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ppt课件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原理2: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统一 只有认真改造主观世界,才能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
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才能深入改造主观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必然和自由
01
必然:指人受盲目必然性 支配,特别是受自己所创 造的社会关系的奴役和支 配的社会状态
03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 程,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 的过程
叁
感性认识
肆
理性认识
伍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 一
陆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 件
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
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
认识的初级阶段 概念:由人类的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局限性
从实践到认识
系
价值的基本特性
主体性:价值直接 同主体联系,始终
以主体为中心
多维性:每个主体的 价值关系具有多样性, 同一客体相对于主体 的不同需求会产生不
同的价值
客观性:一定条件 下客体对于主体的 意义不依赖于主体 的主观意识和存在
社会历史性:主体 和客体的不断变化 决定了价值的社会
历史特点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
1
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 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践是唯一能
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
2
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的特点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只有实践能够作 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
感谢聆听
02
自由:指人自己成为自然 界和社会的主人,摆脱了 盲目性,能自觉创造自己 历史的社会状态
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才能深入改造主观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必然和自由
01
必然:指人受盲目必然性 支配,特别是受自己所创 造的社会关系的奴役和支 配的社会状态
03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 程,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 的过程
叁
感性认识
肆
理性认识
伍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 一
陆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 件
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
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
认识的初级阶段 概念:由人类的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局限性
从实践到认识
系
价值的基本特性
主体性:价值直接 同主体联系,始终
以主体为中心
多维性:每个主体的 价值关系具有多样性, 同一客体相对于主体 的不同需求会产生不
同的价值
客观性:一定条件 下客体对于主体的 意义不依赖于主体 的主观意识和存在
社会历史性:主体 和客体的不断变化 决定了价值的社会
历史特点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
1
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 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践是唯一能
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
2
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的特点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只有实践能够作 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
感谢聆听
02
自由:指人自己成为自然 界和社会的主人,摆脱了 盲目性,能自觉创造自己 历史的社会状态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义在实践基础上对 客体能动反映。
创造和反映的关系
创造离不开反映:创造的过程是在相互联系的多个方面的
反映基础上实现的。
反映离不开创造: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
(二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 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 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认识的结果仍然是观念的存在, 把观念的存在转变成现实的存在,必须经过从认识到实 践的飞跃。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即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 优势理论实现自身的过程。
2.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只有将已获得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
的检验,正确的理论才能的得到证实,粗物的理论 才能被发现、纠正或推翻,并在指导实践,实现自 身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 本特征。
1.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2.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三项基本要素三者有机统 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1.实践主体: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 人。个体主体、群体主体、人类主体。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 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 个方面的认识。
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具有不深刻的局限性,必须进一步上升到理
性认识。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况整理大量感性材 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 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创造和反映的关系
创造离不开反映:创造的过程是在相互联系的多个方面的
反映基础上实现的。
反映离不开创造: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
(二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 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 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认识的结果仍然是观念的存在, 把观念的存在转变成现实的存在,必须经过从认识到实 践的飞跃。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即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 优势理论实现自身的过程。
2.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只有将已获得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
的检验,正确的理论才能的得到证实,粗物的理论 才能被发现、纠正或推翻,并在指导实践,实现自 身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 本特征。
1.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2.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三项基本要素三者有机统 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1.实践主体: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 人。个体主体、群体主体、人类主体。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 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 个方面的认识。
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具有不深刻的局限性,必须进一步上升到理
