素1、病原:引起林木生病的直接原因。

(1)侵染性病原:以林木为营养来源的寄生(生)物。

包括菌物、病毒、细菌、植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藻类和螨类等。

✓又称病原生物或病原物✓病原真菌和细菌统称为病原菌✓由侵染性病原引起的病害都有传染性,所以称为传染性病害或侵染性病害(2)非侵染性病原:包括不适于林木生长的各种环境因素。

✓主要为气象因素、土壤因素、大气因素的不适宜。

✓非侵染性病原不具传染性,故称为非侵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常为侵染性病害的诱因。

2、寄主:病原物寄生(侵染)的对象。

✓对侵染病害而言,称为寄主。

✓对非侵染性病害而言,称为感病植株。

3、环境条件:病原与寄主共同生存的空间。

4、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三者的关系是病害发生发展的基础。

✓可人为改变环境,使环境有利于目标树种,而不利于病原物的活动,以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三、感病林木的病理变化生理上组织解剖上外部形态上四、林木病害的症状1、何谓症状?◆症状:即指外部形态上所表现的异常特征。

◆病症(病征):指病原物在林木体表表现的肉眼或放大镜下可见的特征,如真菌病中产生于病部的营养体或繁殖体。

2、症状的类型:(1)变色(褪绿):指叶绿素的形成不正常而导致的病部的色泽不正常。

✓多出现在叶部,也可出现在果实上。

✓常见的有:褪绿、白化、黄化、紫化、花叶。

(黄化,李黄化病)(紫化,杉苗和松苗紫化病)(花叶,桃花叶病)(花叶,杨树、苹果花叶病)(花叶,黄杨“花叶病”)(花叶,洒金榕“花叶病”)(2)坏死:指植物细胞或组织出现死亡。

✓可出现在干、枝条、叶和果实上。

(斑点、核桃叶斑病)(斑点、枇杷圆斑病)(斑点、杨树褐斑病)(斑点、梨树黑斑病)桃细菌性叶斑病(溃疡、苹果干腐病)(溃疡)(溃疡和腐烂)(腐烂、苹果腐烂病)(3)畸形:寄主细胞或组织受刺激或受抑制而生长过度或不足,引起的各种怪异的形状,如产生丛生、变形(肿大、皱缩)、肿瘤等现象。

林木病理学

林木病理学

一、名词解释1.林木病害: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遭受有害生物的侵袭或恶劣条件的影响,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被干扰和破坏,细胞、组织、器官和形态特征产生一系列反常变化,甚至引起植株死亡,造成经济、景观或生态上的损失,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病害。

2.非侵染性病原:包括除生物体以外的一切不利于植物生长发育的因素。

3.侵染性病原:指以植物为趋势对象的生物,多为寄生物,主要包括菌物,细菌,病毒,植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以及线虫,藻类,螨类等。

4.病变:植物受病原物侵染以后在生理上,组织上,形态上产生一系列的变化。

5.病状:发病林木本身表现的不正常形态特征。

6.病症:在林木病部病原物产生的营养体和繁殖体。

7.症状:林木发病后,病部表现出的综合特征,是病状、病症的总称。

8.腐生:是指从无生命的有机体中获取养料的生活方式。

9.寄生:是指从有生命的有机体中获取养料。

10.共生:指植物与微生物形成共生体,二者均可从中得益的关系。

11.菌物:是具有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营养方式为异养型,能产生孢子的生物。

一般都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并常有分枝的丝状营养体。

12.营养体:菌物进行营养生长的菌体部分。

13.菌丝:真菌丝状营养体上的单根细丝。

菌丝体指多根菌丝交织形成的一丛菌丝团。

14.菌丝组织:有些菌物的菌丝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态,交织成各种形状的特殊结构,如菌核、菌索、菌膜和子座等,对菌物的繁殖,对于环境的抗性有重要作用。

