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普世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文化普世价值观
第八章儒家文化的普世价值与和谐社会
任何思想、学说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每个时代的思想家、理论家,总是面对他们那个时代的矛盾、问题,并为了解决这些矛盾、问题而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张、理论学说。因而,任何思想、学说都具有时代性和历史局限性。古人有古人的时代性和局限性,今人有今人的时代性和局限性。人们不可能穷尽真理,而只能不断地认识真理、发现真理。人类思想的发展与延伸,也就是一个不断地吸收、丰富、完善和拓展已有思想认识的过程。儒学是儒家学者在特定历史环境、境遇下以特有的话语形式来面对、思考和表达他们那个时代的问题,因而,儒学也有其时代性和局限性。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在人类思想发展的长河中,在人类精神的百花园中,有些思想、学说如流星闪烁,飘忽即逝,一闪而过;有些思想、学说却影响持久而广泛,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价值。在春秋战国之际,诸说繁复,各种理论相互激荡,各种思想层出不穷,各种学派林立,即诸子百家。但是,其中有些思想、学说、学派如昙花一现,很快便进入了历史博物馆,而有些思想、学
说、学派却如恒星闪烁,超越时代,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乃至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儒学就是这样一种学说和思想。在汉以后,儒学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历时两千多年而仍然被认为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宝贵财富,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发表的《巴黎宣言》中明确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儒学传统用于技术、商业和政府服务于人民的优良本质已表明,它将是21世纪潜在的新准则,这不仅对那些拥有儒学传统的人们,对全世界也是如此。”(李瑞智、黎华伦:《儒学的复兴》,范道丰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09页)这些都是对儒学现代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也就是说,已经存在了2500多年的儒学对今天的我们仍然有用,对个人(不光对中国人,对外国人也一样)、群体、社会乃至整个人类当今的生活和活动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这就是我们要讲的儒学的普世价值。
一、儒学的普世价值
什么是普世价值呢?一般意义上讲,普世价值应当是全人类共同遵循的最基本的价值体系,凡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都应当遵守的最起码、最基本的价值原则。任何国家和任何民族都不应该以任何借口来践踏这些最起码的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也不应该以国家主体和意识形态的需要为借口而不遵守这些价值原则。
2008年夏天,在北京举行的“普世价值高端学
术论坛”上,绝大多数与会学者都认可
并高度评价“普世价值”对于日益全球化的当今世界和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按照论坛组织者的说法,这些价值包括“民主、自由、公平、正义、权利、博爱、环保、和平、和谐、慈善、慈悲、仁爱、人性、平等、宽容、科学、理性”等等。
那么,儒家的普世价值是什么呢?就是指从儒家思想中发展而来的,能够为全人类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
1.“仁爱”。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这一思想贯穿于儒家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的诸多方面,体现了人与人和谐相处、互尊互爱互助的崇高品德。关于“仁爱”,我们前面已经讲了很多,这里无需多言。可以说儒家的“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强调人的道德自觉、普遍的“仁民爱物”精神。儒家的仁爱不仅是一种人格情怀,而且儒家的仁近似于“道”,具有崇高的境界。如果社会成员人人如此“爱人”,整个社会就会安定太平。这是孔子“仁”说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这种价值理念对于协调国际矛盾和冲突,建立平等和谐的国际社会新秩序和友爱共荣的人际交往新关系具有重大的意义。
.2.“诚信”。“诚”即真实无妄,“信”即“守诚”,讲信用。它体现了实事求是、尊重客观实际和守信、守礼、守法的精神。它要求人们在思想、情感、行为上都诚实无欺、真实无妄、讲究信用、遵守承诺。“诚信”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儒家历来以“诚”为道德之本、行为之源,而以“信”为基本德目之一,并且重视“诚信”的实践,强调言行一致。《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告诫人们,人与人之间相处若缺乏最基本的
诚信,终将寸步难行。诚信作为人类最基本、最必须的伦理道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无不将其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德价值取向。深究诚信巨大的社会协调、和谐功能,我们当知,诚信代表了人性中最为初始、最为自然的毫无造作的善德。“诚信”之德,对个人而言是立身之本,对国家而言是立国之本。“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指的就是当政者要取信于民,才能成就大业。所以对当政者而言,取信于民是最重要的。《论语?颜渊》载: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儒家的诚信价值观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都有着积极的理论指
导作用。实践证明:诚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须臾不能离开的。
3.“中庸
”。一说起中庸,大家就会想起一个成语“过犹不及”。这句话来自《论语?先进》: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
过了头等于没达到。强调“度”的掌握。孔子提倡的中庸思想极为高明,是一种辩证的、和谐的思想方法与工作作风。强调办事千万不要走“极端”,体现了公正、务实、和谐的精神。儒家还把“执两用中”的思维方式作为君子人格的一个必备条件。儒家要求君子按照“中庸”原则进行思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这里所说的中庸思维方式是指:把矛盾两端协调起来,使双方处在和谐的统一体中,每一方都在自身应有的适当的限度内发展,不可突破其限度而压倒另一方,以免引起矛盾统一体的破坏。所以又把它叫做“执其两端用其中”(《中庸》),因此,儒家既反对过,又反对不及,认为这两者都没有把握好“度”即“过犹不及”。
儒家认为“中庸”的思维方式是最理想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最高尚的道德,倡导君子要把“中庸”的方法贯彻到自己的处事和修养中去。中庸思想启发人们对影响、决定、形成事物的各种因素全面考虑,择善从之。同时,中庸思想还要求人们关注事物发展的时间维度,既要关注事物的过去,也要关注事物的现状,还要关注事物的未来发展走向,要综合处理,做到不偏不倚。要求我们在处理各种矛盾时,要兼顾两面,拒绝非此即彼、一棍子打死的态度。显然,中庸思想对于正确处理国内外矛盾,保持方方面面的和谐稳定,对于维护世界和平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4.“和而不同”。“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发。“和而不同”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