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论文怎么写.doc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建筑史大学生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史大学生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史大学生论文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史大学生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中国古代建筑史大学生论文篇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摘要: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

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

关键词:古建筑建筑艺术传统一、围院的平面空间众所周知,外国建筑是院在外,即院子包围房子,中国建筑则相反,院在内而房在外,即房屋包围院子。

房屋、墙垣等围合成院落,以院为中心;或是以主单元(即正殿、正厅)为中心,次单元(即两厢)围绕主单元,一正两厢,并以抄手廊连接,组成一座建筑。

如在各地民居中的四合院空间。

其特点就在于把“院子”作为建筑平面的组成部分,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以房廊作为过度空间,富有生活气息。

院周围建筑互不独立,相互联系。

但合院建筑不是群体,而只是“一座”建筑。

从四合院住宅到万里长城虽然空间层次不同,但都属于一样的空间形态——即内向的外封闭的空间形态,共同体现或服务于一个社会系统。

国,古为城的广称,即政治机构、军事实力及绝大部分的民众生息,都在一城之中。

城外是自然广川,可以村居结庐,造别业,但它不是独立的。

从东周起,一城一国或数城一国模式,一直到秦统一中国,仍以城池为“国”,数“国”合为大统一的国家。

国中有家,故称国家。

但家的空间模式与国相同,只是范围缩小了,可以这样说家是国的单元或细胞,或者说家是国的缩微,国是家的扩大。

长城原为御敌戌疆而设,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长城就好比“国”这个大空间的围墙。

无论是历朝都城,宫廷、园林和寺、庙、祠、观,还是各地的民居及市肆都以这种围院空间布局为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中国是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因其地域特征、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各有不同,因而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古建筑风格。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篇1谈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摘要】建筑是空间的艺术,设计者致力于寻求建筑与环境的共生,然而,如何将现代景观技术与本土化的建筑符号相结合,通过采取延续传统建筑符号景观艺术特征的手段,来传承民族化、地域性的文脉,如何做到景观设计中建筑外环境与建筑本身的文化传承和传统建筑符号的延续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景观设计;运用中国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璀璨的中国建筑史上,无数的优秀作品留给后人观赏品评,其中也留给后世诸多具有鲜明个性的元素,供后人在景观设计中使用。

随着现代社会文化多元性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能赋予景观长久生命力的元素多来自于民族的、传统的、地域的。

因此,在景观设计技巧性因素越来越成熟的今天,如何将古代建筑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保持建筑与文化的呼应、延续,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设计者从传统文化的集成以及现代设计技术的应用等多个方面,为此做着不懈努力。

一、我国古代建筑的特色我国的古代建筑中的东方文化特色,不仅使建筑物具有了优美的外观形象,而且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极大地加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表现力,因此我国的国代建筑兼具观赏性及内涵性,在对古代建筑进行品评时,应尤其注意这一点。

1、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几千年来,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较,中国的古代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上以木质结构为主。

早在原始社会,原始住民就已学会构木为巢,春秋时期,这种结构方式被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

木构架兼具抗震性、隔热性、绝缘性,且做工巧妙,通过隼头、插栓等工艺搭接,几乎看不到外连接,同时建筑材料易获得、易加工等优点,为几千年来中国建筑毫无争议的首选结构,各种宫殿、寺庙、亭园、书屋等建筑群体无不采用此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最近颇为旅游业所关注,它发源于长江中下游和江汉平原,为楚族楚国楚地人民所创造,在缔造和发展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曾起过不可估量的作用......漫漫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造就了在世界的东方独树一帜的中国建筑。

然而,作为华夏文明组成部分之一的楚文化却是一支瑰丽多彩而又独具风格的南国文化。

它发源于长江中下游和江汉平原,为楚族楚国楚地人民所创造,在缔造和发展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曾起过不可估量的作用。

英国著名史前学者戈登·柴尔德认为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步入文明的里程碑。

对于人类文化的研究,莫不以城市(礼仪性)建筑的出现作为文明时代的具体标志而与文字、(金属)工具并列。

而谈到建筑就不得不以其文化脉络为背景。

中国古代文化是多元复合的,它的主体华夏文化是二元耦合的。

所谓二元,就方位来说是北方与南方,就流域来说是黄河与长江,就象征性的灵物来说是龙与凤,就学术的主流来说是儒家与道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文化,北方以晋(韩、赵、魏)为表率,南方则由楚独领风骚。