15.菌物繁殖体:菌物营养生长到一定时期所产生的繁殖器官,菌物繁殖分为有性和无性两种,孢子是菌物繁殖的基本单位,菌物产生孢子的组织和结构称为子实体。

16.无性繁殖:不经过两个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产生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17.有性繁殖:通过两个性细胞或性器官结合进行繁殖的一种方式。

18.菌物的生活史:是指菌物熊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生长和发育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也可叫做菌物的发育循环。

19.单主寄生:在一种寄主上就可以完成生活史。

园林植物保护学-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原

园林植物保护学-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原

3
但是,长期使用化学药剂容易使病原物产生抗药 性,同时也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拮抗微生物和天然产物等生物资源来控制病原物的生长和繁 殖。
生物防治具有环保、安全、可持续等优点,是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原防治的重要手段 之一。
但是,生物防治见效较慢,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发挥作用,同时对技术和资源的要 求也较高。
关注抗病性育种
加强园林植物抗病性育种研究, 培育具有优良抗病性状的园林植 物新品种,提高园林植物的抗病 能力。
推广综合防治技术
推广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农业 防治等多种防治技术,根据实际 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提高 防治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详细描述
通过研究病原的繁殖方式、传播途径、对环境的适应性以及与寄主植物的互作机制等,揭示侵染性病原的致病过 程和机制,为开发新型防治技术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开发新型防治技术与方法
总结词
针对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原的防治,需要开发新型、高效、环保的防治技术与方法,以减少化学农药的 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详细描述
通过采集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园林植物病样,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 学技术进行病原的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析,深入研究和揭示病原的分类地位 和系统发育关系,为侵染性病原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深入研究侵染性病原的致病机制
总结词
了解和掌握侵染性病原的致病机制是制定有效防治措施的关键,因此需要深入研究病原侵入寄主后的生物学特征 和致病过程。
细菌性萎蔫病
由萎蔫细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根部,导致植株萎蔫、黄化、枯死。
病毒性病原
花叶病毒病
由花叶病毒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叶 片和果实,受害部位出现黄绿相间的 花斑或畸形。

林木病害的侵染性病原 ppt课件

林木病害的侵染性病原  ppt课件
ppt课件 117
以柄锈菌属为例
缘丝
完全锈菌
锈菌的各种孢子类型 1.性孢子器和性孢子 4.冬孢子 2.锈孢子器和锈孢子 ppt课件 3.夏孢子堆和夏孢子 118
5.冬孢子萌发产生的担子及担孢子
禾柄锈菌的生活史
ppt课件
119

转主寄生现象:某些锈菌当发育某一特定的阶段时, 必须转换到另外一种寄主上才能继续生存下去,完 成生活史的现象。
ppt课件 35
有性孢子类型
ppt课件
36
ppt课件
37
接合孢子

是由相邻的两个菌丝生 出的结构大小相似,形 态相同或略有不同的两 个配子囊接合后发育而 成的。
ppt课件
38
ppt课件
39
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形成过程
ppt课件
40
担(子)孢子
ppt课件
41

孢子——相当于高等植物的种子。 子实体(繁殖体):真菌产生孢子的器官统称子实体。

ppt课件
72
黄瓜黑根霉所致黄瓜腐烂病
ppt课件
73
ppt课件
74
甘薯软腐病
接合孢子
ppt课件
75
3、子囊菌亚门



特征:菌丝多有隔,菌丝体多发达,菌丝体的变态 类型多;无性繁殖发达;产生分生孢子、粉孢子、 芽孢子等;有性繁殖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 半子囊菌纲、不整子囊菌纲、核菌纲、腔菌纲、 盘菌纲、虫囊菌纲 分纲依据:子囊果的有无; 子囊果的类型; 子囊果的特征。 子囊果:着生子囊的器官。即含有子囊的子实体。

