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琴》解析
钢的琴影评分析
钢的琴影评分析《钢的琴》是一部充满温情与现实交织的影片,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朴实的叙事手法,为观众展现了一段动人的故事。
影片的背景设定在上世纪 90 年代,那个时期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
工厂的倒闭、工人的下岗,让曾经的荣耀与安稳瞬间崩塌。
主人公陈桂林就是众多下岗工人中的一员,他为了留住女儿的抚养权,决定和一群同样落魄的工友们一起打造一架钢琴。
电影的画面风格带有浓郁的工业气息,破败的工厂、陈旧的设备,这些场景都在无言地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与如今的落寞。
这种视觉呈现不仅营造出了一种怀旧的氛围,更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了时代变迁给人们带来的冲击。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十分鲜活且富有层次感。
陈桂林,一个怀揣着音乐梦想却被生活所迫的父亲,他坚韧、执着,为了女儿可以付出一切。
他身上既有对现实的无奈,又有对梦想的坚持。
他的工友们,虽然各自有着不同的性格和困境,但在打造钢琴的过程中,都展现出了人性中的善良和团结。
胖头的莽撞、快手的机智、季哥的豪爽,每个人物都有着独特的魅力,他们的存在让整个故事更加丰满和真实。
在情节发展上,《钢的琴》没有刻意营造强烈的戏剧冲突,而是以一种平实的方式展现生活中的点滴。
从陈桂林决定造琴开始,遇到了种种困难,资金的短缺、技术的难题、家庭的压力,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
这种在困境中不断前行的力量,让人感到无比温暖。
特别是在造琴的过程中,大家各显神通,利用自己的专长和经验,一点点地将钢琴拼凑起来,这个过程不仅是对钢琴的制作,更是对生活的重新构建。
电影的音乐也是一大亮点。
影片中的音乐不仅为情节的发展增添了氛围,更成为了人物内心世界的一种表达。
陈桂林弹奏的手风琴曲,悠扬而略带忧伤,仿佛在诉说着他对生活的不甘和对未来的期许。
而在众人合力打造钢琴时,激昂的背景音乐又让人感受到了他们的决心和勇气。
《钢的琴》所传达的主题是多元而深刻的。
它不仅仅是关于父爱的伟大,更是关于对梦想的追求、对过去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无奈与抗争。
《钢的琴》分析
没落时代的浪漫主义:一个工人阶级的自我救赎——影片《钢的琴》分析影片《钢的琴》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东北某钢厂的下岗工人陈桂林为赢得女儿的抚养权在工友们的协助下制造了一架钢琴的故事。
在这一叙事外壳包裹下,做钢琴的过程更多的呈现为热情的工人阶级再聚到一起的一次集体狂欢。
影片实际上向我们展示了在那个大时代环境的变化下,一个工人集体对于往昔工业社会生活的缅怀与感伤。
影片整体风格幽默、荒诞,舞台造型和歌舞片元素大量运用,颇具独特气质,从始至终弥漫着一种工人阶级在没落时代的浪漫主义色彩。
整部影片完成了对传统的延续与重构,一方面延续了60-70年代工业题材的传统,另一方面又把这种题材的价值指针从共产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的宏大叙事域,拧回到个人的世俗生活层面,并且开始聚焦于个人生活的困境——挣扎在当下资本和市场重压下的底层小人物的命运上。
关于影像电影的开篇从夫妻二人协议离婚和孩子归属的对话中,镜头淡入。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构图极致,形式感极强的镜头:前景夫妻二人并排站立直面镜头,正面、仰拍。
身后是苍茫的天空和一排灰暗的矮平房。
通过演员的眼神,我们猜想他们面对的是一望无际的废弃工厂,然而导演却始终不给二人视线的反打镜头,逼仄感的处理手法让我们将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二人的语言和状态上:妻子衣着时尚,与丈夫一身土气的打扮,还架着手风琴旁边停着小摩托车的搞笑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饶有趣味的构图充满了隐喻:这其中包括二人身后两块破烂的遮雨棚,暗示着一对曾经的比翼的翅膀,如今已经无法负载飞翔:右面妻子的一只羽翼丰满,而陈桂林身后的却是残破不堪;二人如今已是身份悬殊,妻子的资本形象衬托下,是陈桂林作为一个工人阶级的男性只剩筋骨的窘迫。
接下来的一场戏中,陈桂林身套垃圾袋,拉着手风琴,率领小乐队,伴着喷火杂耍表演为一场葬礼在雨中演出。
这颇具仪式感的场景,暗喻着已成为被历史所抛弃的工人兄弟集体,在为同样已逝去的工业文明奏响最后的挽歌。
钢的琴影片分析
影片分析《钢的琴》人物:陈桂林女儿小元淑娴朋友们小菊陈桂林下岗工人和妻子离婚,女儿归属问题,女儿提出谁有钢琴就跟谁。
为了得到一部钢琴,和下岗的工友们和淑娴想方设法,完成女儿的心愿。
所有人因为小元的钢琴连在一起。
东北衰败的老工厂.希望全寄托在女儿身上,成为钢琴家。
配着斗牛曲做好了钢琴(高潮)人物出场:机位—-—正面水平-——乐队指挥机位。
舞台感。
两人正对着观众。
充满假定性,超现实.内容和题材现实主义。
影像风格形式化,对话不是正反打,多数为横移,感觉到摄像机的存在.厂棚:在小菊的镜头完整,在陈桂林的镜头破败。
话题:幸福。
小菊富裕,陈桂林下岗。
以物质财物为基础幸福。
第一场戏:葬礼音乐:三套车运动:水平横移———人物被移出画面.人物—葬礼—时代和工业(沉重加快步伐)整体风格 1。
正面低角度水平机位平面化舞台式 2。
水平移动镜头扁平感封闭舞台空间—旁观机械式(现实主义:保持幻觉;客观反映真实世界;镜头功能是记录,而非评价:隐藏艺术处理手段。
形式主义:是观众明白影像并非真实;强调精神心理对现实的评价;强调技巧和形式)现实主义题材,形式主义的表现。
开篇引进人物,交代问题。
陈桂林面临着离婚。
(用影像如何呈现)第一场戏,跟人物性格或者时代背景的关系,有效果的信息。
水平移动镜头—-—旁观;了无生气。
(鬼片运用的多) 人物关系的中心议题-——钢琴1. 明确人物,人物关系。
主要人物的面对困境或处理的问题,和周围的人物产生什么关联。
得到了什么结果.开篇引进人物,交代问题.2。
视听语言分析.3。
语言的时代感纸钢琴的本质缺陷4. 视听语言的特别与情节有什么关系事件一:纸钢琴游戏音乐--—为女儿准备钢琴爸爸做纸钢琴就好像爸爸在破关一样游戏化的情节处理第二次出现游戏音乐在所有人回来造钢琴之前从开始到结束,以游戏音乐的结束来说明事件的结束事件二:借钱买钢琴空间中的人—--—人与人关系交代新的人物的入场接触不同的人,像陈桂林一样没有钱比如杀猪的,陈桂林一直站在近处,他却走来走去,没有面对面说话二姐在剪头发没有对着陈桂林说话胖头一直正面说话,胖头爬上去有种疏离感在下岗的时代朋友见面有种尴尬的感觉.借钱的困难和遇到哪些人。
