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乡二元结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危害
试析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成因、负面影响与政策反思
试析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成因、负面影响与政策反思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而城乡二元结构正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当前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
因此,深入研究和分析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及成因,提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改革思路,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文章拟从对建国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形成原因及影响的分析中,探寻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主要途径,提出深化改革,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化;劳动力流动;城乡统筹;转型发展“二元制度”是发展经济学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并存。
城乡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对立、城乡分割、城乡劳动力流动隔绝的经济社会二元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
”但是时至今日,在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已经有了明显提高的情况下,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重要阻碍。
因此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是新时期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我国农业发展相对于城市工业化、现代化快速发展来讲,严重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844元和9892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92:1,这已经是2002年以来的最低值。
浅论城乡二元财政结构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浅论城乡二元财政结构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作者:曲磊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21期摘要:农村经济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当前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发展不均衡不仅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稳定,而且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全局。
农村经济发展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农村稳定的需要,也是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关键词:城乡二元财政结构农村经济公共服务财政转移制度农村经济是我国经济工作重要问题,也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十二五”规划纲要把“强农惠农,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其意义不言而喻。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财政结构的存在,在财政分配中没有很好地兼顾城乡公共品供给的均衡性,财政资源未能在城乡之间统筹配置,最终限制和制约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因此,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彻底打破城乡二元财政结构,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坚实的制度保障,让城乡共享改革与发展成果。
一、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民增收的制约和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突出表现在日益扩大的工农差距、收入差距,以及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失衡、城乡民间投资失衡、城乡就业失衡、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失衡和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失衡等方面。
与城乡二元结构相对应,我国的财政也明显地存在二元结构性质,即“城市财政”和“农村财政”分治,重视“城市财政”而忽视“农村财政”,突出表现在公共财政的资源主要向工业和城市集中,而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公共财政覆盖的领域并没有有效拓展到农业和农村,农村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建设的滞后以及公共服务能力的严重不足,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使城乡经济协同发展未能形成内在的相互促进机制。
因此,如果不能创新财政制度,促成二元财政结构的根本性转换,实现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有效地配置,不仅农村经济发展问题难以根本解决,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也很难实现。
城乡二元结构与中国的经济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与中国的经济发展作者:苏泽华来源:《商情》2013年第45期【摘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表现的更加显著,同时也具有自身发展特色。
在改革开放红利作用逐渐消退的时候,新一届政府提出新时代的改革和开放的要求,这就需要实现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文章分析了我国现在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危害,提出走出城乡二元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现代经济结构,改革,经济发展方式引言随着推动经济增长的红利的逐步消失,中国经济急于寻找新的增长点。
城镇化的频繁“亮相”被不少经济学者解读为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的经济主打牌。
新一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3年3月17日亮相新闻发布会,他强调未来中国经济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防范通货膨胀,控制潜在风险,同时不断改善民生。
也就是说要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持续地扩大中等收入的群体。
新型城镇化作为本届政府的工作重点,将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实现职业上从农业到非农业、地域上从农村到城镇、身份上从农民到市民的转换。
这就需要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出城乡二元结构。
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成因,现状及特征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历史发展原因已经存在。
在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重工业,以及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进一步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较大改善。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革发展的红利带来的驱动力逐渐减弱,使得我国的出现了典型的“多重二元性”。
这主要表现在:比较发达的现代工业与大量的传统农业并存;现代化城市与广阔的传统农村并存;现代工业与大量落后劳动型密集型产业并存;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与广大不发达和贫困地区并存。
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城乡二元结构是指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这种二元结构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
城乡二元结构不仅是中国特有的现象,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与经济的影响。
