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转让中第三人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
股权转让中的善意取得与恶意串通的法律规定有何不同?

股权转让中的善意取得与恶意串通的法律规定有何不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股权转让已成为企业运营中常见的现象。
然而,在股权转让过程中,善意取得与恶意串通两种情形在法律上有着显著的不同。
本文将详细阐述善意取得与恶意串通的法律规定差异,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一、善意取得与恶意串通的法律规定差异1. 善意取得善意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人将动产或不动产处分给第三人,第三人善意依法取得该动产或不动产的所有权。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百一十一条规定了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1)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2)以合理的价格转让;(3)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
在股权转让中,善意取得同样适用。
如果受让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按照上述条件取得了股权,那么该股权转让行为是有效的。
2. 恶意串通恶意串通是指行为人与相对人相互勾结,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四条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在股权转让中,恶意串通通常表现为股东之间或股东与外部人员相互勾结,以低于市场价格转让股权,损害公司或其他股东的利益。
二、案例分析1. 善意取得案例分析案例:甲公司股东乙因个人原因,将股权转让给丙公司。
在转让过程中,乙并未告知丙公司其股权转让行为未经其他股东同意。
丙公司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按照市场价格购买了乙的股权。
后经调查,乙的股权转让行为确实未经其他股东同意。
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百一十一条的规定,丙公司作为善意受让人,依法取得了乙的股权。
虽然乙的股权转让行为未经其他股东同意,但丙公司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按照市场价格购买了股权,符合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
因此,该股权转让行为有效。
2. 恶意串通案例分析案例:甲公司股东乙与丙公司串通,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将股权转让给丙公司。
股权善意取得的一股二卖

股权善意取得的一股二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2014修正)第二十七条股权转让后尚未向公司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原股东将仍登记于其名下的股权转让、质押或者以其他方式处分,受让股东以其对于股权享有实际权利为由,请求认定处分股权行为无效的,人民法院可以参照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的规定处理。
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善意取得】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人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一)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二)以合理的价格转让;(三)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
受让人依照前款规定取得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的,原所有权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赔偿损失。
当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权的,参照前两款规定。
有关股权的性质,学界一度争议颇大,众说纷纭,主要学说有所有权说,债权说,社员权说,股东地位说,独立民事权利说。
多数观点认为,股权是一种新型的独立民事权利。
( 一) 内容上包括经营管理等非财产性权利( 二) 利益上关涉公司及其他股东。
有限责任公司具有很强的封闭性和人合性。
(三)依据现行公司法,股权变动需要同时办理股东名册与工商部门的登记,其中,股东名册是股东向公司主张行使股东权利的依据,而工商登记是对抗外部第三人的效力。
这种双重公示制度非常独特,不同于不动产的登记生效主义。
!%股权不同于物权,二者有很大的差异,不能直接适用,究竟如何参照适用,法律并未给出明确的解答。
因而引起了很多争议。
变动模式的选择对善意取得制度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物权法上,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主要有两种模式,即意思主义与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又可以区分为物权形式主义和债权形式主义。
从我国物权法的规定来看,一般认为,立法采行的也是债权形式主义。
与物权变动模式相对应,关于股权变动模式,学界的论争集中在意思主义与债权形式主义。
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是什么【票据法上的善意取得】解析票据权利的善意取得制度票据权利是指持票人向票据债务人请求支付票据金额的权利,包括付款请求权和追索权。
因而票据权利的取得,事关持票人财产利益之保有,依通说,其取得方法有二,即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
前者包括出票取得和善意取得,后者包括票据法上的继受取得和非票据法上的继受取得如因普通债权的转让、继承、受赠等。
而票据纠纷往往出现在票据的转让过程,其中又较多的集中在持票人能否适用善意取得,对此,本文将对票据的善意取得问题进行讨论。
票据的善意取得是指票据受让人依票据法规定的转让方法(背书交付和单纯交付),善意的从无处分权人处取得票据,从而取得票据权利。
其解决的是票据转让过程中的问题。
这里讲的“善意”,是指持票人在取得票据时,对从票据外观无法查知的瑕疵,事实上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这样一种主观心理状态。
与之相对的是“恶意”或“重大过失”:恶意是指取得票据时明知票据上存在瑕疵的主观心理状态;重大过失是指取得票据时如果负起普通人的谨慎义务就能得知票据上的瑕疵,因怠于审查故而未知这样一种主观心理状态。
依据《票据法》第12条的规定,无论取得票据者在主观上是恶意还是重大过失,都不享有票据权利。
根据票据法的规定,可以将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归纳为如下几点:1、票据的善意取得人必须依票据法上转让方法,即背书交付或单纯的交付而取得票据。
取得票据只有通过背书(具有连续性的背书)或直接交付的方法按照票据法的基本原理,明确记载收款人名称的票据,必须依背书而转让;没有记载收款人名称或记载得不明确的票据,仅依直接交付而转让。
我国《票据法》要求汇票、本票上都必须记载收款人名称,所以这两种票据必须依背书转让;我国《票据法》没有要求支票上必须记载收款人名称,如果支票出票人未记载收款人,也没有授权他人补充记载、或虽经出票人授权但被授权人没有记载的,仅直接交付票据即发生转让的效果。
持票人才能受“善意取得”制度的保护。
善意取得

