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普世价值观
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谈普世价值
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谈普世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是源远流长的,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普世的道德观念。
这些价值观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也对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普世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尊重生命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尊重生命,对人类生活的尊严和平等保持高度的关注。
孔子曾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成而不立”,这表达了尊重生命的核心思想。
这种尊重生命的理念体现了普世的人道主义观念,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价值观念有着共通之处。
2. 和谐相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相处的理念,提倡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这种和谐观念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和谐相处是一脉相承的。
3. 孝道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是指儿女对父母的敬重和关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被视为一种美德,并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的基石。
在当今世界,孝道的普世性在于人们对于家庭关系和爱的重视,这种价值观在世界各地都得到了认可。
4. 仁爱“仁者爱人”,这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爱之道,提倡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关怀和帮助。
这种仁爱观念是普世的,任何文化和宗教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善待和共情能力。
5. 中庸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不过不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
这种中庸之道体现了平衡、和谐和理性的思想,是普世价值观的一部分。
以上所提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其实都融合了普世的人本主义理念,具有普世性。
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文化里,人们都会尊重生命、追求和谐、重视家庭、体现仁爱、追求平衡,这些都是普世价值观的表现。
尽管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普世性,但也不可忽视其与中国特色相关的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这些价值观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生活实践联系紧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谈普世价值
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谈普世价值【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承载着丰富而深刻的人文精神,包括仁爱之道、礼仪之道、忠信之道和诚实之道等。
这些价值观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对个人品德修养有启示,也能对社会关系和国家治理产生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强调亲情、友情、师生关系等人际关系,提倡以礼相待、尊重他人。
忠信和诚实也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强调言行一致、信守承诺。
这些价值观的传承与弘扬,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有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传统文化价值观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应当被当代社会所重视和传承。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普世价值,仁爱之道,礼仪之道,忠信之道,诚实之道,当代社会,启示,重要性,世界和平,发展。
1. 引言1.1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与普世价值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与普世价值的关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是在长期历史文化积淀中形成的,其中包含了众多丰富而深刻的智慧和道德准则,这些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这些传统文化价值观中的许多内容也具有普世性,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被普遍接受和认同。
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也逐渐受到了更广泛的重视和关注。
众多的普世价值,如和平、公正、尊重、人权等,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中的仁爱、礼仪、忠信、诚实等相互呼应和契合。
这些共同点不仅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通之处,也为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建构和传承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与普世价值之间并非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互相补充和促进的。
这种关系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也有助于推动全球文明的多元发展和繁荣。
在当代社会中,更需要我们以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致力于促进全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传承和创新,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共同进步。
2. 正文2.1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中的仁爱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之道源自于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
儒家文化观
儒家文化观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以下是对儒家文化的具体解读:首先,儒家文化强调“仁”的观念。
仁是指关爱和同情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在儒家思想中,仁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关系,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
因此,儒家文化提倡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反对自私自利的行为。
其次,儒家文化强调“义”的观念。
义是指做人的原则和道德责任。
在儒家思想中,义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基础。
因此,儒家文化提倡做人要正直、公正,反对不义之举。
第三,儒家文化强调“礼”的观念。
礼是指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规范和仪式。
