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与方剂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药学--中 药 PPT课件
![中药学--中 药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3a02085d0d233d4b14e6947.png)
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医学课件二清热解毒药药物性味功效用量克共性个性金银花甘寒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615连翘苦微寒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痈散结615蒲公英苦甘寒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清肝明目1015白头翁苦寒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杀虫止痒915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四清热药医学课件三清热凉血药药物性味功效用量克共性个性生地黄甘寒清热凉血养阴生津1015牡丹皮辛苦微寒清热凉血活血散瘀612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四清热药医学课件四清热燥湿药药物性味功效用量克共性个性黄芩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310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35黄柏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滋阴312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四清热药医学课件五清热解暑药药物性味功效用量克共性个性荷叶苦凉清热解暑健脾升阳凉血止血915青蒿辛苦寒清热解暑通热除蒸清胆截疟612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四清热药医学课件六清热明目药药物性味功效用量克共性个性决明子甘苦咸微寒清热明目润肠通便1015谷精草辛甘凉清热明目疏风退翳510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四清热药医学课件七清虚热药药物性味功效用量克共性个性银柴胡甘微寒清虚热清疳热310地骨皮甘寒清虚热清肺热615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四清热药医学课件五消导药药物性味功效用量克共性个性山楂酸甘微温消食积肉行气散瘀1015麦芽甘平消食积面开胃健脾通乳消胀615谷芽甘平消食积谷开胃健脾615神曲辛甘温消食积全消开胃健脾散寒解表615鸡内金甘平消食积全消开胃健脾涩精止遗310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医学课件六泻下药一攻下药药物性味功效用量克共性个性大黄苦寒泻热通便凉血解毒逐瘀通经310芒硝苦咸寒泻热通便软坚解毒312蕃泻叶苦甘寒泻热通便行水消肿36冲服
医学课件 返回本节
36 返回目录
四、中药的用法
3.年龄、病情、体质:小儿、妇女产 后及体质虚弱者用量宜小。 4.季节与地域:解表药夏季用量宜 小,冬季用量宜大;在严寒冬天的北方用 量重;南方用量宜轻。
医学课件 返回本节
36 返回目录
四、中药的用法
3.年龄、病情、体质:小儿、妇女产 后及体质虚弱者用量宜小。 4.季节与地域:解表药夏季用量宜 小,冬季用量宜大;在严寒冬天的北方用 量重;南方用量宜轻。
2024年度最新方剂学课件(十四五规划教材)
![2024年度最新方剂学课件(十四五规划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ad35866a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50.png)
2024/3/24
临床应用拓展
随着实验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方剂学临床应用 方面的拓展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有助于提高中医药 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28
06
临床实践指南:如何 合理选用和使用中药 方剂
2024/3/24
29
中药方剂选用原则和方法
2024/3/24
辨证论治原则
根据中医理论,对患者进行辨证分析,确定病因、病机和证候类 型,选择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明清时期
张景岳、程钟龄、叶天士等医家, 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一
步完善了方剂学理论。
5
治则治法与组方原则
治则治法
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总则,包括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等;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如汗法、吐法、 下法、和法、温法、清法、补法、消法等。
组方原则
组方原则包括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药物七情的运用原则、辨证立法与依法选药原则等。君臣佐使是中医组方的 基本原则,指方剂中药物之间的主次关系;药物七情指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种药物配 伍关系;辨证立法与依法选药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思路。
秦艽
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用于风 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
12
化湿药
藿香
化湿,止呕,解暑。用于湿阻中 焦,呕吐,暑湿或湿温初起。
佩兰
化湿,解暑。用于湿阻中焦,脘 腹胀满,呕吐食少。
苍术
燥湿健脾,祛风散寒。用于湿阻 中焦,脘腹胀满,泄泻水肿。
2024/3/24
13
03
经典名方解析与临床 应用举例
风寒表实证者。
15
桂枝汤类方解析及临床应用
1
组成与用法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水煎服,温覆 取微汗。
临床应用拓展
随着实验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方剂学临床应用 方面的拓展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有助于提高中医药 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28
06
临床实践指南:如何 合理选用和使用中药 方剂
2024/3/24
29
中药方剂选用原则和方法
2024/3/24
辨证论治原则
根据中医理论,对患者进行辨证分析,确定病因、病机和证候类 型,选择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明清时期
张景岳、程钟龄、叶天士等医家, 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一
步完善了方剂学理论。
5
治则治法与组方原则
治则治法
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总则,包括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等;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如汗法、吐法、 下法、和法、温法、清法、补法、消法等。
组方原则
组方原则包括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药物七情的运用原则、辨证立法与依法选药原则等。君臣佐使是中医组方的 基本原则,指方剂中药物之间的主次关系;药物七情指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种药物配 伍关系;辨证立法与依法选药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思路。
秦艽
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用于风 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
12
化湿药
藿香
化湿,止呕,解暑。用于湿阻中 焦,呕吐,暑湿或湿温初起。
佩兰
化湿,解暑。用于湿阻中焦,脘 腹胀满,呕吐食少。
苍术
燥湿健脾,祛风散寒。用于湿阻 中焦,脘腹胀满,泄泻水肿。
2024/3/24
13
03
经典名方解析与临床 应用举例
风寒表实证者。
15
桂枝汤类方解析及临床应用
1
组成与用法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水煎服,温覆 取微汗。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6a59716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ec.png)
特点
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 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作用 ,以及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关 系。
中医方剂学的发展历史
古代方剂学成就
