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腐蚀与局部腐蚀讲解

合集下载

腐蚀疲劳和磨耗腐蚀 全面腐蚀与局部腐蚀

腐蚀疲劳和磨耗腐蚀 全面腐蚀与局部腐蚀

2.环境特征
❖ (2)通常环境腐蚀性增强,CF破环倾向增大,例如对于钢 (尤其是高强度钢),CF裂纹扩展速率按照下列顺序递增: 惰性气体大气水蒸气水硫酸盐水溶液氯化物水 溶液氢气氛硫化氢。
❖ 但腐蚀过强导致局部腐蚀转化为均匀腐蚀,可能反而降低 钢的CF破坏倾向。如温度升高引起钢的严重腐蚀,造成许 多浅的裂纹源,从而降低局部的应力集中,并使阳极与阴 极面积比变大,结果使钢的抗腐蚀疲劳能力提高。另外, 氧时常通过吸附或化学反应促进裂纹闭合,阻碍CF裂纹的 扩展.从而提高CF条件疲劳极限值。
❖ 湍流腐蚀和空泡腐蚀是两种特殊而重要的冲蚀形式。
湍流腐蚀
❖ 在材料表面或设备的某些特定部位、由于介质流速的急 剧增大而形成湍流,由湍流导致的冲蚀即称为湍流腐蚀。 湍流使金属表面液体的搅动比层流更为剧烈,结果使金属 与介质的接触更为频繁。湍流不仅加速了腐蚀剂的供应和 腐蚀产物的移去,而且又附加了一个流体对金属表面的切 应力。该切应力能够把已经形成的腐蚀产物剥离,并随流 体转移开。当流体中含有气泡或固体颗粒时,切应力的力 矩增大,金属表面损伤更加严重。湍流腐蚀大多发生在叶 轮、螺旋桨,以及泵、搅拌器、离心机、各种导管的弯曲 部分。
应力作用下的腐蚀破坏
空泡 腐蚀
应力腐蚀 开裂SCC
冲击腐蚀或 湍流腐蚀
微动腐蚀或 微振腐蚀FC
腐蚀
腐蚀 疲劳 CF
氢致 断裂
一、腐蚀疲劳破坏的特征
❖ 金属材料和工程结构在交变应力和腐蚀介质协同、交互作 用下导致的破坏现象,称为腐蚀疲劳失效。
❖ 腐蚀疲劳过程受力学因素、环境因素和材料因素交互影响, 与一般腐蚀、纯机械疲劳和应力腐蚀失效相比,表现出诸 多自身的特征。
二、磨耗腐蚀
❖ 磨耗腐蚀是指金属材料与周围环境介质中之间存 在摩擦和腐蚀的双重作用,而导致金属材料的破 坏现象。由于这种破坏是应力和环境中化学介质 协同促进的过程,因此也是应力作用下腐蚀的形 式之一。

第三章-2全面腐蚀与局部腐蚀(共28张PPT)

第三章-2全面腐蚀与局部腐蚀(共28张PPT)
量较大。若缓蚀剂用量不当,很可能会加速腐蚀。
共二十八页
晶间腐蚀的特征(tèzhēng)
❖ 晶间腐蚀是金属在适宜的腐蚀环境中沿着或紧挨着材料的晶粒 间界发生和发展的局部腐蚀破坏形态。晶间腐蚀从金属材料表面 开始,沿着晶界向内部(nèibù)发展,使晶粒间的结合力大大丧失, 使材料的结合力大大丧失。例如经受这种腐蚀的不锈钢材料, 表面光滑,但轻轻敲击即可碎成细粉。
腐蚀,其阳极活性电流急剧增加, 即高电位下相有遭受严重选择性腐蚀
的可能,这正是(zhènɡ shì)强氧
化性介质-质量分数为0.65的HNO3 能够检验出相引起晶间腐蚀的电化 学原理。
共二十八页
晶界吸附(xīfù)理论
❖在强氧化性热浓的“硝酸(xiāo suān)十重铬酸盐”介质 中,经1050℃固溶处理的超低碳18-8型奥氏体不 锈钢等也能产生晶间腐蚀,这显然既不能用晶界 沉积M23C6引起的贫铬解释,也不能用相析出现 象来说明。经过研究,将这类晶间腐蚀归于晶界 吸附溶质P等产生电化学侵蚀而造成晶界吸附性溶 解所致。
Ti,Nb的奥氏体不锈钢,应在850-900℃下进行稳定化处理,避 免快速析出(CrFe)23C6a的600-750℃的敏化温度。采用固溶处理, 以不使碳化物析出的极快速率冷却,抑制碳化物在晶界析出。
❖ (4)恰当地控制晶粒度,使晶粒合理地细化。
共二十八页
2.其他合金的晶间腐蚀控制
降低C含量,添加稳定化元素(如Ti)和晶粒细化,可以控制铁基
共二十八页
缝隙腐蚀(fǔshí)的控制因素
❖ (1)合理设计。在设计和制造工艺上应尽可能避免造成缝隙结构。 ❖ (2)合理选择耐蚀性材料。选择合适的耐缝隙腐蚀材料是控制续隙腐
蚀的有效方法之一。例如,含Cr,Mo,Ni,N量较高的不锈钢和 镍基合金,铁及铁合金,某些铝台金等具有较好的抗缝隙腐蚀 性能。选材时既要考虑耐蚀性能,同时还要注意经济因素。例 如,Ti-Pd合金具有优异的抗热浓氯化物介质缝隙腐蚀性能。 ❖ (3)采取电化学保护措施。例如,对不锈钢等钝化(dùn huà)性金 属材料,将其电位降低到保护电位以下,而高于F1ade电位 区间.这样既保证不产生点蚀,也不致引起缝隙腐蚀。 ❖ 此外,采用缓蚀剂控制缝隙腐蚀时要谨慎,通常需要采用高 浓度的缓蚀剂才能有效,因为缓蚀刑进入缝隙时常受阻,其消耗