在儒家思想中,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手段。
因此,儒家文化提倡遵守礼仪、尊重传统,反对混乱和无序。
第四,儒家文化强调“智”的观念。
智是指知识和智慧。
在儒家思想中,智是实现个人完善和社会进步的基础。
因此,儒家文化提倡学习和思考,反对愚昧无知。
最后,儒家文化强调“信”的观念。
信是指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在儒家思想中,信是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基础。
因此,儒家文化提倡做人要守信、讲信用,反对欺诈和不守信。
综上所述,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这些观念相互关联、相互补充,构成了儒家文化的完整体系。
这一体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儒家文化也具有普世价值,其对于人类社会的和谐、进步和繁荣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儒家文化的价值观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公共生活中,人们应该尊重他人、关心他人,遵循社会秩序和礼仪规范;在职业生活中,人们应该诚实守信、尽职尽责,追求卓越和进步;在个人生活中,人们应该注重道德修养和知识智慧的提升,培养健康的人格和价值观。
因此,传承和弘扬儒家文化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宽忍利他 儒家价值观
宽忍利他儒家价值观
宽忍利他是中国儒家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爱、忠诚、谦虚、宽容等美德。
其中,宽忍利他作为一种道德修养,体现了儒家对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稳定的追求。
宽忍,即宽宏大量、容忍谦让,是儒家倡导的一种修养。
它要求人们在面对他人的过失和错误时,要能宽容对待,给予理解和支持。
宽忍有助于缓解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利他,即为了他人的利益而付出努力,是儒家价值观中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利他精神要求人们关注他人的需求,积极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
在儒家看来,利他是实现社会和谐、国家繁荣和个人幸福的重要途径。
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意味着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这一观点与现代社会中的道德观念相契合,体现了儒家价值观的普世价值。
综上所述,宽忍利他是儒家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关注他人的需求,追求社会公平正义。
通过弘扬宽忍利他的价值观,儒家倡导了一种积极向上、共建和谐社会的生活方式。
构建当今中国和谐社会需要普世价值观
构建当今中国和谐社会需要普世价值观发表时间:2013-06-28T09:49:36.933Z 来源:《素质教育》2013年5月总第118期供稿作者:殷学军[导读] 儒家历来提倡天地之间人为贵,主张社会以人为本、国家以民为本。
殷学军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第四中学442600一个和谐社会,固然需要政府、军队、法律与科技,需要先进生产力的支撑,但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人的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也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
而人的素质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是由人先天的生理素质、智商水平和后天的文化素质决定的。
这后天的文化素质包括了受教育程度、知识积累程度和道德境界的高低。
一个和谐社会是否能够建立并得以持续发展,关键是要有高素质的人群作为社会的主体。
而高素质人群的培养不仅需要科学知识的灌输、法律意识的培植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磨炼,而且需要通过道德教育使之明白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需要经过自我修养不断完善道德人格、提高道德境界。
儒学在培养人的文化素质、完善道德人格方面是有深厚传统和丰富资源的。
一、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文明有礼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
儒家历来提倡天地之间人为贵,主张社会以人为本、国家以民为本。
这就从根本上肯定了人民的生存、发展权和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发言权。
而在推翻了君主专制的现代社会中,儒家的民本思想必然能与现代民主思想相接轨,从而推动现代民主政治的建设。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和张岱“予夺之权,自民主之”的思想主张,就是从反思与批判君主专制弊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带有民主启蒙性质的新民本思想。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新民本思想,曾被清代御用文人李慈铭之流所诋毁,却被近代维新派学者谭嗣同、梁启超等当作倡导民权共和的大旗,又被现代马克思主义学者侯外庐等誉为“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这是不足为怪的。
它说明,儒家的民本思想传统是可以转化为民主思想资源的。
在当代和谐社会建设中,继承与发扬儒家的仁爱、民本思想以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恰恰从一个重要方面体现了中国式社会主义民主的一大特色。
中国文化中的普世价值之我的看法
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儒家 思想 中 的普世 价 值
道家 的代表人 物是老 子、庄子 ,道家 思想最重要 的是 “ 道法 自 然”。自然而然 ,就是顺其 自然。 “ 道”是老子 思想 的最高一层 ,那 么他认为的 “ 道 ”,就是宇宙 ,宇宙就是 自然万物 ,就是客观世界 , 他的思想具有 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为后来的哲学发展提供 了资料 。自 然界的万物 的生长 、演变都是有它 自己规律的,我们人类在利用 自然 的同时,要尊崇自然,爱护 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思想 的另外的一个观点就是万物 都是对立统一 的。福祸是相 互依存而存在的,是 可以相互转化 的,关键在与 “ 度 ”的掌握 。正所 谓物极 必反 。 “ 度” ,就和儒 家思想 的 “ 中庸 ”有几分相似 ,关于 “ 度 ”的掌握是一门学问,这个对于为人处世,人与 自然的相 处都有 重大的指导意义。 道家还有个重要思想 的自然无为,无为而治。老子说: “ 善者 吾 善之 ,不善者吾 亦善之 ,德善 ;信 者吾信之 ,不信者吾 亦信之 ,德 信 。圣人在 天下,歙歙为 天下浑其 心,圣人 皆孩之 ”这就是说,无论 对于善 良的人还是不善 良的人,都要善意 的对待 ;对于该信任的还是 不改信任的 ,都要相信。明君治理 天下 ,就是要使 自己的臣 民身心浑 厚 ,爱 民如子,最终无为而治。国家都 安定了,无为而治就 自然而然 的实现 了,我想这是国家智力的最高境界了。这个思想对于现代的国 家建设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代的领 导人越来越注重 民生 ,似乎和 道家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3 . z 道家 思想 中的 普世 价值
最终形成 了一种 内涵十分丰富、具有 自新能力,并且生生 不息的文化 体系。”[ 1 ] [ p 3 ] 由此看 出,中国文化仅用博大精深来形容 ,显得这个 词汇的包容度还不足 以体现中国文化的伟大内涵 中国文化也可以说 的一种民族文化 ,主要的汉民族 ,具有很强的 民族特质特色,在 经历 五千年的成长和提炼出来的一种精华,这种 精华被 我们世代相传 ,流 传 下来继承并发展 。中华文化的精神文化当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儒 家文化和思想,其次是道家和佛家思想 ,当然也包括其他的学术和思 想。这种具有民族特色,具有丰富 内涵 ,具有悠久历史,具有博大精 深的文化 ,就是 中国文化千年文 明的精华所在 ,在这个系统当中必然 有很多结晶是被很多人肯定的 ,必然有许多价值观的被后人所普遍适 用的,也就是中国文化当中的某个方面具有普世价值 。
