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归因效应

合集下载

归因理论教学实践(3篇)

归因理论教学实践(3篇)

第1篇摘要:归因理论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解释了人们如何解释和预测他人的行为。

在教育实践中,归因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情绪和行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出发,探讨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一、引言归因理论是心理学家海德(Heider)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主要研究人们如何解释和预测他人的行为。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会根据行为的内外部因素,对行为结果进行归因。

在教育领域,归因理论的应用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情绪和行为,从而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1. 归因的定义: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2. 归因的分类:归因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内部归因是指将行为原因归因于个体内部的因素,如能力、努力等;外部归因是指将行为原因归因于个体外部因素,如任务难度、环境等。

3. 归因效应:归因效应是指人们对行为结果的归因会影响其后续行为的表现。

三、归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1. 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1)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设置合理的任务难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设置适当难度的任务,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提供成功案例:教师可以分享成功学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 培养学生的努力归因努力归因是指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自身的努力程度。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努力归因:(1)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努力程度是影响成功的关键因素,而不是运气或天赋。

(2)鼓励学生面对失败:当学生遇到挫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失败原因,从中吸取教训,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3)培养学生的坚持性: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坚持不懈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意志力,让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的心态。

谈归因理论及其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谈归因理论及其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谈归因理论及其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内容摘要:归因理论是一种解释人的行为成功与失败原因的动机理论,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广泛,重在运用归因的理论去认识、分析、调节、监督学生的学习行为。

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归因理论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正确使用期望效应和行为暗示,积极调控情绪,灵活地调整行为结果。

关键词:归因理论现代教育教学积极归因情绪归因理论是解释人的活动成功与失败原因的动机理论,通过改变人们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来改变和调整人的行为的理论。

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F·海德在1958年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中首次提出归因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韦纳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他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解释成功或失败的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

根据控制点维度,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

根据稳定性维度,将原因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

根据可控性维度,将原因分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这一关系表示为成功与失败的归因。

在教育中的应用,即用归因的理论去认识、分析、调节和监督学生的学习行为。

强调自我努力感的归因,是符合个体归因变化的规律和学生学习的现实表现。

对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归因方法,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反应、期望、自信心及成就动机等。

归因理论的基本模型显示了不同归因带来的一系列反应,反过来,学生的情绪反应、教师的期望及以后的行为结果也会对学生的归因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

引导学生积极归因就归因方式而言,韦纳区分了三个归因维度及特定归因。

特定归因是具体而个别的原因,如能力、努力、运气及任务难度等。

如果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如能力,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增强期望水平,激发学习动机,从而强化为成功的行为结果。

因为能力是个体内部的稳定因素,由能力所获得的成功使学生更具有优越感和自豪感,因而这种归因会带来一系列的积极效应。

积极的归因模式 皮格马利翁效应

积极的归因模式 皮格马利翁效应

积极的归因模式皮格马利翁效应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积极的归因模式与皮格马利翁效应引言在人类行为心理学中,积极的归因模式和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归因的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

归因的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

归因的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归因的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引言:教育心理学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旨在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其中,归因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对教育心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为读者解释归因的概念,并探讨其在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

一、归因概述归因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Fritz Heider提出,指的是人们对事件成因的归因过程。

简而言之,就是我们为某一事件或行为找出的原因。

例如,当学生取得好成绩时,我们可能会将其归因于学生的努力和智力等因素;当学生取得差成绩时,我们可能会将其归因于不良的学习环境或者缺乏动力等因素。

归因的核心在于理解和解释事件的产生原因,从而影响人们的情绪、行为和态度。

二、内在归因与外在归因在归因理论中,我们通常将归因分为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

内在归因指的是将事件的结果归因于个体内部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智力、能力、个性等因素。

