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二年级语文上册17登鹳雀楼教案苏教版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说课稿及教学反思【导语】《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风景,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完美无缺。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说课稿及教学反思相干资料,期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能力目标: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视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诵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书写6个字,并且要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难点: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肯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诵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爱好,引导学生仔细视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诵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豪情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着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爱好会面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
生:(朗诵古诗)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
(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间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爱好盎然地走近古诗,在认识诗人王之涣时,设计了一个小困难,并且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不仅创设了学诗的情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苏教版《登鹳雀楼》优质教学设计(精选12篇)
苏教版《登鹳雀楼》优质教学设计(精选12篇)苏教版《登鹳雀楼》优质教学设计(精选12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登鹳雀楼》优质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鹳雀楼》优质教学设计篇1[目标预设]1、知识方面: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情感方面: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技能方面:能初步学会借助插图、工具书等途径学习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读诵古诗。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设计思路]一、做必要的讲解和说明。
对作者和鹳雀楼教师做一些详细的说明,帮助学生来理解这首诗。
二、从指导读出停顿入手,教给学生“音断而意不断”的方法。
这样可以快速地读出诗的韵律美感。
三、学法随评语等途径渗透。
教给学生“利用手中资料或插图来帮助学习古诗”的方法。
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
四、自读自悟,鼓励质疑。
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来使学生从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和提高。
五、引导合作在合作中探索规律,了解方法,理解全文大意。
六、结合实际拓展延伸,突破难点。
结合学生实际来深层次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释题激趣1、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到山西永济县去看一座楼,(出示图片)这是一座三层的楼阁,因为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休息,所以被人们称为“鹳雀楼”。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案《登鹳雀楼》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案《登鹳雀楼》苏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案《登鹳雀楼》1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
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
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
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学生动脑想办法。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
板书“颧雀楼”。
谁来叫叫它的名字?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
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生(齐):登到最顶层!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七1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登鹳雀楼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文。
情感目标: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投影、小黑板,词卡。
教学时间:教学过程:2课时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谈话。
我们学习了许多首古诗,谁会背诵?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一首诗,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写的,是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登鹳雀楼指名拼读“登”(deng),要求读准后鼻音。
教学登字,指名拼读“鹳”3. 解题“登”是登上的意思。
鹤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
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常有鹤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鹤雀楼"。
"登鹤雀楼"就是登上鹤雀楼。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鹤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
2. 投影出示课文内容。
3.范读。
3.指名试读。
注意正音要求读出节奏,不能唱读。
学生自读课文。
借助拼音读通课文指名读正音,指名读,齐读指名读诗三、理解诗句 1.学习一、二两行。
理解意思。
①出示课文投影。
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鹤雀楼,他(1)指名读一、二两行。
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②答问。
诗人在鹤雀楼上看到什么?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傍晚)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
