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化不仅仅是传统文化和艺术,也包括人们的习惯、
价值观和社会结构等方面。
作者通过对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和对话,揭示了文化相对
性的重要性,让我更加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全球化的今天,理解文化差异不仅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必要的能力。
《何谓文化》启发了我去探索和了解不同文化,以更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多元文化的世界。
正如作者
所说,文化不应该成为一个隔阂,而是应该成为一个架桥的工具,让不同的文化相互
理解与交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也更加有信心去拥抱多元文化,与
他人建立更好的沟通与交流。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只有尊重并包容不同文化,我们才
能更好地进行合作与共同发展。
余秋雨《何谓文化》的读后感900字
余秋雨《何谓(héwèi)文化》的读后感900字继《文化苦旅》面世20年之后,著名文化学者日前又推出了新著《何谓文化》。
这20年来,以余秋雨为代表的“文化大”形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散文开展(kāizhǎn)的走向。
这类创作形式让散文成为一种承载历史和文化、言之有物的文体,其中的思想深度和文化拷问,无疑让散文本身拥有更为丰沛的生命力。
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的创作日渐式微,而散文那么接过了接力棒,创作方面开展有力,而且显得朝气蓬勃,不得不说“文化大散文”形式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何谓文化》一书中,余秋雨延续了自己一直以来对文化内核的探求,通过“学理的答复”、“生命的答复”、“大地的答复”、“古典的答复”四个局部,对“文化”这一人类的共同命题进展了分析。
书名为“何谓文化”,而不是“何为文化”,说明作者并不奢求试图去真正阐释文化的内涵,而是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文化巨匠的言行、学者间的辩论等多重维度,尽力去复原人们“文化”,也在当今社会普遍(pǔbiàn)“渴求文化”这一重要的精神契机中,让文化不再远离生活,而更具有现实意义,甚至指导意义。
此外,《何谓文化》里,余秋雨还动情追忆了许多文化巨匠的往事(wǎngshì),在“生命的答复”这局部中,和读者分享了谢晋、巴金、章培恒等人给他带来的文化冲击,比方大导演谢晋的儿子,曾每天在门空上张望,等待父亲回来,结果连眉毛都磨光了,“谢家的门孔就是文化的象征,在封闭的大门上寻找一个亮点,投出一份企盼。
谢晋就像他儿子,在门孔上不离不弃”。
这样的文字,读来令人嗟叹。
此外,还有同台湾文化耆宿林怀民、白先勇和等人的文化交流,所谓“读人如读书”,在文化前辈的亲身垂范之下,文化变得触手可及的,能真正给人以正能量,感人至深。
文化的深层奥义,并非简单的文艺创作,而是面对种种困境,仍然能传递文明的精华(jīnghuá),比方余秋雨在文中讲述,萧伯纳的中国学生黄佐临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第三天就辞别老师,远赴国难,年迈之后又创立写意戏剧观,震动国际文化界。
《何谓文化》读书心得(精选7篇)
《何谓文化》读书心得《何谓文化》读书心得(精选7篇)《何谓文化》读书心得1“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这是近读余秋雨先生《何谓文化》一书中对荣格名言的引用。
从这句话的角度,我做两种理解,一是社会文化的熏陶和传承塑造了一个类型的人格群体。
二是个性的人格形成是和他成长过程中的文化氛围密不可分的。
由此可以推论,文化其实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群体和个体人生的成长与人生观的形成的。
在文化相对缺失,但渴求程度却空前高涨的现代社会,如何使文化指导人生,进而由正确的个体世界观、人生观汇集为正能量的群体社会人格就成了一个硕大的社会学命题。
我学识尚浅,不敢轻动如此大的课题,只妄图从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中尝试解读一个自认为正确的文化与人生态度。
首先是文化的概念,从理论上言,这个概念很广,又可以夹杂若多定语,比如社会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等,且众说纷纭。
从实例而言,去年曾做过一个民营企业文化的调研,也总结了很多实证。
应该说两者综合会有个清晰的脉络和概念了吧,恰恰不是!如此多的东西塞在脑海里,犹如掉进了五彩缤纷的万花筒,瞧这个也好,那个也妙,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也是文化,那也是文化,到底那个才是文化!?其实概念也是一个积累和顿悟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醍醐灌顶般的一记重锤下来,才会豁然开朗。
开朗后才明白,没有明确文化概念的原因恰恰在于没有坚持自己对文化的思索思路,往往被一个个花哨的说法和好听的口号带到了歧途。
想想看,这些企业的文化,有那些是完全相同的?又有那个不是坚守坚持才成型的呢?这些文化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共同词汇:特点和积累。
综合其它方面的理解,我大胆给文化一个自己的定义:文化是长期积累汇集,具有符合自身独特特点的,能引导群体精神和行为方式趋同的总结。
解决了文化概念的问题,就要分析文化对人生影响的问题了。
这个方面,不用假装学术,只直接说理解就好了。
我们应该怎样面对人生?我想先要问自己的是需要一个怎样的人生。
是活出自己还是随波逐流,是真实简单还是伪装繁复,是直截了当还是隐忍融合,等等。
《何谓文化》读后感
其次,对于这一部分印象很深的是一篇名叫《Let them say》的文章,是写作者的忘年交戏剧大师黄佐临先 生的,标题的这句话是黄先生的老师萧伯纳镌刻在壁炉上 的三句话之一,翻译成中文是:他们骂啦,骂些什么,让 他们去骂!后来在余秋雨遭遇文化挫折时,黄佐临先生在 信中送给了他,“Let them say”后来成为余秋雨先生渡 过重重黑水的木筏。因为,余秋雨虽是中国现代文坛中极 受欢迎的人物,但也是饱受争议的人物,或者说是多年来 受尽诋毁的作家。他在书中也写到了一直寻找始终诽谤他 的人给他的署名“石一歌”,最后他无比宽容又洒脱地写 道,决定正式接受这个名字,并且以它的谐音开一间古典 小茶馆叫“拾遗阁”,再开一间现代咖啡馆叫“诗亦歌”, 让我想到了作者在之前写道的长者风和慈爱相,他的宽容 大度正显现淀很深的 东西,包括约定俗成的习惯、世界观、价值观、当 然是能够凝聚其受众的一种人文财富。而现实中耳 闻目睹的那些所谓的文化:礼仪文化、饭桌文化、 企业文化,甚至是厕所文化等等,这些动辄以文化 自居的一些东西觉得很搞笑。但搞笑归搞笑,内心 里还是想对文化有一个较为确切的认识。