而外在归因则是将事件的结果归因于外部的环境因素,如任务难度、机会等。

例如,当一名学生取得好成绩时,如果我们将其归因于学生自身的智力和努力,这就属于内在归因。

而如果我们将其归因于老师的教学水平或者学校的教育资源,这就属于外在归因。

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侧重于个体的内部特征,而后者强调环境的影响。

三、归因的心理效应归因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还会对我们的情绪、行为和态度产生影响。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归因会产生以下几种心理效应。

首先,内在归因会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当个体将成功归因于自身的能力和努力时,会认为自己是能够成功的,从而提升了自我效能感。

这种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有助于个体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更加自信和积极。

其次,外在归因会降低个体的自主性。

当个体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时,会产生一种被动的态度,认为自己对事件结果的影响甚微。

这种被动的态度会削弱个体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使其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缺乏积极的应对策略。

最后,稳定性归因和可控性归因会影响个体的情绪状态。

动机理论之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动机理论之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动机理论之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第一节归因与归因理论一、归因的基本概念归因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的过程。

归因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例如,上课时有一位学生迟到了,这时,大家都会对这个事件作出解释,有的人会想,他可能是睡过头了;有的人猜测,可能是遇上堵车了等等,无论最终将原因归结为什么因素,这种探索原因、寻求解释的过程就是归因。

每个人都会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进行原因的分析,只不过有时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

一般而言,当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时,人们更有可能去推测其中的原因。

这正如一向成绩好的学生考了高分,大家可能习以为常;但如果一向成绩不好的学生考了高分,大家都会感到很好奇,于是会推测其原因。

根据归因者与行为者的关系,归因可以分为自我归因和他归因。

自我归因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原因的分析,他归因指个体对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

在前一种归因中,归因者和行为者是同一个人,而后一种归因中,归因者和行为者不是同一个人。

也就是说,别人的行为、自己的行为都有可能成为人们进行归因分析的对象,归因未必都是针对自己的行为来进行的,也未必都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别人的行为进行分析,人们既可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原因分析,也可能对别人的行为进行原因分析。

归因反映的是个体对于引起某个事件原因的认识,因此,由归因所得出的原因其实是个体的一种主观解释,未必是引起事件的真正原因。

但是,这种未必正确的主观解释往往比真实的原因更能影响个体的情绪、行为等各个方面。

例如,我们假设这样一种情境:叶子这次考试不及格,于是她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太笨、能力很差;其实她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智商高达120,她的低分纯属教师判卷错误。

在这个情境中,客观的原因是教师的失误,叶子主观的解释是自己的能力低──显然这是一个错误的解释;但在这两种原因中,影响叶子的是后者──由于她觉得自己笨,所以感到自卑、自责,觉得无颜见人;而不是因为教师的错误而感到愤怒。

简述动机的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简述动机的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简述动机的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动机归因理论:美国的韦纳。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

理解学生对成功或失败所给予的原因或归因是一种鉴别控制学生行为的动机类型的方法。

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就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

教育意义: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

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

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的进步与努力程度,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

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以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以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2)学生对能力的可控性具有不同的理解。

能力虽然是相对稳定的,但并非完全不可控的,能力的增强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和受教育的结果。

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激励学生加倍努力学习。

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美国-马斯洛:七种基本需要: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生长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在学校中,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在某种程度上与那些缺失需要(特别是爱和自尊的需要)未得到充分满足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

哪些无法确定自己是否让人(特别是教师)喜欢或不知道自己能力高低的学生,往往会作出较“安全”的选择,即随大流,为测验而学习,而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

因此,在马斯洛看来,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首先要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公正的,是热爱和尊重自己的,不会因为自己出错而被嘲笑和惩罚。

简述动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教育意义?自我效能感理论: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

最早由班杜拉提出。

行为主义的基本论调:当前行为的结果强化了未来的行为。

心理学之归因.

心理学之归因.

