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复习及参考答案剖析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真题答案
汉语言文学本科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山东)内部资料目录绪论 (2)第一章周汉文论 (3)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论 (3)第三章唐宋文论 (3)第四章金元明文论 (4)第五章清代文论 (4)第六章王国维——古典文论的终结 (5)绪论一、选择题(选择)1、提出“天人感应论”,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的是董仲舒。
二、主观题无第一章周汉文论一、选择题(选择)1、提出文学作品应该“求真美,疾虚妄”观点的是王充。
2、儒家文论中论述比较多的是文学的社会作用、文与质的关系、作家的道德修养。
3、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之一孟子提出完善个人道德修养的“养气”说。
4、《诗大序》在论述诗歌的社会作用时说:“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
对文学作品功用的总结是诗言志。
6、在《庄子》中,庄子以“轮扁斲轮”的故事为喻,是为了说明文学创作必须摆脱一切杂念。
7、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诗无达诂”,意思是诗词没有一种通达的,一成不变的解释。
8、孟子提出:“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9、孔子诗论中,对于《诗经》总评是“诗无邪”。
10、被称为中国第一篇诗歌理论专论、是先秦至西汉时代儒家诗论的总结的是《诗大序》。
11、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观点的是老子。
12、论美丑、论文质、论形神属于《淮南子》的论述内容。
13、来自于《吕氏春秋》的思想包括: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现象的模仿;和适原则;艺术的功能亦在于“安性自娱而已”;艺术有“教民好恶、行礼义”的功能;只有在心理状态平静和谐的状态下,才能真正欣赏到事物之美。
14、荀子的哲学基础是性恶说。
15、把赋的创作视为童子雕虫篆刻的是扬雄。
16、孔子的诗论,影响最大、最著名的莫过于“兴观群怨”说了,其中“群“指的是群居相切磋。
17、提出“真者精诚之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这一思想的是庄子。
18、认为艺术起源于对于自然现象的模仿,这一思想来自于《吕氏春秋》。
19、先秦对于学《诗》重要性的表述,以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最为著名。
中国古代文论史试卷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史试卷及参考答案绪论基本知识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顶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开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开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开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构造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构造形式和使用技巧。
“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复习参考题及参考答案doc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复习参考——题及参考答案一、填空二、名词解释:三、部分论述题答案提示:1.宋代诗人王禹偁有诗曰“可怜诗道日已替,风骚委地何人收”,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它们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风骚”指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优良传统,即代表《诗经》的《国风》所形成的“风”诗传统和代表《楚辞》的《离骚》所形成的“骚”诗传统。
所谓的“风”诗传统。
是现实主义精神的世代相传;“骚”诗传统则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2)《国风》民歌的现实主义的思想内容和现实主义的表现艺术对后世的影响表现在:汉乐府民歌、建安风骨、北朝民歌、杜甫的“诗史”、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宋代王禹偁、金代元好问的诗歌;关汉卿的杂剧、曹雪芹的《红楼梦》——从一个高峰走向另一个高峰,最终走向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泰山极顶”。
(3)“骚”诗的积极浪漫主义影响于后世的曹植、阮籍、鲍照、李白、李贺以至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吴承恩的《西游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大大丰富了人们的伟大想象力,大大充实了古代文学的艺术世界。
2关于《诗经》作品的来源主要有哪几种说法? 《诗经》采编的目的是什么?关于《诗经》作品的来源主要说法是献诗说、采诗说。
先秦有公卿士大夫献诗的制度,献诗的目的是运用诗歌进行讽谏或者赞誉,表达对政治的评价。
《诗经·大雅》《小雅》、《国风》中的卿士大夫的政治美刺诗可能就是通过这条途径搜集起来的。
采诗制度先秦古籍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但是这种制度应该是存在的。
进行采诗的应该是周王朝以及各诸侯国的乐官,《国风》以及《小雅》中的许多诗就是这样汇集在一起的。
《诗经》采编的目的是多重的,其政治功利目的包括:劝谏君王、补察时政,作为贵族子弟的伦理教科书;其娱乐目的包括参照民间音乐,制礼作乐,满足耳目之娱,作为音乐教程。
3试举例说明周民族史诗的历史价值。
周民族史诗的历史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记载了周人从产生、发展到最终灭商建周的历史;如周民族始祖后稷的出生、周人从邰至豳和从豳至周原的迁徙、文王讨伐崇、密的战争、武王灭商的经过,在周民族史诗中都有记载。
古代文论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参考答案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1、文以载道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3、庄子言和意4、发愤著书5、止乎礼义6、文赋7、滋味8、雅颂9、诗经楚辞10、气盛言宜不平则鸣11、独抒性灵性灵12、一字风流13、境界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D 2.D 3.D 4.A 5.A三、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30分)1、陆机的缘情说所谓“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汉代的“情志”说又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