一直以来,对所谓的“文化”有一种很迷惑的感觉,我对于 文化有两种解释:首先,文化是民族存在于世上的唯一标签,如 果一个民族的文化消亡了,这个民族也没有什么能让这个世界留 恋的价值了,正如波斯文明和埃及文明,如今的波斯人和埃及人, 在大家眼里应该都是阿拉伯人了吧。因此,我认为民族要维护其 在世界的存在感,必须要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当然,这种文化 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吸收其他文明的有 益元素并努力修正自己的文化中的不足。正如我们的文化,在保 持自己儒释道一体文化的独特性的同时,也要摒弃传统的人治观 念、愚民观念,吸收西方文明的法制思想、人权思想。
2023年何谓文化读后感
2023年何谓文化读后感2023年何谓文化读后感1一直很喜欢余秋雨的书,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以及《寻觅中华》等,他的书特别适合夜读,在静静的夜里,一盏台灯,随着他的脚步可以轻轻的漫步历史,细细的咀嚼文化,这种喧嚣的世界获得暂时的宁静感觉特别轻松。
他的新书《何谓文化》出版了,便迫不及待的从当当上买来,一周左右的时间看完。
对于何谓文化,作者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解答,第一、学理的回答,较为系统详细的介绍了文化的概念以及功能,虽然名为“学理”但很直白,让我们对文化有个很直接的认识;第二,生命的回答,通过几个人物,导演谢晋、戏剧家黄佐临、作家巴金以及其他几位文化人如何用生命解读文化的真谛;第三、大地的回答,是作者本人撰写的一些碑文和书法作品。
第四、古典的回答,主要是把四篇古文如《离骚》翻译成现代散文,进步体会文化的魅力。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读起来荡气回肠,字里行间把文化的魅力一展无遗,但第三第四部分实在不敢恭维,大有凑页数之嫌,有的碑文的确值得一读,但附带的书法作品有点画蛇添足,四篇古文翻译更是差强人意,就像把唐装改成西服,有点不伦不类。
瑕不掩瑜,还是值得一读。
2023年何谓文化读后感2静静地躺着,最近一次躺床上看书是两个月前的事了,很享受,何况是在窗外漫天飞雪的映衬下,温暖的室内重温着《何谓文化》,再次感动,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这几天自己一直被这澎湃的浪潮所席卷,我知道,这是余秋雨先生的《何谓文化》带给自己的震撼。
“写点什么吧”,在不知第几回心潮浪卷之后,一种奔涌而来的冲动让我提起了笔。
然而,下笔千言,愈觉胸中词汇的贫乏;激动之余,思绪也越显混乱。
无妨,权当信手涂鸦罢,只为纪念这样的冲动。
个人认为,余秋雨应该算是现当代国内比较有争议的一位大家。
当年《文化苦旅》一问世便造成洛阳纸贵之势。
他凭借自己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
之后又凭借一系列文化散文奠定了在文坛的地位。
2024何谓文化读后感
2024何谓文化读后感在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从国家层面的文化软实力到个人层面的文化素养,文化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何谓文化》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语言,为我们揭示了文化的真谛。
首先,作者对“文化”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不同于传统上对文化的定义,作者从文化的生成机制入手,将文化视为一种人类创造力的体现。
这种创造力既包括了人类在物质层面的创造,如器物、建筑等,也包括了人类在精神层面的创造,如思想、观念、价值观等。
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文化认知视角。
在书中,作者还特别强调了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他认为,文化是文明的基础和内核,而文明则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
这种观点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化和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也让我更加明白了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作者还从个体和群体的角度,对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个体和群体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同时也是文化的受益者。
在个体层面,文化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在群体层面,文化可以维系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
这种从个体到群体、从微观到宏观的文化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的文化思考框架。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作者对于文化的理解和阐述是深刻而独到的。
他不仅从宏观的角度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和内涵,也从微观的角度探讨了个体与文化的关系。
更为难得的是,作者还将这种对文化的理解与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相结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化思考方式。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文化多样性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何谓文化》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剖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应对文化多样性的新思路。