因为性格内向,所以多有理智的、有意识的倾向,会逐一仔细的,有意识的分析自己的心身现象,寻找产生的原因,容易对自己感到不满。

在人际关系方面,坦率的人在上级面前尽管拘束,但不会介意,可是神经质者则会逐一意识到自己举止笨拙,表情呆板,脸上发烧等,于是更加拘谨。

三、强烈的完善欲内向型的另一方面是一种极强的自我发展欲望,而且是理智的,意识性的,所以对自己的身心状态和工作要求标准高,往往把一些微不足道的缺点夸大成重大问题而烦恼。

如果强烈的过分欲太过分就会成为完善主义者,对任何事都力求完美而烦恼。

四、敏锐的感受性神经质者具有比一般人敏锐的感受性,他们更容易感到不安和痛苦,一旦执着于此,其对此敏感会加倍痛苦。

五、没有反社会的倾向神经质者,因为症状而变得消极,在某种程度上会对社会产生不满,但没有反社会的倾向,可以说他们不会成为罪犯。

也可以说,他们是具有上等素质的人。

类型:(1)普通神经质:即神经衰弱,包括失眠症、头痛、头重、头脑不清、感觉异常、易兴奋、易疲劳、脑力减退、乏力感、胃肠神经症、劣等感、不必要的忧虑、性功能障碍、眩晕、书写痉挛、耳鸣、震颤、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2)强迫观念症(包括恐怖症):包括社交恐怖(赤面恐怖、对视恐怖、自己表情恐怖等)、不洁恐怖、疾病恐怖、不完全恐怖、学校恐怖、尖锐恐怖、高处恐怖、杂念恐怖等;(3)发作性神经质:心悸发作、焦虑发作、呼吸困难等。

森田疗法的着眼点在于陶冶疑病素质,打破精神交互作用,消除思想矛盾。

其治疗原理可概括为两点:1.“顺应自然”的治疗原理。

森田认为,要达到治疗目的,说理是徒劳的。

正如从道理上认识到没有鬼,但夜间走过坟地时照样感到恐惧一样,单靠理智上的理解是不行的,只有在感情上实际体验到才能有所改变。

而人的感情变化有它的规律,注意越集中,情感越加强;听其自然不予理睬,反而逐渐消退;在同一感觉下习惯了,情感即变得迟钝;对患者的苦闷、烦恼情绪不加劝慰,任其发展到顶点,也就不再感到苦闷烦恼了。

学生学业成就归因倾向及其效应的研究

学生学业成就归因倾向及其效应的研究

学生学业成就归因倾向及其效应的研究学生学业成就归因倾向研究是指研究学生对自己学业成就的原因解释倾向,即学生将自己学业成就的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哪些因素。

学生的学业成就归因倾向可以分为内因归因和外因归因。

内因归因指的是将学业成就的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态度、努力程度等因素;外因归因指的是将学业成就的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教师、环境、运气等。

学生的学业成就归因倾向会对其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满意度和学业成就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学生的内因归因倾向会增强其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使用,提高其学习满意度和学业成就。

而学生的外因归因倾向会减弱其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使用,降低其学习满意度和学业成就。

因此,研究学生学业成就归因倾向及其效应,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并为教师、家长和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研究学生学业成就归因倾向及其效应,还可以帮助学校和教育研究机构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育政策和教学活动。

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强调学生的能力和努力程度等内因因素来增强学生的内因归因倾向,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业成就。

教育研究机构可以通过研究学生学业成就归因倾向及其效应,为学校和教师提供有效的教育政策和教学建议。

另外,研究学生学业成就归因倾向及其效应,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

例如,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业成就归因倾向,可以了解学生对自己学业成就的认识和评价,从而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总之, 研究学生学业成就归因倾向及其效应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业成就,以及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育政策和教学活动都有重要意义。

研究结果可以为教师、学校和教育研究机构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业成就。

此外,研究还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班级管理与课堂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班级管理与课堂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班级管理与课堂管理的联系与区别第一篇:班级管理与课堂管理的联系与区别班级管理与课堂管理的联系与区别班级管理与课堂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和岗位职责,而课堂管理却是任课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部分。

