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教案doc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中国诗歌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演变;2.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语言技巧;3.能够在赏析和创作中国诗歌时应用所学知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谈论中国诗歌,其中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诗歌的历史发展;2.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和技巧;3.赏析和创作中国诗歌。
三、教学过程1. 中国诗歌的历史发展通过讲解中国诗歌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演变,帮助学生了解其地位和影响。
(1) 先秦时期在先秦时期,诗歌与音乐和礼仪相结合,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这一时期的诗歌主要是形式固定、主题简单的雅颂和歌谣。
(2)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诗歌以「诗人至此,华夏文明之趋于完满,子夜歌声,吾庐翁之声也」(明·陈义觉)为代表,形式和内容都更加丰富多彩。
(3) 近代以来自近代以来,中国诗歌的风格逐渐多样化,并不断向民间文化和现代性发展。
2. 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和技巧让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语言技巧,包括韵律、字数、修辞等方面。
(1) 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种基本形式。
五言诗,即每句5个字,取字数和韵律的平衡。
七言诗,则每句7个字,形式比较宽松,更加适合抒情。
(2) 韵律和平仄诗歌中的韵律是指韵母相同的音节排列,而平仄则是指字音的音调高低。
古诗词韵律多样,平仄相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
(3) 修辞和意境修辞是指词、音、形、意等方面的修饰表达方式,如对仗、反复、比喻、衬托等。
意境则是指诗作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即通过修辞手段抒发出的感情、思想或意境。
3. 赏析和创作中国诗歌在了解中国诗歌的历史和形式后,让学生尝试赏析和创作中国诗歌。
(1) 赏析范例例如“静夜思”、“登高”、“春晓”等这些著名的传统诗歌,让学生分析这些诗歌中的词语、句式和其象征意义。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创作中国风格的诗歌,让其动手实践所学的技巧和知识。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历史演变和特点,包括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
2. 使学生掌握中国诗歌的基本形式,如绝句、律诗、词、曲等。
3. 培养学生欣赏中国诗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4.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古典诗歌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3. 现代诗歌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4. 欣赏和分析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诗歌。
5. 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诗歌的历史、形式和特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欣赏和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诗歌创作技巧和审美观念。
4. 利用实践法,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中国诗歌资料,如诗集、诗歌鉴赏书籍等。
2. 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作品和诗歌创作技巧。
3. 准备诗歌创作所需的纸张、笔等工具。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国诗歌历史、形式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欣赏和分析诗歌的能力。
3. 学生诗歌创作的水平和审美观念。
4.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第3-4课时:古典诗歌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3. 第5-6课时:现代诗歌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4. 第7-8课时:欣赏和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5. 第9-10课时: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诗歌的历史演变、形式特点、欣赏方法和创作技巧。
2. 教学难点:古典诗歌的韵律、意境和修辞手法,现代诗歌的自由性和创新性。
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中国诗歌的起源,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诗歌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的特点。
3. 欣赏: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教案主题: 谈中国诗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认识中国著名的古代和现代诗人,并了解他们的作品。
3. 引导学生欣赏中国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中国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及其作品的介绍。
3.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及其作品的介绍。
4. 欣赏中国古代和现代诗歌的经典作品。
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 (5分钟)介绍中国诗的重要性和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引发学生对中国诗的兴趣和好奇心。
Step 2: 讲解中国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10分钟)简要讲解中国诗的起源、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包括韵律的要求、象征意义和诗歌的修辞手法等。
Step 3: 介绍古代著名诗人及其作品(15分钟)简要介绍古代中国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等,并选择几首他们的作品进行解读和欣赏。
Step 4: 介绍现代著名诗人及其作品(15分钟)简要介绍现代中国著名诗人如北岛、余光中和顾城等,并选择几首他们的作品进行解读和欣赏。
Step 5: 欣赏经典诗歌作品(15分钟)选择几首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经典诗歌作品,让学生欣赏,并尝试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Step 6: 课堂互动讨论(10分钟)与学生互动,鼓励他们分享欣赏诗歌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创作一首简单的诗歌,并与同学分享。
Step 7: 总结与反思(5分钟)总结课堂内容,加深学生对中国诗的认识,并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人们情感和思想的影响。
教学资源:1. 课件或黑板等教学工具。
2. 中国古代和现代诗歌的选集。
3. 绘画或图片等辅助材料,用于展示相关诗歌和诗人的形象。
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和讨论的参与程度。
2. 学生对中国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展示。
3.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中国诗歌,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欣赏。
2. 组织学生举办中国诗歌朗诵会,展示自己的朗诵和创作才华。
谈中国诗的教案通用5篇