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投影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靠着连绵不断的群山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靠着"的意思?(依)指名回答(太阳、青山、黄河)诗人站在鹤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诗人还看到滔滔的黄河,奔腾咆哮着的水流向大海。
指名读,说说一、二行的意思。
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学生练读一、二两行。
2.学习三、四两行。
(1)谈话。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登鹳雀楼》教案.doc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登鹳雀楼》教案【篇一】(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指名背诵《夜宿山寺》。
2、学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1)简介作者。
(板书:王之涣)(2)释题。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
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
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
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
(将学生引入诗境)(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
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
(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
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
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
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2、出示投影,教师指图描述。
(这就是鹳雀楼。
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
(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
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17.登鹳雀楼(教案)_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17.登鹳雀楼(教案)_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17.登鹳雀楼【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字词意思及古诗的大概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借助工具书探究、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习本课的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借助工具书探究、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
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趣味导课1.课件出示鹳雀楼图片谈话交流:大家知道我国古代四大文化名楼吗?(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鹳雀楼)2.引入课题:鹳雀楼是四大名楼之一,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
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
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
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
3.师板书课题,学习生字“雀”。
“隹”部,隹这个字一般都跟鸟有关例如:“鹰”“雁”都有隹部,所以它指的一种鸟,凡是带有隹部的这个字,写的时候距离要紧一些。
二、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自己大声读课文几遍,做到不错读,不漏读,不重读。
(2)同桌互读课文,纠正生字字音,画一画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3)图文结合,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2.自学汇报(1)认读生字课件出示生字游戏,检查学生生字认读情况。
雀楼依入欲穷目更(2)给生字组词雀(麻雀)楼(楼房)依(依次)入(出入)欲(欲望)穷(贫穷)目(眼目)更(更好)(3)感知内容指名结合插图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集体交流。
这首诗主要写诗人登上鹳雀楼所看到的景色及从登高中所感悟的道理。
三、精读领悟1.理解诗句意思(1)出示“白日依山尽”课件出示插图“白日”指什么?(傍晚的太阳)“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尽”尽头,完了。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7课《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7课《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7.登鹳雀楼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学习并积累与生字有关的新鲜词语。
2.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图文对照,展开想象,初步感知古诗大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8个生字,学习并积累与生字有关的新鲜词语。
2.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图文对照,展开想象,初步感知古诗大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三、前置学习活动无四、教学课时 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初读课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出示课题。
指名读,注意正音。
齐读课题。
(二)识读“雀”、“楼”,读懂课题1.“雀”是本课的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指生说。
2.“隹”:出示“隹”的演变过程,知道“隹”是一种短尾巴鸟。
3.以前学过的哪些字里带有“隹”?(准、难)4.借助字形理解“雀”:“隹”的上面加一个“小字头”就是“雀”,一种小小的短尾巴鸟。
出示“麻雀、黄雀”词语及图片,读一读,认一认。
课题中出现了一种“雀”叫什么?(鹳雀)5.在黄河边上有一座楼,名叫“鹳雀楼”,为什么取名“鹳雀楼”?指生说。
师介绍。
6.“楼”也是本课的生字,为什么是“木字旁”呢?指生说。
它的意思就藏在偏旁里。
7.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登上了“鹳雀楼”,把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就是:登鹳雀楼。
指导读课题。
(“登”表示动作,“登”字后面稍稍停顿一下)。
(三)反复诵读古诗,读对、读懂、熟读成诵1.借助拼音,把古诗读正确(1)古诗能读正确吗?轻轻打开课本114页,做好读书的准备。
就这样端好书,慢慢读,借助拼音把诗读两遍,自己读自己的。
(2)拿出铅笔,用横线标出生字新词,一边标,一边再读一读。
读给同桌听一听。
(3)检查正确朗读情况。
师相机评价,指导读准“依山尽”“入海流”“欲”“穷”“更”“一层楼”等字词。
2.图文对照,初步感知古诗大意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这首诗给我们画了一幅怎样的画呢?闭上眼睛,听老师读,想一想:你都看到了什么?在自己的脑海中画一画。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案:17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教课目标要求:1、能正确,流畅地朗诵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3、初步理解诗的境界及包含的真理。
