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边边说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是七星一中的说课教师朱洪艳,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第14章第2节《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流程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全等三角形是平面几何的重要内容。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直线和对三角形的初步知识,在上一节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本节内容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与拓展,也是学习四边形、相似形等内容的基础,同时本节课的探究方法也为以后的学习研究提供了借鉴。

因此,本节课无论是从知识的连贯性,还是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都将起到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三角形全等方面的知识,但是对于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及利用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还是比较陌生的,因此在组织教学时教学时,教师要运用激励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技能目标:(1)掌握“边边边”公理的内容:三边对

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能初步应用“边边边”公理判定两个

三角形全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领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一系列探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大胆猜想、乐于探究的良好品质。(四)教学重难点:

我把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边边边”公理及应用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其中把“边边边”条件的探究作为教学难点(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圆规,三角板。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的认识应该是在充分的实践操作基础上归纳得出的,并将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探索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在探索中发展思维能力。这种探究发现式的学习方式依据实践性原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有利于兴趣的激发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发探究欲望

让学生回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然后找出相等的边相等

的角,这样设计旨在复习旧知,使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的知识准备与心理准备,通过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一系列探究活动,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归纳等活动揭示出“边边边”公理的产生过程。

活动一:教师规定三角形一边的长度,学生画一个满足条件的三角形并剪下,同桌之间比较并找同学进行演示比较结果。

活动二:由活动一的经验教师规定三角形两边的长度,学生继续画满足条件的一个三角形并剪下,学生之间比较后找同学演示并得出结论。

通过活动一、活动二的逐步探究,学生逐渐积累探究经验,增强探求欲望,培养交流能力,同时演示直观地展示说明了结论,有利于学生形成深刻明确的认识,这符合直观性原则。

活动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三边对应相等这一情形的探究。这个活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对此我分两步完成:

第一步:要做一个和已知三角形三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学生缺乏经验,在这里我首先进行作图讲解,通过我的讲解学生能掌握作图过程。

第二步:,在我的要求下,学生明确任务,然后小组活动。活动中小组内进行比较、观察、归纳得出结论: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形全等。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

学的重要方式,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这一系列探究活动,增强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乐于探究的良好品质。

本环节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亮点。

(三)巩固新知,应用新知

首先让学生对简单知识进行练习,接着我出示课本例1,师生共同探究,然后我展示证明过程,通过例1师生共同总结证明步骤。最后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练习。

其中例1的分析、板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运用“边边边”条件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并学会正确地写出证明过程。练习既巩固“边边边”的应用,同时也培养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课堂小结,培养反思意识

请学生回忆本节活动,谈谈自己的收获与体会。此环节使学生养成及时回顾的良好习惯,形成反思与自我评价的能力,激励学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与愿望。

(五)布置作业,培养应用意识

目的使学生巩固本节课的所学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这节课经过教师适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整个教学过程既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与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又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的过程,促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我的教学设计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