关于锈菌:与林病关系密切
• 在自然条件下是典型的纯寄生菌(专性寄主菌)。
• 生活史复杂,分完全锈菌与不完全锈菌。

2-02第2章 园林植物病害基础知识(侵染性病原)

2-02第2章 园林植物病害基础知识(侵染性病原)

植原体的基本特性
1.植原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病原物。 2. 可以人工培养。
3. 对四环素类药物敏感,可用于诊断和治疗。对
青霉素和链霉素不敏感,因无细胞壁。
4. 引致黄化、矮缩、丛枝、小叶等症状。
5. 必须依赖昆虫介体传播。叶蝉和飞虱等刺吸式 口器是主要媒介。
病毒类和植原体病害的防治
以及野生寄主。
C、有性繁殖产生接合孢子。
根霉属 Rhizopus
菌丝体发达,有分枝,一般无隔膜,有匍匐枝和假根。 孢囊梗 2~3 根丛生于假根的上方。孢子囊球形,孢囊孢子球 形、多角形。常引起种实、球根、鳞茎的霉烂。
孢子囊
孢囊梗
匍匐枝 放大的孢子囊 假根
3-7 接合孢子的形成
(3)子囊菌亚门
子囊菌亚门真菌是较高等的真菌。全部陆生, 包括腐生菌和寄生菌。 菌丝体发达,有分隔,少数为单细胞(如酵母 菌)。无性繁殖产生分生孢子。有性繁殖产生子 囊和子囊孢子。 子囊果的类型: A、闭囊壳 B、子囊壳 C、子囊腔(假囊壳) D、子囊盘
泡囊 孢子囊
②霜霉属 Peronospora
孢囊梗呈二叉状锐角分枝,孢子囊卵形,单生于孢囊 梗顶端。 危害植物叶片,引起霜霉病。 孢囊梗
孢子囊
(2)接合菌亚门
接合菌亚门真菌近600种,水生到陆生。多 数腐生,少数寄生,还有些是昆虫的寄生物或共 生物。 A、营养体是无隔膜的发达的菌丝体或虫菌 体,少数有隔膜。 B、无性繁殖产生孢囊孢子。
二、细菌
(一)形态和结构
细菌属原核生物界,单细
胞,有细胞壁,无真正的细胞
核。形状有球状、杆状和螺旋
状。植物病原细菌都是杆菌。 细菌以裂殖方式进行繁殖
(三)植物细菌性病害的症状特征

第二章第二节林木病害的病原

第二章第二节林木病害的病原

(1)菌核(sclerotium):
由菌丝紧密交接形成的一种坚硬结构。外为拟薄壁组织, 内为疏丝组织。形状不一,颜色较深,渡过不良环境。
菌核萌发
菌核萌发形成子囊盘
(2)子座(stroma):
类似垫状的营养结构,常在其中或其上 长生子实体,也是繁殖体的一部分。 柱状、 棒状、头状等。
假子座(pseudostroma):由菌丝组织和 寄主组织共同形成的子座。
2、菌丝的变态结构
真菌的营养菌丝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吸收营 养,满足其生长发育的要求,并具有相应的功能, 逐渐形成了一些特殊形态的结构—变态结构。
2、菌丝的变态结构
(1)附着胞 (appressorium;appressoria): 是植物病原真菌孢子萌发形 成的芽管或菌丝顶端的膨大部分, 可以牢固地附着在寄主体表面, 其下方产生侵入钉穿透寄主角质 层和表层的细胞壁,起着附着和 吸收养分的功能。

(2)附着枝(hypophode):
菌丝两旁长出的短的分枝结构,只起附着 或营养功能, 无侵入功能。外生真菌产生,如小煤炱目。
(3)吸器(haustorium,haustoria):
植物专性寄生菌菌丝在寄 主间隙延伸穿过细胞壁,在植 物细胞内形成的膨大或分枝状
的结构——吸器,其功能是增
加真菌对营养的吸收面积。形 状不同。
孢 子 囊
孢 囊 孢 子 和 孢 子 囊
3)分生孢子 (conidium,conidia)
外生在特化的菌丝上的无性孢子称作 分生孢子。产生孢子的特化的菌丝称为 分生孢子梗(conidiophore)。分生孢子
梗可以单生、簇生和束生。有的分生孢
子梗自垫状菌丝长出,使产孢总体结构 呈盘状—分生孢子盘;有的产生球形或

