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横断层标本及CT解剖
头颅横切面断层解剖
头(颅脑)寰枢关节层面横断位断层标本- 解剖图片(1)鼻中隔(2)下鼻甲(3)上颌窦(4)鼻咽(5)咽鼓管腭襞(6)咽隐窝(7)咽扁桃体(8)下颌支(9)颞肌(10)翼外肌(11)翼内肌(12)腭帆张肌(13)翼突(14)腮腺(15)咬肌(16)头前直肌(17)胸锁乳突肌(18)二腹肌后腹(19)茎突(20)咽外侧间隙(21)颈内动脉(22)颞浅动脉(23)下颌后静脉(24)上颌动脉(25)寰椎侧块(26)寰椎前弓(27)寰椎横突(28)椎动脉(29)枢椎椎弓(30)齿突(31)寰枢正中关节(32)寰椎横韧带(33)翼状韧带(34)寰枢外侧关节(35)脊髓颈段头(颅脑)寰枕关节层面横断位断层标本(1)鼻中隔(2)中鼻甲(3)上颌窦(4)鼻后孔(5)咽鼓管圆枕(6)咽鼓管软骨(7)腭帆张肌(8)腭帆提肌(9)咽隐窝(10)咽扁桃体(11)颞肌(12)翼外肌(13)翼突外板(14)下颌颈(15)翼内肌(16)乳突(17)腮腺(18)咬肌(19)颈内静脉(20)茎突(21)颈内动脉(22)颈外动脉(23)上颌动脉(24)枕骨髁(25)寰枕关节(26)髁管(27)延髓(28)椎动脉(29)枕动脉(30)头前直肌(31)头长肌(32)头后大直肌(33)头半棘肌(34)头夹肌头(颅脑)枕骨大孔层面横断位断层标本(1)鼻骨(2)鼻泪管(3)鼻中隔(4)上鼻甲(5)上颌窦(6)下直肌(7)下斜肌(8)颧弓(9)翼突(10)翼腭窝(11)腭降动脉(12)颞肌(13)翼外肌(14)翼内肌(15)上颌动脉(16)上颌神经(17)翼静脉丛(18)鼻咽(19)咽鼓管软骨(20)腭帆张肌(21)腭帆提肌(22)前纵韧带(23)头前直肌(24)头长肌(25)颈内动脉(26)颈内静脉(27)鼓部、茎突(28)下颌头(29)腮腺(30)颞浅动脉(31)下颌后静脉(32)枕骨大孔(33)延髓(34)枕大池(35)椎动脉(36)小脑扁桃体头(颅脑)眦耳线层面横断位断层标本(1)角膜(2)巩膜(3)晶状体(4)外毗(5)眶脂体(6)翼腭窝(7)上颌神经(8)鼻骨(9)鼻中隔(10)筛窦(11)鼻泪管(12)蝶窦(13)翼突(14)蝶骨大翼(15)翼管(16)卵圆孔(17)棘孔(18)颞肌(19)枕骨基底部(20)颈静脉窝(21)颈动脉管(22)外耳道(23)颞下颌关节(24)下颌头(25)延髓(26)小脑扁桃体(27)二腹小叶(28)乙状窦(29)颈静脉结节(30)外耳廓(31)头后大直肌(32)头后小直肌(33)头半棘肌头(颅脑)蝶窦、筛窦、鼓室层面横断位断层标本(1)鼻骨(2)鼻中隔(3)筛小房(4)筛骨眶板(5)颧骨(6)蝶骨大翼(7)眼球(8)巩膜(9)巩膜筛板(10)上睑(11)内直肌(12)外直肌(13)眶脂体(14)眶下裂(15)蝶窦(16)上颌神经(17)颞肌(18)颜肌(19)颞筋膜(20)枕骨基底部(21)颈静脉结节(22)颈静脉窝(23)颈内动脉(24)下颌神经(25)蜗螺旋管(26)听小骨(27)外耳道(28)乳突小房(29)延髓(30)小脑半球(31)延髓前池(32)基底动脉(33)脑神经(34)小脑延髓池(35)第四脑室(36)小脑扁桃体(37)小脑谷(38)乙状窦(39)颞下颌关节(40)枕内隆凸(41)鼓膜(42)枕动脉(43)头后大直肌(44)头上斜肌(45)头夹肌(46)颈内动脉(47)锥体束(48)下橄榄核(49)下橄榄核门(50)橄榄小脑纤维(51)三叉神经脊束(52)小脑下脚(53)孤束、孤束核(54)舌下神经核(55)前庭神经核(56)舌下神经(57)迷走神经头(颅脑)蝶窦、海绵窦层面横断位断层标本(1)眉间(2)额窦(3)筛小房(4)蝶窦(5)筛骨眶板(6)额骨颧突(2)(7)蝶骨大翼(8)视神经(9)眼动脉(10)眼球(11)巩膜(12)上睑(13)眶脂体(14)内直肌(15)外直肌(16)眼球鞘(17)泪腺(18)蝶窦顶(19)斜坡(20)海绵窦(21)颞叶(22)岩部尖(23)三叉神经腔(24)颈内动脉海绵窦部(25)面神经(26)动眼、滑车神经(27)眼神经(28)展神经(29)三叉神经(30)前庭蜗神经(31)内耳道(32)小脑半球(33)鼓室上隐窝(34)乳突窦小房(35)脑桥基底部(36)基底动脉(37)桥池(38)小脑脑桥池(39)脑桥被盖(40)第四脑室(41)颞肌(42)小脑蚓(43)小脑谷(44)枕内嵴(45)绒球(46)小脑扁桃体(47)二腹小叶(48)下半月小叶(49)乙状窦(50)骨半规管(3)(51)蜗螺旋管头(颅脑)蝶鞍、垂体层面横断位断层标本(1)鞍结节(2)前床突(3)鞍背(4)后床突(5)腺垂体(6)神经垂体(7)视神经(8)动眼神经(9)颈内动脉(10)海绵窦(11)海绵窦间后窦(12)基底动脉(13)桥池(14)小脑脑桥角池(15)小脑幕(16)眶上缘(17)滑车凹和棘(18)额骨