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壳式热交换器设计全解
管壳式热交换器设计
2.1.2管子在管板上的固定与排列
(4)布管限定圆
热交换器管束外缘直径受圆筒直径的限制,在设计时要将管束外缘置于 布管限定圆之内,布管限定圆直径的大小按照热交换器的结构型式取值。
对于固定管板式、U形管式热交换器
D L Di 2b3
31
2.1.3管板
作用:
a. 排布换热管; b. 分隔管程和壳程流体→避免冷、热流体混合 C. 承受管程、壳程压力和温度的载荷作用
×××DN—Pt/Ps-A - LN/d-Nt/Ns (Ⅰ或Ⅱ) DN:公称直径(mm) Pt/Ps:管/壳程设计压力(MPa),压力相等时只写Pt A:公称换热面积(m2)
LN/d :LN-公称长度(m), d-换热管外径(mm)
Nt/Ns:管/壳程数,对于单程只写Nt (Ⅰ或Ⅱ) :Ⅰ级热交换器采用高级或较高级冷拔钢管 Ⅱ级热交换器采用普通级冷拔钢管
26
2.1.2管子在管板上的固定与排列
(2)管子在管板上的排列 转角等边三角形排列法:
流体的流动方向与三角形的一条边平行的排列方法 。
流 体 流 动 方 向
正三角形
流 体 流 动 方 向 转角正三角形
特点:易清洗,但传热效果不如正三角形
27
2.1.2管子在管板上的固定与排列
(2)管子在管板上的排列 转角正方形排列法: 流体的流动方向与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垂直的排列方法。
缺点:管内不易清洗,管板的利用率较低,壳程易 短路,损坏的管子难于调换。
应用场合:高温高压。
6
2.1.1类型和标准
分类: (2)U形管式热交换器
U型管式换热器
7
2.1.1类型和标准
分类: (3)浮头式热交换器
浮头式换热器
管壳式换热器的课程设计
避免选用不合适的材料导致设备损坏 或安全事故;注意材料的兼容性和与 其他材料的接触情况;考虑材料的可 加工性和安装维护的便利性。
04
管壳式换热器的优化设计
传热效率优化
01
传热效率
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优化管程和壳程流体的流速和温度,以及采用强
化传热技术,如增加翅片、改进管子形状等,提高换热器的传热效率。
管件与结构
优化换热器内部的管件和 结构,减少流体流动过程 中的局部阻力,降低压力 损失。
结构强度优化
1 2
应力分析
对换热器进行详细的应力分析,确保其在正常操 作条件下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材料选择
根据使用条件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厚度, 以提高换热器的结构强度和耐腐蚀性。
3
支撑与固定
合理设计换热器的支撑和固定结构,以减小应力 集中和振动,提高其结构强度和使用寿命。
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应用
新型材料
采用高导热性能的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等,提高换热器的传热效率。
新型涂层
利用先进的涂层技术,如陶瓷涂层、金属氧化物涂层等,增强换热器的抗腐蚀和 耐磨性能。
节能减排与环保要求
高效节能
研发低能耗的换热器,优化换热器结构,降低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环保设计
采用无毒、无害的材料,减少换热器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对换热器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环保处理。
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应用
发电厂
管壳式换热器可用于加热和冷却发电厂中的各种 流体,如锅炉给水、凝结水和冷却水等。
船舶工程
在船舶工程中,管壳式换热器可用于船舶发动机 的冷却和加热,以及生活用水的加热和冷却。
采暖系统
在供暖系统中,管壳式换热器可用于将热量从热 源传递到水中,为建筑物提供热水供暖。
