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启示
三国演义道理启示
![三国演义道理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92098e6b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e9.png)
三国演义道理启示
1、空城计,告诉我们打败自己的人,往往是自己。
所以在失败的时候要首先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
2、桃园三结义,告诉我们不论小事大事都需要志同道合的人相助的话会很快解决问题,所以到最后关羽和张飞为刘备的蜀国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3、煮酒论英雄,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有远大抱负,那么他就会一直朝着这个远大目标努力,而不会将注意力放在那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情上去斤斤计较。
4、三顾茅庐,告诉我们要想成功办成一件事是不容易的,必须要有耐心,知难而进,不要放弃的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最终刘备终于打动诸葛亮。
5、舌战群儒,告诉我们知识不但要会,还要会表达,才可以胜利,同事一个人要有高瞻远瞩,统领全局的格局。
6、草船借箭,告诉我们要善于利用各种条件,包括对手的性格,气象条件,来巧妙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7、七擒孟获,告诉我们宽容待人,善于饶恕别人,可以获得别人的真心。
三国演义给我们的启示和道理
![三国演义给我们的启示和道理](https://img.taocdn.com/s3/m/722865dc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11.png)
三国演义给我们的启示和道理
1. 统一思想、意志和行动力的重要性。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张飞、刘备三兄弟同心协力、志愿相同,才能够在艰难的时刻创造了许多奇迹。
2. 投机取巧、不择手段都会失败。
比如,董卓、吕布等人投机取巧最终都没有好下场,而曹操因思虑周密、谋略高超而成为了三国时期的强者。
3. 勇气和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三国演义中,无论是关羽、赵云、张飞等人的英勇无畏,还是刘备、诸葛亮等人的忠诚正直,都彰显出了勇气和信仰的不可替代性。
4. 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眼界,总结前人经验是不可或缺的。
比如,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总结了历代军事家的经验,养成了严密的军事思想;而诸葛亮通过学习前人的经验,制定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策略。
5. 领导者的人格和品质至关重要。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卑微和正直、曹操的才气和果敢、孙权的胆略和智慧都成为了他们在群众中的领袖魅力的来源。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23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2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cdd8c0a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bf.png)
《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23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个寒假,怀着对悠悠历史的向往,我翻开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主要讲述公元三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读完这本书,我被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深深地吸引了。
大家一定觉得很奇怪吧!曹操诡计多端、多疑,历史多以“奸雄”而论之,为何我不爱“英雄”而独爱“奸雄”呢?“奸雄”顾名思义奸而雄者。
曹操最被大家所诟病的无非两点:一是误杀吕伯奢一家后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二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以敝之拙见:第一点可从史书找反驳,第二点曹操之所以那么做是时事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而且在董卓进京后群雄都无动于衷,只有曹操挺身而出,难道这不是英雄所为吗?曹操为人诚实、亲民、从不阳奉阴违,这样的人在现代也是值得尊敬和学习的。
看到曹操的这些品质,联想到生活中,我们还好意思说他“奸”吗?马路上老人摔倒了,围拥而观、拍视频、发朋友圈已成常态,扶与不扶早已不是重点,甚至连报警都不愿动动手指。
如果我们都能像曹操一样挺身而出,那么社会的负面新闻会少之又少。
工作中领导提出一个并不完善的方案,拍马屁、阿谀奉承声声不断。
如果我们能像曹操一样直言进谏,那么公司的业绩会是蒸蒸日上。
说到我自己,每次都是能言善辩,却总是不屑于去实践,结果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啊!读懂了曹操,就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争做一个现代“英雄”。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我们正值治世,让我们做能臣吧!《三国演义》读后感篇2寒假我品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一书,让我受益匪浅。
它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
三国演义我明白了什么
![三国演义我明白了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ca7ba6ea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80.png)
三国演义我明白了什么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生智慧。
读完《三国演义》,带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1.历史观念:《三国演义》以真实的历史背景为基础,虽然是虚构的小说,但其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塑造仍然让人深思。
它让人们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启发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和研究。
2.人性观察:小说中塑造了众多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各种不同的人性特征,如忠义、勇敢、智慧、阴险等。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我们可以反思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忠义情怀:《三国演义》中有许多忠义之士,如刘备、关羽、张飞等,他们忠于国家、忠于君主、忠于义士之道,展现了忠义之美。