首先,城乡二元结构在经济发展方面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由于城市拥有更为先进的产业和技术,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本投入。
因此,城市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也较高。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农民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
这种不平衡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例如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失,农村空心化加剧,导致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下降。
同时,城乡二元结构还加大了贫富差距,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
其次,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公平和社会保障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在社会保障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
农民的社会保障覆盖面相对较窄,医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不足使得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面临巨大压力。
另外,城市居民由于享受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高,公平问题也日益凸显。
城乡二元结构使得社会公平的实现变得更加困难。
第三,城乡二元结构还对农村和城市的人口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农村地区年轻人口流失严重,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这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挑战。
同时,城市人口过度集中也对城市的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压力。
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市化进程不平衡,导致了大城市不断扩张,乡村人口流失和市郊农村负担加重。
最后,城乡二元结构对文化传承和多元发展带来了问题。
城市的发达文化和教育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文化人才和知识产业的发展,使得城市的文化更加繁荣多元。
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文化资源相对贫乏,传统文化受到挤压。
这种文化和教育资源的不平衡造成了农村地区人才流失、文化传承困难等问题。
综上所述,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与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建国时期的城乡差距和城乡二元结构
中国建国时期的城乡差距和城乡二元结构中国建国初期,城乡差距和城乡二元结构是一个显著的问题。
在这个时期,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明显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差异,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待遇和生活水平存在巨大的差距。
本文将探讨中国建国时期的城乡差距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原因和影响。
一、城乡差距的形成原因城乡差距的形成源于中国长期以来农业经济为主导的传统农耕社会。
在这个时期,农民的生活方式和城市居民有很大的差异。
农村地区的经济主要依靠农作物的种植和畜牧业,而城市则以工商业为主导。
由于历史原因,城市工业化的进程较慢,农业发展相对滞后,这就导致了城乡差距的加剧。
此外,中国建国时期的城乡差距还受到另外几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政府在工业化过程中对城市的发展更加重视,通过政策和资源的倾斜使得城市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农村则因为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而陷入了发展的困境。
其次,劳动力流动的限制也是城乡差距扩大的原因之一。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村居民很难流动到城市,而城市居民则享受到了更多的机会和福利。
二、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对社会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这种差别加剧了贫富分化。
城市居民由于工资、福利和教育资源的优势,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而农村居民则常常陷入贫困和较低的社会地位。
这种不平等激化了社会的不满情绪,给社会稳定带来了威胁。
其次,城乡二元结构也给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带来了障碍。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人口多、就业困难,这给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同样,农村地区的发展滞后还导致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低于城市居民,这限制了市场潜力的释放,影响了整体经济的增长。
三、缩小城乡差距的政策与措施为了缩小城乡差距,中国政府采取了许多政策和措施。
首先,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加强农业发展,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的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
其次,推动城市化进程,吸引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提高他们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
小议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弊端及其解决对策
度保 障。要改变城 乡二元经济结构 , 先就要变革不合时宜的户籍 首 管理 制度 , 逐步推行全 国统一的居民身份制度 。 国务院 2 o O 0年颁布 了《 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 明确提 出“ , 凡在 县级市市 区、 县人民 政府驻地镇及县 以下小城镇有合法 固定住所 、 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 城 乡经 济 二 元 结构 的 负面 影 响 的农 民, 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 户 口” 均 。 城 乡二 元经济结 构是我 国经 济发展 的特殊 阶段和我 国国情所 户籍 管理 制度的松动 为农村剩余 劳动力 向城 市转移扫清 了障 决定 的。城 乡二元结构是任何 国家发展经 济不可逾越 的现象, 更是 碍 , 各地农村剩余 劳动力纷纷 涌向东部沿海 发达地 区, 出现 了孔雀 当代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普遍问题 。它的存在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 东南 飞的现象。这为东部经 济的发展 提供 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 性。 但是城 乡二元经济结构 已经越来越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 的障 力 , 有利于东西差距和城 乡差距 的缩小 , 为落后 的农村 地区经济的 碍, 对我 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 了一系列 的负面影响。 发展提供 了一条出路。人 口的 自由流动 不仅优化 配置了劳动力资 ( ) 乡隔离 , 富差距拉大 一 城 贫 源 , 时 实 现 了劳 动 力 同 劳 动 工 具 和 劳 动 对 象 的最 优 配 置 , 我 国 同 为
管理 科学 童
小议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弊端及其解决对策
田永志
摘 要:计划经济条件 下形成 的二元经济结构 已经成为我 国经济 发展 的
( 县委党 木兰 校)
二 、 除 城 乡 二 元 经 济 结构 的对 策 消
障碍 , 乡经济联 系 日益疏远 , 城 贫富差距越 来越大 , 传统 的户籍管理制度使 城 乡二元经济结构同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目标不符 , 与我 农民得不到应有的国民待遇 , 严重影响着城 乡协调发展 , 甚至威胁着社会 的 国 实 现 共 同 富 裕 的 目标 不 符 ,成 为 困 扰 我 国 经 济 发 展 的 一 大 顽疾 。 安定和团结。本文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的由来、 负面影响进行 了分析 , 并提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 把城乡统筹提高到了新的高度。 消 出了一定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 乡二元经济结构 城 负面影响 协调 发展 对策
