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语文教材 开展生命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挖掘语文教材开展生命教育

发表时间:2010-06-29T15:33:47.263Z 来源:《当代教育之窗》2010年第5期供稿作者:刘春兰[导读] 语文学科,在这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蕴藏着异常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在教学中加强生命教育。

挖掘语文教材 开展生命教育

刘春兰

(化隆县民族中学青海化隆810900)

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生命教育的本质是健全人格的教育。语文学科,在这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蕴藏着异常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在教学中加强生命教育。

1.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笔者曾经教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上课过程中,我感到大多数同学为其中流露出的人生慨叹所吸引,但又无法把握其真正含义,甚至单凭表面的感受断定此文表达的是人生无常不可把握的消极情绪。为此,我就抓住了“岂不痛哉”要大家结合上下文谈谈“痛”的含义:痛快?痛苦?痛惜?悲痛?在一番讨论之后总结出:即使为人处世的方法各异,但人生忧患的根源是相同的。首先有来自个体不满足的内在欲望与不可完全拥有的矛盾;其次有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再次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王羲之的“岂不痛哉”,是悲痛,是身与心的痛,实际上是他难以尽舍的人生玩味、交织着他济世之志难酬的愤懑、不堪官场争风的痛苦、只求逍遥出世的无奈、祈求祛病延年的渴望等诸多复杂的人生感受。尽管依旧缠绕着“人生苦短”这古人难解的心结,但他已拒绝虚无——“故知一死 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在这忧与痛中,在清醒的死生笑看间,他分明表达了对生命美好的眷恋与珍惜,分明在启示人们的思考,既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就应该追求真正的人生之乐。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生命只有一次,人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人生短暂,人人都有在有限的生命里全力以赴。

2.培养细腻的情感,感悟生命,热爱生命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的掌握,它要求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语文教材有许多饱蘸情感的散文、诗歌。教师从语言表达、意境等方面入手,带领学生领略那神态万千的桂林山水、妩媚多姿的西湖柔波,感受阳光的温暖、风的清凉、夜的宁静、月的皎洁、花的清香;体悟黛玉的多愁、诸葛的智谋、屈原的爱国情怀、杜甫的关注民生、王维的纵情山水、清照的无限哀思;通过对描写自然的诗文的学习,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情境之中,欣赏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雄伟、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奇异、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之秀丽,感受自然之美;通过朱自清《背景》中对父亲的刻画,让学生发现每个普通父母身上的善良、真诚、伟大,感受人间之爱,体味人间之情,感悟人性内在之美;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懂得世界之美、生活之美是生命所赋予的,生命充满了美好,要学会欣赏,懂得珍爱。

3.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直面生命困境

语文课文中,很多作者尽管饱受各种挫折打击,有的还身患残疾,但都能勇敢的面对现实,面对人生,豁达、超脱、乐观、勇敢的生活着,让自己的生命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如苏轼、史铁生、海伦•凯勒、霍金等等。对他们的作品的介绍,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向这些作者学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在学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课,让学生在反复品味中感悟作家海伦•凯勒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存的渴望,对生活的赞美,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品读杜甫“朝扣富儿门,夕随肥马尘”十年长安困守的失落;体验文天祥“惶恐滩头”的“惶恐”,悲叹“零丁洋”里的“零丁”;体味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承担改变现状、摆脱苦难的责任,像屈原一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教师要通过作者生命历程的介绍、生命感悟的解读和人物命运的关照,引导学生领悟生命之艰辛,正确认识和面对生命中的各种困境,直面各种挫折与苦难,甚至是死亡。 指导学生在短暂无常的人生中探究生命的意义,追求有价值的人生。

4.挖掘生命意义,绽放生命光彩

生命来之不易又如此的短暂,我们要好好珍惜,然而就是如此短暂的生命可以创造非凡的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怎样才能让生命绽放光彩?生命就如一张没有底色的风景画,靠人们以不同的心态给它涂上不同的色彩。心中有春天的人,会给它涂上快乐祥和的底色,衬出一幅最美好的风景;心中郁闷、懊恼的人会给它涂上哀痛、悲凉的颜色,只能是一幅让人黯然颓丧的图画。我们要让学生以勇气面对生命过程中的困难。

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二册中的《我与地坛》就是一个极好的素材。作者史铁生是在21岁的时候,“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于是退家静思,努力读书,苦练写作,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底子的工人成就为一名颇具哲学家气质的作家。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抓住“生命感悟”这一契机,带领学生深入文章的字字句句。史铁生的成功凝聚着大自然给他的人生感悟。地坛曾经有着“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门壁上炫耀的朱红”、令人骄傲的“高墙”和让人望尘莫及的“玉砌雕栏”,现在正值“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自伤自悼的时候,可是,“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全然没有哀伤的影子,有的只是饱受打击后的那份超然、坦然或淡然。地坛的草木昆虫卑微得可怜,“寂寞如一间空屋”,但也生活得颇有情趣;“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瓢虫“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露水“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等等。这废弃的园子也因为有了他们而充满生机,并处处以其生机焕发出无穷的创造力。自然的生命不止,天天都在依照它的常规怡然自得地生长着。正因为如此,地坛才“荒芜但并不衰败”。“在广阔的生命空间里,我们可以很渺少,也可以很伟大。怎样才能让自己活得有价值?”这就是笔者让学生通过这篇文章思考的问题。

生命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育是为了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活动。“生命”,不仅是人生的主题,也是教育教学的内容。

【文章编号】1236-3619(2010)05-27-02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