楚国哲学的中心问题是天人关系,楚人的哲学世界观是个体本位的天人合一。

楚人认为:人的存在,都是一个一个的个体,这个个体,就是他的自。

人的个体,是自然存在,而有超自然的愿望。

人的自然存在,无论在空间上、时间上,都很有限。

人有超自然的愿望,要求在空间上、时间上,进入无限。

人的血肉之躯,不可能进入无限。

人的精神状态,则可能进入无限,就是自觉个体与宇宙合一,也就是自觉天人合一。

宇宙无限,若个体自觉与宇宙合一,也就自觉同其无限。

个体的精神状态,只能与血肉之躯同存,仍是有限的。

但只要一息尚存,便能自觉天人合一,进入无限。

一旦自觉这个合一,则这种天人合一之感,不仅比平常客观实在之感,更为实在,而且更为深刻,因为更为自觉。

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状态,可以使人从一切局限(包括时空局限)解放出来,把个体全部能量释放出来。

《庄子》中的至人、神人、圣人、真人,都自觉天人合一,而进入无限。

中国古代建筑毕业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毕业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毕业论文目录1. 内容概括 (2)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短评 (3)1.3 本文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5)1.4 定义及概念 (6)2.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概览 (7)2.1 中国古代建筑的起源与演变 (8)2.2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风格 (10)2.2.1 秦汉式 (11)2.2.2 唐宋式 (13)2.2.3 明清式 (14)2.3 中国古代建筑地域特色的表现 (15)3.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体系 (17)4. 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艺术 (18)4.1 宫殿建筑的空间布局与意境 (20)4.2 民居建筑的空间特点和功能 (22)4.3 庭院景观设计及其文化内涵 (23)5.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 (25)5.1 墙身装饰 (27)5.2 屋顶装饰 (28)5.3 室内装饰: woodwork, calligraphy, stone (29)5.4 铜雕与栏杆装饰 (30)6.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内涵 (32)6.1 哲学思想和文化元素的体现 (33)6.2 对社会阶层和文化规范的影响 (34)1. 内容概括本毕业论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历史发展、艺术成就及其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

通过对古代建筑的实地考察、文献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本论文旨在揭示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和功能、材料和技术、美学表达和哲学思想等方面的独特性。

论文分为五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包括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技术特点。

第三部分对代表性古建筑群(如故宫、长城、四大名塔等)进行了详细剖析,分析了其建筑艺术和功能特点。

第四部分探讨了中国古代建筑对周边地区乃至世界建筑的影响和交流。

最后一部分为结论,总结了研究成果,指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当代价值和可能的未来研究方向。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中国古代建筑是一座屹立于历史长河中的巨著,其独特魅力和精髓技艺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积淀。

中国建筑史论文中国建筑史及其发展

中国建筑史论文中国建筑史及其发展

中国建筑史及其发展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its development摘要: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对现今建筑的走势影响,特让大家了解下中国建筑发展史的整个过程,本文简述了人类建筑高度发展的历史过程。

通过对建筑高度发展的研讨,阐述了古代建筑高度记录的保持者,主要是服务于王权的高大建筑;中世纪是寄托着人们信仰的宗教塔楼;而现代则是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实用型高层建筑。

Abstract:In order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Chinese history the development the trend influence which constructs to the nowadays, let under everybody understanding the Chinese construction history entire process, this article summarize the historical process especially which the humanity constructed develops highly.Through deliberation which develops highly to the construction, elaborated the ancient architecture altitude record holder, mainly was serves the royal power big construction; The middle ages are reposing the religious turret which the people believe; But the modern age is take the economic interest as the leading practical high-rise construction.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中国近代建筑;中国现代建筑key words:Construction definition; China ancient architecture; Chinese modern times construction; China modern architecture目录摘要 (1)Abstract (2)引言 (2)第1章绪论 (4)1.1 什么是建筑 (4)1.2 中国建筑的发展史 (4)第2章中国建筑发展史 (5)2.1 中国古代建筑 (5)2.1.1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5)2.1.2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 (6)第3章中国近代建筑 (7)第4章中国现代建筑 (8)4.1 现代风格的诞生 (8)4.2 外国建筑师对现代风格的追求 (9)4.3 中国建筑师的现代建筑作品 (10)4.4 日本建筑师在东北的现代建筑活动 (10)4.5 现代建筑的风格倾向 (11)4.6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积极倡导者 (12)第5章结论 (15)参考文献 (16)致谢 (17)第1章绪论1.1 什么是建筑谈建筑的发展史,自要从建筑的词说起。

中国建筑史论文格式要求

中国建筑史论文格式要求

中国建筑史论文——论文格式基本要求1、论文文件类型为word文件(“*.doc”类型)。

论文页面采用A4幅面,各边页边距为3厘米。

2、标题层级及字体要求如下:标题(3号微软雅黑,加粗居中)姓名(四号,楷体, 加粗居中)摘要(小四,楷体,3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楷体,3-5个)一、(四号,黑体,左起)(一)(小四,黑体,左起)1.(小四,宋体,左起空两个字)(1)(五号,宋体,左起空两个字)正文(宋体,五号字,1.5倍行距,两端对齐)文中所用计量单位,一律按国家标准。

文中年代、年月日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注释、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表于文后,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注释用数字加圆圈标注,如①、②…,排印在该页页脚。

