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创作基础写诗歌要讲形象思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诗歌要讲形象思维

古往今来,有关诗词创作方面的评论和资料,真可谓"汗牛充栋",一辈子也读不完。具有相当诗词功底的同志,可以选择一点前人的诗话、词话,今人的诗词赏析、艺术探幽之类的书籍读一读,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和创作能力。而初学者若想依赖这些读物来提高自己的诗词创作水平,那就像进了大商场,商品琳琅满目,看得眼花缭乱,一时很难选中你所需要的东西,往往费时甚多而所得甚少。所以,在学习中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

现在诗坛上有所谓"老干部体",这名称有褒有贬。褒者,认为这些作品内容健康,爱憎分明,格调高昂,反映了老干部丰富的生活、斗争经验和革命豪情;贬者,"大实话",不讲比兴,缺少艺术夸张,缺乏含蓄蕴藉,诗味不浓。还有一种情况:虽然作品的句式、韵脚符合要求,但不讲平仄,缺乏古典诗词所要求的音乐节奏感。这样的诗,只要构思好,有诗意,也不失为好诗,但不能算是律诗,也不能标以词牌。我认为毛主席给陈毅同志的信中所指出的两点,对我们学习旧体诗很有指导意义:

----"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毛泽东诗词集》)266页)

----"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同上264页)

毛主席所说的形象思维,不仅限于诗的创作,而是有关文艺创作的科学论断,深刻地阐释了文艺的基本特征和创作规律、方法,揭示了文艺创作中思维活动的特征。

"形象思维"也叫"艺术思维",是作家、艺术家认识与反映现实生活的形象化的思维活动。作家、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生活不断进行深入地观察、体验、分析、研究,同时始终凭借种种最能表现作品主题思想的具体的感性材料,在明确的思想指导下,在强烈的思想活动和丰富的想象基础上,把那些富于形象性的感性材料,加以概括、集中,构成完整而富有意义的艺术形象。作家、艺术家的形象思维活动,总是受他们的世界观的支配的。丰富的艺术修养与创作经验对形象思维具有积极的作用。见《辞海》"形象思维"条]

形象思维是相对逻辑思维而言的。逻辑思维也叫抽象思维,或理论思维、科学思维。这种思维是运用客观事物的抽象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逻辑思维最基本的形式是三段论式。例如:"凡是金属都是导体,铁是金属,所以铁是导体。"第一个判断--凡是金属都是导体--叫做大前提;第二个判断--铁是金属--叫做小前提;第三个判断--铁是导体--则是推绎出的结论。一般说来科学家、哲学家、理论家基本上运用逻辑思维,"基本上",也就是说,并非完全排除形象思维。一切科学发明创造,在它研究论证之前,没有一点想象力是不可能的。科学论证中的假设,也离不开想象。

形象思维是运用客观事物的形象进行联想、想象乃至幻想的过程。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的,也就是说反映事物内部属性的,给人以认识上的深化;而形象则反映事物外部特征,给人以美感。毛主席推崇李贺的诗。我以为李贺的诗,除具有飞腾的想象力之外,还非常善于描绘事物外部特征。例如:剑叫"玉龙",除反映剑的洁白、明亮

形象外,还反映舞剑时,剑如龙的飞腾;酒叫"琥珀",则反映了它的颜色和清澄明亮的特征;太阳叫"苍圆",则反映了它的形状和背景特征;春草叫"寒绿",秋花叫"冷红",反映了二者时令和颜色特征。形象思维不是判断、推理的过程,而是运用形象的联系,进行想象乃至幻想的过程。逻辑思维,要求推绎出科学的结论来,反映事物本质;形象思维,则要求创造出鲜明的、典型的形象来,以具体的人和事,具体的生活现象和细节,来反映作家的社会观念。形象思维是创造性的思维,它容许夸张,容许虚构。这里以李白的《夜宿山寺》为例: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由危楼之高,联想到接近于天,于是"手可摘星辰";虚构天上有人,于是"不敢高声语"。

一般说来,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基本上用的是形象思维。说"基本上",也就是说,并不完全排斥逻辑思维。例如,艺术家创作之前对社会生活的观察,进行分析、综合,则需运用逻辑思维;在小说、戏剧等作品中,人物某些对话,特别议论性的对话,往往也用逻辑思维。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传统里,有所谓:"文以载道,诗以言志"的说法。这说法既表明了各别文体的职能,也表明其创作的思维特征。文章要讲道理,主要用逻辑思维;诗要抒发情感,主要用形象思维。国外也有类似的说法:"┅┅艺术家,即以用形象的言语来说话为主的人,那宣传家,即以用论理底言语来说话为主的人┅┅"(蒲力汗

诺夫《论艺术》)

在诗词创作中运用形象思维,也遵循一般艺术思维的规律,排斥概念化、公式化,但它又有其特殊的规律:作者要在严格的模式、短小的篇幅之内,用生动的语言,将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感情,化作可见、可闻、可触的形象。正如唐代僧虚中所说:"真诗之人,心合造化,言合万象。且天地日月草木烟云,皆为我用,合我晦明。"(《诗学指南》)诗词(主要指抒情诗,不包括叙事史诗和戏剧诗)中的形象既不同于小说、戏剧中那种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也不同于音乐的听觉形象、绘画的视觉形象给人以直接的感受,它更精粹,更富于象征性、符号化。明人屠隆在《论诗文》中说:"诗道之所以为贵者,在体物肖象,传神写意,妙入玄中,理超象外……"。一首好诗(词)往往要通过读者思索,乃至想象,才能领会其中的情意,而且越咀嚼越有兴味。

从古至今,大多以"意境"的高下来品评诗词的优劣。什么叫"意境"?从字面上讲,"意"就是情意,是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意境就直称"境界"),是具有立体感的艺术画面。在诗词创作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而是通过物象表达出来的;"境"不能是纯客观的死的物象,而是有灵魂、有情意的载体。简单地说,"意境"就是诗词中所描绘的形象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境界。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写心而徘徊。"这也许是古人对意境最早的概括。优秀的作品应该是情

意美、形象美,并且情与景、意与境交融在一起,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当然,这个"美"字,尤其是"情意美",由于时代不同,人的社会地位差别,标准不尽一致,"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鲁迅说得好,焦大绝不会爱林妹妹。所以,对诗的“意境"的见解总是见仁见智的。但是有一点是比较趋于一致的,就是离开形象思维,也就谈不上什么"意境"。

判别一首诗或词运用形象思维如何,就看这首诗或词的每一句,乃至每个字,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生动的画面、场景、情节、背景等。被历代诗评家所称道的温庭筠《商山早行》的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诗人就是用六种事物的声象、形象,反映了"道路辛苦,羁旅愁思。"

有关诗词形象思维的论述,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笔者诗词功底甚浅,猎涉不广,只能就学习毛主席《致陈毅》初步探索所得,谈点粗浅的意见,同初学者共同探讨,并请教于方家学者。

从大量流传的古今诗词来看,形象思维的运用,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种叫"托物言志"或"寓情于物"。例如上面所举的两首诗:苏轼以"扫不开"的"花影"比喻政敌,抒发自己的愤懑;柳宗元以"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自况,抒发政治上失意后的孤傲和寂愤。这两首政治抒情诗,并不是作者直接抒发自己的政治生活感受,而是从深入观察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花影的移动、寒江上的钓翁等,以这类形象来折射自己当时的心态。这里再介绍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