儒林外史儒家思想的普世价值与现代意义
儒林外史儒家思想的普世价值与现代意义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无心亦有缘在儒林中历经挫折与成长的描写,展示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之一,具有普世价值与现代意义。
本文将从个人修养、道德伦理、社会和谐、政治治理四个方面,探讨儒家思想的普世价值与现代意义。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内在品德的培养,这与当代社会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有着紧密联系。
在儒林外史中,主人公无心亦有缘从一个放荡不羁的少年逐渐成长为一个有道德操守的人。
他通过师傅的教诲和自己的努力,不仅在学问方面有所成就,还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个人修养的重视,对于培养现代社会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塑造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儒家思想主张以仁爱、礼仪作为道德准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
在儒林外史中,无心亦有缘通过与不同的人交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际关系。
他与师傅的师妹、朋友的家人以及其他儒者之间的交往,展现了儒家思想对于人际交往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这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借鉴儒家的亲和力、友善和宽容精神,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儒家思想强调君子治国、修身齐家,既关注个人道德修养,也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治理。
在儒林外史中,通过对于士人在政治上的表现,展示了儒家思想对政治治理的思考。
儒家强调君臣之道、父子之道、朋友之道等关系道德,这对于构建和谐的家庭和社会关系,以及实现公平正义的政治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学习儒家思想的政治智慧,推动公共道德的建设,促进国家治理的规范化和民主化。
总结起来,儒林外史所展现的儒家思想具有普世价值与现代意义。
儒家思想关注个人修养、道德伦理、社会和谐和政治治理,这与现代社会对个人成长、道德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需求相契合。
因此,我们应该在传承儒家思想的同时,积极探索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促进智慧的传承和文化的繁荣。
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谈普世价值
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谈普世价值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其传统文化价值观融合了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和人文精神,对中国社会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也逐渐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其所蕴含的普世价值也愈发显现。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角度出发,探讨其与普世价值的联系和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内涵十分丰富多元,其中包括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孔孟之道、儒家伦理、礼乐道德等多种元素。
这些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和谐统一、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等。
这些理念不仅贯穿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中,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人们对世界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体验。
其背后蕴含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人文关怀,对现代人类社会乃至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明具有深远的普世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爱”和“利他”的价值观念,这对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全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心理,在今天的国际关系和世界和平中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在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中国古代关于“德行仁爱”的价值观念与今天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的现实需求高度契合。
秉持“仁爱利他”的价值观,不仅有助于构建和维护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全,也为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和进步注入了正能量。
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和谐统一”观念对当代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启迪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崇尚天人合一、天地共生的生态观念,提倡天道自然、人道自然,这种观念在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各国人民对于环保、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呼吁日益强烈。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守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为当代世界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全球价值观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崇尚“礼乐道德”和“忠孝廉耻”等伦理道德观念,对当代全球多元文明的相互尊重与平等相处也发挥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文化普世价值观
儒家文化普世价值观第八章儒家文化的普世价值与和谐社会任何思想、学说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
每个时代的思想家、理论家,总是面对他们那个时代的矛盾、问题,并为了解决这些矛盾、问题而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张、理论学说。
因而,任何思想、学说都具有时代性和历史局限性。
古人有古人的时代性和局限性,今人有今人的时代性和局限性。
人们不可能穷尽真理,而只能不断地认识真理、发现真理。
人类思想的发展与延伸,也就是一个不断地吸收、丰富、完善和拓展已有思想认识的过程。
儒学是儒家学者在特定历史环境、境遇下以特有的话语形式来面对、思考和表达他们那个时代的问题,因而,儒学也有其时代性和局限性。
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在人类思想发展的长河中,在人类精神的百花园中,有些思想、学说如流星闪烁,飘忽即逝,一闪而过;有些思想、学说却影响持久而广泛,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价值。
在春秋战国之际,诸说繁复,各种理论相互激荡,各种思想层出不穷,各种学派林立,即诸子百家。
但是,其中有些思想、学说、学派如昙花一现,很快便进入了历史博物馆,而有些思想、学说、学派却如恒星闪烁,超越时代,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乃至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
