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改“以人为本”核心价值理念的几点理解

合集下载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

论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邵武市拿口镇朱坊小学陈表清当前教育,各种各样的教学改革模式层出不穷,这反映了我们的教育现状的许多弊端和急需改善这种不足现状的迫切心理。

但是无论怎么样的教改都不能背离以学生这个教育对象为本的前提。

一旦背离了这个前提则教育将成了无本之木而不能存活,更谈不上发展,因为教育是人类活动中惟一以人为对象,同时以人为结果的社会活动,数学教育是科学教育的一部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坚持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如何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有效,本人在此谈一些自己粗浅看法。

一、提供“做”的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

当我们把有价值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时,如果老师只是口头上说或做演示实验给学生看,学生们就不一定都能接受,而如果我们能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实践体验、去运用这些知识,让他们亲身知道这些知识离他们的现实不远且很重要,那他们就很乐意接受,而且还自觉地去追索。

“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也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因此,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体验学习的一种形式。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观察圆柱体的模型,先看整体,再分析圆柱体的各个组成部分;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拿一张长方形的硬纸卷成筒,即为圆柱的侧面,再把侧面展开。

这样反复两次,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思考展开图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什么?宽呢?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它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是圆柱的高。

”在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得: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综合上述认识,最终形成对圆柱表面积的整体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经历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和推理的数学活动,并最终通过相互合作交流得出结论。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

以人为本:课程目标的核心价值

以人为本:课程目标的核心价值

以人为本:课程目标的核心价值摘要:以人为本是课程目标的核心价值。

课程目标在对人的作用的重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等方面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

关键词:以人为本;课程目标;核心价值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体现了时代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意在通过人的全面发展使之适应社会,实现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个人人生价值和个人发展,通过培养人促进社会的发展,所以以人为本是课程目标的核心价值。

一、课程目标体现了对人的作用的重视新课程目标在对知识的定位上吸收了当代心理科学研究的成果。

当代认知心理学认为, 知识是主体与外界环境,或者说是思维与客体相互作用而导致的知觉建构。

“知识……它被储存于个体内,即为个人知识。

通过书本或其他媒介储存于个体外,即为人类知识。

广义的知识观已将(狭义的)知识、技能与策略融为一体了”[1]。

根据韦伯斯特(Webster)词典的定义,知识是通过实践、研究、联系或调查获得的关于对事物的事实和状态的认识,是对科学、艺术或技术的理解,是人类获得的关于真理和原理的认识的总和。

这两个解释反映出“知识”的两个重要特性:第一,“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也就是说,“知识”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从客观世界中来的,是反映事物的事实和状态的,具有客观属性;第二,“知识”是人的认识和经验,即“知识”的存在是与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相关联的,是人们对真理的理解和认识,具有主观属性。

现代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在于人的主观创造,是基于客观性之上的主观构建,它强调了人在知识建构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新课程目标体现了人们对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一个情感积极参与的过程。

我们对学习的要求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仅是拥有知识的人,也应该是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人,还是对学习有着积极态度的人,更是一个通过学习内化了社会价值观的人。

浅谈新课标中的人本理念

浅谈新课标中的人本理念

浅谈新课标中的人本理念作者:郭金祥来源:《黑河教育》2015年第09期随着教育的改革,教育的目的也越来越突出,为了使人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是为达到人的全面发展而实施具体手段的过程,因此一切教育过程及手段必须遵从人的发展规律,遵循教育规律。

语文教育有助于培养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提高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基于这个目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致力于语文课程改革,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得失成败,其进步突出表现在人本理念方面。

一、新课标始终贯穿尊重人本的思路内涵教育规律实际就是人的发展规律,以人为本。

因此,对于人认知事物的过程即学习的过程,不该有一种强力制约的统一范围,因为那样做不能体现对学习者人性人格的尊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中人文性很重要。

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学习的主体,也就是学生。

例如,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更应该考虑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兴趣程度,更应该给予学生人文关怀,这体现了人文性。