能从中感受到忠诚、义气等传统美德的力量。
4.权谋智慧:《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不乏智谋之士,如诸葛亮、司马懿等,他们在政治斗争和战争中展现出高超的智慧和计谋。
通过他们的故事,可以了解到权谋斗争的残酷和智慧的重要性。
5.战争与和平:《三国演义》中描写了大量的战争场面,展现了各种战略战术和兵法。
但与此同时,也有人物在追求和平、倡导仁爱,如刘备和诸葛亮等。
这给人们提供了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三国演义的道理启示
![三国演义的道理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328307ff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d1.png)
三国演义的道理启示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绘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斗争和英雄豪杰的事迹。
这部作品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启示,以下是其中一些值得思考的:
1. 智勇双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赵云、周瑜等人都是智勇双全的代表,他们既有出色的智谋,也有非凡的战斗力。
这告诉我们,智慧和勇气都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2. 团结合作:在《三国演义》中,三国的兴衰与否与各方势力的团结合作密切相关。
只有团结一致,协作配合,才能战胜敌人,实现共同目标。
3. 谨慎行事:在三国时期,很多人由于骄傲和鲁莽而陷入困境。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败亡和刘备的胜利,也都与其谨慎与决断有关。
这提示我们,在做事时要慎重考虑,不可轻率行事。
4. 超越个人利益:《三国演义》中有许多英雄人物,他们虽然属于不同势力,但都有着超越个人利益的追求。
他们为国家和民众的利益奋斗,彰显了忠诚和无私的品质。
5. 求贤若渴:《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曹操等人都非常重视人才,他们积极求贤若渴,能够吸纳各方人才,充分发挥其才能,这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6. 谋定后动:《三国演义》中智谋过人的英雄们往往都是谋定后动,深谋远虑,不冲动行事。
这告诉我们,计划和谨慎是成功的重要步骤。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勇气的作品,其中的道理启示在现实生活中同样适用。
它教导我们团结合作、勇往直前、
重视人才和谨慎行事,这些都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则。
《三国演义》对我的启示
![《三国演义》对我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4beda657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7a.png)
《三国演义》对我的启示1. “既生瑜,何生亮!”这让我明白不要嫉妒别人的才能,要努力提升自己呀。
就像那次我和小伙伴一起参加绘画比赛,我看到他画得那么好,心里就有点不是滋味,可后来我一想,与其嫉妒,不如向他学习,自己也加油画呀,最后我们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呢!2. “吾乃常山赵子龙也!”哇,赵云好勇敢啊,这启示我遇到困难不能退缩。
有一次我在外面玩,天黑了有点害怕不敢自己回家,可想到赵云的勇敢,我就鼓起勇气自己走回去了,我也可以很勇敢的!3.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哎呀,曹操可真自私呀,这告诉我们不能这么自私。
有次我有个好吃的,本来不想分享,可想到曹操这样不好,我就分给了朋友们,大家一起吃可开心啦!4.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吕布那么厉害,可他品德不好呀,这让我知道就算有本事也要品德好。
就像我们班有个同学学习好但总是欺负人,大家都不喜欢他,品德真的很重要呢!5.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真是太忠诚啦,这启示我要对朋友忠诚。
有一次我和朋友约好了一起玩,结果下雨了,我本来不想去,可想到诸葛亮的忠诚,我还是打着伞去了,朋友可高兴啦!6. “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
”盲目自信可不行呀。
记得那次我没复习就说自己能考高分,结果成绩出来好差呀,以后可不能盲目自信啦!7. “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真的很优秀呢,这让我知道要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
比如我努力学习弹钢琴,经过不断练习,现在弹得越来越好了呢!8.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诸葛亮好聪明呀,这提醒我要多思考。
有次遇到一个难题,我一开始就想放弃,后来想到要多思考,果然就做出来了,多思考真的有用呀!9. “三顾茅庐”,刘备多有诚意呀,这告诉我们做事要有诚意。
像那次我想借同学的书,我就很有诚意地去请求,他就借给我了呢!10. “刮骨疗毒”,关羽好坚强啊,这启示我要坚强面对困难。
有次我摔倒了很疼,但想到关羽,我就咬咬牙站起来了,我也可以很坚强的!。
三国演义给人的启示
![三国演义给人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f847fac3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c4.png)
三国演义给人的启示《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代四大经典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复杂的战争情节和深刻的政治思考而闻名。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文学艺术的价值,更是给人们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启示。
以下是与《三国演义》相关的一些启示。
1. 团结合作的力量:《三国演义》中的人物鲜明而丰富,展现了各种各样的角色与性格。
然而,在故事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在团结合作的基础上,个人的力量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诸葛亮与刘备、关羽与张飞的合作是很好的例子。
团结合作使得他们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最终取得了胜利。
2. 政治智慧与谋略:《三国演义》中的众多政治家都展现了出色的智慧和谋略,如曹操、刘备和诸葛亮。
他们懂得在战争和政治斗争中使用各种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其中的重要启示就是政治智慧和谋略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无论是在个人领域还是在群体和组织中,只有具备一定的政治智慧和谋略,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境。