作者认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我们应该尊重文化多样性,同时也要积极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导语:读了余秋雨的《何谓文化》,各位来谈谈自己的读后感。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何谓文化》读后感,供各位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何谓文化》读后感1 “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这是近读余秋雨先生《何谓文化》一书中对荣格名言的引用。
从这句话的角度,我做两种理解,一是社会文化的熏陶和传承塑造了一个类型的人格群体;二是个性的人格形成是和他成长过程中的文化氛围密不可分的。
由此可以推论,文化其实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群体和个体人生的成长与人生观的形成的。
在文化相对缺失,但渴求程度却空前高涨的现代社会,如何使文化指导人生,进而由正确的个体世界观、人生观汇集为正能量的群体社会人格就成了一个硕大的社会学命题。
我学识尚浅,不敢轻动如此大的课题,只妄图从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中尝试解读一个自认为正确的文化与人生态度。
首先是文化的概念,从理论上言,这个概念很广,又可以夹杂若多定语,比如社会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等,且众说纷纭。
从实例而言,去年曾做过一个民营企业文化的调研,也总结了很多实证。
应该说两者综合会有个清晰的脉络和概念了吧,恰恰不是!如此多的东西塞在脑海里,犹如掉进了五彩缤纷的万花筒,瞧这个也好,那个也妙,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也是文化,那也是文化,到底那个才是文化!?其实概念也是一个积累和顿悟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醍醐灌顶般的一记重锤下来,才会豁然开朗。
开朗后才明白,没有明确文化概念的原因恰恰在于没有坚持自己对文化的思索思路,往往被一个个花哨的说法和好听的口号带到了歧途。
想想看,这些企业的文化,有那些是完全相同的?又有那个不是坚守坚持才成型的呢?这些文化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共同词汇:特点和积累。
综合其它方面的理解,我大胆给文化一个自己的定义:文化是长期积累汇集,具有符合自身独特特点的,能引导群体精神和行为方式趋同的总结。
解决了文化概念的问题,就要分析文化对人生影响的问题了。
这个方面,不用假装学术,只直接说理解就好了。
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静静地躺着,最近一次躺床上看书是两个月前的事了,很享受,何况是在窗外漫天飞雪的映衬下,温暖的室内重温着【何谓文化】,再次感动,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这几天自己一直被这澎湃的一浪一潮所席卷,我知道,这是余秋雨先生的【何谓文化】带给自己的震撼。
写点什么吧,在不知第几回心潮一浪一卷之后,一种奔涌而来的冲动让我提起了笔。
然而,下笔千言,愈觉胸中词汇的贫乏;冲动之余,思绪也越显混乱。
无妨,权当信手涂鸦罢,只为纪念这样的冲动。
个人认为,余秋雨应该算是现当代国内比拟有争议的一位大家。
当年【文化苦旅】一问世便造成洛一陽一纸贵之势。
他凭借自己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
之后又凭借一系列文化散文奠定了在文坛的地位。
只是打酱油式的当了回青歌赛的评委,倒惹来了种种非议。
没想到这么多年之后,先生又拾笔开始了【所谓文化】的探索。
在先生的眼里,文化没有定量一性一的指标,没有国际标准。
所以,此书以较为奇特的构架,从学理的答复、生命的答复、大地的答复、古典的答复四个局部,带着我们共同感悟心目中真正的文化。
先生用他的答复告诉有力的告诉我们: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一爱一和蔼良。
文化是一种手手相递的火炬,未必耀眼,却温暖人心。
光一陰一变成清冷的流水。
变成细微的尘埃。
变成温一存的呼吸。
变成温暖的文字。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幸好,余秋雨依然还在。
延伸阅读何谓文化小学读后感何谓文化小学读后感第一篇拜读余秋雨先生的文章不下一次了,这次又品读了他的著作,令我这个所谓的文化人貌似没什么文化。
这本书从理论,生命,文明和古典四个方面逐一分析,解答文化是什么再展开表达。
同时回忆著名的作家例如:巴金、导演谢晋等文化巨匠与他的交往经历,谈古论今。
我相信如果读者身在此中必定乐淘淘。
因为众多的文人把丰富的见识传授、交流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事情啊!虽然还没细细研究完这本书但我还是会抽出时间再此阅读,希望能帮助自己这个所谓的“文化人”!何谓文化小学读后感第二篇说起文化,首先应该是给文化下一个定义,借余先生的话: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
何谓文化 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的一切精神与物质的事物的总和,是人类群体在特定时空背景下共同形成并传承的精神财富。
文化包括语言、宗教、价值观念、传统习俗、艺术形式、科学知识等等,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在阅读了关于文化的相关内容后,我深刻体会到了文化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首先,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它为人们提供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为社会秩序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让人们明白什么是善良和正义,引导人们积极做善事,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其次,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语言人们进行思想的交流和传播,可以将经验和知识传递给后代,并且不断创造和积累新的知识。