新课标正是把握了人的发展科学内涵,在语文教育中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致力于学生语文能力的释放,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对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刻意追求系统和完整”,只有三维度方面的阶段目标设计,不进行统一的量化目标限制,这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新课标的设计思路中,课程目标的设计方面联系了各个学段,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二、“基本理念”中凸显的学生主体地位新课标的“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多次、反复地用不同词语表述了对学生个体的尊重,“素养论”里提出必须面对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语文素养,在对语文教育特点阐述中,强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时,更明确地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

新课改中对以人为本的理解

新课改中对以人为本的理解

新课改中对以人为本的理解摘要:“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

当我们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时,教育便具有了创造人的价值的意义。

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的发展可塑性教育要以人为本,现在流行于我们学校的每一次理念宣讲中。

然而什么叫以人为本,怎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我以为需要深入的思考,付诸行动。

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甚至连以人为本的含义都不甚了了。

以人为本,即做任何事情都立足于人着眼于人,一切从人出发,一切又以人为目的。

作为教育,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的成长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把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作为出发点、归结点和全过程。

作为“人”的教育和培养,我理解首先要从人性和人格开始并贯穿始终。

但是,在校园里,在课堂课外,我都看到的是教师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

课堂上,有学生敢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吗?课堂上,有学生的主体性吗?几乎全部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说了算的局面啊!“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

当我们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时,教育便具有了创造人的价值的意义。

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

教学中的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以人的发展特别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具体个人的发展为根本”。

如果说,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自觉自为,教育则凸现出对这个自觉自为生命体的不断生成与和谐完整发展的动力特性,这一特性要求我们今天的教育必须从传统的知识性教育向发展性教育转变。

在传统的教育思想中,似乎知识多就意味着人的水平高、能力强。

这一观点的缺陷表面上看是将知识的增长与人的发展相混淆,实质上是人性关怀的缺失。

它将知识当作教育的目的,颠倒了知识与人的关系。

虽然发展离不开知识,但正如经济的增长并不等于社会的发展一样,高分低能如同泡沫经济是我们的教育应当警惕的。

看新课改的感悟心得体会(3篇)

看新课改的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应运而生。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新课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现将我在新课改中的感悟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新课改的核心价值观新课改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这一理念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新课改的引领下,我国基础教育实现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新课改带来的变革1. 课程改革新课改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革,强调课程内容的科学性、人文性和实践性。

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此外,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教学方法改革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评价方式改革新课改对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强调评价的多元化、过程性和发展性。

评价方式不再局限于考试成绩,而是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

评价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为学生提供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新课改中的感悟与体会1. 教师角色转变新课改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教师需要具备以下素养:一是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二是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三是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改中值得关注的三个理念

新课改中值得关注的三个理念

新课改中值得关注的三个理念华富中学唐劲松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和态势稳步地向前推进,欲扎实科学地做好课改工作,必须以更新教弃观念、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为首要任务。

笔者认为在众多的影响新课改的理念中,以下三个理念需要我们首先关注:一、从课堂教学突破,深入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我国的素质教弃从20世纪80年代提出,到90年代被认可,并在学校里推行,可以说一直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基本上还处在注层次的热热闹闹的活动上,以致许多学校岀现了“课上搞应试教冇,课下搞素质教育”的不良倾向。

一些地方开展素质教育还是口号多而落实的措施少,一些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存在简单化、片而化的倾向,个别地方应试教冇愈演愈烈。

”课改就是扭转这种肤浅化、简单化、片而化倾向的根本性描施,就是深入全而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苴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构建起能够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领域里的根本性改革取得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性进展。

这一理念是“课改是从课堂教学突破,深入全而地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性措施”的简化形式。