论文参考体例如下页:中国建筑史论文你的论文题目专业:班级:姓名:学号:题目(3号微软雅黑,加粗居中)(空一行)摘要: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简短叙述和高度概括,宜简明扼要,突出论文主题内容、主要特色和鲜明观点。

摘要格式要求为小4号楷体字,200个汉字以内,固定值18磅行距。

关键词:关键词,小4号楷体字,不超过5个(小4号楷体字,固定值18磅行距)ABSTRACT: An abstract summarizes, usually in one paragraph of 300 words or less, the major aspects of the entire paper in a prescribed sequence that includes: 1) the overall purpose of the study and the research problem(s) you investigated; 2) the basic design of the study; 3) major findings or trends found as a result of your analysis; and, 4) a brief summary of your interpretations and conclusions.KEY WORDS: component, formatting, style, styling(五号Times New Roman固定值18磅行距)(空一行2倍行距)一、中国建筑史(四号,黑体,左起)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论文5000字

中国古代建筑史论文5000字

中国古代建筑史论文5000字篇一:中国古代建筑史论文中国古代建筑史论文天津文庙天津文庙据史料记载,在孔子死后第二年,鲁国国君哀公命令将孔子阙里的三间故宅,改做庙堂,岁时奉祀。

后来唐太宗诏令全国“州县学皆立孔庙。

”于是历代相袭,到明清时期,全国孔庙已达1560多座。

唐代最初建成的文庙,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而只是校内一座奉祀孔子的殿堂而已。

到了宋代初年,文庙的建筑开始完善并开始逐渐与学校分离,大体上形成了“左庙右学”的建筑格局。

天津文庙位于天津市南开区东门里大街。

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提学御史程富提出上奏,要求在天津设立卫学。

天津卫指挥使朱胜将住居一所施为学宫,首建堂斋、公廨,至此天津建起了第一所官办学校。

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大成殿落成,始称卫学,为天津地方教育官学和尊孔的庙宇。

后清雍正三年(1725年),天津卫改天津州,清雍正九年(1731年)升州为府,另置天津县。

卫学亦改为州学。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府学两侧增建县学,形成府、县学宫并列的格局,后在府学东侧扩建明伦堂,占地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

文庙是天津历史上等级最高的古建筑群,也是天津地区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建筑群文庙又称孔庙,是尊崇和纪念孔子的庙宇,因与祭祀历代名将的武庙相对,故称文庙。

文庙也是天津的学宫所在。

明、清两代曾多次对文庙进行修缮、增建,其中规模较大的修建有明朝天顺、万历,清朝康熙、乾隆等几次,逐渐形成现在的规模。

平面布局文庙的平面布局,承袭了我国传统的四合宫殿体系,基本上是采用对称的形式建造的,由南至北分别由万仞宫墙(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咸祠和东、西两侧配殿等组成。

其中有些建筑名称是文庙所特有的,如泮池,是座架着石桥的半圆形的水池子,来源于《周礼》的“辟雍”,原意是周天子设置的四面环水的大学堂,人们踏上泮池,就好象进入了最高学府。

在清代,对考取秀才的称“入泮”。

有关中国传统建筑论文

有关中国传统建筑论文

有关中国传统建筑论文中国传统建筑有着深远而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人民用双手缔造的艺术辉煌,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装饰艺术是历史文明中的一部分,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中国传统建筑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中国传统建筑论文范文一:解析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之美内容摘要:文章就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灵动美、虚实美、流动美、序列美展开论述,并通过中西方建筑美学之比较,意在说明我们应传承中国传统建筑之精髓。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美学一、建筑空间之美学概述建筑,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人造的空间环境。

这种空间环境,一方面要满足人们一定的功能使用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感受的需要。

即建筑不仅是一种物质性产品,它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性产品,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或曰是精神对物质的超越。

为此,不仅要赋予它以使用要求,而且还应当赋予它以美的属性。

回顾建筑史册:希腊庙宇神堂的尺度、罗马万神庙内部的完整、哥特教堂中庭的运动感、文艺复兴时期室内的和谐以及巴洛克建筑的诡谲变幻,都说明了建筑空间之美。

从众多建筑名作中可以看到,诗意的空间一方面来自实体美的建构,这主要是与建造逻辑相符的建筑结构、材料、构造等建筑元素自身美的创造;另一方面则来自对富于内涵和象征意义的空间观念的创造,它源于人与自然的一些原始体验,在建筑中主要表现为对自然元素的妙用。

而空间观念的实现必须借助于实体的构成。

二、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之美(一)灵动空间之美中国传统的室内居住空间都具有功能上的灵动、可变美。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建筑结构上的灵活性。

中国传统建筑在结构上是以“柱”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支撑屋顶和楼层的木构架和室内分隔空间的墙体在结构上是分开的,这使得墙体不承担重量,而且为灵活分隔室内空间提供了可能性。