性认识。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况整理大量感性材 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 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2018版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世界
休谟的“怀疑论”
大卫·休谟(DavidHume,1711—1776)是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 温和的怀疑论或不可知论者。休谟从经验论出发,提出了以怀疑论为 特色的哲学理论。他写到:“如果我们是哲学家的话,那么我们就应 该对一切持怀疑态度。这样才能名副其实。”在认识论上,休谟怀疑 感觉的来源。他把经验的对象称为知觉,它分为印象与念两大类,其 中印象又分为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观念来源于印象,反省印象来源 于感觉印象,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印象。至于感觉印象的来源,休 谟认为是一个不能回答的问题。休谟声称:“至于由感觉所发生的那 些印象,据我看来,它们的最终原因是人类理性所完全不能解释的。 我们永远不可能确实地断定,那些印象是直接由对象发生的,还是被 心灵的创造能力所产生,还是由我们的造物主那里得来的。” 休谟认为他的怀疑论不同于皮罗的“极端怀疑论”,而是一种“温和 怀疑论”,即不是为了怀疑而怀疑,怀疑只是追求确定知识的手段。 他的怀疑仅限于思辨领域,在实践中仍然相信健全的常识。
性状和关系 本质和规律 分析和选择 运用和组合 建构和虚拟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 义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
凡以知,人 之性也;可以 知,物之理也 。
荀子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 义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
自然界是一 本不隐藏自己的 大书,只要我们 去读它,我们就 可以认识它。
洛克认为,经验是知识的惟一来源。他说:“人的心灵天 生就好比一块白板(tahularasa)——不是白颜色的板,而是 空白的板,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人出生时 心灵犹如白纸或白板一样,对任何事物都没有印象。”“我 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 源于经验。”洛克把经验分为感觉和反省两类。感觉是观 念的外在来源,是通过外物的刺激而产生观念的过程;反 省是观念的内在来源,是“内部感官”,是心灵反思内部活 动而获得的观念。洛克还将物体的一切性质分为“第一性 的质”和“第二性的质”。前者指物体的大小、广延、可动 等;后者指由第一性的质所派生的、使他物发生变化的能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ppt
(四)价值观与核心价值 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人和事的评价 标准、评价原则 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正确的价值观反映了人民群众 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 步起着促进作用。而错误的价 值观对人的行为则起着错误的 规范和导向作用。
(五)真理和价值在 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1、真理原则:是人类必须按 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 识和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 追求和服从真理。 2、价值原则:就是人总是按 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 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 人的生存和发展。
第三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结合
(一)认识世界与 改造世界辩证关系
认识活动的任务不仅 在于解释世界,更重 要的在于为改造世界 提供理论指导,实现 主观与客观,认识与 实践的统一
(二)改造客观世界与 改造主观世界辩证关系
只有认真改造主观世界, 才能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 践中才能深入改造主观世 界,二者相辅相成,相互 促进,缺一不可
性定确不的准标践实
性定确的准标践实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价值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 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 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二)价值的基本特性
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三)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1、价值评价的概念价值评价是主体在对客 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 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与 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 价值评价是人的意识对主体与客体之间的 价值关系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主体需要 和客体属性之间的联系。
真理与谬误
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则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二者泾渭分 明,互相对立。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PPT课件
马克思202主1/3义/12 基本原理概论
17
•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 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 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 感性认识具有不深刻的局限性,必须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马克思202主1/3义/12 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202主1/3义/12 基本原理概论
11
•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产生的。
•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发 展之根本。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手段和条件。
•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通过实践获得认识,做种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 实践,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生产实践的制约并对其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 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马克思202主1/3义/12 基本原理概论
10
(四)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毛泽东
•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表现: •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4.时间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202主1/3义/12 基本原理概论
7
• 实践的主题、客体和中介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 主要表现为: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 • 主体客体化:人的体力和智力物化体现,是主体的本质力量通过实践
活动积淀、凝聚和物化在客体中。 • 客体主体化: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
认识与实践 大学马原课PPT展示
认识具有无限性
三国时期,我国已经有了关于火星的明确记载 ,表明古人已经用肉眼对火星的运转作了比较准 确的观察。 17—19世纪,欧洲人用望远镜观测到火星的表 面有许多河床,这些“证据”令许多人相信火星 上有智慧生物。 1965年7月以来,人类利用宇宙探测器探测火 星的活动一直都没有停止。2004年,人类近距离 拍摄到火星的表面有许多类似月球表面 的坑洞,并观测到火星表面的气温、 气压等现象。
由案例可得:
1.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 2. 认识受到 。从 ,人们对客观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 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 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胜 利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 ,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 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这就决定了 人 们对一个 客观事物的正 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 ,再从 的多次反 复才能完成。所以认识具有反 复性。
当时,雷军面向狂热的小米粉丝
发布了小米2手机,售价为1999元。
300 万台
小米公司是如何创造这个奇迹的呢?