这是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
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使诗从“止乎礼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又讲“赋体物而浏亮”,“体物”就是要描绘事物的形象。
“缘情”、“体物”就是要诗赋的文学作品注重感情与形象,说明陆机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又在前人基础上大大深入了步。
2、刘勰的“风骨论”: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提出他著名的风骨论。
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而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
“风”和“骨”是相辅相成的,无“风”则无“骨”,“风”和“骨”不可能单独存在。
从某种意义上看,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术风格,但不同于体现作家个性的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如典雅、远奥等,它具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
“风骨”说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代创作家和文论家无不标榜“风骨”以反对柔靡繁缛的文风。
3、李贽的“童心”说“童心”说是李贽在他的《童心说》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什么是“童心”呢?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去真人。
”因此,所谓童心,即童子之心,即不含一丝一毫虚假的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指儒家的正统思想教条)熏染的心。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古代文论一、名词解释:1.诗缘情2.发愤著书3.词别是一家4.尚巧贵妍5.文笔6.文以载道7.意、趣、神、色8.义理、考据、词章9.兴观群怨10.不平则鸣11.风骨12.《南词叙录》13.诗言志14.六观15.以禅喻诗16.幽情单绪17.诗大序18.“文气”说19.性灵说20.小说评点21.以意逆志22.吟咏情性23.别裁伪体24.《花部农谭》二、简答题:1.简述先秦儒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2.简述《文心雕龙》中论“通变”的主要内容。
3.简述明代公安派的文学发展论。
4.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发达的原因。
5.简述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及创作理论。
6.简述桐城派文论的主要观点。
7.试列举汉代批评家的主要赋论观点,要求至少举出三家。
8.简述《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
9.试述孟子文艺观的主要理论主张。
10.简述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
11.简述明代小说批评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
12.试述《文心雕龙》在古代文论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13.简述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的评点。
14.简述先秦道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15.简述清代浙西派和常州派的词论主张。
16.简述汤沈之争。
三、材料分析题:1.王国维《人间词话》(节选)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
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2.叶燮《原诗·内篇》(节选)诗始于《三百篇》,而规模体具于汉。
自是而魏,而六朝、三唐,历宋元明以下至昭代,上下三千余年间,诗之质文、体裁、格律、声调、辞句,递升降不同。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复习参考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复习参考——题及参考答案三、部分论述题答案提示:1.宋代诗人王禹偁有诗曰“可怜诗道日已替,风骚委地何人收”,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它们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风骚”指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优良传统,即代表《诗经》的《国风》所形成的“风”诗传统和代表《楚辞》的《离骚》所形成的“骚”诗传统。
所谓的“风”诗传统。
是现实主义精神的世代相传;“骚”诗传统则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2)《国风》民歌的现实主义的思想内容和现实主义的表现艺术对后世的影响表现在:汉乐府民歌、建安风骨、北朝民歌、杜甫的“诗史”、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宋代王禹偁、金代元好问的诗歌;关汉卿的杂剧、曹雪芹的《红楼梦》——从一个高峰走向另一个高峰,最终走向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泰山极顶”。
(3)“骚”诗的积极浪漫主义影响于后世的曹植、阮籍、鲍照、李白、李贺以至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吴承恩的《西游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大大丰富了人们的伟大想象力,大大充实了古代文学的艺术世界。
2关于《诗经》作品的来源主要有哪几种说法? 《诗经》采编的目的是什么?关于《诗经》作品的来源主要说法是献诗说、采诗说。
先秦有公卿士大夫献诗的制度,献诗的目的是运用诗歌进行讽谏或者赞誉,表达对政治的评价。
《诗经·大雅》《小雅》、《国风》中的卿士大夫的政治美刺诗可能就是通过这条途径搜集起来的。
采诗制度先秦古籍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但是这种制度应该是存在的。
进行采诗的应该是周王朝以及各诸侯国的乐官,《国风》以及《小雅》中的许多诗就是这样汇集在一起的。
《诗经》采编的目的是多重的,其政治功利目的包括:劝谏君王、补察时政,作为贵族子弟的伦理教科书;其娱乐目的包括参照民间音乐,制礼作乐,满足耳目之娱,作为音乐教程。