在古建筑中,分隔室内空间的方式有两大类:一类是完全分割,即在柱子之间砌薄墙或镶板;另一类是半分隔,即在相邻空间之间设置隔扇、屏风、碧沙橱、帐幔、罩、博古架和其他陈设来分隔,造成空间若断若续、若分若合、若开若闭的层次和丰富的变化,使相邻空间之间相互沟通,又彼此隔离,成为一个互相渗透的有机体。

建筑与历史范例论文

建筑与历史范例论文

建筑与历史范例论文建筑与历史范例论文导言建筑与历史是息息相关的两个领域,彼此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建筑通过建筑物的形式、功能、材料等多个方面展现着时代的特点和文化的内涵,同时也被历史的进程所塑造和记录。

在这篇论文中,我将以某一历史时期的建筑为例,探讨建筑与该历史时期的关系,并展示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第一章某一历史时期的背景与特点在这一章中,我将介绍所选择的历史时期的背景和特点。

特别是该时期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以及对建筑的影响。

第二章选定建筑的背景与设计在这一章中,我将介绍所选取的具体建筑的背景和设计特点。

为了更好地理解该建筑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我将详细介绍其设计理念、建筑师背景以及所使用的材料和技术等。

第三章建筑与历史的关系在这一章中,我将分析和讨论所选取的建筑与该历史时期的关系。

这包括建筑的政治和社会意义,以及其在时代变革和发展中扮演的角色。

此外,我还将探讨建筑如何反映了该历史时期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理念。

第四章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在这一章中,我将讨论该建筑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由于建筑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保护与传承建筑不仅是为了保存历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更是为了将其历史和文化价值传递给后代。

我将介绍该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并提出对未来传承的建议和展望。

结论在这篇论文的结论中,我将总结并强调建筑与历史的密切联系。

建筑不仅仅是呈现出一段历史时期的风貌,更是对一个时代的见证和记录。

通过保护与传承建筑,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珍视文化遗产,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参考文献在结尾处,我还将列出参考文献,包括我在论文中引用过的书籍、文章和在线资源等。

结语建筑与历史的关系非常重要,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通过研究建筑与历史的关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过去,更好地把握现在,并在未来的设计和建筑中发展出更加富有创造力和意义的作品。

希望这篇论文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启示,并促进他们对建筑与历史的进一步研究与思考。

中国建筑史期末论文3000字

中国建筑史期末论文3000字

以拙政园为例浅谈苏州园林之美刘** 20171**中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园林数量众多,布局别具匠心,建筑巧夺天工,景致变化多端。

拙政园又是苏州众多园林之中的经典代表作。

拙政园是中国四大园林之一。

拙政园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寺。

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并聘请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

园名中的“拙政”二字来自西晋文人潘岳的《闲居赋》,“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池沼足以鱼钓,舂税足以代耕。

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以俟伏腊之费。

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表达了园主隐江湖之远、怡然自得的闲适心境。

拙政园是苏州古典园林中比较著名的一所园林,素以“清秀、玲珑、古朴、典雅”的独特艺术风格著称,构成山无止境、水无止意、山形水色、绵延不绝的美丽景色。

园中亭台楼阁比比皆是,点缀花木山池,极具艺术魅力,是不可多得的古典园林。

拙政园全园分为中、东、西三部分,入口位于中园的南面,其中中部山光水影,花繁树茂,亭阁楼榭,曲径通幽,是全园的精华所在。

拙政园中部,是以四面厅远香堂为布局中心的。

远香堂南面正对着作为园门的腰门,似乎要形成贯穿南北的轴线感了。

但是,聪明的园主人在门内特地设置了一座黄石假山,在山上大面积种植乔木,花草而形成一个天然屏风来挡住园中的主体建筑——远香堂。

当从游廊绕过土山后,空间就豁然开朗起来,使人从空间上获得愉悦感。

拙政园用土山代替了常用的影壁,不但能阻挡园外的尘嚣,而且能藏住园内清静美景而不外露。

一座黄石假山,把需要给人看的景色阻挡遮藏起来,不让人一下子看到,这种曲曲折折的躲闪,遮遮掩掩的含蓄,是一种意味深长的美,让人渐入佳境,细细咀嚼,慢慢欣赏,感到妙趣无穷。

远香堂不但是中园的主体建筑,而且是整个拙政园的主体建筑,中园的诸多建筑都是围绕着远香堂为中心来展开的。

大学生中国古代建筑史论文(2)

大学生中国古代建筑史论文(2)

大学生中国古代建筑史论文(2)大学生中国古代建筑史论文篇二试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特色摘要:我们国家的古代的建筑是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的,所以在其中也包含着非常多的我国特有的文化特色和思想,这种文化在世界的建筑史上是有着特殊的地位的。

我国古代建筑的平面群体结合,还有在外观上展现出的大屋顶和建筑装饰以及色彩应用的特色,不但有着自身独特的积极价值还有审美价值,同时还充分表达了我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思想内涵。