其主要内容有:课程改革是国家坚左地、全面地推进素质教冇的一项重要措施,课程改革的目的与任务就是全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全而地推进素质教育,而不是简单地换一次教科书;课程改革是全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而不是素质教冇的全部;课程改革必须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管理以及其他方而的改革配套进行。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冇的主渠道,以课程改革实验的推广为标志,中国的素质教育将进入一个实质性突破的新阶段。

这一理念呼唤并引导广大教师在实际课改工作中自觉地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充分认识本次课改的重大意义。

对这次课改要给以高度重视,将课改当做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积极主动地投身英中,特别是在思想观念上,一泄要主动“洗脑”,尽快确立起与课改精神相一致的教弃理念。

第二,弄淸课改与实施素质教冇的关系,站在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进行课改。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什么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出发点包括了“以人为本”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而民主化则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新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树立终身研究观,终身研究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一、尊重学生,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并留给学生研究的自由是使学生主动参与研究的关键。

兴趣是学生前进的动力,是永不枯竭的动源泉。

教育家们都很重视对学生研究兴趣的培养,将兴趣作为学生研究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留给学生研究的自由可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研究,发现并纠正自己的不足。

要留给学生研究的自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

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研究潜能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堂上交给学生恰当的主动权。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巧妙地创造激趣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教学实践表明,通过情感培养和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求知欲和研究积极性。

为此,我们应该注重探究式教学,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体,通过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主动性。

同时,我们还应该运用变式教学,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中探究物理定理和命题,唤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持他们对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在教学中,我们还应该注重交流和合作,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形式,采用小组交流与合作研究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和合作XXX发展。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改革课堂教学的空间形式,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和交流;布置小组研究任务,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交流和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能,让他们在交流和合作中互相启发和研究。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在日月蓬勃地发展,新课程提倡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摆脱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提倡以孩子为中心,发展孩子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有效传播,并且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

以人为本是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进行以人为本的教育,不光能够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还有助于体现幼儿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无论是微观教学环境,活动目标与活动设置、师幼关系与活动形式等,还是在宏观教育评价机制、教育教学管理上都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以,应当结合社会的发展要求,以及幼儿的发展状况,有效地开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孩子们多元化发展,为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1以人为本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上世纪中叶,美国人就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经过50余年,形成了重要的教育改革方针。

当前,我国也处于人本主义产生的重要阶段,课程理念与教学模式必须全部进行改革创新,近十几年来,我国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但是由于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改革内容仍有所滞后,也未能走出“教材统治”的束缚。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以人为本能够体现幼儿更好的发展,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确立,我国教育改革正在蓬勃的发展。

也使得当前教育面貌焕然一新。

2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体现新的课程观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了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所以在新课程背景开展以人为本教育,是为了能够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也是课程目标的重要主题之一。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幼儿掌握学科知识,成为活动目标的核心,但是这种教育理念反而束缚了孩子的思维发展,教师也只能是教材的复制者,孩子则成了教材的容载者。

新课程标准要求能够以孩子为中心,为了每位孩子的发展,能够将学科知识本位扩展到孩子发展,为了能够解放师幼传统的教材统治人的教育模式。

浅谈新课标中以人为本理念在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新课标中以人为本理念在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新课标中以人为本理念在教学中的运用新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内容的编排上要求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社会实际出发,加大了认识自我,关注人的成长的内容。

着重强调“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

与以前的课程标准相比,其明显的特色在于,淡化空洞的政治说教,强化品德价值熏染。

突出更广泛的人文启迪和人文渗透。

敞开学生的人文视界。

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来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随着课标理念的改变,也应做好由思想政治教师向思想品德教师这一角色定位的转变,在教学中应如何贯彻新课标,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我的教学体会,谈几点看法:一、教育应确立“面向全体学生”新的目标理念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理念,不同于过去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过去的教材和大纲中,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歧视差生。

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强调的目标是:1、关注每个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行为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关注每个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强化人格养成。

3、多种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个性的培养。

这些能力包括: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和交往、沟通的能力;道德判断、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

由此可见,思品新课标屏弃了单纯的知识目标要求,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把握这一目标理念,才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品德教育的主要任务。