第三章 林木侵染性病原(7)

第三章 林木侵染性病原(7)

层菌纲
担子果为相当发达的大型担子果,裸生 型或半被果型。担 子排列成子实层,子实 层内常有囊状体、刚毛、侧丝混生 在一起。担子是有隔担子或无隔担子,担孢子成熟后,可强 力弹射。 根据担子有无隔膜可分 为两个亚纲:有隔担子菌亚纲和无隔担子菌亚纲。 9目675个属。
本纲真菌大多数为腐生菌,包括许多食用、药用及引起木材 腐朽的大型真菌。如木耳、蘑菇、灵芝等。 近年来发现不少种类含有抗瘤物质。还有少数毒菌。有些与 植物共生形成菌根,有的种类与昆虫共生。少数寄生于植物 上引起严重的病害。
B、轴黑粉菌属 (Ssphacelotheca):厚垣 孢子分散,不结合成团菌丝 体包被在孢子堆外面,孢子 堆中间有寄主维管组织, 所以称为轴黑粉菌属。高粱 轴黑粉菌,引起高粱散黑穗 病;高粱坚轴黑粉菌,引起 高粱坚黑穗病。高粱丝黑粉 病,引起高粱、玉米丝黑穗 病。
2)腥黑粉菌科 (Tilletiaceae) 冬孢子萌发产生无Βιβλιοθήκη 的担子,顶端簇生担 孢子(H状)。
(二) 分类:依Talbot将本纲分为2亚纲9目 1、有隔担子菌亚纲Phragmobasidiomycetid 担子有隔 (1) 银耳目 Tremellales:担子纵隔4细胞 (2) 木耳目 Auriculariales:担子横隔4细胞 (3) 隔担子菌目 Septobasidiales:担子横隔4细胞,与介 壳虫共生。
侧耳属( 侧耳属(Pleurotus)
金顶侧耳(P.
菌褶边缘平整
凤尾菇(P.
citrinipileatus)
榆黄蘑、金顶蘑。药用: 滋补强壮,治疗肾虚阳萎 和痢疾。
侧耳(P. ostreatus) 平菇、糙皮侧耳、粗皮侧 耳、天花菌。药用:治疗 腰酸腿疼、手脚麻木、筋 络不适

侵染性病原真菌

侵染性病原真菌
危害多种花木引起毛 毡病,如槭树毛毡病。同 时能传播病毒。
第八节 寄生性藻类
藻体在植物叶表面 附生或寄生,藻体绿色 至橙色,藻体营养体以 不规则分枝的单细胞的 假根伸入寄主植物叶表 皮细胞间,主要分布在 长江以南地区,引起严 重的叶斑,早期落叶和 顶枯。
二、林木病原真菌的分类及主要类群
㈠分类的基本概念 主要依据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特
征以及营养体的结构,国际上普遍采用 “三纲一类”,目前采用安思次斯系统 将真菌界分两粘菌门和真菌门,真菌门 又分为五个亚门
国际命名以有性特征而定,半知菌 以无性特征,真菌的命名采用国际通用 的双命名法
㈡林木病原真菌的重要类群
丝核菌属(无孢目,无孢目, 无孢科) a.菌丝褐色 b.分枝处缢缩 引苗木立枯病
第二节 林木病原细菌
1.一般性状 ⑴原核生物,单胞,有细胞壁, 无真正细胞核 ⑵植物病原细菌都是杆状,通 常没有荚膜,也不形成芽孢。 ⑶大多生鞭毛,能在水中游动 ⑷多G-,少G+。
2.繁殖方式:裂殖,1次/20-30分钟
㈢防治方法:1.冬季铲除其吸根和葡萄茎
2.“鲁保一号”防治
第六节 林木病原线虫
1.属线形动物门线虫纲,分 布广,引起线虫病
雌虫体长在0.5-2mm,♀梨形, 雄虫线形
生活史分为卵、幼虫、成虫3 个阶段,多3-4周内完成整个 生活史。
第七节 螨类
蛛形纲、蜱螨目、瘿 螨总科、俗称锈壁虱, 0.1-0.3mm,
3.侵入途径:气孔、皮孔、蜜腺等自 然孔口及伤口。 4.侵染条件:高温 5.病害症状:病斑初期呈水渍状,叶 斑四周常有晕圈,空气潮湿时有菌脓 溢出。其症状有斑点、溃疡、穿孔、 癌肿、枯萎、畸形。
6.发生规律: ⑴一般在病株残体上越冬