2013年底小米2手机累计销量
WELCOM 经济的世界
以一位社会主义青年 身份去看世界的另一 半——欧美资本主义 世界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了我敌为 解们人了 敌先 消 人去 灭
高出 其中利润 20亿美元 66%
2014年世界杯成本投入
国际足联支出 5.76亿美元
奖金:3.58亿美元
每支球队备战花销:150万美元 参加世界杯的俱乐部奖励: 7000万美元 俱乐部保护项目:1亿美元
小米手机 2
2011 年 10 月乔布斯去世。 2012
年8月在北京798艺术区,雷军身 着黑色 Polo 衫、牛仔裤和黑色匡 威运动鞋登台,这样的穿着与乔 布斯的标志性着装没有太大差别。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ppt
识认与践实 节三第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一)实践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 的物质活动。 (二)实践的基本特征 第一、直接现实性。 第二、自觉能动性。 第三、社会历史性。 (三)实践的基本结构 第一,实践主体: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 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第二,实践客体:是指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 的对象。 第三,实践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 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2、价值评价(评价性认识)与科学 认识(知识性认识)的不同的特点:
1)认识的对象不同。 科学认识以客观事实为对象;价值评价则 以价值或价值事实为对象,即以客观事物 对人的 需要所具有的效用或意义为对象。 2)认识的内容不同。 科学认识以客体的本质和规律为内容; 价值评价则以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内 容。 3)认识的目的不同。 科学认识的目的在于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 弄清客观事物“是什么”和“怎么样”; 价值评价的主要目的则是要认识和评判客 观事物对人的效用和利益,以便有效地改 造事物和利用事物为自己服务。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一)认识的本质
认识在本质上是以实践 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 能动反映。 第一,唯心主义和唯物 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 回答。 第二,旧唯物主义对认 识本质的回答。 第三,辨证唯物主义对 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具 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 是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 识论;二是把辩证法应 用于反应论考察认识的 发展过程。
真理与谬误
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则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二者泾渭分 明,互相对立。
2、真理和谬误的统一:
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 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一)实践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 的物质活动。 (二)实践的基本特征 第一、直接现实性。 第二、自觉能动性。 第三、社会历史性。 (三)实践的基本结构 第一,实践主体: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 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第二,实践客体:是指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 的对象。 第三,实践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 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2、价值评价(评价性认识)与科学 认识(知识性认识)的不同的特点:
1)认识的对象不同。 科学认识以客观事实为对象;价值评价则 以价值或价值事实为对象,即以客观事物 对人的 需要所具有的效用或意义为对象。 2)认识的内容不同。 科学认识以客体的本质和规律为内容; 价值评价则以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内 容。 3)认识的目的不同。 科学认识的目的在于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 弄清客观事物“是什么”和“怎么样”; 价值评价的主要目的则是要认识和评判客 观事物对人的效用和利益,以便有效地改 造事物和利用事物为自己服务。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一)认识的本质
认识在本质上是以实践 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 能动反映。 第一,唯心主义和唯物 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 回答。 第二,旧唯物主义对认 识本质的回答。 第三,辨证唯物主义对 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具 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 是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 识论;二是把辩证法应 用于反应论考察认识的 发展过程。
真理与谬误
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则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二者泾渭分 明,互相对立。
2、真理和谬误的统一:
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 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而主观真理论者直接或间接地否认真理的客观
性原则,在实践中,或实用主义地认为“有用的 就是真理”;或简单地将多数人的意见认为是真 理。“三人成虎”的典故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2、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反对实用主义
杜威
实用主义者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 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
3、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在实践中变为事实,或大体变为事实那么人们 对于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
又没有完成
• “有没有完成”针对实践和认识运动过程的向前推移、向前发展而言的。 • 人们实践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 主观必须统一于客观,认识必须统一于实践。 • 这种统一是认识和实践的矛盾在发展中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通过实践获得认识,做种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 实践,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既表现
为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具体认 识过程;又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和无限 发展的总过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 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 反映。
Hale Waihona Puke 正确反映真理主体
客体
歪曲反映
谬误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性原则,在实践中,或实用主义地认为“有用的 就是真理”;或简单地将多数人的意见认为是真 理。“三人成虎”的典故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2、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反对实用主义
杜威
实用主义者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 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
3、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在实践中变为事实,或大体变为事实那么人们 对于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
又没有完成
• “有没有完成”针对实践和认识运动过程的向前推移、向前发展而言的。 • 人们实践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 主观必须统一于客观,认识必须统一于实践。 • 这种统一是认识和实践的矛盾在发展中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通过实践获得认识,做种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 实践,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既表现
为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具体认 识过程;又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和无限 发展的总过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 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 反映。
Hale Waihona Puke 正确反映真理主体
客体
歪曲反映
谬误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e第二章 认识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原理ppt
真理具有价值性:
价值作为哲学范畴,是一个普遍性的关系 范畴,是客体的属性满足主体的需要的关系, 即客体对主体的某种有用性。 真理作为主体对客体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也 具有满足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的属 性,这就是真理的价值(属)性,即真理对人 的有用性。
“有用就是真理”:P74
主观真理论最典型的代表是实用主义真理 观,其基本观点是“有用就是真理”。它只强调 真理的有用性而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实际上,真 理的客观性才是其根本属性,它的有用性是以客 观性为前提的。如果离开了客观性仅仅凭有用性 来判断一种认识是否真理,就会把荒谬的东西也 说成真理。
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a.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p72d5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 环往复以至无穷”,使认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b.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P71
从主观条件看,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知 识水平、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 法的限制。 从客观条件看,事物是复杂的,事物本 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并且人的认识受 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客观世界