为了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把学生当作朋友,平等地尊重每个学生,尤其要真爱曾经遭受伤害的学生,用自己的真爱将“问题学生”从教育的边缘地带拉回来。

新课程教学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共7页word资料

新课程教学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共7页word资料

新课程教学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之一,其基本内涵是:“人类社会的任何活动都要以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为目的,它强调人是自然、社会、自身的主体”。

现代教育对“以人为本”赋予了新的内容,就是面对学生这一特定的群体,教师如何把社会发展过程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有能力继承传统的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科学和未来科学,在不断延续人类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自身健康成长,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要实现这一历史使命,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认识“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

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

在教学中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研究差异,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引导学生学习。

既关注那些可能成为“家”的少数学生,更要关心那些成为“匠”的多数学生。

实现教育面前无差生,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育人之本教育的真谛绝不是捧上一张张令人满意的成绩单,而应是捧出一个个鲜明而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

教育的使命就是让每个生命成为他自己。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对学生采取同一评价标准和整体划一的评价方式,以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观点,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的“学生观”,就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的基本看法。

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如果我们仍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教鞭下,教师是教书的机器,学生是学习的机器,教师看重的是学生的分数,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那就是应该视为教育上的失误。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于20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向传统的评价学生能力的观念提出了挑战,对西方乃至世界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对新课改“以人为本”核心价值理念的价值学解读

对新课改“以人为本”核心价值理念的价值学解读
21 0 0年 4 月
教 育 科 学
Edu a i n Sce e c to inc
A pr 2 0 。 01
第2 6卷 第 2期
Vo . N O 2 1 26 .
对新课改“ 以人 为本 ” 心价 值 理 念 的价值 学解 读 核
南西安 7 0 6 ) 1 0 2

基 础教 育新 课程 改 革 的 核 心 价 值 理 念 的 直 和重 点集 中体 现 出素 质教 育 的价 值 取 向 。在 哲 学价
接 思 想 渊 源
在 时 间序列 和 内容 逻辑 上 , 国基 础教 育 新 课 根 本 观点或 根 本 看 法 , 价 值 观 念 是 人 们 对 于 一定 中 而
经 时间最 长 ( 划时 间为 2 规 O年 ) 一 次 。 然 而 , 目 提高 国 民素质 的迫切 要求 与 自下 而 上 的教育 改 革结 的 就
前基 础教 育新课 程改革 对 中 国基础 教育 的整体 贡 献 合到《 中共 中央 国务 院关 于深 化 教 育 改 革 全 面 推进 来说 , 只是停 留在理 念 的层 面上 , 目前 新课 程 改 素质 教育 的决定 》 1 9 ) 还 就 (9 9 的颁 布 , 素质 教 育 已经 被提 革 的进展来 看 , 我们 的预 期 目标 还 相 当 遥远 。究 升 为 一 种 国 家 的 意 志 。 距 其原 因 , 首要 的和 直 接 的原 因在 于 课 程 改 革 的 理 念 我 们把 素质 教育所 体现 的我们 国家教 育 改革 的 还没 有深人 人 心 , 没 有 取得 广 大 的普 通 民众 的 认 目标 内涵 和指 导思 想 的 主要 观 点 称 之 为 “ 还 素质 教 育 可 , 没有 化 作广 大 参 与 主 体 的 自觉 行 动 。如果 再 理 念 ” 更 。这样 的 “ 质 教 育 理 念 ” 以概 括 为如 下 三 素 可 () 进一步 深究 的话 , 么 除了实 施 的时 间不 足 、 验 缺 个 方 面 :1 素质 教育 的实 质就 是要 全 面贯 彻 国家 的 那 经 乏、 宣传 不够 外 , 是我们 对 基础 教育 新 课程 改 革 的 教 育方 针 ; 2 其 根 本 宗 旨在 于提 高 国 民素 质 , 点 就 () 重 核 心价值 理念 的 阐释在严 格 意义 上还 不 甚 清楚 。本 在 于提 高创新 精神 和实 践能 力 ;3 推 进素 质教 育 的 ()