管壳式热交换器设计全解
1 4 1 4
23 23
1 4 2 2
44
1 4 2 2
1×4表示甲流体为单流程、四通道 2×2表示乙流体为两流程、两通道
b 密封垫圈
密封作用,防止介质漏出(外漏)
在两板片间造成一定的间隙,形成介质的流道(内漏)
高效就是换热效率高,结构紧凑 即在增加换热器的传热面积的同 时,也要减小换热器的体积 “紧凑性”—热交换器的单位体 积中所包含的传热面积的大小, m2/m3 紧凑式热交换器:>700m2/m3 非紧凑性热交换器:<700m2/m3
3
第一节 螺旋板式热交换器
螺旋板式换热器
螺旋板式换热器由两块金属薄板焊接在一块分隔板上并卷制成螺 旋状而构成的。卷制后,在器内形成两条相互隔开的螺旋形通道, 在顶、底部分别焊有封头和两流体进出口接管。其中有一对进出 口接管是设在园周边上,而另一对进出口则设在圆鼓的轴心上。 换热时,冷、热流体分别进入两条通道,在器内作严格的逆流流 动。 4
具有的共同特点
位缺口; ⑥板片组装后保持流道一定的间 隙、并使流层“网状”化的触点, 可使板片在两侧介质有压差情况 下减少板片的变形; ⑦使介质能均匀沿板片流道宽度 分布的导流槽;
37
介质在板片间的流动
单边流 对角流
单边流
对角流
换向板片:根据流程的需要,相应不冲出某些角孔,介质遇 到盲孔即拐弯,进行换向,增加介质的流程
操作压力和温度不能太高,尤其是所能承受的压力比较低,操作 压力只能在20atm以下,操作温度约在300-400℃以下。
不易检修,整个换热器已被卷制焊接为一个整体,一旦发生中间 泄漏或其他故障,设备即告报废。
完整版HTRI管壳式换热器设计基础教程讲解
市场前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业的快速发展,管 壳式换热器的应用领域将不断扩大。同时,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 高效、节能、环保的管壳式换热器将成为未
来市场的主流产品。
02
HTRI软件简介及功能
HTRI软件发展历程
01
初始开发阶段
HTRI软件最初由美国Heat Transfer Research Inc.公司开发,专注于管
04
HTRI在管壳式换热器设 计中的应用
工艺流程模拟与优化
工艺流程建模
使用HTRI软件对管壳式换热器工艺流程进行 建模,包括输入工艺参数、物性数据和设备尺 寸等。
模拟计算
通过软件内置的算法和模型,对工艺流程进行模拟计 算,得出各物流的温度、压力、流量和物性变化等关 键参数。
优化设计
根据模拟结果,对换热器的结构、尺寸和布局 等进行优化设计,以提高换热效率和降低能耗。
换热器类型选择依据
传热方式
根据工艺要求选择合适的传热方式,如并流、逆 流或错流。
操作条件
根据操作压力、温度、流量等条件选择合适的换 热器类型。
ABCD
流体性质
考虑流体的物理性质(如密度、粘度、比热容等) 和化学性质(如腐蚀性、结垢性等)。
经济性
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前提下,考虑换热器的制造成 本、运行费用和维修费用等因素。
壳式换热器的热工水力设计计算。
02
逐步完善阶段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HTRI软件逐步增加了新的功能模
块,如振动分析、腐蚀预测等,并不断优化算法以提高计算精度和效率。
03
广泛应用阶段
目前,HTRI软件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制冷等领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说明书
