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资料讲解

合集下载

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与建筑风格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与建筑风格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与建筑风格演变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都城与建筑风格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

本文将从都城的选址与规划、都城建筑的特点与演变两个方面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都城与建筑风格的发展。

一、都城的选址与规划在春秋战国时期,都城的选址与规划与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因素密切相关。

都城的选址往往是根据地理环境和国家的需要来决定的。

1. 地理环境因素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都城的选址也有所差异。

比如,周朝的都城镐京就选址于黄河流域,这是因为黄河是中国北方的母亲河,水源充足,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居民的生活。

而在楚国,都城选址通常会远离河道,坐落在山地之中,这是因为楚国地势多山,山地可以提供天然的防御地形。

2. 国家需要因素在选址时,都城通常会考虑国家政治、军事和经济的需要。

政治上,都城通常选址于中央地带,有利于集中统治力量和管理国家事务。

军事上,都城通常会选择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地方,以保护国家安全。

经济上,都城通常会选址于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地方,有利于发展经济和贸易。

都城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将城市的各个功能区域合理布局,实现高效的城市运作。

在春秋战国时期,都城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宫殿区宫殿区是都城规划中最重要的部分,主要用于国君举行政治和宴会活动。

宫殿通常会建在城市的最内部,由高墙、护城河等设施保护。

2. 社区区域社区区域是城市中普通居民居住的地方,分为不同的社区,根据身份和职业进行划分。

社区区域通常会有遮阳的廊道、小花园等,使得居民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

3. 工业区工业区主要是为了城市的发展和经济需要而设立的。

在工业区中,会有一些工坊、作坊等设施,供居民从事手工艺和商业活动。

二、都城建筑的特点与演变在春秋战国时期,都城建筑的特点与当时的建筑技术、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等密切相关。

在这个时期,都城建筑风格经历了多次的演变和创新。

1. 建筑风格特点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建筑中,首先表现出的是“中轴对称”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变动和剧烈动荡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许多重要的城市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且城市文化也迎来了繁荣的时期。

本文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的重要特点。

一、城市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动,许多城市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首先,各个国家修建了许多城墙,加强了城市的防御能力。

这不仅保护了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其次,城市的交通发展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

大量的马车和船只出现在城市的街道和河流上,这加快了人们的出行速度,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技术大大提高,为城市提供了稳定而充足的粮食供应。

这使得城市的人口得以迅速增长,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二、城市文化随着城市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也出现了独特而繁荣的城市文化。

一方面,各个国家的统治者开始重视文化的发展,并且扶持艺术和学术的繁荣。

他们设立学校,招聘文人、学者,以及鼓励文人的创作。

这为城市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得城市成为了文化的中心。

另一方面,由于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和交流,不同地区的文化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融合。

城市成为了不同文化碰撞的场所,各种思想和艺术的交融在这些城市中发生。

这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中国历史上一些伟大的思想和文化创作提供了土壤。

三、城市建筑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筑风格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城墙是城市建筑的核心,它们通常采用了石头和土壤构建,以保护城市免受外敌的侵袭。

城市中的宫殿和寺庙也是城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建筑通常富丽堂皇,雕刻精美,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统治者的权威。

此外,城市中的居民也开始改善自己的住房条件。

他们建造了许多宽敞而精致的房屋,以适应城市生活的需要。

这些房屋往往由砖石和木材构建,具有良好的隔热和防火性能。

总结:总而言之,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具有很大的意义。

第三章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

第三章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

大都城
(图3-28)。
元大都在规划时有意参照了《周礼。考工记》中的 原则,如方形的平面、棋盘格的道路系统、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的布局。但在实际建设中,主持者又根据地形 和实际需要,采用了街巷制和沿街设市。 而整个规划的最大成功之处,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水 系进行漕运,使南方物资能通过水路进入城内,维持了 大都的经济命脉。
一、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 1、夏代 夏代的国力相对较弱,筑城技术也较原始。目前发现的有可能是夏 代都城的山西夏县古城,仅140米见方。 2、商代 商代的综合国力日益强盛,城市内建有众多宫殿和宗庙建筑,其规 模远大于夏代。商人常迁都,城市建设较为频繁。目前发现的商代城市 中主要有河南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和河南安阳殷墟等。 郑州商城据考证可能就是商代中期的都城(图3-1、3-2)。 殷墟位于河南安阳,是商代后期的都城(图3-3)。它夹洹水两岸分 布,面积达24平方公里。洹水南岸为宫殿区和宗庙区,周围分布有作坊 区和居民区,洹水北岸为王族墓葬地。
总之,隋唐将方格网布局、封闭里坊类型的城市发展到了一 个巅峰。
大兴城
大兴城的设计继承和发展了前代的规划经验,宫 殿、官署、居民区分布有序,互不干扰,街道呈方格 网状,平直宽阔。既注重几何构图原则,又充分结合 地形,使城市不乏自然情趣。 唐代继之以都,复名长安,并在此基础上加建、 增修了大明宫、兴庆宫和外郭城墙等工程。空前强盛 的国力和频繁密切的对外文化经济交流,使唐代长安 城充满活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富庶、最壮观辉 煌、最令人向往的大都会(图3-21、22)。
汴梁城 在中国城市规划史上,汴梁城的建设是一个划时代的 转折点。全城有皇城、内城、外郭城三重城墙。内城位于外郭城的中 部,皇城位于内城中偏西北。三重城墙重重相套,各有护城河,这种 布局此后一直为各代都城所沿袭。 汴梁人口密集,高峰时超过100万。城内没有封闭的里坊,大街 小巷遍布店铺、豪华的酒店和勾栏,商业活动极为发达。汴河、蔡河 等水系蜿蜒穿城而过,各类商船皆可顺流入城。官府不再施行宵禁, 人们可以通宵娱乐,这一切都使汴梁成为一个生机勃勃,充满世俗情 趣的繁华大都市(图3-26) 。