艺术是文化的高级形式,通过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得到心灵的满足和启发。
科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的研究和探索,人类不断拓宽视野,认识到自然界的规律和秘密。
最后,文化是多元的,每个族群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
这种文化多样性丰富了人类社会,让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不同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可以产生新的文化形式和创新,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而忽视和歧视其他文化,则可能导致冲突和分裂,给社会和谐带来负面影响。
通过阅读和思考,我认识到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它影响着我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同时我也意识到,作为个体,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和参与活动来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拓宽自己的视野。
而作为社会成员,我们应该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学会理解和接受他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和谐、进步的社会。
2021年《何谓文化》读后感
2021年《何谓文化》读后感2021年《何谓文化》读后感1一本《何谓文化》前前后后看了有4-5个月,每周只能消化一个章节。
首先还是不习惯借书看,首先不能在书上随意写写画画,也导致了最终看完并不知道用时多久。
曾经每次买书都会入手后马上在第一页(一般是序言那里)写上“于某某年某月某日-Mr.Song”,感觉只有写下这几句话这本书才算真真切切买到而且是自己独享。
这也跟《何谓文化》里面讲的一样,文化的外在表现就是一种仪式,中国的文化所表现出的“仁义礼智信”,大多数也都是通过仪式来体现的。
我想最开始在确定一个习惯的时候并不会考虑文化,比如餐桌文化。
人到齐了才能就餐,长辈要坐在最里面,主陪、副陪所坐的位置(当然自己家吃饭就看有没有这么讲究了),长辈先动筷子然后小辈才可以动筷子,吃饭的时候不能吧嗒嘴,拿筷子的时候小手指不能翘起来,吃饭要把米粒吃完(小时候父母说的是不吃完脸上会长雀斑)等等。
这些仪式在最开始的时候相信只是为了方便就餐和表示对长辈的尊敬等。
但长久的习惯最终就成了约定俗成的文化。
另外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中国三大怪象:1.造谣无责,传谣无阻;中谣无助,辟谣无路;驳谣无效,破谣无趣;老谣方去,新谣无数。
(这是作者在早几年前概括的),当然最近有所改观,但这确实是中国文化较大的弊病之一;2.文化较难独立,政治下的文化更加符合现在的需求;3.在文革期间所消失的部分文化正是需要我们重新拾起的,但是从我个人而言觉得这是一个断层。
起码我对那个时代的文化了解基本为零。
除了古代文化、抗战时期毛泽东、鲁迅等列入教材的文化产品,通过断层以后就是郭敬明、韩寒这段时间的文化。
从1950年到我上高中期间的文化产品确实少的可怜。
所感所学:在工作中也好、家庭生活中也罢,甚至个人的一些生活习惯。
都要养成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说要弄一个“家风家训”,起码也要给后代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人活一世,教育好2-3代子女,足矣!2021年《何谓文化》读后感2静静地躺着,最近一次躺床上看书是两个月前的事了,很享受,何况是在窗外漫天飞雪的映衬下,温暖的室内重温着《何谓文化》,再次感动,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读余秋雨《何谓文化》有感
读余秋雨《何谓文化》有感以下是关于读余秋雨《何谓文化》有感,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读余秋雨《何谓文化》有感——15地信贾永顺《何谓文化》一书为著名散文作家、世界级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的新著,余秋雨是当代文学大家,他曾全面考察中华文明,亲身考察埃及文明、希腊文明、希伯来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恒河文明遗址,以及欧洲96座城市。
文化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中都是每个人会提及或触碰到甚至要研究的,因而文化与我们密切相关。
但就是这样一位亲密无间的朋友,我们却很难弄清楚什么是文化,即何谓文化。
无论我们通过何种途径和手段得到最终的答案,大多是模棱两可,似云非云。
因此在这样一个对文化极为注重继续发展的时代,余秋雨先生对文化做出了详尽解释。
其回答分四部分,其一为:学理的回答;其二为:生命的回答;其三为:大地的回答;其四为:古典的回答。
学理的回答中,余老引借其在海外各地权威场合下关于文化的演讲,并通过其探索考证给出极为精短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以“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说明“文化差异”之所在,“时间积累”积淀成“集体人格”。
定义抓住了文化的本质,深刻而简明。
文化的最终目标是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并谈到中国文化的特征和弊病,由古及今,由进步到隐忧,深刻指明了中国文化内部矛盾和文化建设机制。
对于当今时局,余老从世界文化范围内向世界阐释了“中国威胁论”的荒谬性和“文化冲突”的局限性。
同时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折射文化的生活气息,并列举了一枚书单劝勉每个人认识和学习中国文化,提升自身修养。
在本章最后与实际生活联系,向市长建言,将文化建设与城市建设向联系,体现人文关怀。