四、股票和票据权利也可以发生善意取得
1. 原则上仅“物权”可善意取得,(因为物权有公示制度,即使错误的公示亦可产生公信力)。 “债权”因欠缺典型公开性(无公示制度不能产生足以支撑善意取得的公信力)无善意取得可能 性。 2. 股权因工商过户登记制度的支撑,可善意取得,下面两个条文作了规定:(1)《公司法解释三》 第26条规定:“名义股东将登记于其名下的股权转让、质押或者以其他方式处分,实际出资人以 其对股权享有实际权利为由,请求认定处分股权行为无效的,人民法院可以参照物权法第106条的 规定处理。”(2)《公司法解释三》第28条规定:股权转让后尚未向公司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 原股东将仍登记于其名下的股权转让、质押或者以其他方式处分,受让股东以其对股权享有实际 权利为由请求认定处分股权行为无效的,人民法院可以参照物权法第106条的规定处理。”
总结:但由于张焕未能尽到对自己房产证的合理保管义务,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表见事实的形成, 是第三人产生了信赖。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人的信赖利益应当予以保护。但这种保护不能通过表 见代理来完成,而应当通过善意取得制度等其他方式来实现。
二、原所有人张焕和买受人李大庆之间的利益比较与保护
本案中,房屋原所有人张焕与买受人李大庆之间存在相互对立的利害关系,不论认定那一方享 有房屋的所有权,都将使另一方承担向登记机构或者第三人追偿的负担。 谁的利益应当优先保护呢? 在符合善意取得的情况下,应当保护善意买受人的利益,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买受人没有过错,主观上处于善意状态。 第二、这是优先保护善意买受人的信赖利益的需要。本案中,各种事实足以使善意买受人对这么 几项事实产生信赖:一是对处分人(刘金龙)就是真实的权利人产生信赖;二是对登记簿记载内容 的信赖,登记机关对处分人处分权的确认,更令善意买受人产生信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宣告其 买受行为无效,则致使第三人不敢轻易从事各种交易,不利于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 保护善意买受人的信赖,也是对正常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应当值得鼓励。 第三,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看,善意取得制度的一种重要价值选择就是:在原所有权人和善意买 受人之间,对向无权处分人追偿的负担和追偿不能的风险予以分配。本案中,如前所述,善意买 受人李大庆不具有对虚假权利外观的识别能力,而与之相反,所有人张焕却具有对形成不真实权利 外观的预防和控制能力,因为,只要其稍加注意,就可以防止刘金龙掉包其真实房产证。从这个意 义上讲,应当让原所有人张焕(风险控制能力相对较强的一方)承担向无权处分人追偿的负担和追 偿不能的风险。 根据我国《物权法》规定的非基于法律行为的各种物权变动模式,善意买受人李大庆只能依据善意 取得制度来取得所有权。
论股权的善意取得