自《黄帝内经》开始,历代医家不断 总结和发展方剂学理论,形成了丰富 的方剂学著作,如《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等。
现代方剂学研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剂学研 究逐渐深入,涉及药理、药效、毒理 等多个领域,为方剂的临床应用提供 了科学依据。
川芎茶调散
川芎、荆芥、防风等,疏风止痛,清利头目 。
羌活胜湿汤
羌活、独活、防风等,祛风胜湿,止痛活络 。
补益方剂
四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主治脾胃 气虚证。
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等,滋阴补肾,主治肾阴 虚证。
补中益气汤
黄芪、人参、白术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 治脾虚气陷证及气虚发热证。
健脾,和胃消食的功效。
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症状,辨证为脾胃虚弱型消 化不良。治以健脾和胃,消食化积为 法。
疗效评估
患者服药后胃胀、食欲不振等症状明 显改善,大便逐渐恢复正常,乏力、 气短等症状减轻。
失眠病例分析
病例介绍
患者赵某,女,28岁,因失眠多梦、心悸不安、 头晕耳鸣等症状就诊。伴有口干、口苦等症状。
02
中医方剂学基础理论
方剂的组成与分类
组成
方剂是由药物按一定法度配伍而成, 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也是中 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类
方剂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不同 类型,如按功效可分为解表剂、清热 剂、泻下剂等;按剂型可分为汤剂、 丸剂、散剂、膏剂等。
方剂的功效与主治
功效
方剂具有多种功效,如解表、清热、泻下、温里、补益等,这些功效是通过药 物之间的配伍来实现的。
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 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作用 ,以及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关 系。
中医方剂学的发展历史
古代方剂学成就
自《黄帝内经》开始,历代医家不断 总结和发展方剂学理论,形成了丰富 的方剂学著作,如《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等。
现代方剂学研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剂学研 究逐渐深入,涉及药理、药效、毒理 等多个领域,为方剂的临床应用提供 了科学依据。
川芎茶调散
川芎、荆芥、防风等,疏风止痛,清利头目 。
羌活胜湿汤
羌活、独活、防风等,祛风胜湿,止痛活络 。
补益方剂
四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主治脾胃 气虚证。
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等,滋阴补肾,主治肾阴 虚证。
补中益气汤
黄芪、人参、白术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 治脾虚气陷证及气虚发热证。
健脾,和胃消食的功效。
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症状,辨证为脾胃虚弱型消 化不良。治以健脾和胃,消食化积为 法。
疗效评估
患者服药后胃胀、食欲不振等症状明 显改善,大便逐渐恢复正常,乏力、 气短等症状减轻。
失眠病例分析
病例介绍
患者赵某,女,28岁,因失眠多梦、心悸不安、 头晕耳鸣等症状就诊。伴有口干、口苦等症状。
02
中医方剂学基础理论
方剂的组成与分类
组成
方剂是由药物按一定法度配伍而成, 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也是中 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类
方剂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不同 类型,如按功效可分为解表剂、清热 剂、泻下剂等;按剂型可分为汤剂、 丸剂、散剂、膏剂等。
方剂的功效与主治
功效
方剂具有多种功效,如解表、清热、泻下、温里、补益等,这些功效是通过药 物之间的配伍来实现的。
(2024年)方剂学电子课件pptx
![(2024年)方剂学电子课件pptx](https://img.taocdn.com/s3/m/716933be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40.png)
2024/3/26
11
现代研究与应用进展
方剂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方剂配伍规律研究
通过现代分离和分析技术,研究方剂中的 药效物质基础,阐明方剂的药效作用机制 。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方剂配伍规律进行 深入研究,揭示方剂配伍的科学内涵。
方剂制剂工艺与质量控制研究
方剂临床应用研究
采用先进的制剂技术和质量控制方法,提 高方剂的制剂水平和质量控制水平。
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评价方剂的临 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方剂的临床应用提供 科学依据。
2024/3/26
12
03
CATALOGUE
常见疾病治疗方剂举例
2024/3/26
13
感冒类疾病治疗方剂
麻黄汤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主治外感风寒表实 证。
桂枝汤
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主治外感风 寒表虚证。
方剂学电子课件pptx
2024/3/26
1
CATALOGUE
目 录
2024/3/26
• 方剂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 药物组成及功效解析 • 常见疾病治疗方剂举例 • 中药配伍禁忌与注意事项 • 方剂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2
01
CATALOGUE
方剂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2024/3/26
药物性味
指药物具有的四气五味,反映药物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2024/3/26
药物归经
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 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
功效关系
药物的性味归经与其功效密切相关,不同性味归经的药物具有不 同的功效。
9
药物配伍变化规律探讨
中医方剂学.完整版ppt
![中医方剂学.完整版ppt](https://img.taocdn.com/s3/m/1b76cc26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03.png)
八法
八法学习要求: 1、定义 2、适应病证 3、常用分类 4、使用注意
一 汗 法
1、定义: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之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2、适应证: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如:感冒; 麻疹初起,疹发不畅; 水肿初起,腰以上肿甚; 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疟疾、痢疾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第一节 方剂学开展简史
〔一〕先秦时期 复方的产生和开展 ?五十二病方? 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二〕两汉时期 方剂学的形成和理论根底的奠基 1.?黄帝内经? 初步奠定方剂学的理论根底; 2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方书之祖〞。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注重实用,略于理论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简、便、廉、效 ?小品方? ?刘娟子鬼遗方?
中医方剂学
第一章 概 论 第一节 方剂学概念及根本任务
主要讨论三个问题 1、什么是方剂、?方剂学?? 2、?方剂学?的性质,学习?方剂学?的目的和任务。 3、?方剂学?的学习方法。
一、方剂和?方剂学?的涵义
方:1、医方、药方、处方 “譬医之治病也,…方施而药行〞 2、规定、规矩 之意。 “以规成园,以矩成方〞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园〞 剂: 古文通“齐〞,整齐、整合、排列 ;调配、调和 “排比而整齐谓之齐〞 “参差而无杂谓之齐〞
组成原则
方剂
剂型、用法
因此可见,方剂决不是简单的药物拼凑或堆砌,也并非任何一张处方都可以被称为符合要求的方剂,我们在开场学习有关方剂知识时,对此应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方剂学?的涵义:
方剂学是研究和说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主要的根底学科之一。
(四)隋唐时期 大部头方书的出现 1.唐· 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2. 唐·王焘 ?外台秘要?