重难点剖析:抓住要点词理解诗意,指导感情朗诵。
教具准备:投影图,生字卡片,田字格小黑板、录音机。
教课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课内容:初读课文,学生生词,细读古诗。
教课过程:一、启迪讲话,导入新课。
讲话:小朋友已经学过了许多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小朋友学的古诗还真许多呢?今日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1、板书课题:17 登鹳雀楼。
指名拼读“鹳”(guan)。
2、解题:“登”是登上的意思。
鹳雀是一种鸟儿 ,样子像鹤。
在山西省永济有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逗留在上边歇息,因此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王之涣。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跑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课文内容(小黑板)。
2、要求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3、范读。
四、理解诗句。
学习一,二两行。
1、指名读一,二两行。
理解:(1)出示课文投影图:一天夜晚,诗人登上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晕气概多么壮观。
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太阳,青山,黄河)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夜晚)你怎么知道的?课文中把夜晚的太阳叫什么(白天)夜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看图),它会怎么落下去?课文里哪个词是“靠着”的意思?(依);“尽”是什么意思?(“尽”就是“完”的意思)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了什么?(黄河水流入海洋)(2)指名说这句话的意思?(夜晚 ,太阳依着群山落下去了,滔滔的黄河水奔跑,吼怒着向海洋流去)(3)看图,听录音(水浪声)(4)指导朗诵:小朋友,黄河水流向海洋,那黄河水怎么流向海洋的呢?流向海洋是怎么个气概呢?此刻老师带你们到黄河畔上去听一听,看一看。
(5)小朋友们,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让我们用高昂的腔调读一读第一句。
自由读;范读;指名。
(二年级语文教案)《登鹳雀楼》说课稿
《登鹳雀楼》说课稿二年级语文教案教材简析:《登鹳雀楼》是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的第17课,作者王之涣,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感想。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能初步学会借助插图、工具书等途径学习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读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法、学法:一、做必要的讲解和说明。
对作者和鹳雀楼教师做一些详细的说明,帮助学生来理解这首诗。
●二、从指导读出停顿入手,教给学生“音断而意不断”的方法。
这样可以快速地读出诗的韵律美感。
●三、学法随评语等途径渗透。
教给学生“利用手中资料或插图来帮助学习古诗”的方法。
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
●四、自读自悟,鼓励质疑。
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来使学生从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和提高。
●五、引导合作在合作中探索规律,了解方法,理解全文大意。
●六、结合实际拓展延伸,突破难点。
结合学生实际来深层次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到山西永济县去看一座楼,(出示图片)这是一座三层的楼阁,因为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休息,所以被人们称为“鹳雀楼”。
伸出手,和我一起写写它的名字,师生齐板书。
(加拼音,小字头加“隹”字旁。
)谁来叫叫这座楼的名字呢?(指多名学生读)2.鹳雀楼刚刚建好的时候还不怎么有名气。
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来到这里(板书:王之涣),他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
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啦。
这首诗的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谁来读读课题。
3.诗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打开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这首千古名诗吧!●二、初读古诗1.请小朋友先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登鹳雀楼苏教版二年级上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
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4.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5.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古诗《登鹳雀楼》,加深对古诗的记忆和理解。
2.教师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如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鹳雀楼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教师提醒学生在课后注意复习生字词,巩固所学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案例中,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和多媒体展示,成功地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诗歌情境。这种情景创设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还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感悟诗歌的意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鹳雀楼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楼的高耸和江的辽阔,帮助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教师以生动的语言描述鹳雀楼的美景,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站在楼上,远眺黄河的壮阔景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
3.通过音乐、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营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诗歌的美。
2.利用多媒体展示鹳雀楼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楼的高耸和江的辽阔,帮助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3.教师以问题引导方式导入新课,如“你们知道鹳雀楼吗?它在哪里?有什么特别之处?”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登鹳雀楼》,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培养学生的语感。