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日益凸显。
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种不平衡发展对社会与经济带来了许多挑战与问题。
本文将从教育、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入手,探讨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教育是城乡二元结构差异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丰富,高等教育机会更多。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往往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设施欠缺等问题。
这种教育差距不仅导致农村孩子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也使得城乡之间的人力资源流动不畅,造成了人才的较大浪费。
同时,城乡教育差距也加大了城市与农村的社会流动性差异,城市居民更容易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机会,从而进一步拉大城乡之间的差距。
其次,收入分配是城乡二元结构差异化的另一个重要表现。
城市职工的收入水平普遍高于农村居民。
一方面,城市职工凭借着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工资待遇,收入稳定且相对较高;另一方面,农村居民的收入往往依赖于耕地种植和农产品销售,受到市场波动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收入较为不稳定。
而且,由于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职业选择面较窄,人们的收入提升渠道也相对有限。
这种收入分配的不均衡不仅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也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性和社会矛盾的增加。
此外,城乡二元结构还对社会保障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较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通常面临着相对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
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失业保险等,而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较为薄弱。
由于农村经济相对不发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待遇较低,他们的养老、医疗等基本需求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这种差异化的社会保障政策加深了城乡之间的不平等感,也加大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针对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我们应该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首先,教育资源要公平合理地配置,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及影响
[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及影响篇一: 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及影响当今中国,不公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并以渗透到经济、政治、司法、教育等各个领域。
这种现象不是突然间出现的,而是在新中国建立伊始就埋下了种子,其深层原因就是新中国的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通过划分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给予人民以不同的身份,同时也划分了不同的权利义务。
由此形成人与人之间的身份不平等,社会地位不平等,享受的权利不平等,承担的义务不平等,最终形成了社会的整体不公局面,并对中国社会造成了重大影响。
户籍制度城乡二元结构一、新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户籍制度的初步建立新中国建立之初,共产党刚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政权并不稳固,“据不完全统计,解放较早的沈阳、鞍山等地自1949年至1950年3月共发生反革命破坏事件253次。
”此外还有大量地痞、流氓、游民及国民党散兵游勇破坏城市社会秩序,扰乱治安,严重影响着城市正常生活的恢复和发展。
[1]因此这一时期的户籍政策主要针对控制敌对势力。
首先,将户籍管理工作全部交由公安机关负责,加强对人口管理的力度。
其次,在城市中建立“特种人口”制度。
例如北京市1949年规定,“大小旅栈、客店、妓院均需建立旅客登记循环簿及旅客统计日报表,于每日就寝前,向该公安派出所呈送之备查。
”一般住户的来客登记是“住宿3日以上者,应由户主于即日持户口簿申报登记,离去时即日申报注销”[2]。
户籍制度建设采取的是先城市、再城镇、后农村的顺序。
到1950年底,全国各大中型城市户籍制度已经初步建立,但农村户籍制度到1951年才开始试建设。
1951年7月16日,公安部颁布了《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
该《条例》是新中国最早的一部全国性的户籍管理制度,其第一条明确强调了迁徙自由,第五条规定了迁入和迁出制度,废除了过去各地颁布的城市户籍管理规则,统一规定了城市户口登记制度。
建国初期,虽然户籍制度对人口管控严格,但并没有限制人民的迁徙自由。
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分析
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分析摘要:当前,农民如何增收以解决不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是政府面临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政府虽已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本文认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是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和治标之策。
本文概述了二元结构理论的发展并分析了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进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和一系列解决措施。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城乡一体化,双重二元结构一、二元结构理论的由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的城乡生产和组织的不对称性,也就是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的经济部门并存、差距明显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
“二元经济”的概念最初是荷兰经济学家J-H-伯克在研究19世纪荷兰的属地—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的社会经济状况时于1953年在《二元社会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一书中提出来的,他其后的许多学者对二元结构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
但是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二元结构的理论模型则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刘易斯在1954年的论文《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来的。
他指出:在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经济部门,一种称为“资本主义”部门或现代部门;一种称为自给自足的农业部门或传统部门;在资本运用、生产规模、生产方式、生产效率、收人水平等方面这两个部门也存在明显不同,而且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并非是静态的相互割裂的,而是动态的相互影响的。
他不仅揭示了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表现形式和特征,而且在二元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建构起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型,揭示了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的消长机制。
二元经济结构现象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普遍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因而二元结构理论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二、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特点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在世界上是非常特殊的,远比其他发展中国家突出。