(19)眉间、额窦(20)直回(21)嗅束沟(22)上斜肌(23)上睑提肌(24)上直肌(25)泪腺(26)眶脂体(27)眶上裂(28)蝶骨大翼(29)颞叶(30)钩(31)颞骨岩部(32)颞肌(33)脑桥基底部(34)脑桥被盖部(35)三叉神经(36)小脑中脚(37)齿状核(38)蚓锥体(39)蚓垂(40)小脑镰(41)乙状窦(2)(42)侧脑室下角(43)杏仁体(44)第四脑室(45)小脑半球头(颅脑)鞍上池、视交叉层面横断位断层标本(1)视交叉、视束(2)视隐窝(3)漏斗(4)动眼神经(5)颈内动脉(6)大脑前动脉(7)大脑中动脉(8)基底动脉(9)大脑后动脉(10)终板前池(11)外侧窝池(12)桥池(13)小脑脑桥角池(14)直回(15)嗅束沟(16)嗅三角(17)眶回(18)眶上壁(19)颞叶(20)钩(21)侧脑室下角(22)杏仁体(23)海马足(24)海马旁回(25)小脑幕(26)脑桥(27)脑桥基底部(28)脑桥被盖部(29)第四脑室(30)正中沟(31)大脑纵裂(32)外侧沟(33)小脑半球(34)小脑镰(35)颞肌(36)小脑上脚(37)小脑蚓(38)齿状核(39)横窦(40)乙状窦头(颅脑)鞍上池、下丘脑层面横断位断层标本1)第三脑室(2)视束(3)灰结节(4)乳头体(5)大脑纵裂(6)大脑前动脉(7)颞叶(8)侧脑室下角(9)杏仁体(10)钩(11)外侧沟(12)蝶嵴(13)大脑中动脉(14)小舌(15)中央小叶(16)山顶(17)山坡(18)蚓叶(19)齿状核(20)小脑幕(21)脚间窝(22)大脑脚(23)海马旁回(24)额叶(25)直回(26)眶回(27)眶沟(28)侧副沟(29)枕颞沟(30)枕颞内侧回(31)枕颞外侧回(32)颞上回(33)颞中回(34)额下回(35)小脑半球(36)横窦(37)窦汇(38)终板前池(39)视交叉池(40)颈动脉池(41)外侧窝池(42)脚间池(43)环池(44)中脑水管(45)管周灰质(46)小脑上脚(47)小脑上脚交叉(48)黑质(49)脚底(50)滑车神经核(51)下丘(52)内侧纵束头(颅脑)四叠体池、上丘层面横断位断层标本(1)前连合(2)穹窿柱(3)第三脑室、下丘脑(4)乳头丘脑束(5)视束(6)尾状核头(7)内囊前肢(8)豆状核(壳)(9)外囊(10)屏状核(11)前穿质(12)最外囊(13)岛叶皮质(14)大脑纵裂(15)额叶(16)外侧沟和蝶嵴(17)终板旁回(18)胼胝体下区(19)扣带回(20)额上回(21)额中回(22)额下回(23)海马旁回(24)海马(25)海马伞(26)尾状核尾(27)侧副隆起(28)皮质脊髓束(29)黑质(30)红核(31)内侧丘系(32)中脑水管(33)管周灰质(34)颞叶(35)枕极(36)小脑蚓(37)小脑半球(38)四叠体池(39)环池(40)窦汇(41)枕内隆突(42)小脑幕头(颅脑)第三脑室下部、前联合层面横断位标本(1)胼胝体膝(2)扣带回(3)额上回(4)额中回(5)额下回眶部(6)大脑纵裂(7)前连合(8)终板旁回(9)穹窿柱(10)侧脑室前角(11)尾状核头(1)第三脑室(13)中脑水管(14)顶盖前区(15)上丘(16)内侧膝状体(17)外侧膝状体(18)下丘脑(19)乳头丘脑束(20)内囊膝影像园(21)内囊后肢(22)豆状核(23)壳(24)苍白球(25)外囊(26)屏状核(27)最外囊(28)岛叶皮质(29)外侧沟(30)蝶嵴(31)颞叶(32)枕叶(33)小脑蚓(34)小舌(35)中央小叶(36)山顶(37)小脑幕(38)四叠体池(39)海马沟、海马(40)侧脑室下角(41)毯和视辐射(42)尾状核尾(43)海马旁回(44)海马伞(45)侧副隆起(46)侧副沟(47)枕极(48)直窦(49)窦汇(50)枕内隆突头(颅脑)第三脑室上部、松果体层面横断位标本(1)胼胝体膝(2)透明隔(3)弯窿柱(4)侧脑室前角(5)尾状核头(6)室间孔(7)第三脑室(8)背侧丘脑(9)后丘脑(10)豆状核(11)苍白球(12)壳(13)内囊(14)内囊前肢(15)内囊后肢(16)内囊膝(17)内囊豆状核后部(18)外囊(19)最外囊20)屏状核(21)岛叶(22)海马旁回影像园(23)僵三角(24)僵连合(25)松果体(26)大脑大静脉池(27)枕叶(28)侧脑室三角区(29)脉络丛(30)海马、海马伞(31)毯、视辐射(32)侧副隆起(33)小脑蚓(34)直窦(35)上矢状窦(36)大脑纵裂(37)大脑镰(38)大脑内静脉(39)额上回(40)额中回(41)额下回(42)颞叶岛盖头(颅脑)丘脑、基底节核团与内囊层面横断位标本(1)胼胝体膝(2)额钳(3)胼胝体沟(4)扣带沟(5)扣带回(6)额内侧回(7)额上回(8)额中回(9)额下回(10)透明隔(11)穹窿柱(12)侧脑室前角(13)尾状核头(14)室间孔(15)第三脑室(16)背侧丘脑(17)前背侧核(18)内侧背核(19)外侧背核(20)豆状核(21)内囊(22)内囊前肢(23)内囊膝(24)