谈中国诗的教案通用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学习总结、实习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e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 such as learning summary, internship report, work plan, experien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osition, other model essay, etc.want to know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 please pay attention!谈中国诗的教案通用5篇教案的评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案不仅仅是一份计划,它还是教学艺术的体现,需要精心设计,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谈中国诗的教案通用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教案:谈中国诗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诗的特点和发展历程;2. 掌握中国诗的基本形式和韵律;3. 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中国诗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中国诗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对诗的了解和经验,并引发他们对中国诗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中国诗有哪些特点?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中国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古代诗歌的产生、发展到现代诗歌的演变;2. 解释中国诗的基本形式和韵律,如古体诗、词、曲等;3. 举例说明中国诗的特点,如意境深远、表达简洁、含蓄、形象独特等。
欣赏和分析(20分钟):1. 选择几首经典的中国诗歌,让学生欣赏并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境、表达手法和情感;3. 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创作实践(30分钟):1. 提供一些中国诗的写作题目,让学生自由发挥创作,鼓励他们尝试运用中国诗的基本形式和韵律;2. 引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3. 学生互相分享和交流自己的作品,鼓励他们欣赏和评价彼此的创作。
总结和延伸(10分钟):1. 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和点评,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和提高;2.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会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拓展对中国文学的理解和欣赏;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中国诗歌的阅读和创作,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资源:1. 课件或教材提供的中国诗选读材料;2. 音频或视频播放设备;3. 学生的诗歌创作作品集。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对诗歌欣赏和创作实践的积极程度;2.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对中国诗特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作品评价:对学生的诗歌创作作品进行评价和点评。
中国诗的独特魅力使它成为了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而理解和欣赏中国诗的过程不仅是对语言艺术的鉴赏,更是对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的深入了解。
《谈中国诗》教案设计
汇报人:
2023-12-28
目录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教学内容与方法 • 学生能力培养与提升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师团队建设与培训 •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中国诗歌发展历程
01
02
03
古代诗歌
从《诗经》、《楚辞》到 唐诗宋词,古代诗歌经历 了漫长的岁月,积累了丰 富的文化遗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陶冶情操
通过诗歌学习,陶冶学生 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 情趣和高尚品德。
传承文化
让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发 展历程和文化内涵,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高人文素养
通过诗歌学习,提高学生 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的 综合素质和跨文化交流能 力。
04
教学评价与反馈
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教学目标达成度
实践活动与课堂互动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创作、 表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 参与中感受诗歌的魅力和文化内
涵。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互动 问答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互动,培养其合作精神和表
达能力。
结合多媒体技术手段,如音频、 视频、图片等,创设生动形象的 诗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积极性。
06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挖掘优质教育资源,丰富课程内容
1 2
精选经典中国诗歌
从古代到现代,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中国诗 歌,包括不同流派、不同主题的作品,为学生提 供丰富的阅读材料。
引入诗歌背景知识
介绍每首诗歌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创作风格 等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3
整合跨学科资源
结合历史、文化、艺术等相关学科资源,为学生 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视角,拓展其知识视野。
《谈中 国诗》 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特点,培养学生对中国诗的欣赏能力。
2、帮助学生掌握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梳理文章内容,理解中国诗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体会作者的观点。
2、难点(1)理解文中一些较深奥的语句,如“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等。
(2)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中西方诗歌,深入理解中国诗的独特之处。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中国诗的基本知识和文章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3、比较法通过中西方诗歌的比较,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中国诗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几首经典的中国诗和外国诗,让学生初步感受两者的差异。
(2)提问:大家觉得中国诗和外国诗有哪些不同之处?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作者钱钟书的生平、文学成就。
(2)说明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的初衷。
3、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4、文本研读(1)中国诗的特点让学生找出文中论述中国诗特点的语句,进行归纳总结。
特点包括:篇幅短小、韵味悠长、富于暗示、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等。
(2)中西方诗歌的比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中西方诗歌在形式、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差异。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难点突破(1)对于文中较难理解的语句,如“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思考和讨论。
(2)教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深层含义。
6、拓展延伸(1)让学生列举自己喜欢的中国诗,并分析其体现了中国诗的哪些特点。
(2)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诗歌评论作品,加深对中国诗的理解。
7、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中国诗的特点、中西方诗歌的比较等。
《谈中国诗》教案与教学反思
