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设计(优秀6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设计(优秀6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一、导语设计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
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
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的语言”。
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的语言”的说明文《的语言》。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
声屏显示课文朗读。
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翩然(piān)孕育(yùn)簌簌(sù)载途(zi)连翘(qiáo) 萌生(méng)农谚(yàn)纬度(wi)悬殊(xuán shū)侵害(qīn)竺可桢(zhú zhēn)草长莺飞(yīng)销声匿迹(nì)多音字:载zi (登载)(转载)(一年半载)zài (载重)(载人)翘qiáo (连翘)qiào (翘起来)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部编版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文,作者是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他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课文告诉读者,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作者把迷人的大自然景物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基础,全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并用既生动又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及物候学知识,不但能丰富读者的科学知识而且能激发读者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并积累了一些有关说明文的基础知识,上单元我们已经学过几篇说明文,学生对说明文方法、语言特点有了一定了解。
为了更加准确了解本班学生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的预习情况,课前预习设置5个问题:1. 通过预习已掌握的词语和需要讲解的词语;2. 课后练习一的4个小题哪些已经掌握,哪些还需要讲解;(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又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3. 说一说本文语言特色;4. 说明方法哪些需要讲解;5. 预习本文你获得了什么启示?整理统计结果:通过预习自学绝大部分的学生能朗读并理解生字词,能通过筛选信息说出物候是什么,物候学是什么,物候观测有什么作用,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等。
通过同学间相互学习,他们往往能感受到大自然的语言很奇妙,要留心生活,仔细观察等。
但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处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充满激情,富有活力,但是在阅读中往往缺乏理性,对阅读中的感受还是处于表面的浅层次和被动的接受。
他们对于文中说明对象,作者严谨、清晰、准确、求是的科学精神理解是需要教师教学才能掌握的。
因此在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通过层次段落分析,提升理性思维,丰富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三、教学目标科普文章是为了普及一些科学想象或者科学道理,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能掌握这些知识,才算是真正学会了,所以在教学时一定要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语文 5 大自然的语言 详细教案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主要谈的是物候学、地理(地质)学、生态学和古生物学的问题。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这一综合学科的经典文章,说明语言生动、典雅、准确。
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都以“恐龙”为话题切入,讨论的角度却各不相同,但均逻辑严谨,说理充分。
《大雁归来》是一篇生态学“观察手记”,看似只是平淡地记录大雁在春天的北归,背后却蕴含着对自然界一切生命形态的温情和尊重,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与抒情性完美结合的好文章。
《时间的脚印》讲述了岩石的侵蚀现象、水流和风的搬运作用、沉积岩的形成和化石的来源,形象地展现出时间留下的“脚印”,也就是大自然变迁的痕迹。
几位作者善于将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综合地阐明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逻辑周密,说明准确,展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这些文章,不仅是优秀的说明文,也具有散文之美,语言朴素优美,带有“科学小品”的特点,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给人美的享受。
教学本单元课文,要围绕“科学思考方法”这一核心,引导学生去筛选主要信息、理清说明顺序、学习分析推理、理解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等。
同时,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说明文的特点,体会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不同之处,进而体会文章是如何把科学事实和科学道理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在获得美感的同时更好地理解说明文的写法。
本单元写作“说明的顺序”,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能够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确定说明内容,安排合适的说明顺序,培养科学严谨的表达习惯和负责任的写作态度。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的主题切合实际,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阅读5.大自然的语言 2 1.积累生字词,记诵优美的语句。
2.掌握筛选信息的方法,有条理地进行信息提炼。
在筛选信息时,把握文章内容和重点,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27.大雁归来18.时间的脚印1写作 说明的顺序 2 3. 学习运用准确、简明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抽象的科学道理讲得深入人心、富有风趣。
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大自然中的各种语言及其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大自然的声音和景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关注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了解大自然中的各种语言及其特点。
2. 教学难点:(1)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2)对大自然语言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大自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
(2)提问:“你们觉得大自然中有什么语言?”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
(2)教师指名学生朗读,检查字词发音和理解。
3. 学习生词和短语(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学生通过组内讨论,运用生词和短语造句。
4. 探究大自然语言的特点(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大自然语言的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
2. 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生词和短语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短文。
3. 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思考如何保护大自然,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建议。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朗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表现,检查字词发音和理解。
2. 对生词和短语的掌握程度,包括拼写、意义和运用。
3. 小组讨论的成果,评估学生的探究和解决问题能力。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基本规律和现象。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主要内容。
2. 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概念的理解。
2. 如何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打印稿。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
(2)提问:你们对这些现象有什么疑问或想法?2. 阅读理解:(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
(2)学生互换阅读,讨论课文中的内容。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概念。
(2)通过实例,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4. 实践环节:(1)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进行解释。
(2)每组汇报自己的实践结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3)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文内容。
六、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语言,如观察天气变化、植物2. 邀请专家或有相关经验的人士进行讲座,分享更多关于大自然语言的知识。