春秋战国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兴起

春秋战国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兴起

春秋战国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广泛使用,极大的推动了以农业文明为鲜明特性的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

外加之商鞅、吴起等改革的影响,奴隶社会迅速瓦解,以仕大夫等新兴地主阶级为代表的封建制度迅速发育。

生产力高速发展,商品交换高度繁荣,同时也催生了货币的广泛使用。

更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

城,为了抵御外寇,便于管理,集中居住的地方。

外围用木栅栏、土墙或石墙围起来,称之为“城”。

“市”,人们用于商品交换的地方,长期固定下来之后乃称之为“市”。

“城”,以政治、军事为中心的形态存在。

“市”,是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形态存在。

人们为了便于政治、军事的管理和商品交换,将“城”“市”设在一起,即城市的产生。

当时的城市不但规模大,而且人口众多,商业繁荣,据《战国策·赵策》记载:“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今千丈之城,百家之邑相望也,”一万户人家的大城市与三百户人家的小城市相比,自然是大得多了。

城市建设的兴起,不单单是商品交换的繁荣。

人们在商品交换的过程当中,自然也活跃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其结果是,商品交换同时,文化、观念、思维方式也在商品交换过程当中必然的产生了相互间的影响。

对当时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如果人们还都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就绝对没有春秋战果时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城市化建设,两千多年以后的中国和西方国家比较,还没有完成。

今天的中国农村尤其是中西部的边远山区,人们还很大程度的,生活在传统的农耕社会里面。

商品交流不畅,文化闭塞,致使国民素质提高缓慢,生产力发展滞后。

中国的农村发展之路,在两千多年的春秋战果时期就已经给指明。

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之路。

那就是农村的城镇化建设。

城市和农村的区别,除了城市便于管理和商品、文化交流以外,城市还优化了各种资源的配置,强化了社会分工。

中国建筑史-4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

中国建筑史-4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
第三章:春秋战 国时期的建筑
(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3·1 春秋、战国建筑概况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因其时间起止与鲁国编年体史书《春秋》所记载的 时间基本一致而得名;战国:公元前475年——公 元前221年,因这一时期主要的诸侯国之间不断相 互攻战而得名。
历史阶段特征(特点):政治方面是战争频繁, 诸侯争霸,各国纷纷改革,民族不断融合;经济方 面是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文化 方面是百家争鸣。实质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 建社会的大变革。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 国是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孔子骂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 抹灰)也”。 也说明,当时的“木”是要“雕”的 ,墙是要粉刷的。
§3·2《考工记》、 《周礼》和《礼记》 等文献中反映的建 筑制度
一·《考工记》反映的建筑制度
《考工记》是春秋末期齐国的手工业技术的官书。其作 者不详。 西汉年间,献王刘德因《周官》缺〈冬官〉一篇, 就以此书补之。至刘歆校订时,又将《周官》改为《 周礼》,称为《周礼· 考工记》。 《考工记》是先秦古籍中最重要的科学技术著作,它 记载了6门工艺(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设 色之工、刮摩之工、 抟埴之工)的30个工种的技术规 则(缺两种)。 其中攻木之工部分匠人一节,反映了春秋战国许 多重要建筑制度。
崇一筵。五室,凡九筵。
《大戴礼记·盛德》记有:
明堂者,古有之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 户,八聪,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茅盖屋, 上圆下方。
明堂者,所以明诸侯尊卑。外水曰辟雍。
……
堂高三尺、东西九筵,南北七筵,上圆下 方,九室十二堂,室四户,户二牖。其宫三百 步,在近郊三十里。
总结:
① 平面:长方形 “东西九筵,南北七筵”; ② 上圆下方,以茅盖屋 ③ 用途 —— 礼仪,“明诸侯尊卑” 3·2辟雍