论股权的善意取得作者:周旭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12期【摘要】股权的性质有社员权说、所有权说、债权说、法律地位说、特殊权利说等观点。
在股权对外转让时,对于股权的身份部分权利则需要对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加以判断。
对于股权的财产部分权利,善意第三人可以依据物权法第106条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善意的判断标准要比一般动产不动产的要高,而合理的价格应当根据股权账面价值确定范围而不是据对数值。
【关键词】股权;善意取得;人身性;财产性一、文献综述2011年公司法司法解释三出台后,26条和28条主要讲了股权的一物二卖及善意取得。
我国学者对于股权的善意取得有研究,但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
丁俊峰和何东宁合著的“公司法司法解释(三)善意受让股权规则”[1]一文从善意取得构成要件入手分析股权的善意取得,丁认为善意取得股权的条件是股权转让合同有效,应当正确的区分合同效力与股权变动效力。
丁认为,“股权的交付是一种虚拟交付,股权交付时并没有占有的现实转移,受让人与让与人之间有关股权变动的合意决定了股权变动,受让人取得股权并不需要对标的物的现实占有”,所以应当以工商登记作为其权利变动的表征。
王涌的“股权如何善意取得——关于《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28条的疑问”[2]这篇文章从28条适用情形着手,认为第28条仅适用于股权转让协议签订后已办理股东名册变更登记但尚未办理工商登记的情形,不适用与股权转让协议签订后未办理股东名册变更登记和工商变更登记的情形,因为这本质上属于一物二卖。
王认为股东会同意甲将股权转让给丙的决议无效,股东会的行为也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变更股东名册的行为无效,丙不应当获得股权。
王指出,28条所指的善意取得实质上是公司的反悔权,但公司的反悔权缺乏正当性。
姚明斌在《有限公司股权善意取得的法律构成》[3]一文中以崔海龙案为介入点,根据一审、二审判决提炼出“关于股权权利外观和无权处分的若干司法判断的4条规则。
姚进一步提出股权善意取得应以交易行为和合同有效为前提,而善意的判断应根据第三人是公司内部人员和外部人员区分对待,至于合理价格应以客观为标准,且不以实际支付为限。
善意取得及善意第三人制度法规汇总「良图·民商」

善意取得及善意第三人制度法规汇总「良图·民商」编者按:善意取得(第三人)制度是我国民商法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制度。
律师在办理诉讼案件,尤其是民商事案件中常有涉及。
为了弄清楚善意取得以及善意第三人制度,除了了解基本概念之外,还要清楚有关的法律规定,才能更好地把握善意取得(第三人)制度的实质。
本文收集了法律、司法解释和其他文件中关于善意取得(第三人)的具体规定,供同行参考。
为条理更清晰,我们把善意取得物权的,放在善意取得制度中,把合同法、公司法制度中的善意第三人、善意相对人等放在善意第三人(相对人)制度中。
一、善意取得制度和善意第三人制度的概念善意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人将其财物(动产或者不动产)转让给第三人,如受让人在取得该财物时系出于善意(+合理对价+公示),则受让人取得该物的所有权,原权利人丧失所有权。
善意取得制度是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而产生的一项法律制度,其法律根据主要是《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的规定。
善意第三人是指在某有瑕疵的法律关系中,该瑕疵法律关系双方之外的,任意不知法律关系有瑕疵,而做出有损瑕疵法律关系双方某一方的人,该第三人所做出的损害行为并非出于故意。
通俗的理解就是第三人在民事行为中,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自己参与的行为是不合法或者违反第三方约定的,还当作合法行为在参与。
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善意取得中的“善意”包含对占有、不动产登记等权利外观的信赖,而善意第三人的“善意”仅为不知且无过失地不知某些法律事实,包括权利、法律行为、准法律行为和单纯的事实等。
或者也可以说,善意取得中当事人“知道”一些事情而被认为是善意,而善意第三人因为“不知道”一些事情而被认为善意。
善意取得制度主要应用于物权法领域,而善意第三人制度更多的应用于合同法等领域,但是在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常常将犯罪所得赃物以低于市场交易价格出卖,许多与案件无关的第三人在不知道的情况下购买或接受该物品,这就形成了“赃物的善意取得”。
善意取得制度的法律依据