儒学就是这样一种学说和思想。
在汉以后,儒学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历时两千多年而仍然被认为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宝贵财富,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发表的《巴黎宣言》中明确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儒学传统用于技术、商业和政府服务于人民的优良本质已表明,它将是21世纪潜在的新准则,这不仅对那些拥有儒学传统的人们,对全世界也是如此。
”(李瑞智、黎华伦:《儒学的复兴》,范道丰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09页)这些都是对儒学现代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也就是说,已经存在了2500多年的儒学对今天的我们仍然有用,对个人(不光对中国人,对外国人也一样)、群体、社会乃至整个人类当今的生活和活动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儒家思想、自由主义与普世价值
周末参加了在广东从化举办的“儒学与现代社会治理”,会议是由儒学(儒教)知名学者与自由主义学派的几位代表人物共同参与,他们各自召集了一批专家学者与铁杆粉丝为自己的阵营呐喊助阵,向对方发起毫不留情的“进攻”。
我既不是儒学那派邀请的,也不是自由派喊来的,属于唯一一位路过、打酱油的,也是唯一一位从头到位一言不发的与会者。
这样两派学者们到了一起,场面不难想象,激烈的观点碰撞、夸张的性格彰显、火爆的场面,我差一点后悔没有带上防弹衣。
但不得不说,这种会议应该多开一些。
现在绝大多数学术会议都类似“同仁会议”,志同道合者聚在一起,互相吹捧与印证一番,皆大欢喜。
当然,还有更糟糕的:由政府某个部门或者权威机构先划下一个条条框框,大家来开会、发言、吃喝、旅游,那种会议的唯一意义就是拉动内需。
像这种聚合两种互不相容观点的学者们一起开会,各抒己见、交叉质疑到激烈争论,举办者是要冒一定风险的。
我个人认为,这种会议要顺利,或者避免翻脸拍桌子甚至丢茶杯的最好办法中,首先要有一套事先制定好的“游戏规则”,整个会议中,不管你是何方神圣,必需遵守这个游戏规则,例如对发言时间的限制,会议上是否插话打断对方等等。
其次还有重要一点,在没有公权力介入,没有强权干涉的情况下,专家学者们一定抱有包容、宽容的态度。
会议应该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听取他人意见、提出质疑与争论,到此为止。
不要以为自己说的有道理、站在真理和历史正确的一边,就认为应该多说几句,或者一定要点醒、说服对方。
记住,没有人有这个能力,更不应有这个权力。
唯一能够做到在思想与学术上“战无不胜”、强制他人接受真理的是政权与强权,而不管他们拥有多少“真理”,他们这样做的时候,就是邪恶。
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学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求同存异”以及自由主义的“自由”、“多元”和包容等理念应该让这类会议很“和谐”,可不很儒家也不太自由主义地说,有些儒家学者不儒雅,有些自由主义学者不那么“自由”。
仁者爱人--儒家仁爱思想及其普世价值
仁者爱人--儒家仁爱思想及其普世价值韩星【期刊名称】《梧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0)004【摘要】儒家仁爱思想可分成仁爱之心、自爱、爱亲人、泛爱众、仁者与天地万物一体五个层次,以爱有差等原则由内向外、由近及远层层扩展。
仁爱是一种人道思想,仁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
比较儒家仁爱与道家的慈爱、墨家的兼爱、佛教的慈悲、基督教的博爱、伊斯兰教的行善惩恶,可以看出世界不同文化都强调“爱”,但对“爱”却有不同的阐释,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儒家仁爱思想可以成为普世价值观,在当今世界越来越显现出它的独特智慧。
%Benevolent love of Confucianism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ive levels: benevolent mind, self-love, loving kinsfolk, univer-sally loving others and integration of benevolence and everything in the universe, expanding from the inner to the outer, from the near to the far in compliance with the principle of hierarchy of love. Benevolent love is a humanist concept and benevolence is the essen-tial nature of human beings’ conduct. Comparing with the benevolent love of Confucianism, kindness of Taoism, universal love of Mohism, charity of Buddhism, indiscriminative love of Christian and the doctrine of doing good and punishing the wicked of Islam, it can be seen that all the different cultures stress “love” , but different culture has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 of " love" , which respec-tively form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Benevolent love of Confucianism can develops into universal values and it will more and more clearly show its unique wisdom in the present world.【总页数】7页(P1-7)【作者】韩星【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北京 1008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2【相关文献】1.儒家的“仁”是普世价值 [J], 杜维明;2.论儒家价值观的普世意义及其普世化的可能方式 [J], 郭明俊3.儒家的“仁”是普世价值 [J], 杜维明4.儒家人文精神的普世价值 [J], 杜维明;5.儒家人文精神的普世价值 [J], 杜维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谈普世价值
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谈普世价值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普世价值观的概念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认同。
普世价值观的主张包括人类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人权、法治、公正、同情心、忠诚、诚信、勤劳、富有创造性等等。
这些价值观不仅是现代社会的基本道德标准,也是现代国际社会共同的价值观。
然而,在中国,在谈论普世价值观时,总会牵扯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讨论。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普世价值观并不排斥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相反,普世价值观的某些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已经有相当程度的体现。
例如,尊重人权、法治、公正、同情心、忠诚、诚信等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些价值观念也与普世价值观的基本要求高度一致。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价值观念也与普世价值观存在诸多分歧。
例如,中国的儒家文化中,一直强调孝道、家庭责任、社会责任、道德标准等传统价值观,而这些价值观在普世价值观中并没有得到同样的重视。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一直倡导“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与西方现代文明中重视自然保护和环境保护的观念有所不同。
然而,这些价值观之间的分歧并不意味着它们是互相排斥的。