中国城市建设史之春秋战国、秦汉时代的城市

中国城市建设史之春秋战国、秦汉时代的城市

春秋战国时代城市的特点
1、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 2、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 3、工商业发达、经济职能有所增强 4、城市规划理论的新发展 5、“城”与“郭”的形制
春秋战国时代城市形态特征
1、以《管子》为代表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 2、城市平面形态上的巨大变化 3、城市防御设施有较大发展 4、水路交通、水系利用有独到之处 5、城垣、城壕组成的城圈稳定性,对城市
长安(西安)附近都城位置变迁图
汉长安平面图
汉长安南郊礼制建筑总体复原图
东汉都城洛阳
全城周长约13000米,约31里,城内总面 积约9. 5平方公里。
南宫范围:南北长约1300米,东西宽约 1000米,面积约1.3平方公里。
北宫范围: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 1200米,面积约1.8平方公里。
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
修筑万里长城等
秦汉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1)推行郡县制,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 城得到较大发展
(2)城市的分布地域大为扩展 (3)众多的商业城市兴起,形成了若干城 市经济区域 (4)对外贸易的发达,带来河西走廊城市 的发展
汉代城郭的规模
首都——郡(国)县城——县城
长安城周长63里(考古实测为:东墙约6000 米,南墙约7600米,西墙约4900米,北墙约 7200米,合计25700米)
7万户,按每户5人估计,城市总人口当在 30万以上,从城址之大,也完全有此可能。 从所描写城市内的繁荣拥挤,可见当时就已 有商业性的街道。
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Fra bibliotek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 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城为贵族王 宫,廓为一般市民住宅,城中一般都有王 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 及显示其威严。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与城市规划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与城市规划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与城市规划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与城市规划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众多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和城市涌现出来,为后世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与城市规划的特点和影响。

一、建筑风格与特点1.1 宫殿和寺庙建筑在春秋战国时期,宫殿和寺庙建筑成为了当时社会的核心,各国君主都在建设豪华的宫殿和庙宇,以彰显自身权威和地位。

这些建筑大多采用了传统的木构建筑技术,注重平面布局和建筑比例的谐调。

1.2 城墙和城门为了保护城市的安全,各国都修建了坚固的城墙,并设置了城门。

城墙多采用土木结构,以巨石和砖块为基础,增强了城市的防御能力。

城门则是城市的出入口,通常由高大的建筑物和坚固的门楼构成。

1.3 陵墓和祭祀建筑在春秋战国时期,丧葬制度变得更加重要,陵墓建筑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陵墓多采用土堆覆盖,上面建有祭祀殿堂和墓室。

祭祀建筑也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大特点,用于祭祀祖先和神灵,注重宗教仪式和礼仪的规范。

二、城市规划与布局2.1 城市规划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规划相对之前更加成熟和系统化。

城市分为内城和外城,在内城内规划了宫殿、市场、庙宇等重要设施,外城则作为居住和商业区域。

城市周围会划定农田和郊区,确保城市的粮食供应和经济发展。

2.2 城市布局的特点在城市布局方面,春秋战国时期注重通过规划和设计来营造和谐的社会秩序。

城市中心通常是朝廷、宫殿和庙宇所在,周围则是商业街区和居民区。

城市道路宽敞平直,交通便利,方便人民的出行和货物的流通。

2.3 商业与文化中心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城市多以商业和文化中心而闻名,这些城市以繁荣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而兴旺发达。

人们可以在商业街区购买各种商品,参与各类文化活动。

同时,各国君主也会在城市中兴建学校、庙宇和图书馆,培养人才和丰富文化。

三、春秋战国时期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影响3.1 对后世建筑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成为了后世建筑的重要参考。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与都市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与都市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与都市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不仅发生了许多战争和政治事件,也对城市建设和都市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和都市文化,并了解其特点和重要性。

一、城市建设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具有城市特点的聚落。

这些城市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对后来中国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1. 城市规划与布局在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规划和布局趋向规整和有序。

城市通常由城墙环绕,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部分。

内城是贵族和官僚居住的地方,外城则是商业和手工业活动的中心。

城市内也有许多街道和巷道,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交通网络。

2. 建筑与工程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筑非常多样化,包括宫殿、寺庙、官署、市场等公共建筑,以及官员和富豪的府邸。

这些建筑大多采用木结构,屋顶常常是悬山顶、重檐或歇山顶的形式。

城市里也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如河道、灌溉系统和水井等,以解决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用水问题。

3. 经济与交流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是商业和手工业的中心。

商业活动非常繁荣,城市内有许多市场和商铺,供应各种商品和服务。

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有许多手工行业如陶器、纺织、铁器等在城市内兴盛起来。

这些经济活动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并带动了城市人口的增加。

二、都市文化城市建设的发展也伴随着都市文化的兴起。

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市文化表现在社会、政治和思想等多个方面。

1. 社会与人际关系城市内的人际交往更加密集,人们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

城市的社会结构趋向多元化,不同阶层的人们相互之间的交流和交往增加,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

城市也成为了思想和文化交流的中心,人们通过诗歌、歌曲、乐器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 政治与治理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是国家政治和行政的重要中心。