内囊后肢(25)外囊(26)屏状核(27)最外囊(28)岛叶(29)外侧沟(30)额、顶叶岛盖(31)颞横回(32)胼胝体压部(33)枕叶(34)颞叶(35)侧脑室后角(36)毯(37)视辐射(38)禽距(39)距状沟(40)扣带回峡(41)舌回(42)侧脑室脉络丛(43)穹窿脚(44)尾状核尾(45)小脑蚓(46)直窦(47)上矢状窦头(颅脑)胼胝体下、侧脑室中央部层面横断位标本(l)胼胝体膝(2)大脑纵裂(3)额钳(4)胼胝体压部(5)枕钳(6)大脑镰(7)上矢状窦(8)直窦(9)穹窿(10)侧脑室中央部(11)侧脑室前角(12)侧脑室后角(13)侧脑室脉络丛(14)室间孔(15)尾状核头(16)背侧丘脑(17)尾状核尾(18)毯(19)视辐射(20)内囊(21)屏状核(22)岛叶(23)中央沟(24)岛盖(25)额下回三角部和眶部(26)外侧沟(27)缘上回(28)角回(29)顶枕沟(30)枕叶(31)距状沟(32)扣带回(33)额内侧回(34)额上回(35)额上沟(36)额中回(37)额下沟(38)扣带回峡(39)丘纹上静脉(40)额骨(41)顶骨(42)颞肌肌(43)枕骨头(颅脑)侧脑室顶部层面横断位标本(1)头皮(2)颅盖(3)大脑纵裂(4)胼胝体干(5)胼胝体压部(6)上矢状窦(7)大脑镰(8)下矢状窦(9)尾状核体(10)侧脑室(11)中央沟(12)中央前回(13)中央后回(14)外侧沟(15)缘上回(16)角回(17)顶枕沟(18)楔叶头(颅脑)胼胝体上、半卵圆中心层面横断位标本(1)头皮(2)颞肌(3)额鳞(4)顶骨(5)枕鳞(6)大脑纵裂(7)大脑镰(8)上矢状窦(9)半球髓质(10)中央沟(11)额叶(12)顶叶(13)中央后回(14)缘上回(15)枕叶(16)楔前叶(17)中央前回(18)扣带回(19)顶枕沟(20)中央前沟(21)中央后沟头(颅脑)额顶叶下部层面横断位标本(1)中央沟(2)中央前沟(3)中央后沟(4)额上沟(5)额上回(6)额中回(7)顶内沟(8)顶上小叶(9)顶下小叶(10)大脑纵裂(11)大脑镰(12)上矢状窦(13)额鳞(14)顶骨(15)冠状缝头(颅脑)额顶叶中部层面横断位标本(1)大脑纵裂(2)大脑镰(3)上矢状窦(4)中央沟(5)中央旁小叶(6)中央前沟(7)额上沟(8)中央前回(9)额上回(10)中央后沟(11)顶内沟(12)中央后回(13)顶上小叶(14)额鳞(15)顶骨(16)冠状缝(17)头皮头(颅脑)额顶叶上部层面横断位标本(1)头皮(2)颅盖(3)额鳞(4)顶骨(5)冠状缝(6)矢状缝(7)大脑镰(8)上矢状窦(9)中央沟(10)中央前回(11)中央后回(12)中央前沟(13)中央后沟。
颅脑横断层标本及CT解剖 (2)优秀课件
根据研究目的,沿某一方向所作的 具有一定厚度的切片或扫描,即断层标 本或断层图像;
颅脑断层解剖学常用基线
1、Reid基线(RBL): 为外耳道中点至眶下缘 的连线。头部横断层标本的制作多以此线为准,冠 状断层标本的制作基线与此线垂直。
2、眦耳线(CML)或眶耳线(OML):为外眦与 外耳道中点的连线。颅脑轴位扫描(横断层扫描) 多以此线为基线,依检查目的的不同使扫描平面与 CML向头侧成角0-25℃。
断层解剖学的概述
➢定义和特点: 用断层方法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及其相关功
能的科学。 在机体结构于原位的状态下,准确地显示
其断面形态变化及位置关系;经连续断层或 借助计算机进行结构的三维重建和定量分析
→ → ➢系统解剖、局部解剖 断面解剖学 影像 → 解剖学 影像诊断学。
包括横断层解剖、矢状断层解剖、 冠状断层解剖。
和终板池。 胼胝体池:位于胼胝体上方;外侧部称外侧裂
池;四叠体后方为四叠体池,内有大脑大静脉通过, 又称大脑大静脉池。
环池:位于双侧中脑大脑脚部,内有大脑后动 脉、基底静脉及滑车神经通过。
额上沟
额上回
中央前沟
中央前回
中央沟 中央后回
额中回 额下沟 额下回 外侧裂
眶回 颞上回 颞上沟
颞中回 颞下沟
颞下回
即所谓“三沟五叶”:是指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
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及岛叶。 中央沟:把额、颞叶分开;其前为额叶,后为颞叶。 外侧沟:把颞、额、枕叶分开; 顶枕沟:把顶、枕叶分开。
1、额叶:位于大脑半球的前上部,其内侧以大脑纵
裂和大脑镰与对侧分开,后方由中央沟与顶叶分开, 外下方经外侧裂与颞叶分开,前下方为额骨、眶顶。
垂体 嗅三角 பைடு நூலகம்结节 乳头体 大脑脚
《颅脑横断层标本》课件
脑室系统的解剖结构
脑室系统包括左右两个侧脑室、第三 脑室和第四脑室,是脑脊液循环的场 所。
侧脑室分为前角、中央部、后角和下 角,第三脑室位于左右侧脑室之间, 第四脑室位于小脑和延髓之间。
