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心得)之小学科学自主探究能力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论文之小学科学自主探究能力培养

小学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主探究能力是小学生综合素质的要素,是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通过探究既让学生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到科学的探究方法,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但实验不是让学生随便玩玩而已,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学到科学知识。尤其是科学实验能直接锻炼小学生自主探究、动手观察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这是其他手段不能替代的。那么,在小学科学实验中怎样才能培养起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呢?

一、营造良好氛围,唤起自主探究热情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观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实践证明,积极的情感可促进大脑细胞的活动,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形成对知识点强烈追求和自主探究的认知心理状态。因此,在科学实验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自主探究热情,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

1. 激发自主探究的浓厚兴趣

儿童来到世界之初,便有一种探究潜能,他们对身边的事物或现象既熟悉,却又不甚了解,他们对这些事物或现象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此时我们需要诱发他们的探究动机,开发这种潜能,激发儿童的探究欲望。因此,在小学科学实验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通过设“疑”引趣,以“志”激趣,让学生产生一种追求新知、探索创新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

如在上《淀粉的踪迹》一课时,我事先准备了一张用淘米水写好字的纸,告诉学生科学王国国王来了一封密信,谁来读读。当学生展开时发现是一张“空白”纸,在学生疑惑之时,我告诉学生我有办法让字显现出来,当学生看到我用棉签沾过的地方现出了字迹时,非常好奇,通过这个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促进了

学生情感的发展。

2. 树立自主探究的强烈信心

“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由于学生的能力、智力水平存在个体差异,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可能会成功,也可能会失败。因此,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过程中我们应努力为学生排除失败带来的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因素,给学生多些鼓励、多些指导,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信心。

如在上《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时,我首先出示几幅电线连接与断开的图片,引导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和猜想,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研究,看谁的发现最多。接着我给学生提供了回形针、圆珠笔、橡皮、木块(干、湿)、尺子(塑料、不锈钢)、等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尝试进行实验探索,学生从自己小组的实验数据中得出结论:金属及潮湿的物体有能导电,潮湿物体导电是因为水导电。在探究的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有实验做的快的小组,用手指连接两端电线,却发现灯泡不亮,究竟是什么原因,我引导学生改用身体的其他部位尝试探究,最后在改用舌头后,灯泡亮了。验证了人体是导体。成功使他们欢呼雀跃,其他同学也兴致勃勃地进行了尝试,受益非浅,经过讨论,得出了手指导电不敏感,当电压过小时,无法看到现象,而舌头比较敏感,能够看到现象。在以后的实验改进和创新教学中,学生跃跃欲试,乐此不疲,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信心。

二、创设学习情景,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儿童心理和大脑的发展都有不同的阶段,而“最近发展区”是我们创设情境,实施情境教学的基本依据。为此,在小学科学实验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使其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

在教学《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活动中,我尝试了如下方法: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再把马铃薯分别放在准备好的清水与盐水中,学生看到不同的结果感到好奇。预习过的学生会很快回答:马铃薯浮起来的水是放了盐。“放了盐的水真的会使沉的马

铃薯浮起来吗?”我让学生进行探究,可是放进一匙盐马铃薯没有浮起来,放进两匙盐、三匙盐还是没有浮起来,学生开始产生了疑惑。一些调皮的、不甘心的学生,干脆把桌子上的盐全部倒进水中,搅拌一下,发现沉下的马铃薯终于慢慢地浮起来,并得意地把这一发现告诉同学,“要放进大量的盐,马铃薯才能浮起来!”其他同学迅速验证了这一结果。那么,“放进糖、放进味精也能吗?为什么?”学生继续探究。这样,我创设了这一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矛盾,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又如,上《磁铁的磁性》一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玩”的情境:准备两根“鱼竿”(一根头上有磁铁,另一根头上没有磁铁)和一些鱼嘴上挂有铁环的“小鱼”,让两名同学一人拿一根“鱼竿”进行钓鱼比赛,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钓上的“鱼”多。很快,学生就发现“鱼竿”上的秘密,这时,我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磁铁的“鱼竿”就能钓上“鱼”呢?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