中医药知识培训讲义PPT课件
![中医药知识培训讲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5af4a63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ad.png)
注意事项:遵循 医生建议,注意 药物配伍禁忌, 避免过度服用, 孕妇及哺乳期妇 女应在医生指导 下使用
特殊药材:对于 一些特殊药材, 如阿胶、鹿茸等, 需单独煎煮后烊 化服用
中药煎煮及服用不当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及应对方法
煎煮不当可能引发中毒反 应
服用不当可能引发不良反 应
煎煮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服用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中医药治疗失眠 的案例分享
中医药治疗失眠 的疗效评估
中医药在胃痛治疗中的应用
胃痛定义:中医认为胃痛是因外邪内 侵、饮食所伤、情志不畅、脾胃虚弱 引起,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 种病症
中医药在胃痛治疗中的优势:整体 观念、辨证论治、副作用小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医药治疗胃痛的方法:针灸、中 药汤剂、推拿按摩等
讲中
添 加
义医 文
WPS
PPT
药档 副
课 件
知 识 培
标 题
汇 报 人 :
训
CONTENTS
目 录
中医药基础知识
中药煎煮及服用方 法
中医药在常见疾病 治疗中的应用
常见中药材及方剂 介绍
中医药养生知识
识中 医 药 基 础 知
中医药理论体系概述
阴阳五行:是中医哲学的核心思想,认为宇宙万物均由阴阳五行构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防风:性微温,味辛、甘,归膀胱、肝经, 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的功效。
白芷:性温,味辛、甘,归肺、胃经, 有祛风解表、止痛、消肿的功效。
细辛:性温,味辛,归心、肺、肾经,有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的功效。
常见清热药及方剂:黄连、黄芩、黄柏等
黄连:具有泻火解毒、 清热燥湿的功效,常 用于治疗心烦失眠、 目赤牙痛等症状。
中药与方剂基本知识ppt课件
![中药与方剂基本知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0398a6ceefdc8d376ee3270.png)
认识药物的毒性可了解药物作用的峻缓, 可有效地防止药物中毒,并通过炮制、配 伍、制剂等手段减轻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 用,以保证用药安全。
16
17
18
妊娠禁忌
在妇女妊娠期间,有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儿或堕胎 的副作用,这些药物属于妊娠用药禁忌。
根据药物副作用的大小不同,分禁用药和慎用药 两类。
36
酒剂
是以酒为溶媒,一般以白酒或黄酒浸制药 物,或加温隔水炖同煮,去渣取液供内服 或外用。又称药酒,古称酒醴。
37
丹剂
多指用含汞、硫黄等矿物药,经加热升华 而成的剂量小,作用大的一种化合制剂。 分内服和外用两种。临床上把某些较贵重 的药物,或有特殊功效的药物制剂,亦称 之为丹,因此丹剂没有固定剂型。
服药时间: 补虚药宜饭前服;消食药或对胃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宜饭后服;泻下药、
驱虫药宜空腹服;安神药、涩精止遗药、缓下药宜睡前服;截疟药于 发作前两小时服;急性病不拘时服,慢性病应定时服。
39
32
糖浆剂
是将药物煎煮去渣取汁浓缩后,加入适量 蔗糖溶解制成的药物水溶液。
33
冲剂
是将药材提取物加适量赋形剂或部分药物 细粉制成的干燥颗粒状散剂。
34
片剂
片剂是将中药加工或提炼后与辅料混合, 压制成圆片状的剂型。
35
注射剂
亦称针剂,是将药物经过提取、精制、配 制等步骤而制成的灭菌溶液、无菌混悬液 或供配制成液体的无菌粉末,供皮下、肌 肉、静脉注射的一种制剂。
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 药不宜与茶同服,人参忌与萝卜服用等。
20
方剂
方剂的组成原则 组成方剂的药物可按其在方剂中所起的作
用分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称之为 君、臣、佐、使。
16
17
18
妊娠禁忌
在妇女妊娠期间,有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儿或堕胎 的副作用,这些药物属于妊娠用药禁忌。
根据药物副作用的大小不同,分禁用药和慎用药 两类。
36
酒剂
是以酒为溶媒,一般以白酒或黄酒浸制药 物,或加温隔水炖同煮,去渣取液供内服 或外用。又称药酒,古称酒醴。
37
丹剂
多指用含汞、硫黄等矿物药,经加热升华 而成的剂量小,作用大的一种化合制剂。 分内服和外用两种。临床上把某些较贵重 的药物,或有特殊功效的药物制剂,亦称 之为丹,因此丹剂没有固定剂型。
服药时间: 补虚药宜饭前服;消食药或对胃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宜饭后服;泻下药、
驱虫药宜空腹服;安神药、涩精止遗药、缓下药宜睡前服;截疟药于 发作前两小时服;急性病不拘时服,慢性病应定时服。
39
32
糖浆剂
是将药物煎煮去渣取汁浓缩后,加入适量 蔗糖溶解制成的药物水溶液。
33
冲剂
是将药材提取物加适量赋形剂或部分药物 细粉制成的干燥颗粒状散剂。
34
片剂
片剂是将中药加工或提炼后与辅料混合, 压制成圆片状的剂型。
35
注射剂
亦称针剂,是将药物经过提取、精制、配 制等步骤而制成的灭菌溶液、无菌混悬液 或供配制成液体的无菌粉末,供皮下、肌 肉、静脉注射的一种制剂。
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 药不宜与茶同服,人参忌与萝卜服用等。
20
方剂
方剂的组成原则 组成方剂的药物可按其在方剂中所起的作
用分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称之为 君、臣、佐、使。
中医常用方剂ppt课件
![中医常用方剂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4971b6d6c85ec3a86c2c502.png)
2.阳虚失血证。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 血色暗淡,质清稀。
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 儿慢惊等。
.