第六章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原PPT课件

第六章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原PPT课件
❖ (4)子囊盘:子囊果成熟时张开成盘状,子囊成
排着生于盘面上。
精选课件
42
精选课件
43
❖ 2、主要属
❖ 外囊菌属:子囊裸露,平行排列在寄主表面。如桃 缩叶病、李囊果病等。
❖ 白粉菌属:都是高等动物的活体寄生物,菌丝表生, 以吸器伸入表皮细胞中吸取养料。子囊果为闭囊壳, 闭囊壳外的附属丝是白粉菌分属的依据。如各种白 粉病。
第六章 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原
精选课件
1
植物侵染性病害病原
❖ 真菌 ❖ 细菌 ❖ 病毒、类病毒 ❖ 线虫 ❖ 寄生性种子植物
精选课件
2
一、 园林植物病原真菌
❖ (一)真菌的一般性状 ❖ 真菌特征: ❖ ①营养体为丝状体; ②有壁和真正细胞核;
③异养生活; ④孢子繁殖 ❖ (二)真菌的营养体: ❖ 真菌进行营养生长的菌体,即菌丝。
23
精选课件
担子果
24
二、真菌的生活史
❖真菌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的生长 和发育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 。
❖ 真菌的无性阶段一年生长季节中可反复 多次产生多次无性孢子,次数越多危害越大。 有性阶段一个生长季节中只发生一次。个别, 只有无性阶段如兰花炭疽病,只有菌丝不产 生孢子的猝倒病。
精选课件
48
(五)担子菌亚门
❖ 1、主要特征:
❖ (1)真菌中最高等的亚门,全部陆生,菌丝体发达, 有隔膜,菌丝有两种即单核的初生菌丝和双核的次 生菌丝;
❖ (2)有性繁殖产生担子和担孢子,除锈菌和少数 黑粉菌产生无性孢子以外,大多数担子菌不产生无 性孢子。
精选课件
49
❖ 四、植物病原真菌病害的主要特点
❖ 小丛壳属:这类真菌的子囊果均为子囊壳。如引