城市内有许多官署和官员驻扎,负责管理和治理。

这些官员通过城市的政策和措施,为城市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城市建设史—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中国城市建设史—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体现追求自然、天道的本质,对中国古代由于交通便利而发展形成的 经济中心、商旅城市有较大影响。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三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总体特征(小结)
1. 城市既是统治者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手工业集中的经济中心, 城市统治着农村。 2. 都城一般由城与廓组成,城与廓形状较规则;但城与廓的关系有 所不同。如齐临淄城与廓相重;鲁国都城,内外两重;燕下都,赵邯 郸,郑韩故城,其城与廓并列;内城为王宫贵族居住,廓一般为普通 市民居住。 3. 城市的经济活动区域增加,有集中的市场,常在城廓地带。 4. 城防功能有所提高,已出现系统的排水设施。 5. 城市选址符合早期城市特点,多位于河流边,一些城市引河修建 护城河,并将水道引入城内,一方面可以加强防御,另一方面为城市 的运粮,供水和排水提供便利条件。
城市既是统治阶级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手工业集中的经济中心。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二 城市建设
(1)燕下都:今河北易县,是现存战 国最大的城市遗址。
城市位于两河所所夹的河滩地带, 分为内城(城)和外城(廓)两部分, 设有城墙,城墙为版筑夯土墙。内城 东侧设有城壕,内外城之间设城墙和 运粮河,还有一定的防御功能。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一 社会背景(4点)
春秋战国时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 ,也是中华文化 形成和丰富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铁工具出现并广泛运用于生产,标志着生产力水平进 一步提高,手工业,商业发展也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的规模,数量 增加,出现了不少商业都会。
这一时期学术思想百家争鸣,商业发达,战争频繁,因而使筑城 与攻城、守城技术发展,形成了城市建设的高潮。
城市由大城和小城两部分组成。大 城主要是居民点,工商业者和军队驻扎 地。小城嵌在大城西南角,近似锯齿形, 主要驻扎贵族王宫,与大城相接,有道 路相连。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PPT课件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PPT课件

城市——政治中心
城市——军事据点。各国之间战争频繁,城市防御功能加强。 城市——国家的经济中心。 城市选址理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用 水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
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 (西“城”东“郭”的连结布局)
春秋战国中原诸城有共同的布局特点,就是由西 “城”和东“郭”相结合。这种布局是西周时东都成 周首创,随着诸候大国的称王,于是这种王都的布局 被先后采用了。
第6讲: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
三家分晋 是以新旧 势力斗争 为表现形 式的晋国 社会变革 的结果, 是中国古 代历史从 春秋时代 进入战国 时代的重 要标志之 一。
一、社会发展概况 二、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一、社会发展概况
1、社会背景 社会——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文化——百家争鸣 军事——战争频繁使筑城与攻守城技术发展,形成了城市建设的高潮。 工具——铁器工具出现并广泛运用于生产 2、城市建设 城市——规模、数量增加,出现了不少商业都会。 城市——商业中心。交换的发展,使部分封建主集中的都城,或交通要道, 发展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
国风· 郑风· 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qí 巾,聊乐我员。 (綦指绿色) 出其闉闍,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rú lǘ ,聊可与娱。(指降红色) 译文: 信步走出东城门,美女熙熙多如云。虽然美女多如云,没有我的意中人。只有白衣绿佩巾,才能赢得我的心。 信步走出城门外,美女熙熙如茶花,没有我的意中人。只有白衣红佩巾,才能同我共双娱。
1、齐临淄(公元前4世纪)
① 位置 位于今山东临淄城北,还有残址,故城东临淄水,西依系水(泥 河),由西南小“城”和东北大“郭”连结而成(图P58)。 ② 规模 是战国时代规模最宏伟、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城市总人口在30 万以 上。 特点(杨宽):小城在大郭的西南角,从其城门和道路的布局看, 是坐西朝东的,以东门北门为正门,尤以东门为重要。小城四周有城壕, 且在大郭内的城壕较宽深,防卫加强。 据最近考古调查,可以断定临淄大郭的时代早于小城。当 齐国最早都城临淄时,只筑有一个大城,他们仍然沿用商代的礼制,把 宫殿造在城内东北部,所以大城的东北部文化堆积层最厚。年代大致为 临淄大郭的建筑可以早到西周时代,而小城的建筑则在战国时代。