3. 忠诚和背叛的价值观:《三国演义》中有许多情节涉及到忠诚和背叛的问题。
比如,关羽对刘备的忠诚,曹操的背叛,张飞对刘备的忠诚等等。
这些情节提醒我们,忠诚和背叛是一种价值观的选择。
忠诚意味着对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的坚守,而背叛则意味着对这些信仰和价值观的放弃。
《三国演义》中人物的忠诚或背叛给我们带来了深思,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并以此为准则来选择自己的行为。
4. 兵法和军事智慧:《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情节是整本小说的核心。
这些战争情节充分展现了各种各样的兵法和军事智慧。
例如,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的火攻,长坂坡之战中张飞的连环铠甲等等。
这些战争情节给我们带来了军事智慧的启示,例如在战争中要灵活运用各种兵法,善于运用战术和战略,以达到最好的战争效果。
5. 勇气与胆识: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角色在面对战争和困境时展现出了勇气和胆识。
他们能够坚定不移地面对困难和危险,勇往直前。
这样的勇气和胆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国演义》读后感(15篇)_5
![《三国演义》读后感(15篇)_5](https://img.taocdn.com/s3/m/6d65d02b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cc.png)
《三国演义》读后感(15篇)《三国演义》读后感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首短短的《临江仙》,道尽了多少人世沧桑,多少风起云涌啊!《三国演义》是我最爱读的一本书,书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让我感受颇深,记忆深刻。
读《三国演义》,感受诸葛亮的智慧。
“智绝”诸葛亮初出茅庐,便火烧新野,智算华容道,让关张二人心悦诚服;火烧新野让魏军片甲不留,七擒七纵让孟获五体投地。
但他毕竟不是完美的,错用马谡导致伐魏功亏一篑,“两朝开济老臣心”却落了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下场,让我十分痛心。
读《三国演义》,感受关羽的义气。
“义绝”关羽自从跟随刘备,就从来没有想过另随他主。
曹操惜才,将关羽抓住后,山珍海味、金银财宝供应无缺,连赤兔马也给了他,但仍没有改变他对刘备的忠心。
一得到刘备的消息,关羽便立刻别了曹操去寻刘备,一路过五关斩六将。
后来在华容道,关羽念着曹操对他的恩情,冒着被处死的危险放了他。
但关羽骄傲自大,败走麦城,被东吴杀死,这一情节让我食不甘味。
读《三国演义》,感受赵云的胆识。
当年他带着阿斗,孤身奋战曹操二十万大军,镇定自若,最后脱险。
刘备娶亲时,赵云带着诸葛亮的锦囊,护送刘备带着孙尚香安全回到蜀国。
“一身是胆”的他,让我热血沸腾,深深拜服。
往事如烟,龙争虎斗,也是转头空。
读《三国演义》,让我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些兴衰成败、朝代更迭,还有那永不磨灭的精神。
《三国演义》读后感2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书中有一个人叫刘备,他是蜀国的君主,与张飞关羽为结义兄弟,也是皇室后裔。
人们对刘备的大多数评价是仁义,礼贤下士,虚心,等等好的评价,他似乎成了谦虚和仁义的代表。
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刘备他是一个不关爱家庭,懦弱,虚伪的人的人。
刘备,将复兴汉室看的太重,家庭看的太轻。
有句话说的好,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在刘备眼中,女人不算什么,就像看衣服一样,破了,就再换一件。
赵云从敌阵中杀出一条血路,救出了阿斗,身负重伤来到刘备旁边,而刘备接过孩子后,就把它往地上扔,虎毒不食子刘备确他的亲儿子也要伤害,虽然拉拢了赵云,但是这种做法实在残忍有的人是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当鲁肃第二次来要荆州的时候,刘备就那里哭抱怨自己有多么多么的苦,只为了保住荆州,但是他这样的做法实在有失帝王风范,身为蜀国的头领,当代天子皇叔,却哭的和个小孩一样,有其父必有其子,刘禅变成如此也不奇怪。
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启发10篇
![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启发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07497ae1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e3.png)
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启发10篇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启发篇1读书,可以增加我么的课外知识,因此,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里面的内容令我无法忘怀。
书中,英雄人物极为多。
东汉末年,汉灵帝腐败无能,爆发了黄巾起义,因此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带领士兵们去镇压黄巾军。
战场上,他们经历了风风雨雨,仍然怀着一颗爱国之心,坚强的意志催他们前进,再大的困难也阻挡不了他们。
在刘、关、张的带领下,黄巾军很快被消灭了,国家又恢复了往日的安宁。
然而奸臣当朝又成为了一大灾难,董卓就是其中之一。
四大美女之一貂蝉使用“美人计”,使董卓丧了命。
最后统治整个中国是司马炎,国号为大晋,改年号为秦始元年。
从此晋国建立了统一的政权,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演义》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早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据着非常显赫的地位,我真为中国而感到自豪、骄傲。
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启发篇2看着《三国演义》,不知不觉,我仿佛已身临其境。
东汉末年,汉室颓废,悠悠黄天,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百姓潦倒。
为复国诛途,三国终留魏、蜀、吴。
正谓乱世出英雄,些许无名小卒横空出世。
此三国之战亦被记成了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他为历史战争的实践者,历代文人的书房雅园和历代百姓的茶坊酒肆提供了不尽的生动话题。
本书再现了东汉末年到黄巾起义至三国统一归晋,百位英雄豪杰,在战场上群雄逐鹿、斗智斗勇的风云叱咤的战斗场面。
起初,我只认为《三国演义》是纸上谈兵的散闲书。
可我只看了第一回的题目“宴桃源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就产生了兴趣。
于是我读了十几回合后就认定这是一本了不起的著作,它再现了那古代战场上将士们的英勇杀敌,以及官场上官吏们的尔虞我诈。
本书不仅内容丰富,人物构造也非常细致、严谨、到位,是我国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杰出的、成功的人。
我认为诸葛亮最完美,他才华横溢、神机妙算,可在危难时受刘备之托,忠心耿耿。
三国演义带给我们的启示