23
【方解】本方所治诸证皆由脾胃虚寒所致。 干姜——温脾阳,祛寒邪,扶阳抑阴(君)
人参——补气健脾 (臣) 白术——健脾燥湿(佐)
炙甘草:1.合参、术以助益气健脾;2.缓急止痛; 3.调和药性。(佐使)
【汤剂参考剂量】炙甘草3~6g 当归6~15g 茯苓 10~20g 白芍6~15g 白术10~15g 柴胡6~15g 薄荷、 生姜各3~6g
.
14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 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 弦而虚者。 【方解】 柴胡—疏肝解郁(君) 当归—养血和血 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 臣 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佐) 甘草—调和诸药(兼为使药)
(2)辨证要点:感冒发热轻或不发热、流清涕。
(3)治则治法:辛温解表
.
3
(4)方药组成:荆芥穗9g 防风12g 羌活12g 独活 12g 前胡9g 川芎12g 杏仁9g 桔梗12g 甘草6g
(荆防败毒散[ 明·张时彻《摄生众妙方》]减柴胡、枳壳、茯 苓,加杏仁)
【方解】 荆芥、防风、羌活、独活——解表散寒止痛 川芎——行气活血,祛风止痛 桔梗——宣肺利咽 杏仁、前胡——化痰止咳 甘草——调和药性,兼能益气和中
泽泻、木通、车前子——导湿热从水道而去 佐
当归、生地——养血滋阴,使邪去而阴血不伤
柴胡——疏畅肝胆之气,引诸药归于肝胆之经
甘草——调和诸药,护胃安中
佐使
配伍特点:泻中有补,利中有滋,降中寓升,祛邪
而不伤正,泻火而不伐胃,使火降热清,湿浊得利,
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 儿慢惊等。
.
23
【方解】本方所治诸证皆由脾胃虚寒所致。 干姜——温脾阳,祛寒邪,扶阳抑阴(君)
人参——补气健脾 (臣) 白术——健脾燥湿(佐)
炙甘草:1.合参、术以助益气健脾;2.缓急止痛; 3.调和药性。(佐使)
【汤剂参考剂量】炙甘草3~6g 当归6~15g 茯苓 10~20g 白芍6~15g 白术10~15g 柴胡6~15g 薄荷、 生姜各3~6g
.
14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 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 弦而虚者。 【方解】 柴胡—疏肝解郁(君) 当归—养血和血 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 臣 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佐) 甘草—调和诸药(兼为使药)
(2)辨证要点:感冒发热轻或不发热、流清涕。
(3)治则治法:辛温解表
.
3
(4)方药组成:荆芥穗9g 防风12g 羌活12g 独活 12g 前胡9g 川芎12g 杏仁9g 桔梗12g 甘草6g
(荆防败毒散[ 明·张时彻《摄生众妙方》]减柴胡、枳壳、茯 苓,加杏仁)
【方解】 荆芥、防风、羌活、独活——解表散寒止痛 川芎——行气活血,祛风止痛 桔梗——宣肺利咽 杏仁、前胡——化痰止咳 甘草——调和药性,兼能益气和中
泽泻、木通、车前子——导湿热从水道而去 佐
当归、生地——养血滋阴,使邪去而阴血不伤
柴胡——疏畅肝胆之气,引诸药归于肝胆之经
甘草——调和诸药,护胃安中
佐使
配伍特点:泻中有补,利中有滋,降中寓升,祛邪
而不伤正,泻火而不伐胃,使火降热清,湿浊得利,
中药和方剂的基本知识ppt
![中药和方剂的基本知识ppt](https://img.taocdn.com/s3/m/6d3967dffe4733687e21aab2.png)
-
19:46
1.炮制目的
❖ (1)使药物纯净,用量准确,便于贮存。 ❖ (2)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烈性和副作用。 ❖ (3)改变药物性能,增强或改变疗效。 ❖ (4)便于制剂、煎服和贮存。 ❖ (5)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
19:46
2.炮制方法
❖ 中药炮制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修制法、 水制法、火制法、水火共制法和其他制法。
7.涩味 能收敛固涩。涩味与酸味作用基本 相同,故酸涩并称。但涩味与酸味有不同之
处,涩味不具有酸味的生津、开胃、消食、 : ❖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趋向性,
是说明药物性质的概念之一。是药物作用的 定向概念。
❖ 升——上升提举 作用趋势向上 ❖ 降——下达降逆 作用趋势向下。 ❖ 浮——向外发散 作用趋势向外(向上)。 ❖ 沉——向内收敛固藏、泄利二便,作用趋势
①甘补:甘味有补益的作用。治疗虚证。
②甘和:甘味有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治 疗脾胃不和证,入复方调和诸药。
③甘缓:甘味有缓急止痛、缓解毒性的作用。 治疗腹部或四肢挛急疼痛、药物或食物中 毒。
另外,甘味还有滋润的作用,能润燥。
(3)酸味 能收——收敛, 能涩——固涩既具有收敛固涩作用。
可用于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诸证。 另外,酸味药还具有生津、开胃、消食、 安蛔等作用
中药和方剂基本知识
学习目标
❖ 1.掌握中药的性能和用法的基本内容 ❖ 2.掌握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 ❖ 3.了解中医的各种剂型及其特点
19:46
中药的炮制
❖ 中药材在制备成各种剂型之前,进行必要 的加工处理,统称为炮制。 ❖ 炮制在古代叫做炮炙、修事或修治。药物 炮制与否或炮制方法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医 疗效果,更是确保用药安全而有效的重要措施。
19:46
1.炮制目的
❖ (1)使药物纯净,用量准确,便于贮存。 ❖ (2)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烈性和副作用。 ❖ (3)改变药物性能,增强或改变疗效。 ❖ (4)便于制剂、煎服和贮存。 ❖ (5)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
19:46
2.炮制方法
❖ 中药炮制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修制法、 水制法、火制法、水火共制法和其他制法。
7.涩味 能收敛固涩。涩味与酸味作用基本 相同,故酸涩并称。但涩味与酸味有不同之
处,涩味不具有酸味的生津、开胃、消食、 : ❖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趋向性,
是说明药物性质的概念之一。是药物作用的 定向概念。
❖ 升——上升提举 作用趋势向上 ❖ 降——下达降逆 作用趋势向下。 ❖ 浮——向外发散 作用趋势向外(向上)。 ❖ 沉——向内收敛固藏、泄利二便,作用趋势
①甘补:甘味有补益的作用。治疗虚证。
②甘和:甘味有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治 疗脾胃不和证,入复方调和诸药。
③甘缓:甘味有缓急止痛、缓解毒性的作用。 治疗腹部或四肢挛急疼痛、药物或食物中 毒。
另外,甘味还有滋润的作用,能润燥。