《谈中国诗》教案与教学反思第一章: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1.2 教学内容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经典诗歌作品的欣赏和分析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诗歌作品,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经典诗歌作品的理解和感悟1.4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诗歌鉴赏能力:通过学生对经典诗歌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评估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学习态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包括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认真完成作业等方面第二章:教学实施2.1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包括诗歌选集、诗歌鉴赏书籍等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准备诗歌朗诵视频或音频素材,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欣赏和分析2.2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通过介绍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讲解知识点:讲解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诗歌欣赏与分析:选取经典诗歌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让学生感受中国诗歌的魅力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经典诗歌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总结与反思: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诗歌的价值和意义2.3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全面、准确地介绍了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反思教学方法: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反思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反思教学评价:评估教学评价的方式是否合理,如课堂参与度、诗歌鉴赏能力、学习态度等第三章:教学案例3.1 教学背景课程名称:中国诗歌欣赏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3.2 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设计:按照教案设计进行教学,包括介绍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讲解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选取经典诗歌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进行小组讨论等教学实施:按照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注意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及时进行调整和引导3.3 教学反思学生参与度: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于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的理解还有待提高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但可以进一步拓展相关知识,增加学生对中国诗歌的深入了解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但可以更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第四章:教学改进4.1 教学内容拓展增加对中国诗歌的相关知识,如诗歌的韵律、格律、修辞手法等增加对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的深入讲解,如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等4.2 教学方法改进增加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播放诗歌朗诵视频或音频素材,增加学生的感官体验增加小组讨论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更多地进行思考和交流增加课堂互动环节,如提问、回答问题、进行诗歌创作等4.3 教学评价改进增加对学生诗歌创作能力的评价,让学生通过创作来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增加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真程度和积极参与程度第五章:教学总结5.1 教学成果学生对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有所了解和认识学生对经典诗歌作品有一定的欣赏和解读能力5.2 教学反思教学内容较为全面地介绍了第六章:教学反馈与调整6.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期望针对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6.2 教学调整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如增加或减少相关知识点的讲解,调整教学进度等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如增加或减少小组讨论的时间和机会,增加课堂互动环节等第七章:教学难点与解决策略7.1 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某些知识点或诗歌作品的欣赏和解读存在困难学生对于某些诗歌流派的特色和区别不够清晰,难以理解和掌握7.2 解决策略对于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进行重复讲解和举例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对于学生难以欣赏和解读的诗歌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说,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对于学生对于某些诗歌流派的特色和区别不够清晰的问题,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法,让学生对比不同流派的诗歌作品,找出其特点和区别第八章:教学延伸与拓展8.1 教学延伸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中国诗歌进行延伸学习,如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诗歌创作背景等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流派进行延伸学习,如了解流派的起源、发展历程、代表人物等8.2 教学拓展引导学生对中国诗歌的相关文化进行拓展学习,如了解诗歌与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关系引导学生对中国诗歌的社会影响进行拓展学习,如了解诗歌在历史上对于社会思想、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第九章:教学反思与总结9.1 教学反思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思考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和改进的方向9.2 教学总结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梳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成果和经验提出今后的教学目标和计划,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指导第十章:教学展望与改进10.1 教学展望展望今后的教学,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中国诗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10.2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展望,提出具体的教学改进措施和建议,如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价等思考如何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互动教学方式更好地融入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设定:确保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具有可衡量性,并能有效引导整个教学过程。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教案主题:谈中国诗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史;2. 学习中国古代经典诗歌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鉴赏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内容:1.中国诗歌的发展历史概述;2.中国古代经典诗歌的文化内涵;3.中国古代诗歌的形式与技巧;4.中国诗歌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 (5分钟)引用一首中国古代诗歌,向学生展示并问学生对诗歌的感受。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步:知识讲解 (15分钟)通过多媒体或教材介绍中国诗歌的发展历史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各个时期的主要诗人及其作品,培养他们对中国诗歌的整体认识。
