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题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题ppt课件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的中医健身方法,有助于调节身 体机能。
要点二
适量运动
适量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助于身体 健康。
THANKS
感谢观看
总结词
中医病因病机理论是中医对疾病发生和发展机制的认识,它 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内部阴阳平衡的失调有关。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以及饮食劳 倦等因素。病机则是指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机制,包括邪正盛 衰、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等方面。
根据病证的寒热性质来判断病情。
虚证与实证
根据病证的虚实程度来判断病情。
脏腑辨证
心辨证
针对心脏疾病的辨证方法,包括心悸、失 眠等症状。
肾辨证
针对肾脏疾病的辨证方法,包括腰痛、耳 鸣等症状。
肝辨证
针对肝脏疾病的辨证方法,包括胁痛、目 眩等症状。
肺辨证
针对肺部疾病的辨证方法,包括咳嗽、气 喘等症状。
脾辨证
预防为主
中医注重预防保健,通过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 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中医注重整体和辨证,以草药和针灸 等自然疗法为主;西医注重结构和功 能,以药物和手术等现代科技手段为 主。
联系
中医和西医都是人类医学的重要组成 部分,在临床实践中可以互相补充、 协同作用,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 服务。
总结词
中医脏腑经络理论是中医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认识,它强调脏腑功能和经络系统 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有五个脏腑(心、肝、脾、肺、肾)和六个腑(胆、胃、小肠 、大肠、膀胱、三焦),以及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等经络系统。这些脏腑和经络 系统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经典中医著作
《黄帝内经》、《难经》 、《伤寒杂病论》等经典 著作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 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代中医发展
现代中医在继承传统理论 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与现代医学相互借鉴融 合。
中医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 整体,各个部分相互关联 ,需从整体角度考虑疾病 的治疗。
辨证施治
精神调养
保持心情愉悦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修身养性
通过修养身心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良好的作息习惯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治疗手段
中医治疗以中药、针灸等非手中医强调正气与邪气的平衡, 西医强调病因与病理机制的研
究。
CHAPTER 02
中医学的基本理念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万物皆有阴阳两面,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 互制约。阳代表积极、向上、运动,阴代表消极、向下、静 止。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也受阴阳平衡或失调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 录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中医学的基本理念 • 中医诊断方法 • 中医治法 • 中医预防与保健
CHAPTER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的历史与发展
01
02
03
起源与早期发展
中医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医 疗实践,逐渐形成了独特 的理论体系。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路线和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 道,与脏腑器官相连,具有联络全身各部,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1
什么是中医学?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具有社会科学特性,受到 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传统的中医学发源于中原,以汉民族防治疾病的理论 为主体。日本称中医为汉方医学。因此,中医学是一 个特定的概念
在医疗技术方面,除了药物治疗外,还有针灸、刮痧、 推 拿、耳针等多种非药物疗法
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 两个方面。如白昼和黑夜,炎热和寒冷等
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 内部所固有的,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 和变化都是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的结果
24
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 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阴和阳,既可 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代表同一个 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35
阴阳在诊断上的应用
指导疾病诊断 ➢ 阴阳是诊断的总纲 ➢ 疾病虽然很多,但其属性不外阴阳两类 ➢ 如从疾病发展部位来看,不在表(阳),就在里(阴) ➢ 从疾病性质来看:热证(阳),寒证(阴) ➢ 从疾病发展趋势来看:实证(阳)虚证(阴)
36
阴阳在治疗上的应用
归纳药物性能 ➢ 中药种类甚多,但就其性能不外阴阳两类,从
2
一个典故
杏林:相传三国时吴国人董奉为人治病, 不收报酬,对治愈的病人,只求为其种 杏树几株,数年后蔚然成林。后人常用 “誉满杏林”等语来称颂医家
3
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 四诊八纲 中药学基础知识 养生和中医的健康观 常用非药物疗法与保健方法
4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初步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及气血津液、
21
二、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合称, 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PPT课件

3、地域性: 与居住地区和环境有关
西北高原——寒邪致病
东南沿海——湿热邪气致

久居潮湿——湿邪致病
4、相兼性:常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
(四)病因病机
•内生五邪: 是六淫中除暑邪以外五种
病邪,均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四)病因病机
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 • ②风邪善行数变
• (2)整体观念主要内容
•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 a.人体结构的整体性
b.人体物质的整体性
• c.人体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d.人体功能的整体性

(一)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主要思维方法
• 2)人与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 • a.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b.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 2、辨证论治 • (1)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是中医察识和
• 2)归纳药性
• 四气:温热——阳,寒凉——阴
不同性质、作用、形态,分别归 属五行之中。借以说明人体的脏 腑组织、生理、病理以及与外界 环境的相互关系。
• 五味:辛甘——阳,酸苦咸——