本文主要是针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特色进行分析以及总结。

关键词:古代;建筑;文化;特色前言我国古代建筑可以说是东方的文化以及哲学的载体,不但本身有着非常高的文化底蕴,同时在其平面以及外观上也能给人们一种生动并且实际的美的感受,在全球的建筑史的中所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特点。

我们国家的建筑学界对于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及时有一些关注,可是对古代建筑文化特色的研究和探讨还是很不常见的。

积极的总结我国古代的建筑特点,对我们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的理解和把握以及继承还有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以及对民族传统建筑的弘扬是有着非常重要意义的。

一、展现了我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主题中国古代淡于宗教、浓于伦理的旧的文化传统,主要是和人与自然的亲和、天人合一的时空意识相互统一的,我国人文化中有着一种支配的地位神一般都是属于一种自然神,所以以伦理代替宗教,也就是整个中国文化的一种基础的品格。

主要讲的是上下尊卑的一种礼制,在旧的文化中是包含了极大的影响力,以及有着最大的文化范畴。

我国古建筑的不同门类也都展现出了相应的伦理文化的主题,可以说在一定程度我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也属于是一部开展于东方大地的伦理学的鸿篇巨制,也是伦理的宗教化和审美化。

到封建社会的末期,这样的一种制度在社会每个方面都已经发展到了极限。

宋代的营造法式以及清代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可以说属于建筑著作的代表,规定了严格甚非常严厉的建筑工程的做法,这也是按照伦理的原则作为最高的文化思维尺度进行的。

中国建筑史论文

中国建筑史论文

中国建筑史论文翻开中国建筑史的篇章,便深深地被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果所震慑,无不赞叹那长城的浩瀚雄伟;故宫的磅礴气势;莫高窟的威严神秘以及苏州古典园林的诗情画意等等,让我们对历史的为发展无不敬畏和崇拜。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正因如此,形成了民族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以及自然环境的不同,从而造就了我国古代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如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轻木构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南方气候炎热而潮湿的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干旱少雨地区有土墙平顶或土坯拱顶的房屋;黄河中上游利用黄土挖出横穴作居室,称之为窑洞;东北与西南大森林中有利用原木垒成墙体的“井干”式建筑;而全国大部分地区则使用木构架承重的建筑,数千年来,帝王的宫殿,坛庙,陵墓以及官署,佛寺,道观,寺庙等都普遍采用,也是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主要代表。

由于它的覆盖面广,各地的地理,气候,生活习惯不同,又使之产生许多变化,在平面组成,外观造型等方面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繁盛景象。

木架建筑之所以成为一种主流建筑类型加以使用,因其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由于木架结构具有上述优势,也由于古代社会对建筑的需求没有质的飞跃,木材尚能继续供应,加上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没有强有力的外来因素的冲击,因此木架建筑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仍然牢牢地占据我国建筑的主流地位。

但是木架建筑也存在着根本性的缺陷诸如木材有限,木架建筑易遭火灾,木材受潮后易于朽坏,再次,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木材的消耗量也很大,从而限制了它继续发展的前景。

因此,进入20世纪后,传统的木架建筑终于成为一种被逐步取代的构筑方式。

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

除此以外还有不少变体和局部利用斜杆组成三角形稳定构架的做法。

穿斗式主要广泛用于南方地区,南方气候炎热,余量充沛,房屋通风尤为重要,墙体薄,屋面轻,出檐大,用料细,体现建筑外观轻巧。

中国建筑史论文

中国建筑史论文

中国建筑史论文中国建筑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古代,以其丰富多样的风格和独特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的建筑历史注定是一个承载着悠久传统和文化记忆的宝库。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建筑史的一些重要时期,内容将涵盖从古代到现代的各个方面。

古代中国建筑以其颇具特色的传统风格而闻名,诸多古建筑如长城、故宫、萧何故里等至今仍矗立在中国大地上。

古代中国建筑主要由两个主要风格组成:木质结构和砖石结构。

木质结构建筑主要体现在各种宫殿和寺庙中,木制的梁柱和雕刻辟书的门窗,彰显着古代中国建筑的独特之处。

而砖石结构则广泛应用于城墙、门楼和寺庙等公共建筑,其精湛的技术和精美的装饰令人叹为观止。

在古代中国建筑史中,唐代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时期。

唐代以其独特之处和创新性而在建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定居于今天西安的唐代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其中的建筑物、街道和运河等都显示出了当时的繁荣和发展。