前者的目标是形成一个“团结友爱,严肃活泼”的班集体,后者的目标是为有效教学创造必要的条件。

二者的联系就在于:班级管理的成功有助于课堂管理的成功。

一个学风优良、积极向上、和谐融洽的班集体无疑会使得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乐于参与,并彼此支持和欣赏。

当然,有效的课堂管理也会积淀成为良好的班风,有助于形成健康的舆论和气氛,从而有助于提升班集体的凝聚力。

一个激励有方、组织有序的课堂有助于营造有效的学习环境和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相反,一个枯燥、无序的课堂对学生的学习和全面成长将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由于当今中国学校教育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课堂教学,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更为密切了。

班级管理和课堂管理有一些共同的原则和行之有效的策略。

班级不仅是一个生活的共同体,也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有着“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功能。

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班级作为学习共同体和生活共同体,是在共享性的、协作性的学习活动中和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班级管理的效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个人的声望。

优秀教师的声望往往先于他们的个人形象而广为传播。

因此,同事之间的相互欣赏和支持就变得非常重要。

每个学期开学的第一天教师就要和学生一道制定班级的规章制度,并且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予以强化。

你要不断地检查学生对班规的理解情况,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班级成员之间的社会性互动对于知识的建构有极重要的意义,这其中有反馈、强化、修正、丰富、重组。

德育教育中常用的八种心理学效应

德育教育中常用的八种心理学效应

德育教育中常用的八种心理学效应德育教育中常用的八种心理学效应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品德修养,德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采用心理学效应来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行为。

以下是德育教育中常用的八种心理学效应。

1. 权威效应权威效应是指个体对于权威的认同和尊重,因为权威的存在,个体更容易接受和遵循权威的言行。

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可以充当权威的角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 社会认同效应社会认同效应是指个体在群体中为了适应社会规范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培养良好的班级氛围和团队精神,促使学生积极参与道德行为,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和信念。

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和适当的赞扬,提高学生对自己道德行为的自信心,增强他们积极参与道德实践的意愿和能力。

4. 惩罚效应惩罚效应是指个体在受到负面后果后,对于产生该后果的行为反应产生避免行为的倾向。

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可以采用适当的惩罚方式,让学生认识到错误行为的后果,引导他们改正错误,避免将错误行为再次发生。

5. 反向效应反向效应是指个体在通过禁止或限制某种行为后,反而对这种行为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和需求。

在德育教育中,教师需要避免过度限制学生的行为,以免引发逆反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可以更好地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6. 充实感充实感是指个体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奋斗后,对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充满满足感和成就感。

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设定目标和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增强他们对道德行为的追求和热情。

7. 共情效应共情效应是指个体对他人情感状态的感同身受和理解。

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他人的处境,培养他们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人文关怀。

8. 归因效应归因效应是指个体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的解释和评估。

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道德行为的原因和结果进行深入思考和评估,使他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和价值。

韦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

韦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

韦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归因理论是指说明和分析人们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人们用它来解释、控制和预测相关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因而也称“认知理论”,即通过改变人们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来改变和调整人的行为的理论。

归因理论是在美国心理学家海德的社会认知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经过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斯和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安德鲁斯等人的推动而发展壮大起来的。

根据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的归因理论,人通过两种主要的归因方式去解释自己或其他人的行为。

把事情的起因归因在行动者的性格,态度,或人格而导致的。

比如说,当一个小孩哭时,如果我们把他哭得原因归因为那小孩调皮,无理取闹什么的,这就是一种内向归因,因为我们把小孩哭的行为看作是他的人格问题。

把事情的原因归咎于行为者的外部因素或情况。

回到前面的例子,如果我们把孩子的哭闹归因于孩子饿了或者不舒服的时候确实会哭,那么我们的归因风格属于外向归因。

韦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 11. 基本归因错误指人们在评估他人的行为时,即使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但仍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2. 自我服务偏见意味着个人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