(3)酸味 能收——收敛, 能涩——固涩既具有收敛固涩作用。
可用于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诸证。 另外,酸味药还具有生津、开胃、消食、 安蛔等作用
中药和方剂基本知识
学习目标
❖ 1.掌握中药的性能和用法的基本内容 ❖ 2.掌握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 ❖ 3.了解中医的各种剂型及其特点
19:46
中药的炮制
❖ 中药材在制备成各种剂型之前,进行必要 的加工处理,统称为炮制。 ❖ 炮制在古代叫做炮炙、修事或修治。药物 炮制与否或炮制方法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医 疗效果,更是确保用药安全而有效的重要措施。
2024版06608_中药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2024版06608_中药学基础知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913d368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94.png)
10
03
中药的性能与功效
2024/1/24
11
中药的性能特点
四气五味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和酸、苦、 甘、辛、咸五种基本味道,是中药治疗疾病的 基本原理。
升降浮沉
中药作用于人体,会产生向上、向下、向内、 向外的不同作用趋向,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性 相反。
归经
中药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主要对 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 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
2024/1/24
十九畏
指某些中药之间存在相互 制约的关系,如硫黄畏朴 硝,水银畏砒霜等。
妊娠禁忌
孕妇应禁用或慎用的中药, 如巴豆、牵牛、大戟、斑 蝥等。
25
常用中药的应用与配伍举例
清热药
如金银花、连翘等,用于热毒 疮疡、风热感冒等,常配伍蒲 公英、紫花地丁等。
补虚药
如人参、黄芪等,用于气虚证, 常配伍白术、甘草等。
2024/1/24
17
常用中药的炮制与制剂举例
生甘草偏于清热解毒,
甘
炙甘草偏于补中益气。
草
生大黄泻下作用峻烈,
熟大黄泻下作用缓和,
黄
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
芪
毒,大黄炭多用于出血
证。
生当归偏于补血活血,
大
酒当归偏于活血通经,
黄
土炒当归偏于补血止血。
生黄芪偏于固表止汗、
白
利水消肿,炙黄芪偏于
术
补气升阳、益卫固表。
黄芪
正品黄芪呈圆柱形,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褐色,有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 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 有豆腥味。
03
中药的性能与功效
2024/1/24
11
中药的性能特点
四气五味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和酸、苦、 甘、辛、咸五种基本味道,是中药治疗疾病的 基本原理。
升降浮沉
中药作用于人体,会产生向上、向下、向内、 向外的不同作用趋向,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性 相反。
归经
中药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主要对 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 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
2024/1/24
十九畏
指某些中药之间存在相互 制约的关系,如硫黄畏朴 硝,水银畏砒霜等。
妊娠禁忌
孕妇应禁用或慎用的中药, 如巴豆、牵牛、大戟、斑 蝥等。
25
常用中药的应用与配伍举例
清热药
如金银花、连翘等,用于热毒 疮疡、风热感冒等,常配伍蒲 公英、紫花地丁等。
补虚药
如人参、黄芪等,用于气虚证, 常配伍白术、甘草等。
2024/1/24
17
常用中药的炮制与制剂举例
生甘草偏于清热解毒,
甘
炙甘草偏于补中益气。
草
生大黄泻下作用峻烈,
熟大黄泻下作用缓和,
黄
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
芪
毒,大黄炭多用于出血
证。
生当归偏于补血活血,
大
酒当归偏于活血通经,
黄
土炒当归偏于补血止血。
生黄芪偏于固表止汗、
白
利水消肿,炙黄芪偏于
术
补气升阳、益卫固表。
黄芪
正品黄芪呈圆柱形,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褐色,有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 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 有豆腥味。
中药方剂学(全套课件299p)ppt课件
![中药方剂学(全套课件299p)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9df4c42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fc.png)
组成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典型解表方剂解析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
组成
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等
典型解表方剂解析
功效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
温病初起
清热剂作用特点与分类
作用特点
清气分热 分类
清除里热 治疗里热证
清热剂作用特点与分类
01
清营凉血
02 03
清热解毒 清脏腑热
04
清虚热
天王补心丹
由生地黄、人参、丹参等 组成,功效滋阴清热,养 血安神,主治阴虚血少, 神志不安证。
酸枣仁汤
由酸枣仁、甘草、知母等 组成,功效养血安神,清 热除烦,主治肝血不足, 虚热内扰证。
THANKS
感谢观看
作用特点
祛湿剂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 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为病的一 类方剂。
VS
分类
祛湿剂分为燥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 湿、温化寒湿、祛风胜湿五类。
典型祛湿方剂解析
平胃散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主治湿滞脾胃证,脘 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 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 ,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分类方法