概括起来主要特点有:(1)城乡居民存在两种身份制,城乡分割,形成两种社会形态和两大利益集团。
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研究观点综述
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研究观点综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显著特征,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阻碍。
探寻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出路,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本文从什么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原因、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危害、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途径等方面,对有关研究观点进行综述。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含义国内多数学者认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显著特征。
二元经济结构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来的,用来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工农城乡之间的对立及其运用过程中所出现的分化。
“二元经济”是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般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一是传统部门,劳动生产率很低,其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于零甚至是负数,剩余劳动力比较多,报酬极低;二是现代部门,劳动生产率较高,人数较少,工资较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典型的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结构国家,这种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农村和城市在许多方面的差异。
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讯、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是由当时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二、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原因农业部部长杜青林指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不是市场而是政策因素,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户籍管理制度是根本原因。
李昌麒、孟庆渝指出,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农村居民没有完全获得市场主体应有的法律地位。
第二,农村居民在国土资源权利上的不平等待遇。
中国社会中的城乡二元结构与发展不平衡
中国社会中的城乡二元结构与发展不平衡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城乡二元结构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城乡二元结构指的是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经济、教育、医疗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这种结构的存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探索解决的方法。
首先,城乡二元结构在经济领域表现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
城市作为经济中心,拥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投资。
同时,城市的基础设施、金融体系和产业链更加完善,这使得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农村地区。
然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农民的收入普遍偏低,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也相对较少。
这种差距导致了城乡人口流动,农民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机会,而城市则面临着过多的人口和资源压力。
其次,城乡二元结构在教育方面也带来了问题。
城市的教育资源丰富,拥有更好的学校和教育机构,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
高质量的教育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而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相对较差,学校设施简陋,师资力量不足。
这导致了农村教育的不发达和人才的流失,限制了农村地区的发展潜力。
另外,城乡二元结构还在医疗方面带来了不平衡的问题。
城市医院设备先进,医疗资源充足,吸引了大量的患者和医疗专业人才。
与此相反,农村地区的医疗条件落后,医疗资源匮乏。
农民往往需要到城市就诊,而这又需要承担更高的医疗费用和交通费用。
这种情况下,农村地区的居民面临着医疗条件差、就医困难等问题,加大了他们的负担和风险。
为了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其次,要加强农村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育人才。
此外,政府还应鼓励和引导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企业到农村地区进行投资,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同时,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工作,提高农村地区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减轻农民的就医负担。
经济发展趋势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经济发展趋势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存在于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问题,这一问题对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经济发展趋势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城乡分割造成的差距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一个显著的问题是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
城市居民由于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相对较高的工资收入,远远超过了农村居民。
这种差距导致了城乡收入不平等的现象。
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城市学校优质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和设施条件,使得城市学生更容易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而农村学生则面临着落后的教育环境和不公平的竞争。
三、资源配置不均导致的城乡差异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配置问题也是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个关键因素。
由于城市地区拥有更多的优质资源和经济机会,导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这种不平衡的资源配置阻碍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并加剧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
四、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城乡二元结构加剧了农村地区的贫困和经济的落后,阻碍了农民的融入城市化进程。
同时,农村地区人才的流失也加速了城市化的过程,而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又难以解决。
五、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了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资。