![三国演义带给我们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a01b148b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79.png)
三国演义带给我们的启示1.“吾乃常山赵子龙也!”看赵云多么英勇无畏呀!这就告诉我们遇到困难不能退缩,要勇敢面对。
就像上次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爬山,那山可高啦,爬到一半我就累得不行,真想放弃。
可是我想到了赵云的勇敢,我就咬咬牙坚持了下去,最后不也爬到山顶啦!2.“既生瑜,何生亮!”周瑜的这句话多无奈呀!这启示我们不要嫉妒别人的才能,要努力提升自己。
就像在班级里,有的同学成绩特别好,我可不能光嫉妒呀,得向人家学习,自己也努力进步才行呢!3.“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曹操这话多霸气!但也让我们知道不能太自私。
比如有次我和弟弟分苹果,我就不能光想着自己拿大的,也要考虑弟弟呀。
4.“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关羽多狂呀!这提醒我们要有自信,但不能自负。
像那次我参加比赛,开始很自信,可不能变成自负,还是要认真准备呀。
5.“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这让我们明白要努力去做事,但也要接受结果。
像我努力复习考试,就算最后成绩不是特别理想,那也得坦然接受呀。
6.“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真是太忠诚啦!这告诉我们对待朋友和家人要真诚。
就像我对我的好朋友,一定要真心相待呀。
7.“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吕布多厉害呀!这启示我们要有自己的专长。
比如我喜欢画画,那就要把画画学好,成为我的专长。
8.“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多了不起呀!这让我们要立志成为优秀的人。
我也要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让爸爸妈妈为我骄傲呢!9.“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多有道理呀!就像和小伙伴玩耍,有时候会吵架分开,可过一阵又和好啦。
10.“三顾茅庐”,刘备多有诚意呀!这让我们知道做事要有耐心和诚意。
像我求妈妈给我买喜欢的东西,也得有耐心好好说呀。
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19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19篇)](https://img.taocdn.com/s3/m/5eec2f0c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9a.png)
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19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1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国演义读后感1滚滚长江向东,波涛冲走英雄。
对错,成败,转空,古今多少事,都为段子买单。
这首诗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当时,魏、蜀、吴三个强国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逐渐崛起。
他们是三足鼎立,为了一统天下,尔虞我诈,浴血奋战,最后还是把机会给了司马家。
刘备身边有那么多足智多谋的先贤,谁也坚持不到最后;诸葛亮是如此忠诚,但他就是不能帮助阿逗;曹操是一个英雄,但他的权力被司马家族尽了最大努力窃取就像三只老虎之间的竞争,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竞争。
虽然我们经常失败,但还是很有意义的。
因为,竞争重在过程。
我记得上学期在竞选队长时我又报名了。
和以前一样,我怀着一颗充满希望的心填写了申请表,并再次成功通过了第二次测试。
最后说到我的生死。
一开始我是充满期待的,但是当我真的临阵退缩的时候,我担心自己很内向,不能在老师面前发光,不能展现自己。
开始访问的时候,我看着队友们叽叽喳喳转着嘴唇。
我也努力给自己创造机会。
虽然我没有别人那么有活力,但足以给人留下好印象。
同时,我也在努力管理团队的秩序,让孩子们听话。
我那么努力,还是失败了。
几次失败只是你未来成功的垫脚石。
而且,我们不需要在意比赛的结果,只需要看比赛过程中付出的努力。
三国演义读后感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回想三国当年,多少英雄人物,在乱世中实现自己的抱负,智的化身,勇的传奇……今天,我又一次读了《三国演义》,里面一位位英雄人物让我感慨万分。
这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
多少英雄人物,创造了一个个壮举、传奇。
单刀赴会,舌战群儒,火烧赤壁……魏、蜀、吴三国演绎了一个又一个神圣。
诸葛孔明,智的化身。
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和;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写下了《出师表》、《隆中对》等千古名篇;他才智过人,大敌当前,临危不惧,出使东吴,舌战群儒,他不卑不亢,击败了一个个谋士;他羽扇纶巾,用自己的满腹才华,说服了孙权,共同抗曹;他不畏强权,才智过人,与千古一相管仲乐毅、文天祥可比。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及启发5篇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及启发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e5aabcc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aa.png)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及启发5篇《三国演义》是战争小说,描述战争题材,从围绕大小战争故事所构成的特殊情节去观察,也能够理出一个结构脉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及启发,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及启发1最近,老师向我们推荐了几本古典名著,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内心深受震撼。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我仿佛进入了那个风起云涌的三国境界。
诸葛亮又名卧龙先生,与庞统合并“凤雏卧龙”,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帮助刘备打过无数次胜仗,当看到诸葛亮帮助周瑜借来东南风成功火烧赤壁后,又预知周瑜因妒嫉会加害于他,便预先叫赵云前来接应,才得以顺利逃脱之时,我真打心眼里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之才能。
再说说让我佩服的关羽吧。
人称他关公,你看他美髯飘飘,相貌堂堂,武艺高强,忠肝义胆;你看他身着绿锦战袍,手提青龙偃月刀,坐骑马中赤兔;你看他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刮骨疗毒,英勇无畏。