在生命的回答一章中,余老通过对谢家门孔的讲述将文化形象化,文革中萧伯纳中国学生黄佐临完成的剧作奇迹,五四运动以来巴金用百年生命完成的完美回答,或是周恩来张培恒对文化工作者的维护,每个文化巨人都在命途多舛的时代用生命诠释和维护文化的尊严,用生命向心中神圣的文化致敬,所谓生命的回答,同时也鞭策着当今每一位文化工作者的一言一行。
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第一篇:《何谓文化》读后感《何谓文化》读后感什么是文化,虽然时时提及,但一下子要说出来,还真的觉得无从说起,好像题目太大,下不了手,开不了口。
但文化这东西却无处不在,遍布我们生活中每一个角落,体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
不是经常说吗,某某人挺有文化的。
读了余秋雨先生的《何谓文化》一书,虽然似懂非懂,但总体感觉来说,他从学理的回答、生命的回答、大地的回答、古典的回答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释,例举了大量的例子,让文化这东西的概念变得清晰起来。
至少我个人认为,通过举例子让别人知道,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文化。
这样下来,让人对原本模糊的东西一下子比较容易接受,有说服力。
在书中,我对“学理的回答”一节比较有感触。
其中提到,“身上的文化”要有“必要风范”,即书卷气、长者风、裁断力、慈爱相。
“书卷气”是一种气质,是基于内在的东西而散发出来的,是一个人内在美的外在体现,不必隐蔽,也不必掩盖。
它讲究的是自然而然,一切水到渠成的境界。
当然,“书卷气”不等同于“书生气”,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如果一个“书生气”十足的人硬是要摆弄出“书卷气”的话,无异于东施效颦,自取其辱罢了。
“长者风”,就是要告诉我们,做人要大人大量,心胸宽广,要有涵养,要有长者的风度,慈祥、大气。
联系到具体工作当中,- 1 -就是要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包括反对意见。
对于别人的批评,要抱着谦虚的心态认真对待,有责改之,无则加勉。
对于别人的误会或是不理解,要学会一笑而过。
对待群众的反映,要耐得住性子,俯得下身子,学会用心用情地倾听。
当然,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不能把“长者风”混为“家长式作风”,不分青红皂白,不论对错,不许别人解释、申辩,一巴掌拍断。
“裁断力”体现的是一种分辨能力,一种决断能力,一种态度和立场。
我个人理解,这应该是文化的底线所在。
在面对错综复杂变幻无常的局面时,不保持沉默、不随波逐流。
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能够固守自己的精神家园,耐得住孤独和寂寞,即使是“众人皆醉我独醒”都无所畏惧。
何谓文化读书笔记
何谓文化读书笔记【篇一:何谓文化读后感】《何谓文化》读后感余秋雨的《何谓文化》是我的阅读风格的一种新的尝试,初次读及文化类型的刊物,不敢说自己对这本书理解有多透彻,但是,有些文字却着实让我心有感触。
由于自己的理解尚浅,我也只能对一部分的文字有一点感悟。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学理的回答,主要是他在海内外的一些演讲,这部分也是我自己认为最值得反复阅读的地方;生命的回答,主要是他对一些已经离世的文化巨匠的追忆,这些巨匠,用余秋雨的话说,“几乎用全部生命揭示了文化的深层奥秘”;大地的回答,主要是他写的一些碑文,散布各处的文化遗址;古典的回答,主要是他对一些古文的翻译。
文化究竟是什么?在学理的回答的第一部分“何谓文化”中,余秋雨对文化的概念做了新的诠释,“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
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也说“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
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所有经过人创造出来的作品,都有特定的文化环境,正如文章当中列举的鲁迅,并不是鲁迅创造出来了《阿q正传》、《孔乙己》、《药》,而是正因为了有了中华文化的沉淀,才能够造就出像鲁迅这样的作家。
在文化的最终目标方面,余秋雨把它定义为“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
”在这部分里面,他列举了美国企业家贝林的例子,奋斗了一生,成功了一生,到人生的花甲之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才让他感悟到了人一生真正的追求。
“我一直以为有钱才能做慈善。
他(一个津巴布韦青年)让我明白,我这一生把梯子搭错了墙,爬到顶上才发现搁错了。
”正如贝林所说,做慈善并不需要等,也并不必须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行动,只要我们心里有爱和善良,那我们就已经在做慈善,已经具有普及文化的力量,也就有与历史共存的机会。
正如余秋雨所言,“就连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能够存在,也必定是无数前人善良的结果。
”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的还有第二部分《生命的回答》中一篇名叫《let them say》的文章,是写作者的忘年之交戏剧大师黄佐临先生的,标题的这句话是黄先生的老师萧伯纳镌刻在壁炉上的三句话之一,翻译成中文是:他们骂啦,骂些什么,让他们去骂!后来在余秋雨遭遇文化挫折时,黄佐临先生在信中送给了他,“let them say”后来成为余秋雨先生渡过重重黑水的木筏。
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文化读后感。
《文化》是一本由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所著的著作,书中探讨了文化的概念、形成和发展,以及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文化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也对自己的文化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书中,雷蒙德·威廉斯首先对文化进行了定义,他认为文化不仅是一种艺术、文学或音乐,更是人类社会的整体生活方式。