这包括改善交通、通信和水电等基础设施,以及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质量。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有效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六、加强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农村产业发展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地区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同时,应该采取措施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以鼓励他们留在农村地区并参与农村产业的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与消解
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与消解黄永涛李万鹏【摘要】我国城乡关系的二元结构模式由来已久,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其越来越表现出对社会进步的制约性。
在对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影响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消解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时需要加强农村人口现代意识培养,而且必须审慎对待诸如正确认识城乡差别、不能急于求成、明确改革不是消除差别等关键事项。
【关键词】城乡关系二元结构人口现代意识城乡关系是城市和农村这两类生存空间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依存关系。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城乡关系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着从对立走向差异再走向融合的历程。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影响我国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有其发展的历史根源,在社会与经济建设方面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和作用。
随着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的不断推进,这种城乡分割、对立明显的二元结构日渐露出各种弊端,也给我们的现实生活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积极影响。
第一,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城乡二元结构保证了我国在建国初期实施工业化发展阶段对资金积累的基本需求,支撑和促进了我国工业体系的快速建立,奠定了我国早期现代化建设的经济基础。
第二,我国采取的城乡二元化户籍管理模式,不但限制了农村人口的盲目流动,避免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初期经常出现的农村凋敝、城市规模膨胀、社会问题复杂化的局面。
而且,由于严格的户籍管理规制,也保证了城市人口的相对稳定性,减少了各种社会问题的发生概率,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环境保障。
第三,我国的城乡二元化结构,限制但也是保持了大量农业劳动力人口和劳动环境,这在稳定农村经济,保持农业生产力方面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而且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造就了强大的农村社会环境,积淀和容纳了大量离散性劳动力,为维护社会稳定和解决就业提供了丰足条件。
消极影响。
第一,限制资源的合理流动,影响区域经济起飞和发展。
由于城乡间的这种事实上分而治之的现状,导致城乡联系断裂,互动性差,城市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无法显现,特别是随着地区发展差异的逐渐扩大,这种城乡割裂的分治模式极大地影响了农村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导致乡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滞后于城市,造成我国城乡之间应有的互动破裂,进而使新的城乡关系迟迟无法建立。
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
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近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这种结构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还涉及到教育、医疗、文化等多个方面。
城乡二元结构不仅对农村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民涌向城市,这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失。
农村地区的劳动力空缺不仅严重影响到了农业生产,也限制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此外,由于城市对资源和资金的吸引力更强,使得农村地区的投资和人才流失,导致农村地区发展的难题日益凸显。
城市与农村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阻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其次,城乡二元结构对教育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许多学有余力的农村学生被迫放弃优质的教育资源,这限制了他们的个人发展和社会流动的机会。
与此同时,城市地区的教育资源丰富,优质的学校和教师集中在城市,这使得城乡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加剧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进一步阻碍了社会公平的实现。
另外,城乡二元结构也对医疗服务产生了影响。
相比城市地区的医疗资源充足,农村地区的医疗条件较差。
许多农村居民需要到城市寻求更好的医疗服务,但由于交通不便和经济困难等问题,他们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助。
农村地区医疗服务不足的问题不仅加剧了城乡居民的不平等,也制约了农村地区的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对文化领域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城市地区的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发达,各种艺术表演、展览等文化活动频繁。
而农村地区的文化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文化产业的发展滞后。
这导致了城乡居民在文化品位、文化生活方式上存在差异,进一步加剧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
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要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浅论城乡二元财政结构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1 . 4合理 界定 各级 政 府在农村 公共服 务供 给 中的职责 目前我 国 各级 政府 在 提供 农村 公 共服 务方 面 的事 权 划
分很 不 明确 ,这 种职 责不 明 ,相 互推 诿 的状 况 最终 导 致 了 农村 公共 服 务供 给严 重不 足 的局 面 。凶此 ,必 须首 先 合理 界 责 。根 据 我 国
2 . 0l 1 1 l
XI NN0NGCUN
浅论城乡二元财政结构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曲 磊
240 ) 7 1 0 ( 中共定 陶县委 党校 ,山 东菏泽
摘 要 :农 村 经 济 是 中 国 国 民经 济 的 基 础 , "前城 乡二 元 结 构 造 成 的 城 乡发 展 不均 衡 不仅 影 响农 村 经 济 的 3 - 影 响 到 国 民经 济 的全 局 农 村 经 济 发 展 不 仅 是 全 面建 设 小康 社 会 、促 进 农 村 稳 定 的 需要 ,也 是 开拓 农 村 市 场 、 发 展 方 式 、促 进 国 民 经 济 又好 又快 发 展 的 需要 关键 词 :城 乡二 元 财政 结构 农 村 经 济 公 共 服 务 财政 转移 制 度
农村 经 济是 我 国经 济 工 作 重要 『 题 ,也是 破解 三农 『 u J u 】 题 的 关键 所 在 , “ 二 五 ”规 划纲 要把 “ 农惠 农 ,加快 十 强 建 设 社会 主 义新 农村 ”『 题 放在 一 个极 为重要 的位 置 ,其 u j 意 义不 言而喻 。长 期 以来 ,由于城 乡二 元财政 结 构的存 在 , 在 财 政 分 配 中 没有 很 好 地 兼顾 城 乡公 共 品供 给 的 均衡 性 , 财 政 资源 未 能在 城 乡之 f 统 筹 配置 ,最 终 限制 和 制约 了 农 u J 民增 收和 农 村经 济发 展 。 凶此 ,必 须始 终坚 持 科学 发 展观 的 指 导 ,彻 底打 破城 乡 二元 财政 结 构 ,为 农村 经 济发 展创 造 良好 的条 件和 坚实 的 制度 保 障 , 止城 乡 共享 改革 与 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的危害
城乡二元结构的危害(1)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矛盾是长期的历史原因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城市文化素质差距的扩大等,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中国国民经济及现代化发展的障碍。