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呀!他忠心辅佐刘备成就大事,即使被曹操俘虏,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时刻不忘回到刘备的身边,以致后来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我觉得这些点点滴滴都能看出关羽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
三国英雄数不胜数,虽然那个战争纷起的时代已经远去,但战马的嘶鸣、英雄的形象依然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从他们身上我明白了为人作事要小心谨慎,智勇双全,要做一个正直忠诚的人。
《三国演义》是一本好书,它如同无声的老师,教给我浩瀚的历史知识,告诉我做人的道理。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及启发2《三国演义》主要讲了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三个国家互相争斗,最后被统一归为西晋的故事。
故事描写了许多鲜活的人物,有义薄云天的关公,有关爱百姓的刘备,有骁勇善战的吕布,也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这些人物让我印象深刻,有几个人物更让我无法忘怀。
《三国演义》读后感及启示范文(5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及启示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26ca685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67.png)
《三国演义》读后感及启示范文(5篇)《三国演义》这本书层次清楚、人物形象生动细致,其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有智勇双全的姜维、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令人肝胆俱裂的五虎上将、阴险狡诈的曹操。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及启示范文,欢迎阅读!《三国演义》读后感及启示范文1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
《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
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
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
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
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
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
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
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
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
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
三国演义告诉我的道理
![三国演义告诉我的道理](https://img.taocdn.com/s3/m/896d77f4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17.png)
三国演义告诉我的道理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描绘了中国汉末至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以及英雄人物之间的争斗和智谋。
这部小说展示了许多重要的道理和思想,以下是一些《三国演义》告诉我们的道理:
1. 智者胜于力量:小说中的关羽、赵云、陆逊等人物都展示了高智商和智慧在战争和政治斗争中的重要性。
他们通过谋略、计谋和智慧来取得胜利,而不是仅依靠武力。
2. 忍耐与耐心:小说中的刘备是一个具有耐心和忍耐力的人物。
他经历了许多失败和挫折,但从不放弃追求自己的目标。
这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保持耐心和坚持不懈。
3. 团结的力量:在小说中,刘备能够聚集到一批令人钦佩的人才,如诸葛亮、关羽、张飞等。
他们的团结和合作使得他们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和对抗强大的敌人。
这告诉我们团结是战胜困难和实现目标的重要因素。
4. 道义与忠诚:小说中有许多人物,如关羽和张飞,他们的忠诚和道义感是他们成功的关键。
他们对朋友和家族的忠诚和信仰是他们行事和决策的指南。
5. 人性的复杂性:小说中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英雄们既有高尚的品质,也存在贪婪、嫉妒和背叛。
这提醒人们要认识和理解人性的复杂性,不只是简单地将人物划分为好与坏。
总体而言,《三国演义》通过描述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之间的争斗和智谋,向读者展示了性格品质、智慧和团结的重要性。
它同时提醒人们要保持耐心和坚持不懈,追求自己的目标,同时要认识和理解人性的复杂性。
三国演义 道理启示
![三国演义 道理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fa70bf9a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11.png)
三国演义道理启示
《三国演义》是一部描绘了中国三国时期历史纷争的长篇小说,它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生活、人性、政治和战略等方面的深刻启示。
以下是一些从《三国演义》中可以领悟到的道理:
人性复杂: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性格各异。
这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人性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评价一个人。
战略重要:在小说中,战争的胜败往往取决于战略的运用。
这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正确的策略和方法对于达成目标至关重要。
团结力量大:小说中多次描绘了各种势力联合起来对抗强大的敌人。
这告诉我们,团结合作可以战胜任何困难。
忠义之德:小说中许多人物都具有忠义之德,他们为了国家和朋友而英勇奋斗。
这告诉我们,忠诚和信义是人生中重要的道德标准。
智慧的力量:小说中的诸葛亮、周瑜等人物以其卓越的智慧和谋略赢得了胜利。
这告诉我们,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应该善于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历史的必然: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都是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这告诉我们,历史的进程有其必然性,我们应尊重历史的发展规律。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示的作品,它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生活、人性、政治和战略等方面的深刻见解。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现实,更好地领悟人生的真谛。