2017-2018年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优质教案【新版】
17 登鹳雀楼教学目标:德: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智: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课文录音、投影片、词卡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第周星期总课时数教学内容: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学习本课生字词。
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
2.理解诗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朗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
教学流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
小朋友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17登鹳雀楼指名拼读“登”(dēng),要求读准后鼻音。
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guàn。
3、解题。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1、幻灯出示课文内容。
2、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3、范读三、理解诗句1、学习一、二两行。
(1)指名读一、二两行。
(2)理解意思。
①出示课文挂图。
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②答问。
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的?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图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靠着”的意思?(依)引导学生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尽”就是“完”的意思。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③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④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相机板书:景(看)]2、学习三、四两行。
(1)谈话。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2)指名读三、四两行。
(3)理解。
欲:想要。
穷:穷尽。
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
苏教国标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登鹳雀楼
苏教国标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登鹳雀楼一、教学目标1.了解《登鹳雀楼》这篇唐诗,并能够正确朗读。
2.学习诗歌的韵律结构,培养感受节奏的能力。
3.通过对登鹳雀楼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唐朝的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如下:1.学习唐诗《登鹳雀楼》的内容和韵律。
2.采用朗读和赏析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
本堂课的教学难点:1.学生对唐诗《登鹳雀楼》的理解和感受。
2.如何引导学生准确了解并诠释唐诗的韵律。
三、教学过程a.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段预热的视频,介绍唐代的文化和《登鹳雀楼》的背景。
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为学生介绍:1.唐代的文化繁荣和辉煌。
2.唐朝的代表性诗人和他们的作品。
3.《登鹳雀楼》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
b. 学习唐诗《登鹳雀楼》1.教师带领整个班级学习唐诗《登鹳雀楼》,复述诗歌的大意和背景。
2.通过互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节奏和韵律。
c. 朗读练习1.教师按照韵律逐句指导学生朗读,并纠正他们的发音和节奏。
2.学生分组进行朗读练习,教师对每个小组进行点评和指导。
d. 诗歌赏析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诗歌赏析,通过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和想象力,促进学生对唐诗的理解。
2.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让他们正式演绎一下诗歌,让学生能够在分享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e. 作文练习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一篇作文的练习,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2.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简单的点评,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四、教学评价1.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和诗歌赏析的互动,了解学生对唐诗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作文练习,评估学生对《登鹳雀楼》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苏教版二上17.《登鹳雀楼》教学设计(通用14篇)
苏教版二上 17.《登鹳雀楼》教学设计(通用14篇)苏教版二上 17.《登鹳雀楼》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学写四个生字。
3、整体感知古诗描写的意境。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一、导入,解题,读题1、小朋友喜欢背古诗吗?谁来背?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伸出右手食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书登鹳雀楼)这四个字都是生字,是我们的新朋友,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标拼音)指名读3、(出示图)鹳雀楼,是我国著名的风景胜地,因为经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儿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
登,看老师的手势,明白什么意思吗?一步一步向上登上鹳雀楼就叫——登鹳雀楼。
知道意思就会读得更好。
指名读课题(登/ 鹳雀楼)齐读。
【设计意图背古诗导入,揭示课题,理解题意,指导读准、读好。
】二、读通古诗1、了解作者这首诗是谁写的?王之涣是唐朝的大诗人,写了不少著名的诗。
2、这首诗写了什么?捧好课文纸,听老师来读一读,听清老师读的每个字的发音。
3、现在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自由读读这首古诗,看着拼音把每个字读准确,多读几遍,把每行诗句读通顺。
4、这首诗有的小朋友很熟悉,但要读准它,却不容易。
(出示古诗)来挑战吧,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试试。
指名读,相机正音后鼻音登更层前鼻音尽边音楼里翘舌入齐读全诗5、去拼音读借助拼音,古诗读得很流利。
离开了拼音朋友的帮助,(出示去拼音诗)大家还能读准吗?(出示)看,你们的读书声引来了两只小鹳雀。
小朋友读得好,它就带我们去登楼。
我们再来读给它们听。
指名读。
齐读。
【设计意图把古诗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看似简单,但操作时却不易。