《钢的琴》-影评
《钢的琴》-影评全片可以说仅仅只围绕了一个物体,那就是钢琴。
钢琴是这部影片最明显的一条线索,但是钢琴背后的父爱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看完这部电影,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是亲情的力量十分伟大。
曾有夸父逐日之心,今有父爱劈山之力。
从头开始制造一个完整的钢琴,在普通人听起来肯定是在开玩笑,外行人不知道全部构造肯定也会多少了解一些钢琴的复杂程度。
但是陈桂林为了自己的女儿,自己不仅低下头去向身边的朋友求助,而且专门为了能够制造出钢琴找了懂行的专家。
当然,可想而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自己要完成这些究竟有多么困难,陈桂林也想过其他办法,最早是让女儿夜晚偷偷去学校练钢琴;后来被发现了,就找朋友想办法偷钢琴,最后也失败了;无奈之下,陈桂林靠自己的智慧给女儿造了一架木琴,但女儿并不满意,因为根本听不到声音。
对女儿的爱不允许他自己停下脚步,于是造一架钢琴的想法就此诞生。
最终,打造了一架包含父爱和众多人世温情的“钢琴”。
二是底层人们的真实生活既辛酸但又充满欢乐。
影片开头就给我们观众交待了陈桂林离婚的事情,在后来两人的只言片语中,我们也可以理解离婚的原因就在于经济条件;陈桂林也只是做着给人婚丧嫁娶吹曲子的工作,收入也不是很高。
生活如此困难,但是平时也会和朋友吃饭开玩笑,和女儿之间也会有说有笑。
在展示自己最真实生活的艰难时,也不忘向大家传达出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离婚时的无奈,抽烟来排解;和女儿吵架,暴力拆木琴;心里难受,喝酒解闷;造琴有困难,低头求朋友;工作太累,玩笑放松等等一系列的行为,一幅幅贴近真实生活的画面,都描画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陈桂林,同时也让观众感到更加亲切,时不时就会感到影片中的陈桂林有时就是现实生活中的自己。
三是有时候人的决定,并不能总是遵从自己的内心,但我们还是要努力选择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
在接受生活的打磨后,逐渐走向成熟,这是陈桂林给我的最大感受,无奈于自己没有那么多的钱,没有那么大的权力,处处受到生活的压制。
钢的琴
电影《钢的琴》赏析一、叙事手法该片以钢琴为主线、保烟囱为副线,两条线索并进,顺叙中时用插叙的叙事手法展开,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每件事件的发生之前都有伏笔,如陈父去世前,陈机动车的突然倒地(陈桂林常用机动车载父亲回家),故不觉突兀。
以现实主义手法讲述一群存有浪漫主义精神的普通人不怎么普通的举动,平实的叙事手法不夸张不做作,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本片荒诞背后的沉重,诙谐背后的苍凉。
二、剪辑(1)音乐剪辑在配乐上,用了俄罗斯送葬曲《三套车》,奠定了本片苍凉的基调,与喜气洋洋的《步步高》形成鲜明的对比,本身就是一种荒诞。
这也是整部片子的统一风格——悲伤隐藏在欢笑之后,诙谐中更衬显出苍凉。
陈做纸钢琴的背景音乐《超级玛丽》,巧妙地烘托出其行为的荒诞可笑。
片尾孩子唱着《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而陈却倚墙黯然神伤,音乐和画面形成对比,更显其悲。
(2)动作剪辑陈用机动车载父回家时选用了侧面、正面、后面及在车上看到移动路面四个镜头,带出一种动感和节奏感。
做纸钢琴时也用了正面、侧面、正面、后面进行拍摄,并对其用毛笔画琴健作了特写。
陈做好纸钢琴后钻螺丝钉、摆书、铺布,一个动作一个镜头,使动作更有连贯性,增强了节奏感。
三、拍摄本片常用淡入和淡出实际场景的变换,在画面仍暗着时,声音先入,使时间缩短。
陈桂林在琴行从帘幕之间看女儿弹琴用了推和移的镜头,并做了主客观的转换,镜头的缓慢移动生动的再现了陈凝望女儿的温柔目光。
运用主客观转换的还有季哥被抓的片段。
片尾陈拉手风琴用了推镜头,引人思考其心理活动,淑娴倚在他肩膀上后用了拉镜头,画面淡出。
四、蒙太奇应用(1)象征蒙太奇:电影开头音乐先入带动观众情绪,然后是陈桂林和小菊讨论离婚的长镜头,陈桂林和小菊并列站着,陈身后是破败的毛坯房,而小菊身后是崭新的小洋房,疑似屋顶的建筑如翅膀般一旧一新分立于两人背后,象征着新与旧之间的对峙冲突。
(2)平行蒙太奇:三人在驾驶座上唱歌与车厢内的三人运用平行蒙太奇,两相映衬,让人捧腹。
《钢的琴》影评
电影《钢的琴》视听语言分析我不相信婚姻,这东西往坏里说就是一种故意的政治行为,短视的男人把女人锁在家里,并缚以传统礼节,以免女人碍事的一种手段;往好里说就是甜蜜的错觉,两人彼此真心相爱,却从未意识到即将到来的是彼此折磨的蹉跎岁月。
但是,当两个人明知如此,甜蜜还会睁大眼睛,正视彼此,义无反顾地结婚,那么我认为这并非保守或妄想,而是勇敢、激进,以及无比的浪漫。
可是,浪漫逝去,选择离婚收场的人,又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呢?《钢的琴》开头是一个长镜头。
第一幕是全景下的两个人,女子身着米白色长款风衣,灰色围脖,手提包。
男子棕色尼龙大衣,黑色裤子配皮鞋,外加一个略脏的白围脖,嘴上叼着一根烟,胸前抱台手风琴,身旁停辆单车,背后是90年代的砖房,整个画面是深色调,渲染了萧瑟肃然之意,给人一种复古的视觉冲突,第一感觉就让人回到了上个世纪末。
两人的对话:“离婚就是相互成全,你放我一马,我放你一马的事。
——离婚就是离婚,别扯那些没用的。
我同意。
——同意就好。
——那就抽空办了吧,家里冰箱、彩电、洗衣机,你看着搬吧。
——你是不把我当成收废品的了?······”远景下的两人以正面排站的姿势立着,戏谑的语言,谈论的是关于离婚的话题,结婚是人生大事,离婚也是一件伤心痛苦的事,是历经了生活的磨合而做出的无奈的选择。
可两人似乎事不关己般地无所谓,离婚这个重大的事件,也变得云淡风轻了。
然后景别变成近景,两人在谈及孩子的归属问题上时,才有了细微变化。
女子说:“陈桂林我告诉你,孩子跟你是不会幸福的。
”脸部表情是一种笃定和坚决。
名叫陈桂林的回:“你少拿幸福吓唬我,小元很幸福!”此时他的表情才有了变化,收敛了不在意的心绪,变得郑重起来,虽然话语仍是带有戏谑的语气,但却是不容置疑的。
第一个场景就交代了,事情是由两个大人的离婚而引起的,看到这个,我们似乎还不知道《钢的琴》与离婚有什么联系。
接着出现的是大雨下穿着雨衣站成一排拿着乐器齐奏的几个人,演唱的歌曲颇有一种俄罗斯的风格,主题表现痛苦和悲伤。
《钢的琴》影评