善意取得制度的法律依据我们在⽣活中可能会听到⼀些事情,⽐如,我托付物品让朋友保管,但是当我不在的时候,朋友却把我这件东西卖给了第三者。
那么这个案例应该怎么处理呢?有什么法律依据呢?下⾯店铺⼩编来为你解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什么是善意取得制度善意取得制度系⽆权处分⼈将其财产有偿转让给第三⼈;如果受让⼈取得该财产时出于善意,则受让⼈将依法即时取得对该物产的所有权的制度。
制度特征(1)民事法律关系是⼀种思想的社会关系。
(2)民事法律关系是平等主体间具体的权利、义务关系。
(3)民事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保障实现的社会关系。
这⼀制度是近代以来⽇⽿曼法“以⼿护⼿”制度设计为基础,⼜吸纳了罗马法上取得实效制度中的善意要件,从⽽产⽣发展起来的。
善意取得制度在法律上的逻辑依据系法律上承认占有公信⼒的逻辑结果,其实践依据是保护交易安全。
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包括标的物、让与⼈、受让⼈、“取得⾏为”四⽅⾯。
善意取得制度的效⼒中善意取得基本法律后果是受让⼈取得动产所有权。
善意取得制度是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产⽣的⼀项法律制度。
在⼴泛的商品交换中,从事交换的当事⼈往往并不知道对⽅是否有权处分财产,也很难对市场出售的商品逐⼀调查。
如果受让⼈善意取得财产后,根据转让⼈的⽆权处分⾏为⽽使交易⽆效,并让受让⼈返还财产,则不仅要推翻已经形成的财产关系,⽽且使当事⼈在从事交易活动时,随时担⼼买到的商品有可能要退还,这样就会造成当事⼈在交易时的不安全感,也不利于商品交换秩序的稳定。
理论基础关于善意取得存在的理论基础,多数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致有以下⼏种观点:(1)取得时效说。
时效制度,以时间及时间之经过为其构成要件,⽽善意取得制度则与时间及时间之经过没有联系,所以,时效制度与善意取得制度是两种各⾃独⽴的制度。
(2)权利外形说。
占有⼈应推定其为法律上的所有者,故受让⼈有信赖之基础。
(3)法律赋权说。
善意取得是由于法律赋予占有⼈处分他⼈所有权的权能。
股权能否善意取得

股权能否善意取得股权是⼀种权利,采取登记公⽰主义,股权是需要登记的。
如果要转让股权的,需要权利⼈与受让⼈签订转让协议,到⼯商局办理转让登记。
那么,股权能否善意取得?今天,店铺⼩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股权能否善意取得满⾜善意取得条件的,股权是可以善意取得的。
⼀、登记的股权⼈没有处分权所谓登记的股权⼈没有处分权,是指在⼯商⾏政管理部门登记的股权⼈不是真实的股权⼈,其要么完全没有股权,要么所登记的股权超越了⾃⼰应有的股权利益,抑或是虽然有股权、但因法律规定⽽没有处分权。
⽆论哪种情形,均归为登记内容与实际股权或处分权不⼀致。
导致这种权利不⼀致的原因很多,既可能是登记机构错误登记所致,也可能是当事⼈提供虚假材料所致,不⼀⽽⾜。
⼆、⽆处分权的⼈转让股权在登记的股权与真实股权或处分权不⼀致时,如果登记的股权⼈不转让该股权,也不会有善意取得,故⽽,登记的股权⼈不仅需⽆处分权,还应实施转让股权的⾏为。
从实践情况来看,并⾮所有⽆权转让股权的⾏为均能导致善意取得,在适⽤时必须严格按照股权善意取得构成要件进⾏筛选。
(⼀)作为构成要件的⽆权转让⾏为1、夫妻以共同财产向公司出资取得的股权登记在夫妻⼀⽅名下,该⽅擅⾃转让该股权2、名义股东处分股权在⽬前的司法实践中,隐名投资主要呈现两种形态,⼀种是意思⾃治式,即隐名投资⼈与名义股东达成协议,由后者作为公司显名股东;另⼀种⾮意思⾃治式,即显名和隐名的并存⾮当事⼈的意思⾃治所致。
《公司法解释三》第26条规定的名义股东,应属于在意思⾃治情形下产⽣的名义股东。
3、⼀股⼆卖情形股权转让后尚未向公司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原股东将仍登记于其名下的股权转让、质押或者以其他⽅式处分,受让股东以其对于股权享有实际权利为由,请求认定处分股权⾏为⽆效的,⼈民法院可以参照物权法第106条的规定处理。
4、处分权受到限制的情形基于某种特殊原因,股东的股权受到⼀定限制⽽不能⾃由处分。
民法新增考点之善意取得