3. 判断他人时常走的捷径(1)选择性知觉,指观察者依据自己的兴趣、背景、经验和态度进行的主动选择。

(2)光环效应(Halo effect)是指根据个体的某一特征(如智力、社交活动、外貌)形成整体印象。

(3)对比效应,指对一个人的评价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它常常受到最近接触到的其他人的影响。

(4)定型效应,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些知觉对象的形象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

(5)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人对人的知觉中留下的第一印象能够以同样的性质影响着人们再一次发生的知觉。

归因研究虽然一直相当活跃,但归因理论真正对教育领域产生影响并不很早,这种影响始于韦纳。

归因方式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归因方式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1.归因方式对学习动机的影响首先,稳定维度而言,学生将成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对未来结果的期待与目前的结果是一致的,会增强学生的自豪感或自卑感;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对以后成败的预期影响较小.其次,内在性维度而言,如果学习者将成功归因于自身内在的因素(能力,努力,身心状态),学习者会产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如果学习者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机体外在因素(任务难度,运气,外界环境),则学习结果不会对其自我意象产生什么影响..最后,可控性维度而言,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努力),学习者会对自己充满信心或产生一种犯罪感;反之,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因素(能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则会产生感激心情或仇视报复情绪.2.归因方式的不同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实际意义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进行归因.1. 个体心理:2、心理过程:3、心理特征:4、意识:5、心理学:6、高等教育心理学:7、实验法:8、观察法:9、调查法:10、教学效能感:11、教学反思:12、教学监控能力:13、学习:14、社会学习论:15、认知—结构理论:16、意义学习:17、先行组织者:18、认知结构:19、学习动机:20、归因:21、需要层次理论:22、自我效能理论:23、学习迁移:24、形式训练说:25、共同要素说:26、概括说:27、关系转化说:28、经验整合说:29、知识理解:30、智力技能:31、干扰说:32、陈述性知识:33、程序性知识:34、策略性知识:35、学习策略:36、元认知策略:37、复述策略:38、精加工策略:39、组织策略:40、问题解决:41、问题表征:42、创造性思维:43、现实自我:44、投射自我:45、理想自我:1. 简述不同心理学派的理论观点?2.高等教育心理学学科特征和内容体系学科特征:3.高等学校教育心理学的作用4.教学效能感对教学活动的影响5.教学反思的基本过程和方法6.教学监控能力的作用:7.简述大学生学习的特点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9.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10.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动机11.如何进行正确的归因:12.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3.学习迁移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14.促进学习迁移的有效措施15.大学认知发展的特点15.影响知识记忆的因素:16.遗忘曲线说明了什么,17.促进大学生元认知策略的教学措施18.创造性思维的特点:19.如何训练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问题解决的主要策略:11111120.如何培养大学生的额创造性思维21.自我意识的结构22.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23.大学生自我教育措施:24.态度和品德的区别和联系25.道德价值观辨析论,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品德教育!!!26.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与原则27.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28.大学生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29学习理论55530信息加工32试述强化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实现理论及自我效能理论的主要观点。

浅谈归因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_张小玲

浅谈归因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_张小玲

浅谈归因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张小玲(湖南财经学院 成人教育学院,湖南长沙410079) [摘 要]归因理论的内容有:心理活动的归因、行为的归因、期望和预测。

归因理论把人们的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因素:努力、能力、难度和机遇。

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归因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活动之中,能有效地指导教育者的教学行为和受教育者的学习行为,有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关键词]归因理论;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46(2000)03-0015-03 归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海德、罗斯和安德鲁斯共同研究而形成的,它是一种建立在社会认识和人际关系理论基础之上的关于人们行为因果关系的理论。