脑池的解剖结构
脑池是大脑表面的一组间隙,内有脑脊液充填,主要作用是 缓冲震动、保护大脑组织。
常见的脑池有脚间池、桥池、环池、四叠体池等,这些脑池 在颅脑横断层标本上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位置。
03
颅脑横断层标本的影像学 特征
颅脑横断层标本的X线影像学特征
X线平片
显示颅骨结构,如颅骨骨折、颅内钙 化等。
X线造影
通过血管或脑室造影可观察脑部血管 或脑室系统。
02
颅脑横断层标本的解剖结 构
脑组织的解剖结构
脑组织由灰质和白质组成,灰质主要 由神经元胞体和突起组成,白质主要 由神经纤维束组成。
灰质主要分布在大脑皮层和脑干等区 域,白质主要分布在大脑皮层和脑干 等区域之间,以及脊髓和周围神经系 统中。
脑沟、脑回的解剖结构
脑沟是大脑表面凹凸不平的沟壑,是神经元和神经纤维束的通道,也是大脑表面 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02
它是一种重要的医学研究工具, 用于观察和研究颅脑的结构、功 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颅脑横断层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采集
颅脑横断层标本的采集通常是通 过手术或死后解剖进行的。
制作
将获取的脑组织进行固定、脱水 、包埋等处理,然后使用切片机 进行连续切片,得到一系列的颅 脑横断层标本。
颅脑横断层标本的应用价值
颅脑横断层标本
xx年xx月xx日
颅脑横断层解剖和ct、mrippt课件
目录
• 颅脑横断层解剖基础 • CT在颅脑横断层解剖中的应用 • MRI在颅脑横断层解剖中的应用 • 颅脑横断层解剖与CT、MRI的联合
应用 • 颅脑横断层解剖与CT、MRI的教学
与培训
01
颅脑横断层解剖基础
颅脑横断层解剖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颅脑横断层解剖是指将颅脑沿垂直于其前后轴的方向进 行连续切片,观察不同切面上的组织结构和形态。
02 螺旋CT
采用旋转扫描方式,能够快速获取多个层面的图 像,提高成像质量和分辨率。
03 多排探测器技术
使用多排探测器同时接收X射线信号,缩短扫描时 间,提高成像速度。
CT在颅脑横断层解剖中的图像特点
01 高分辨率
能够清晰显示颅骨、脑实质、脑室等结构。
02 横断面图像
提供与人体轴面一致的图像,便于观察和分析。
03 不同窗宽和窗位调整
通过调整窗宽和窗位,突出显示不同组织结构, 便于诊断。
CT在颅脑横断层解剖中的临床应用
颅脑外伤
快速评估颅骨骨折、颅内 出血等损伤情况。
颅内肿瘤
定位肿瘤位置、大小及侵 犯范围,协助制定治疗方 案。
脑血管疾病
观察脑动脉粥样硬化、脑 梗塞等病变。
MRI在颅脑横断层解剖中的
03
应用
评估脑功能
MRI技术还可以用于评估脑功能,如 脑代谢、脑血流灌注等,为脑功能研 究提供重要手段。
颅脑横断层解剖与CT、MRI
04
的联合应用
颅脑横断层解剖与CT、MRI的关联性
颅脑横断层解剖是基础
提供大脑各层面的详细结构信息,为CT、MRI影像提供解剖对照。
CT、MRI补充解剖细节
颅脑横断层标本及CT解剖
描述内容
对每个横断层的解剖结构 进行详细描述,包括脑组 织的层次、血管分布、脑 室系统等。
目的
通过对横断层标本的观察 和描述,深入了解颅脑解 剖结构,为医学教育和临 床诊断提供依据。
横断层解剖的特点
特点一
能够清晰地显示脑组织的层次结构和不同 区域的解剖特点。
大脑镰
硬脑膜向颅顶中线的凹陷, 分隔左右大脑半球。
脑实质结构
灰质
大脑皮质、脑干核团等神经元胞体密集区域,负责处理信息。
白质
大脑内神经纤维聚集区域,负责信息传递。
基底节
包括豆状核、尾状核等,参与运动控制和情感调节。
脑室系统结构
1 2
侧脑室
位于大脑半球内的空腔,内有脑脊液流动。
第三脑室
位于大脑中央的空腔,连接侧脑室和第四脑室。
硬膜外间隙
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潜在腔隙,内有疏 松结缔组织、脂肪和导血管。
骨性结构
包括颅骨、顶骨、枕骨等,构成动脉等,供应脑膜和颅 骨血供。
硬膜下结构
硬膜下间隙
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 的潜在腔隙,内有脑脊液 流动。
小脑幕
硬脑膜向颅底中线的凹陷, 分隔大脑与小脑。
颅脑横断层标本及 CT解剖
目录
• 引言 • 颅脑横断层标本 • CT解剖基础 • 颅脑横断层解剖结构 • 颅脑横断层解剖的临床意义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研究目的