唐代建筑以其大胆和雄伟的特点而闻名,如大雁塔、小雁塔和大明宫等。

这些建筑不仅仅是工艺的结晶,更是唐代美学和文化的体现。

古代中国建筑在明清时期迎来了一个新的变革阶段。

明与清代建筑的设计不仅延续了古代传统风格,还吸取了西方建筑的一些元素。

明代建筑注重平衡和对称,建筑群整体呈现出一种庄重、谐和的感觉。

而清代建筑则更加注重装饰和雕刻,金碧辉煌的宫殿和寺庙令人震撼。

这一时期的建筑代表作如北京的故宫和承德的避暑山庄都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到了近代,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建筑风格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西方建筑理念的引进和新材料的使用打破了传统的束缚,中国的城市景观开始变得多样化和现代化。

一些标志性的现代建筑如上海的东方明珠塔和广州的CCTV大厦成为了中国城市的地标。

中国的建筑业也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中国建筑师的设计和创新吸引了全球的关注。

通过这篇论文,我们可以明白中国建筑史是一个多元而独特的领域。

从古代到现代,每个时期的建筑都代表着当时社会、文化和技术的发展。

大学生中国古代建筑史论文

大学生中国古代建筑史论文

大学生中国古代建筑史论文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中国古建筑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上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大学生中国古代建筑史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大学生中国古代建筑史论文篇一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及影响摘要: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中国古建筑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上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国近现代建筑紧随世界建筑发展的潮流,并结合中国的民族特色,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建筑艺术体系。

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其中又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成就也就更为辉煌。

关键词:古代建筑现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和古老的中华文化差不多是同步发端和发展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稳定的系统,通过中国的古代建筑,可以清晰的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脉络。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尽管我国建筑受到了西方建筑的影响,但在很大的方面还传承与发展着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人们对中国传统民居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研究的角度也越来越丰富。

现代建筑受古代建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上。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一. 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

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北方很大一部分人在沿用着这种庭院式布局。

有关中国近代建筑史论文

有关中国近代建筑史论文

有关中国近代建筑史论文关键词:中国建筑史现状但是在正统的历史科学看来,正如任何历史理论研究一样,建筑史研究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其目的都应是解决某种问题,引发某种思考,或提供某种借鉴。

而如果没有较深厚的实证基础和学术素养,各种有关建筑的“历史哲学”、“理论框架”、“模式”等终不过是昙花一现,多雷电而少雨露。

因为推论仓促,于史无补;思辩高寒,于世无缘。

这些看法对青年学子未免苛刻了些,也未必就能言中,但却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对建筑哲理的“论”偏多,尽管其中层次高下悬殊,而对建筑史的探究则少人问津,至于对建筑现实的评论更是少的可怜。

这里先撇开“论”,从“史”的一方面来说,应该承认,哲学方法论层次上对逻辑实证的批判与具体问题研究上对实证方法的否定从来不是一回事,建筑历史研究上的“先锋派”是很难担当的。

前景另一个方面的研究涉及建筑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面向社会,接触实践,是使建筑历史研究走出困境的契机。

如乡土建筑的研究,不仅是对民居资料的调查,也不仅是对人文景观的记录,而且应该是在乡村迅速的城市化中,对一些曾与自然生态相适应的中国传统聚居方式进行保护性改造的对策研究。

建筑学界由于对大半个世纪的传统与创新之争没有一个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总结与升华,缺乏城市空间及其历史理论的多元批评和价值判断;城市设计控制作用的滞后,对使传统建筑语言转译为现代建筑语言的迷茫,从而导致修辞手法上的平庸与退化;以及决策方面在城市景观历史意识与现代观念上的误解和误导,从而提出对古今生硬“嫁接”的强制性要求等。

都使现在的“高层十小亭子”形体中相当大的一部分,犹如旧“民族形式”概念的回光返照,但又远不及中国现代建筑史上几次复古思潮及其作品来的明亮。

这显然也涉及今后一个重要的历史理论研究课题——城市景观脉络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是一个“古都风貌”如何保留的问题。

中国建筑史研究如能从一个角度对此有所贡献将是颇有现实意义的。

跨世纪的中国建筑史研究需要顾后而瞻前,领会整体而又深谙一隅,在总结古今建筑意匠的同时,并对形成新的城乡景观脉络关系进行探索。

中国古代建筑史精选论文(2)

中国古代建筑史精选论文(2)

中国古代建筑史精选论文(2)中国古代建筑史精选论文篇二浅谈中国古代建筑斗拱之研究摘要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木结构。

提到木结构,不得不再提及斗拱,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极为的重要作用,是集木结构之大成者。

关键词古代建筑;中国文化;木结构;斗拱中国古代建筑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过程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极具中国传统思想内涵。

同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建筑在材料、结构、空间、环境的选择和处理上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不同特色。

纵观中国古代建筑,故宫的雄伟、庄严让人肃然起敬,将中国悠久文化传统体现的淋漓尽致,显示了先人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木结构,在中国古代建筑形态上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屋顶的形态,其体形硕大,而且呈曲面状,屋顶四面的屋檐两头高于中间,正脊和檐端也是曲线,再融入一些传统装饰元素,就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富有情趣的一部分,古代文人欣然称之为“如鸟斯革,如�斯飞”。

