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化方言口语中上声的变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有的收录,有的省略,所以本文暂不考察。
5.着重考察“阴平+上声”、“阳平+上声”、“上声+上声”三种组合的变调。
6.考察的对象主要是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山西省、陕西省、四川
省等地的方言,材料主要来自《方言》杂志 1979 年到 2001 年第二期及各省市方言的综合研
究材料。
我们一共得到 16 个方言点2的“上声+上声”和“阴平+上声”连调式相同。如下表所示。
1. 上声+上声 → 阴平+上声, 例如“水果”“勇敢”“起码儿”; 2. 上声+[-上声] →半上+[-上声],例如“火车”“找人”“有用”; 3. 上声+[-上轻] →半上+[-上轻],例如“马蜂”“姥爷”“本事”; 4. 上声+[上轻 1]→半上+轻声, 例如“姐姐”“痒痒”“傻子”; 5. 上声+[上轻 2]→阴平+轻声, 例如“小姐”“找找”“稳妥”; 6. 上声+[上轻 3]→阳平+轻声, 例如“晌午”“蚂蚁”“早晚”。
中原官话 51 24 55 33
1.上+上=阴+上
→31+55
晋语
24 44 214 53 2 1.上+上→阴+上 12
晋语
24 44 213 53 4 1.上+上→阴+上
8.包头 内蒙古 晋语
24 44 313 53 43 1.上+上→阴+上
9.临河 内蒙古 晋语
24 44
东胜
乌海
10.平谷 北京 冀鲁官话 35 55
3 几点讨论
一.遵化、平谷方言与即墨、平度方言上上变调的差异。二者变调的共同点是:上上相 连,前上变阴平都先经过变阳平的阶段,并且都处在词汇扩散之中。不同点是:第一,遵化 方言上上相连,前上变阳平这一过程在词汇的平面上基本完成,只是从个别词语和语句中才 能看出这一变化的痕迹;而平度等方言在词汇的平面上还没有完成。第二,遵化方言上上相 连,前上变阳平的词语大多数都是常用词;而平度等方言前上变阳平的却是日常使用频率低 的词语。所以,频率并不是词汇扩散先后的唯一解释。(沈钟伟 1995)
1.上+上→阴+上
1.上+上→阴+上 2.阳+上→阴+上 1.上+上→阴+上 2.阳+上→阴+上 1.上+上→阴+上 2.阳+上→阴+上 1.上+上→阴+上 2.上+上→阳+上 3.阳+上→阴+上 1.上+上→阴+上 2.上+上→阳+上 3.阳+上→阴+上 1.阴+上=阳+上
=上+上=去+上 →55+213 1.阴+上=阳+上 =上+上=35+31
上上连读,前上变阳平,这类变调不论上声的调值高低,调型如何,是以类相从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是用发音的省力就可以解释的。(亓海峰、石锋 1998)
本文打算先考察一下遵化方言上上变调的情况,然后专门来考察一下北方方言(包括官 话区和晋语区)中上上连读,前上变阴平与前上变阳平的关系。
1 遵化方言上声的变化
材料来源
梁德曼 (1993) 王军虎 (1995) 陈章太等 (1996) 陈章太等 (1996) 张成材 (1989) 吴建生 (1996) 胡福汝 (1990) 邢向东 (1996) 马国凡等 (1998) 马国凡等 (1998)
陈淑静 (1998) 焦立为 (1999) 陈淑静 (1988) 赵日新等 (1988)
引言
遵化方言口语中上声的变化比较复杂,可以分出六种情况。其中,“上上变调”尤为复杂。 “上上变调”是近年来语音学、方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吴宗济(1982)、石锋(1994)、亓 海峰、石锋(1998)等认为上上变调是音系学或历史音系学的问题,要揭开上上变调的原因 需要共时和历时的结合。平山久雄(1999)归纳了官话和晋语 100 多个方言点的“上上变调” 的类型并分析了成因。他认为官话和晋语发生“上上变调”之初,上声都是低调,“上上变调” 是低音成分间异化的结果。亓海峰(1999)在考察了山东 117 个县市方言(及总数近 200 个 北方方言点)的上上变调后,认为上上连读,前上变阳平是历史音系规律,前上变其他调类 或新的调值都与前上变阳平有关系。