第6讲: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第6讲: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第6讲: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
三家分晋 是以新旧 势力斗争 为表现形 式的晋国 社会变革 的结果, 是中国古 代历史从 春秋时代 进入战国 时代的重 要标志之 一。
一、社会发展概况 二、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一、社会发展概况
1、社会背景
2、郑韩都城新郑
位于今河南新郑县城附近, 城分为西城及东廓两部分,呈不 规则长方形,东西长约5000米, 南北宽约4500米。 西城内是宫殿区及贵族居住区, 居住区位于宫殿的北边,遗址中 有房基、下水管道和水井,居住 区北有残存的烧陶窑址。 东廓内主要是手工业、商业和 一般市民居住区,还有一座仓城。 (宽著)西城位于东郭的西北, 与临淄城布局相似。 从目前考古资料来看,西 “城”的建筑较早,东“郭”的 城墙是春秋晚期或战国时代修筑 的。但从文献资料记载看,春秋 前期已有郭及郭门,郭门内有大 道及市,但当时的郛或郭是“依 水为城”,利用洧wěi水、黄水 等堤防连结而成,并不四面建筑 有完整的郭城
3、晋国都城新田 多年前,在今山西候马西北发现一组古城,位于汾水的东南,浍 hui水以北。其中平望、牛村、神台三座古城,长宽都在1000米以上 ,面积大小不等,相互连结成“品”字形,该即是春秋中期以后晋国 都城新田,这种布局方式,后来为赵国所沿用,古城的东南2—3公里 以内,是“郭”的区域,至今还没有发现郭城的建筑遗址。
出土的三辆车车身散乱,周围还分布有零散的马骨。考古人员介绍,与秦始皇陵兵马俑等所采用的整 车葬不同,郑韩故城统一进行拆车葬,即先把马杀死,并排放到车马坑的底部,然后再把完整的车辆 拆开,将零部件放在马匹的尸体之上。由于年代久远,木质已经完全腐化成泥,文物发掘的过程其实 就是“土中找土”,依靠土的颜色和软硬质感来从土中发现文物。

中国建筑3.第三章:春秋战国建筑

中国建筑3.第三章:春秋战国建筑
从文化方面看:出现百家争鸣局面,产生了对后世 有深广影响的儒家、道家.
一·建筑特征与成就: 1·从建筑材料和技术看: 木工技术成熟,促进了室内装修和家具的制
作 → 鲁班(公输般) 瓦的数量和品种增多,出现了多种类型的瓦
→ 瓦匠
战国出现了砖 2·儒家学说,为礼制奠定了基础。不仅出现礼制建
川之上———城选址考虑到环境关系
三·明堂、辟雍
三种表达方式:明堂、辟雍
明堂辟雍
明堂·辟雍
1·明堂
明堂 是中国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建筑,用于朝 会、祭祀、庆赏、习射、选士、教学等大典。明 堂已无实物
《周礼》、《考工记》中对明堂如是记载:
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 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九筵。
2 ·辟雍 辟雍 原为西周天子所设的大学。 《礼记·王制》有: 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取其四面周水, 圜如壁。《新论》: 王者始作圆池似璧形,实水其中,以环壅之,名
曰辟雍。言其上承天地,以班教令,流转王道, 周而复始。
《新论》:
王者始作圆池似璧形,实水其中,以环壅 之,名曰辟雍。言其上承天地,以班教令,流 转王道,周而复始。
·建国 即给都城选择位置 ,测定方位、高程
·营国 即规划都城,设计王宫、明堂、宗庙、
道路
·为沟洫 即规划井田,设计水利工程、仓库由此
可见,匠人是主管建筑工作的专职官吏。设专
门部门掌管城市和建筑设计、征工、征料与组
织管理,总结经验,制定规范的一整套制度,
称工官制度 。
秦开始置将作少府; 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改名大将. 隋称将作监,工官称将作监大监。 唐代工官仍称大将; 宋设监、少监各一; 元代有将作院; 明初设将作司,后隶属工部。

战国时期的城市与建筑

战国时期的城市与建筑

战国时期的城市与建筑战国时期,古代中国迎来了一个多元化和动荡不安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争霸,烽火连天,城市与建筑的发展也逐渐展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本文将探讨战国时期的城市与建筑,并分析其特点与演变。

一、城市的发展1. 城市规划与布局随着战争的爆发,城市的规划和布局变得更加重要。

在战国时期,城市一般采用方形或矩形的布局,城市主要分为内城和外城。

内城是贵族、官员以及统治者居住的区域,外城则是商贸和居民区。

2. 城墙的建设城墙是战国时期城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墙的建设对于城市的防御和安全至关重要,各个诸侯国纷纷加强了城墙的厚度和高度,以应对敌方的攻击。

3. 城市设施在战国时期的城市中,人们开始建设一些公共设施,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需求。

例如,建设了水井、市场和庙宇等,使城市更加便利和繁荣。

二、建筑的特点与演变1. 宫殿建筑战国时期的宫殿建筑在规模和建造材料上表现出了一定的飞跃。

诸侯国都建造了宏伟的宫殿,以显示自己的权威和财富。

宫殿多为木结构和青砖建造,形式上延续了先秦时期的建筑风格,但更加精雕细琢和华丽。

2. 墓葬建筑在战国时期,墓葬建筑也开始显现出新的特点。

墓葬以土堆建筑和石室墓为主,且规模更为宏大。

其中,以齐国的“山东沂山墓地”和楚国的“昭陵”最为著名。

这些墓葬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也体现了墓葬仪式的庄重和富丽。

3. 寺庙建筑战国时期的寺庙建筑在宗教信仰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诸侯国纷纷兴建大型的寺庙,供奉神灵以祈求国家的繁荣和吉祥。

