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解读、鉴赏和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二字,便有外物不足 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随行”,照常在雨中从容不迫地 行进,与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呼应,表现出一 种随遇而安、与任何一中环境同在的情致。“竹杖芒鞋轻 胜马”,与“晚食以当肉”的意思相类,不但是能适应环 境,还能从这种环境中感觉出“好”来。“一蓑烟雨任平 生”,则将词人要与物俱化、任天而动的意思点明。这里 的风雨,自然双关着人生道路上的风雨,双关着政治灾难 和人生坎坷,词人表示要坦然面对、履险如夷。有了这种 态度,人生道路上的一切荣辱得失都将在所不计,在作者 的感觉中,迎来的就将是一个“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 境界。词作即事寓理,巧妙地抒写了词人不避风雨、忧乐 两忘、达观自适的人生态度。(本文节自〈文人的理想品格:从
(张亚新简析并今译。节自《中国文学宝库· 唐宋词精华分卷》,王 洪主编,朝华出版社1991年版)
思考、讨论题
(1)您对古诗词的鉴赏、解读和教学有 何心得? (2)您觉得在中职进行古诗词教学最好 的方法是什么?请举实例加以说明。在这 方面还感到有什么困惑?
结束语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王羲之《兰亭诗》 让我们在古诗词的解读、鉴赏和教学中,不 断获得审美的愉悦和快乐,藉此使我们的精神生 活更丰富,生活情趣更多样,实现人生的艺术化 !让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在陶冶学生性情、美化学 生心灵、升腾学生精神、完善学生人格、加强学 生修养、提升学生品位方面更好地发挥其不可替 代的作用!

杜甫《绝 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把握诗词的构成要素,特别是情与景。
诗词的构成要素不外情、景、事、理、 志数端,而其中最重要、或最具代表性的 是情与景。鉴于古代诗人往往并不直抒其 情,而是采用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方式, 以将情感甚至是思想形象、婉蓄、充分、 富有余韵地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在把握、 感受、鉴赏和体味诗歌外在的要素“景” 时,必须注意进一步去把握融注、渗透、 包蕴在“景”中的“情”。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以文为本,从作品固有的实际出发

鉴赏古诗词需要联想和想象,这为读 者的解读提供了无限多样的可能性。对多 元解读、对独具个性的理解和感悟应抱持 包容乃至欣赏、激励的态度,但其解读、 理解和感悟必须是与作品固有的实际相符 的,不能是无所依傍、漫无边际、天马行 空的乱想。
张志和《渔歌子》
[原文]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 ,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今译] 西塞山前,白鹭在水色山光中翩飞,桃花吐 着鲜妍,流水漾着绿蓝,一条条游弋嬉逐的鳜鱼 有多么肥。戴着青色斗笠,披着绿色蓑衣,在斜 风细雨中安然垂钓,何必把家回。
[简析]

作者拈取江南水乡春汛时节几种常见的有代 表性的景物,略加联缀点染,并将悠然自得的渔 翁形象巧妙融入,构成了一幅色调鲜明、境界淡 远的烟波垂钓图。作者长期隐居江湖,自号“烟 波钓叟”,故对烟波之境清空疏淡的妙致能够体 会得真切而深刻;加之兼擅丹青,懂得如何调配 色彩,懂得如何截取动态景物最富于美感包孕的 一刹那,因而能将诗情与画境高度有机地结合起 来。
刘禹锡《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在对诗词进行解读和鉴赏时,须注 意发挥好联想和想象。

古诗词作品是一种典型的纲要性、图 式化或轮廓化的结构,其中包含着许多空 白及各种未定之点。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 ,才能使作品的叙事脉络和情感发展的线 索变得连贯、清晰起来,形象和意境变得 具体、丰满起来,作品的言外之意、“味 外之旨”也才会得以呈现,作品留给读者 的“空白”才会得到填补,模糊之点才会 变得清晰。发挥好联想和想象是一件重要 的对作品进行再创造的工作,发挥联想和 想象的过程就是一个对作品进行再创造的 过程。

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对情中景、景中理、事中情、事中理 等,也应注意加以体味和把握。 苏轼《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 独不觉。已而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随行。竹 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 无晴。

在我国古代诗论中,表现“景”的文 字被称为“景语”,表现“情”的文字被 称为“情语”。纯粹的情语很少,纯粹的 景语更少,甚至可以说根本不存在,如王 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一切景语 皆情语也。”
陶渊明《归园田居》(节选)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 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除了 字面所描绘的形象、所表达的意思之外, 这两句还有隐藏在字面形象之外的另一个 形象,即诗人李白久久地伫立江边,专注 地凝望着孤帆远去的形象;还有隐藏在字 面意思之外的另一层意思,即诗人对于朋 友的一片依依不舍的深情,和他极重友情 的个性品质。但这些东西诗句都并没有明 白说出,只能靠我们去联想和想象,否则 便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把握意象与意境,最重要的是要 能把握、体味其“韵外之致”、“味 外之旨”。