浅谈新课程教学必须树立 以人为本 的教育理念

浅谈新课程教学必须树立 以人为本 的教育理念

浅谈新课程教学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论文关键词:以人为本学生观备课授课评价论文摘要:世纪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世纪,同时也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表现为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的竞争,国家迫切需要各种创新人才。

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人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让学生“百花齐放”,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之一,其基本内涵是:“人类社会的任何活动都要以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为目的,它强调人是自然、社会、自身的主体”。

现代教育对“以人为本”赋予了新的内容,就是面对学生这一特定的群体,教师如何把社会发展过程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有能力继承传统的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科学和未来科学,在不断延续人类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自身健康成长,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要实现这一历史使命,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认识“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

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

在教学中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研究差异,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引导学生学习。

既关注那些可能成为“家”的少数学生,更要关心那些成为“匠”的多数学生。

实现教育面前无差生,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育人之本教育的真谛绝不是捧上一张张令人满意的成绩单,而应是捧出一个个鲜明而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

教育的使命就是让每个生命成为他自己。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对学生采取同一评价标准和整体划一的评价方式,以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观点,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的“学生观”,就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的基本看法。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论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使用四十五中学外语组:邹振梅新一轮外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伟大而复杂的革命,新的课程标准以科学的发展观及更人文的教育理念指引着我们的教学活动。

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理解新的课程标准,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在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出色地完成身为一名教师的使命。

一、对型课程标准的理解(一、)对比新旧课程,去粗取精新旧课程的理念是的不同的。

教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注重素质教育。

课程理念形成于对现实教育的深刻分析和对未来教育的展望,它强调人的发展,它是课程的核心理念。

旧课程观中的课程是文本课程,教师是传授者,教师是中心,是主体。

而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

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

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同时,他们对课堂教学有着不同的整合观。

旧课程观认为课程与教学是相互分离的,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任务要围绕教学大纲进行,即以纲为本,而新课程观则认为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教必需服务于学,采取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才是首要的任务。

(二、)认识新理念的下几种关系,平衡发展1.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知识是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能力是知识发展的升化,二者相辅相承不可偏废。

要改变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杜绝教师一言堂。

教师苦口婆心地对知识点讲解分析力求精确到位,恨不得把自己的毕生所学全都无私地倾倒给学生,可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会是记忆的机器,或是一个教师的翻版。

无形中教师就会压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束缚了学生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的结合。

以各种方式和有效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新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知识往往是死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让知识融于学生鲜活的生活中,赋予知识生命。

以人为本高中政治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高中政治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高中政治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正在中华大地如火如荼地开展,本次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涉及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

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无论是从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还是评价机制来看,无不渗透着“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一、从培养目标看,高中政治新课程着眼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在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贵的。

教育的发展趋势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是“‘人’字在教育中越来越大了”。

基于这样的背景,从培养目标看,高中思想政治课着眼于“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全面,越来越完善。

而思想政治素质是人的核心人格要素,因此,为了培养能适应社会要求的人才,思想政治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界定教学目标,改变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习是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过程。

它着眼于人的全部人格要素,突出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

在新课程的三维培养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规目标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针对以往课程目标的不完善之处提出来的,它贯穿于前两个目标,在过程中体验,在体验中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只有当学生成长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拥有了积极健康的情感、对社会和人生具有积极态度的人时,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新课改中对以人为本的理解

新课改中对以人为本的理解

新课改中对以人为本的理解作者:白亚娟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75期摘要:“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

当我们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时,教育便具有了创造人的价值的意义。

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的发展可塑性教育要以人为本,现在流行于我们学校的每一次理念宣讲中。

