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峰牛介绍及图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高峰牛介绍及图片
一、体型外貌
云南高峰牛与普通黄牛在外貌特征、体型结构、毛色、角形及习性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高峰牛**显著的特征是:公牛鬐甲前上方有一大的瘤状突起,状如驼峰,营养良好时,瘤的尖峰可向后或两侧倾斜,有的中间虽一凹槽。一般瘤高为12~15 cm,高者可达18~20 cm。头短,额部宽平或微凹,眼圆大有神,耳朵比普通黄牛长大,安静时往往平伸或下垂;角多粗短,公牛均有角。
母牛多数无角,有者也仅寸余,公牛角形可分长角、短角和“倒八字”角三种,亦有角较纤细、软角和七弦琴状者,但不多见。颈粗短,颈部肌肉厚实,垂皮十分发达,从下颌前缘开始一直向胸部延伸,在炎热地区,垂皮有延伸至腹部者,叫腹垂。体躯圆长,前躯发达雄壮,后躯呈
圆筒形,背腰平直,尻部较平;公牛有较长的阴鞘,从阴囊下部到包皮的整个阴筒均往下垂。尾粗且长,尾帚几乎着地。四肢较细,结实有力,蹄小而坚实。全身被毛短而细密,有光泽;毛色复杂,常见的有黑、褐、红、黄、青和灰白色六种。
二、生产性能
1.役用性能
云南高峰牛的用途,随不同的民族及该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餍而各有不同。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备县,坝区傣族饲养的高峰牛,公牛多用于挽车,是当地拉车的重要役畜,有的甩于驮运,挽用时2头公牛同拉一太木轮车,在乡间道路和田间运输货物、肥料和收获的庄稼;在临沧、沧源等地的佤族等少数民族多居住于崎岖的高山,则多用于驮运,是当地的重要役畜;也有用于山地的耕作。一般2~3岁调教,4~12岁为役用性能**好的年龄。驮重,每牛负重50~60 kg,日行30 km左右;耕地单牛拉犁,每天使役6h,耕地2.5亩左右。母牛均用于繁殖,一般不作役用。有的地区则多用阉牛使役。
2.产肉性能
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地区,牛肉是重要的肉食来源,食用多为废役后的老残牛或无繁殖能力的母牛,一般不经肥育,每逢年节或收种季节时屠宰,产肉性能则与屠宰时的体况有关,据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畜禽品种资源调查组所测2头壮年阉牛结果,平均体重357.9 kg,屠宰率52.3%,净肉率39.6%。
3、繁殖性能
云南高峰牛在农村饲养条件下,均系自然交配。一般性成熟较早,公牛1.5岁即有性行为,两岁就可配种,4~6岁配种能力**强;母牛两岁性成熟并可配种受胎,发情周期l8~25 d,发情持续期1~1.5 d,妊娠期9个月。一般终生产8~9胎,亦有高达15胎者。哺乳为自由哺乳,自然离乳。母牛的繁殖率与地区等有关,据临沧地区调查,经产母牛68头,一年一胎者56头,占82.3%;三年两胎者12头,占17.7%,空怀不多。
三、适应性能
云南高峰牛性温驯,调教后易驾驭,具有极好的耐苦和耐热能力。在云南热带地区夏季高温的情况下,瘤牛仍可在直射用光下站立和使
役。它的叫声高亢宏亮,与普通黄牛不同。公牛喜斗。此外,瘤牛具有抗蜱、螨、牛皮蝇等体外寄生虫的能力,对某些传染病也具有先天性抵抗力。
据研究,云南高峰牛的染色体数目为2n=60,与普通黄牛相同,其区别仅在性染色体的Y染色体上,普通黄牛的Y染色体为一小的近中着丝点染色体,而云南高峰牛的Y染色体为一更小的近端着丝点染色体。
四、评价与展望
云南高峰牛是我国黄牛属中一个珍贵的畜种资源。由于它具有耐热、抗寄生虫和抗某些疾病的特点,近代已成为欧荚各国改良乳用或肉用牛的重要遗传资源。过去,由于对云南高峰牛没有进行认真研究,以致这一重要畜种资源长期以来未引起重视。因此,建议在高峰牛集中产区,建立与健全保种基地,采取有效措施,有计划地进行选育提高。并进一步开展种质及利用的研究,为对其数量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
延伸阅读>>>
1、产地与分布
云南高峰牛,又名云南瘤牛,原产于云南南部、西南部和中部热带及南亚热带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以滇池为中心的“滇族”和南部的“百越”等少数民族先民,已饲养高峰牛。现在,本品种的主要产区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县、潞西县、畹町镇,临沧地区的沧源县、耿马县、镇康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腊县、景洪县,思茅地区的澜沧、西盟和盂连等县。在主要产区临近县、区和云南中、西部低热坝区、河谷地区及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区,历史上也为高峰牛分布区,但由于长期与普通黄牛混杂,目前也不易严格区分。现有总头数约4万头。
2、品种形成
高峰牛是牛属中的一个热带生态牛种,原产于印度、我国南部及阿拉伯热带地区。云南省位于北纬21°9′~29°15′,东经97°39′~106°12′之间。从纬度看,其地理位置相当于我国南部雷州半岛到闽、赣、湘、黔一带。然而,在云南北纬22°附近地区,由于北部和东部的高山屏障,
其现代气候则相似于雷州半岛、海南岛中、北部的热带气候。在北纬24°以南,西部及东部的低海拔(1300m以下)地区,则相似于广东、广西大部及福建南部的南亚热带气候。即使在北纬24°以北的低海拔地区和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河谷,也属于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气候。云南的热带和南亚热带气候,为高峰牛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适宜的气候条件。
从古生物学和古气候学的资料还可看出,在云南东北部的昭通、曲靖地区,中部和中西部的昆明、玉溪、楚雄等地区,远古时期亦曾生存繁衍着为数众多的野象、犀牛等热带森林动物。后来,随着地壳的变化运动,逐步形成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在这一带,高山与峡谷相间,立体气候特点显著。现在南部的西双版纳、恩茅地区的西盟、澜沧和西南部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东南部的金平、河口以及元江等地仍属于热带气候。此外,由于云南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雨量充沛,空气湿润,加之境内江河纵横,原始森林和山地河谷草场密布,无霜期很长,许多地区甚至全年无霜,青草、树叶和青绿饲料全年长绿。凡此种种,都为高峰牛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自然生态条件。
关于瘤牛的起源问题,据Payne (1970)的研究,认为中国瘤牛**初是从西亚向东进入中国,而后再经我国东部和西部移居进入缅甸、泰国、越南、老挝和马来西亚等国。由于瘤牛与普通无瘤黄牛在解剖学的骨骼结构上并无差异,因此,从地下化石找到的牛亚科化石中,瘤牛与普通黄牛的原始祖先的化石较难区分,在我国丰富的牛科化石中,至今的确未见瘤牛的祖先——原始瘤牛的化石。然而,建国以来,在云南出土的古代文物中,瘤牛的原型图象却发现不少。近来从沧源佤族自治县发现3000多年以前的岩画中众多的牛和:狩猎图象,反映了云南少数民族先民从狩猎向驯养过渡阶段的生活。在滇池附近的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等地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中,有大量驯化后的瘤牛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