3--全面腐蚀与局部腐蚀

3--全面腐蚀与局部腐蚀

蚀孔出现的特定点称为点蚀源。
形成点蚀源所需要的时间为诱导时间,称孕育期。 孕育期长短取决于介质中Cl-的浓度、pH值及金 属的纯度.一般时间较长。Engell等人认 为.孕育期的倒数与Cl-浓度呈线性关系:
1/τ = K[Cl-]
(3-4)
Cl- 浓度在一定临界值以下不发生点蚀。
C点蚀坑的生长
的点蚀孔继续长大: 2)Ebr>E>Ep,不会形成新的点蚀扎,但原有的
点蚀孔将继续扩展长大; 3) E≤Ep,原有点蚀孔全部钝化,不会形成新的
点蚀孔。 Ebr值越正耐点蚀性能越好。 Ep与Ebr值越接近,钝化膜修复能力愈强。
B 点蚀源形成的孕育期
点蚀包括点蚀核的形成到金属表面出现宏观可见 的蚀孔。
D点蚀程度
点蚀程度可用点蚀系数或点蚀因子来表示:
点蚀系数=最大腐蚀深度/平均腐蚀深度
点蚀因子= P/d
图3-3 最深点蚀、平均侵蚀深度及点蚀 因子的关系。
3.2.3 影响点蚀的因素及预防措施
3.2.3.1 材料因素
1)合金元素的影响 不锈钢中Cr是最有效提高耐 点蚀性能的合金元素。
随着含Cr量的增加,点蚀电位向正方向移动。 如与Mo、Ni、N等合金元素配合,效果最好。
在敏化温度温度范围内继续延长时间,即长 时间回火处理,将发生碳化物的聚集,晶间 腐蚀将逐渐消除,如图3-8(e)。
3.4.2.2 贫化理论
认为晶间腐蚀是由于晶界析出新相,造成晶界附 近某一成分的贫乏化。
如奥氏体不锈钢回火过程中(400-800℃)过饱 和碳部分或全部以Cr23C6形式在晶界析出。
3.1.2 全面腐蚀速度及耐蚀标准
人们关心的是腐蚀速度。知道准确的腐蚀速度, 才能选择合理的防蚀措施及为结构设计提供依据。 全腐速度也称均匀腐蚀速度,常用表示方法有重 量法和深度法。

金属局部腐蚀重要

金属局部腐蚀重要

01
所有金属/介质体系均可发生缝蚀
02
缝隙腐蚀起源是几何因素和氧浓差
03
缝蚀比点腐蚀一般更易发生
04
缝蚀与点蚀发展过程类似,但发生过程不同
05
点蚀可成为缝蚀源
缝蚀与点蚀特点/区别
缝隙腐蚀的控制 (1)合理设计和施工,避免缝隙,连接处密封、涂覆、妥善排流,清除沉积物。 (2)电化学保护 (3)缓蚀剂 (4)改善介质环境 (5)选择耐缝蚀合金 §5.4 晶间腐蚀 晶间腐蚀 — 晶粒边界比晶粒本体腐蚀快得多,危害性大。晶间腐蚀在宏观上不易察觉,金属甚至保持光泽,但强度可完全消失。不锈钢,Al,Ni,Cu合金等易发生晶间腐蚀。
湍流腐蚀-湍流比层流搅动剧烈, 加速腐蚀剂供应和腐蚀产物移动, 液体切应力, 使金属材料磨损腐蚀加剧。
01
磨振腐蚀-金属/液体界面在负荷条件下发生微小振动或往复运动而导致腐蚀破坏,表面呈麻点或沟纹。
03
空泡磨损-高流速冲击和压力突变,表面形成气泡,气泡破裂使表面膜破坏,新暴露金属迅速腐蚀又成膜,新气泡破裂又破坏膜。循环进行,表面形成点蚀空穴。空泡腐蚀— 机械和化学因素共同作用。
阴极保护;
表面处理/光洁度、耐蚀钝化层。
3.磨蚀控制
02
1.磨蚀的几种情况
金属/合金性质,耐蚀性高 — 抗磨损腐蚀好,膜性质关系大,耐磨损/抗腐蚀/自钝化。
1
流速, 流速对不同金属的腐蚀起不同的作用,影响程度差异大。如对钛合金,海水流速不影响;而对碳钢影响可高达10倍左右。
2
2.影响因素
选材/研制抗磨蚀材料;
合理设计,减小流速,保证层流;
增大直径,使弯管头流线型化;
影响点蚀因素 材料因素— 金属或合金的性质、缺陷状态、表面特性等 环境因素— 介质性质、pH、温度、流速等