文化是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包括了人们的价值观、信仰、习俗、语言、艺术和文学等。
这种定义让我意识到,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现象,更是社会和个人行为的深层次根源。
书中还探讨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雷蒙德·威廉斯认为文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文化的形成受到了历史、地理、经济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科技、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对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明白了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
除此之外,书中还探讨了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文化不仅塑造了社会的结构和秩序,也影响了个人的行为和价值观。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不同的社会结构和个人行为,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会带来社会的变革和个人的成长。
通过这部分内容,我意识到文化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社会的基础和个人的内心世界,它对社会和个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文化》,我对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文化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社会和个人行为的根源。
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它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我相信,通过对文化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深刻理解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为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余秋雨的《何谓文化》是我的阅读风格的一种新的尝试,初次读及文化类型的刊物,不敢说自己对这本书理解有多透彻,但是,有些文字却着实让我心有感触。
由于自己的理解尚浅,我也只能对一部分的文字有一点感悟。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学理的回答,主要是他在海内外的一些演讲,这部分也是我自己认为最值得反复阅读的地方;生命的回答,主要是他对一些已经离世的文化巨匠的追忆,这些巨匠,用余秋雨的话说,“几乎用全部生命揭示了文化的深层奥秘”;大地的回答,主要是他写的一些碑文,散布各处的文化遗址;古典的回答,主要是他对一些古文的翻译。
文化究竟是什么?在学理的回答的第一部分“何谓文化”中,余秋雨对文化的概念做了新的诠释,“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
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也说“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
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所有经过人创造出来的作品,都有特定的文化环境,正如文章当中列举的鲁迅,并不是鲁迅创造出来了《阿Q 正传》、《孔乙己》、《药》,而是正因为了有了中华文化的沉淀,才能够造就出像鲁迅这样的作家。
在文化的最终目标方面,余秋雨把它定义为“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
”在这部分里面,他列举了美国企业家贝林的例子,奋斗了一生,成功了一生,到人生的花甲之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才让他感悟到了人一生真正的追求。
“我一直以为有钱才能做慈善。
他(一个津巴布韦青年)让我明白,我这一生把梯子搭错了墙,爬到顶上才发现搁错了。
”正如贝林所说,做慈善并不需要等,也并不必须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行动,只要我们心里有爱和善良,那我们就已经在做慈善,已经具有普及文化的力量,也就有与历史共存的机会。
正如余秋雨所言,“就连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能够存在,也必定是无数前人善良的结果。
”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的还有第二部分《生命的回答》中一篇名叫《Let them say》的文章,是写作者的忘年之交戏剧大师黄佐临先生的,标题的这句话是黄先生的老师萧伯纳镌刻在壁炉上的三句话之一,翻译成中文是:他们骂啦,骂些什么,让他们去骂!后来在余秋雨遭遇文化挫折时,黄佐临先生在信中送给了他,“Let them say”后来成为余秋雨先生渡过重重黑水的木筏。
我心中的何谓文化
我心中的“何谓文化”----读余秋雨《何谓文化》心得各位领导,同事,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交流的是“何谓文化”。
我们生活在社会万象中,被文化所覆盖和包围,即是文化的被影响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我们不得不关注和重视包罗万象的文化现象。
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讨论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而谈到文化,它则是无处不在的。
最近,我被著名作家学者余秋雨老师的《何谓文化》一书所吸引,真正地走进到文化渊源的探讨和追索中,去考问文化的内涵、意义、终极目的,还有身处中国本土文化中,对它进行审视和解构。