前后鼻音、平翘舌音等都是纠正的重点。
再加之孩子们先入为主的错误读音的影响,课堂上纠偏的教学就显得很重要。
去拼音读时,设计鹳雀登楼的动画引领,意在激励学生学有所趣,学有所乐。
】三、读懂古诗1、同学们,诗人也和我们一样,去登鹳雀楼,会看到了什么美景呢?仔细看看课文纸上的插图,动脑筋想一想,说一说。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语文3、学生课前准备:(1)自学生字。
(2)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给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3)用百度搜索查阅王之涣和鹳雀楼相关资料。
(4)画纸、彩笔。
4、教师课前准备:百度搜索《登鹳雀楼》相关教学资料。
(1)找《登鹳雀楼》一课教学设计作参考。
(2)依据《新课程标准》、班级学生学情,结合百度搜索,确定《登鹳雀楼》一课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制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3)用百度搜索《登鹳雀楼》朗读录音学习参考,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
搜索《登鹳雀楼》歌曲音频资料,引导学生学会用多种形式学古诗。
(4)用百度搜索《登鹳雀楼》一课课件作参考,搜索相关图片整理制作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
教学课题: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登鹳雀楼》。
教材分析: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之涣所作,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时的所见所思。
诗虽短小,但内容却很丰富。
整首诗气势恢弘,意境高远。
这首诗由两个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巧合天成,意境浑圆深远,读起来琅琅上口。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
前一句是眼见之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后一句由实及虚,抒写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入海的开阔意境。
诗人融情于景,为后两句析事明理铺垫。
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
作者由景生情,抒发了他高瞻远瞩、蓬勃向上的情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学习生字,背诵课文。
难点是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
(二年级语文教案)《登鹳雀楼》说课稿
《登鹳雀楼》讲课稿二年级语文教课设计教材简析:《登鹳雀楼》是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的第17 课,作者王之涣,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感想。
教课目的: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这首诗。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斗向上、踊跃进步的精神。
3.能初步学会借助插图、工具书等门路学习古诗。
教课要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绘的情景,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读诵古诗。
教课难点:领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斗向上、踊跃进步的精神。
教法、学法:一、做必需的解说和说明。
对作者和鹳雀楼教师做一些详尽的说明,帮助学生来理解这首诗。
二、从指导读出停留下手,教给学生“音断而意不停”的方法。
这样能够迅速地读出诗的韵律美感。
三、学法随考语等门路浸透。
教给学生“利用手中资料或插图来帮助学习古诗” 的方法。
弄懂要点词语的意思。
四、自读自悟,鼓舞怀疑。
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教师依据详细状况来使学生从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和提升。
五、指引合作在合作中探究规律,认识方法,理解全文粗心。
六、联合实质拓展延长,打破难点。
联合学生实质来深层次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课过程:一、引入新课1.同学们,今日老师和你们一同到山西永济县去看一座楼,(出示图片)这是一座三层的楼阁,由于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歇息,因此被人们称为“鹳雀楼”。
伸出手,和我一同写写它的名字,师生齐板书。
(加拼音,小字头加“隹”字旁。
)谁来叫叫这座楼的名字呢?(指多名学生读)2.鹳雀楼刚才建好的时候还不怎么出名气。
唐朝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到达这里(板书:王之涣),他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
此后此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啦。
这首诗的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谁来读读课题。
3.诗中究竟写了些什么呢?翻开书,让我们一同来读一读,赏识一下这首千古名诗吧!二、初读古诗1.请小朋友先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二年级语文上册17登鹳雀楼教案苏教版
17.登鹳雀楼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7.登鹳雀楼学会本课7个生字,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登字头”。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涌诗文。
情感目标: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投影、小黑板,词卡。
教学时间:教学过程:2课时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谈话。
我们学习了许多首古诗,谁会背涌?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一首诗,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写的,是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17登鹳雀楼指名拼读“登”(deng),要求读准后鼻音。
教学登字,指名拼读“鹳”3. 解题“登”是登上的意思。
鹤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
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常有鹤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鹤雀楼"。
"登鹤雀楼"就是登上鹤雀楼。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鹤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
2. 投影出示课文内容。
3.范读。
3.指名试读。
注意正音要求读出节奏,不能唱读。
学生自读课文。
借助拼音读通课文指名读正音,指名读,齐读指名读诗三、理解诗句学习一、二两行。
(2)理解意思。
①出示课文投影。
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鹤雀楼,他(1)指名读一、二两行。
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②答问。
诗人在鹤雀楼上看到什么?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傍晚)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