寺庙建筑以宫殿式的风格为主,并注重细节和雕刻。

三、城市与建筑对于战国社会的影响1. 社会稳定与繁荣城市与建筑的发展对于战国时期的社会稳定和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城市的建设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交流和贸易活动也随之增加,促进了社会的繁荣。

2. 军事防御与统治稳固城市的建设与城墙的加固提高了诸侯国的军事防御能力,保护了城市的安全和统治者的地位。

同时,城市设施的建设也有助于巩固统治者的统治,提高了人民对于城市和政权的归属感。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生活与居住环境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生活与居住环境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生活与居住环境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个时期的城市生活与居住环境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居住条件、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论述,揭示当时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城市规划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规划主要分为“九州”和“方郡”。

九州是周朝时期的行政区划,由九个区域组成,每个区域有不同的城市。

而方郡则是战国时期开始兴起的一种城市规划形式,将一片土地划分为若干块方形土地,每块土地上修筑一座城市,各城市之间相互交通便捷。

城市规划中的主要特点是城墙的修筑。

在春秋战国时期,城墙起到了防御和边界标志的作用。

城墙由土坯、石砖等材料修筑而成,高度约数米至十数米不等。

城墙内外还设置有城门,限制进出城市的通道。

二、居住条件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居住条件相对简陋。

普通人家的住宅多以土坯或木质结构为主,屋顶则多为茅草或瓦片覆盖。

住宅通常只有一层,房间布局简单,居住空间有限。

富贵之家的住宅则相对宽敞,多有多层楼房,内部装饰较为考究。

城市内还有一些公共建筑,如市场、官府等。

市场是居民购买日用品和交换货物的主要场所,官府是政治和行政管理的中心。

这些公共建筑在当时的城市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生活。

三、生活方式春秋战国时期的生活方式主要以农耕为主。

绝大多数城市居民依靠耕种从事农业生产。

农时繁忙时,城市居民会外出劳作,与乡村的农民们一同耕种、收割农作物。

在农耕之余,人们也会从事其他手工业,如制陶、制作织物等。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也有一些娱乐活动。

城市里会定期举办各种庙会、游艺活动等,供居民们放松身心,增加娱乐性。

也会有一些文化活动,如客家、酒宴等,用来丰富城市居民的生活。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生活与居住环境虽相对简陋,但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城市规划的形式为后来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居住条件和生活方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水平和文化风貌。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生活与居住环境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都城以及主要城市排名!诸侯国都城排名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都城以及主要城市排名!诸侯国都城排名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都城以及主要城市排名!诸侯国都城排名周代出现两次城市发展的高潮。

西周分封诸侯国,由70余城增至1200余城。

战国时期,仍然存在140余城市,较周初分封之时还多。

形成三级城市网:(1)周朝王城(2)诸侯都城(3)卿大夫食邑。

一、西周时期主要都城齐国-临淄、卫国-朝歌、鲁国-曲阜、曹国-陶丘、燕国-蓟城、郑国-新郑、晋国-翼城、楚国-郢都、蔡国-蔡城、宋国-商丘、吴国-姑苏、越国-会稽、陈国-宛丘、徐国-徐城、莒国-莒父、许国-许城、蜀国-成都。

二、春秋时期主要都城齐国-临淄、晋国-绛城、楚国-郢都、卫国-楚丘、鲁国-曲阜、曹国-陶丘、燕国-蓟城、郑国-新郑、秦国-雍城、宋国-商丘、吴国-姑苏、越国-会稽、陈国-宛丘、中山-灵寿。

三、战国时期主要城市(1)齐国:临淄(齐之都,商业大都市)、即墨、莒城(莒之旧都)、鄄城、阿城、姑薄、夜邑;(2)魏国:大梁(魏之都,商业都市)、安邑(魏之旧都)、少梁;(3)楚国:郢都(楚之都)、寿春(楚之都)、钜阳(楚之都)、宛城(陈之旧都,楚之都)、鄢都(楚之都);(4)韩国:阳翟(韩之旧都)、新郑(郑之旧都,韩之都,商业都市)、宜阳;(5)赵国:邯郸(赵之都,商业都市)、晋阳(赵之都);(6)宋国:陶邑(曹之旧都,商业大都市)、商丘(宋之都)、彭城;(7)秦国:咸阳(秦都)、栎阳(秦之旧都)、雍城(秦之旧都)、泾阳(秦之旧都)、南郑;(8)燕国:蓟城(燕之都)、武阳、下都;(9)鲁国:曲阜(鲁之都)、费邑、单父;(10)卫国:濮阳(卫之都);(11)越国:琅琊(越之旧都)、会稽(越之都)、吴城(吴之旧都,越之都)。