腐蚀分类

腐蚀分类
⑵ 溶液中的氧浓度:氧浓度增加,缝外阴极还原更易进行, 缝隙腐蚀加速。
⑶ 腐蚀液流速:分两种情况:当流速增加时,缝外溶液中含 氧量相应增加,缝隙腐蚀增加;另一种情况,对由于沉积 物引起的缝隙腐蚀,当流速加大时,可能把沉积物冲掉, 相应使腐蚀减轻。
⑷ 温度:温度升高增加阴极反应,当 T 大于 80℃ 时溶解氧 减少,腐蚀减轻。
图 4.1 、动电位测量阳极极化曲线模式图
图 4.2 304 不锈钢在含 3.5%NaCl 水溶 液中形成的点蚀坑形貌
图 4.3 点蚀坑的各种剖面形貌( ASTM G46—76 )
a) 窄深形 b) 椭圆形 c) 宽浅形 d) 空洞形 e) 底切形 f) 水平形 g) 垂直 形
三、点蚀机理: Hoar 等人提出,点蚀可分为两个阶段, 即成核和发展阶段。容易钝化的金属,由于钝态的局部破 坏,孔蚀现象尤为显著。当介质含有某些活性阴离子(如 Cl -)时,他们首先吸附在金属表面某些点上,然后对其 氧化膜发生破坏作用。在膜受到破坏的地方,成为电偶的 阳极,而其余未被破坏的部分则成阴极,于是就形成活化 —钝化电池。由于阳极面积比阴极面积小得多,阳极电流 密度很大,很快就被腐蚀成为小孔。与此同时,当腐蚀电 流流向小孔周围的阴极,又使这一部分受到保护,继续维 持在钝态,溶液中的 Cl -离子,随着电流的流通,即向小 孔里迁移。这样就使小孔内形成金属氯化物的浓溶液,它 使小孔内继续保持着活化状态,又由于氯化物的水解,小 孔内溶液的酸度增加,使小孔进一步腐蚀,这就是点蚀的 自催化理论。
五、防止点蚀措施:
⑴ 改善介质条件:如降低溶液中 Cl -含量,降低温度。 ⑵ 阴极保护:阴极极化使电位低于 Eb ,最可靠是低于
Ep ,使不锈钢处于稳定钝化区。 ⑶ 对合金表面进行钝化处理,提高材料钝态稳定性。 ⑷ 使用缓蚀剂:封闭系统中使用缓蚀剂最有效,对不锈钢

全面腐蚀和局部腐蚀

全面腐蚀和局部腐蚀

3.3.2 缝隙旳形成
1.不同构造件之间旳连接,
• 金属和金属之间旳铆接、搭焊、螺纹连接,
•多种法兰盘之间旳衬垫等金属和非金属之间旳接触。
2.在金属表面旳沉积物、附着物、涂膜等。
•如灰尘、沙粒、沉积旳腐蚀产物。
3.3.3 缝隙腐蚀旳特征
1.可发生在全部旳金属和合金上,尤其轻易发生在
靠钝化耐蚀旳金属材料表面。
一、环境原因
1.介质类型:
一般材料易发生点蚀旳介质是特定旳
不锈钢轻易在具有卤素离子Cl-、Br-、I-旳溶液中发生点蚀
铜对SO42-则比较敏感。
FCl3 、CuCl2
高价金属离子参加阴极反应,增进点蚀形成和发展

在一定旳条件下溶液中有些阴离子具有缓蚀效果,
对不锈钢阴离子缓蚀效果旳顺序是:
OH->NO3->AC->SO42->ClO4-;
第三章全方面腐蚀与局部腐蚀

1 全方面腐蚀

2 点腐蚀

3 缝隙腐蚀

4 电偶腐蚀

5 晶间腐蚀

6 选择性腐蚀

7 应力腐蚀

8 腐蚀疲劳
金属旳腐蚀形态:全方面腐蚀 局部腐蚀
全方面腐蚀:
各部位腐蚀速率接近,金属旳表面比较均匀地减薄,金属表面
无明显旳腐蚀形态差别。同步允许具有一定程度旳不均匀性。
局部腐蚀:
阳极过程:M
Mn++ne
阴极过程:O2+H2O+ne
4OH-氧扩散困难-缺氧
阴极反应为吸氧反应,蚀孔内缺氧, 蚀孔外富氧,形成供氧浓差
电池


(2)孔内金属离子浓度不断增长.