民法新增知识点——善意取得!善意取得(即时取得),是指无处分权人将其占有的他人动产或登记在其名下的他人不动产转让给第三人,第三人子交易时出于善意即可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原所有权人不得追夺的规定。
《物权法》规定不动产与动产都适用善意取得,《物权法》第106条规定:“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
受让人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1,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2,以合理的价格转让,3,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
”善意取得应当符合下列条件:1,让与人须为动产的占有人或者登记时不动产的权利人。
善意取得的制度在于物权公示的公信力,这一条件是善意取得的前提:2,让与人须无权处分。
唯有在无权处分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生第三人善意取得的问题;3,受让人须基于交易行为支付合理的对价。
非通过交易行为而以受赠、继承等方式无偿取得财产的,不能发生善意取得的效力;4,受让人受让财产时须为善意。
以受让人从无权处分人处受让不动产或者动产时须为善意,是善意取得的必备条件。
确定受让人是否为善意,应以其受让不动产或者动产当时的情况判定,至于其后受让人是否知晓真实情况,不影响善意取得的成立5,转让的标的物应经完成过户登记或交付。
如果无权处分人与受让人双方仅达成转让合意而尚未办理登记或者尚未交付,只产生债券关系。
通说认为,受让人若系以占有改定方式取得动产的,该权利的转让不得对抗第三人,也不能对抗所有人的追索。
1,善意取得发生后,受让人取得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原权利人丧失该财产的所有权,不得向受让人主张返还。
一般认为,善意取得中受让人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系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非基于当事人之间法律行为的效力,故其属于原始取得。
《物权法》第108条规定:“善意取得受让人取得动产后,该动产上的原有权利消灭,但善意受让人在受让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权利的除外。
善意取得的成立条件与效力是什么

善意取得的成⽴条件与效⼒是什么如果当事⼈没有处分权,与第三⼈签订了买卖合同的,但是第三⼈是善意的,为了保护第三⼈的权利的,该买卖合同是有效的。
那么,善意取得的成⽴条件与效⼒是怎样的?今天,店铺⼩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善意取得的成⽴条件与效⼒是什么对于善意取得的成⽴条件:(1)标的物须为动产。
⼀般认为,不动产的转让须经登记,因⽽不适⽤善意取得制度,但也有学者认为,善意取得制度应扩⼤到不动产。
善意取得的标的物仅限于动产,但以下⼏类动产不适⽤善意取得:采登记对抗主义的动产:如船舶、航空器、机动车辆;⾮以⽆记名有价证券表彰的债权;法律禁⽌流通的物品如毒品、淫秽物品等;未分离的不动产的出产物是该不动产的组成部分,不能成为善意取得的标的;依法被查封的财产;遗失物和赃物原则上不适⽤善意取得,但货币、票据、通过竞买⽅式和交易所⽅式取得的动产除外。
(2)受让⼈须基于交易⾏为⽽受让动产的占有。
善意取得应以受让⼈取得受让动产的占有为要件。
但是受让⼈的占有必须是通过交易⾏为⽽取得。
若受让⼈不是因为交易⾏为⽽受让动产的占有时,即便受让⼈实际占有该动产,也不发⽣善意取得的效⼒。
例如,继承是依据法律规定发⽣的,因继承⽽善意占有不属于被继承⼈的动产,不能取得所有权。
(3)受让⼈取得动产时须为善意。
所谓善意,指受让⼈在受让动产时不知道或不应当知道让与⼈⽆处分权。
受让⼈事后知道出让⼈⽆处分权的,对善意取得没有影响。
在交易时受让⼈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受让财产的,应认定受让⼈不具有善意。
善意取得的效⼒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
善意取得⼜称即时取得,是指⽆权处分他⼈动产的让与⼈,不法将其占有的他⼈的动产交付于受让⼈后,若受让⼈取得该动产时出于善意,即取得该动产所有权。
如果你情况⽐较复杂,店铺也提供律师在线咨询服务,欢迎您进⾏法律咨询。
股权如何善意取得?--关于《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28条的疑问