相反,它们在承认彼此存在的基础上,可以实现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通过学习和借鉴外来的普世价值观,中国可以更好地把握世界主流文明的脉搏,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文化,推进适应全球化、现代化的文化建设。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向普世价值观提供丰富的资源,为全球贡献更多的智慧和价值观。
在今天的世界里,走向文明、进步、和谐、发展的旅程,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如果看待普世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关系时,充满了对抗、排斥、以邻为壑,势必会阻碍相互交流和相互学习,导致文化的闭塞和单向性。
相反,通过承认和认同彼此之间的共同点,尊重他人的差异和特色,就可以推动文化的多元化、开放性,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实现文明之间的平等交流、互惠共赢,为人类社会的和谐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儒家的价值观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仁:仁爱、关怀和善良。
这是儒家最基本的价值观,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2. 义:公正、合理和正确。
儒家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所在的地位和角色,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这样才能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
3. 礼:礼貌、仪态和尊重。
儒家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的重要手段,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
4. 智:智慧、知识和理性。
儒家认为知识是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的重要手段,强调对知识的探求和思考。
5. 信:诚信、真实和可靠。
儒家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强调言行一致,不做虚假的事情。
6. 忠:忠诚、尽责和奉献。
儒家认为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职责和角色负责,尽心尽力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7. 孝:尊敬、关爱和顺从。
儒家认为孝是维护家庭和谐和社会秩序的重要价值观,强调对长辈的尊敬和关心。
8. 悌:友爱、互助和和谐。
儒家认为兄弟姐妹之间应该相互关爱和帮助,建立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
这些价值观在儒家思想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同时,这些价值观也具有普遍的意义,对于我们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道德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都有着
重要的启示意义。
这就是中国第13集普世价值观后感
我国第13集《普世价值观》是由我国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一档纪录片节目,该节目以全新的视角展现了我国的时代特色和价值观念。
观看完这一集的节目后,我深受启发,在此共享我的观感和感悟。
一、内容概述在这一集的《普世价值观》中,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进行深入的剖析,呈现出了我国特有的普世价值观念。
节目着重突出了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仁爱”、“诚信”、“和谐”等核心价值观,并且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现状,讨论了这些价值观在当代我国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意义。
节目也探讨了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价值观之间的差异与共通之处,以及我国应如何拥抱和传承这些普世价值观。
二、启示与感悟观看完《普世价值观》后,我对我国传统文化和普世价值观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传统儒家文化中强调的“仁爱”、“诚信”、“和谐”等价值观是我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积淀和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
这些价值观对于维护社会和谐、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尤其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这些传统价值观不仅仅是我国特有的,更是对全人类有着深远的意义。
节目中提及的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价值观的对比与对话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是不可避免的,而如何处理好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则显得尤为重要。
我认为,我国应该在传承和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的也要敞开心扉,吸收并融合其他文化中的优秀价值观,以促进文明的交流与共存。
三、对未来的思考通过观看《普世价值观》,我对我国的未来发展有了新的思考。
我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应该更加自信地展现自己的传统普世价值观念,并且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与对话。
与此我国也应该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融合其他文化中的优秀价值观,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希望《普世价值观》这样的节目能够继续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普世价值观,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也希望观看此类节目的观众能够通过深入的思考,更好地理解和珍视我国传统文化,以及与世界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关于“普世价值”的几个认识问题
五、中国应该为丰富人类的共同价值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当代社会,随着各国交往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参与,使得多样化的特殊性价值观念之间频繁发生碰撞和融合,在此过程中共同的价值观念得到不断充实、重构和完善。
从实际需要看,由于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新问题层出不穷,需要更加丰富的价值观来引导和处理,比如,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类的支配力和创造力空前增强,而人类精神领域内却呈现出空前的混乱与迷惘,理想阙如、信仰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高科技条件下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越来越多,环境问题、核扩散问题、霸权主义问题、人口问题和艾滋病问题等都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而成为全人类的共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光靠一国或几国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发展中国家要以独立的文化价值融入国际社会,把自身文化中包含的共同价值贡献给全人类,以此来为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奉献力量。同时,这也可以改变原先西方总是共同价值的输出国、自己总是共同价值的接受国的状态。由此形成各个国家地区的人们既是共同价值的认同者,又是共同价值的创造者的和谐局面。
理论上不存在全球统一的主体,现实中不同种群、国家的利益需求,又千差万别,怎么可能产生对谁都适用的普遍价值?