客体
实践客体的特征: 社会历史性 客观性 对象性
实践客体的基本形式: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P60 d2 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区别:各有自己特定的含义。 统一: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然 后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二者相互依 存、相互作用(确定方案、实际作用于客 体、使目的手段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p56d5)。
人对世界的观念认识过程不仅表现 为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 而且也表现为理性认识不断深化即由知 性到辩证理性以及二者的对立统一。
2.从认识到实践 p70 由理性认识到实践,这是认识过程中 又一次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
04强化课程马原第三章
•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不是“猎奇”或“雅 兴”,不是为认识而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 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既不能从 认识本身得到证实,也不能从认识对象中得到回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 验证。
•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是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 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思考的作用,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 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 认识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表现为无论在感性认识中还是在理性认识中,都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非理性 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从广义上看,非理性因素还包括认识能力中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 的认识形式,如联想、想象、猜测、直觉、顿悟、灵感等。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作用的结 果。我们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又应当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 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 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和预见作用。
征,把它同人的主观认识活动区别开来。 • 第二,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目的性是能动性的主要表
现。 • 第三,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以及
方式都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实践又是历史地发 展着的实践。
• 强化考点2:实践的基本结构
• 人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的客观过程,是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 作用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和工具,即实践的中介。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 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2021版课件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135页
蜂巢
蓝图
二、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2、实践的基本特征
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都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 件所制约的,都是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的,因而实践又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
二、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二、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获得认识,不是"猎奇”或“雅兴”,不是为认识而认识,其 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 要。
1831年10月17日,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并进而得到产生交流电的方法。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 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 之博见也。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一)科学实践观的创立与发展
•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已经使用。 • 在中国古汉语中,实践是由“实”(实际)和“践”(践履)两
一、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一)科学实践观的创立与发展
• 康德把实践的概念引入哲学,提出了“伦理理性”和“实践理性 ”的概念。在康德看来,实践理性通过规范人的意志而支配人的 道德活动。是一种理性自主。 • 第二,实践是一种科学实验。 • 罗吉尔∙培根认为,权威、习惯、成见、虚夸是通向真理的四大障 碍。因而,他主张要认识真理必须进行实验。
(完整版)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一)认识的本质
•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 路线: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从思 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 唯物认识路线:坚持反映论立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人的一切只是都是从后天接触实际中得来的。
• 唯心认识路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为认识 先于物质,先于人的实践经验。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2019年4月18日
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 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一)实践的本质
• 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并 鲜明的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艺术、教育等。
三种实践类型的关系
• 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构成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 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受物质
生产实践的制约并对其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 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四)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毛泽东
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 认识活动表现为无论在感性认识中还是在理性认识中,都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三)从认识到实践
• 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 • 重要性表现在: • 1.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
一次飞跃,认识的结果仍然是观念的存在,把观念的存在转变成现实 的存在,必须经过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即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优势理论实现 自身的过程。
12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四)
•
A.人的实践活动要遵循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
•
B.基因编辑技术可能突破人类的伦理道德底线(“可能”是温柔词语)
•
C.科学技术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有时”是温柔词语)
•
D.人的实践活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 第三,价值的多维性。价值的多维性是指每个主体的价值关系具有多样性,同一客体相对于主体的不同需要会产生不同的价值。
• 第四,价值的社会历史性。主体和客体的不断变化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特点。
• 考点3: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 价值评价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作的评判或判断,因而也被称作价值判断。价值评价是对客观价值
• 真理与价值或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 另一方面,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脱离了价值尺度,真理就缺失了主体意义。
• 基于实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也是具体的和历史的,二者的统一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 不断发展到更高级的程度,真理由相对向绝对转化,人的需要和利益也日益多元。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是否达到 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 考点1:价值 • 作为哲学范畴,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
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 价值体现的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表现为人与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
• 考:2:价值的基本特性
• 价值具有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和社俗地说,价值观是人们关于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基本观点,是区分好与坏、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 等的总观念。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的人,行为取向也会不同,甚至可能截然相反。