第三步:文化内涵学习 (20分钟)选择一首中国古代经典诗歌,分析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字句、意象、意境等方面,了解古代文人的审美追求、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
第四步:诗歌形式与技巧的学习 (20分钟)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各种形式和常用技巧,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等。
通过分析范例诗歌,让学生熟悉其结构和特点,并进行相关练习,培养学生运用形式和技巧创作诗歌的能力。
第五步:诗歌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10分钟)讨论中国诗歌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
通过引用一些当代诗人的作品,让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激发学生对当代诗歌的关注和创作兴趣。
第六步:总结与作业布置 (5分钟)总结学习内容,回顾诗歌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发展,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创作一首符合中国诗歌传统的诗歌作品,并布置作业。
教学辅助手段:1.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范例、相关图片和音频资料等;2. 教材:提供相关的课文和诗歌范例;3. 板书:记录重点和学生讨论结果。
评估与反馈: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情况,评价学生对诗歌文化内涵的理解以及对当代诗歌的看法;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的质量和创新性;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和建议,以便优化教学方案。
《谈中 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特点,提高对中国诗歌的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比较文学的思维,通过与外国诗的对比,深入理解中国诗的独特魅力。
3、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中国诗的特点,如篇幅短小、韵味悠长、含蓄内敛等。
(2)理解作者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的关于中国诗的见解。
2、难点(1)体会作者在论述过程中运用的巧妙的论证方法和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2)引导学生从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的角度,深入思考中国诗与外国诗的差异。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比较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经典的中国诗歌,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山居秋暝》等,引发学生对中国诗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简要介绍钱钟书先生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在文学研究方面的重要贡献。
(三)文本解读1、整体感知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作者的论述思路。
2、具体分析(1)中国诗的发展探讨中国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等不同阶段的特点和演变。
(2)中国诗的特点①篇幅短小通过与外国史诗的对比,说明中国诗在篇幅上相对简短,但却能以小见大,蕴含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②韵味悠长分析中国诗在语言运用、意象选择、韵律节奏等方面的特点,如何营造出令人回味无穷的韵味。
③含蓄内敛举例说明中国诗人在表达情感和思想时往往不直接抒发,而是借助于象征、隐喻等手法,让读者自行领悟其中的深意。
(3)与外国诗的比较从形式、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将中国诗与外国诗进行对比,突出中国诗的独特之处。
(四)论证方法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在文中运用的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体会其对观点阐述的有力支撑。
(五)语言特色鉴赏品味文中幽默风趣、机智俏皮的语言,感受钱钟书先生独特的语言魅力。
(六)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诗应如何传承和发展?2、你认为中国诗对现代社会和个人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七)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中国诗的特点和价值,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谈中国诗》教案与教学反思
《谈中国诗》教案与教学反思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案目的本教案旨在通过分析《谈中国诗》一文,使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及其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谈中国诗》的阅读与理解1.2.2 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与发展1.2.3 中国诗歌的主要特点1.2.4 中国诗歌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与发展、中国诗歌的主要特点等知识点。
1.3.2 案例分析法:分析《谈中国诗》一文,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诗歌的魅力。
1.3.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中国诗歌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1.4 教学准备1.4.1 教材:《谈中国诗》一文1.4.2 参考资料:关于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发展、特点等方面的资料1.4.3 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第二章: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与发展2.1 诗歌起源2.1.1 介绍诗歌的起源:古代民间歌谣、祭祀歌曲等2.1.2 讲解诗歌与音乐、舞蹈的密切关系2.2 诗经与楚辞2.2.1 介绍《诗经》的特点:现实主义、民间色彩等2.2.2 介绍《楚辞》的特点:浪漫主义、豪放派等2.3 唐宋诗词2.3.1 讲解唐诗的繁荣原因及其主要特点2.3.2 讲解宋词的兴起背景及其主要特点2.4 明清诗歌2.4.1 介绍明清诗歌的发展概况2.4.2 讲解明清诗歌的主要特点第三章:中国诗歌的主要特点3.1 形式美3.1.1 讲解诗歌的形式美:韵律、对仗、排比等3.1.2 举例分析《谈中国诗》中的形式美3.2 意境美3.2.1 讲解意境美的概念:景与情的交融、寓意深远等3.2.2 举例分析《谈中国诗》中的意境美3.3 思想内容3.3.1 讲解中国诗歌的思想内容:咏史抒怀、山水田园、爱情离别等3.3.2 举例分析《谈中国诗》中的思想内容第四章:中国诗歌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4.1 影响东方文学4.1.1 讲解中国诗歌对日本、韩国等东方国家文学的影响4.1.2 举例分析中国诗歌在东方文学中的地位4.2 传入西方世界4.2.1 介绍中国诗歌在19世纪以来的西方世界传播情况4.2.2 讲解中国诗歌对西方文学的影响4.3 跨文化比较4.3.1 讲解中西方诗歌的异同:形式、意境、主题等4.3.2 引导学生从比较中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诗歌的价值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评价5.1.1 学生对课文《谈中国诗》的理解程度5.1.2 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起源、发展、特点等方面的掌握情况5.1.3 学生对中国诗歌在世界文学中地位的认识5.2 教学方法改进5.2.1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讲授、案例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的运用5.2.