第三章 局部腐蚀

第三章 局部腐蚀
0C)
18 Cr) 缝隙 CPT Mo
流动状态
在流动介质中金属不容易发生孔蚀, 在流动介质中金属不容易发生孔蚀, 而在停滞液体中容易发生, 而在停滞液体中容易发生,这是因为介质 流动有利于消除溶液的不均匀性,所以输 流动有利于消除溶液的不均匀性, 送海水的不锈钢泵在停运期间应将泵内海 水排尽。 水排尽。
在钝态金属表面上,蚀孔优先在一些敏感位置 在钝态金属表面上,蚀孔优先在一些敏感位置 上形成,这些敏感位置(即腐蚀活性点)包括 包括: 上形成,这些敏感位置 即腐蚀活性点 包括: 晶界(特别是有碳化物析出的晶界 特别是有碳化物析出的晶界), 晶界 特别是有碳化物析出的晶界 ,晶格缺陷 。 特别是硫化物 硫化物,如 非金属夹杂 特别是硫化物 如FeS、MnS,是 、 , 最为敏感的活性点。 最为敏感的活性点。 钝化膜的薄弱点 如位错露头、划伤等)。 的薄弱点(如位错露头 钝化膜的薄弱点 如位错露头、划伤等 。 孕育期: 孕育期:1/τ=K[Cl-]

25-13-1MO-N
与 海 水 温 度 的 关 系
种 不 锈 钢 的 孔 蚀 电 位
( ( ( ( 系 ) ) ) )
蚀 1.6 电 位 (伏 1.2 ) 0.8

孔蚀临界Cl 离子浓度与 孔蚀临界Cl-离子浓度与Cr 含量的关系
[H+]=iN 孔蚀临界Cl 孔蚀临界 -离 铬含量(%) 铬含量( ) 子浓度(N) 子浓度( )
缝隙形成
机器和设备上的结构缝隙 机器和设备上的结构缝隙 结构 固体沉积 泥沙 腐蚀产物等)形成的缝 固体沉积(泥沙、腐蚀产物等 形成的缝 沉积 泥沙、 隙。 金属表面的保护模 如瓷漆 清漆、 如瓷漆、 金属表面的保护模 (如瓷漆、清漆、磷 化层、金属涂层)与金属基体之间形成的 化层、金属涂层 与金属基体之间形成的 缝隙。 缝隙。