股权如何善意取得?--关于《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28条的疑问王涌【摘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第28条引入物权法中的善意取得原则,确立了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的善意取得的原则。
该条规定存在明显的问题。
由于股权转让与物权转让存在根本的差异,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无法适用物权法上的善意取得原则。
【期刊名称】《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12【总页数】5页(P30-34)【关键词】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善意取得;股东名册;工商登记【作者】王涌【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北京 10008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22一、第28条与股权善意取得在中国公司法中,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的变动存在双层公示形式,即公司的股东名册的登记与工商管理部门的登记。
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股权变动公示制度,不同于其他国家,如英国。
股权变动的双层公示形式存在许多问题,虽然中国2005年《公司法》第三十三条试图区分两种公示形式的效力,它规定:“记载于股东名册的股东,可以依股东名册主张行使股东权利。
公司应当将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及其出资额向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办理变更登记。
未经登记或者变更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
该条将工商登记效力限于对抗效力,而非获取股东身份的必要前提,但是,所谓“不得对抗第三人”是一种什么情形?一种什么效力?并不清晰。
最高人民法院于2011年1月27日颁布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第28条(以下简称第28条)试图对此予以进一步解释,它规定:“股权转让后尚未向公司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原股东将仍登记于其名下的股权转让、质押或者以其他方式处分,受让股东以其对于股权享有实际权利为由,请求认定处分股权行为无效的,人民法院可以参照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的规定处理。
原股东处分股权造成受让股东损失,受让股东请求原股东承担赔偿责任、对于未及时办理变更登记有过错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或者实际控制人承担相应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受让股东对于未及时办理变更登记也有过错的,可以适当减轻上述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或者实际控制人的责任。
论善意取得制度

论善意取得制度摘要:善意取得制度,善意取得是所有权取得的一种方式,也是物权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
作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项交易规则,动产善意取得制度一方面保护了第三人的利益,体现了法律保护动态安全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也维护了商品交易的正常秩序。
因而该制度业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民事立法所确认。
笔者将从善意取得的起源、概念、动产所有权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不动产的善意取得及善意取得的法律效果等方面阐述善意取得制度。
在司法实践中,一定要严格把握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条件,以真正达到维护经济秩序、保障交易安全、实现法律公平、公正目标之目的。
关键词:善意取得无权处分构成要件善意第三人一、善意取得概述善意取得制度发端于日耳曼法,善意取得也称即时取得,依据传统的物权法理论定义为动产占有人在无权处分其占有的他人动产的情况下,将该动产转让给第三人,受让人取得动产时是若为善意,就依法取得该动产所有权的法律制度。
[1] 按照法律的一般原则,只有所有权人或受人之托、代他人处分的人才有处分财产的权利,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之物,属于一种侵权行为,其所为的法律行为须于事后取得其权利或经该他人追认始生效力,而且,所有权具有追及性,可直接向买受人追回原物。
善意取得制度的意义在于阻却所有权人的追及,允许善意的买受人取得受让物的所有权,保护让与人与受让人之间已经完成的交易,以利于维护交易安全。
物权的变动以占有和登记为公示方法,动产物权的公示方法为占有,不动产物权的公示方法为登记,当事人如果信赖这种公示而为一定的行为,即使占有和登记所表现的物权状态与真实的特权状态不相符合,也不能影响物权变动的效力。
从保护善意第三人、维护交易秩序的目的出发,应当允许第三人获得交易标的的所有权。
二、善意取得的适用范围关于善意取得的适用范围,传统物权法理论认为仅指动产,因为动产的公示以占有为原则,登记例外,通过交付可以发生动产占有的转移,从而完成动产物权的变动,因而各国一般规定动产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法国善意取得制度

法国善意取得制度
法国的善意取得制度主要基于《法国民法典》第2279条的规定。
该条款规定,无处分权人将其占有的动产或错误登记在其名下的不动产转让给善意第三人或为善意第三人设定他物权,在符合一定的条件下,善意第三人依据法律规定取得所有权或他物权。
要构成善意取得,需要满足以下要件:
1.让与人无处分权:即让与人不具有转让财产的权利,包括所有权人或其他有权处分财产的人。
2.受让人善意:受让人必须不知道让与人无权转让该财产,或者在让与人隐瞒真实情况的情况下,受让人有合理的理由相信让与人有权转让该财产。
3.以合理的价格转让:受让人必须以合理的价格从让与人处购买该财产,该价格应当反映出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图。
4.财产已经交付给受让人:在动产的情况下,财产必须已经交付给受让人;在不动产的情况下,不动产必须已经登记在受让人名下。
在满足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受让人可以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或他物权,原所有权人无权向受让人请求返还财产,但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赔偿损失。
法国的善意取得制度旨在保护交易安全和维护公平交易,限制原物权人的利益,以维护整个交易链条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浅析公司股权变动中善意第三人之保护路径探究