探讨颅脑横断层标本与CT解剖的对应关系,为临床诊 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
研究背景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CT已成为颅脑疾病诊 断的重要手段。了解颅脑横断层标本与CT解剖的关系 有助于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颅脑横断层标本及CT解剖
顶枕裂与枕前切迹(枕极前4cm)旳连线为颞叶与枕 叶分界。
3、顶叶:经中央沟与前方旳额叶分开,下方与 颞叶
旳分界线为外侧裂与枕叶旳分界线为顶枕沟。
4、枕叶:经顶枕沟与顶叶分开,与颞叶分界为顶枕
裂与枕前切迹旳连线。
5、岛叶:隐藏于外侧裂旳深部,四面有环形沟,体
垂体 嗅三角 灰结节 乳头体 大脑脚
滑车神经 面神经 前庭蜗(位听)
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副神经
橄榄
小脑
脑底面
嗅球 嗅束 视神经 前穿质 视束 动眼神经 三叉神经
脑桥 展神经 舌下神经
锥体
锥体交叉
脑旳主要沟回在断面上旳辨认
一、额顶叶分界(中央沟及中央前、后回):
额叶与顶叶旳界线为中央沟,故在断面上辨别中央 沟对确诊脑叶、脑沟和脑回具有主要意义。在横断面 上据下列几点可精确地辨别中央沟: 1、大部分中央沟为一不被中断旳沟,其较深,一般与 纵裂相连。 2、薄中央后回征:中央沟两旁旳脑回分别为中央前、 后回,一般中央前回皮质厚于中央后回;中央前回宽 而厚,中央后回相对窄而薄 。 3、中央沟较深,均自脑断面外缘中份处向后延伸,并 可有一条(中央后沟)或两条(中央前、后沟)与之伴行。
识,有利于提升业务水平,确保医疗质量。
对医学影像学图像进行判读,必须全方面观
察摄入内容。为确保此点,平时工作中应该 努力养成良好习惯,从未见异常变化旳影像 学图像开始,依次观察图像所反应旳全部构
造。
断层解剖学旳概述
➢定义和特点: 用断层措施研究人体形态构造及其有关功
能旳科学。 在机体构造于原位旳状态下,精确地显示
即所谓“三沟五叶”:是指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
颅脑横断面 CT解剖
尾状核头
额叶 外侧裂池
豆状核 丘脑 大脑内 静脉 侧脑室 三角区
上矢状窦
侧脑室前角
胼胝体膝
内囊前支 内囊后支Fra bibliotek外囊 大脑 大静脉
胼胝体 压部
额叶
上矢状窦
侧脑室 前角
侧脑室 脉络丛 大脑廉
髓质 白质
皮质 灰质
正常颅脑 C T 表现
1、 脑白质呈均匀等密度 2 、 脑灰质呈略高密度 3 、 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呈水样低密度 4 、 左右两侧结构对称,中线结构居中
第二章 头颅横断面解剖
眼球 颞叶 桥小脑 角池 四脑室 蝶窦 颞骨 岩部 小脑 半球
枕内隆凸
鼻中隔 筛窦 基底动脉 四脑室
晶体
内直肌 视神经 颞叶 脑干 小脑
侧脑室 颞角 脑干 中脑 导水管
后床突 角间池 大脑 后动脉
大脑 中动脉 鞍上池 中脑 导水管
大脑 前动脉 大脑 后动脉 四叠体池
额窦 额叶 三脑室 四叠体池 枕叶 上矢状窦 外侧裂池 颞叶 四叠体
断层解剖学_头部横断层(共67张PPT)
其中,上段
半卵圆中心上部层面
半卵圆中心髓质层面〔大脑中最大的断面〕
半卵圆中心下部层面〔最复杂,重点掌握〕
四、 横断层面上主要脑沟的识别方法
〔1〕中央沟 根据以下特征识别 中央沟:沟的深度,中央沟较深,自 外侧向内侧延伸,并可有1条〔中央 后沟〕或2条沟〔中央前、后沟〕与 之伴行;
中央前、后回的厚度,中央前回较中 央后回宽厚,两者之间的沟即为中央 沟; 沟的位置,以眶〔眦〕耳线为基线的横 断层面上,中央沟均位于大脑半球上外 侧缘的前2/5与后3/5交界处。
3.矢状断层
头部前、后正中线的连线为矢 状断层的基线,以此基线制作正 中矢状面,再向左、右连续锯切 或成像。
二、头 部断层解剖学根本内容
1、颅骨
2、硬脑膜
3、蛛网膜下池
4、脑室
5、脑实质
6、脑血管
7、蝶鞍区
1、脑叶、脑回断层解剖
三、经 顶内沟中分 〔中央旁小叶下份〕 的横断层
前连合后缘中点与后连合前缘中点的连线,又称AC—PC线,脑立体定位手术和X刀、γ刀等多以此线为基线。
〔2〕外侧沟 根据以下 特征识别外侧沟:
岛叶皮质,颅脑横断层面上 出现岛叶皮质后,与岛叶皮 质呈垂直位的脑沟即为外侧 沟;
蝶骨大翼,在颅前、中窝 交界处的颅侧壁上,伸向 颅腔内的突起为蝶骨大翼 的骨性断面,与该突起对 应的脑沟那么为外侧沟。
〔3〕顶枕沟 中央旁小叶消失至胼胝体压部出现的颅脑横断层 面上,在大脑半球后部的内侧面,自内侧向外侧横行走行的较深的 脑沟即为顶枕沟。顶枕沟前方为顶叶〔楔前叶〕,前方是枕叶〔楔 叶〕;楔前叶前方的脑回为扣带回,楔叶前方的脑沟为距状沟。