屋顶的硕大构筑并没有笨拙的沉重感,反而颇有几分灵动。

古人为了设计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斗拱。

斗拱通过力学原理,将梁斗对外挑屋檐的受力传输到立柱,从而解决了大面积挑空屋顶的受力难题。

斗拱向外出挑,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型更加优美、壮观。

斗拱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

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

斗拱在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斗拱中间伸出部仍叫做要头。

雕著一个立双式的青色龙头。

其两旁的垫拱板雕半立体火焰珠一粒,象徵吉祥如意。

斗拱是中华古代建筑中特有的形制,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之过渡部份。

中国建筑史的论文,

中国建筑史的论文,

目录内容摘要 (3)关键词 (3)一、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 (3)(一)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 (3)1、抬梁式构架 (3)2、穿斗式构架 (3)3、井干式结构 (4)(二)斗拱 (4)1、斗拱的作用 (4)2、斗拱的组成与分类 (4)3、斗拱的分类及各部分名称 (4)4、斗拱的发展与演变 (5)5、斗拱的力学简单分析 (5)二、大屋顶——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 (6)三、四合院——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 (7)结语 (8)参考文献 (8)摘要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成就:一是表现在结构合理,容易加工制作的木框架结构上;二是表现在由单纯的大屋顶中表现出千变万化建筑形式,三是表现在“四合院”精彩的平面布局所传达出的空间意识中。

以最概括的文字将中国几千年的建筑文化的特点,我们提出:“木结构”、“大屋顶”、“四合院”九个词。

关键词:木结构,大屋顶,四合院;一、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中国古代建筑与世界其它建筑形态最基本的区别是木框架结构,是世界上惟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体,它的基本艺术造型特点来自结构本身。

中国建筑的起点是以间为代表的房屋,宫殿是房屋的扩大,它本质上并没有变化,只不过柱子更高、梁坊更长、间数更多而已。

早期文化形成期所在区域木材丰富,而石材稀缺。

木材加工容易。

广泛的适应各地区寒暖不同的气候,和很好的抗震性能。

古代中国人讲求阴阳五行。

五行中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对应五个方位(西、东、北、南、中)。

其中,土代表中央,代表负载万物、养育万物的大地,因此,土德就具有了很高的地位,象征中央的明清北京故宫三大殿,就是建立在一个“土”字形的三重汉白玉台基上,代表国家的社稷坛,也是用“五色土”来象征的。

五行中的木,代表的是春天,是东方,是象征生命与生长的力量。

五行中所代表的中国人最崇尚的五种材料中,只有土与木是最适合建造为人居住的房屋的,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材料,就是“土木”,人是居住在由“土”(台基)承载,由木(柱子、梁架)环绕的空间中的。

中国古代建筑毕业论文 (5篇)

中国古代建筑毕业论文 (5篇)

中国古代建筑毕业论文篇1【摘要】中国古代文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对中国古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中国文人构成古代了唯一的上层社会,他们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营建活动,把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带入了建筑创造之中,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区别于世界其他建筑体系的根本特征【关键词】天人合一;风水堪舆;模山范水;古代建筑建筑的历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历史。

以农业文明为主的中国古人,在漫长的农耕生产过程中认识到了“天时”“地利”等自然条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作为自然的代表“天”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靠天吃饭的人们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看作是内心深层的最高境界。

中国古人在营建都市、构筑房屋、庙宇时始终遵循自然规律,师法自然、合乎天地成为人们内心中自觉的精神意识。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周易.大状卦》中有:“上栋下宇,以待风雨”之说,“宇”在许慎的《说文解字》被解释为屋边(“宇,屋边也”)。

《淮南鸿烈.览冥训》“宙,栋梁也.”从上述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宇”、“宙”这两个字,在古代他的基本含义是与建筑有所关联的.然而这个词在很多时候又被用来表示无限的自然时空.如“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卷二十二《杂说》四部丛刊本)中国古人将表示天地自然的宇宙与表示房屋的宇宙等同视之,天地即是宇宙;宇宙也是房屋,作为人们着风挡雨的房屋在中国文化的起始就被赋予了“天地入吾庐”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人在建筑环境的创造上依托自然,这成为中国古典建筑的根本特征。

根据自然地形随形构筑,通过对建筑与环境的“因、借”来达到建筑与自然的相辅相承,即所谓的“托体同山阿”。

建筑借山势表雄伟,因水形而奇峭。

秦始皇统一六合,大兴土木,建筑了庞大的阿房宫。

阿房宫北依渭水,南向秦岭,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以象太极”将宫殿与大尺度的自然山水辉映交融,把建筑溶入自然,借自然界恢宏尺度,来体现大秦王朝气吞山河的不凡风度。