1.设计题目及设计参数 (1)1.1设计题目:满液式蒸发器 (1)1.2设计参数: (1)2设计计算 (1)2.1热力计算 (1)2.1.1制冷剂的流量 (1)2.1.2冷媒水流量 (1)2.2传热计算 (2)2.2.1选管 (2)2.2.2污垢热阻确定 (2)2.2.3管内换热系数的计算 (2)2.2.4管外换热系数的计算 (3)2.2.5传热系数K计算 (3)2.2.6传热面积和管长确定 (4)2.3流动阻力计算 (4)3.结构计算 (5)3.1换热管布置设计 (5)3.2壳体设计计算 (5)3.3校验换热管管与管板结构合理性 (5)3.4零部件结构尺寸设计 (6)3.4.1管板尺寸设计 (6)3.4.2端盖 (6)3.4.3分程隔板 (7)3.4.4支座 (7)3.4.5支撑板与拉杆 (7)3.4.6垫片的选取 (7)3.4.7螺栓 (8)3.4.8连接管 (9)4.换热器总体结构讨论分析 (10)5.设计心得体会 (10)6.参考文献 (10)1.设计题目及设计参数1.1设计题目:105KW 满液式蒸发器 1.2设计参数:蒸发器的换热量Q 0=105KW ; 给定制冷剂:R22;蒸发温度:t 0=2℃,t k =40℃,冷却水的进出口温度: 进口1t '=12℃; 出口1t "=7℃。
2设计计算 2.1热力计算 2.1.1制冷剂的流量根据资料【1】,制冷剂的lgp-h 图:P 0=0.4MPa ,h 1=405KJ/Kg ,h 2=433KJ/Kg ,P K =1.5MPa ,h 3=h 4=250KJ/Kg ,kgm04427.0v 31=,kgmv 3400078.0=图2-1 R22的lgP-h 图制冷剂流量skg skg h h Q q m 667.0250405105410=-=-=2.1.2冷媒水流量水的定性温度t s =(12+7)/2℃=9.5℃,根据资料【2】附录9,ρ=999.71kg/m 3,c p =4.192KJ/(Kg ·K)smsmt Q P 333'210vs 10011.5)710(192.471.999105)t (c q -⨯=-⨯⨯=-=‘ρ2.2传热计算 2.2.1选管为提高冷媒侧的对流换热系数,采用外螺纹管,根据资料【3】p71换热管用低翅片管序号3,规格φ16×1.5,如图所示:mm 25.1s f = mm 86.15d t = mm 5.1h = mm 11d i = mm 86.12d b =,每米管长管外表面积mm15.0a 2of =,螺纹管增强系数35.1=ϕ,铜管导热系数)·m (39802C W=λ图2-2 外螺纹管结构图 2.2.2污垢热阻确定冷媒水平均温度C t o s 5.9=,制冷剂C t o 20=,水的流速取s m s m u 15.1>=,根据资料【1】p198表9-1,管内污垢系数W C o2i m 000045.0=γ 管外污垢系数W C o2o m 00009.0=γ2.2.3管内换热系数的计算冷媒水的定性温度C t o s 5.9=,查物性表得:371.999mkg=ρ,7275.9=r p ,s m10330.126-⨯=υ ,)m (10285.572K W ⋅⨯=-λ,暂取水的流速smu 7.1=,管程设计为2程,每流程管子数317.11114.350114d q 422vs=⨯⨯⨯==uZ iπ,当Z=31时,冷媒水的实际流速为smsmzd q u ivs702.1311114.310011.544232=⨯⨯⨯⨯==π,1407710330.11011702.1Re 63=⨯⨯⨯==--υiud根据资料【2】6-15,828.947275.914077023.0r e 023.0u 3.08.03.08.0=⨯⨯==P R N ,)·m (4938)·(101110285.57828.94d ·o2o232iC WC m WNu a i =⨯⨯⨯==--λ2.2.4管外换热系数的计算平均传热对数温差:C C t t t t t Oo m 213.7510ln 510'"ln'"=-=∆∆∆-∆=∆管外换热系数45.0082.0002.3P θα=,其中20000-=-=w w t t t θ2.2.5传热系数0K 计算传热过程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热量经过制冷剂的传热过程,其传热温差为0θ;第二部分是热量经过管外污垢层、关闭、管内污垢层以及冷媒水的传热过程。
管壳式热交换器设计全解6-PPT课件
式中:
参与传热的周边
5
粘度修正 非定温 流动
f w
n
因子修正项
Pr f Pr w
m
Pr的不同方次
壁温未知
加热 冷却 加热 冷却
热流 方向
近似值
试差法
液体
气体
6
液体
加热
f w
0.14
1.05
0.14
冷却
气体
f w
q t t 1 1 s w 1
比较q1与q2是否相等
最终求得壁温tw1=98 ℃,
13