动眼神经 三叉神经
漏斗
大脑中动脉
视交叉
颅脑横断层标本及C解剖
颅脑横断层标本及C解剖*颅脑横断层解剖bgq*目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方法影像学诊断正确与否直接关系患者的治疗和预后。
虽然我们的影像学设备不断更新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但是决定医疗质量的主要因素还是人如何使自己成为合格的医师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学基础的认识有利于提高业务水平保证医疗质量。
对医学影像学图像进行判读必须全面观察摄入内容。
为保证此点平时工作中应该努力养成良好习惯从未见异常改变的影像学图像开始依次观察图像所反映的全部结构。
断层解剖学的概述定义和特点:用断层方法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在机体结构于原位的状态下准确地显示其断面形态变化及位置关系经连续断层或借助计算机进行结构的三维重建和定量分析系统解剖、局部解剖→断面解剖学→影像解剖学→影像诊断学。
包括横断层解剖、矢状断层解剖、冠状断层解剖。
横断面:水平面一般观测其下表面。
矢状面:一般观测其左表面超声观测其右表面。
冠状面:额状面一般观测其前表面。
二.常用的研究方法.冰冻切片技术:选材、固定、X线标记、画线、冰冻、切锯.生物塑化技术:固定、脱水、真空浸渍、硬化处理.电子计算机图像三维重建.激光共聚焦技术.超声成像.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磁共振成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根据研究目的沿某一方向所作的具有一定厚度的切片或扫描即断层标本或断层图像颅脑断层解剖学常用基线、Reid基线(RBL):为外耳道中点至眶下缘的连线。
头部横断层标本的制作多以此线为准冠状断层标本的制作基线与此线垂直。
、眦耳线(CML)或眶耳线(OML):为外眦与外耳道中点的连线。
颅脑轴位扫描(横断层扫描)多以此线为基线依检查目的的不同使扫描平面与CML向头侧成角℃。
、上眶耳线(SML):为眶上缘中点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
经该线的平面约与颅底平面一致有利于显示颅后窝结构及减少颅骨伪影。
、连合间线(AC-PC线):为前连合(AC)后缘中点至后连合(PC)前缘中点的连线。
颅脑横断层标本CT解剖护理课件
过敏反应处理
出现过敏反应时,应立即停止检查,并给予 抗过敏药物治疗,严重者需紧急就医。
心理不适处理
对于焦虑和恐惧等心理不适,可给予适当的 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
04
颅脑横断层标本CT解 剖的案例分析
CHAPTER
典型案例介 绍
患者基本信息 症状描述 影像学检查
03
颅脑横断层标本CT解 剖的并发症及处理
CHAPTER
颅脑横断层标本CT解剖常见并发症
头痛
恶心和呕吐
过敏反应
焦虑和恐惧
颅脑横断层标本CT解剖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充分告知
严格筛选
控制放射剂量
心理疏导
颅脑横断层标本CT解剖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头痛处理
对于头痛症状,可给予适当的止痛药物治疗。
恶心和呕吐处理
颅脑横断层标本CT解剖是通过CT扫描技术,将颅脑进行水平切层,并对每一层进行 细致的观察和解析,以揭示颅脑内部结构和病变的一种医学影像学方法。
它能够清晰地显示脑组织的各种结构,如大脑皮质、脑干、小脑、脑室等,以及各 种病变,如肿瘤、出血、梗塞等。
颅脑横断层标本CT解剖在神经影像学诊断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 颅脑疾病的重要依据。
颅脑横断层标本CT解 剖护理课件
目 录
• 颅脑横断层标本CT解剖基础知识 • 颅脑横断层标本CT解剖的护理要点 • 颅脑横断层标本CT解剖的并发症及处理 • 颅脑横断层标本CT解剖的案例分析 • 颅脑横断层标本CT解剖的未来发展
contents
01
颅脑横断层标本CT解 剖基础知识
CHAPTER
颅脑横断层标本CT解剖定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终板池
眶回
直回
海马 小脑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脑桥 中脑导水管
额窦 颞上回
颞中回 外侧裂
齿状核