(12)中山:灵寿(中山之都)、顾城。

中国城建史之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中国城建史之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1.改革奴隶制的营国制度,建立新的封建的城建体制 2.城市性质的变化,城市成为政治经济的中心 3.城市规模冲破礼制秩序 4.城市形制发生了变化 5.城市功能分区出现了新的突破 6.调整城市道路布局,改善城市交通,积极改进城防
四、管仲的城市建设思想: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
兼具政治经济双重职能,城、廓职能上出现了明确的分 工。
城市规划结构和功能分区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城市的防御能力得到加强。 城市形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不为旧的井田规划所约束。 继承和发展了以宫为中心、突出中轴线、前朝后市和经
纬涂道路等规划格局。
周代的第二次城建高潮
封建制的兴起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和政治改革,以及富国强
兵的要求和措施,促成了波澜壮阔的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
1.城市建设的“违制”现象
表现形式:营建新城、扩大城邑规模、规划结构的调整、具体的营建
体制和措施
双重意义:冲击旧制,建立新制
2.经济因素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之一
3、新的城市类型
城市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城市的性质,而且促使城市职能向 综合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出现了兼具经济、政治、文化、交通职 能的综合城市、新型的以经济职能为主导的工商业城市、以军事职 能为主的边塞城市等新的城市类型
几座城市的共同特点:
城市经济日趋繁荣,城市规模日益庞大,远远超过了诸侯 城的规模。
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分工,使城市之间的横向经济联合 密切,区域经济成为促进城市之间协作和发展的纽带
城市中的集中商业区和手工业作坊区的出现和不断 发展,成为当时城市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和主要动力
周代的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
春秋末战国初,封建制兴起,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第二次城 市建设高潮,相对于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主要的变革表现在:

3第3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3第3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一、城市建设及发展概况
2、城市规划思想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 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 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管子.乘马》
意义: 完全打破了周代城制严谨单一、等级分明的布局模式,
推崇城市规划“因地制宜、与自然和谐”的准则,对后世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一部关于城市规划的革命性的著作。
中国城市建设史—古代部分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知识回顾 商朝的重要城市有哪些?其后期的都 城是哪个城市? 商城(郑州)、殷墟(安阳小屯)
周代的都城有哪些城市? 西周——丰京、镐京(陕西境内); 东周——洛邑(周王城)
周代的邑、城与廓、城与市的涵义? 邑:泛指所有的居民点; 城与廓:均指具有防御性的构筑物, 而“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 统治阶级居住的为城,平民居住的 为邑。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学习目标
了解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背景
掌握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城市规划 思想 识记春秋战国时期主要都城的规划 布局特点
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一、城市建设及发展概况
1、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
时期。也是中华文化形成与丰富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学 术思想百家争鸣,商业与手工业均得以发展,社会生产力 进一步提高,标志为铁工具的出现。
吴国的军事城堡——淹城; (也有记载为西周时代淹国的都城);
楚国都城——郢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二、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都城
燕下都