• 特性:升浮——阳,沉降——阴
(二) 阴阳五行学说
• 1、 五行的属性归类
•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2、 五行的相生相克 ①相生: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 促进关系。 木→火→土→金→水→木 ②相克:有序的间相克制,制约 关系。 木→土→水→火→金→木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一)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主要思维方法
• 1、整体观念
• (1)定义
•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 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 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 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PPT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PPT
的个体,“完整”
一词的数学概念是不可分的意思。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 的完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体 (1)组织结构——不可分割。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通过经络内联 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构成了心肺脾肝肾五大生理 功能系统。
2.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 ①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 ❖ ② 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③ 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 ④ 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调查资科表明:哈尔滨出生的足月婴儿身高比昆明出生 的足月婴儿要高18.31至15.30厘米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正、邪的含义
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能活动及其 抗病和康复能力。包括脏腑、经络、精气血津 液及其所产生的维护人体健康的能力。用阴阳 来区分其属性,可分阳气和阴精两部分。
邪: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也有 阴阳之分:
❖ 如 六淫 寒湿——阴邪 风、暑、火——阳邪
❖ (2)说明病理变化的总纲
存,不可分离。

(4)病理方面——相互影响 ❖ 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的病变相互影响 ❖ 脏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 ❖ 形神病变相互影响
(5)诊断方面——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 了依据。 《内经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 脏,则知所病矣。” 朱丹溪曰:“欲知其内, 当以观乎外”。
(6)治疗方面——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 如《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 病在下者,高取之”。
❖ (2)、证: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 段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疾病的原因、疾病的性质、 疾病的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如:风寒表实证,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中药治疗
总结词
根据不同病症,选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
详细描述
中药治疗是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主要是根据不同的病症,选用不同的中草药进行治疗。中药治 疗注重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症状,选用不同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食疗养生
总结词
通过调整饮食来达到调理身体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详细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CONTENCT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中医的脏腑理论 • 经络理论 • 病因病机理论 • 诊断方法 • 治疗方法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
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其理论和实践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 和发展。
发展
中医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包括先秦、汉唐、宋元明清等,不断 吸收和发展各种医学思想和技术,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嗅气味
嗅病人的口气、汗味等,以判断 病情。
问诊
询问症状
询问病人的疼痛、发热、咳嗽等症状 ,以了解病情。
询问病史
询问病人的既往病史、家族史等,以 判断病情。
切诊
触摸脉象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象,了解病情。
触摸皮肤
通过触摸病人的皮肤,了解病情。
06
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总结词
通过刺激穴位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不畅,机体免疫力下降。
劳逸失度的调护
03
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或过度疲劳,
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增强身体素质。
05
诊断方法
四诊合参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观察病人的神、色、形、 态、舌象等,以了解病

《中医基础知识》课件

《中医基础知识》课件
然的和谐统一。
形神兼养
注重身体与精神的双重 调养,保持身体健康与
心理平衡。
综合调理
根据个体差异,采用多 种方法进行调理,全面
改善体质。
中医保健的方法与技巧
饮食调理
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合理搭配 食物,达到营养均衡。
运动养生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太 极、八段锦等,增强体质。
情志调摄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 采用放松、冥想等方法调节情绪
中药的配伍与禁忌
总结词
中药的配伍与禁忌是中药应用中的重要原则,对于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和提高治疗效果具 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中药的配伍是根据中医理论,将不同功效的中药进行组合,以达到协同作用和治疗目的 。同时,也需要注意中药配伍的禁忌,避免因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或降低治疗效 果。了解中药的配伍与禁忌需要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医理论知识,以确保安全有效地应用
中药。
04 针灸疗法
针灸的起源与发展
针灸的起源
针灸疗法起源于中国,最早可追溯至石器时代,当时人们通过砭石刺激身体的 某些部位来缓解疼痛。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的医学技 术。
针灸的发展
针灸在古代中国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并逐渐传播至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现 代针灸在继承传统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
传统医学传承
中医通过师承制和经典著作传承至今,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 一。
中医的基本原则
整体观念 辨证施治 预防为主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互关联。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倡“治未病”。
中医与西医的区别
01
02