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5.3 教学内容拓展5.3.1 探讨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融合:如历史、哲学、艺术等5.3.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优秀的中国诗歌作品,拓宽视野第六章:诗歌鉴赏技巧的培养6.1 诗歌的语言艺术6.1.1 讲解诗歌的语言特点:含蓄、凝练、富有音乐性6.1.2 分析《谈中国诗》中的语言艺术运用6.2 诗歌的形象思维6.2.1 介绍诗歌的形象思维:比喻、象征、拟人等6.2.2 引导学生通过形象思维理解诗歌意境6.3 诗歌的情感表达6.3.1 分析诗歌的情感类型:喜怒哀乐、忧国忧民等6.3.2 讲解如何通过诗歌的情感表达体会诗人的心境第七章:课堂互动与学生参与7.1 讨论与提问7.1.1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共同探讨诗歌鉴赏问题7.1.2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阅读感悟7.2 创意写作7.2.1 布置课后诗歌创作作业,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7.2.2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交流7.3 诗歌朗诵比赛7.3.1 举办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7.3.2 邀请其他老师和同学担任评委,共同评价第八章:诗歌与生活的联系8.1 诗歌与个人生活8.1.1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寻找与自己生活经历相关的元素8.1.2 分享诗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个人生活感悟8.2 诗歌与社会文化8.2.1 讲解诗歌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反映时代背景、表达民众心声等8.2.2 分析《谈中国诗》中的社会文化内涵8.3 诗歌与自然环境8.3.1 介绍诗人如何通过诗歌描绘自然景色,抒发对自然的热爱8.3.2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自然之美,提高环保意识第九章: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诗歌解读9.1 比较文学视角9.1.1 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分析中国诗歌与其他国家诗歌的异同9.1.2 引导学生从跨文化的角度解读诗歌9.2 现代文学观点9.2.1 引入现代文学理论,解析诗歌中的象征、隐喻等手法9.2.2 分析《谈中国诗》在现代文学背景下的价值9.3 跨学科研究9.3.1 探讨诗歌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哲学、艺术等)的联系9.3.2 引导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深入研究诗歌第十章:教学总结与展望10.1 教学收获10.1.1 总结学生在本次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成果10.1.2 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总结经验教训10.2 改进措施10.2.1 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10.2.2 计划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10.3 展望未来10.3.1 设想未来在中国诗歌教学领域的拓展方向10.3.2 鼓励学生持续关注中国诗歌,培养对诗歌的热爱和鉴赏能力第十一章:诗歌创作与实践11.1 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11.1.1 讲解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情感与思想的表达等11.1.2 分析《谈中国诗》中的创作手法,引导学生学习诗人的创作技巧。
《谈中国诗》优秀教案
《谈中国诗》优秀教案《谈中国诗》优秀教案《谈中国诗》优秀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2.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段落结构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二、能力培养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
2.学习作者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1.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体会比喻的含义和表达效果;2.鼓励学生对作者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提高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2.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段落结构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难点: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
2.学习作者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的写法。
解决办法: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资料。
例如,关于作者的资料,关于课文内容的资料。
如有条件,指导学生自己进图书馆查找或者上网搜索。
学生也可以分成小组,合作寻找有关资料,然后供班上集体使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段落结构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2.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
3.学习作者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非常喜欢长篇小说《围城》,其作者就是学贯中西的鸿儒钱钟书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文艺论文《谈中国诗》(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
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
钱钟书深入研读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
主要著作有《谈艺录》(1948)、《管锥编》(1979)、《宋诗选注》(1958)。
《谈中 国诗》 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特点,提高对中国诗的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比较文学的思维,能够将中国诗与外国诗进行对比分析。
3、激发学生对中国诗歌的热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中国诗的特征,如篇幅短小、韵味悠长、含蓄深沉等。
(2)理解作者通过比较中西方诗歌所阐述的观点。
2、难点(1)体会作者对中国诗独到而精妙的见解,并能够形成自己的评价。
(2)引导学生在跨文化的视角下,深入思考中国诗的独特价值。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比较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经典的中国诗歌朗诵音频,如李白的《将进酒》,让学生在感受诗歌韵律美的同时,引发对中国诗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简要介绍钱钟书先生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在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贡献,为学生理解本文的观点和风格奠定基础。
(三)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文中主要论述了中国诗的哪些特点?2、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明确作者的论述思路。
(四)文本精读1、中国诗篇幅短小(1)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体现中国诗篇幅短小的语句,如“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2)通过与外国诗的对比,如荷马史诗等,让学生体会中国诗在篇幅上的特点。
(3)组织学生讨论:篇幅短小是否会影响中国诗的表现力?2、中国诗韵味悠长(1)分析文中关于中国诗韵味的论述,如“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
(2)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所读过的韵味悠长的中国诗,并谈谈感受。
(3)探讨:中国诗韵味悠长的原因是什么?3、中国诗含蓄深沉(1)找出文中体现中国诗含蓄特点的例子,如“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2)引导学生与直白表达情感的外国诗进行对比,感受中国诗含蓄之美。