什么叫做全面腐蚀和局部腐蚀

什么叫做全面腐蚀和局部腐蚀

什么叫做全面腐蚀和局部腐蚀?
在水中金属的腐蚀是电化学腐蚀。

电化学腐蚀又分为全面腐蚀和局部腐蚀。

全面腐蚀相对较均匀,在金属表面上大量分布着微阴极和微阳极,故这种腐蚀不易造成穿孔,腐蚀产物氧化铁可在整个金属表面上形成,在一定情况下有保护作用。

当腐蚀集中于金属表面的某些部位时,则称为局部腐蚀。

局部腐蚀的速度很快,往往在早期就可使材料腐蚀穿孔或龟裂,所以危害性很大。

垢下腐蚀、缝隙腐蚀、晶间腐蚀等均属局部腐蚀。

全面腐蚀的阴、阳极并不分离,阴极面积等于阳极面积,阴极电位等于阳极电位。

局部腐蚀的阴、阳极互相分离,阴极面积大于阳极面积,但阳极电位小于阴极电位,腐蚀产物无保护作用。

材料腐蚀与防护 第三章

材料腐蚀与防护 第三章

在一定的敏化温度下,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钢 的晶间腐蚀倾向愈严重,但是加热时间过长,晶间腐 蚀倾向又复降低,甚至完全消除。
原因是在一定敏化温度下,随加热时时间过长,
析出的碳化物颗粒逐渐聚集长大,晶界贫铬区不再连 续,而且由于Cr在晶粒和晶界上的浓度差较大,C在 晶粒和晶界上的浓度差较小,随着回火时间的延长Cr 的扩散最终将超过C的扩散。通过Cr的扩散使晶粒内 部与晶界上的铬浓度均匀,结果晶界耐蚀性又上升, 晶间腐蚀敏感性减小。
(4)点蚀的孕育期
从金属与溶液接触一直到点蚀刚刚产生,这段时间称作 孕育期,孕育期随氯离子浓度增大及电极电位升高而缩短。
二: 点腐蚀机理
点蚀可分为两个阶段,即蚀孔成核(发生)和蚀孔生长(发展).
1蚀孔成核(发生)
目前通常有二种学说,即钝化膜破坏理论和吸附理论。
钝化膜破坏理论:
这种说法认为当腐蚀性阴离子(如氯离子)在不锈钢钝化膜上 吸附后,由于氯离子半径小而穿过纯化膜,氯离子进入膜内后 “污染了氧化膜”,产生了强烈的感应离子导电,于是此膜在 一定点上变得能够维持高的电流密度,并能使阳离子杂乱移动 而活跃起来,当膜—溶液界面电场达到其一临界值时,就发生 点蚀。
如不锈钢易在含卤族元素阴离子Cl-、Br - 、I –中发生, 而铜则对SO4 2-更敏感。
当溶液中含有FeCl 3、CuCl2为代表的二价以上重金 属氯化物时,由于金属离子强烈的氧化作用,将大大促 进点蚀的形成和发展。
(2)介质浓度
以卤族离子为例,一般认为,只有当卤族离子 达到一定浓度才发生点蚀。可以把产生点蚀的最 小浓度作为评定点蚀趋势的一个参量。
这一阶段的腐蚀主要是介质状态的不均匀性引起 的。
3.3 点腐蚀 点腐蚀(孔蚀)是一种腐蚀集中于金属表面的很小范 围内,并深入到金属内部的蚀孔状腐蚀形态,一般是 直径小而深度深。

金属常见的腐蚀形式

金属常见的腐蚀形式
--
第四节 缝隙腐蚀
1 缝隙腐蚀:金属部件在介质中,由于金属 与非金属或金属与金属之间形成特别小的 缝隙,使缝隙内介质处于滞留状态,引起 缝内金属加速度腐蚀。 特点:极为普遍,金属与任何材料;
Fe2++2Cl- →FeCl2
FeCl2+2H2O → Fe(OH)2+2HCl → 酸性增加导致金属的更大溶解→ Fe(OH)2在孔口氧化为Fe(OH)3疏松沉淀→ 氯离子不断向孔内迁移→水解pH下降→ 环境不断恶化——由闭塞电池引起孔内酸化 从而加速腐蚀的作用,称“自催化酸化作用”
--
3 影响因素:材料,介质成分,流速和温度 (1)材料
--
2 机理
点蚀为什么要有诱导期?为什么仅在极其 局部的区域内发生?
点蚀核的形成及材料表面状况
金属表面
膜不完整
钝化金属(钝化膜):溶解—修复
➢ 基底金属与邻近完好钝化膜之间构成局部电池
(基底金属为阳极,钝化膜为阴极)→点蚀核→孔 口介质pH增大→有沉淀生成→ 孔口沉积形成闭塞 电池→保护穴位→酸度增加,腐蚀速度增大(自 催化酸化作用)→蚀坑增大→诱导期结束(进入 高速溶解阶段)
介质温度升高,会使低温下不发生点蚀 的材料发生点蚀。
--
4 防止 (1)从材料角度出发
①选用耐点蚀合金(钼、高纯不锈钢) ②保护表面膜 ③增加壁厚延长蚀孔穿透时间 (2)从环境、工艺角度出发 尽量降低介质中氯离子、溴离子及氧化性金属 离子的含量。 (3)添加缓蚀剂 (4)控制流速(滞流或缺氧下易发生点蚀) (5)电化学保护—阴极保护
并尽量避免大阴极/小阳极的面积组合; (2)施工中可考虑在不同金属的连接处加以绝
缘。(法兰连接处用绝缘材料的垫片) (3)涂料涂覆在阴极性金属,减小阴极面积; (4)缓蚀剂,减缓介质的腐蚀性; (5)设计时要考虑到易于腐蚀的阳极部件在维

材料腐蚀与防护-5讲-腐蚀形态及机理

材料腐蚀与防护-5讲-腐蚀形态及机理
• 锈层+垢层在孔口沉积→形成闭塞电池
• 孔内介质呈滞流状态 • 溶解氧不易向内扩散
孔内金属难以钝化 • 金属离子不易向外扩散
金属离子增加,氯离子迁入以维持 电中性,形成氯化物(FeCl2)
不锈钢在充气NaCl溶液中的孔蚀
• 高浓氯化物水解,孔内酸度增 加,促使阳极溶解加快
MCl2 + 2 H2 O M (OH)2 + 2 H++ 2Cl-
• 蚀孔内部的电化学条件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对蚀孔的生长有很大的 影响,因此蚀孔一旦形成,发展十分迅速
• 蚀孔发展的主要理论是以“闭塞电池”的形成为基础,并进而形成 “活化-钝化腐蚀电池”的自催化理论
点蚀的机理-蚀孔发展
• 闭塞电池的形成条件:
(a)具备阻碍液相传质的几何条件
• 如在孔口腐蚀产物的塞积可在局部造成传质困难 • 缝隙及应力腐蚀的裂纹也都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不锈钢在充气NaCl溶液中的孔蚀
• 孔内金属表面:活化态,电位较负 • 孔外金属表面:钝化态,电位较正 • 孔内-孔外:活态-钝态微电偶腐蚀
电池 • 面积比:大阴极-小阳极,阳极电
流密度很大 • 蚀孔快速加深 • 孔外金属受到阴极保护
不锈钢在充气NaCl溶液中的孔蚀
• 孔内反应:Fe→Fe2++2e Cr →Cr3++3e、Ni →Ni2++2e
点蚀程度用点蚀系数来表示,即蚀孔的最大深 度和金属平均腐蚀深度的比值。
点蚀
• 点蚀的危害: 点蚀导致金属的失重非常小,由于阳极面积 很小,局部腐蚀速度很快,常使设备和管壁穿 孔,从而导致突发事故。 对孔蚀的检查比较困难。 蚀孔尺寸很小,且经常被腐蚀产物遮盖。