马原第二章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人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的客观过 程,是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 相互作用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和工具,即实践 的中介。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 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1. 实践主体
在实践活动中,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 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 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 实践客体的任务。 实践主体的能力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精神能力又 包括知识性因素和非知识性因素。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人类的社会生活色彩斑斓,实践活动形式丰富多样。随着人与世界 关系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分工的进步,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日 益多样化,主要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 践和虚拟实践。
1. 物质生产实践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 实践活动,它解决人与自然的 矛盾,满足人们物质生活资料 和生产劳动资料的需要,同时 生产和再生产社会的基本经济 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 性质和面貌。
(二)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性质虽然不同,但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 初级阶段,是对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而认识的任务在于经过感觉 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性的认识,因而感性认识还不是完全的认识。 第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起点,是 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这表现为二者没 有绝对分明的界限。
3.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不是“猎奇”或“雅兴”,不 是为认识而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 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从实践到 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 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一,感性认识有待 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 认识。第二,理性认 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 性认识相互渗透,相 互包含。
(三)从认识到 实践 认识到实践的飞 跃,其重要性和 必要性:第一认识
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 造世界。第二认识的 真理性,只有在实践 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 展。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 践、再认识,这种 形式,循环往复以 至无穷,而实践和 认识之每循环的内 容,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发明家爱迪生, 试验了1600多种 材料,经历了 8000多次的失败, 才找到了合适的 电灯灯丝。
实践与认识 及其发展规
律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2、价值评价(评价性认识)与科学 认识(知识性认识)的不同的特点:
1)认识的对象不同。 科学认识以客观事实为对象;价值评价则 以价值或价值事实为对象,即以客观事物 对人的 需要所具有的效用或意义为对象。 2)认识的内容不同。 科学认识以客体的本质和规律为内容; 价值评价则以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内 容。 3)认识的目的不同。 科学认识的目的在于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 弄清客观事物“是什么”和“怎么样”; 价值评价的主要目的则是要认识和评判客 观事物对人的效用和利益,以便有效地改 造事物和利用事物为自己服务。
◆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符合,因而 检验的标准,不能在主观认识领域内寻找,思想理论不能成为检验 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认识的对象, 也不能直接回答认识是否与其符合。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是能够 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实践。
第 二 节
真 理 与 价 值
三二一 、、、 实认实
识第 三
践识践 与的的
节
认本本 识质质
实
的的与 辩本基 证质本
践 与
运与结 动过构
认
及程
其
规
律
实践与认识 及其发展规
律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一)实践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 的物质活动。 (二)实践的基本特征 第一、直接现实性。 第二、自觉能动性。 第三、社会历史性。 (三)实践的基本结构 第一,实践主体: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 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第二,实践客体:是指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 的对象。 第三,实践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 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四)价值观与核心价值 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人和事的评价 标准、评价原则 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正确的价值观反映了人民群众 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 步起着促进作用。而错误的价 值观对人的行为则起着错误的 规范和导向作用。
实 践 标 准 的 确 定 性
实 践 标 准 的 不 确 定 性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价值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 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 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维性
(三)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1、价值评价的概念价值评价是主体在对客 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 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与 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 价值评价是人的意识对主体与客体之间的 价值关系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主体需要 和客体属性之间的联系。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第一,是指真理内 容是客观的。 第二,是指真理的检验标准 是客观的。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的认识的近似性、有条件性。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三二一 、、、 实一认 现切识 理从世 论实界 创际和 新出改 和发造 实,世 践实界 创事相 新求结 的是合 良 性 互 动
界第 一 节 认 识 世 界 与 改 造 世
目
三二一 、、、 真真真 理理理 与的的 价检客 值验观 的标性 辩准、 证绝 统对 一性
和 相 对 性
录
(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一切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必须拿到实践面前、并通过实践 的检验,只有实践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实践标准的不 确定性是指:实践是历史的、具体的,任何时候的实践都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 制,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当时的一切认识。
1、承认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即承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 2、承认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次完成的,它是一个过程,即承 认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实践与认识及 其发展规律
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则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二者泾渭分 明,互相对立。
2、真理和谬误的统一:
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 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
3、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
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能成立,如 果超出这个范围,失去了特定条件,它就会变成谬误。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第一、物质生产实践 第二、社会政治实践 第三、科学文化实践
(四)实践在认识活 动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 作用((1)实践是认 识的来源。(2)实践 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 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 作用?(认识对实践的 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 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 的促进作用,而错误 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 的阻碍作用。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一)认识的本质
认识在本质上是以实践 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 能动反映。 第一,唯心主义和唯物 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 回答。 第二,旧唯物主义对认 识本质的回答。 第三,辨证唯物主义对 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具 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 是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 识论;二是把辩证法应 用于反应论考察认识的 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