三林木侵染性病原病原真菌一PPT学习教案

三林木侵染性病原病原真菌一PPT学习教案

Mucor
第587页/共62页
Fungi on Dog Dung Mucor sp., a zygomycete
第598页/共62页
第6509页/共62页
第610页/共62页
第621页/共62页
第154页/共62页
第165页/共62页
真菌孢子萌发产生的芽管侵入寄主表皮
第176页/共62页
第187页/共62页
(三)菌丝体的变态
1. 菌核(sclerotium): 是由菌丝紧密交织而 形成的颗粒状物,萌发后直接产生菌丝体 或长出产生孢子的结构。是真菌渡过不良 环境的休眠体。
第198页/共62页
第310页/共62页
梨桧锈病为例:
性孢子和锈孢子:4 ~ 6 月 ,梨树叶片; 锈孢子:成熟后侵染桧柏; 冬孢子:第二年3 ~ 4月在 桧柏上产生; 担孢子:冬孢子萌发产生担 孢子,侵染梨树的叶片、叶 柄或幼果等;4 ~ 6
月在梨树上再次出 现性孢子和锈孢子。
第321页/共62页
第332页/共62页
第298页/共62页
三、真菌的生活史 (life cycle) 1.概念:真菌孢子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 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真菌典型的生 活史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
第3209页/共62页
2.特点: 无性繁殖在一个生长季节可以产生多次,形 成无性孢子的数量极大,对植物病害的传播和 发展作用很大。 有性繁殖在整个生活史中通常仅出现一次。 植物病原真菌的有性孢子多半是在侵染后期或 经过休眠后才产生的,有助于成为病害的初次 侵染来源。
第343页/共62页
第354页/共62页
四、真菌的分类和命名
生物分类系统 五界系统: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 菌物界,动物界 六界系统:真细菌界,古细菌界,原生生物界, 植物界,菌物界,动物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页/共62页
第33页/共62页
第34页/共62页
第35页/共62页
四、真菌的分类和命名
生物分类系统 五界系统: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 菌物界,动物界 六界系统:真细菌界,古细菌界,原生生物界, 植物界,菌物界,动物界
第36页/共62页
第37页/共62页
目前植物病理学科采用的是安斯沃斯分类系统 (G. C. Ainsworth,1973)。菌物界下分粘菌 门和真菌门。 1、粘菌门:粘菌门的真菌一般称作粘菌。营养 体是原质团或变形体。营养方式是吞食。繁殖 产生游动孢子。都是腐生,一般不危害植物, 与植物病理学关系不大。
1.无隔菌丝 菌丝内无横隔膜, 低等真菌的菌丝。
2.有隔菌丝 菌丝内有横隔膜, 高等真菌的菌丝。
The hyphae of fungi
1. Hypha without septa; 2. Hypha with septa
第12页/共62页
(二)菌丝的变态
•真菌的菌丝体为了适应某些特殊功能,产生特殊 的变态类型。 1.吸器(haustorium): 专性寄生真菌的菌丝长出 的吸收营养的小突起。
第1页/共62页
三、有益的真菌 1.可供食用: 蘑菇,木耳,口蘑,银耳,猴头。 2.医药:灵芝,马勃,冬虫夏草;抗菌素(青 霉素等) 3.工业发酵:制酒业,食品业,(化学)有机酸。 4.农用真菌:如生物农药绿僵菌、白僵菌,赤霉素 5.真菌可促进物质的转化:动植物体腐烂分解─全 球性的物质大循环。
第2页/共62页
3.菌落(Colony):菌丝体呈辐射状延伸, 在培养 基上形成的菌丝群体叫菌落。
4.假菌丝:酵母菌芽殖产生的芽孢子相 互连接呈链状,与菌丝相似,称假菌丝。
第8页/共62页
第9页/共62页
板 栗 疫 病 菌 的 菌 落
第10页/共62页
苹 果 腐 烂 病 菌
第11页/共62页
(一)营养体的基本类型
3. 菌索(zomorph): 一些高等真菌的菌丝体 相互缠绕形成的绳索状物,外形与高等植 物的根系相似,也称为根状菌索。
第21页/共62页
第22页/共62页
4. 菌膜: 由真菌的菌丝体在病部表面形成的膜 状物。