(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农产品市场难以扩张,农业生产难以持续增长,农民收入的增加受到严重影响;二元结构还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农村消费品市场与城市消费品的等级也在不断拉大:城镇市场已趋于饱和的高档耐用消费品受农民收入下降的影响,无法向缺乏有效需求的农村市场转移,使农村的相当一部分潜在需求无法转为现实需求。
农村需求结构得不到提升,必然影响与需求有关的供给结构,从而影响与供给有关的产业结构的发展。
(3)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道资金、市场、技术、劳动力等壁垒,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交流,并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但旧体制依然存在,城市和乡村之间仍然存在着生产要素流动的限制或障碍,不仅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因此而遇到阻力,而且乡镇企业的产业升级和资产重组以及物流业的发展都会因城乡分割、工农分割现象的继续存在而受到制约。
(4)不仅如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继续存在还带来了农村居民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造成了就业机会的不平等,而就业的不平等又造成了收入的不平等。
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下一代、再下一代农村居民生活的不平等、就业的不平等和收入的不平等。
(5)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并导致中国城乡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不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将无法实现生产要素和城乡人力的顺畅流动。
(6)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农村人多地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导致了农业的低效益。
农村经济的落后导致农村内需不足,进而也影响了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7)城乡之间的生产和生活依然表现出明显的二元化和结构性的失衡状态。
城乡之间的二元化不仅阻碍了国家统一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及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也造成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贫富之间、干群之间及国家与农民之间的矛盾,构成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中的结构性障碍。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社会不公平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社会不公平在我国,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二元经济结构也导致了严重的社会不公平。
城市的经济发展快速,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而农村的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这种不平衡的经济发展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本文将从城乡收入差距、教育机会不平等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来探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社会不公平的关系。
首先,城乡收入差距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的主要问题之一。
城市的工资收入普遍较高,而农民的土地收入相对较低。
城市的工作机会多,技术水平要求高,而农村的就业机会有限,农民较难获得高收入的工作。
另外,城市的薪酬制度更加完善,包括各种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而农村则相对不足。
这种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不仅导致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异,也直接影响到了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其次,教育机会不平等也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一个重要问题。
城市的教育资源丰富,包括高品质的中小学、优秀的大学和各类培训机构,可以提供给城市居民更多的优质教育机会。
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甚至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条件非常差。
这种教育机会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和就业机会。
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农村的孩子们往往无法接受到与城市孩子们同等水平的教育,很难获得同样高的工作机会,从而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
再次,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平衡也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一个难题。
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可以有效保障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而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薄弱,很多农民没有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一旦遇到疾病或年老无法劳动,很容易陷入困境。
这种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城乡社会的稳定性问题,增加了社会治安的风险。
总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以及社会不公平等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面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
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城乡二元结构是指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与不平衡。
这种二元结构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仅影响着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还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从经济、教育、医疗等方面来探讨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首先,城乡二元结构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于城市资源更丰富,技术水平更先进,以及优质的市场环境,城市经济往往比农村经济更加发达。
这导致了城乡之间经济收入的差距日益扩大。
农村地区缺乏产业支撑,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的福利,如高薪职位与社会保障。
这种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到城市,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经济的落后。
因此,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其次,教育领域也受到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
城市教育资源相对农村更加丰富,拥有优质的学校、图书馆和教育设施。
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校舍设施简陋,这导致了城乡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
城市学生通过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得到更好的教育,有更大的机会进入优质的高校和就业市场。
农村学生则面临着受限的教育机会和就业前景不明确的问题。
这种不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进一步加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影响了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此外,城乡二元结构还对医疗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城市拥有现代化的医疗设施和专业的医疗团队,可以提供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然而,农村地区则面临着医疗资源匮乏、医疗条件艰苦的问题。