全面腐蚀与局部腐蚀

全面腐蚀与局部腐蚀
✓ 应力腐蚀开裂分为晶间型、穿晶型、混合型等。同一材料因介质变化,裂纹途径也可
能改变。
✓ 应力腐蚀开裂的裂纹扩展速度一般为10-6~10-3 mm/min,比均匀腐蚀快约106倍,但仅
为纯机械断裂速度的10-10。
✓ 应力腐蚀开裂是一种低应力的脆性断裂。
第七章 全面腐蚀与局部腐蚀
7.7.2 应力腐蚀的条件
阴极还原反应:O + 2H2 O + 4e → 4 −
形成缝隙内、外的
氧浓差电池

形成闭塞电池
金属离子发生水解
反应使介质酸化
自催化效应
氧浓差电池的形成,对缝隙腐蚀的初期起促进作用。但蚀坑的深化和扩展是从形成闭
塞电池开始的,因此闭塞电池的自催化作用是造成缝隙腐蚀加速进行的根本原因。
第七章 全面腐蚀与局部腐蚀
➢ 金属材料在环境介质中,大部分表面不发生腐蚀或腐蚀很轻微,但在个别地方或微小
区域内腐蚀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形成小孔腐蚀坑,这种腐蚀称为小孔腐蚀(点蚀)
➢ 小孔腐蚀是破坏性和隐患性最大的腐蚀形态之一
➢ 金属表面局部的电极电位达到并高于小孔腐蚀电位或击穿电位(Eb)
➢ 小孔腐蚀对钝化性金属比较敏感
➢ 镀层的孔隙处或缺陷处也容易发生小孔腐蚀
形成元素降低C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促进C的扩散和碳化物的析出。
✓ Ti、Nb:Ti、Nb都是有益的元素。
✓ N:扩大晶间腐蚀敏化温度范围并缩短加热时间,对晶间腐蚀起促进作用。
✓ Si:添加2%以上的Si能提高低碳奥氏体不锈钢在强氧化性介质中的耐晶间腐蚀稳定性。
✓ Mn:Cr-Mn在敏化温度范围内会发生严重的晶间腐蚀,用铌合金化可减少锰的影响。
(3)添加合适的缓蚀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深度法

重量法难直观知道腐蚀深度,如制造农药的反应 釜的腐蚀速度用腐蚀深度表示就非常方便。 B=8.76V/ρ (3-3)
B 深度计算腐蚀速度,mm/a;(毫米/年) V 腐蚀速度,g/m2·h;ρ 材料密度g/cm3. (3-3)式是将平均腐蚀速度换算成单位时间内的 平均腐蚀深度的换算公式。 对均匀腐蚀金属材料,判断其耐蚀程度及选择耐 蚀材料,一股采用深度指标。

点蚀包括点蚀核的形成到金属表面出现宏观可见 的蚀孔。
蚀孔出现的特定点称为点蚀源。

形成点蚀源所需要的时间为诱导时间,称孕育期。 孕育期长短取决于介质中Cl-的浓度、pH值及金 属的纯度.一般时间较长。Engell等人认 为.孕育期的倒数与Cl-浓度呈线性关系:

1/τ = K[Cl-]
(3-4)
3.4.1 晶间腐蚀产生的条件
1)组织因素 晶界与晶内的物理化学状态及化学成分不同,导 致其电化学性质不均匀。 如晶界的原子排列较为混乱,缺陷多,易产生晶 界吸附(C、S、P、B、Si)或析出碳化物、硫化 物、σ相等。 晶 腐蚀介质能显示出晶粒与晶界电化学不均匀性。 易发生晶间腐蚀金属材料有不锈钢、铝合金及含 钼的镍基合金等。
3.1.2 全面腐蚀速度及耐蚀标准