《中国建筑史》论文

《中国建筑史》论文

《中国建筑史》论文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4)1.3 研究方法和路径 (5)二、中国建筑史概述 (6)2.1 中国建筑的特点与演变 (7)2.2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与分类 (9)2.3 建筑文化的影响与发展 (10)三、中国古代建筑技术 (10)3.1 古代建筑构造技术 (12)3.2 建筑材料的演变与发展 (13)3.3 古建筑保护与修复技术 (15)四、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16)4.1 建筑形制与布局 (18)4.2 建筑装饰艺术 (19)4.3 建筑与环境美学 (20)五、中国近现代建筑 (21)5.1 近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24)5.2 近现代建筑设计理念 (25)5.3 现代建筑技术与材料 (26)六、中国当代建筑 (27)6.1 当代建筑的发展趋势 (29)6.2 当代建筑设计特征 (30)6.3 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 (32)七、结论与展望 (33)7.1 研究总结 (34)7.2 研究局限与不足 (35)7.3 未来研究方向 (36)一、内容描述本论文旨在全面、系统地阐述中国建筑史的发展历程,从古至今的建筑风格演变、重要建筑作品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建筑技术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建筑发展的影响。

论文将回顾中国古代建筑的起源与发展,重点分析夏、商、周时期的建筑特点,如夯土墙、木构架结构等。

论文将深入探讨秦汉时期建筑风格的演变,以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砖石建筑和寺庙建筑如何兴起。

进入隋唐时期,中国建筑达到了一个高峰,论文将详细分析唐代建筑的风格特点,如大屋顶、对称布局、丰富的彩绘装饰等,并探讨唐代建筑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城市规划和园林建筑得到发展,论文将分析宋代宫殿、宋代建筑特色和元代建筑的艺术风格。

中国建筑风格趋于成熟和定型,论文将重点分析明清故宫、明代长城等代表性建筑作品,探讨其设计理念、建筑技术和艺术价值。

论文还将关注这一时期城市商业繁荣与建筑空间变化的关系。

中国建筑史论文

中国建筑史论文

《中国建筑史》论文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条件变化很大,各民族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各有不同,因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类型木架建筑长期,广泛被作为一种主流建筑类型加以使用,必然有其内在的优势,其一,取材方便,二适应性强,三有较强的抗震性能,四施工速度快,五便于修缮搬迁。

但是,木架建筑也存在一些根本性的缺陷,首先木材越来越稀少,其次木架建筑易遭火灾,再次,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木材的大量消耗从而限制它的发展前景。

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变体和局部利用斜杠组成三角形稳定构架的做法。

穿斗式主要广泛用于南方地区,南方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房屋通风,防雨,遮阳等问题尤为重要,墙体薄,屋面轻,出檐大,用料细,体现建筑外观轻巧。

抬梁式多用于北方地区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北方地区气候寒冷,为了防寒保暖,建筑物的墙体较厚,屋面设保暖层,再加上对雪的负荷,用的材料粗大建筑外观显得浑厚凝重。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平面,结构,造型三者的不可分割性。

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古代建筑发展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原始社会建筑,奴隶社会建筑,封建社会建筑,而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夏朝,标志我国的奴隶社会的开始,夏朝初期的遗址发现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土建筑和庭院,并且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在夏代至商代早期开始走向定型。

商是奴隶社会的大发展时期,其代表建筑有郑州商城。

西周代表性建筑遗址有陕西岐山凤雏村和湖北蕲春的干阑式木架建筑。

在城市规模,城墙高度,道路宽度以及各重要建筑物必须按照等级建造,不过随着奴隶制的崩溃而这种城市制度逐渐打破。

瓦的发明在西周建筑上有突出的成就。

使西周建筑进入比较高级的阶段。

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普遍提高,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或称台榭)的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史论文怎么写
2020年4月
中国建筑史论文怎么写本文关键词:史论,中国建筑
中国建筑史论文怎么写本文简介:•中国建筑历史悠久,既是技术又是艺术,不仅是我国文化的表现,也是宝贵的遗产。

那么中国建筑史论文怎么写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首先是写作要求:中国建筑史论文写作都要遵循以下六个步骤:选定论题、搜集资料、拟定提纲、撰写初稿、修改初稿和论文定稿。

一、选定论题正确选定论题意义重大
中国建筑史论文怎么写本文内容:
•中国建筑历史悠久,既是技术又是艺术,不仅是我国文化的表现,也是宝贵的遗产。

那么中国建筑史论文怎么写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首先是写作要求:中国建筑史论文写作都要遵循以下六个步骤:选定论题、搜集资料、拟定提纲、撰写初稿、修改初稿和论文定稿。

一、选定论题正确选定论题意义重大,它关系到能否完成研究任务。

如果论题过大,到时可能会因多种因素影响而难以完成;如果论题过小,不能达到研究的水平。

选定论题的前提是选择研究主题,它是确定研究对象,选择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建筑史论文写作就要围绕这个主题展开。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