2024年度《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2024年度《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脏腑经络学说在临床诊断中应用
脏腑经络学说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 价值,医生可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 体征等来判断病变脏腑和经络。
脏腑经络学说还可指导临床治疗,医 生可根据病变脏腑和经络的特点制定 相应的治疗方案,如针灸、推拿、中 药等。
2024/2/2
17
04
病因病机理论
2024/2/2
18
外感六淫致病因素及特点
综合化
中医正在与西医相互融合,形 成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 ,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
务。
7
02
阴阳五行理论
2024/2/2
8
阴阳概念及其关系
阴阳定义
阴指事物的阴暗、寒冷、 静止、内敛等属性;阳指 事物的明亮、温暖、活动 、外放等属性。
2024/2/2
阴阳关系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相互转化,是事物发展 变化的根本动力。
闻诊方法介绍
听声音
听病人语言、呼吸、咳嗽等声音 的高低、强弱、清浊等变化,以
分辨病邪性质和脏腑虚实。
2024/2/2
嗅气味
嗅病人身体、口气、分泌物、排泄 物等气味,以了解脏腑气血盛衰和 病邪性质。
注意事项
要在安静环境下进行,避免噪音干 扰;要结合望诊和问诊,综合分析 判断。
25
问诊策略与技巧
问寒热
2024/2/2
运动调理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 太极拳、八段锦等,注重调息 、调身、调心。
精神调理
保持心情愉悦、精神宁静,避 免过度情绪波动。
12
03
脏腑经络学说
2024/2/2
13
脏腑功能特点与分类
脏腑功能特点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和六腑。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主要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指胆 、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主要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2.致病特点:外感;地域;季节;相兼;转化
第五节 病因 六淫
(一)风邪
1.含义:凡致病中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 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第五节 病因 六淫
(一)风邪
2.致病特点:
百病之长——相兼为患(如风寒、风湿、风痰) 风性开泄——向上,升发(汗出、怕风、流泪) 善行数变——病急,变快(风疹、中风) 风性主动——游走,动摇(眩、麻、痒、抽、颤)
第三节 藏象
五、肾
1.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藏精:肾气对精气所具有的闭藏作用
广义:泛指一切精微物质(气血津液、水谷精 微等)。

狭义:指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第三节 藏象 五、肾
1.生理功能: 1)藏精
肾所藏之精
先天之精
活力资助 不断培育充养
后天之精
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人出生后从饮食物中摄取的 营养成分和脏腑代谢所化生 的精微物质。
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 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 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
第三节 藏象 概念
明白什么是藏象 了吗?
视其外应 以知其内脏
藏象——又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 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第三节 藏象 概念
脏腑包括
脏腑
第三节 藏象 五、肾
1.生理功能: 1)藏精 生长发育
第三节 藏象
五、肾
1.生理功能:
2)主水 指肾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津液代谢的功能。
脾胃 水谷
脾 津液
肺 肃降
升清
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 主宰整个水液代谢。

降浊

【精品】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全108讲)

【精品】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全108讲)

舌诊
问诊
舌头可以反映身体的状态。 中 医师甚至会问患者的饮食谈吐 等情形,这也有助于确立诊断。
问诊是中医理解患者病情的重 要步骤。中医师会问很多细节, 例如生活方式,卫生习惯,和 症状的情况。
中医的病因病机学
1 病因
中医理论中,疾病的形成和许多因素有关,例如气候,饮食,生活方 式等。
2 病机
中医将病因和疾病的形成毛有关系,即所谓的“病机”,可以通过辨证 来确定。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全 108讲)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习的基石。它涵盖了从整体的观念到各种具体疾病 的认识和治疗方法。本课程将为您呈现中医基础理论的全局认识。
中医四大基本理论
1 辩证论治
辩证论治是中医最基本的理论之一。 它强调的是整体性看待人体疾病,理解五脏 六腑之间的关联。
2 整体观念
中医将人的身体看作一个整体,对每个系统的疾病都会考虑到其他系统对其的影 响。
膳食疗法
食物与中草药在中医理论中 并列着。根据患者的身体需 求,选择特定的食物可以帮 助提高身体健康。
中医辨证论治理论
辨证
辨证是中医术语,是指通过综合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来诊断疾病的方法。
论治
论治是中医术语,是指根据病人的辨证结果,选择特定的治疗方法。
中医的诊断学
脉诊
在中医中,脉搏被认为是身体 状况的反映。通过脉诊,中医 师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这有 助于诊断。
3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许多理论的基础。这个理论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也是基础医学中 极为重要的一个概念。
4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另一个起源于中国哲学的理论。它和阴阳学说一样,在中医学习中发 挥了重要作用。
中医五脏六腑理论
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PPT文档