第三讲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第三讲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5)认为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应协调起来,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 “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故地不辟则城不固... 天下者,国之本也;国者,乡之本也... ” ——《管子·度地》
(6) 城郭之制 “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
——《管子·度地》
《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重要著作,它的意义 在于打破了中国古代城市单一的礼制布局模式,从城市 功能出发,建立了理性思 维和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准则,影响极为深远。
五、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发展特征
政治、军事、经济形势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其 功能与性质的巨大转变。这种变革可归纳为大规模的筑城运 动和城郭布局的形成两大方面。
筑城运动:两种形式 (1) 绝大部分城池是列国出于攻防的军事目的而修筑的。 (2) 春秋中期以后,卿大夫采邑逐渐突破等级城制的约束,
采邑逾制筑城。 春秋时期筑城运动的意义主要在于对旧的宗法等级城制的破 坏,那么战国时期筑城运动则使新的郡县城市体系得以确立。 一破一立,成为这一时期城市转型与发展的主旋律。 城市性质的转变:建立在宗法制度基础上的王城、相对独立的 诸侯国都、及卿大夫采邑,最终为封建国家的都城及作为其附 属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郡县城所取代。
第三讲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一、春秋战国的由来 二、春秋战国的年代划分 三、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发展概况 四、春秋战国时代的主要都城 五、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发展特征 六、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一、春秋战国的由来
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0年),因宠信褒 姒,废长立幼,申侯联合北方犬戎攻入镐京, 宗 周(镐京)被毁,周平王被迫迁都至 成周(雒 邑)。因雒邑在镐京之东,此后的周朝史称 东周。 一般均称东周为春秋战国时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临淄
① 地理位置
位于山东临 淄城北,是目前 所知春秋战国时 期规模最宏伟的 古城,人口在30 万以上。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管子》——自然观
内涵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注重实用 功能。主张从实际功能出发,不拘一格,不被封建制度的 宗法礼制所束缚。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一、城市建设及发展概况
4、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都城 燕国都城——燕下都;
赵国都城——赵邯郸;
齐国都城——齐临淄;
鲁国都城——曲阜;
郑国和韩国先后建都的地方——郑韩故城;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一、城市建设及发展概况
3、中国古代传统城市规划思想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与深刻的
文化内涵,从其漫长的发展历程来看,影响历代城市规划 的思想主要有:
•《周礼》——礼制观 内涵为“以礼制国”,强调城市建设中应严格按照等级 礼制的观念,遵循主次尊卑的制度。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 等级制度与宗法典制。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一、城市建设及发展概况
2、城市规划思想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 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 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管子.乘马》
意义: 完全打破了周代城制严谨单一、等级分明的布局模式,
推崇城市规划“因地制宜、与自然和谐”的准则,对后世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一部关于城市规划的革命性的著作。
西城
北 城
东城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二、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都城
赵邯郸
②布局特点
宫殿、庙宇主要 分布于赵王城内,城 内有布局严整的龙台、 南北将台等夯土台, 且部分夯土高台位于 一条轴线上。地下有 面积宽广的夯土基址, 显示了中国封建社会 初期的都城建筑基本 面貌。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手工业及商业较为发达,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及发展。 其中商业的发展使一些封建主集中的都城或交通要道发展 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此外,各国之间频繁的讨伐使得当 时的筑城技术、守城技术得以发展,形成了城市建设的高 潮,城市的防御作用也更为突出。
该时期的城市既是统治阶级的政治中心,又是商业手 工业的经济中心。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学习目标
了解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背景
掌握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城市规划 思想 识记春秋战国时期主要都城的规划 布局特点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一、城市建设及发展概况
1、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
时期。也是中华文化形成与丰富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学 术思想百家争鸣,商业与手工业均得以发展,社会生产力 进一步提高,标志为铁工具的出现。
一、城市建设及发展概况
2、城市规划思想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 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 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管子.乘马》
凡是营建都城、如若不是把都城建于大山之下,就是建 于河流附近。高不可过于靠近干旱的地方,以便保证水源 的充足,低不可过于靠近水源以省去修筑沟堤。要依靠天 然的资源、凭借地势之利。所以城廓的构筑,不必拘泥于 合乎方圆的规矩,道路的铺设不必拘泥于平直的准绳。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二、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都城
燕下都
②布局特点
主要遗迹分布于 内城,外城为防御性 的附城,遗存较少。 整个城区的东北部都 为宫殿区,分布有大 量夯土高台,宗庙也 分布于宫殿区;手工 作坊环布于宫殿区周 围,形成以宫殿为主 的政治活动中心。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二、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都城
吴国的军事城堡——淹城; (也有记载为西周时代淹国的都城);
楚国都城——郢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二、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都城
燕下都
① 地理位置
位于今河北易县 东南,为现存战国 城址中最大者。
外城(廓)
内城(城)
②布局特点 位于两河所夹的河
滩地带,分为内城 (城)和外城(廓) 两部分,设有城墙, 城墙为版筑夯土墙。 内城东侧设有城壕, 内外城之间设城墙和 运粮河,还有一定的 防御功能。
知识回顾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 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知识回顾
井田制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井田制”始于 商朝,成熟于周 代。是中国古代 社会的土地国有 制度。
知识回顾
井田制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夫: “井田制”
的基本单位, 是指每一户农 夫所领的100 亩耕地。
燕下都 ③建筑特点
以高大的夯土台作为 主体建筑物的台基,是 战国中期的城市宫庙建 筑最明显的一个特点。
燕下都目前发现的夯 土高台有50多个。其中 武阳台为最大的夯土高 台,宽深110*140米,残 高11米,与老姆台位于 一条中轴线上。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二、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都城
赵邯郸 ① 地理位置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知识回顾 周代的邑、城与廓、城与市的涵义?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 市:商品交易的市场; 城市:即具有防御性又具有商品经 济的性质。 《周礼考工记》中关于城市规划的重 要内容是什么?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 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 朝后市,市朝一夫。”
二、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都城
赵邯郸 ②布局特点
外城发现了手工 作坊、炼铁、陶窑遗 址。故外城为当时的 手工业区、商业区以
赵邯郸
③评价
赵邯郸城的城 市布局奠定了中国 封建社会初期,建 筑对称布局的基本 格局,对于研究封 建社会都城布局与 建筑艺术具有重要 的价值。
公元前386年,赵国 都城迁至邯郸,建都 159年。位于太行山东 麓,其宫城在今邯郸市 西南,汉代衰落。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二、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都城
赵邯郸
外城
②布局特点
宫城由三个小城组 成,呈“品”字形,叫 做“赵王城”。其中品 字城可以划分为北城、 东城以及西城。
赵邯郸由赵王城与 外城两部分组成,赵王 城为“城”(宫城/内 城),外城为“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