根据组成、功效、主治等不同角 度,方剂可分为多种类型,如解 表剂、清热剂、祛湿剂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法与方剂关系探讨
治法指导方剂
根据中医理论,治法是治疗疾病的总 体原则和方法,方剂是在治法指导下 针对具体病情的药物组合。
方剂体现治法
方剂的药物组成和配伍原则体现了中 医治法的精髓,是实现治法的重要手 段。
中药方剂学(全套课件299p)ppt 课件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典型解表方剂解析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
组成
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等
典型解表方剂解析
功效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
温病初起
清热剂作用特点与分类
作用特点
清气分热 分类
清除里热 治疗里热证
清热剂作用特点与分类
01
清营凉血
02 03
清热解毒 清脏腑热
04
清虚热
天王补心丹
由生地黄、人参、丹参等 组成,功效滋阴清热,养 血安神,主治阴虚血少, 神志不安证。
酸枣仁汤
由酸枣仁、甘草、知母等 组成,功效养血安神,清 热除烦,主治肝血不足, 虚热内扰证。
THANKS
感谢观看
作用特点
祛湿剂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 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为病的一 类方剂。
VS
分类
祛湿剂分为燥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 湿、温化寒湿、祛风胜湿五类。
典型祛湿方剂解析
平胃散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主治湿滞脾胃证,脘 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 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 ,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分类方法
根据组成、功效、主治等不同角 度,方剂可分为多种类型,如解 表剂、清热剂、祛湿剂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法与方剂关系探讨
治法指导方剂
根据中医理论,治法是治疗疾病的总 体原则和方法,方剂是在治法指导下 针对具体病情的药物组合。
方剂体现治法
方剂的药物组成和配伍原则体现了中 医治法的精髓,是实现治法的重要手 段。
中药方剂学(全套课件299p)ppt 课件
2024年中草药ppt课件完整版
![2024年中草药ppt课件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a286a2ce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b3.png)
温度
温度对草药的生长和品质也有很大影响,适宜的温度有利于草药的生 长和发育,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则会影响草药的品质。
水分
水分是草药生长的必要条件之一,适宜的水分有利于草药的生长和有 效成分的合成,而过多或过少的水分则会影响草药的品质。
土壤
土壤是草药生长的基础,土壤中的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对草药的品质 有很大影响。
消费者如何避免购买风险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
如医院、药店、有资质的网上药店等
保留购买凭证
如发票、小票等,以便维权时使用
2024/2/28
了解产品信息
查看包装标签、说明书等
提高鉴别能力
学习中药材相关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2
05
CATALOGUE
配伍禁忌和不良反应预防措施
2024/2/28
23
配伍原则及禁忌概述
过敏反应
皮疹、瘙痒、呼吸 困难等。
消化系统反应
恶心、呕吐、腹泻 、腹痛等。
2024/2/28
心血管系统反应
心悸、胸闷、血压 异常等。
其他不良反应
如肝肾损伤、血液 系统异常等。
25
预防措施建议
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 确保用药对症。
2024/2/28
注意中草药的煎煮方法和 服用时间,确保有效成分 充分溶出。
。
方剂功效阐释
阐述方剂的整体功效,包括治疗 效果、适应症及作用机制等。
2024/2/28
29
现代临床应用领域拓展
内科疾病治疗
介绍中草药在内科疾病如消化系统疾 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的应用及疗效。
妇科疾病治疗
阐述中草药在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 乳腺增生等的独特疗效及优势。
外科疾病治疗
温度对草药的生长和品质也有很大影响,适宜的温度有利于草药的生 长和发育,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则会影响草药的品质。
水分
水分是草药生长的必要条件之一,适宜的水分有利于草药的生长和有 效成分的合成,而过多或过少的水分则会影响草药的品质。
土壤
土壤是草药生长的基础,土壤中的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对草药的品质 有很大影响。
消费者如何避免购买风险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
如医院、药店、有资质的网上药店等
保留购买凭证
如发票、小票等,以便维权时使用
2024/2/28
了解产品信息
查看包装标签、说明书等
提高鉴别能力
学习中药材相关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2
05
CATALOGUE
配伍禁忌和不良反应预防措施
2024/2/28
23
配伍原则及禁忌概述
过敏反应
皮疹、瘙痒、呼吸 困难等。
消化系统反应
恶心、呕吐、腹泻 、腹痛等。
2024/2/28
心血管系统反应
心悸、胸闷、血压 异常等。
其他不良反应
如肝肾损伤、血液 系统异常等。
25
预防措施建议
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 确保用药对症。
2024/2/28
注意中草药的煎煮方法和 服用时间,确保有效成分 充分溶出。
。
方剂功效阐释
阐述方剂的整体功效,包括治疗 效果、适应症及作用机制等。
2024/2/28
29
现代临床应用领域拓展
内科疾病治疗
介绍中草药在内科疾病如消化系统疾 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的应用及疗效。
妇科疾病治疗
阐述中草药在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 乳腺增生等的独特疗效及优势。
外科疾病治疗
中药方剂学-ppt课件精选全文