余秋雨先生不愧为一位资深的文化领域大师,对文化的内涵理解深透,他从何谓文化为起头,引人深思,到底什么是文化呢?文化一词本来就是一个高深莫测的课题,从古至今没有人能对它进行全面地囊括和解释,因为文化内涵很广袤,从治国之策、百科知识到社会礼仪、民间故事再到一个人的特质品格,可以说上至天文下到地理无不包含在文化之中;可是文化又真真实实地存在于我们身边,让人能感觉到,成为一种社会的气质,决定国民素质、是民族灵魂的基石和能量。
所以余秋雨给出了文化最合理而恰到好处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
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同时书中还对文化的意义和目标以及终极目标进行了探讨,他指出文化表面上看是为了实现精神上的荣誉、成功、富足、满足、幸福、安全等等,却用了美国企业家贝林先生目睹灾难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文化的终极目标是爱和善良。
诚然,文化是从古至今,是人类发展的经验、知识、智慧等精神财富的象征和积累,它可以用来做很多有用有价值的事情,是为了认识世界、开发资源,是为了实现一切想达到的理想境界,但这一切如果只是为了得到价值和利益,成就一段辉煌,那么这意义就太过简单肤浅而失去了它本应有的价值,如果文化不是为了铸造大爱品性、不是为了创造美、推崇善和良性,那么人类就不会消逝矛盾、平复创伤、改造命运和缔结更深意义的幸福人生,所以文化唯有延伸至大爱、美、善性、和平等优美的人性才能使一切发生有了最圆满的诉求,才是生命最大的意义,否则即使通过文化实现了物质最大化也无法得到人类内心的安宁。
何谓文化的读后感
何谓文化的读后感何谓文化的读后感对于余秋雨先生,我始终带着无尚的敬仰,我钦佩他的人品、文笔、胆识和勇气,也时常接触他的着作,他的《文化苦旅》、《行者无疆》、自传《借我一辈子》等我都看过不止一次,所以不久前逛书店,看到这本新书,没怎么犹豫就直接买走了,只想有时间闲下来的时候翻看,以慰藉干渴的魂灵。
以下是《何谓文化》读后感,欢迎阅读。
《何谓文化》读后感1对于“文化”,不少时候,我们都有一种很迷惑的感觉。
向来认为,所谓“文化”,应该是一种积淀很深的东西,包括约定俗成的习惯、世界观、价值观、固然是能够凝结其受众的一种人文财富。
而现实中耳闻目睹的那些所谓的文化:企业文化、饭桌文化、酒文化,甚至是厕所文化等等,这些动辄以文化自居的一些东西觉得很搞笑。
但搞笑归搞笑,内心里还是想对文化有一个较为切当的认识。
拿到《何谓文化》之后,略略翻一下目录和叙言:这本书无非是他的一些演讲、文章、碑文和一些翻译的合辑,跟他之前的一些书籍不太一样。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份:学理的回答,主要是他的一些演讲;生命的回答,主要是他对一些名人的追忆;大地的回答,主要是他写的一些碑文;古典的回答,主要是他对一些古文的翻译。
由于阅读时间充裕,加之没有什么杂念和负担,所以看得很子细,获益匪浅。
在本书的四个部份中,我觉得最有价值的就是第一部份“学理的回答”了。
这一部份主要收录了作者的几篇讲稿,受众分别是联合国的各位文化官员、大学生、教授以及市民。
虽然是演讲稿,但子细看下来,发现都是作者对文化的叙述,足见他对文化有深入而独特的领略。
我向来觉得,文化是民族存在于世上的标签,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消亡了,这个民族也没有什么能让这个世界留恋的价值了,正如波斯文明和埃及文明,如今的波斯人和埃及人,在大家眼里应该都是阿拉伯人了吧。
因此,我也认为民族要维护其在世界的存在感,必须要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固然,这种文化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保持自己的文化的独特性的同时积极吸收其他文明的有益元素,并努力修正自己的文化中的不足。
读余秋雨新作何谓文化有感
普及爱和善良——读余秋雨新作《何谓文化》有感胡鹏余秋雨是我极喜爱的作家,近日他刚刚出了一本新书《何谓文化》,我迫不及待地买来,如获至宝的将它读完,仿佛享受了一顿精神上的饕餮盛宴,不由得想与人分享。
只是我的文字水平有限,不能将此书精华尽现,只能跟随自己的感触随手写来。
文化这两个字,听起来似乎通俗易懂,细想却又显得高深莫测,因为你实在无法准确地去解释什么才是文化,怎样才叫有文化。
本书通过四个方面的回答来阐述:学理的回答、生命的回答、大地的回答、古典的回答。
在这四个方面的回答中,我觉得学理的回答最专业,生命的回答最感人,大地的回答最透彻,古典的回答最睿智。
在学理的回答中,我最喜爱他对文化最终目标的定义,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
爱和善良超越一切,又能把一切激活,很多时候我们追求了一生,会发现原来最终目标是那样的原始和简单,爱和善良不正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吗?在《身上的文化》这一章节中,余秋雨老师提出,一个人身上要有真正的文化,必须体现为两个不再,即“不再扮演”和“不再黏着”,还必须体现为两个必要——必要贮存和必要风范。
不再扮演指真正有文化的人不会去扮演文化,不再黏着指要摆脱一切束缚和限制,才能回归到文化的本性。
我们再来看“必要的贮存”,一个真正有文化的人是“有恃无恐”的,他所恃的是胸中的贮存。
余秋雨老师列举了一系列中华文化典籍,可见中华文化的宝库里可以让我们吸取的营养太丰富,只看你是不是愿意去吸收。
有了必要的贮存就自然形成了必要的风范,他概括为“书卷气”、“长者风”、“裁断力”和“慈爱相”,在这里我不再细细地解释,只用一句话总结:腹有诗书自气华”。
令我颇有感触的还有《向市长建言》一文,在这里他谈到了城市文化,这对于现在的领导其实是很重要的一课,且不说市长,任何一个做着与城市管理或者与文化产业息息相关的工作人员,都应该来读一读,走出所谓“城市文化”的误区——发掘本地古人、重建本地古迹、大话地方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与人生
——读余秋雨先生《何谓文化》有感
今天向大家介绍的是余秋雨先生的一本书,这本书名叫做《何谓文化》。
文化这两个字,听起来似乎通俗易懂,细想却又显得高深莫测,因为你实在无法准确地去解释什么才是文化,怎样才叫有文化。
看过这本书后,我佩服余秋雨先生用文化人的思考对“文化”的较真儿,也模糊感觉到他“用最诚恳、最隆重的方式”述说过程中的快乐和“来试着回答”思考的痛苦。
在我看来,所谓“文化”应该是一种积淀很深的东西,包括约定俗成的习惯、世界观、价值观,但对于不同文化背景和修养的人来说,又有不同的理解和追寻。
我读《何谓文化》这样文化类型的刊物,不敢说自己对这本书理解有多透彻,但是,有些文字却着实让我心有感触。
因为我的文字水平有限,不能将此书精华尽现,只能跟随自己的感触随手写来。
那究竟何谓文化呢?如果我们到词典、书籍中去寻找文化的定义,一定会很头疼,因为关于这样的定义已出现了两百多个,而每一个都相当长,即使硬着头皮读完,还是搞不清文化到底是什么?