侧脑室下角 颞下回 视束
2、颞叶:经外侧裂的垂直部及水平部与额叶分开,
顶枕裂与枕前切迹(枕极前4cm)的连线为颞叶与枕 叶分界。
3、顶叶:经中央沟与前方的额叶分开,下方与 颞叶
的分界线为外侧裂与枕叶的分界线为顶枕沟。
4、枕叶:经顶枕沟与顶叶分开,与颞叶分界为顶枕
裂与枕前切迹的连线。
5、岛叶:隐藏于外侧裂的深部,四周有环形沟,表
3、鞍上池区、桥小脑角:为桥脑与小脑之间的夹
角区域,为听神经瘤好发处。
4、边缘系统:为扣带回、海马回、海马回钩的合
称;是情感、内脏活动区。
5、丘脑下部:包括视交叉、视束、灰结节、乳头
体和垂体漏斗;是神经分泌方面、尿崩症等内分泌 系统出病的地方。
颅脑横断层标本解剖与CT解剖
经颅底层面(眦耳线层面)
2、“V” 形及“Y”形:在窦汇上方的层面,幕切 迹的边缘 可显示“V”字形,若大脑镰出现则“V”字形变成“ Y”形。 3、“八”字形:在窦汇以下层面,切迹缘呈“八”字。
4、“M”形:窦汇的层面则天幕缘呈“M”形。
五、脑干的三部分区别:
1、中脑:断层面出现四叠体是中脑的标志,同时可见大脑 脚、结合臂。
视神经
颞肌
眼神经
颞骨岩部 乙状窦 第四脑室
小脑扁桃体 头后小直肌 头半棘肌
额窦
眶脂体 海绵窦
枕颞内侧回 桥池及基底动脉
鼓室
听神经 头夹肌 脑桥 小脑半球 蚓垂
经视交叉层面
主要显示鞍上池、鞍背、视交叉、颈内动脉、小脑 幕等。鞍背居断面中央,其前方有漏斗和视交叉。 视交叉外侧为颈内动脉,它发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 中动脉,,并经后交通动脉与基底动脉发出的大脑 后动脉吻合形成Willis环。鞍上池环绕在上述结构周 围。侧脑室下角出现并伸向颞极,其顶壁有杏仁体, 对癫痫和一形容词生疾病的手术治疗时,需了解杏 仁体的位置。颅前窝内仅见额叶底面的直回和眶回。 两侧眶上部结构出现。
大脑半球外侧面
中央后沟 顶上小叶
顶间沟 缘上回 角回 顶枕沟
颞横回 枕前切迹
扣带沟
扣带回 胼胝体干
穹窿 透明隔 胼胝体膝 胼胝体嘴 前连合 终板旁回 胼胝体下区
钩 海马旁回
额上回
中央旁小叶
胼胝体沟 楔前叶
胼胝体压部 楔叶 顶枕沟
距状沟 舌回 海马沟 侧副沟
枕颞外侧回
嗅脑沟
大脑半球内侧面
枕颞内侧回 枕颞沟
2、桥脑:出现听神经、内听道、桥臂时提示为桥脑层面。
3、延髓:内听道以下层面到枕大池层面以上为延髓。
颅脑内重要的几个区域
1、基底节区:包括内囊、外囊、屏状核、脑岛、豆
状核、尾状核和杏仁核;该区是高血压脑出血最好发 部位。
2、放射冠区及半卵圆中心:其是内囊纤维白质向
上延伸的同一物质在不同层面的名称,该区域常为 老年性脱髓鞘病变发生部位。
经颅底和颞下颌关节,主要显示颅底、眶、颅 后窝等。蝶骨体占据断面中央,内有蝶窦,其后外 侧的蝶骨大翼上由前向后依次有圆孔与上颌神经、 卵圆孔与下颌神经、棘孔与脑膜中动脉;前方的筛 骨垂直板构成鼻中隔上部,鼻腔内出现上鼻甲。颞 骨岩部内可见前部的颈动脉管(呈八字形列于中线 两侧)与颈内动脉,后部的颈静脉孔与颈内静脉。 舌咽、迷走和副神经伴颈内静脉穿颈静脉孔出颅。 延髓在前,小脑居后。小脑扁桃体之间的纵行裂隙 为小脑溪,它向前经正中孔通第四脑室,向后连枕 大池。
侧脑室三角区:CT上有脉络丛钙化区即为三角区, 其也是顶枕颞叶分界处,其外下方为颞叶、后上方 为枕叶,以上为顶叶。
四、大小脑的分界:
天幕是大小脑的分界;在横断解剖图像上,正确认识不 同断面的小脑幕形态,对我们推断若虫上及幕下病变范围甚 为重要,其形态基本可见四种:
1、哥德氏弧线:为天幕切迹的断面,可显示由前床突到切 迹尖端的整个轮廓。此型少见。
即所谓“三沟五叶”:是指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
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及岛叶。 中央沟:把额、颞叶分开;其前为额叶,后为颞叶。 外侧沟:把颞、额、枕叶分开; 顶枕沟:把顶、枕叶分开。
1、额叶:位于大脑半球的前上部,其内侧以大脑纵
裂和大脑镰与对侧分开,后方由中央沟与顶叶分开, 外下方经外侧裂与颞叶分开,前下方为额骨、眶顶。
3、上眶耳线(SML):为眶上缘中点至外耳道中点 的连线。经该线的平面约与颅底平面一致,有利于 显示颅后窝结构及减少颅骨伪影。
4、连合间线(AC-PC线):为前连合(AC)后缘 中点至后连合(PC)前缘中点的连线。脑立体定向 手术和X-刀 、r-刀治疗多以此线为准,故人 脑立体定位图谱多以此线进行研究。
现有斜行中央沟。
二、间脑:接连大脑半球和中脑的部分;包括:丘
脑、丘脑下部,丘脑底部和丘脑上部四部分。
三、小脑:小脑半球、小脑蚓部及小脑扁桃体;小
脑功能主要为维持身体平衡,保持和调节肌张力以及 调整肌肉协同运动。
四、脑干:包括中脑、桥脑及延脑(延髓); 五、脑室系统:侧脑室(额角、颞角、枕角、体部和