(3)思考:含蓄的表达方式对读者理解诗歌有怎样的挑战?4、中国诗重暗示(1)解读文中关于中国诗暗示手法的阐述,如“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一种现象。
《谈中国诗》教案-推荐下载
【教学目标】
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教学重难点 】
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谈中国诗》教案
第二课时
【学情分析】学生学过篇诗歌,但只是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并没有深层挖掘诗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 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 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 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通,力1根保过据护管生高线0产中不工资仅艺料可高试以中卷解资配决料置吊试技顶卷术层要是配求指置,机不对组规电在范气进高设行中备继资进电料行保试空护卷载高问与中题带资22负料,荷试而下卷且高总可中体保资配障料置23试时23卷,各调需类控要管试在路验最习;大题对限到设度位备内。进来在行确管调保路整机敷使组设其高过在中程正资1常料中工试,况卷要下安加与全强过,看2度并55工且22作尽2下可护1都能关可地于以缩管正小路常故高工障中作高资;中料对资试于料卷继试连电卷接保破管护坏口进范处行围理整,高核或中对者资定对料值某试,些卷审异弯核常扁与高度校中固对资定图料盒纸试位,卷置编工.写况保复进护杂行层设自防备动腐与处跨装理接置,地高尤线中其弯资要曲料避半试免径卷错标调误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高等方中,案资要,料求编5试技写、卷术重电保交要气护底设设装。备备4置管高调、动线中试电作敷资高气,设料中课并3技试资件且、术卷料拒管中试试调绝路包验卷试动敷含方技作设线案术,技槽以来术、及避管系免架统不等启必多动要项方高方案中式;资,对料为整试解套卷决启突高动然中过停语程机文中。电高因气中此课资,件料电中试力管卷高壁电中薄气资、设料接备试口进卷不行保严调护等试装问工置题作调,并试合且技理进术利行,用过要管关求线运电敷行力设高保技中护术资装。料置线试做缆卷到敷技准设术确原指灵则导活:。。在对对分于于线调差盒试动处过保,程护当中装不高置同中高电资中压料资回试料路卷试交技卷叉术调时问试,题技应,术采作是用为指金调发属试电隔人机板员一进,变行需压隔要器开在组处事在理前发;掌生同握内一图部线纸故槽资障内料时,、,强设需电备要回制进路造行须厂外同家部时出电切具源断高高习中中题资资电料料源试试,卷卷线试切缆验除敷报从设告而完与采毕相用,关高要技中进术资行资料检料试查,卷和并主检且要测了保处解护理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2. 使学生掌握中国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艺术魅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4. 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2. 中国诗歌的分类和基本特点3. 中国诗歌的艺术魅力4. 著名诗人的代表作品5. 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诗歌的历史背景、基本特点、艺术魅力和著名诗人代表作品。
2. 教学难点: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诗歌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分类和基本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著名诗人的代表作品,展示诗歌的艺术魅力。
3. 鉴赏实践法: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分享诗歌鉴赏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诗歌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诗歌的分类和基本特点,分析著名诗人的代表作品。
3. 鉴赏:选取一首诗歌,指导学生进行鉴赏实践,分享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诗歌鉴赏作业: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能力和对诗歌主题的理解深度。
4. 知识测试:通过笔试或口试,评估学生对中国诗歌历史、分类、特点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适合学生水平的诗歌教材。
2. 辅助材料:收集相关的诗歌鉴赏书籍、文章、视频等资源,以丰富教学内容。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诗歌资源,如诗人介绍、诗歌解读等,以增加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4. 多媒体设备:使用投影仪、电脑等设备,展示诗歌文本、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引入诗歌鉴赏的概念。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
2. 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提升审美能力。
3. 通过学习中国诗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诗歌的基本特点:押韵、节奏、意象、抒情。
3. 诗歌的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4. 鉴赏诗歌的方法。
5. 经典诗歌作品的欣赏与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鉴赏诗歌的方法。
2. 难点:理解并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深入解读经典诗歌。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特点、表现手法和鉴赏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诗歌,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魅力。
3. 互动教学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实践教学法:创作诗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诗歌的基本特点。
2. 第二课时:诗歌的表现手法,鉴赏诗歌的方法。
3. 第三课时:经典诗歌作品的欣赏与分析。
4. 第四课时:分组讨论,分享心得。
5. 第五课时:诗歌创作实践,展示成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意象、抒情等方面的理解深度。
3. 诗歌创作能力:评估学生在诗歌创作中的表现,包括用词、节奏、表现手法等方面。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选读》等。
2. 参考资料:有关中国诗歌的论文、书籍、网络资源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古典诗歌的朗诵或演唱版,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基本特点、表现手法和鉴赏方法。
4. 案例分析:分析经典诗歌,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魅力。
5.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谈中国诗优秀教案
谈中国诗优秀教案中国诗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学习和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作品。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诗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学会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的美。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1. 学生的诗歌创作和表达能力。
2. 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
通过讲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使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要素和写作技巧。
2. 组织课内外的诗歌欣赏活动,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3.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内容和方法:1. 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通过讲解和学习中国古代诗歌的典型作品,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唐诗三百首》的学习和欣赏。
学习和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的经典诗歌,理解其意境和艺术特点。
3. 诗歌创作。
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组织课内外的诗歌创作比赛,展示学生的才华和创造力。