第23页/共62页
第24页/共62页
二、真菌的繁殖体 (Reproductive body)
四、有害的真菌 1. 侵染植物或林木引致病害。 2. 引起人、畜病害─皮肤病。 3. 食物中毒:甘薯黑斑病菌、麦角菌。 4. 使食品、贮藏物质受损:木材、皮毛发霉。
第3页/共62页
第二节 林木病原真菌
已记载的植物病原真菌有8000种以上。真菌可引起 3万余种植物病害,占植物病害总数的80%。植物上常 见的霜霉病、白粉病、锈病和黑粉病四大病害都是由 真菌引起的,历史上大流行的植物病害多数是真菌引 致的。
第13页/共62页
第14页/共62页
2. 附着胞(appressorium):真菌孢子萌发 后形成的芽管或菌丝顶端的膨大部分,功能 是牢固地附着在寄主体表。 3. 假根(Rhizoid):有些真菌的菌丝体长出 的根状菌丝,可以深入基质内吸取养分并固 着菌体,如根霉等。
第15页/共62页
第16页/共62页
繁殖体:真菌产生孢子的结构及其形成的孢子。 子实体:真菌产生孢子的特殊结构
(fruit body)。 真菌的繁殖方式分无性和有性两种,分别产生 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
第25页/共62页
1. 无性孢子的类型
(1) 游动孢子(zoospore):鞭毛菌。 (2) 孢囊孢子(sporangiospore):接合菌。 (3) 分生孢子(conidium,conidiospore):子囊菌、半知 菌和担子菌。 (4) 厚垣孢子(chlamydospore):休眠孢子,壁厚,由菌丝 或部分 孢子的一个细胞内原生质浓缩形成。
真菌孢子萌发产生的芽管侵入寄主表皮
第17页/共62页
第18页/共62页
(三)菌丝体的变态
1. 菌核(sclerotium): 是由菌丝紧密交织而 形成的颗粒状物,萌发后直接产生菌丝体 或长出产生孢子的结构。是真菌渡过不良 环境的休眠体。
第19页/共62页
第20页/共62页
2. 子座(stroma): 是菌丝或菌丝与部分寄主组 织紧密结合形成的垫状组织,不经过休眠 直接产生1至多个子实体。
真菌的定义: 是一类大多数能形成丝状分枝的营养体,有细胞壁和
细胞核, 不含有叶绿素和其他光合色素,有性生殖和无 性生殖产生孢子的生物。
二、真菌的种类 1974年Ainworth估计,全世界真菌有一万属,约10万种。
1997年为止真菌界(Kingdom of Eukaryota)有4个门, 103个目,484个科,4979属56360种(另外有4556个异 名)。
第4页/共62页
一、真菌的营养体 (Vegetative body)
真菌在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叫营养体。 1. 菌丝(Hyphae):菌丝状营养体上的单根细丝,
有分枝或无分枝,有隔或无隔的管状物。 2.菌丝体(Mycelium): 多根菌丝交织形成的
一丛菌丝。
第5页/共62页
第6页/共62页
第7页/共62页
第30页/共62页
2.特点: 无性繁殖在一个生长季节可以产生多次,形 成无性孢子的数量极大,对植物病害的传播和 发展作用很大。 有性繁殖在整个生活史中通常仅出现一次。 植物病原真菌的有性孢子多半是在侵染后期或 经过休眠后才产生的,有助于成为病害的初次 侵染来源。
第31页/共62页
梨桧锈病为例:
性孢子和锈孢子:4 ~ 6 月, 梨树叶片; 锈孢子:成熟后侵染桧柏; 冬孢子:第二年3 ~ 4月在桧 柏上产生; 担孢子:冬孢子萌发产生担 孢子,侵染梨树的叶片、叶 柄或幼果等;4 ~ 6 月 在 梨 树上再次出现性孢子和锈孢 子。
第26页/共62页
第27页/共62页
2.有性孢子的类型
(1) 卵孢子(oospore),鞭毛菌。 (2) 接合孢子(zygospore),接合菌。 (3) 子囊孢子(ascospore),子囊菌。 (4) 担孢子(basidiospore),担子菌。
第28页/共62页
第29页/共62页
三、真菌的生活史 (life cycle) 1.概念:真菌孢子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 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真菌典型的生 活史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