在学校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工作者能否对教育行为的成功或失败进行正确的归因,能否正确运用归因理论为自己的教育活动服务,往往对整个教育教学的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归因理论概述归因理论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心理活动的归因,即关于人的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2)行为的归因,即根据行为和结果对行为者稳定的心理特征、素质或个性差异作出合理的因果推论;3)期望和预测,即从过去的一定行为和结果推测在某种状况下可能会发生的情况。

任何行为的归因可分为两种类型:外部归因(情境归因)和内部归因(主观倾向归因)。

前者是指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外界环境,后者是把个人的主观因素如信仰、态度、性格等作为个人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依照此理论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成功失败归因模型。

韦纳认为,人们的成功或失败主要归因于四个因素:努力、能力、难度和机遇。

四者可划分为内外因、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维度。

从内外因看,努力和能力属于内因,难度和机遇属于外因;从稳定性看,能力和难度属于稳定因素,努力和机遇则属于不稳定因素;从可控性看,努力是可控的因素,难度和机遇则是不可控因素,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借鉴归因理论激发学习动机

借鉴归因理论激发学习动机

借鉴归因理论激发学习动机常州市武进区前黄初级中学周仁忠所谓归因理论,就是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因果关系的动机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认为,一般地说,人们常把自己的成功或失败归结为个人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和运气四个因素。

学习动机是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

归因理论研究发现,个体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分析广泛影响着他们后来行为的动机。

不同的归因方式,对个体所产生的效应极不相同。

在课教学中,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归因理论,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正确归因,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那么,如何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归因倾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能力归因当学生倾向于能力归因时,成功总认为是自己的头脑聪明、能力较强,骄傲自满的情绪便潜滋暗长;失败就会认为是自己脑子笨,能力差,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心理。

这样的归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教师必须努力消除这种归因方式给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

在对难题的分析讲解时,教师应先启发学生思考,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加以点,引导学生最终得出结论。

让归因于能力差的学生能够认识到,只要掌握了分析问题的方法,自己也能够与他人一样得出正确结论。

这样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回答。

难度较大的题,通常让归因于能力强的学生回答,在肯定他们的答案的正确合理的同时指出还存在的不足,或表述不够确切,或考虑问题不够全面等,从而让他们认识到学无止境的道理,不断认真努力地学习。

难度不大的题,通常让归因于能力差的学生回答,并充分肯定他们答案中的正确的、合理的地方,从而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能力,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克服消极的自卑心理。

二、努力归因当学生倾向于努力归因时,成功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并会鼓励自己继续努力,并期望获得更大的成功;失败认为是自己不努力或努力不够造成的不良后果,认为自己今后只要努力,相信也一定可以获得成功。

教育教学中的心理效应ppt

教育教学中的心理效应ppt

经典心理实验




1957年,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的实验。他编撰 了两段描写一个名叫吉姆的男孩的生活片断的 文字。第一段描写成热情、外向的人,另一段 文字则相反,把他描写成冷淡而内向的人。然 后呈现给四组被试。 第一组:先呈现第一段,后呈现第二段。 第二组:先呈现第二段,后呈现第一段。 第三组:只呈现第一段。 第四组:只呈现第二段。
概念
连锁塑造效应就是通过小步骤反馈
来达到学习目标,也就是说,首先 要把目标分成几个小目标,每次完 成一个小目标就要及时进行反馈或 强化,最终实现大目标。
应用