问。
从各 国横 向上来 比较 , 除英美 法系由于法律体系出入过 大, 大 陆 法 系 中德 、 、 法 台对 股权 变 动模 式 的 法 律 规 定 实 际 上 更 加 能 够 揭 示 出我 国之 于股权 变动模 式的初衷及参照意义 。 首先 , 根据《 国有 限责任 公 司法 》 1 德 第 6条规定 , …… ( ) “ 1让 与 出资额的情形 , 只有 已经 向公 司 申报取 得 出资额并 同时证 明 出 资人 , 才视为取得人 。() 2 申报 之前 , 司 向让 与人 或者让 与人 向 公 公司实施 的有 关公 司的法律行为 , 取得人必 须予 以承受 。 同时 ,法 国商法典 》 4 条规定 ,公 司股份 的转 让应 当以书 《 第 8 “ 面 形 式 予 以确 认 , 形 式 能 够 对 抗 公 司 。 向 公 司 提 交 转 让 契 约 原 该
处 理 结 果 基 本 支 持 受 让 人 请 求 , 后 强 制 公 司 变 更 相 关 股 权 的 文 然 本 登 记 , 此 说 明股 东 名 册 在 司法 实 践 中并 未 处 于 关 于股 权 资 格 因 认 定 的必 要 条 件 。
《 公司法 》 3、2 7、4 中均涉 及我 国股 权变 动模 式 , 中 第 37、37 条 其 主要形 成两派观点 , 第一种是 形式 主义 , 该观点认 为股权 变动 的生 效包括两个 条件 , 首先是股权 变动合同的生效 , 其次是变更 特定 的 登记 , 如股东名册 、 出资证 明书或者 公司章 程等 , 完成 上述程 序后
善意取得制度

善意取得制度左良玉气势汹汹地兵锋东指,让弘光君臣恐惧万分,南京根本抵挡不了久经战阵的左家军。
这个时候,折腾了一个月的“太子案”也不了了之了,弘光帝只好将这个所谓的太子关押在监狱里,并不敢贸然地杀掉他。
善意取得制度 - 特征(1)民事法律关系是一种思想的社会关系。
(2)民事法律关系是平等主体间具体的权利、义务关系。
(3)民事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现的社会关系。
善意取得制度 - 存在根据善意取得制度在法律上的逻辑依据系法律上承认占有公信力的逻辑结果,其实践依据是保护交易安全。
善意取得是物权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指无处分他人动产权利的动产占有人,以移转所有权或设定他物权为目的,将其占有的动产交付于善意第三人后,善意受让人即取得该动产权利的法律度。
例如,甲将其租赁的海信电脑一台,擅作己有出卖与乙,乙基于甲的占有事实而信赖该电脑属甲所有,遂与其交易,甲将该电脑交付于乙后,电脑所有权即发生转移。
此时,乙取得电脑即属善意取得。
一般认为,善意取得制度是近代以来以日耳曼法的占有制度设计为基础,又吸纳了罗马法上短期取得时效制度中的善意要件,从而得以产生发展起来的。
罗马法奉行“任何人不能将大于其所有的权利让与他人”及“发现己物,即可收回”的原则,侧重于所有权的保护,受让人纵属善意,也不能取得动产所有权。
但罗马法并非完全无视受让人的利益,而是认可一年的短期取得时效制度,以兼顾交易活动及维护法律秩序。
与罗马法不同,日耳曼法基于“以手护手”观念,侧重对受让人利益的保护。
根据日耳曼法,任意将动产交付于他人者,仅能向相对人请求返还,若该他人将之让与第三人时,除可对相对人请求赔偿损害或其他权利外,不得对第三人请求返还。
因为日耳曼实行占有与权利合一的Gewere 制度,占有其物者即有权利,而有权利者亦须占有其物。
有权利者未占有其物时,其权利的效力因此减弱。
动产所有人既以自己的意思,将动产托付于人而未占有其物,遂无从对该第三人请求返还。
善意取得制度有哪些构成要件