《钢的琴》影评《钢的琴》是一部由中国导演张艺谋执导的电影,该片于2021年上映。
该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通过展现年轻女孩钢琴天才杨小牧的成长故事,揭示出音乐、家庭与毅力的重要性。
本文将就该影片的情节、表演和主题进行评述。
首先,影片以真实的故事为基础,讲述了一个脱颖而出的钢琴天才的成长历程。
杨小牧自幼便展示出非凡的音乐天赋,然而,在她父亲的早逝后,家庭的经济状况变得困难,琴声与悲伤深深铭记在她的心中。
面对逆境,她没有放弃,而是依靠着对音乐的热爱和坚定的信念,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影片的演员阵容堪称强大,其中,女主角由新锐演员李宁扮演。
李宁在片中的表演令人难以忽视,她巧妙地通过细腻的情感演绎,将杨小牧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通过她的表演能够深刻感受到杨小牧在音乐旅程中的坚韧和努力。
导演张艺谋在本片中的执导功力再次得到展现。
他运用独特的视觉风格,精心构建了每一个场景。
特别是在音乐比赛的镜头中,他巧妙地运用摄影技巧和剪辑手法,让观众能够通过画面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影片的配乐也极具特色,通过钢琴演奏的旋律与电影情节完美融合,进一步提升了整体的观影体验。
除了剧情和表演,影片还深入探讨了音乐、家庭与毅力这些主题。
音乐作为一种传达情感的媒介,不仅能够激发人们内心的力量,也能够带来希望和改变。
家庭在杨小牧成长故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父亲的离世给她带来了无尽的痛苦,而母亲的支持和陪伴则成为她坚持音乐梦想的动力。
同时,影片也着重探讨了毅力和坚持的重要性,告诉观众在追逐梦想的路上,需要不断努力和付出,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综上所述,《钢的琴》是一部扣人心弦、令人感动的电影。
影片通过真实动人的故事、精彩的表演和深刻的主题探讨,成功地传递出音乐的能量和家庭的重要性。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将被剧情所感染,思考人生中的坚韧与梦想。
《钢的琴》无疑是一部值得观看的佳作。
《钢的琴》视听语言分析
《钢的琴》视听语言分析首先,电影中运用了精心设计的视觉效果和音乐,以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整个电影以黑白画面为主,营造了一种迷离、忧伤的氛围,与角色内心的挣扎和矛盾情感相呼应。
同时,电影中流淌着悠扬动人的音乐,这是角色情感和内心世界的直接表达。
每段音乐都相互呼应,为电影增添了一层层的情感和戏剧性。
尤其是在最后的钢琴竞赛中,通过巧妙地运用镜头切换和音乐渲染,将角色的内心情感尽情展现,让观众更加体会到音乐的力量以及角色的成长与蜕变。
其次,电影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角色关系展示了复杂的人性。
主人公史纳多是一个天才的钢琴家,无论是在弹奏钢琴还是与音乐交流时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气质。
而他与女主角娜拉之间的爱情线也是电影的重要情节之一。
电影以激情四溢的音乐会为背景,逐渐揭示了两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和成长历程。
通过娜拉的陪伴和鼓励,史纳多逐渐摆脱过去的自卑和困惑,以更加坚定的信念追寻音乐之路。
这一过程让观众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和角色之间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最后,《钢的琴》通过音乐与生命的关联,反映了人生的意义和追求。
电影中的钢琴不仅是史纳多音乐才华的代表,更是他对生活与人生的理解和追求。
通过钢琴竞赛和音乐舞台,史纳多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快乐,同时也呈现了音乐的魅力和艺术的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电影深刻地探讨了音乐与生命的关联,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观众通过电影,不仅可以欣赏到激情四溢的音乐,更能够在感受音乐魅力的同时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追求。
综上所述,通过《钢的琴》的视听语言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电影中的情感表达、角色关系以及主题思想。
电影通过精心设计的视觉效果和音乐,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角色关系展示了复杂的人性;通过音乐与生命的关联,反映了人生的意义和追求。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音乐电影,更是一部关于爱情、人性和追求的佳作,值得观众细细品味和思考综上所述,电影《钢的琴》通过激情四溢的音乐会、角色之间的情感纠葛和成长历程,以及音乐与生命的关联,深刻探讨了爱情、人性和追求的主题。
《钢的琴》分析
没落时代的浪漫主义:一个工人阶级的自我救赎——影片《钢的琴》分析影片《钢的琴》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东北某钢厂的下岗工人陈桂林为赢得女儿的抚养权在工友们的协助下制造了一架钢琴的故事。
在这一叙事外壳包裹下,做钢琴的过程更多的呈现为热情的工人阶级再聚到一起的一次集体狂欢。
影片实际上向我们展示了在那个大时代环境的变化下,一个工人集体对于往昔工业社会生活的缅怀与感伤。
影片整体风格幽默、荒诞,舞台造型和歌舞片元素大量运用,颇具独特气质,从始至终弥漫着一种工人阶级在没落时代的浪漫主义色彩。
整部影片完成了对传统的延续与重构,一方面延续了60-70年代工业题材的传统,另一方面又把这种题材的价值指针从共产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的宏大叙事域,拧回到个人的世俗生活层面,并且开始聚焦于个人生活的困境——挣扎在当下资本和市场重压下的底层小人物的命运上。
关于影像电影的开篇从夫妻二人协议离婚和孩子归属的对话中,镜头淡入。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构图极致,形式感极强的镜头:前景夫妻二人并排站立直面镜头,正面、仰拍。