顶枕沟前为顶叶,后为枕叶;顶枕沟的前方为 楔前叶,沟后方是楔叶。侧脑室体以上为顶叶,侧 脑室后角周围为枕叶。
三、顶枕颞叶分界(外侧沟及额、顶、颞、岛四 叶):
外侧沟是由前下向后上斜行走行;外侧沟可分为 垂直和水平部。在端脑的中部横断面上垂直部呈前 后走向,位于岛叶与颞叶之间,水平部呈内外走向 位于颞叶与额叶或顶叶之间。注意,冠状断面上垂 直部呈上、下走向,其内侧为岛叶,其外侧是额叶 和颞叶(水平部呈内外走向,分开该两叶)。
眶回
直回
外侧裂
颈内动脉
小脑中脚
第四脑室 小脑髓质
额窦
视交叉
大脑纵裂池 三叉神经
蚓垂 小脑延髓池
垂体 乙状窦 脑桥
经鞍上池、下丘脑层面
主要显示下丘脑、中脑、鞍上池、小脑幕等。中脑 居断面中央,其前外侧是大脑脚,后部为下丘;脚 间池、大脑脚池、环池和四叠体池环绕中脑周围。 下丘脑居中脑前方,其中央的第三脑室与终板池被 横行的终板隔开,CT上难以显示菲薄的终板。下丘 脑外侧的圆形纤维束为视束。此层面CT、MRI扫描 时,鞍 上池呈五角星形,环绕下丘脑周围;其前 角伸入纵裂池,两前外侧角伸入侧裂池,后角为脚 间池,两后外侧角伸入大脑脚池。
颅脑横断层解剖
bgq88
1
目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 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方法,影像学诊断正确 与否直接关系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虽然我们 的影像学设备不断更新,技术进步日新月异, 但是决定医疗质量的主要因素还是人,如何 使自己成为合格的医师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 题之一。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学基础的认 识,有利于提高业务水平,保证医疗质量。 对医学影像学图像进行判读,必须全面观察 摄入内容。为保证此点,平时工作中应该努 力养成良好习惯,从未见异常改变的影像学 图像开始,依次观察图像所反映的全部结构。
眶上缘
眶下缘 外耳道
• 上Re眶id耳基线线((SRMBL))::为为眶眶下上缘缘至至外外耳耳道道中中点点的的连连线线,,为通头过部该断线层 标的本断制层作面的约常与用颅基底线平。面一致。
上眶耳线 SML 眦耳线 CML Reid基线 RBL
头部断层常用基线
连 合 间 线
前连合
后连合
➢连合间线(intercommissural line):前连合(anterior
垂体 嗅三角 灰结节 乳头体 大脑脚
滑车神经 面神经 前庭蜗(位听)
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副神经
橄榄
小脑
脑底面
嗅球 嗅束 视神经 前穿质 视束 动眼神经 三叉神经
脑桥 展神经 舌下神经
锥体
锥体交叉
脑的主要沟回在断面上的识别
一、额顶叶分界(中央沟及中央前、后回):
额叶与顶叶的界线为中央沟,故在断面上辨别中央 沟对确诊脑叶、脑沟和脑回具有重要意义。在横断面 上据以下几点可准确地辨别中央沟: 1、大部分中央沟为一不被中断的沟,其较深,一般与 纵裂相连。 2、薄中央后回征:中央沟两旁的脑回分别为中央前、 后回,一般中央前回皮质厚于中央后回;中央前回宽 而厚,中央后回相对窄而薄 。 3、中央沟较深,均自脑断面外缘中份处向后延伸,并 可有一条(中央后沟)或两条(中央前、后沟)与之伴行。
和终板池。 胼胝体池:位于胼胝体上方;外侧部称外侧裂
池;四叠体后方为四叠体池,内有大脑大静脉通过, 又称大脑大静脉池。
环池:位于双侧中脑大脑脚部,内有大脑后动 脉、基底静脉及滑车神经通过。
额上沟
额上回
中央前沟
中央前回
中央沟 中央后回
额中回 额下沟 额下回 外侧裂
眶回 颞上回 颞上沟
颞中回 颞下沟
颞下回
视神经 外直肌
颧骨 枕颞内侧回
内直肌
颈内动脉 颈内静脉 乳突小房
头后小直肌
小脑半球
小脑溪
鼻中隔
眼球 筛窦
颞肌 蝶窦
下颌头 外耳道 延髓
头夹肌 头半棘肌
经蝶鞍、垂体层面
主要显示鞍区、眶及颅后窝结构。蝶鞍居断面 中央,垂体窝容纳椭圆形垂体,两侧为海绵窦及穿 行其间的颈内动脉和脑神经。蝶鞍前为筛骨迷路眶 呈喇叭形列于筛骨两侧,其内可见眼球、内直肌、 外直肌、视神经和眶脂体。颞岩部分开颅中窝与颅 后窝,颅中窝内容纳颞叶下部。在颅后窝内,脑桥 腹侧面的前方,可见基底动脉行于桥池中,脑桥以 粗大的小脑中脚连于小脑。小脑中脚、绒球与颞骨 岩部之间为脑桥小脑脚池,内有面神经和前庭蜗神 经穿行,听神经瘤表现为该池内的占位。第四脑室 位于脑桥与小脑之间,呈五角星形。小脑髓质内可 见齿状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