《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15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2df8b37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52.png)
《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15篇)《三国演义》读后感1《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在民间传说和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运用了陈寿所著的《三国志》等正史材料,罗贯中结合自己丰富的社会阅历写成的小说。
小说描写了公元三世纪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展示了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
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
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
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诸葛亮。
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
读了《三国演义》我变得更加诚信。
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个缺点多的不胜枚举的人吧!所以,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的诚信去面对人生吧!《三国演义》读后感2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它是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我被故事里的情节深深吸引住了,看得爱不释手。
《三国演义》第三回写的是:因徐庶帮刘备打了胜仗,曹操的谋士设法将徐庶骗走。
临行前,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孔明。
于是,刘畚打点行李,便与关羽和张飞一起来到了隆中卧龙岗。
第一次,孔明的小童回答:孔明出去了,不知何时才回来。
听完,刘畚觉得惆怅不已。
几天后,刘畚又去拜访时,却只见到了孔明弟弟诸葛均,刘畚无奈,只得怏怏不快离去。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打算再次拜访孔明。
此时张飞、关羽劝刘备不要再去浪费时间了,而刘备却训斥了二人。
到了孔明的茅庐,刘备得知孔明虽在,可正在午睡。
当孔明醒来,发现三人便急忙召进屋。
刘备拜请孔明出山相助,孔明不肯,刘备情急流泪,说:“天下大乱,百姓苦难深重啊”孔明被刘备的诚恳打动了,答应了刘备的邀请。
我被刘备不厌其烦的毅力深深感动:刘备是一个有志气、有追求、有思想的人,做事最终必然成功。
《三国演义》读后感(14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f66395ef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d7.png)
《三国演义》读后感(14篇)《三国演义》读后感篇1暑假期间我读了《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这本书,通过魏、蜀、吴三国的故事,揭示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发展规律。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期至西汉初期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在我读完《三国演义》之后,我觉得最精彩的一次战争是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主要内容为曹操统一北方,决定南下灭掉孙权。
诸葛亮知道若曹操灭掉孙权,下一目标便是刘备,于是他极力促成了孙、刘联合。
共同抗曹,最后在赤壁大战中,曹操八十万大军被诸葛亮用妙计一把火给烧光了,导致曹操大败。
从这一大战可以看出,团结就是力量,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纵观全书,刘备则是“仁”的代表,关羽是“义”的代表,诸葛亮是“智”的代表,曹操乃是“奸”的代表……。
全书400多个人物中,每个人物性格不同,代表也不同。
以上便是我初次阅读《三国演义》的感受,但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将能更加深入的了解《三国演义》,其中的内涵。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2《三国演义》是以三国时期的史实与民间传说为依据,编写出来的优秀历史小说,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
在其中也有许多手法,生动形象的描写出了人物形象。
如“刘关张桃园结义”,运用外貌描写,写出了刘关张三人的相貌,突出人物性格。
为了更加激进情节,又运用了动作手法,如“刘关张大战吕布”,一步步写出它们的每招每式,让情节更加激烈,更加引起读者兴趣。
在人物描写中更有心理描写,如“曹操煮酒论英雄”,写出了曹操与刘备的心理活动,烘托的刘备的英明和曹操的雄心。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语言描写,写人物交流,以达到突出效果。
如“刘玄德三顾茅庐”写了刘备与徐庶的对话,突出了诸葛亮的智慧与刘备的感激不尽。
写到这里,就让我突然想到“走麦城关羽遇难”,应用了大量的动作描写,写了关羽奔赴成都向刘备求救,打算夺回荆州,写出关羽的性格——侠肝义胆。
《三国演义》读后感个人感悟和启示10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个人感悟和启示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367060ef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cf.png)
《三国演义》读后感个人感悟和启示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事迹材料、工作报告、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deeds, work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leg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三国演义》读后感个人感悟和启示10篇《三国演义》读后感个人感悟和启示【10篇】《三国演义》读后感个人感悟和启示有哪些?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从三国演义中得到什么帮助或启示作文
![从三国演义中得到什么帮助或启示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59c6c881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49.png)
从三国演义中得到什么帮助或启示作文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从三国演义中得到什么帮助或启示作文篇1谈及《三国演义》,不少人的印象里都是诸葛亮的谋略,关羽的忠诚和张飞的勇猛,却很少有人想过,他们创造出如此辉煌的丰功伟绩的背后,是一颗坚持自己的理想、有着崇高的志向的火热的心。