身后是苍茫的天空和一排灰暗的矮平房。
通过演员的眼神,我们猜想他们面对的是一望无际的废弃工厂,然而导演却始终不给二人视线的反打镜头,逼仄感的处理手法让我们将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二人的语言和状态上:妻子衣着时尚,与丈夫一身土气的打扮,还架着手风琴旁边停着小摩托车的搞笑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饶有趣味的构图充满了隐喻:这其中包括二人身后两块破烂的遮雨棚,暗示着一对曾经的比翼的翅膀,如今已经无法负载飞翔:右面妻子的一只羽翼丰满,而陈桂林身后的却是残破不堪;二人如今已是身份悬殊,妻子的资本形象衬托下,是陈桂林作为一个工人阶级的男性只剩筋骨的窘迫。
接下来的一场戏中,陈桂林身套垃圾袋,拉着手风琴,率领小乐队,伴着喷火杂耍表演为一场葬礼在雨中演出。
这颇具仪式感的场景,暗喻着已成为被历史所抛弃的工人兄弟集体,在为同样已逝去的工业文明奏响最后的挽歌。
《钢的琴》电影分析
《钢的琴》电影分析1.镜头开头一个固定仰角机位,两位主角中心站位,对比异常强烈,车站的遮雨棚两侧扬起,好像是主角背后的翅膀,男人一侧的车棚是破碎的,女人一侧的车棚是完整的,男人一边是废墟,是旧工业时代的远去,女人一边是砖房,是新时期拜金风潮的涌入,两人的衣着一旧一新,男人手里是手风琴,背后是助力车,女人身上是时髦的大衣,挎包,两人的格格不入顿时凸显出来。
在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对话中,一直是固定机位,正因为镜头中包含如此多的元素,才让观众避免了乏味。
等到季哥被警察抓走后,男主放弃了制造钢琴,接下来的画面跟开头类似,景物人物完全相同,由固定仰角机位换成了固定俯角机位,应该暗示男主心情的变化吧,仰视男主时,男主是高傲的,藐视的,不向困难低头的,而此时的俯角镜头,男主是卑微的,丧气的,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
结尾时仍是机位平移,演员们都聚在钢琴周围,镜头逐渐后退拉远,沿着长长的走廊离工厂越来越远,带着观影人逐渐远离那段铿锵的岁月。
2.灯光偷钢琴之后的月下独奏更是奇葩,场面全黑,只有顶光,色彩明丽,雪花飘落,旋律悠扬,超现实浪漫主义风格,很唯美。
在炸烟囱之后也有一段相照应的,男主女主在画面中央,固定机位,背景全黑,唯有两束顶光,分别给男主女主,男主坐,手风琴,冷色调,女主站,小脚步,暖色调。
同样的超现实浪漫主义风格,唯美。
3.音乐电影《钢的琴》从主题上,就是一个与音乐有关的故事:下岗工人陈桂林与妻子离婚,为了挽留住女儿需要一架钢琴,从筹钱买钢琴,到学校里偷钢琴都不能成,于是拉拢昔日钢厂的同事们凭一手之力造“钢”琴。
故事自始至终都在围绕着一架挽留女儿所需要的钢琴而展开,“钢琴”作为一条线索也作为人物之间的主要矛盾在整个影片中反复出现,经典熟悉的钢琴旋律,如陈桂林在木钢琴上为女儿演奏贝多芬《致爱丽丝》,不时作为细节的呈现在片中响起,影片与音乐之间的直观关联便不言而喻了。
钢琴与手风琴,作为两个实物在影片中的参与,为电影音乐提供了恰如其分而又妙不可言的入口,钢琴为主,掌控着影片的主要旋律,手风琴协奏,统摄着整体感觉,使得音乐借由乐器的存在扣住了整个影片的灵魂所在,赋予影片一种唯美的浪漫主义色彩。
《钢的琴》赏析
一、叙事手法该片以造钢琴为主线、保烟囱为副线,两条线索并进,顺叙中时有插叙的叙事手法展开,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每件事件的发生之前都有伏笔,如陈父去世前陈机动车的突然倒地(陈桂林常用机动车载父亲回家),故不觉突兀。
以现实主义手法讲述一群存有浪漫主义精神的普通人不怎么普通的举动,平实的叙事手法不夸张不做作,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本片荒诞背后的沉重,诙谐背后的苍凉。
二、剪辑(1)音乐剪辑在配乐上,电影开头的俄罗斯送葬曲《三套车》犹如一曲旧时代的挽歌,奠定了本片苍凉的基调,与随后喜气洋洋的《步步高》对比鲜明,在打着“沉重悼念母亲”的横幅的殡葬仪式上演奏《步步高》,本身就是一种荒诞。
这也是整部片子的统一风格——悲伤隐在欢笑之后,诙谐中更衬出苍凉。
陈做纸钢琴的背景乐为《超级玛丽》,巧妙地烘托出其行为的荒诞可笑。
胖头让安昌业“滚蛋”的音乐衬托出人物惨淡无奈的心境。
陈桂林被淑娴拒之门外后落魄地走在街上时,背景乐正是淑娴唱过的跟他解释过意思的描述一个女孩和情人约会彻夜不归后骗她妈妈说她是在花园迷路的俄文歌,犹如一个巨大的讽刺,衬托出陈内心的气愤屈辱,为之后陈找王抗美打架做铺垫。
片尾当孩子唱着《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陈却倚墙黯然神伤,音乐和画面形成对比,更显其悲。
本片在音乐的插入和终止上也技法娴熟,如警察的开门“吱”地一声,钢琴声便自然地停止。
爆竹声停后,音乐响,胖头和快手起冲突时音乐停,纷争解决后音乐又起,这使音乐显得灵动有趣。
片中有多个镜头的音乐是在响起机动车声时就不露痕迹地停止。
(2)动作剪辑陈用机动车载父归家时选用了侧面、正面、后面及车上看到的移动路面四个镜头,带出一种动感和节奏感。
陈用纸壳做钢琴时也分别从正面、侧面、正面、后面进行拍摄,并对其用毛笔画琴键作了特写。
陈做好纸钢琴后钻螺丝钉、摆书、铺布,一个动作一个镜头,使动作更有连贯性,增强了节奏感。
其煞有介事的行为举止也更衬托其荒诞。
陈和淑娴在小餐馆吃饭时和陈请哥们喝酒时镜头慢慢移动到门上,下一镜头人已在户外,而陈四处借钱的片段只也拍了一下他的机动车,下个镜头他已在养猪房向人借钱里,省略了他开车的过程,这种剪辑方式过渡自然,有效省略拍摄环节,缩短了时间,也使得影片情节更为紧凑。
钢的琴影评分析
钢的琴影评分析电影《钢的琴》是由中国导演张艺谋于2000年执导的一部作品。
这部电影通过一个家庭内部的故事,展现了文化、社会和家庭等多个层面的冲突和追求。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钢的琴》的影评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关键元素和深层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该片的影评得分。
《钢的琴》在各大院线和电影评分网站上收获了相当高的评分,这反映了观众对于这部电影的普遍认可。
观众们认为这部电影充满了情感和思考,用细腻的画面、真挚的表演以及寓意深远的故事,成功地触动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这种在艺术品中引发共鸣的力量,是评分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让我们来分析《钢的琴》中的关键元素。