第四节 管壳式热交换器的流动阻力计算
流动阻力产生的根源
流动阻力产生的条件 流动阻力大小的决定因素
黏 性 固体壁面 物理性质 流动状况 壁面因素
热交换器流动阻力分类
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
14
管程阻力
假设壁温时,假设值应接近α值大的那种流体的温度。 如果要考虑污垢热阻时,应该加入污垢热阻的因素。
方法
作图 牛顿迭代法。
11
在某一钢制立式管壳式热交换器中用饱和温度ts=111.38℃ 材料的导热系数λ=52w/(m ℃),管内溶液的平均温度t2=68 ℃, 换热系数α 2=3348w/(m2 ℃) 求蒸汽侧的管壁温度tw1。
第二章 管壳式热交换器
1
与换热系数有关的几个问题
定性温度
取法
流体的平均温度 壁面温度 流体和壁面的平均温度
分段
油类
高粘度流体
计算
流体进出口的 算数平均温度 卡路里 温度
2
卡路里 温度特点 卡路里
传热系数可以被视为常量 传热系数和平均对数平均温差的乘积等于 变化的传热系数和实际温差的乘积。
管壳式热交换器设计全解2
3.45 104
因 Re 0 500故 f0 5 Re0.228 5 3.45104 0.228 0.46
管子排列为正方形,斜转安装,取校正系数
F 0.4
取垢层校正系数 fs 1.15
l
4.5
挡板数
NB B 1 0.2 1 22
壳程压降
s
Ff0 NTC N B
1
N
管束中心线管数 NTC 1.19NT 0.5 1.191240.5 13.3
壳程流动面积
A2 BD NTCd0 0.2 0.5 13.3 0.025 0.0337m2
u0
qm 2
36002 A2
100103 0.83 m
3600 997 0.0337
s
Re0
d0u0
0.025 0.83 997 0.6 103
Re 1000 物性系数在定性温度下求得
i
0.023 di
di ui
0.8
Cp
0.3~
0.4
m
0.14
i
qv
0.785d
2 i
NP n
i
N 0.8 P
若 i K估 ,则改变管程数重新计算或重新估计 K估
实例
⑥壳程给热系数
Re 2000 Re 10 ~ 2000
0
0.36
de
比较K估和K计,若K估/K计=1.15~1.25,则初选的设备合适,否则需另设K 估值,重复以上步骤。
进出口温度
生 产 任 务
初选K选
型式 定性温度 平均温差
Q
流径
物性参数 壳程数
Ψ≥0.8
液体10~ 00KPa
气体1~10KPa
《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管壳式热交换器设计 2.4-2.8
wn 2
2
气体非等温流动
附加阻力△Pa 内阻力△Ps
总阻力
△P=△Pi+△Pl+△Pa + △Ps
17
对于多管程换热器,流体总阻力应等于各程直管阻力、
回弯阻力及进、出口阻力之和(通常忽略进、出口阻力):
p
i
p1 p2 Ft Ns N p
p1—流体流经直管的压力降,N/m2; p2—流体流经回弯管时的压力降,N/m2; Ft—结垢修正系数,25×2.5mm1.4, 19×2mm1.5; Ns—串联的壳程数; Np—管程数。
C0——黑体辐射常数,其值为5.67W/(m2k4) εn——换热系统的组合黑度; ψ——角系数 T1,T2——两辐射物体的绝对温度
8
三、壁温的计算
1 1 放热侧壁温 t w1 t1 K rs ,1 tm t1 q rs ,1 1 1
吸热侧壁温
t w2 1 1 t2 K rs , 2 tm t2 q rs , 2 2 2
式中:
rs,1,rs,2——分别为放热侧、吸热侧污垢热阻
注意:
K,α应在同一基准表面计算
9
壁温 换热系数 步骤
试算法
进出口段折流板间距
1 l s ,i Rs 2 l
n
l s ,o l s
n
当Re≥100时,n′=1.6 当Re<100时,n′=1
22
壳程的总阻力
N cw Rs Ps N b 1Pbk Rb N b Pwk R1 2Pwk Rb 1 N c
管壳式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及结构