许多农民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和时间前往城市就医,而且无法享受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
这种城乡医疗格差的存在,使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相对较差,致使城乡居民之间的健康差距进一步加大。
因此,打破城乡医疗差别,提高农村地区的医疗水平至关重要。
与此同时,城乡二元结构还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等。
由于农村人口外流,许多农村家庭被迫分离,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与教育受到严重影响。
此外,城市中的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生活中遭遇的劳动权益保护问题也十分突出。
城乡二元结构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
城乡二元结构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1. 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乡之间的差距日益加大,城市与农村形成了明显的二元结构。
这一结构不仅在社会、经济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造成了一定影响。
2. 农村经济的现状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首先,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落后,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商品的流通和市场的开拓。
其次,农村的资源禀赋相对单一,农业产业链条较短,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和农业综合开发利用不足。
再次,农村人口素质相对较低,缺乏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3. 对策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改善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我们应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投资力度,提升农村的交通、通信、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促进农产品运输和市场开拓,增加农村经济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4. 对策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我们可以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农业深加工、农村旅游等方式来提升农村经济的附加值。
此外,还可以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合作社的模式,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产业的协同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5. 对策三:提升农民素质农民素质的提升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们应当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
同时,注重引导农民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创业和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6. 结语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并非不可逆转。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提升农民素质等一系列对策,我们可以逐步改善农村经济的发展环境,推动农村经济实现更加可持续、健康的发展。
只有实现城乡经济良性循环,才能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城乡二元结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危害摘要:城乡二元结构一方面抬高了农村劳动力流动成本,使其在面对高于农业经营性收入的劳动报酬时表现出“候鸟式”流动特征。
该流动模式的弊病直接表现为农村抛荒现象严重,农村发展受限,城市化水平不足,城市化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效力有限。
另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客观存在,分层市场上农村人力资本报酬率的比较劣势,阻碍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增长,加剧城乡收入分配不公矛盾,扩大收入差距并使得我国在产业升级、转型发展过程中出现高素质劳动力缺口问题。
城乡二元结构强调制度因素对劳动力就业的安排,政府有必要站在城乡统筹的高度对其进行治理,实现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二元结构劳动力流动城市化粮食安全农村发展人力资本收入分配转型发展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一、引言(一)问题提出面对频繁出现的春运压力、“民工荒”,滞后的城市化水平,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低素质劳动力与转型发展的矛盾,城乡二元结构饱受诟病。
从理论上阐明二元结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将对其治理产生积极影响。
(二)框架结构城乡二元结构对我国经济的作用机制分两种:以劳动力流动模式为纽带和以人力资本为纽带。
本文以这两类机制为主线平行展开,分别论述了城乡二元结构如何导致“候鸟式”流动并制约我国农村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以及其如何影响城乡劳动力人力资本并最终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和转型发展的受限。
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通过劳动力流动模式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一)城乡二元结构与劳动力流动模式劳动力选择何种流动方式是理性考虑的结果。
农村劳动力为了追求高比较收益离开传统农业部门进入城市非农产业;城乡二元结构则增加了农工的迁徙成本,包括城乡有别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体系、就业与教育政策以及社会歧视、高额生活成本等。
出于成本——收益的考虑,比较“劳动报酬”与二元结构所致的“隐性成本”,农村劳动力往往选择只流动不迁徙以规避“隐性成本”。
与之相伴的是农村劳动力的集体回巢、跨区域流动现象。
像这种具有“有流动无迁徙,无法正常享受城市福利,跨区域流动”特征的劳动力流动模式被称为“候鸟式”流动。
“候鸟式”流动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体现得相当充分。
春运压力是农村劳动力集体回巢现象的直接证据;“跨区域流动”致使企业对农工人力资本投资不足,职业技能难以积累,从业能力与工作岗位不匹配,这是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民工荒”现象的一个成因。
(二)粮食安全与农村发展二元结构下劳动力“候鸟式”流动致使大量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而不放弃使用土地,土地抛荒现象严重。
一方面土地经营性收入远远低于非农产业报酬,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另一方面二元结构所包含的城乡歧视要求农工保留土地以应对其不能获得城市户籍、不能成为城市公共品供给对象的风险,以便在回巢时生有所依。
抛荒现象由此大面积出现。
中国人民大学和美国农村发展研究曾针对中国农地流转情况进行过调查研究。
调查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农户耕地中仅有9.7%的耕地参与流转,参与转让的农户平均转让3.5亩。
数据佐证了劳动力大量流动条件下耕地转让水平的低下,抛荒现象的普遍。
抛荒现象的影响是长远的,其导致了农村小规模经营现状长期得不到改善,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发展无法推进,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耕地利用率的下降以及耕地平均产出的止步势必制约我国的农村发展步伐,影响粮食产出水平,加剧粮食安全形势。
吴强《我国农业增长与城市化关系研究》一文验证了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农业增长在长期水平上相互促进的关系。
他指出,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第一产业人均产出率提高3.5%;第一产业人均产出增长对城市化发展有持续正向响应,该响应呈现长期收敛的迹象。
在下文我们将看到,“候鸟式”流动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滞后的直接原因。
由此,不难发现“候鸟式”流动可能使我国粮食生产、农业发展与城市化陷入恶性循环的漩涡之中。