诸葛亮卧居山野,出身平民,因为有了平定天下,一展鸿图的志向,所以能不出茅庐而知天下事;刘备当初只是一个没落的中山靖王的后裔,因为有了广招贤才、使天下太平、重振汉室的崇高理想,最终成就了一番辉煌的事业;关羽当初只是一个小小的弓箭手,因为有了扫平天下的志向,成就了一番让后人景仰的传奇,最终成为了五虎大将之一。
在这些三国风云人物的灿烂的光环背后,谁又能想到刘关张三兄弟辞官归隐的孤独失落的背影?谁又能想到刘备怀才不遇、四处碰壁的失落与孤独?为什么他们能从失败的泥潭里跌倒后又爬起,是因为当初他们有着远大的志向与坚定的信念,成为黑暗的道路上远处亮着的一盏明灯,指引着他们前进。
其实出身的卑微,数次的失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否有远大的志向,能否有崇高的信念,这才是决定成功的必备因素。
有了远大的志向,我们才会有奋斗的目标,成功的动力。
试想,一个没有志向、没有理想的人,就像一艘没有罗盘的航船,永远也到达不了成功的彼岸。
年龄与出身,并不能决定什么,远大的志向能使一个人的心永远年轻。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无论身在何处,身处何时,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志向与理想。
就让我们现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吧!从三国演义中得到什么帮助或启示作文篇2【从三国演义中得到什么帮助或启示】大家好,我叫小明。
今天老师让我们从最喜欢的一本书中写一篇作文,说说这本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帮助或启示。
我最喜欢的书就是《三国演义》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可真是太精彩了!它描写了古代三国时期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主要讲述了刘备、关羽、张飞三个志同道合的好兄弟,经历了重重艰难险阻,最终建立了蜀汉政权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的启示一一谈谈历史题材创作的“边界”问题关键字:历史题材创作文学叙事历史叙事[内容摘要]文学的想象与虚构究竟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历史叙事的制约是目前学界关于历史题材文学创作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成功的历史小说,考察一下这部小说的文学叙事和它所主要依据的史书《三国志》的历史叙事做一些比较,看看前者在多大程度上超越了后者的限制,对丁•我们今天的历史题材创作是有重要借鉴价值的。
近年来随着历史小说、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大量涌现,关于历史题材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创作的一般原则问题也渐渐受到文学理论与批评界的关注。
应该说,对这样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学现象进行理论的阐释是一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事情。
本文拟以《三国演义》为例来探讨一下历史题材创作的“边界”——文学想象与虚构究竟应该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来自历史事实的限制——的问题,以期借助古人的智慧与经验来为我们当下的创作实际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当下历史题材创作的成绩与问题首先我们有必要做一下概念的区分。
所谓“历史题材的创作”是指通常意义上的历史小说与历史剧(包括戏剧、电影和电视剧),即基本上按照史籍记载的线索来创作出的文学艺术作品,事件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件,人物是历史上确曾有过的人物。
此类作品也可以被称为“历史正剧”。
至于那些“戏说”类作品,即借用一些历史人物的名字完全凭借虚构来创作出的小说或影视剧不能算作是“历史题材作品”。
例如上个世纪80年代热播的电视剧《戏说乾隆》以及后来受到普遍欢迎的《还珠格格》、《康熙微服私访》、《铁嘴铜齿纪晓岚》、《宰相刘罗锅》之类,均不应看作是“历史正剧”,故而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
顺便说一句,本人对时下许多学者从历史事实角度对这类“戏说”作品进行的批评深不以为然:人家并不是在写历史剧,你何苦非要用历史剧的标准来考量人家呢!既然“关公战秦琼”、“宋版《康熙字典》”之类可以在曲艺节目中引人一笑,我们又何必用历史上纪晓岚与和珅的年龄差距来批评电视剧的失实呢!如果我们非要用历史的标准来批评这类“戏说”的编导们,也就难怪人家明言要“气死历史学家”了。
20多年来我国的历史题材创作毫无疑问是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的,对此我们绝对不应该视而不见,更不应该因为此类作品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瑕疵而否定其价值。
“不以一眚而掩大德”应该是我们对待此类作品的基本态度。
那么历史题材作品究竟有哪些值得称道的成绩呢?我以为至少有下列几项:其一、满足了广大接受者的审美需求与乌托邦想象。
我们知道,商品关系是最缺乏诗意与乌托邦精神的。
随着商品大潮的涌动,我们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也呈现日益“物化”的趋势。
人欲横流、拜金主义、利益原则越来越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的价值观念。
但是人毕竟不是动物,人需要精神生活,需耍想象与幻想,需要心灵的安顿与超越,乌托邦冲动永远是挥之不去的精神潜能。
因此回到古代,借助于再现古人的精神风貌与生存智慧,庶几可以弥补当下精神世界的贫乏,可以寄托现实中日益远去的人文关怀与意义诉求。
于是古代的“圣主明君”、“贤臣良将”们就应运而“复生”了。
古人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取向与现代社会当然有诸多圆凿方枘,扞格不入之处,但在当前精神萎靡、价值失范、人们无所适从的情况下,却恰好能够“乘虚而入”,为人们提供想象的空间,使心灵获得“暂住”之所。
其正面意义与负面作用委实难以一言以蔽之。
古人的亡灵何以竟会得到今人的青睐,就更深刻的原因来看,乃是因为其深层精神的相通性。
用高科技的现代媒介来演绎古人的生活、传达古人的精神风貌,这本身就是颇可玩味的现象。
中国古代文化的生命力之顽强是超出人们的想象的。
近百年来中国知识阶层对传统文化发动的数番强大攻击实际上也仅仅毁掉了它的皮毛而已,情况似乎是,越是具有惰性,越是落后的东西,就越是难以摧毁。
与古人相比,我们的生活方式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东西依然很多——这正是古代文化得以延续的现实基础,也是人们可以借助历史题材作品寄托精神的现实基础。
例如“清官”,这原本是古代百姓千百年中在想象中自我安慰、维持心理平衡的文化符号,也是统治者积极参与建构的意识形态话语。
但是在今天的历史剧中这个文化符号依然占据很大份额,依然满足着人们的当下精神需求,这难道不发人深省吗?又如所谓“知遇之恩”本是古代选士、任官制度的产物,其基本精神与现代的民主制度是格格不入的,但是在今日的历史剧中却依然作为正面价值被阐扬,而且还能够得到普遍的认同,这也是很有象征意味的现象,再如“英明君主”也是早应该遭到摒弃的文学想象,但在时下的历史剧中,依然充斥着他们的身影。