然而什么叫以人为本,怎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我以为需要深入的思考,付诸行动。

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甚至连以人为本的含义都不甚了了。

以人为本,即做任何事情都立足于人着眼于人,一切从人出发,一切又以人为目的。

作为教育,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的成长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把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作为出发点、归结点和全过程。

作为“人”的教育和培养,我理解首先要从人性和人格开始并贯穿始终。

但是,在校园里,在课堂课外,我都看到的是教师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

课堂上,有学生敢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吗?课堂上,有学生的主体性吗?几乎全部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说了算的局面啊!“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

当我们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时,教育便具有了创造人的价值的意义。

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

教学中的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以人的发展特别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具体个人的发展为根本”。

如果说,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自觉自为,教育则凸现出对这个自觉自为生命体的不断生成与和谐完整发展的动力特性,这一特性要求我们今天的教育必须从传统的知识性教育向发展性教育转变。

在传统的教育思想中,似乎知识多就意味着人的水平高、能力强。

这一观点的缺陷表面上看是将知识的增长与人的发展相混淆,实质上是人性关怀的缺失。

它将知识当作教育的目的,颠倒了知识与人的关系。

虽然发展离不开知识,但正如经济的增长并不等于社会的发展一样,高分低能如同泡沫经济是我们的教育应当警惕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新课改“以人为本”核心价值理念的几点理解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先后进行了八次课程改革。

新课
改就是目前仍在实施中的第八次课程改革。

在时间序列和内容逻辑上, 中国基
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核心价值理念的直接思想来源应是 20世纪 8 0 年代
初就已经提出来的素质教育。

在今天看来, 素质教育所蕴涵的核心价值理念正
是“以人为本”。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

这样的目标表述就高度概括了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核心价值
理念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指明了我国发展的动力和目的, 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如何理解以人为本是学习新课程改革理
念的关键一环。

本人查阅了若干文献,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需要认真理解。

一、“以人为本“与中国古代”人文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主义,在关注人、重视人、崇尚人等的思想是一致的。

它肯定人的价值,肯定现世人生,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强调人的经验和实用理性。

这种理性注意力更为集中在人如何安身立命之上,主要是从实际经验出发,体悟世界和人生的意义;就是在科学技术领域,也缺少科学、数学理论和形式
逻辑,只是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维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在很多情况下,这个“人”是群体化的、普遍意义的人,没有太多个体的因素,更不是西方“人本主义”
的个人。

现阶段“以人为本”的内涵和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
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
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这种理念把现实的“人”作为社会主义的主体和
中心,以满足现实的人的物质文化需要,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这里就突出了每个人的发展,在群体中还注重每个个体的全面发展,人具
有了更加个性化的意义。

二、“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
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强调的是个人的人权,以人为目的。

在“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引导下,课程文化表现出许多新特点:注重人的自我实现,追求学生
个性的发展,认为这是教育的核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人的自我实现,
甚至强调人文学科的重要性等等。

在实践操作中,往往出现无法正确处理学校
教育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的问题。

比方,只注重方法、技术的传授,不注重
学生学业结果的评价等。

“以人为本”的人强调的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把人既作为目的又作为
手段。

“以人为本”不能等同于“以学生的需要为本”,人的需要不能脱离社
会发展的需要。

学生的需要与社会的需要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就个人而言,“以人为本”的人的全面发展应包含有个人全面素质的含义,即人人都应剧本
的德智体美等具备较高的素质;还应包含全社会对人才的整体布局的需求的含义,即人应是社会所需要的人。

三、坚持“以人为本”为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困难重重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当中,逐渐出现了向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倾斜,关注个体感性享乐,爱学乐学难以实现。

诸如“穿新鞋走老路”、由“棒杀”变“捧杀”、“自主”变“自由”、“活动”变“乱动”等,有些是因为“以人为本”还未真正在教育实践中落地生根,有的则是执行者理解能力、教
学水平跟不上出现的照搬照拿。

在指挥棒作用下,基础教育改革处在理论上要改,实践上又不出成绩的尴尬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