八、教学反思1. 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筛选课文主要信息,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一、导入新课师:好,上课。
先来看几幅图片,他们都揭示了一种将要发生的自然现象,有谁知道是什么?(屏显图片。
)生1:要下雨了。
师:你通过什么判断的?生1:第一幅燕子飞得很低,这预示着要下雨了;第二幅小鱼跃出水面透气,这也是要下雨的表现;第三幅蚂蚁搬家,也是一样,这些现象都预示要下雨了。
师:非常好,大雨来临之前,燕子、小鱼、蚂蚁的种种表现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现在,我们就跟随竺可桢先生一同去探究《大自然的语言》。
(板书课题、作者。
)师:那么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呢?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想想文章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默读课文时我们要注意: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
(生默读课文。
)师:读完了,想想文章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生2:“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师:这些现象告诉我们什么?生3:这就好像大自然在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师:好,还有吗?生4:“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这些都表明秋天来了。
生5:“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6:“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古代的劳动人民把这些自然现象称作是(物候)。
在第几自然段说明的?生:第三。
师: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
《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既然文章要介绍的是物候知识,为什么不以“物候”或“物候学”为题,而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生1:作者把物候知识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更能吸引读者,引发我们阅读的兴趣。
2024年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新部编本
2024年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新部编本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新部编本,具体章节为第三单元《大自然的语言》。
内容包括:课文《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和《大自然的声音》,以及相关语文园地练习。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学会生字词,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
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让学生描述秋天的特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大自然的语言。
2. 课文学习:b. 课堂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举例说明。
c. 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d. 学习生字词,让学生用生字词造句。
3. 例题讲解:以《听听,秋的声音》为例,讲解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表达。
4. 随堂练习:学生仿写一段描绘秋天的文字,教师点评并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课文《大自然的语言》2. 生字词:落叶、金黄、丰收、硕果、凉爽、秋风、菊花、雁南飞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秋天的景象”为主题,写一篇描绘秋天的短文。
2. 答案示例:秋天来了,树叶换上了金黄色的衣服,大地变得五彩斑斓。
丰收的季节,稻谷笑弯了腰,硕果累累的果实挂满枝头。
秋风送爽,吹走了夏日的炎热,带来了凉爽的气息。
菊花盛开,五彩缤纷,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大雁南飞,告诉我们冬天即将来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掌握课文内容,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表达?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3.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024年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反思
2024年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大自然的语言》。
具体内容包括:课文《大自然的语言》及课后练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课文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生字词的掌握。
难点:理解并运用大自然的语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了解。
3.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大自然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大自然的美妙。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大自然的语言,如风雨、雷电等。
5. 例题讲解:选取课后练习中的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和示范。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大自然的语言》2. 主要内容:生字词:暴风雨、雷电、彩虹、四季等。
大自然的语言:风雨、雷电、四季变化等。
课文结构:总分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思考并举例说明大自然中的语言。
(3)结合课文,谈谈你对大自然的认识。
2. 答案:(1)课后练习中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和词义。
(2)例如:春天,万物复苏,鸟语花香;夏天,骄阳似火,蝉鸣蛙声;秋天,硕果累累,落叶归根;冬天,白雪皑皑,北风呼啸。
(3)大自然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关爱自然,保护环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实践情景引入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
但课堂讲解部分时间较长,导致随堂练习时间较短,今后要注意调整课堂节奏。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编】一. 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中各种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生物之间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从而增强对大自然生物的兴趣和认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生物之间的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基础,对大自然充满好奇。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某些专业术语的理解存在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耐心讲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实例分析较为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实例的引入和分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掌握相关专业术语。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
2.教学难点:对某些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生物之间的互动关系。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讨的兴趣。
3.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例资料,用于教学演示。
2.准备PPT,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图片。
3.准备生物模型或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物结构。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大自然中的生动实例,如蜂鸟的振动翅膀、蝴蝶的颜色变化等,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生物之间的交流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掌握生物之间信息交流的种类和特点。
在此过程中,注意讲解相关专业术语,如“触角”、“信息素”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其他生物之间的交流方式。
《大自然的语言》 教案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自然中的一些基本生物特征和生存方式。
2.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生物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和尊重生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 生物的生存方式:捕食、共生、寄生、竞争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存方式。
难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物的生存方式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中的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中的生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生物的基本特征: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营养需求、呼吸、排泄、应激反应、生长繁殖等。