六、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学习和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的经典作品。
3. 分组进行诗歌创作和表演活动。
4. 组织课内外的诗歌欣赏和创作比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七、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诗歌创作和表达能力。
2. 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八、教学资源:1. 《中国古代诗歌选》。
收集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作品,是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2. 《唐诗三百首》。
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代表作之一,学习和欣赏《唐诗三百首》对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诗歌优秀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学会了欣赏和创作诗歌,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诗歌创作和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集体备课教案《谈中国诗》.doc
毕节市第二实验高屮2014-2015学年第一学年级高二学科语文课题《谈中国诗》课时一课时主备教师陆文孟参与教师孙群梅孙广梅段祖佩刘林王乂陆文孟张金玉教材分析《谈屮国诗》是议论体裁的文学作晶。
作者在中外诗歌的比较中,分析屮国诗的特征:外国诗刚好相反;中国诗篇幅短小;中国诗富于暗示性;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用有特特别别'中国'的地方”。
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已阅读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获得了一些文学常识。
学生在专业知识对能够学好这个单元的。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屮国诗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屮,归生从课文的段落结构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对文屮的比喻及弓表达效果以及比喻的含义;鼓励学生对作者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提高自主鉴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感悟钱钟书先生的学者素养。
教学重点作者的观点和写作的思路;研讨文中的引用和比喻作用及效果。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对文屮的比喻及引用进行分析,体会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明确对象请同学齐读注释①的第二行。
这既是一篇文艺随笔,也是一篇演讲稿。
那一个中国的学者为什么要对美国人谈中国诗呢在什么立场谈中国诗呢?二、研习课文内容(-)立场、口的请两位同学分别读第1段和最后一段。
其他同学边听边勾画关键句子,然后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段的关键句了是哪一句?明确: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谈中国诗的目的是什么?口的是读外国诗回到本国诗。
钱钟书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提出这样的口的,其实他想耍委婉屮西本位文化的人。
(二)、概括特征既然文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已经比我们明白了作者的观点与用心,那中间的段落写的是什么明确:屮国诗的特征: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历史演变和基本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中国诗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古典诗词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3. 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
4. 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5. 欣赏中国古代著名诗人的作品。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诗歌的历史、形式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歌作品,引导学生体会意象、意境和情感。
3. 鉴赏实践法:让学生动手赏析诗歌,培养审美能力。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谈中国诗》相关内容。
2. 课件: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著名诗人及作品。
3. 诗歌鉴赏素材:古今中外著名诗歌作品。
4.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白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诗歌的历史演变,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诗歌的形式、特点和鉴赏方法。
3. 实践:让学生动手赏析诗歌,体会意象、意境和情感。
4. 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赏析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2. 诗歌鉴赏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分享。
4. 课后心得体会: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反馈和心得体会。
七、教学拓展1. 组织诗歌朗诵会,让学生体验诗歌的韵律美。
2. 邀请诗人或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诗歌创作和鉴赏的理解。
3. 开展诗歌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4. 参观文学馆或博物馆,了解诗歌历史和诗人生活。
八、教学资源1. 诗歌鉴赏书籍和杂志:提供给学生深入学习参考。
2. 在线诗歌数据库:方便学生查阅和欣赏诗歌。
3. 诗歌朗诵视频: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4. 诗歌创作指南:指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编号:谈中国诗【教学目标】1、理解中国诗的特征。
本文主要内容是谈中国诗的特征;全篇结构表现为“总—分—总”式,主体结构则为并列式;主要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和例证法。
2、学会对比论证。
3、理解文中重要词句。
【教学重点】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深刻的语言内涵。
【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拓展思维。
【教学方法】自读、研讨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读诗的感受、对诗的印象、对诗人的评价等均可作为导入的素材。
2、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
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
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
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
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
钱著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
本文就是这样的作品。
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二、钱钟书夫妇简介(一)钱钟书钱钟书(1910.11.21-1998.12.19),现代著名学者、作家。
字默存,号槐聚。
江苏无锡人。
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仁中学。
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
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
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1938年秋归国,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
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
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
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二)杨绛杨绛(1911—)原名杨季康。
原籍江苏省无锡,生于北京。