人们关心的是腐蚀速度。知道准确的腐蚀速度, 才能选择合理的防蚀措施及为结构设计提供依据。 全腐速度也称均匀腐蚀速度,常用表示方法有重 量法和深度法。 A重量法 重量法是用试祥在腐蚀前后重量的变 化(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的失重或增重)表示腐 蚀速度的方法。其表达式为; V+∆W = (W1 – W0)/st (3-1) V-∆W = (W0 – W2)/st (3-2) W0 试样原始重量; W1未清除腐蚀产物的试样 重量; W2清除腐蚀产物的试祥重量,±增重、失重。
1)E>Ebr,将形成新的点蚀孔(点蚀形核),已有 的点蚀孔继续长大: 2)Ebr>E>Ep,不会形成新的点蚀扎,但原有的 点蚀孔将继续扩展长大; 3) E≤Ep,原有点蚀孔全部钝化,不会形成新的 点蚀孔。

Ebr值越正耐点蚀性能越好。 Ep与Ebr值越接近,钝化膜修复能力愈强。
B 点蚀源形成的孕育期
3.1.1 全面腐蚀的特征



全面腐蚀是常见的一种腐蚀。全面腐蚀是指整个 金属表面均发生腐蚀,它可以是均匀的也可以是 不均匀的。 钢铁构件在大气、海水及稀的还原性介质中的腐 蚀一般属于全面腐蚀。 全面腐蚀一般属于微观电池腐蚀。通常所说的铁 生锈或钢失泽.镍的“发雾”现象以及金属的高 温氧化均属于全面腐蚀。

随着含Cr量的增加,点蚀电位向正方向移动。 如与Mo、Ni、N等合金元素配合,效果最好。 降低钢中P、S、C等杂质含量可降低点蚀敏感 性。经电子束重熔超低碳25Cr1Mo不锈钢具有 高的耐点蚀性能。

2)热处理的影响 奥氏体不锈钢经过固溶处理后耐 点蚀。
3.2.3.2 环境因素
1)卤素因素 不锈钢的点蚀是在特定的腐蚀介质中发生的。在 含卤素离子的介质中,点蚀敏感性增强,其作用 大小按顺序为:C1->Br->I-。 点蚀发生与介质浓度有关,而临界浓度又因材料 的成分和状态不同而异。 不锈钢点蚀电位与C1-及Br-浓度关系 cl E 0.88lg a 0.168 V (2-74)
5)介质流动的影响

介质处于流动状态,金属的点蚀速度 比介质处于静止状态时小。 实践表明.一台不锈钢泵经常运转, 点蚀程度较轻,长期不运转很快出现 蚀坑。

3.2.3.3 预防点蚀的措施
1)加入抗点蚀的合金元素 含高Cr、Mo或含少量N及低C不锈钢抗点蚀效果 最好。双相不锈钢及超纯铁索体不锈钢抗点蚀性 能非常好。 2)电化学保护 防止点蚀的较好方法是对金属设备采用恰当的电 化学保护。在外加电流作用下, 将金属的极化电 位控制在保护电位Ep以下。 3)使用缓蚀剂 对于循环体系,加缓蚀剂可抑制点蚀,常用缓蚀 刑有硝酸盐、亚硝酸盐、铬酸盐、磷酸盐等。
3.4 晶间腐蚀




晶间腐蚀是金属材料在特定的腐蚀介质中沿着材 料的晶界发生的一种局部腐蚀。 它是在金属表面无任何变化的情况下,使晶粒间 失去结合力,金属强度完全丧失,导致设备突发 性破坏。 许多金属都具有晶间腐蚀倾向。 其中不锈钢、铝合金晶间腐蚀较为突出。 在石油、化工和原子能工业中,晶间腐蚀占很大 的比例,可导致设备破坏,危及正常生产。 应力存在,由晶间腐蚀转变为沿晶应力腐蚀破裂 的事故更多。





加热 T=1050~ ll00℃以上时,碳溶解 在奥氏体中、溶解量为0.1%~ 0.15%。 若从高温缓冷至室温时,大量Cr23C6的从 奥氏体中析出; 如从高温急冷至室温(淬火),则碳过饱和 固溶于钢中,这种过饱和固溶体不稳定的。 低温重新加热过程中(回火),碳以Cr23C6 形成沉淀析出,使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 敏感性增加。其变化过程如图3-8所示。
Cl- 浓度在一定临界值以下不发生点蚀。
C点蚀坑的生长



点蚀生长机制较公认的是蚀孔内的自催化酸化机制,即 闭塞电池作用。 不锈钢在充气的含Cl-离子的中性介质中腐蚀过程。 如图3-2所示,蚀孔一旦形成,孔内金属处于活化状态 (电位较负),蚀孔外的金属表面仍处于钝态(电位较 正),于是蚀孔内外构成了膜-孔电池。孔内金属发生阳 极溶解形成Fe+2 (Cr3+、Ni2+等): 孔内 阳极反应:Fe→Fe+2 + 2e (3-5) 孔外 阴极反应:1/2 2H2O + 2e → 2OH- (3-6) 孔口 pH值增高,产生二次反应: Fe+2 + 2OH- → Fe(OH)2 (3-7) Fe(OH)2 + 2H2O + O2 → Fe(OH)3 ↓ (3-8)
3 全面腐蚀与局部腐蚀