管壳式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及结构一、引言管壳式换热器作为一种常见的换热设备,在工业生产和能源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它能够将热量从一个介质传递到另一个介质,实现能量的转移。
本文将深入探讨管壳式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及结构。
二、工作原理管壳式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可以概括为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的能量传递。
2.1 传导传热传导是指由于不同温度物体之间的热运动,热量通过颗粒的碰撞和传递实现。
在管壳式换热器中,传导传热主要发生在管壳内部。
热源通过传导方式将热量传递给管壳内的管道,然后通过管道的传导传递给另一介质。
2.2 对流传热对流传热是指热源通过流体的对流方式将热量传递给另一介质。
在管壳式换热器中,热源和另一介质通过管道分别进入管壳内部,热源通过管壁将热量传递给管道内的流体,流体再通过对流方式将热量传递给另一介质。
2.3 辐射传热辐射传热是指热源通过辐射方式将热量传递给另一介质。
辐射传热不需要介质的介入,可以在真空中传递热量。
在管壳式换热器中,热源通过辐射方式将热量传递给管道内壁,然后再通过传导或对流方式将热量传递给另一介质。
三、结构管壳式换热器由管壳和管束两部分组成,具有复杂的结构设计。
3.1 管壳管壳是管壳式换热器的外壳,起到固定管束和流体的作用。
常见的管壳材料有碳钢、不锈钢和铜等。
管壳主要由头盖、壳体、管板和尾盖等部分组成。
3.2 管束管束是管壳式换热器中的核心部件,由管子和管板组成。
管子通常采用无缝钢管或螺旋钢管制成,根据换热要求可以采用不同的布管方式,如并列布管、单列布管和交叉布管等。
管板用于固定管子,保证管子之间的间距。
3.3 流体分流器流体分流器位于管束的进出口处,起到将流体引导到相应的管子中去的作用。
流体分流器的设计关系到换热效率和流体的流动状态。
3.4 密封装置密封装置用于防止热源和另一介质之间的交叉污染,同时保证换热过程中的密封性。
四、工作过程管壳式换热器的工作过程可以分为进料、加热和出料三个阶段。
管壳式热交换器设计全解5
壳程为单相清洁液体时,折流板缺口上下布置 通气口
过程设备设计
通液口
(b)
(a)
折流板缺口布置
19
过程设备设计
卧式换热器的壳程介质为气液相共存或液体中含有固 体颗粒时,折流板缺口应垂直左右布置,并在折流板 最低处开通液口
通液口
(c) 折流板缺口布置
20
折流板上管孔与换热管
过大—泄露严重,不利传热;
14
圆盘-圆环形折流板
15
图2-22 单弓形折流挡板
图2-24 圆盘—圆环形折流挡
16
17
布置原则: a.一般应按等间距布置 b.管束两端的折流板尽可能靠近壳程进出口接管
c.间距:Lmin不小于0.2管内径Di,且不小于 50mm; Lmax不大于Di;
折流板缺口布置原则: a.壳程为单相清洁流体时,折流板缺口 (卧式) 应水平上下布置。 若气体中含有少量液体, 应在缺口朝上的 折流板最低处开设通液口; 若液体中含有少量气体,应在缺口朝下 的折流板最高处开通气口; b.壳程介质为气液共存或液体中含有固体 颗粒时,折流板应垂直左右布置,并在 折流板最低处开通液口;
挡挡 板管
挡挡管 管
挡管结构
32
中间挡板
中间挡板
U形管束中心部分存在较大间隙 ,防止管间短路;
中间挡板一般与折流板点焊固定;
壳体DN≤500mm时→设置1块挡板
500<DN<1000mm时→设置2块挡板
DN≥1000mm时→设置不少于3块挡板
33
(5)壳程分程(纵向隔板)
目的: a.满足工艺设计要求 b.增大壳程流体传热系数
⑴壳体
①接管→焊在壳体上,供壳程流体进、出。 ②防冲挡板
【精品课件】管壳式热交换器设计全解
牛顿迭代法。
在某一钢制立式管壳式热交换器中用饱和温度ts=111.38℃ 的蒸汽加热某种溶液,已知其管径为Φ32×2mm,管高l=1.5m, 材料的导热系数λ=52w/(m ℃),管内溶液的平均温度t2=68 ℃, 换热系数α2=3348w/(m2 ℃) 求蒸汽侧的管壁温度tw1。
解 溶液侧单位传热面的传热量
1.5 wn2
2
气体非等温流动 附加阻力△Pa
总阻力
内阻力△Ps
△P=△Pi+△Pl+△Pa + △Ps