文化确实很难琢磨。
余秋雨对文化的概念做了新的诠释,他的定义可能是全世界最简短的:“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
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从这个观点出发,所谓文化也不是多高深、多遥不可及的东西,它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生活中,用礼仪的方式来规范每个文明圈的大众,大家不知不觉的被其引导。
读完书后,我突然对文化有一种踏实安定的感觉,不是心生敬畏,而是更加向往。
全书共分为四大部分,从学理、生命、大地、古典四个回答,全面诠释了文化究竟是什么,并留有余地地给人启发,让读者自己琢磨,文化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学理的问答,相当专业。
主要是余秋雨先生在海内外的一些演讲,逐一解答了文化是什么、文化的根本目标以及中国文化的特点等重要问题,也是本书中最厚重部分,用自己独到的视觉去思考文化和我们个人、城市、国家等等关系。
从余秋雨自己所说“说是学理,却并不艰深。
艰深大多是为了掩盖鲜活的真相,
我没有权利掩盖,所以避免了”这句话来看,学理的问答很接地气,不是在扮演文化人渲染文化,而是在深入浅出地说道中传递文化,普及文化。
生命的问答,很感动。
余秋雨先生用最动情的散文化语言回忆了与自己有过不寻常交往的多位文化巨匠,如谢晋、黄佐临、巴金、章培恒,以及台湾文化耆宿林怀民、白先勇和余光中,并特别回忆了四十年前亲自参与文化重建的周恩来总理。
这些巨匠,用余秋雨的话说就是,“几乎用全部生命揭示了文化的深层奥秘”。
大地问答,见其深厚。
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飘零各处的文化,把最坚实的印记留在大地上,就是散布各处的文化遗址。
余秋雨先生结合自己对多处文化遗址的考察,亦或沉默的山,亦或孤寂的塔,亦或肃穆的庙,亦或嶙峋的岸,去阐释、说明,于是就有了碑。
特有的余秋雨书法,让在阅读碑文的同时,领略书法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相得益彰。
古典的问答,藏于睿智。
余秋雨先生把精神文化的经典文本,翻译成了当代散文。
熟悉的《心经》、《逍遥游》、《离骚》、《赤壁赋》。
余秋雨对自己的翻译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把握原文奥义的学术前提下,挖掘出古今文思之通,古今诗情之通,古今哲理之通,然后用尽可能优美的白话散文予以表述。
因此,这种翻译,不是拉线搭桥,而是凿通隧道,其难无比。
《何谓文化》既有理论上的厚度、深度,又不乏感人的故事与动情的文笔。
书中有很多感人之处。
余秋雨谈到中华文化保存最好的还是在台湾,文化最终落实在仪式上。
初读时,我很纳闷,为什么文化最终表现会是仪式呢?我们不是很摈弃外在的形式,而要追求内在的丰富实在吗?仪式不就是形式?后来发现我错了,大错特错。
余秋雨说到的是仪式!仪式就是文化的最深最真最朴质的表现。
我从林怀民每次在余秋雨到台湾讲学访问过程中下榻的酒店摆设的花仪式上,每天花的颜色都要变化,而林怀民却远在国外,看到了文化;在台湾一个市长幽默地拿自己头发多少和听余秋雨讲座的人数多少开涮中看到了文化;在举办者用心地翻找出若干年前余秋雨到台湾讲座的一张桌子,时光流逝中让他依旧在这样的一张桌子面前面对更多的人演讲中看到了文化。
这些仪式上的细节,真心诚意自自然然地想到并去做到,对于上层者来说是不容易的,是需要有文化体验在其中的。
那么我们追逐的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文化和人生?从个体而言,就是善良和爱。
这也是余先生所阐述的大文化的终极目标,文化的终极目标,就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
我非常赞同。
只有有了善良和爱心,才能从急功近利、物欲横流中解脱出来,个体解脱出来,群体才能解脱出来,反过来影响其它个体,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同样,国家要富强,也要有文化的凝聚力,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就是购买国货、热爱公共空间、互相关爱赞美、摒弃对谣言的爱好等,这也是爱国心的映射与爱国文化的趋同。
从行为方式上,我们完全可以不走邪路文化和守旧文化而得到自己想要的真实人生。
我相信简单和真挚的追求,是不用委屈自己屈就那些负面文化的,当明确自己的正确理想和追求之后,我们就可以从容的对待工作和生活的关系,打开全新的处世模式,活出真我的快乐空间。
正如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言“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
”当文化一一沉淀为集体人格,它也就凝聚成了民族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