金属腐蚀分为全面腐蚀和局部腐蚀。 工程技术上看,全面腐蚀腐蚀其危险性小些; 局部腐蚀危险极大。没有什么预兆的情况下,金 属构件就突然发生断裂,甚至造成严重的事故。 腐蚀失效事故统计:全腐17.8%,局腐82.2%。 其中应力38%,点蚀25%,缝隙2.2%,晶间 11.5%,选择2%,焊缝0.4%,磨蚀等3.1%。 可见局部腐蚀的严重性。 局部腐蚀类型,主要有点蚀(孔蚀)、缝隙腐蚀、 晶间腐蚀、选择腐蚀,应力腐蚀、腐蚀疲劳、湍 流腐蚀等。
3.4.2 晶间腐蚀的机理
现代晶间腐蚀理论有两种:贫化理论和晶间杂质 偏聚理论。 3.4.2.1 组织与晶间腐蚀敏感性关系 多数金属材料一般都要经历热处理和焊接等冶金 过程。这都会引起合金组织变化,如在晶界上析 出碳化物或其他相。 不锈钢(18-8)中碳的质量分数一般在0.02%~ 0.15%范围内。RT 碳在不锈钢中的溶解度为 0.02%~ 0.03%(质量分数); 碳处于饱和固溶状态,可见碳在奥氏体中的溶解 度将随温度而变化。

C 耐蚀标准

3.2 点腐蚀



点腐蚀(孔蚀)是一种腐蚀集中在金属表面数十微 米范围内且向纵深发展的腐蚀形式,简点蚀。 点蚀是一种典型局部腐蚀形式,具有较大的隐患 性及破坏性。在石油、化工、海洋业中可以造成 管壁穿孔,使大量的油、气等介质泄漏,有时甚 至会造成火灾,爆炸等严重事故。 3.2.1 点蚀的形貌与特征 A点蚀的形貌 点蚀表面直径等于或小于它的深度。一般只有几 十微米。其形貌各异.有蝶形浅孔,有窄深形、 有舌形等等。




Fe(OH)3沉积在孔口形成多孔的蘑菇状壳层。 使孔内外物质交换因难,孔内介质相对孔外介质 呈滞流状态。 孔内O2浓度继续下降,孔外富氧,形成氧浓差 电池。其作用加速了孔内不断离子化,孔内 Fe2+浓度不断增加,为保持电中性,孔外Cl-向 孔内迁移,并与孔内Fe2+形成可溶性盐 (FeCl2)。 孔内氯化物浓缩、水解等使孔内pH值下降,pH 值可达2-3,点蚀以自催化过程不断发展下去。 孔底 由于孔内的酸化,H+去极化的发生及孔 外氧去极化的综合作用,加速了孔底金属的溶解 速度。从而使孔不断向纵深迅速发展,严重时可 蚀穿金属断面。

3)溶液pH值的影响 在W(NaCl)为3%的NaCl溶液中,随着pH值 升高,点蚀电位显著地向正移,如图3-6。 在酸性介质中,pH值对点蚀电位的影响,目前 还没有一致的说法。 4)温度的影响 在NaCl溶液中,温度升高能显著地降低不锈钢 点蚀电位Ebr,使点蚀坑数目急剧增多。 这被认为与C1-反应能力增加有关,见图3-7。
3.4.2.2 贫化理论




认为晶间腐蚀是由于晶界析出新相,造成晶界附 近某一成分的贫乏化。 如奥氏体不锈钢回火过程中(400-800℃)过饱 和碳部分或全部以Cr23C6形式在晶界析出。 Cr23C6析出后,碳化物附近碳与铬浓度急剧下 降。由于Cr23C6 的生成所需的碳是来自晶粒内 部,铬主要由碳化物附近的晶界区提供。 铬沿晶界扩散的活化能为162~252kJ/mol, 铬由晶粒内扩散活化能约540kJ/mol,因此铬 沿晶界扩散速度要比晶粒内扩散速度快得多。

D点蚀程度 点蚀程度可用点蚀系数或点蚀因子来表示:
点蚀系数=最大腐蚀深度/平均腐蚀深度
点蚀因子= P/d

图3-3 最深点蚀、平均侵蚀深度及点蚀
因子的关系。
3.2.3 影响点蚀的因素及预防措施
3.2.3.1 材料因素
1)合金元素的影响 不锈钢中Cr是最有效提高耐 点蚀性能的合金元素。




经高温淬火后的晶粒间界上,无任何析出, 如图3-8(a); 在回火过程中出现了局部非常细小碳化物, 如图3-8(b) ; 在一定温度范围(敏化温度)内随回火时间的 延长析出的Cr23C6以连续的网状存在如图 3-8(c)、(d),此时晶间腐蚀最敏感; 在敏化温度温度范围内继续延长时间,即长 时间回火处理,将发生碳化物的聚集,晶间 腐蚀将逐渐消除,如图3-8(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