对于多管程换热器,流体总阻力应等于各程直管阻力、
回弯阻力及进、出口阻力之和(通常忽略进、出口阻力):
p i p 1 p 2 F tN s N p
p1—流体流经直管的压力降,N/m2; p2—流体流经回弯管时的压力降,N/m2; Ft—结垢修正系数,25×2.5mm1.4,
T1,T2——两辐射物体的绝对温度
三、壁温的计算
放热侧壁温 吸热侧壁温
tw 1t1K 1rs,1 tmt1q 1rs,1
1
1
tw 2t2K 1rs,2 tmt2q 1rs,2
2
2
式中:
rs,1,rs,2——分别为放热侧、吸热侧污垢热阻
注意: K,α应在同一基准表面计算
进出口连接管阻力△PN
沿程阻力△Pi
Pi
L di
wt 2
2
i
式中: λ——莫迪圆管摩擦系数
wt——管内流体流速
φi——管内流体粘度校正因子
当Re>2100 φi=(μ/μw)-0.14
当Re<2100 φi=(μ/μw)-0.25
回弯阻力△Pr
Pr
4 wt2
《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管壳式热交换器设计 2.2-2.3
温度发生畸变
28
流路E
多管程,安置分程隔板而使壳程形成了不为管子所 占据的通道,若用来形成多管程的隔板设置在主横 向流的方向上它将会造成一股或多股旁路
特点
设置挡管
贝尔法
内容: 理想管束的传热因子
校正
错流通过理想管束
换器结构参数 操作条件 29
ls——折流板间距; d0——管子外径; s——管间距;
sn——与流向垂直的管间距。 As,Ab,Ac之间的关系
As Ab Ac
As——为保证流速所需要的流通截面积
Ab——流体在缺口处的流通截面积
AC—两折流板间错流的流通截面积
14
(3)盘环形折流板
环板圆孔处的流通面积a1
盘板的流通面积a2
a1 a2 a3
三、壳程流通截面积的计算
内容: 确定纵向隔板或折流板的数目与尺寸。
纵向隔板
As M s / sws
式中:
AS′——为壳程流通截面积,m2; Ms——壳程流体的质量流量,Kg/s;
ρs——壳程流体的密度,Kg/m3
ws——壳程流体的流速,m/s;
8
纵向隔板长度确定的基本原则: 流体在纵向隔板转弯时的流速
Dw
2
nt
4 Ab
1 Fc d0
Ds
11、折流板数目
Nb
l ls
1
如果进出口段板间距不等于ls,则
Nb
l
ls,i ls,o ls
1
35
式中
ls,i ,——进口段从折流板到管板的距离。 ls,o——出口段从折流板到管板的距离
《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管壳式热交换器设计21-23
内容 :
管程流通截面积 确定壳体直径 壳程流通截面积
进出口连接管尺寸
一、管程流通截面积的计算 单管程热交换器的管程流通截面积为:
36
At Mt /twt
式中: At——为管程流通截面积,m2;
Mt——为管程流体的质量流量,Kg/s; ρt——为管程流体的密度,Kg/m3; Wt——为管程流体的流速,m/s;
水平 竖直
竖直 转角
(a) (a单 )单弓形 ( 弓a) 形单弓形
转角
过程设备设计
(c()三C)弓三弓形形 (C)三弓形
(b)双(弓 b形 )双(b弓)双形弓形
(d)( 圆d) 盘四弓 -圆形环形(d)四弓形
弓形缺口高度h 应使流体流过缺口时与横向流过管束时的流速相近
缺口大小用弓形弦高占壳体内直径的百分比来表示, 如单弓形折流板,h=(0.20~0.45)Di,最常用0.25Di。 13
作用: a. 减小跨距→防振 b.支承管子→增加管子刚度,防止管子产生过大挠度
形状尺寸: 同折流板
最大无支撑跨距:
换热管外径
10 12 14 16 19 25 32 38 45 57
最大无
钢管
- - 1100 1300 1500 1850 2200 2500 2750 3200
支撑跨距
有色金属 管
750
a1 a2 a3
a2
Dmh1
d0 sn
As a2a3
a3——盘周至圆筒内壁截面减去该处管子所占面积
Dm——环内径D1和盘径D2的算术平均值
sn ——与流向垂直的管间距
50
第三节 管壳式热交换器的传热计算
一、传热系数的确定
经验选用数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种流体之间的平 均温差,℃