该片的音乐是其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钢琴作为一种古老的乐器,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感情表达能力。
电影以钢琴为媒介,通过音乐的艺术语言,传达了文字无法表达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观众们被其中的音乐所打动,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和人性的深度。
另一个关键元素是影片对于文化与传统的探讨。
《钢的琴》以中国文化为背景,通过两个不同代际的角色对比,揭示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差异与碰撞。
年轻一代的自由和激情与老一代的保守与传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得观众对于家庭和社会的变革与冲突产生了深思。
家庭关系是该片的另一个重要元素。
影片以一个家庭为主线,通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展现了来自不同时代和背景的成员如何相互理解和接纳。
这种情感上的冲突带给观众思考家庭存在的意义和传统家庭观念的局限性。
此外,影片还涉及到了社会和时代变迁的议题。
它以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为背景,展现了那个时代社会动荡、经济改革的背景下,人们在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上的追求和改变。
通过家庭故事和个人经历,电影向观众呈现了这个时代的变革与困境。
最后,让我们来探讨《钢的琴》的深层意义。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个家庭故事的叙述,它在观众深藏的情感和思考上发挥着引导作用。
影片通过音乐、文化和家庭等元素的融合,展现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的冲突和和谐。
钢的琴书评音乐与抗战的交织之作
钢的琴书评音乐与抗战的交织之作《钢的琴书评:音乐与抗战的交织之作》让我们一同探索那传世之琴《钢的琴》,一把串联了音乐与抗战、历史与情感的乐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揭示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以及它在历史背景中所承载的意义。
第一章:琴声的回响《钢的琴》以钢琴这一乐器为中心,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故事。
作者利用对音乐的描绘和对抗战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回响在读者心底的情感,使我们能够深刻理解战争对人们生活和心灵的冲击。
第二章:音乐与抗战的交织音乐是《钢的琴》中至关重要的元素之一。
作者以其独特的方式将音乐和抗战无缝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妙,也能理解战争对音乐家及其创作的影响。
这样的交织为作品增添了深度和魅力。
第三章:历史的背景《钢的琴》所描述的时代正值二战的硝烟弥漫。
作者通过对当时历史背景的描绘,展示出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在战争中艺术家们所扮演的角色。
这样的刻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
第四章:琴声与情感琴声是《钢的琴》的核心,也是情感的载体。
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表达情感和记录历史的重要方式。
作者通过对琴声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音乐家的心灵世界,使我们与他们悲喜交加的情感共鸣。
第五章:传承与记忆《钢的琴》是一部传承与记忆的作品。
通过对音乐家之间的互动和传承的描写,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一个音乐家的成长历程,同时也传递了对历史的记忆和对和平的向往。
这样的传承和记忆使这部作品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结语:乐章永恒通过《钢的琴》,我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音乐与抗战的交织之美。
作者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敏锐的观察力,刻画出了战争背景下的音乐家和他们的琴声,向读者传递了和平与希望的力量。
这部作品让我们明白,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音乐依然能够成为我们内心最亮的明灯。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钢的琴》这部作品,不仅仅因为它是一部关于音乐的书籍,更因为它连接了历史与情感的纽带,引领我们回顾那段动荡而又充满希望的年代。
浅评《钢的琴》
浅评《钢的琴》《钢的琴》在总体上是给人以喜剧效果的。
影片一开头,就十分的戏剧化定格镜头仔细一瞧,呵,一个带翅膀的天使啊。
男左女右,衣着,物件,充分展示了陈桂林与小菊的不同,男人身后的篷子被剥的只剩下些许骨架,女人后面的篷子却一丝光也不透,男人左面是一座座破房子,女人的右面却是阳光大道,清一色的好房子,两个人中间的一道空缝也有些许用意,因为这两个人要离婚了,在这幅构图中,最显眼的就是男人胸前的手风琴,还有那辆处于黄金分割线上的蓝色的小车。
两个人的对话中,导演故意用了近景,两个人对话的从中轴线上的来回切镜头,也暗示两个人的关系。
在小乐队与女主角演奏的时候,两个巨大的热电厂的冷凝塔就那样子压在这些人的头上,让人感到很不舒服,这其实就是小人物的故事,生活在最底层的小人物们的戏剧化的生活写照。
整部影片没有一处房子是新的,都是残破不堪,这给人些许压抑,这样,在充满戏剧化的幽默的故事情节中,我们还是会感到一丝淡淡的悲伤。
在影片中还有一个经典镜头,在陈桂林的前妻小菊来找他时,刚好小乐队的演出也要开始,两个人就在那儿对于女儿小元的归属问题打起了嘴架,这时有一副很有意思的构图,此时已不是男左女右,而恰恰翻了过来,女左男右,女人靠着一个底座已经剥落了许多的危险的圆柱子,男人在右边,两个人在同一面影壁墙下一面红绸布的支架刚好处在黄金分割线上,构图有深意:女人的靠山是个不能依靠的危险的卖假药的人,而男人的右面的幕后却充满了神秘,有许多的或许,一个是女人的现实,一个是男人的幻想,注定了两个人要向他们背后的影壁墙上的九寨秋色图上的黄掉的叶子和永远也不稳定的瀑布,无论如何,正如歌中的一样“世界其实还是一片光亮。