3. 生物的生存方式: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生物的生存方式,如捕食、共生、寄生、竞争等,并分析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身边的生物,举例说明其生存方式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5. 总结与反思:通过提问和回答,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存方式对于生物生存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尊重生命。
6.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观察和记录一种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存方式,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生物基本特征和生存方式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身边生物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生物图片和案例资料。
2. 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答案。
3. 准备教学PPT和投影仪。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教案第一章:了解大自然的语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存在的各种语言形式。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语言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大自然中的声音、光线、颜色等语言形式。
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大自然语言的多样性。
1.3 教学活动: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听一听、看一看大自然中的语言。
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大自然语言。
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大自然语言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章:声音的大自然语言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在大自然中的作用和形式。
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大自然中不同生物的声音特点和意义。
通过音频、视频等展示大自然中各种声音。
2.3 教学活动:学生听音频、视频中的大自然声音,并尝试模仿。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声音的特点和意义。
第三章:光线的大自然语言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光线在大自然中的作用和形式。
培养学生对光线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大自然中光线的变化和意义。
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大自然中各种光线的现象。
3.3 教学活动:学生观察周围的光线变化,并记录下来。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光线在不间、地点的特点和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光线在大自然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第四章:颜色的大自然语言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颜色在大自然中的作用和形式。
培养学生对颜色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
4.2 教学内容:介绍大自然中颜色的变化和意义。
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大自然中各种颜色的现象。
4.3 教学活动:学生观察周围的植物、动物等颜色变化,并记录下来。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颜色在不同生物、环境中的特点和意义。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总结大自然语言的学习内容。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语言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5.2 教学内容:回顾和总结声音、光线、颜色等大自然语言的特点和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欣赏大自然语言。
5.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大自然语言的学习内容和感受。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8、《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是一首知识性小诗,它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
不论是什么样的语文学习基础的孩子在接触本文时估计都会很容易被这首小诗简洁的文风、活泼的文字所吸引。
而且这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小诗,无论是在识字、阅读与理解感悟上都不会给学生形成太大的障碍,课堂上所需要教师去做的就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读书时间,尤其是朗读的时间,让学生悄然走入这份大自然的召唤书中,去观察思考、去读懂妙不可言的自然之语,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教学目标:1、认读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3、发现诗歌中规律性的语言现象,仿照诗歌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教学难点:发现诗歌中规律性的语言现象,仿写诗歌。
教具学具: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1、大家都知道人是万物之灵,人才有语言,可是大自然也会说话,也有自己的语言,只要有心,大自然的语言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看一段视频。
(课件1)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呢?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呢?让我们一起学习戴巴棣的诗歌《大自然的语言》2、板书。
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梳理问题师:大部分同学们都已经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接下来我将请同学们来开火车朗诗歌。
为了读得更好,我们先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一下。
(1)学生练习读,开火车朗读诗歌。
出示听的要求:请从声音、表情、正确、流利、有感情等方面进行评价。
(2)学生互评。
(3)认读词语:出示:大雁庐山鉴别风筝皇冠视而不见斗转星移妙不可言(4)交流自己不懂得问题。
三、“提示”引路,自读探究1、出示自学提示:快速默读全诗,自主探究以下问题。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中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修辞手法是文学创作中用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如比喻、拟人等。它们能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提升文学作品的感染力。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修辞手法应用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修辞手法如何描绘出大自然的生动画面,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对自然美的感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比喻和拟人这两个重点修辞手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实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并学会运用这些手法。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大自然语言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描绘自然现象。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修辞手法来描述一个自然现象。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大自然语言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写作技巧: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学习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悟。
4.口语表达: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学会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大自然的美。
5.课后作业:结合课文,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提高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本节课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培养写作技巧和口语表达能力。