热交换器的热负荷,W
想求得 ,必须已知 、 、Q 。
2、热平衡方程:
② 适用于任何流体
适用于无相变流体
分别为热流体与冷流体的质量流量 ,Kg/s 分别为热流体与冷流体的焓,J/Kg
分别为两种流体的定压质量比热,J/(Kg·℃)
③
热流体在热换器内的温降值,也称冷却度,℃ 冷流体在热交换器内的温升值,也称加热度,℃ 分别为热、冷流体在进、出口温度范围内的平
管壳式热交换器设计全解.ppt
本章要求掌握的内容:
传热过程的计算;对数平均温差的计算; 间壁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及校核计算。
热交换器热计算的基本原理
1.1 热计算基本方程 1.2平均温差法 1.3 效率—传热单元数法(传热有效度) 1.4热交换器热计算方法的比较 1.5流体流动方式的选择
1.1 热计算基本方程式
式中 :
表示始端和终端的最大的和最小的温度差。
平均温差的另一种更为简单的形式是算术平均 温差,即
使用条件:如果流体的温度沿传热面变化不大,
范围在
内可以使用算数平均温差
。
算术平均与对数平均温差
算术平均温差相当于温度呈直线变化的情况,因此,总是大于相
同进出口温度下的对数平均温差,当
时,两者的差
别小于4%;当
(c) 最后得出叉流方式的对数平均温差
图3 交叉流,两种流体各自都不混合混合、一种流体不混合时的修正系数
练习:
关于的注意事项 (1) 值取决于无量纲参数 P和 R
式中:下标1、2分别表示两种流体,上角标 ` 表示 进口,`` 表示出口,图表中均以P为横坐标,R为参量 (2。)P的物理意义:流体2的实际温升与理论上所能达到
要想计算沿整个换热面的平均温差, 首先需要知道当地温差随换热面积的 变化,然后再沿整个换热面积进行平均 。
t1 dt1 t2 dt2
在假设的基础上,并已知冷热流体的 进出口温度,现在来看图中微元换热 面dA一段的传热。温差为:
在固体微元面dA内,两种流体的换热 量为:
对于热流体:
对于冷流体:
t1 dt1 t2 dt2
段计算的方法,把每段的传热系数视作常数,分段计
算平均温差和传热量。
—某段传热量 —某段传热系数 —某段平均温差 —某段传热面积
如果传热系数随温差△t成线性变化,或K随两流体 中任一种流体温度成线性变化时,对于顺流或逆流 都可以用下式:
式中:
处的传热系数和两流体温差;
处的传热系数和两流体温差。
对于其他流型,可在乘以温差修正系数 为按逆流情况计算的端部温差。
1、等温有相变的传热
2、热流体等温冷凝、冷流体温度不断上升 冷流体等温沸腾、热流体温度不断下降
3、没有相变 顺流 逆流 顺流两种流体向同一方向流动 逆流两种流体以相反方向平行流动
4、冷凝器、蒸发器内温度变化情况
5、可凝蒸气和非凝结气体组成的热流体
三、流体比热或传热系数变化时的平均温差
1.流体比热变化时的平均温差
当流体的比热不随时 间变化时,流体温度 的变化与吸收或放出 的热量成正比,两者 表现为线性关系。
如果在讨论的温度范围内,比热随温度有显著变化时 (大于2~3倍)应用积分平均温差来计算。
积分平均温差的计算出发点: 在每个小段中的传热温差可以采用对数平 均温差或者算数平均温差的方法计算。
计算步骤:
(1)作Q-t图; (2)将Q-t图分段,计算△Qi。 (3)求出各段的对数平均温差或者算数平均温差; (4)计算积分平均温差。
越大的流体,温度变化值越小,热容量越小的流体,温度变
化值越大
4 计算流体的热容量时,M与c的单位必须一致
5 已知热交换器热负荷的条件下,热平衡方程可用于确定 流体的流量
2.2热交换器传热计算的基本方法:
平均温差法 效率(效能)-传热单元数法(η-NTU) 一、平均温差法
流体1的放热量 流体2的吸热量 热交换器的传热热量
不考虑热交换器向外界散热热量
流体1的放热量 流体2的吸热量 热交换器的传热热量
t1 dt1
t2 dt2
W : 流体热容量 意义:单位温度变化下产生的流动流体的能量储存
速率。
微元传热面传递的热流量:
工程上: 平均传热系数Km 平均温差△tm
二、 平均温差
• 流体的温度分布 • 1、等温有相变的传热 • 2、热流体等温冷凝、冷流体温度不断上升 • 冷流体等温沸腾、热流体温度不断下降。 • 3、没有相变顺流逆流 • 4、冷凝器(蒸发器)内温度变化情况 • 5、可凝蒸气和非凝结气体组成的热流体.