”影片还有一个亮点,造钢琴的最后进程中,一个近乎歌剧的崭新的样式让人过目难忘,这或许就是小人物那斗牛士般的激情吧,这些具有喜剧效果的情节也证实了小人物的自得其乐,造出的钢琴与当时的环境何其融洽,钢的琴属于这儿,它不属于衣着光鲜的“小菊”的假富人。
《钢的琴》视听语言分析
《钢的琴》视听语言分析《钢的琴》是由世界著名导演荣星执导的一部音乐剧,自首演之后便一直备受观众瞩目。
这部音乐剧以唯美的视听语言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同时通过音乐与舞台效果的机灵结合,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本文将对《钢的琴》进行视听语言分析,并对其所蕴含的意义进行探讨。
起首,我们可以从音乐方面分析《钢的琴》的视听语言。
音乐作为表达情感与情节的重要元素,在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钢的琴》中运用了多种音乐元素,如和声、旋律、节奏等,使观众在观看的同时身临其境地感受剧情的起伏与变化。
在音乐方面,剧中的原声、口技、演唱以及舞蹈等元素都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其中,原声以其奇特的魅力成为了该剧的一大亮点。
观众可以听到来自不同角色的真实演唱声音,从而更深度地感受到每个角色的情感与心里世界。
此外,口技也是该剧的一大奇特之处。
演员们通过机灵的口技表演与协作,将观众带入一个奇幻的世界,让人流连忘返。
此外,剧中精心设计的舞台效果与灯光也成为了视听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台设计中运用了多种元素,如悬浮的钢琴、高矮起伏的平台以及多层次的背景装置等,打造了一个虚幻而又逼真的舞台空间。
而灯光的运用则进一步加强了观众对剧情的渲染和情绪的感受。
通过不同颜色的灯光,观众可以感受到角色情绪的变化和剧情的转折。
除了音乐和舞台效果,剧中的剧本与演员表演也是视听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钢的琴》的剧本以其简洁而又深刻的语言,将人生的无奈、期望与崇高表达得淋漓尽致。
演员们则通过精湛的表演将剧本中的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地呈此刻观众面前,让观众真切感受到每个角色的心里世界与情感。
通过对《钢的琴》的视听语言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部音乐剧深厚的意义所在。
起首,音乐剧通过创设虚幻的舞台空间与情境,让观众的情感得到释放和升华。
其次,剧中关于人生的沉思与探讨也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这部音乐剧通过音乐、剧本以及演员的表演等视听语言元素,传递出了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沉思,引起观众对自身人生的沉思。
《钢的琴》视听语言分析
《钢的琴》视听语言分析《钢的琴》是一部由中国导演张艺谋创作的电影作品,该片于2001年上映,是一部关于音乐和传统文化的作品。
本文将通过对其视听语言的分析,进一步探讨这部电影的艺术特点和受众反应。
首先,从视觉上看,《钢的琴》展现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
片中的场景和服饰充满了浓烈的古代乡村气息,为观众营造了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感觉。
影片采用了大量的中长镜头,展现了宽阔而美丽的自然风光,同时也展示了中国传统乡村的景观。
此外,影片还通过运用饱和度较低的色彩和柔和的光线来凸显电影的叙事氛围,使观众有一种置身于历史时空中的感觉。
其次,听觉方面,《钢的琴》音乐的运用非常出色。
电影中的音乐不仅仅是作为背景音乐存在,更多的是作为主要情节组成部分的一部分。
聚焦于二胡演奏家的故事,《钢的琴》通过音乐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音乐在电影中扮演了一种链接人与情感的桥梁,既让人感到亲切又能激发内心深处的共鸣。
此外,影片中运用了各种不同的音乐节奏和乐器演奏技巧,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此外,在语言方面,《钢的琴》使用了丰富而细腻的对话和声音设计,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电影中的对白既简洁又富有哲理,通过一些寓意深远的句子和对话,影片探讨了音乐、生活和人性之间的关系。
此外,影片还运用了丰富的音效和环境声音,使观众进一步投入到电影的情节和氛围中。
《钢的琴》作为一部充满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电影,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影片在国内外电影节上获得了多个奖项,不仅赢得了观众们的喜爱,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电影的独特魅力。
观众们表示,《钢的琴》通过其独特的视听语言,向世人传递了音乐和传统文化的力量,引发了人们对于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综上所述,《钢的琴》通过其独特的视听语言,成功地将中国传统音乐和文化元素融入到电影中,向观众传递了深刻的情感和思考。
影片的优秀制作和独特叙事手法有助于观众深入理解和感受其中所表达的意义,使其成为一部具有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的电影作品。
《钢的琴》视听语言分析
《钢的琴》视听语言分析《钢的琴》是一部由兹维·尼曼执导的电影,于1993年发布。
这部电影改编自奥斯卡·安德雷耶维奇·弗拉茨之同名小说。
影片以爱与音乐为主题,通过展现主人公亚当·什普林斯和字母的爱情故事来表达音乐的力量和人性的脆弱性。
本文将通过视听语言分析,探讨《钢的琴》在电影音乐、影像构图和角色表演等方面的创新。
首先让我们来关注电影音乐。
《钢的琴》的配乐由约翰·威廉姆斯创作,该片的音乐成为了影片的灵魂,使观众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电影开篇,钢琴音乐的旋律缓慢地渗入人耳,通过温柔的琴音,让人感受到主人公亚当内心深处那份无法言喻的温柔。