(三)城市化1、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是指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市化水平用城市化率来进行衡量,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二元结构下,城乡差别户籍政策导致了我国城市化率低下、城市化水平停滞不前。
“候鸟式”流动的直接表现是稳步上升的工业化、非农化与城市化的脱节。
10年我国城市化率49.95%,工业化率46.8%,非农化率89.9%。
经验表明,当人口城市化与就业结构非农化相协调时,非农化率与城市化率比值大致为1.20。
我国两值之比接近1.80,超过标准值50%,城市化率严重滞后。
钱纳里发展理论模型指出,一国人均GDP水平达到起飞阶段水平时,城市化率应该领先工业化率20%。
我国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则大致相近,城市化进程缓慢。
2010年,世界平均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之比为1.95(50.9%/26.1%),高于我国的1.08(49.95%/46.8%),这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是严重背离的。
二元结构下,外来劳动力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面临着与本地居民不同的体制环境,劳动力的流动成本被人为地抬高,这导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远落后于工业化水平。
也就是说,我国长期执行的城乡分隔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政策,使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的同时,无法实现完全的“市民化",从而普遍采取“候鸟式”流动就业模式。
2、城市化效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分两种,一是就地转移,在农村从事非农产业;二是将农村劳动力输送到城市,在城市工作。
其中第二种途径细分为:(1)农民变市民,即城市化;(2)到城镇兼业,暂时离开土地,最后回到农村。
徐胜《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的思考》文中提到从1996年至2006年的10年间,我国农村人口实际减少13%,年均减少1.4%,低于3%的预期水平。
另外,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还相当庞大,与转移途径的低效问题构成严重矛盾。
许文晔在《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研究》中推导出了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计方程。
借用此方程,估算10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为1.1亿。
由此,我们有必要质疑城市化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效力水平以及制约因素。
城乡二元经济政策的核心之一是户籍制度,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农村劳动力只能往返于城乡之间,呈现出所谓的“候鸟式”流动,制约城市化效力。
农工的“跨区域流动”限制了农工的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农工社会歧视低估了其人力资本报酬率,导致农村劳动力无法匹配城市就业岗位,对城市化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造成消极影响,“民工荒”现象就是很好的体现。
其次,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农工选择长久定居于城市意味着其放弃土地使用权,这也是另一个制约城市化效力的因素。
三、城乡二元结构通过人力资本作用于我国经济发展(一)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主要通过学校教育、职业培训、医疗保健和就业迁移四种形式来完成。
投资主体主要分为政府、企业、个人三类。
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直接导致了政府、企业对分层劳动力市场的差别对待。
政府对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候鸟式”流动使企业不得不顾虑人力资本投资费用的回收程度。
由于自身收入不足,农工基本被排除在人力资本投资主体以外。
医疗健康方面:全国农村平均每15个村有1个乡镇卫生院,平均每千人拥有的病床数不到0.8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为1.3人,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2.9%和36.1%;而农村劳动力的高流动性致使绝大部分企业不予提供医疗保险等基本社会保障。
职业培训方面:政府下属的教育、劳动等公共培训机构所提供的培训,只对城市下岗职工开放,农民工则不在考虑之列;农民工的“跨区域流动”同时使得企业不愿支付培训成本;就业迁移方面:二元结构劳动力市场限制了农民工向上层社会流动,将农民工就业选择限定在了次级劳动力市场,使他们不可能通过正常的社会流动来改善自身的不利处境;学校教育方面: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城镇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2.45亿,占城镇居民总人口的35.5%;乡村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0.60亿人,占乡村居民总人口的9.13%,城乡教育投资差距显著。
(二)人力资本收益率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导致了我国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出现。
二元劳动力市场细分为一级和二级劳动力市场。
一级市场劳动力工资高,就业稳定,安全性好,升迁机会多。
二级市场劳动力工资低,就业不稳定,管理武断,毫无个人升迁机会。
二级市场的典型代表便是农村劳动力。
由于农村劳动力在员工录用、培训、晋升、流动、工资、福利等方面明显劣于一级市场劳动力,农工人力资本收益率要远远低于一级市场水平。
孙悦文在其学位论文《对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解释——基于二元劳动力市场的人力资本研究》中运用计量模型实证得出:二元劳动力市场上人力资本收益率相差很大,一级劳动力市场上教育收益率是二级市场的两倍多,职业培训和迁移对在一级市场劳动力的收入产生了正面影响,而二级市场上这两项人力资本因素的收益率却为负值。
(三)收入分配与收入差距扩大不管是一级还是二级劳动力市场,如果人力资本能够发挥其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功能,即人力资本收益率无差异,则收入差距会引导更多的人去学习知识和获取技术,使城乡居民的人力资本存量无差异,从而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反之,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结构将成为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助推器。
我国二级市场的人力资本回报率低,将促使二级市场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反过来加剧城乡人力资本投资的差距,使农工人力资本收益率持续低于一级市场。
如此,二级市场人力资本回报率低、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与城乡收入分配不公、城乡收入差距扩大陷入恶性循环的漩涡之中。
路婉婷在其学位论文《教育投资与城乡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研究》一文中实证得到了教育投资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
其指出,随着全国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城乡人均受教育年限差距的扩大,将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直接原因在于城乡受教育年限的扩大导致了扩大化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以及城乡教育收益率的差距。
这一点与上文的理论分析是吻合的。
(四)产业升级与转型发展姚洋曾在中国经济观察报告会中指出,目前我国农村年轻劳动力月工资约为2-3千元,若能顺利实现转型发展,2030年时会达到2000美元,但我国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却难以支持如此高的工资水平。
2.4亿的外出务工人员中,一方面年轻人占到一半,另一方面80%务工人员的教育年限低于9年。
而按现价计算,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9年以下受教育年限情况下使劳动力月收入达到2000美元。
中国目前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期,人口红利消失,廉价劳动力所带来的比较优势弱化,亟待突破技术瓶颈,实现产业升级,建立新的比较优势,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高素质劳动力是产业升级与转型发展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长期以来的二元结构导致了我国对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农工作为主要劳动力来源之一,其人力资本存量严重不足,势必阻碍我国的转型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