善意取得制度有哪些构成要件善意取得制度系指动产占有人以动产所有权的移转或其他物权的设定为目的,移转占有于善意第三人时,即使动产占有人无处分动产的权利,善意受让人仍可取得动产所有权或其他物权的制度。
下面由店铺为你介绍善意取得制度的相关法律知识。
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要件由于善意取得制度要发生原所有人的所有权消灭,而受让人取得所有权的法律效果,因此,各国的法律都规定了严格的条件。
从《物权法》第106条的规定看,我国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善意取得的对象可以是动产,也可以是不动产,还可以是其他物权。
学说通识,动产的公示以占有为原则,以登记为例外。
采取占有为公示方法的动产,始有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
不动产借助登记的公信力来达到维护交易安全的目的,这与采纳占有的公信力原则来维护交易安全的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相去甚远。
因此,各国通例皆将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范围限定于动产。
然而,《物权法》却没有采取各国通例,将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范围扩大到了不动产,甚至包括其他物权。
《物权法》之所以突破各国通例,将不动产纳入善意取得的范围,是因为不动产虽然采取登记的公示方法,相对于动产而言,受让人误认为占有人为所有人的概率要小得多。
但是,由于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许多不动产登记制度尚未完善,如在房屋预售的过程中,存在“一房二卖”,甚至“一房多卖”的情况,导致许多购房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作为不动产的登记制度,其目的就是向社会公众宣示其物权所有的一种法律制度,对所有权人是一种依赖。
但是,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不动产登记体系(尤其是在我国广大农村,房产登记制度几乎是一片空白),不动产登记存在很多瑕疵,如不动产共同共有关系中,不动产物权仅登记在一个或部分共有人名义之下;虚假登记,这种情况在我国比较普遍,比如实际购买人出于种种原因将所购买的房产登记于亲戚朋友名下,尔后又转卖于善意第三人;当事人利用登记工作人员的不正当关系,违法进行不动产登记变动从而擅自处分了他人的不动产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股权转让中第三人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
《公司法》第32条规定了股权善意取得制度,该条第三款规定股东姓名或者名称未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
《关于适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第27条第1款规定:“股权转让后尚未向公司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原股东将仍登记于其名下的股权转让、质押或者以其他方式处分,受让股东以其对于股权享有实际权利为由,请求认定处分股权行为无效的,人民法院可以参照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的规定处理”。
《物权法》第106条规定:“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人有权追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人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一)受让人受让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二)以合理的价格转让;(三)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
受让人依照前款规定取得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的,原所有权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赔偿损失。
当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权的,参照前款规定”。
根据上述法律规定,股权的善意取得应当具备的要件包括:
一、在股权处分的外观上是无权处分。
无权对股权进行处分是构成善意取得的前提条件,只有在无权处分的情况下才有善意取得的问题,如果有权处分就不存在善意取得的问题了。
在转让方与受让方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时,股权就已经转让到受让方,从此时起受让方是股权的真实权利人,原股东已经丧失了对股权的处分权,如果进行处分,属于无权处分的行为。
原股东在对股权无权处分的情况下处分了仍然登记在其名下的股权,这时就产生了善意取得的问题。
二、第三人受让股权必须出于善意。
根据公司法第32条的规定,当在股权登记没有变更的情况下,根据商法的外观主义原则和公式原则,第三人依据对登记内容的信赖,可以合理地相信登记的股东就是真实的股东,可以与之进行股权交易,未登记股东不得主张股权转让无效。
股权登记虽然不是设权性登记,但可以保护善意第三人基于对登记的信任所产生的信赖利益,此种善意必须是第三人依据登记相信登记股东为股权的实际权利人,如果其在接受股权转让时知道该股权已经转让的真实情况,就不存在善意取得了。
三、第三人必须支付了合理的对价。
设立善意取得制度是价值衡量的结果,因此只有善意第三人支付了合理的对价,其利益才需要优先于受让方之前得到法律的
保护,如果没有支付合理对价,就不应当优先于受让方取得该股权。
四、第三人的股权必须进行了工商登记。
第三人的股权进行了工商登记是第三人取得股权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股权没有办理变更登记,这意味着第三人的股权没有对抗效力,没有对抗效力的股权是不能对抗股权受让人的。
在股权没有变更工商登记的情况下,第三人是不存在股权善意取得问题的。
作者北京市律师协会并购与不良资产委员会委员张学增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