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
1935年至1938年与丈夫钱钟书一同留学于英、法等国,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
1953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著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风絮》等,翻译了《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西班牙著名流浪汉小说《小癞子》、法国勒萨日的长篇小说《吉尔·布拉斯》等。
1970年下放河南省息县干校,在菜园劳动。
1972年回北京。
“文革”后继续研究翻译外国文学,并从事散文创作。
著有论文集《春泥集》,翻译了西班牙塞万提斯的著名长篇小说《堂·吉可德》等。
关于干校生活的散文集《干校六记》很受推崇,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并被翻译成各种语言。
其他还有一些散文如《将饮茶》、《回忆两篇》、《记钱钟书与〈围城〉》等都是平常的生活琐记和关于亲人的回忆文献性质的文章。
长篇小说《洗澡》(三联书店1988年初版)以客观超脱的白描手法记录了一群知识分子在1953年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其间的生活遭遇,以及他们在政治运动中的不同心态和表现,出版后很受评论界的重视。
三、把握结构;(一)疏理结构:—(1),总:谈中国诗的方法。
二(2—7),分:中国诗的特征。
(2)一般发展特点。
(3—6)谈中国诗的特征。
(3)篇幅短小。
(4—5)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
(6)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7)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三(8),总:中国诗和西洋诗相通。
四、学习论证方法:(一)对比论证:中国诗:没有史诗,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之后。
中国诗是早熟的。
先有史诗,次有戏剧,最后有抒情诗。
篇幅短小。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
篇幅相对较长。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外国诗人论诗的观点与中国诗人论诗的观点很接近。
中国诗用疑问语气作结束的比西洋的任何一诗来得多。
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在中国诗里应用得最多。
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
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外国诗: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雄厚,沉重。
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其它的内容上与西洋诗“无甚差异”。
外国也有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
(二)例证。
(征古今引中外)钱钟书在中国近代学人中,对于中西方化了解最为透彻的一个人。
有人称之为文化昆仑,恐怕原因即在于此。
从此文中,我们也可一斑。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自由地驾驭着中外古今的一切文史资料。
下面我们仅以引用外国的文史资料为例:1、(第1段)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已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英一次)2、(第2段)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
(法一次)3、(第2段)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
(印一次)4、(第3段)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
(美一次)5、(第4段)用最精细的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法一次)6、(第4段)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概叹死亡的不饶恕人。
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
(拉丁、英、法、德、意、俄、捷克各一次)7、(第5段)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
(英一次)8、(第5段)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的问。
(英一次)9、(第6段)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
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人狂得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
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英、德、法、美各一次)10、(第7段)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后,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在西洋诗卓然自成会风。
(意一次)11、(第7段)我试举两首极普通的外国诗来比,第一是格雷《墓地哀歌》的首节。
(英一次)12、(第7段)第二首是歌德《漫游者的夜歌》。
(德一次)13、(第7段)斯屈莱欠就是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
(英一次)14、(第7段)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就有了。
(美一次)15、(第8段)希腊神秘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有家居,出门,回家。
(希一次)从这些引文里我们不难了解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钱钟书了。
五、本文特色本文特色→钱文特色→学者散文特点学者散文一般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a、达意形象。
即用于达意,不用于表情,且化深奥为通俗,化单纯为复杂。
b、旁征博引。
征古今引中外,有较强的知识性。
c、逻辑性强。
靠分析、判断、推理、论证来达到服人、启人的目的。
d、幽默风趣。
有时甚至机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甚至大笑捧腹。
是知者的幽默,知者的风趣,品味比较高雅,绝无那种插科打诨的俗气,往往自称或被称为小品文。
如果我们用以上的观点来评述钱钟书的《谈中国诗》,那是最恰当不过的,可以说,钱氏散文对于以上的每一条都十分符合。
对于这样的特点,我们给他概括了一个“通”字。
一是通古今,二是通中外,三是通学理。
1、通古今。
从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钱钟书的视野是十分开阔的。
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中国诗人成长的特点,中国诗的本质特征,中国诗人心目中的诗是什么,中国诗人是怎样写诗的等等问题,钱钟书都明了于心,充分显示出一位大学者的文化素养。
如关于诗的历史,钱钟书的看法与其他人就不同。
他认为中国没有史诗,而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对于这样的结论,如果没有对中国诗相当熟稔,那是不可能的。
谈到中国诗的深厚意韵之时,钱钟书引了“此时无声胜有声”,“解识无声弦指妙”,“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等语(前后引文在16条)加以证明。
而在谈到中国诗的表达方式时,钱钟书也是信手挥出,“壮士皆尽死,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人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
象这样的例子文中还有很多。
2、通中外。
3、通学理。
所谓通学理,是指钱钟书对于所涉比较文学有着精深的学养,且他能把高深的问题通过浅豁的语言达传输给读者(听众),做到雅俗兼容,雅而不奥,俗而不庸。
而他所阐述的每一个道理都是言之有据的。
全文要向外国人介绍中国诗的特点,他不是生硬地提出几条干巴巴的理论,而是深入浅出,运用各种可能的比拟(诗与画与音乐与故事与传说与寓言等等),把读者引入他的论述之中。
如开篇就合情合理地告诉读者,要评价一个诗人或评价一个国家的诗,,必须用比较、联系的观点。
且要具有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的精神,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
为了论述这一道理,钱钟书进行了中外古今的对比。
最后得出结论:“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在我们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么发展得明朗圆满。
反过来也是一样。
”这一结论既合情合理又显得周密严谨。
六、难句解析:(顺及完成课后练习二)1、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
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没有坚实的基础,影响艺术稳定、长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