因此,正由于普世价值的主体——人、民族、国家,是具体的、历史的、相对的,那么普世价值的内涵、内容、作用方式等也是具体的、相对的。那种所谓的“适用于所有人适用于所有时间、所有地点,不以任何条件为转移的、必然性的”普世价值,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普世价值只能是一种有限度的价值统一。有人或许会说,人们从古至今一直推崇的“真善美”,难道不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可是人们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民族、国家、阶级、阶层,对它们内涵的理解是有很大差异的。这种内容上的差异性无不反映着特定时代、特定族群的独特性。也就是说,这里的普世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中华文化中的儒家价值观
中华文化中的儒家价值观
儒家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深远,
涉及到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儒家价值观的基本
理念、主要思想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1. 儒家价值观的基本理念
儒家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是“仁爱”和“礼治”。
仁爱强调人与人之
间的和谐相处,以爱心和慈悲为基本态度,尊重他人,理解他人,
帮助他人。
礼治则强调社会秩序和规范,认为人们应该遵守一定的
社会规范和礼仪,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2. 儒家价值观的主要思想
儒家价值观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五常。
仁是爱人,义是正义,礼是规范,智是智慧,信是信任。
这五常被
认为是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3. 儒家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尽管现代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儒家价值观依然具有重要
的意义。
在家庭中,儒家价值观强调孝道,即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
照顾,这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家庭价值观。
在社会中,
儒家价值观强调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鼓励人们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商业中,儒家价值观强调诚信和合作,鼓励企业在商业活动中遵
守规范,实现共赢。
4. 结论
儒家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强调的仁爱、礼治、五常等理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和传承
儒家价值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也有助于我们在现
代社会中更好地实践仁爱、礼治等价值观。
中国的普世价值观
中国的普世价值观中国的普世价值观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灿烂历史文化的古老国度,始终拥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与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普世价值观也在不断的形成和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一、中华文化价值观中国文化价值观深受传统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影响,包括仁、义、礼、智、信、忠、孝等七种核心价值观。
其中,仁、义、礼是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强调以仁为本,讲究人际关系和人伦道德;智、信、忠、孝是对待事物和生命的态度,是中华文化中最基本的人生道德准则。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的一系列基本道德观念。
作为当代中国的普世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人民至上、社会公正、民主和法治、自由和平等价值观,反映人民群众普遍愿望和共同价值追求。
三、文化创新价值观文化创新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强调创新、创造、创意。
体现了中国人文文化与时俱进、与民俗传统文化融合的新理念,具有前瞻性、包容性、多元性等特点,是中国普世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文明是新时代中国特有的生态文化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普世价值观。
生态文明强调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等理念,代表着新时代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和目标导向。
总之,中国的普世价值观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具有深厚的道德底蕴和文化内涵。
这种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促进中国现代文化建设、推进文化创新和传承经典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源自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传统命脉。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对于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之一,它的核心价值观是仁爱。
在儒家思想中,人类关系是一种最重要的关系,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和信任。
人们应该努力做到自己的职责以及自己的义务,同时也要考虑到别人的利益,为了整个社会的和谐和共同利益而努力,而不是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在儒家思想中,孝顺是一种核心价值观。
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价值,孝顺的意义是指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和照顾。
儒家思想认为家庭和睦是社会和睦的基础,个人的起点和道德的基石。
儒家思想的去政治化使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普世性的素质,使儒家文化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并延续发扬。
儒家思想的特点是固本培元,即认为人本于天。
诚信、谦虚、实事求是、敬业尽责等都是儒家思想的原则。
儒家思想更加强调实践应用,注重实干、注重职业精神和价值观的培养。
儒家文化是通过文字、语言、行为习惯、节日等多方面表达的。
如孔子的著作《论语》中传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精神;孟子著作的《孟子》则表达了关于仁的思考和值得借鉴的智慧;《大学》和《中庸》则重要地阐述了"中和"的思想。
儒家文化还体现在了礼仪文化上。
中国传统的五经之一,毛诗就是用经典的词句来表达举止的准则,为后人的表现行为、思想情感、交往与沟通、礼貌、善良潜藏着丰富的启示和提炼出来的礼仪规范。
儒家文化还通过传统的节日和庆典活动表达。
例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无论历史还是十分盛行的时代,都被视为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其背后蕴含着人文、自然、伦理、道德等诸多方面的价值和层面。
从这个角度来看,儒家文化及其所表达的价值是中国社会构成物、文化活动、节庆、学科、修身养性的诸多维度之一,也就是一个古老但永恒的灵魂。
总之,儒家思想和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文化最为精华的部分之一,它使得中国人保持了对人际关系和礼仪、慈悲为本的关注,对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是中华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