从“历史理性”的角度看,这些现象也许是应该遭到否定的,但是从现实的审美角度来看,它们的确具有存在的合法性,也还有其积极价值。
其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尽管存在着价值观念上的错位现象,但就其主流而言,历史题材的作品还是起到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作用,并且可以增强民族认同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的20余年间无疑是西方文化大举进入中国文化领域的时期,从哲学、社会科学等理论层面到日常生活的文化消费层面,西方文化几乎无所不在。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意识与文化认同意识都受到严重挑战,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而言就更是如此。
历史题材作品,从总体上来说是以历史上的优秀人物和对中国历史发生过重大影响的事件为描写对象的,这可以使那些对自己的历史所知甚少的人了解中国古代曾经有过的辉煌,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也可以增强人们振兴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能够唤起人们自觉的民族认同意识正是这类作品得以兴旺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其存在之合法性的主要依据之一。
其三、为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借鉴。
近年来那些优秀的历史题材作品实际上都包含着深切的现实关怀,也包含清醒地历史反思意识,有的还相当深刻历史具有延续性,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常常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再现。
透过历史题材的作品,人们会对现实有更深入的认识。
这不是所谓“借古喻今”,而是提供前车之鉴。
当然,当前历史题材作品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十分严重的,最为批评者所诟病主要有下列几项:一是知识性错误,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硬伤”。
由于作者或编导者历史知识有限,再加上敬业精神不足,在历史题材创作中的“硬伤”就在所难免了。
如果严格按照历史记载来看,此类作品中的“硬伤”可以说俯拾皆是。
二是价值观问题。
在许多历史题材的作品中都存在着价值取向方面问题,有的作者站在古人的立场上演绎历史故事,例如过于夸大个人的历史作用、对某些早应该抛弃的陈腐观念持认同态度等等、有的则片面追求“翻案”效果,无视历史自身对人和事所作出的评价。
三是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简单化。
历史是极为复杂的,一个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往往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
某些历史题材作品为了追求所谓艺术性,将复杂的历史问题简单化,从而构成文学叙事的戏剧效果。
例如许多作品都把历史人物的行为动机归结为个人的情感或心理原因,这就遮蔽了实际上的复杂性,很容易培养起一种简单化的历史观。
其他问题还很多,诸如爱情情节的泛滥、过于追求传奇性,甚至有的带有宿命论倾向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当下历史题材创作具有不容置疑的积极意义,为广大接受者所喜闻乐见,但是也的确存在着许多严重问题,需要认真对待。
二、从《三国演义》看历史题材创作的“边界”问题所谓“边界”是指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之间差距的限度。
这个问题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焦点,也是历史题材创作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
在中国文学史上,《三国演义》无疑是最为成功的历史小说,因此让我们看看《三国演义》文学叙事与其主耍依据的《三国志》的历史叙事之间的差距究竟有多大,至少可以为我们把握这个“边界”问题提供有益的参照。
首先让我们看看《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在价值观上的区别我们先来看看《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成书于元末明初,这是学界定论,是毋庸置疑的。
这是怎样一个时代呢?就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演变来看,这正是宋明理学由士人阶层的意识形态渐渐转变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时期。
儒家之道已然成为社会文化之主导价值取向。
贯穿《三国演义》的价值观念正是这一元明之际特定文化历史语境的产物。
在这里刘备集团是作为儒家之“道”的象征而被美化的。
刘备之仁、关羽之义、孔明之智与忠、张飞之忠与勇、赵云之勇与信,无不显现着“道”之诸义。
曹操集团则是失去了“道”之依托的纯粹强权。
在这个集团中,“权术”与“利害”乃是维系其稳定的主要纽带。
至于孙权集团则介于二者之间,在价值立场上并无独立的归属。
这样《三国演义》的文学叙事就将历史上的军阀混战成功地改造为道义与强权之间的二元对立,一部《三国演义》就是在这种“道”与“非道”之间的矛盾对立中展开其故事情节的。
我们再来看《三国志》。
这部历来被尊为“良史”的名著成书于晋武帝太康年间。
这是怎样一个时代呢?从士人心态和与之相关的文化学术的演变来看,魏晋时期可以说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
所谓“解放”当然是针对两汉经学精神对人们思想的控制而言的。
汉代经学是先秦儒学之变体——作为子学之一,先秦儒学乃是在野的士人阶层(布衣之士,或作为“四民之首”的士)乌托邦精神之显现,是活泼泼的社会批判理论。
而作为经学的儒学却是典型的官方意识形态话语。
统治者通过将诸经立于学官,并设置经学博士、置弟子员,亦即使经学与仕途直接相联系的策略,诱使士人阶层就范。
于是士人阶层果然竞相驰骋于“通经致用”、“经明行修”而后为官的道路,以至于为争立某经于学官而势同水火。
与此同时,经学也就渐渐失去先秦儒学那种社会批判精神,而成为纯粹的教化工具。
“三纲五常”即是其核心所在。
到东汉之末,人们的思想已经被禁锢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于是“解放”也就在孕育之中了。
连道学家程伊川都说:“若谨礼者不透,则是佗须看《庄子》,为佗极有胶固缠绕,则须求一放旷之说以自适。
……如东汉之末尚节行,尚节行太甚,须有东晋放旷,其势必然。
” [1] (P298)这是很有见地的说法,只是,所谓“放旷”却不必等到“东晋”才有,三国及西晋时已然开始“放旷”了。
钱穆先生说:东汉“过分重视名教,其弊为空洞,为虚伪。
于是有两派的反动产生:一、因尚交游、重品藻,反动而为循名责实,归于申、韩。
二、因尚名节、务虚伪,反动而为自然率真,归于庄老。
” [2] (p223)这是指汉末魏初而言的。
这种对儒家名教伦理的否弃,对庄老申韩的推崇,导致了士人阶层对个人才性气质的高度重视,也导致了他们国家观念的淡漠。
钱穆先生说:三国之时,士大夫“除非任职中央,否则地方官吏心目中,乃至道义上,只有一个地方政权,而没有中央的观念。
……国家观念之淡薄,逐次代之以家庭。
君臣观念之淡薄,逐次代之以朋友。
此自东汉下半节已有此端倪,至三国而大盛。
” [3] (P217-218)这就是说,这是一个“争于气力”的时代,人们普遍崇尚实力而对名教伦理不大看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