中医基础理论-PPT文档
分支:从目外眦分出……
分支:从缺盆分出…….
分支:从足背(临泣)……
足厥阴肝经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出, 下至趾外端大敦再沿足背 向上,至内踝前1寸中封 穴,经胫骨内侧前缘,在 内踝上8寸处交出脾经, 过膝,循大腿内侧中线入 阴毛中,绕阴器,抵少腹, 至章门,自期门入腹挟胃 两旁,属肝络胆,上穿过 膈布胁肋,循喉入鼻咽部, 再连目系,,出额达头顶 交百会。
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形态功能有异于腑,而又有类似脏
藏精气的功能。——脑、髓、骨、脉、胆、女 子胞。
第四章 经络学说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经络学说概述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 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 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 分。
分支:自腰沿脊下行过臀 自下肢后侧外缘下行腘窝。
分支:项后下行经肩胛内 侧挟脊旁3.5寸至腘窝……
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斜抵(涌泉) 出于舟骨粗隆(然谷)从内 踝后分出入足跟,向上沿小 腿内侧后缘至腘窝上股内侧 后缘达尾骨(长强),穿脊 至腰属肾,络膀胱;
分支:自肾穿肝过膈入肺, 沿喉咙达舌根两旁。
分支有1、2、3、4。
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隐白) 沿足背内侧赤白肉际, 上行经内踝前缘商丘, 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 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肝 经之前,循大腿内侧前 缘至冲门入腹,属脾络 胃,再上穿过膈,沿食 道两旁上行,挟咽,连 舌根,散舌下。
分支:从胃别出,上行 过膈,注入心中,交少 阴心经。
分支:从左右股内侧后缘大 腿根部分出,向前夹阴至下 腹,沿腹中线两侧0.5寸上 行,夹脐抵胸到锁骨下(俞 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藏象
概念
1.含义: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 生理病理系统。
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
象之涵义有二
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 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 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
第三节 藏象 概念
明白什么是藏象 了吗?
视其外应 以知其内脏
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A主血主脉
心气
血脉
全身
第三节 藏象
一、心
1.生理功能
1)主血脉:
C. 脉管 通畅
A.
心气 充沛
血液 充盈 B.
血脉
第三节 藏象
一、心
1.生理功能
2)藏神:

广义:人体整个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藏神 — 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的生理活动和主司 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阴阳 偏盛 实证
调 整 阴 阳
阴阳 偏衰 虚证
阴盛 伤阳
阳盛 伤阴
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
兼阳虚(酌加温阳药)


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 有
兼阴虚(酌加养阴药)

阴虚 阳虚
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 补
之主,以制阳光。)


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 足
之源,以消阴翳。)
第二节 五行学说 概念
1.阴阳的对立制约 《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 阳。” 2.阴阳的互根互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 阴之使也。”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 阴阳的消长
此长彼消
热盛伤阴,寒盛伤阳
此消彼长
阴虚火旺,阳虚阴盛
此长彼长
补气生血,补血养气
此消彼消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课件
内容提要
概述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脏象 经络 病因 病机
概述
一、发展简史
一、先秦、两汉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2.《难经》扁鹊 3.《伤寒杂病论》—— 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 4.《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藏象——又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 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第三节 藏象 概念
脏腑包括
脏腑
脏:心、肝、 脾、肺、肾
腑:胆、胃、 小肠、大肠、 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 脑、髓、骨、 脉、胆、女 子胞
第三节 藏象
一、心
1.生理功能 1)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
朱震亨(丹溪)—养阴派
概述
一、发展简史
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楼英《医学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3.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 “卫气营血辨证” 《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 “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 五、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五:金木水火土(五材) 行:运动变化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第二节 五行学说 内容
1.五行各自的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2.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 3.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制化
第二节 五行学说 内容
第二节 五行学说 内容
生 我 者 为 母 , 我 生 者 为 子
《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素问.金匮真言论》: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概念
阴阳属性的特性 1.阴阳的相关性 2.阴阳的相对性 3.阴阳的普遍性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概述 一、发展简史
二、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1. 《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1.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三因学说”
2. 《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开创“脏腑证治”
刘完素(河间)—寒凉派
金元四大家
李 杲(东垣)—补土派 张从正(子河)—攻邪派
含义: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 方属性的概括
初期含义:朝向日光为阳,背向日光为阴
阴阳学说: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的 两个方面
第一节 阴阳学说
概念
阴阳属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 两类特定的相反 趋向
明亮、温热、活动、兴奋、 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
晦暗、沉静、抑制、向下、 寒凉、向内、凝聚、闭合等
概述
二、中医学特点
1.整体观念 人与自然的统一 人体本身的统一 人体身心的统一 人与社会的统一
2. 辨证论治 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通
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 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 应的治疗方法。
第一节 阴阳学说 概念
第二节 五行学说 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说明五脏的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指导疾病的诊断 指导疾病的治疗与护理
第三节 藏象
概念
1.含义: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 生理病理系统。
象:是这五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
象之涵义有二
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 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 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
第三节 藏象
一、心
2.联属功能 心在体合脉 其华在面 开窍于舌 在志为喜, 在液为汗
第三节 藏象 二、肺
1. 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 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
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
4.阴阳转化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1.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2. 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升、出(阳) 降、入(阴)
常态——阴阳平衡;病态——阴阳失衡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3. 阐述人体的病理变化
阳偏胜 阳偏衰
阴偏胜 阴偏衰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4.用于疾病的诊断 5.确立护治原则 6.归纳药性 7.指导养生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