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
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一、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取向。
儒家倡导以天下为己任,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来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和自我塑造,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人生的积极进取精神,是一种积极有为的人生哲学。
而当儒家这种积极的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受到挫折而无法实现时,他们继而转向道家思想中去寻找寄托。
这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内核。
一方面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有着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注重内在修养,即人格和道德的自我完善。
这种儒道互补,进可攻退可守的人生哲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持人们的身心平衡,体现了人生进展的有张有弛、张弛相融的生命哲学。
然而,如此的价值取向似乎暗示着世人,个人要想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仿佛只有走从政当官这条路,这就促成了中国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建立,也给中国传统思想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官本位”的思想,这种错误的价值导向,不仅容易导致全社会的单一行政化,也是社会落后和腐败现象的重要成因。
二、以伦理道德为评判一切是非的价值观。
儒家去分析和评判他人的思想和行为,要求忠君爱国,孝敬父母,友兄悌弟,舍生取义,讲求信誉,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风情风俗、审美意识、价值观念等方面都产生了极为广泛深远的影响。
从积极意义上看,它强化了个人的道德品行修养,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和谐人际关系,维系社会的既定秩序,中国历来被誉为“礼仪之邦”与此不无关系。
从消极方面来看,它不是从平等的角度去维系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而是体现出上下贵贱、尊卑长幼的严格等级差别,甚至于性别歧视。
它扭曲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各种社会关系,使人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异化,甚至成为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桎梏。
三、片面的夸大“义”,贬低“利”。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战国时期的孟子则趋于极端,他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迨及宋明,理学家们把贵义贱利的儒学传统推向戕害人性的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文化普世价值观第八章儒家文化的普世价值与和谐社会任何思想、学说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
每个时代的思想家、理论家,总是面对他们那个时代的矛盾、问题,并为了解决这些矛盾、问题而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张、理论学说。
因而,任何思想、学说都具有时代性和历史局限性。
古人有古人的时代性和局限性,今人有今人的时代性和局限性。
人们不可能穷尽真理,而只能不断地认识真理、发现真理。
人类思想的发展与延伸,也就是一个不断地吸收、丰富、完善和拓展已有思想认识的过程。
儒学是儒家学者在特定历史环境、境遇下以特有的话语形式来面对、思考和表达他们那个时代的问题,因而,儒学也有其时代性和局限性。
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在人类思想发展的长河中,在人类精神的百花园中,有些思想、学说如流星闪烁,飘忽即逝,一闪而过;有些思想、学说却影响持久而广泛,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价值。
在春秋战国之际,诸说繁复,各种理论相互激荡,各种思想层出不穷,各种学派林立,即诸子百家。
但是,其中有些思想、学说、学派如昙花一现,很快便进入了历史博物馆,而有些思想、学说、学派却如恒星闪烁,超越时代,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乃至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
儒学就是这样一种学说和思想。
在汉以后,儒学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历时两千多年而仍然被认为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宝贵财富,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发表的《巴黎宣言》中明确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儒学传统用于技术、商业和政府服务于人民的优良本质已表明,它将是21世纪潜在的新准则,这不仅对那些拥有儒学传统的人们,对全世界也是如此。
”(李瑞智、黎华伦:《儒学的复兴》,范道丰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09页)这些都是对儒学现代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也就是说,已经存在了2500多年的儒学对今天的我们仍然有用,对个人(不光对中国人,对外国人也一样)、群体、社会乃至整个人类当今的生活和活动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这就是我们要讲的儒学的普世价值。
一、儒学的普世价值什么是普世价值呢?一般意义上讲,普世价值应当是全人类共同遵循的最基本的价值体系,凡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都应当遵守的最起码、最基本的价值原则。
任何国家和任何民族都不应该以任何借口来践踏这些最起码的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也不应该以国家主体和意识形态的需要为借口而不遵守这些价值原则。
2008年夏天,在北京举行的“普世价值高端学术论坛”上,绝大多数与会学者都认可并高度评价“普世价值”对于日益全球化的当今世界和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
按照论坛组织者的说法,这些价值包括“民主、自由、公平、正义、权利、博爱、环保、和平、和谐、慈善、慈悲、仁爱、人性、平等、宽容、科学、理性”等等。
那么,儒家的普世价值是什么呢?就是指从儒家思想中发展而来的,能够为全人类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
1.“仁爱”。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这一思想贯穿于儒家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的诸多方面,体现了人与人和谐相处、互尊互爱互助的崇高品德。
关于“仁爱”,我们前面已经讲了很多,这里无需多言。
可以说儒家的“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强调人的道德自觉、普遍的“仁民爱物”精神。
儒家的仁爱不仅是一种人格情怀,而且儒家的仁近似于“道”,具有崇高的境界。
如果社会成员人人如此“爱人”,整个社会就会安定太平。
这是孔子“仁”说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
这种价值理念对于协调国际矛盾和冲突,建立平等和谐的国际社会新秩序和友爱共荣的人际交往新关系具有重大的意义。
.2.“诚信”。
“诚”即真实无妄,“信”即“守诚”,讲信用。
它体现了实事求是、尊重客观实际和守信、守礼、守法的精神。
它要求人们在思想、情感、行为上都诚实无欺、真实无妄、讲究信用、遵守承诺。