![中药方剂学-ppt课件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a8b8e700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eb.png)
❖ 根据证的不同,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 扶正解表。
❖ 禁忌症: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性水肿,吐泻失 水,热病后期津液亏损
❖ 解表剂不宜久煎,服药发汗后注意避风寒。
第一节 辛温解表剂
❖ 麻黄汤 ❖ 麻黄9克 桂枝6克 杏仁6克 甘草3克 ❖ 用法:先煎麻黄去沫,再与余药同煎,温服 ❖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发热恶寒,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 (三)下法:通过泻下通便以祛除里实 病邪的方法,适用于实邪积滞胃肠,大 便不通,燥屎内结,以及痰饮、瘀血、 积水等邪正俱实之证。
❖ 方解:
❖ 君药:香薷—辛温芳香,既能散肌表寒 邪,又能宣肺利水
❖ 臣药:厚朴—苦温,除湿散满而解胸闷 ❖ 佐药:扁豆—祛暑和脾化湿,升清降浊,
治吐泻
可使表邪解而寒湿除,气机畅则腹痛消, 升降调则吐泻止
第二节 辛凉解表剂
❖ 适用于外感风热,邪在卫分 ❖ 桑菊饮
❖ 冬桑叶9克 菊花6克 杏仁6克 ❖ 桔梗6克 甘草3克 薄荷3克(后下) ❖ 连翘6克 芦根12克
❖ (六)重剂:用重镇之品,治疗心神浮 越、惊悸不宁证
❖ (七)滑剂:用滑利之品,治疗膀胱、 尿道结石
❖ (八)涩剂:用收涩之品,治疗自汗、 盗汗、遗精、遗尿、泻泄、崩漏带下等 久病滑脱之证
❖ (九)燥剂:用燥湿之品,治疗水肿腹 胀、小便不利等水湿内停之证
❖ 禁忌症: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性水肿,吐泻失 水,热病后期津液亏损
❖ 解表剂不宜久煎,服药发汗后注意避风寒。
第一节 辛温解表剂
❖ 麻黄汤 ❖ 麻黄9克 桂枝6克 杏仁6克 甘草3克 ❖ 用法:先煎麻黄去沫,再与余药同煎,温服 ❖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发热恶寒,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 (三)下法:通过泻下通便以祛除里实 病邪的方法,适用于实邪积滞胃肠,大 便不通,燥屎内结,以及痰饮、瘀血、 积水等邪正俱实之证。
❖ 方解:
❖ 君药:香薷—辛温芳香,既能散肌表寒 邪,又能宣肺利水
❖ 臣药:厚朴—苦温,除湿散满而解胸闷 ❖ 佐药:扁豆—祛暑和脾化湿,升清降浊,
治吐泻
可使表邪解而寒湿除,气机畅则腹痛消, 升降调则吐泻止
第二节 辛凉解表剂
❖ 适用于外感风热,邪在卫分 ❖ 桑菊饮
❖ 冬桑叶9克 菊花6克 杏仁6克 ❖ 桔梗6克 甘草3克 薄荷3克(后下) ❖ 连翘6克 芦根12克
❖ (六)重剂:用重镇之品,治疗心神浮 越、惊悸不宁证
❖ (七)滑剂:用滑利之品,治疗膀胱、 尿道结石
❖ (八)涩剂:用收涩之品,治疗自汗、 盗汗、遗精、遗尿、泻泄、崩漏带下等 久病滑脱之证
❖ (九)燥剂:用燥湿之品,治疗水肿腹 胀、小便不利等水湿内停之证
2024年度中医方剂学全套课件(精)
![2024年度中医方剂学全套课件(精)](https://img.taocdn.com/s3/m/feeffecb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d6.png)
10
03
经典名方解析与临床运用
2024/3/23
11
麻黄汤类方解析及临床运用
组成与功效
药理作用
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 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 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脉浮紧。
麻黄汤具有抗炎、抗过敏、解热镇痛 等作用。其中,麻黄碱能兴奋肾上腺 素能神经,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 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从而收缩血管、 升高血压;桂枝含有挥发油,能刺激 汗腺分泌,增加散热;杏仁中的苦杏 仁苷能抑制呼吸中枢,起到平喘作用 。
13
银翘散类方解析及临床运用
组成与功效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银翘散由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 、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 牛蒡子组成,具有辛凉透表、清热解 毒之功效。主治风热感冒,症见发热 头痛、口干咳嗽、咽喉疼痛等。
银翘散具有抗病毒、抗炎、解热镇痛 等作用。其中,金银花和连翘是主药 ,金银花含有绿原酸等成分,具有抗 病毒作用;连翘含有连翘酚等成分, 具有抗炎作用。桔梗和牛蒡子能宣肺 利咽,薄荷和竹叶能清利头目,荆芥 穗和淡豆豉能解表散邪。
银翘散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 、急性扁桃体炎等属风热感冒者。若 需加减运用,可根据具体病情酌加桑 叶、菊花等以加强疏散风热之力,或 配黄芩、山栀等以清泄里热。
2024/3/23
14
04
现代名方选介与临床实践
2024/3/23
15
现代名方选介及功效主治
桂枝汤
调和营卫,解肌发表,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
名老中医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 的诊疗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临 证特色。
名老中医在传承中医精华的同时,也积极 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医学知识,不断创新 发展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枝汤
【组成】桂枝 白芍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风寒表虚证。汗出恶风、发热头痛
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过敏性鼻炎、无原因的低热 等属风虚营卫不和者。
银翘散
【组成】银花 连翘 桔梗 薄荷 淡竹叶 荆芥穗 牛蒡子 芦根 甘草 淡豆豉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风热表证 发热、微恶寒、咽痛
3~10g,解表宜生用;平喘宜炙用
桂枝
解肌发汗:风寒表虚证 温经通阳:各种阳虚证 祛风除湿:风寒湿痹证
3~10g,
防风
祛风解表:风兼寒、热、湿邪所致疾病 祛湿止痛:风寒湿所致肢体关节疼痛
祛风解痉:破伤风引起牙关紧闭 3~10g
辛凉解表药:适用于风热表证
桑叶(霜桑叶)
疏散风热:风热表证 清肝明目:肝经风热 清肺润燥:肺热燥咳
重点回顾
1、下列哪味药既能疏散风热又能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A桑叶
B薄荷 C 菊花 D 柴胡
2、下列哪味药既能散寒解表又能温经通阳?