(1)先假设一个流体的出口温度,按热平衡式计算另一个出 口温度;
(2)根据4个进出口温度求得平均温差 ; (3)根据换热器的结构,算出相应工作条件下的总传热系数k
; (4)已知kA和,按传热方程计算在假设出口温度下的传热量
; (5)根据4个进出口温度,用热平衡式计算另一个,这个值
和上面的 ,都是在假设出口温度下得到的,因此,都不是 真实的换热量; (6)比较两个值,满足精度要求则结束,否则,重新假定出 口温度,重复(1)-(6),直至满足精度要求。
均定压质量比热,J/(Kg·℃)
分别为热、冷流体的热容量,W/K
对应单位温度变化产生的流动流体的能量存储速率
讨论:
1 考虑热损失的情况下:
或
以放热热量为准的对外热损失系数,通常为0.97-0.98
2 由式③可以知道
可见 :两种流体在热交换器内的温度变化与他们的热容量成反比
3由 =
=Q,还可以知道,在热交换器内,热容量
管壳式换热器的 。
图1 <1-2>、<1-4>等多流程管壳式换热器的修正系数
交叉流式换热器的
图2 <2-4>、<2-8>等多流程管壳式换热器的修正系数
对于其它的叉流式换热器,其传热公式中的平均温度的 计算关系式较为复杂,工程上常常采用修正图表来完成 其对数平均温差的计算。具体的做法是: (a)由换热器冷热流体的进出口温度,按照逆流方式 计算出相应的对数平均温差; (b)从修正图表由两个无量纲数查出修正系数
两种流体中只有一种横向混合的错流式热交换器,其 值为:
对于某种特定的流动形式, 是辅助参数P、R的函 数 该函数形式因流动方式而异。 对于只有一种流体有横向混合的错流式热交换器, 可将辅助参数的取法归纳为:
值的计算公式可以从表1.1查得。在工程上为了 使计算方便,通常将求取的公式绘成线图,我们可 以查图求得。
各段的传热面 总传热面
使用情况 (1)当热交换过程,一种流体处于冷却并冷凝,过 冷,或加热并沸腾过热时,相当于比热发生剧烈变 化的情况,应当考虑分段计算。 (2)当热流体含有不凝结气体,这时所放出的热量 不与温度的变化成正比,这时也应当分段计算平均 温差。
2.流体传热系数变化时的平均温差
如果传热系数变化确实较大,那么我们仍可以采用分
T
T
x In 冷凝 Out
x In 蒸发 Out
换热器的热计算
两种类型的设计和两种设计方法 1.两种类型的设计和两种设计方法
(1)设计计算:设计一个新的换热器,以确定所需的换热面积 (2)校核计算:对已有或已选定了换热面积的换热器,在非设
计工况条件下,核算他能否胜任规定的新任务 。 换热器热计算的基本方程式是传热方程式及热平衡式
1、设计计算 (1)初步布置换热面,并计算出相应的总传热系数k (2)根据给定条件,由热平衡式求出进、出口温度中的那个
待定的温度 (3)由冷热流体的4个进出口温度确定平均温差 (4)由传热方程式计算所需的换热面积A,并核算换热面流
体的流动阻力 (5)如果流动阻力过大,则需要改变方案重新设计。
2、校核计算
可见,当地温差随换热面呈指数变化,则沿整个换热面的平 均温差为:
(2)、(3)代入(1)中
(1)
(2) (3)
对数平均温差
顺流时:
表明:热流体从进口到出口方向上,两流体间的温 差总是不断降低的。
逆流时:
当
:
当
:
不断升高, 不断降低。
对数平均温差 统一表示方法
LMTD(logarithmic-mean temperature difference)
的最大温升之比,所以只能小于1 (3)R的物理意义:两种流体的热容量之比
(4) 对于管壳式换热器,查图时需要注意流动的“程”数
(5)Ψ值总是小于或者等于1。从Ψ值的大小可以 看得出来某种流动方式在给定的工况下接近逆流的 程度。
(6)Ψ设计中最好使Ψ>0.9 ,若Ψ<0.75就认为不合 理。出于降低壁温的目的,除外。
表
示 在相同的流体进出口温度条件下,按逆流工作所需的传热 面积 与按某种流动形式工作所需的传热面积 之比 值(传热系数相等的条件小),
即:
恒不大于0或≤1
值的求取方法 • 逆流时对数平均温差为 :
令:
P的含义:冷流体的实际吸热量与最大可能的吸 热量的比例,称为温度效率。P<1。
R的含义:冷流体的热容量与热流体的热容 量之比,R>1,R=1,或者 R<1。
(7)当R超过线图所表示的范围或者当某些区域的 Ψ值不易读准时,可以用P’和R’查图。
P’和R’的含义为:把热交换器中的两种流体交换 后,即下标1改成冷流体,下标2改成热流体后, 以P和R以P’和R’表示。
各种流动形式的比较 (1)顺流和逆流是两种极端情况,在相同的进出口温度下, 逆流的 最大,顺流则最小;
冷流体2
进口温度 流量 比热容
热流体1
进口温度
流量 比热容
热交换器的换热面积F
出口温度
出口温度
两流体的进口温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