“诚信”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儒家历来以“诚”为道德之本、行为之源,而以“信”为基本德目之一,并且重视“诚信”的实践,强调言行一致。
《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告诫人们,人与人之间相处若缺乏最基本的诚信,终将寸步难行。
诚信作为人类最基本、最必须的伦理道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无不将其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德价值取向。
深究诚信巨大的社会协调、和谐功能,我们当知,诚信代表了人性中最为初始、最为自然的毫无造作的善德。
“诚信”之德,对个人而言是立身之本,对国家而言是立国之本。
“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指的就是当政者要取信于民,才能成就大业。
所以对当政者而言,取信于民是最重要的。
《论语?颜渊》载: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儒家的诚信价值观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都有着积极的理论指导作用。
实践证明:诚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须臾不能离开的。
3.“中庸”。
一说起中庸,大家就会想起一个成语“过犹不及”。
这句话来自《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过了头等于没达到。
强调“度”的掌握。
孔子提倡的中庸思想极为高明,是一种辩证的、和谐的思想方法与工作作风。
强调办事千万不要走“极端”,体现了公正、务实、和谐的精神。
儒家还把“执两用中”的思维方式作为君子人格的一个必备条件。
儒家要求君子按照“中庸”原则进行思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
这里所说的中庸思维方式是指:把矛盾两端协调起来,使双方处在和谐的统一体中,每一方都在自身应有的适当的限度内发展,不可突破其限度而压倒另一方,以免引起矛盾统一体的破坏。
所以又把它叫做“执其两端用其中”(《中庸》),因此,儒家既反对过,又反对不及,认为这两者都没有把握好“度”即“过犹不及”。
儒家认为“中庸”的思维方式是最理想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最高尚的道德,倡导君子要把“中庸”的方法贯彻到自己的处事和修养中去。
中庸思想启发人们对影响、决定、形成事物的各种因素全面考虑,择善从之。
同时,中庸思想还要求人们关注事物发展的时间维度,既要关注事物的过去,也要关注事物的现状,还要关注事物的未来发展走向,要综合处理,做到不偏不倚。
要求我们在处理各种矛盾时,要兼顾两面,拒绝非此即彼、一棍子打死的态度。
显然,中庸思想对于正确处理国内外矛盾,保持方方面面的和谐稳定,对于维护世界和平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4.“和而不同”。
“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发。
“和而不同”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
今天,“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
《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都合乎礼仪,却不肯盲从。
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
孔子总结、继承前人的智慧后提出来的。
孔子之前,西周末年的史伯、和孔子同时代而略早一点的齐国名相晏婴,都对“和”、“同”有过一些宝贵的思想。
孔子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和而不同”的主张。
“和而不同”在今天仍然是普遍适用的,对于人们正确看待和处理不同国家、民族、宗教、文明之间的关系尤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已经使当今世界在某些方面出现了“趋同化”“一体化”的迹象,并且正在形成、出现一些共同的规则、价值。
但这绝不意味着人类文明正在从多样走向单一。
世界应该是多元的、多色的、多彩的。
2003年5月,胡锦涛与普京签署的《联合声明》称:“世界多极化乃大势所趋,但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整个国际社会共同努力。
”因此,每一个国家、民族的本土文明都应该受到尊重、理解与保护,也都应该与其他文明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不同文明之间互以对方为重、互为主体的平等对话、沟通,达到相互理解、尊重、宽容、扶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已。
”(《论语?雍也》)这是当今人类文明发展所必需的。
那种出于一己的思想偏见,自以为是,硬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别人的做法,大搞“同而不和”,千篇一律,是文明霸权主义横行于世。
不同文明如此,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同样如此。
今天,和平崛起的中国高度重视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
江泽民主席2002年10月在美国访问乔治?布什总统图书馆发表的演讲中、温家宝总理2003年12月10日在美国哈弗大学发表的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中,都分别对“和而不同”思想做出了精辟的阐释,指出:“中华民族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历来酷爱和平。
“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提出的一个伟大思想。
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所以说:“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发展的真谛。
我国领导人对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的应用及所做的准确而又恰当的阐发,昭示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追求世界稳定、和平和发展的各个国家的共同立场,也充分说明了孔子的思想和智慧在21世纪必将大放异彩。
正如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宣言中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这段文字,原本被认为是1988年1月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在会议结束时发表的巴黎宣言中的一句话。
近年来,研究者对这句话的出处、真实性多有争议(如我院张颂之教授写了《对现代孔子神话的反思》一文,载《孔子与孔门弟子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版。
就对此说提出了质疑。
)。
我认为,这句话是否为诺贝尔奖获得者所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道出了人们的一种文化祈求,反映了人们对孔子之学的价值认识,这种认识本身是合理的、可取的。
】儒学的复兴、中华民族的崛起已经成为不争事实,让我们为了中华民族的更加强大、美好,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吧!总之,儒家价值体系中的仁爱、诚信、中庸、和而不同等价值观念,经过了数千年文化的变迁和社会实践的磨砺,证明它们是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及社会进步的精神财富,它们不仅在当代中国有其积极的教化作用,而且在世界多元文化中也扮演者极其重要的道德人文主义的角色,对于人类社会的和谐稳定、人类素质的全面提升、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儒学具有普世价值的原因1.儒学是发展的、与时俱进的。
儒学之所以具有普遍的和超时空的价值,之所以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其原因不仅在于它理论地解答了一些人类所共同面对的问题与矛盾,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根据社会变化的需要适时地变化和发展自己,即“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