晚唐诗论家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 中提出了“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之 说,在《与极浦书》中提出了“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之说。所谓“韵外之致 ”、“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 外之景”,是指作品在其文字所直接提供 的形象、情感、意义之外的更为深厚、悠 远的蕴涵。把握作品的“韵外之致”、“ 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古诗词鉴赏才算进入了一个高的层次 。
古诗词的解读、鉴赏和教学
张亚新
北京教育学院

一、进行古诗词教学,最重要的是要 把古诗词的美质揭示出来,从而将学生学 习的欲望和兴趣激发出来。
(丹麦)勃克兑斯:“我们观察一切事物
,有三种方式:实际的、理论的和审美的 。” 朱光潜《谈美》:“我们对待一棵古松 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
学研究》2008年第二期卷首语《文本解读的科学》,作者 张亚新)
在对诗词进行解读和鉴赏时,须注意整体把 握作品,同时从关键字、词入手,抓好对名句、 警句、“诗眼”、“词眼”的鉴赏与解读。 整体把握作品,才能避免以点代面、以偏概 全、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甚至肢解作品的情况发生。 但同时也要突出重点。一些关键的字、词(包括 标题)能给我们提供关键的信息。名句、警句、 “诗眼”和“词眼”是诗词作品的精要之处、闪 光之处,对触发读者的“想象点”,引导读者感 受和“进入”作品的意境、掌握作品的精髓均很 有好处,不能轻轻放过。
不可能“看到”和感悟到。而没有“看到”
和感悟到这一层,显然就不能算是真正读 懂了作品,至少是没有完全读到位。因此, 我们在讲授诗词作品时,一定要引导学生 大胆地联想和想象,让学生从作品的“无” 中看到“有”,从“虚”中看到“实”, 从有限看到无限,并将自己的感受、理解 和看法大胆地说出来。(本文节自《北京教育教

有必要弄清楚鉴赏与评论、研究之间的 区别与联系。其区别主要是:
鉴赏主要是一种审美享受活动,对对象主要 是一种感性的把握,主要运用形象思维,在鉴赏 时可以有个人的偏好,不一定作客观、公正的评 价。而评论和研究是一种科学活动,主要对对象 作理性分析,主要运用抽象思维,态度必须力求 客观、公正。 但鉴赏与评论、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 活动与理性活动往往是交错在一起的,在不少情 况下,很难将两者截然加以分割。

温庭筠《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满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宋欧阳修引梅尧臣语:“若意新语工 ,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 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 外,然后为至矣。……若温庭筠‘鸡声茅 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 ,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愁旅思, 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

把握古诗词美质的几个关键点

要揭示、把握古诗词的美质,须从语 言文字、情与景、意象与意境、 “韵外之 致”与“味外之旨”、名句警句等方面入 手,同时这些地方也是承载了古诗词美质 的地方,是我们解读、鉴赏、品味的重点。

古诗词是借助书面语言和文字传承到 今天的,语言文字是古诗词所有信息和意 义价值(无论是思想的,还是艺术的)的 载体,是古诗词的物质外壳,是直接诉诸 观者的视觉和听者的听觉的,因此鉴赏和 解读古诗词必须从其语言文字入手,做好 朗读、背诵、品味等工作,以通过对其字 义(词义)、音韵、节奏、色彩等的感受 与把握,进一步理解与把握作品在思想艺 术方面的涵蕴及特色。

在解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应开 展“对话”及适当的拓展、比较。 对话(不仅对话文本,还要对话作者 、编者,即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 创作动机、编者的编选意图等),拓展( 旁及相关诗词作品)、比较(与相关诗词 作品进行比较,以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审美 特征,品味其中的独特之处)。

对古诗词做今译,在内容、情感、 音韵、节奏、风格等方面应尽量吻合 原文.
谨表示
衷心感谢!

(2) 在诗词中,情景的组合或先情后景 ,或先景后情,或情景相间。组合的形式 不同,艺术的效果和感染力也各不相同 。 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情与景的融合,形成意象与意境 意象和意境是我国独创的具有鲜明民族 特色的审美范畴,早在《周易》中,就有 了“立象以尽意”的说法。所谓意境,指 主观情意与外在物象的有机的整体性的融 合。不少意境由若干个立体的“空间”组 成,如宗白华所说:“艺术意境不是单层 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 的创构。”而意象则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 体的、细小的单位,它可以是单个的、平 面的。
陶渊明到苏轼〉,张亚新著,济南出版社2004年初版,2008年再版) )

还有以下两种情况须注意:
(1) 在诗词中,一般均以乐景写乐情、哀景 写哀情,然亦有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者 。王夫之《姜斋诗话》:“以乐景写哀、以哀景 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杜甫《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