电影中还穿插了一些放克乐和摇滚乐的元素,这为影片增添了乐趣,使得观众在音乐中也能感受到主人公的热情和个性。
值得一提的是,约翰·威廉姆斯还特意为影片创作了一首主题曲,曲调凄美动人,仿佛将主人公的心声传达给观众。
其次让我们来看影像构图。
《钢的琴》通过细腻的画面和独特的镜头语言,呈现出了一个充满美感和艺术性的世界。
影片中的镜头运用巧妙,通过特写和景深的运用,将观众带入到主人公们内心的世界。
比如,影片中的一个经典镜头是亚当在钢琴上击打的手指,通过特写的方式展现出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琴键的敏感掌控力。
此外,在影片的情感高潮时刻,导演运用慢动作手法,增强了观众的情感共鸣,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感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最后让我们来聚焦角色表演。
《钢的琴》的主演是艾登·皮恩和露西·霍克斯,他们在电影中的精湛表演赋予了角色生命和灵魂。
艾登·皮恩饰演的亚当·什普林斯是一个天赋异禀的音乐家,他通过自己才华激发了自己和周围人全新的生活态度。
亚当的内心世界通过艾登·皮恩细腻的表演得以展现,观众能够深入感受到他的痛苦、喜悦和成长。
露西·霍克斯饰演的字母则是一个天真无邪、充满梦想的女孩,她对音乐的理解和对爱情的坚持都通过露西·霍克斯的娴熟演技展现得淋漓尽致。
影评分析《钢的琴》
影评分析《钢的琴》由辽宁籍青年导演张猛执导,由王千源和秦海璐主演的电影《钢的琴》,讲述东北一个重工业小镇下岗工人陈桂林为争取女儿的抚养权,打造钢琴的感人故事。
影片展现了一群有着各种经历的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聚集在一起,为梦想而不屈奋斗的精神。
作品以一种略带苦涩的东北式幽默描写工人下岗后的失落、无奈和痛苦以及他们乐观坚韧地与残酷现实生活的努力抗争。
因为作品展示了真实的生活与丰富的人性,这部电影在2011年不负众望地拿到了上海电影节的众多奖项。
影片先后还受邀参加了四十多个国际电影节,并斩获奖项。
巧妙的故事构思、生动的人物塑造、新颖的叙事手法、流畅的剪辑、匠心独具的音乐和深刻的现实意义等共同成就了《钢的琴》这部小成本影片。
典型的线性叙事如同大部分剧情片,《钢的琴》有复杂的情节,一条主要叙事线,两条次要叙事线。
主要叙事正如影片名字所提示出的,与钢琴息息相关:学琴——画琴——买琴——偷琴——造琴。
陈桂林起先还能勉强支付起女儿的学琴费,女儿则在半夜留在学校点蜡烛学琴。
但不久老师发现,禁止她再练琴,于是陈桂林用硬纸板画上键盘给女儿练琴。
当陈桂林与妻子在争夺孩子的抚养权如火如荼之际,女儿提出谁给她钢琴就跟谁走。
借钱未果下,他与一众亲朋好友想在半夜把学校的钢琴偷走,事迹败漏后,他偶得启示,便开始了造琴计划。
围绕着“琴”,牵出另几条叙事线:其一便是陈桂林的爱情线。
他下岗后,妻子不堪清贫的生活,要离婚并嫁给富有的药商。
虽然同乐队的淑娴数次表现出很想和陈桂林在一起,但他始终是“欲拒还迎”的态度。
在一次聚餐后,他甚至对淑娴说想要娶她是为了“照顾老人”“尽义务”。
淑娴认为即使造出钢琴也难以拿到抚养权,而且孩子跟着条件富裕的母亲生活会更好,陈桂林却认为她是出于继母的仇恨心态。
之后两人心生嫌隙,淑娴与同做饭的王抗美关系越发亲密。
在一个又一个误会之后,陈桂林终于能够坦诚面对新的感情,也学会了爱人,终于能够真心地对淑娴说一句“我现在可以娶你了”。
钢的琴影评分析
钢的琴影评分析《钢的琴》:平凡中的不凡旋律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钢的琴》这部电影,反正我是被它深深地打动了。
这电影的背景设定在一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破败的工厂,萧瑟的街道,那种浓浓的时代感扑面而来。
主角陈桂林是个下岗工人,为了留住女儿小元的抚养权,决定给女儿造一架钢琴。
就这么个看似简单又疯狂的想法,却撑起了整部电影的灵魂。
先来说说这电影的画面吧。
每一帧都像是一幅褪色的老照片,那种灰暗的色调,陈旧的建筑,还有人们身上略显土气但又无比真实的穿着,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特定的年代。
记得有个镜头,陈桂林带着一群朋友在废弃的工厂里找造钢琴的材料,阳光透过破破烂烂的窗户洒进来,灰尘在光柱中飞舞,那画面仿佛时间都静止了,只剩下他们执着的身影。
电影里的人物也是特别鲜活。
陈桂林,这个有点倔强又充满父爱的男人,他身上有着小人物的无奈和坚持。
他拉着手风琴,带着个小乐队到处给人婚丧嫁娶表演,为了生活奔波。
他的朋友们,胖头、快手、季哥等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性格。
胖头总是嘻嘻哈哈,快手干活儿麻溜但也爱占点小便宜,季哥表面上很凶但其实心地善良。
他们聚在一起造钢琴的过程中,有争吵,有欢笑,那种真挚的友情让人觉得特别温暖。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情节,就是他们在造琴的时候遇到了各种难题。
比如说琴键的材料不好找,好不容易找到了合适的木材,加工又成了问题。
这时候,陈桂林的前妻回来要带走小元,陈桂林急得不行,一边要赶进度造琴,一边又要和前妻周旋。
那种焦虑和无奈,真的让人感同身受。
说到音乐,这部电影里的音乐简直是神来之笔。
手风琴的声音贯穿始终,有时候欢快,有时候忧伤,就像陈桂林他们的心情一样起起伏伏。
特别是在一些关键的情节,音乐一响起,整个人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了。
再讲讲电影所传达的主题吧。
它不仅仅是关于一架钢琴的制造,更是关于梦想、亲情、友情,以及那个时代人们的坚守和无奈。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却无比丰富。
他们为了一个看似不可能的目标努力着,这种力量让人敬佩。
电影《钢的琴》的艺术美探究
电影《钢的琴》的艺术美探究《钢的琴》是一部由中国导演张艺谋执导的电影,于2002年上映。
这部电影以中国文化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音乐和生存的故事。
电影以其深刻的艺术美感和情感表达赢得了观众和评论家的好评。
在本文中,将对电影《钢的琴》的艺术美进行探究,从影像、音乐、表演和剧情等方面来剖析这部影片的艺术美。
我们不得不提到影片的画面和摄影。
《钢的琴》的影像是极为精美和细腻的,拍摄手法非常独特。
导演张艺谋以他独具特色的镜头语言,将中国北方的广袤和辽阔的风景完美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尤其是在电影开头的一场雪景中,白茫茫的雪地和漫天飞舞的雪花构成了一幅纯粹的画面,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和震撼。