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投影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靠着连绵不断的群山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靠着"的意思?(依)指名回答(太阳、青山、黄河)诗人站在鹤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诗人还看到滔滔的黄河,奔腾咆哮着的水流向大海。
指名读,说说一、二行的意思。
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学生练读一、二两行。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友情链接相关搜索: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性资料【鹳雀楼】旧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
前面能够望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
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又名鹳鹊楼。
楼共三层,是当时文人游览的胜地。
此楼北宋时还存有,后来被河水冲毁。
题目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诗人。
王之涣,并州人,其兄之咸、之贲皆有文名。
天宝间,与王昌龄、崔国辅、郑昈联唱迭和,名动一时。
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长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
诗六首,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其一)和《送别》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两首最脍炙人口,可谓“皤发垂髫,皆能吟诵”;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
优秀课例:登鹳雀楼(教学片段)1.学习第一行诗句(1)请小朋友轻轻读一读第一行诗句,一边读一边看书上的插图,看看哪几个字图上有,想想是什么意思,所以这次读的要求是:看图读,想意思。
(2)理解:白日依山尽。
(卡片出示)(日:太阳;山:连绵起伏的群山)a、“日”是太阳,那么这时候太阳怎样了呢?“依山尽”是什么意思呢?现在老师请电脑博士帮帮助,让太阳动一动,大家仔细看,太阳怎样了。
(显示:太阳慢慢落下来)b、小朋友,你们看到太阳怎样了?对,太阳靠群山慢慢落下去了,最后看得见吗?看不见了,就是:尽:完了。
C、小朋友,太阳每天什么时候下山的?对傍晚,傍晚时太阳下山了。
诗中的“白日”就是指“傍晚的太阳”。
d 、“白日依山尽”是什么意思呢?(傍晚的太阳慢慢的落下去不见了。
)(3)指导朗读小朋友,太阳地慢慢地落下去的,那么这行诗句,特别是“依山尽”该怎么读呢?读得快些还是读得慢些,各人自己读读,一边读一边要想象太阳慢慢下山的情景。
各自练读,范读、跟读过渡:小朋友,用“看图读,想意思”的方法学会第一行诗句,下面就用这种方法学习第二行诗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登鹳雀楼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7.登鹳雀楼
学会本课7个生字,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登字头”。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涌诗文。
情感目标: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投影、小黑板,词卡。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谈话。
我们学习了许多首古诗,谁会背涌?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一首诗,这首诗是唐代诗人
写的,是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17登鹳雀楼
指名拼读“登”(deng),要求读准后鼻音。
教学
登字,指名拼读“鹳”
3. 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
鹤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
鹤。
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常有鹤雀停留在
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鹤雀楼"。
"登鹤雀楼"就是登上鹤雀楼。
这首诗的作者是
唐代诗人王之涣。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鹤雀楼,
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
首诗。
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
2. 投影出示课文内容。
3.范读。
3.指名试读。
注意正音
要求读出节奏,不能唱读。
学生自读课文。
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指名读
正音,指名读,齐读
指名读诗
三、理解诗句学习一、二两行。
(2)理解意思。
①出示课文投影。
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鹤雀楼,他
(1)指名读一、二两行。
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②答问。
诗人在鹤雀楼上看到什么?
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傍晚)你怎么知道这是
傍晚的太阳。
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
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投影上演示
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靠着连绵
不断的群山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靠着"的
意思?(依)
指名回答(太阳、青山、黄河)
诗人站在鹤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诗人还看到滔滔的黄河,奔
腾咆哮着的水流向大海。
指名读,说说一、二行的意
思。
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学生练读一、二两行。
2.学习三、四两行。
(1)谈话。
诗人登上鹤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3)理解。
欲:想要。
穷:穷尽。
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
更:再。
引读
(2)指名读三、四两行。
(4)指名说说三、四两行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层楼。
(5)看图体会,练习朗读。
练说全诗的意思。
1齐读课文
2.讨论。
认真看图思考。
(1)自由练说。
(2)指名试说。
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自由练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四、指导朗1.朗读。
读、背诵全文全诗朗读的速度不要太快,要读出停顿和重音。
教师范读
2.背诵学生自由练习指名读
指名试背
齐背
五、指导书写出示生字:极特些校课
认识新部首“牛字旁”1说说你记住了那些字。
2师生共同分析字形。
3看笔顺图,记忆“极特些校课”的笔顺。
4按笔顺描红。
5.《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
八作业练读课文。
抄写生字。
读抄词语(课后第三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指名背诵课文开火车认读练说
二、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1.教学字形。
引导用熟字记生字。
楼依尽人欲穷
"压"是"厂字头",不要多加一点。
2.指导写法。
待、化:左窄右宽
挺:要摆匀称。
3.学生描红。
认读生字
三、课堂练习
1.读词抄词。
(课后第三题)
2.给下面的字加个偏旁或字,再组词。
化一( ) 且一( )
青一( ) 公一( )
扩词。
板书:17.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