某孩子贪玩,不能安心坐下来写作业。开始时 只让孩子学习10分钟,完成后,允许他做15分 钟他喜欢的事情作为奖励。经过一段时间,他 已经能够坚持10分钟学习了,再要求他连续学 习15分钟,如能达到,就让他自由活动10分钟 或者给予其他奖励。这样逐步要求,使他不断 增加认真学习的时间,最终养成长时间学习的 习惯。(阳性强化法:鼓励积极行为、漠视淡 化消极行为)
警惕归因偏差
教师容易把学生出现的问题归结于学生自身的 因素,而不是教师方面的因素。很少认为是自 己的教学态度和方法有问题。把问题的责任推 给了学生,放弃教育者的应负责任。 教师对优秀生和后进生的归因不一样。当优秀 生做了好事或者取得好成绩时,教师往往归因 于能力、品质等内部因素;当后进生同样做了 好事或者取得好成绩时,往往被教师归因于任 务简单、碰上了运气等外部因素。(“肯定 是抄的”)
教育教学中的心理效应
主讲:张朴伟 教育心理学高级教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前言
心理学太抽象,太枯燥了,没什么用! 概念太多,也不知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怎么用。 一方面,心理学的科学规律、效应和法 则汗牛充栋,严肃的面孔让人望而生畏; 另一方面,教师们又特别重视心理学, 急需心理学的科学引领。

不同归因取向的表扬对儿童遭遇失败前的影响效应

不同归因取向的表扬对儿童遭遇失败前的影响效应

不同归因取向的表扬对儿童遭遇失败前的影响效应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遇到失败是难以避免的。

如何对待失败,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态度产生深远的影响。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对于成功或失败的解释方式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动机和学习成果。

因此,在面对儿童遭遇失败的情况时,不同的归因取向的表扬方式会对其产生不同的影响效应。

一、固定归因取向的表扬固定归因取向的表扬是指将儿童的失败归因于固定、不可变的个人特质,比如智力或能力。

这种表扬方式往往会给儿童传达出一个错误的信息,即他们的能力是固定的,无法改变。

这样的表扬方式可能导致儿童对失败感到沮丧和无助,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降低他们的动力和积极性。

二、过程归因取向的表扬过程归因取向的表扬是指将儿童的失败归因于可变的因素,比如努力程度或策略选择。

这种表扬方式强调了儿童在过程中的努力和付出,而非他们的天赋或能力。

这样的表扬方式鼓励儿童相信他们可以通过努力和改变策略来提高自己的表现。

这种积极的表扬方式会促使儿童更加努力地面对失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三、混合归因取向的表扬混合归因取向的表扬是将儿童的失败归因于既不完全可变又不完全固定的因素。

这种表扬方式认可了儿童的个人特质,同时也关注了他们的努力和过程。

这样的表扬方式平衡了天赋和努力之间的关系,既激发了儿童的积极性,又肯定了他们的天赋和能力。

这种综合性的表扬方式可以帮助儿童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学习态度。

综上所述,不同归因取向的表扬方式对儿童遭遇失败前的影响效应存在明显差异。

固定归因取向的表扬容易给儿童灌输错误的观念,影响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心理健康;过程归因取向的表扬强调儿童的努力和付出,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混合归因取向的表扬则平衡了天赋和努力之间的关系,帮助儿童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学习态度。

因此,家长和教师在表扬儿童时应该注意采用过程归因取向或混合归因取向的表扬方式,以促进儿童的积极发展和学习成长。

教育学心理学效应大全

教育学心理学效应大全

赫洛克效应赫洛克效应是指及时对工作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工作动机,对工作起促进作用.适当表扬的效果明显优于批评,而批评的效果比不予任何评价的好.扇贝效应临时抱佛脚、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开夜车学习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边际递减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

穷人没鞋子,得到第一双鞋子感觉无价之宝,随后再得到第二个鞋子的时候感觉价值没这么贵重了.蝴蝶效应一个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可能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戏称为“龙卷风”或“风暴”。

霍布森选择效应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上一个条件,即只许挑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

对这种无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对于个人来说,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就不可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道理很简单,任何好及坏、优及劣,都是在对比选择中产生的,只有拟定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方案对比选择、判断才有可能做到合理。

如只有在许多可供对比选择的反感中进行研究,并能够在对其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判断,才算得上判断。

因此,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就等于无法判断,就等于扼杀创造。

超限效应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皮格马利翁效应(比马龙效应、期待效应、比马龙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