在影片的中后部分,一些视觉上的特写镜头以及跟随人物的移动镜头的运用,也使得整部电影的画面极富动感和生命力。
《钢的琴》的影像之美,充分展现了导演对中国北方大地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电影中音乐的运用也是影片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以钢琴音乐为主题,旋律悠扬而深情。
导演通过音乐的运用将人物内心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电影所要传达的情感。
特别是在主人公的钢琴演奏场景中,音乐在情感上的传达,更是触动人心。
音乐与影像相得益彰,在电影中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感受。
电影中的音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结合,也对观众起到了极大的教育和启迪作用。
除了影像和音乐,电影中的表演也是《钢的琴》艺术美的一个亮点。
影片的演员有着出色的表演技巧,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少年时的压抑和坚持,以及成年后的心路历程,演员们将这些情感表达得深入人心,让观众在情感上得到了共鸣。
特别是主演们对于角色内心情感的把握以及表演技巧的发挥,使得影片的表演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度。
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更容易被电影中人物的情感所打动和感染,这也正是电影艺术美的一种体现。
我们来谈谈影片的剧情。
《钢的琴》的剧情虽然简单,但却意蕴深远,细腻而真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片分析
《钢的琴》人物:陈桂林女儿小元淑娴朋友们小菊
陈桂林下岗工人和妻子离婚,女儿归属问题,女儿提出谁有钢琴就跟谁。
为了得到一部钢琴,和下岗的工友们和淑娴想方设法,完成女儿的心愿。
所有人因为小元的钢琴连在一起。
东北衰败的老工厂。
希望全寄托在女儿身上,成为钢琴家。
配着斗牛曲做好了钢琴(高潮)人物出场:机位---正面水平---乐队指挥机位。
舞台感。
两人正对着观众。
充满假定性,超现实。
内容和题材现实主义。
影像风格形式化,对话不是正反打,多数为横移,感觉到摄像机的存在。
厂棚:在小菊的镜头完整,在陈桂林的镜头破败。
话题:幸福。
小菊富裕,陈桂林下岗。
以物质财物为基础幸福。
第一场戏:葬礼音乐:三套车运动:水平横移---人物被移出画面。
人物—葬礼—时代和工业(沉重加快步伐)
整体风格 1.正面低角度水平机位平面化舞台式 2.水平移动镜头扁平感封闭舞台空间—旁观机械式(现实主义:保持幻觉;客观反映真实世界;镜头功能是记录,而非评价:隐藏艺术处理手段。
形式主义:是观众明白影像并非真实;强调精神心理对现实的评价;强调技巧和形式)现实主义题材,形式主义的表现。
开篇引进人物,交代问题。
陈桂林面临着离婚。
(用影像如何呈现)
第一场戏,跟人物性格或者时代背景的关系,有效果的信息。
水平移动镜头---旁观;了无生气。
(鬼片运用的多)
人物关系的中心议题---钢琴
1.明确人物,人物关系。
主要人物的面对困境或处理的问题,和周围的人物产生什么关联。
得到了什么结果。
开篇引进人物,交代问题。
2.视听语言分析。
3.语言的时代感纸钢琴的本质缺陷
4.视听语言的特别与情节有什么关系
事件一:纸钢琴游戏音乐---为女儿准备钢琴
爸爸做纸钢琴就好像爸爸在破关一样游戏化的情节处理第二次出现游戏音乐在所有人回来造钢琴之前从开始到结束,以游戏音乐的结束来说明事件的结束事件二:借钱买钢琴空间中的人----人与人关系
交代新的人物的入场接触不同的人,像陈桂林一样没有钱比如杀猪的,陈桂林一直站在近处,他却走来走去,没有面对面说话二姐在剪头发没有对着陈桂林说话胖头一直正面说话,胖头爬上去有种疏离感在下岗的时代朋友见面有种尴尬的感觉。
借钱的困难和遇到哪些人。
事件三:偷钢琴走投无路的成年人的浪漫情怀
父亲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悲情。
偷钢琴一种浪漫化的动机,喝酒,在车上唱歌。
被人抓住后,悲情的戏剧化处理。
陈桂林在雪中弹《致爱丽丝》不让观众看到被抓的画面,原本悲情,浪漫的处理。
人与空间的关系----人物被放置在狭小的空间中,且与观众相隔离----人物本身的处境;
观众无能为力
在喝酒的时候,一直都是透过树丛,没有给特写。
在淑娴家唱歌的时候,有鱼缸像监狱一样被阻隔。
厌恶这个空间却没有办法逃离。
像下岗工人一样,必须在这个社会生存。
事件四:造钢琴作为一个下岗工人一无所有,能有的东西只有手艺和朋友。
以前的工人有种浪漫的情怀,创造不仅是工业产品还是一种文化。
以前被“舞台”遗忘的一
群人,被改革开放遗忘的人,借由造钢琴的事件回到舞台之上,虽然有些荒诞。
正面机位----舞台式空间-------下岗人群的正视(重新舞台)---再度享受了集体劳动的快乐,与物质金钱无关。
影像特征:正面固定机位---舞台感全景景别处理—人的无力
景别---人与空间的关系---渺小,但又离不开
金钱vs亲情
---物质财富可以继续赋予他父亲的位置、权利;放弃意味深长,他意识到,女儿追随的不是钢琴,追随的事用金钱所标示的社会,这不是琅东光荣快乐所能战胜,所以他放弃了。
事件五:再造钢琴音乐---梦想与现实
烟囱倒了,回忆,青春。
纯粹为了集体劳动的快乐。
下岗工人只愿意回到自己在工厂时候的生活。
想象性的解决工人脱离了种种权力机制,脱离了种种价值概念,他们再一次体验未被异化的劳动,而且这种劳动同时是文化和精神的生产,他们是双重意义上的创造者。
他们不仅仅创造出物质、价值,他们也享有价值享有文化。
两次对话挤开人物,进入背景—一个人与宏观“历史”真实;无奈放弃。
争论孩子有多重,历史的真实性。
现代人对历史的真实性,和他们争孩子有多重是一样的。
对于一群人经历一个时代的讨论。
细节分析,跟主题有关联,与阐释主题有关联。
摄像机向前推,好像要把人物挤出画面外。
三次“葬礼”烟囱像朋友。
陈桂林的父亲的去世,一个老工人,时代的终结。
烟囱被炸后,所有的工人被淹没在烟中,他们完完全全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主题(最后一场戏的处理) 价值判断:努力:钢琴(物质金钱)---亲情放弃:物质金钱—劳动快乐再努力:劳动依然能够带来快乐
后拉,整个事件和人物的远离。
把所有人都留着废弃的厂房中。
物质金钱没有办法代替以往的劳动的满足,劳动的快乐是短暂。
这群人最终会消失在舞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