遵化方言口语中上声的变化
——兼论汉语北方方言中“上+上”变“阴+上”的途径
焦立为 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
摘要
遵化方言口语中的上声有六种变化。在词汇平面上,绝大多数“上声+上声”的双字组变 成了“阴平+上声”;但是,有个别词语以及语句中的一些“上声+上声”变成“阳平+上声”。 本文据此认为遵化方言中“上声+上声→阴平+上声”的途径是:上声+上声→阳平+上声→阴平 +上声。文章还归纳了汉语北方方言中“上声+上声→阴平+上声”的两条途径。
因为材料大多来自单个方言点的调查报告,而每个点都可能代表一小片方言,所以实际的结
果应该多于目前我们得到的结果。还有,因为以下方言材料中仅有中阳方言的入声分出阴阳
两类,所以下表中用阴、阳、上、去、入代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
方言点 1.成都
所属 省份 四川
2.西安 陕西 宝鸡
方言区划 阴 阳 上 去 入
(乙)两块钱五捆。
前三种情况是列举,双音节词语的后字都是轻声;最后一种情况是举例,变调的词语都
是句义的焦点。
现在,我们提出一个问题:遵化方言“上声+上声”变调的途径是什么?在词汇的层面上,
几乎所有的前上都变成了阴平;但是,在语句的层面上,却有不少双字组的前上变成了阳平。
我们认为遵化方言上上变调的途径是:上声+上声→阳平+上声→阴平+上声,这种变化处在词
有关的连读变调
平平声声声
西南官话 55 21 53 213
1.上+上→55+31
中原官话 21 24 53 44
1.上+上→阴+上
3.灵宝 陕西 中原官话 31 213 53 35
1.上+上→阴+上
4.商县 陕西 5.万荣 山西 6.中阳 山西 7.神木 陕西
中原官话 21 35 53 55
1.上+上→阴+上; 2.阳+上→阴+上
2.1 调查的结果
对于所考察的方言及其声调,先做几点说明: 1.平声须分阴阳,上声不与阴平或阳平合流。 2.前字变调,后字不变调。变调指的是调位性变化。
1 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张卫国教授提供词库并帮助检索。 239
3.不考察特殊情况下的变调,如叠音变调、小称变调等。
4.轻声前的上声变调对于研究“上上变调”很有价值,但是因为各方言点的材料体例不
遵化方言“上声+上声→阳平+上声”的情况如下:
a. 时间词:早起早晨,晌午;
b. 动植物:蚂蚁,老虎,苲草一种水藻;
c. 其他词:彩礼,把稳,早晚;
d. 短语或语句:
例 1:老远 老早
例 2:(现在)几点咧?几点了?
例 3:你们家几口人啊?
例 4:(甲)给我不?给我不给我?
(乙)快给你。
例 5:(甲)小葱儿怎么卖啊?
1.1 上声的六种变化
遵化方言双字组的变调规则除了“阳平+[-轻声]→阴平+[-轻声]”一条规则外,其余的都 涉及上声,共有 6 种情况:(“半上”的调值是 211;“上轻”代表本调是上声的轻声;轻声的
238
调值依前字调值而定,在阴平、阳平、半上、去声后的的调值分别为 43、32、23、11,轻声 的调长只有前字调长的一半左右。)
汇扩散之中,(王士元 1969)并且是词汇扩散的晚期。这种变化仅仅显示一点点痕迹,保留在
口语语句中和个别词汇。遵化方言的上上变调也符合白涤洲(1936)提出的语音变化的顺序:
单字先变,词句后变;读音先源自文库,语音后变。
下面我们再看看北方方言中“上声+上声”变成“阴平+上声”的情况。
2 北方方言中“上+上”变“阴+上”的途径
241
二.上上变调究竟起于何时?那时各地方言调值的差异有多大?是否上声都是低调?亓 海峰(1999)认为上声变调现象是在近代汉语时期,十四、十五世纪左右在汉语中出现的。 平山久雄(1999)认为在上上变调之初,上声都是低调。上上连读,前上变阳平这种变化在 北方方言中分布广泛,它们是同时出现的还是逐步扩散的?亓海峰(1999)认为,上上变调 在北方官话中出现之后,受北方官话独特地位的影响,这种变调逐渐由中心地区向邻近的方 言区扩散。
遵化市(县级市)位于河北省唐山市北部,县城向南直距唐山市 72 公里,向西直距北京 市 150 公里。遵化方言属于冀鲁官话区保唐片的蓟遵小片。(贺巍等 1986)根据阳平调值可以 把遵化方言分成三个小片。(柴世森等 1990;焦立为 1999)本文(以下)的遵化方言专指遵 化城东城北片方言,四声调值依次为:阴平 35;阳平 55;上声 213;去声 51。(焦立为 1999) 因为遵化方言的声、韵母与北京话基本相同,所以下文举例时不标声、韵母。