赞美可以改变一个人,说他这个人有特别的天赋,然后这个人就觉着自己不一样,努力学习,最后结果是成功。

南风效应(南风发展、温暖效应)多注意解决下属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下属真正感受到管理者给予的温暖。

在处理人及人之间关系时,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

要采取温和的方法.霍桑效应当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者观察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的效应。

教学中的归因与期待效应

教学中的归因与期待效应

作者: 沈贵鹏
作者机构: 盐城师专
出版物刊名: 外国中小学教育
页码: 17-19页
主题词: 期待效应 教学研究 罗森塔尔 教学事故 逻辑联系 理论体系 定向作用 皮格马利翁效应 学业成功 性别差异
摘要: 一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由美国心理学家掀起的归因与期待效应的研究热潮,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较大反响,近年来也逐渐受到我国心理学界、教育界的重视,并且在中小学的教学研究等领域得到较广泛的应用。

笔者认为,归因理论与期待效应作为两种理论体系,其理论模式并非孤立无缘,而具有不可分割的逻辑联系,这一点恰恰是我国诸多理论工作者所忽视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中的归因效应
汪潮
归因就是寻找原因。

归因理论是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因果关系的理论。

对行为结果的不同归因,会直接影响随后的行为倾向和方式,这就是归因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海德认为,影响人们的行为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外界环境和主观条件。

如果把行为结果的原因归结为任务的难度、运气和奖励等外界因素,称之为外归因;如果把行为结果的原因归结为人的主观因素,如能力、动机、兴趣、气质和性格等,称为内归因。

根据研究,学生对学习行为结果的不同归因会影响以后的学习积极性。

主要情形是:1、如果学生把学习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不够”等内部稳定因素,那么这种归因会增强学习活动的坚持。

2、如果归因于“内容太难”等外部稳定因素,就很可能降低学习活动的懈担3、如果归因于“运气不好”等外部不稳定因素,则不一定会降低学习积极性。

4、如果归因于“努力不够”、“准备不充分”等内部不稳定因素,就会保持甚至增强学习积极性。

归因理论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用它来调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引导学生正确而适当地归因,是不断提高学习信心的重要教学策略。

请看下例:一个六年级学生的作文第一稿只写了126个字,?其中有14个错别字。

老师没给打分,而是与他商量修改意见。

同时表扬了他会讲故事这一特长,然后请他把班级里最近发生的新事编成故事。

两天后,他给老师讲了自编的故事。

老师肯定了他的成绩,然后辅导他如何确定中心和选取材料,并鼓励他:“你的基础并不差,你很关心周围的人和事,真可惜,没有努力写出来。

要是多下些功夫,该多好哇!”他脸上露出得意的神情。

问能得多少分,老师说可得及格分数了。

他说:“再让我修改修改!”第三稿写好后,老师说能得70分。

他主动要求老师再提点修改意见。

第四稿,有了很大进步,老师给了85分、后来,这位学生积极性高了,经常送作文给老师修改。

一年后参加全县征文比赛,得了二等奖。

在这个实例中,?在教师诱导下,学生把作文差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这一内部不稳定因素,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作文积极性。

实践还表明,要使学生不断提高学习积极性,仅仅强调学生的努力还不够,还应使他们感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并不断给予成功的反馈,即“有效反馈原则”。

这个原则在上面的实例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真可惜,没有努力写出来!
”这就使学生感到自己努力不够。

作文从第二稿的“及格”到第三稿的“70分”,再到第四稿的“85分”,逐次提高,这就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成效的,增强了信心,继续写下去,不断进步。

根据归因效应的原理,当学生表现出厌倦、烦躁、?被动的消极心态时,教师要及时帮助调整心理状态,提高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

教学与归因效应具有密切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归因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运用归因理论指导和改革中小学教学是实现教学科学化的一个有效途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