4.增强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通过学习课文中对自然现象的描绘,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培养文化自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优质课教学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优质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以及这些声音背后的意义。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大自然中各种生物的声音特点,以及如何去倾听和理解这些声音。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和生物的智慧。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大自然和生物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大自然中各种声音的认知可能较为有限,对于如何去倾听和理解这些声音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大自然中各种生物的声音特点,学会如何去倾听和理解这些声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倾听和分析,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观念,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了解大自然中各种生物的声音特点,学会如何去倾听和理解这些声音。
2.突破策略: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倾听和分析大自然的声音,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各种大自然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观察、倾听和分析声音。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寻找答案,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大自然声音的素材,如音频、视频等。
2.准备一些关于大自然生物的图片,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3.准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或视频素材,播放一些大自然的声音,如鸟鸣、水流、动物的叫声等。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大自然的语言,引发他们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关于大自然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第 1 页 共 4 页 5 大自然的语言1.筛选课文主要信息,了解物候知识和物候学的研究意义。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
3.品味本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4.积累物候知识,培养重观察、讲实证的科学态度。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提示:教师展示有关物候图片或者视频提示:教师展示有关物候图片或者视频) )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着紧密的关系。
大自然仿佛会说话似的,会告诉我们许多有关气候的信息,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生产。
那么,我们如何来看待物候现象呢?它又是怎样一回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我们如何来看待物候现象呢?它又是怎样一回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大《大自然的语言》,共同探讨大自然的奥秘。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资料助读,了解文学、文化常识1.人物介绍。
竺可桢竺可桢(1890.3.7(1890.3.7(1890.3.7——1974.2.7)1974.2.7),,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
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2.事理说明文。
定义: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
也就是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方位、类别、功能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概念、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目标导学二:筛选信息,明确说明对象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明确: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人教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难点解析:学生需要学会从繁杂的自然现象中,抽象出具有规律性和代表性的语言信息。
c.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进行实例分析。
-难点解析:学生需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的自然现象分析中,这对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d.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探索大自然的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大自然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大自然的语言这一主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实例分析和实践活动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这让我深感欣慰,也让我意识到大自然语言这一教学内容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性。
课堂上,我尝试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大自然语言的多样性。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然而,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对一些难点内容的理解仍不够深入,这说明我在讲解过程中可能需要更加细致、生动,以便帮助学生克服理解障碍。
d.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他们主动观察、探索大自然的习惯。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大自然的变化和信号?”比如,春天树叶变绿、鸟儿迁徙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奥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的: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学习重点: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课前写话、引入新课:
请学生描写当天天气。
并请学生发言。
二、学习课文第1、2、3段——品味语言
[一]研读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试说一说。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
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
夏天——“植物孕育果实”;
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
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2、我们学过多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你能不能写出描写这四个季节的一两季诗句。
参考:
春天——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秋天——晴空一鹤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其中“早莺争暧树”、“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信息,大自然就是这样,以它独特的语言和我们交流,只要认真倾听,你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
板书课题。
3、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季节特点?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自由发言。
参考:
(1)“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
(2)“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3)“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4)“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
(5)“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二]、研读第二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2 段。
提问:课文中写道:“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
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句话:也可以改作:“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赶快割麦插禾。
”
请学同们看看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1)区别:第一句只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第二句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
(2)认为第一句好,句子形式有变化,活泼。
第二句子整齐美。
[三]研读第3段
请一学生朗读,思考: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讨论明确:
物候——“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人民称它为物候。
”
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
我们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物候学知识,为什么不用“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作标题,而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而另两显得呆板、乏味。
三、练笔:二选一
(1)把你课所写的短文进行再加工。
别忘了运用一些修辞方法。
(如比喻、拟人、排比)(2)从下边词语中任选五个写一段话。
苏醒冰雪融化草木萌发销声匿迹周而复始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翩然归来风雨载途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