1.2 前上变阳平的情况
上面的第六种情况,即“上声+[上轻 3]→阳平+轻声”在双音节词语中很少见。我们用计 算机检索了一个收录了六万多条双音节词语的词库1,得到了 1457 条调类组合为“上+上”或
“上+上轻”的词语,其中,符合“上声+[上轻 3]→阳平+轻声”的只有不到 10 条词语。但是,
当我们把考察的范围扩大到短语、语句中,我们得到的例子就比较丰富了。
11.遵化 河北 冀鲁官话 35 55
12.满城 河北 冀鲁官话 45 22
13.即墨 山东 冀鲁官话 214 31
14.平度 山东 冀鲁官话 214 53
15.牟平 山东 胶辽官话 51 53
16.镇江 江苏 江淮官话 42 35
213 53 43 214 51 213 51 213 51 55 55 213 131 31 55 5
于克仁 (1992)
罗福腾 (1995)
张洪年 (1985)
2 调值完全相同、地域接近的方言点算一个,例如内蒙古的临河、东胜、乌海。 240
2.2 对结果的分析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上+上”变“阴+上”比较广泛地存在于官话方言区和晋语区中,官话方言区中的 西南官话区、中原官话区、冀鲁官话区、胶辽官话区、江淮官话区中都有分布。 第二,变调的类型和方式不一样,下面我们分别讨论。 1.方言点 15(牟平)和 16(镇江)。这两个点虽然单字调调值差异很大,但是在变调方 式上却有共同点,那就是阴+上=阳+上=上+上,三个连调式相同,其中前字变成阳平或一个同 阳平调值比较接近的新调值,所以实际上,“上+上”变成了“阳+上”。 2.方言点 13(即墨)和 14(平度)。这两个点都在山东省,还可以包括莱西。我们同意 亓海峰(1999)的分析,该文认为上上变调的途径是:上+上→阳+上→阴+上。该文还指出, 这种连读变调以词汇扩散的方式发生,日常使用频率高的词语前上先变成阴平,例如“老虎、 小米、手表、蚂蚁、厂长”等,日常使用频率比较低的词前上只有变阳平一种读法,例如“主 考、舞女、冷血”等。 3.方言点 10(平谷)、11(遵化)和 12(满城)。这三个点都在河北省,同属冀鲁官话 区保唐片。从上文对遵化方言的分析中,我们认为存在一种“上+上→阳+上”的变调方式。所 以这三个点上上变调的途径也是:上+上→阳+上→阴+上,与即墨、平度等地的变调途径相同。 4.方言点 6(中阳)、7(神木)、8(包头)、9(临河、东胜、乌海)。这四个点分属山西 省、陕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但它们都是晋语,并且调值很相似。另外,这四个点除了入声 以外的声调同平谷、遵化方言的声调也很近似。平山久雄(1999)对这种类型方言的上上变 调的解释是,上上连读发生变调之初,阴平、阳平中哪个声调的调值接近上声,前上就变成 哪个声调。 5.方言点 2(西安、宝鸡)、3(灵宝)、4(商县)、5(万荣)。这四个点都属于中原官话, 调值上也有相似的地方。平山久雄(1999)对这类方言的上上变调有两种解释,一是前上弱 化变得与阴平接近而合并,二是上上发生变调之初,这种类型的方言有着与目前平谷等方言 相同的调值状态。 6.方言点 1(成都)。成都方言的上声是 53,上上连读,前上变 55 是为了使音高曲线单 纯一些,易于发音。平山久雄(1999:224)有类似的解释。 第三,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汉语北方方言“上声+上声”变成“阴平+上声”有两条途径。 一是前上先变成阳平,再变成阴平的,如上表中方言点 10-16。这主要受“上上相连,前上变 阳平”这条历时音系规则的制约。二是发音时受生理条件的制约,前上直接变成阴平的,如 上表中方言点 1-9。因为上上连读,前上变阳平在整个北方方言中是一条强势的规则,所以, 关于类型二的“上+上→阴+上”与类型一的“上+上→阳+上”有没有关系,我们还需要更多的 材料来讨论,本文因缺乏材料而无法做进一步的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