A麻黄
B桂枝 C 防风 D 荆芥
3、下列哪味药既能疏散风热又能清肝明目、清肺润燥?
A桑叶
B薄荷 C 菊花 D 柴胡
4、试述玉屏风散的主治?
二、清热药与清热剂
一、概念:药性寒凉,能清泄里热,治疗里热证的药物。
二、分类:
清热泻火
清热燥湿
清热凉血
清热解毒
清虚热
清热解暑
清热明目
三、注意:清热药多苦寒,易伤阳气。
1、清热泻火药:用于气分热四大证(大热、大汗、大 渴、脉洪大);也用于肺热、胃火、肝火、心火
石膏(含水硫 酸钙)
1、清热泻火:气分实热 2、清肺胃热:肺热咳喘
胃火牙痛 3、收敛生肌:疮疡湿疹
水火烫伤
生用:打碎先煎 煅用:研末
四气
智力问答五味
1、简答中药的性能有哪些? 升降浮沉
毒性
2、具有能行、能散作用的是( C 本)草。明言十八反
A甘味
B苦味 C 辛味
D 酸味
半蒌贝蔹及攻乌
3、试述中药配伍禁忌中的“十八反”内容藻?戟遂芫俱战草
诸参辛芍叛藜芦
4、中药煎煮的器皿以砂锅、搪瓷为宜,忌用(铁铜 )制品 。
5、简答方剂的配伍原则。 君臣佐使
桑叶、菊花区别
相同点:均有疏散风热、清肝明目作用 不同点:菊花还有清热解毒作用。
薄 荷
疏散风热:风热表证 清头目、利咽喉:头痛目赤,咽喉肿痛 透疹止痒:麻疹、风疹瘙痒 疏肝解郁:肝郁气滞
3~10g,后下
柴胡
和解退热:表证发热 疏肝解郁:肝气郁结 升阳举陷:气虚下陷
3~10g,醋炒可增强止痛作用
辛温解表剂—表寒证 ➢ 分类及适应证
辛凉解表剂—表热证 ➢ 注意事项:应用解表剂时,服后取汗,但不可发汗太过, 以
防损伤正气。解表剂不宜久煎,以免影响疗 效。
麻黄汤
【组成】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
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第八章 常用中药与方剂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薄荷、柴胡区别
相同点:均有疏散风热、疏肝解郁作用 不同点:薄荷善于清利咽喉;柴胡善升阳举陷
其他解表药简介
1、同时具有宣通鼻窍:苍耳子、辛夷、细辛 2、同时具有升阳举陷:柴胡、升麻、葛根 3、同时具有透疹止痒:荆芥、薄荷、蝉蜕、牛蒡子、升麻 4、呕家圣药:生姜 5、解痉生津:葛根
一、解表剂
➢ 概念:凡以辛散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 透疹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称解表剂。
第一节 解表药与方剂
有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药物; 分为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
第一节
解表药与方剂
”其在皮者,
汗而发之“
注意事项:
微微汗出,汗出过多耗气伤津,不宜过量, 中病即止,不宜久煎,宜温服
辛温解表药:适用于风寒表证
麻黄
发汗解表:外感风寒表实证 宣肺平喘:风寒束肺之咳喘 利水消肿:水肿兼风寒表证
10~30g 宫廷秘方延寿丹就是以金银花为主
连翘
疮家圣药
1、清热解毒:热毒疮疡 2、疏散风热:外感风热
3、消肿散结
清热解毒用青翘; 疏散风热用黄翘; 清心泻火宜用连翘心
6~15g
银花、连翘区别
相同点:均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作用 不同点:连翘尚能消肿散结作用,被称为“疮家圣药”。
《本草新编》:
“惜至世贱人蒲而不公有知大用英功之,”
15~60g
知母
1、清热泻火:气分实热 2、清肺润燥:肺热咳嗽 3、滋阴润燥:阴虚火旺
阴虚消渴
6~12g
其他清热泻火药
1、清三焦之火:栀子 2、清肝胆之火:龙胆草、夏枯草 3、清心火:淡竹叶 4、清肺胃之火:芦根、天花粉
2、清热解毒药:热毒(红、肿、热、痛)
“双花”、“忍冬花”
金银花
1、清热解毒:痈肿疔疮 2、疏散风热:外感风热 金银花茶 记载皇太后慈禧用金银花洗面保养肌肤、养颜美容
黄花地丁、婆婆丁
1、清热解毒:热毒 2、消痈散结:乳痈、痄腮
鲜品捣烂外用治疗乳腺炎、腮腺炎。
3~10g
其他清热解毒药
1、大青叶:善于凉血消斑,治疗热毒发斑 2、板蓝根:善于凉血利咽,治疗咽喉肿痛 3、鱼腥草:善于消痈排脓,治疗肺痈 4、败酱草:善于消痈排脓,治疗肠痈 5、射干、山豆根:善于利咽消肿,治疗咽喉肿痛,声
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等属 热病初期具有风热表证者。
玉屏风散
【组成】黄芪 白术 防风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证 自汗恶风
用于治疗习惯性感冒、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等属表虚不 固而外感风邪者。
常用解表中成药
1、辛温解表类 通宣理肺丸 小青龙合剂 2、辛凉解表类 银翘解毒丸 桑菊感冒片 3、表里双解类 防风通圣丸 4、解表消食类 小儿至宝锭 5、补虚解表类 玉屏风丸(颗粒剂)
“药食两用”
桑茶、桑叶面、 桑豆腐、桑叶 醋、桑叶酱等
6~10g,单味外用洗眼30~120g,此外,还可止汗
菊花
疏散风热:风热表证 平肝明目:肝经风热 清热解毒:热毒疮疡
养肝明目:白菊花 疏散风热:黄菊花 清热解毒:野菊花
药食两花,养肝明目用白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