3试举例说明周民族史诗的历史价值。
周民族史诗的历史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记载了周人从产生、发展到最终灭商建周的历史;如周民族始祖后稷的出生、周人从邰至豳和从豳至周原的迁徙、文王讨伐崇、密的战争、武王灭商的经过,在周民族史诗中都有记载。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1
15、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一边的,均与先秦诸子著作中《庄子》一书的文艺思想有着较深的关系。
9、魏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一部体大思精的古代文学理论、美学理论著作是《文心雕龙》
10、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11、刘勰提出了“体性”的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
12、《文心雕龙•风骨》篇中的“风格”,近人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认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
13、与《文心雕龙》一起,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最高成就的是《诗品》
14、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是“直寻”
15、钟嵘评诗,把历代五言诗人分为两大体系,它们的源头则分别是《诗经》和《楚辞》
第四章:隋唐五代
1、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提出了“兴寄”和“风骨”说
2、提出诗歌应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主张的是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7、教材认为:自《文心雕龙》之后理论性和体系性最强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是《原诗》
8、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的清代诗论家是叶 燮
9、《原诗》作者认为在才、胆、识、力四个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识
10、提出诗歌创作要有“神韵”因而提出“神韵”说的诗论家王士禛
4、《典论•论文》说,“夫文本而未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5、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章分“四科”:即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实际上共分八种文体。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 17页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1)选择题第一章:先秦1、教材认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上表述于以(A)A、“兴观群怨”为核心的批评观B、“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C、“尽善尽美”为核心的美学观D、“思无邪”为核心的批评观2、孔子的“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A)A、“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B、“引譬连类”C、“考见得失”D、“和而不流”3、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韶》乐是(A)A、“尽美矣,又尽善也”B、“尽美矣,未尽善也”C、“未尽美也,亦未尽善也”D、“尽善矣,未尽美也”4、教材认为,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C)A、作者之意B、作品之意C、读者之意D、古人之意5、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这里的“其人”是指(D)A、圣人B、今人C、读者D、作者6、教材指出,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
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A)A、“仁政”理论B、人性无善恶理论C、人性恶理论D、人性善理论7、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的“养气”应该是指作家应该(B)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的精神状态B、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D、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8、《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C)A、“仁政”和人性论B、“虚静”和“物化”C、崇尚自然,反对人为D、“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9、《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C)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D、文学作品意思与语言并重,不能偏废10、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B)A、《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B、《庄子》较深的影响C、孔子关于“诗可兴”、“可以怨”的影响D、孔子“思无邪”说的影响第二章:两汉1、司马迁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遭到统治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并因而总结出了(B)A、“直谏”说B、“发愤著书”说C、文应“实录”说D、“疾虚妄”说2、《毛诗大序》的作者据《汉书》的《儒林传》、《艺文志》应该是(A)A、卫宏B、刘安C、孔子D、毛公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C)A、“劝百而讽一”B、“怨而怒”C、“主文而谲谏”D、“风以动之,教以化之”4、“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文论专题复习题及答案
(B)1.梁启超“薰浸刺提”说对文艺社会作用的阐释,侧重于文艺作品的美感特征与接受者审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其对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对( )的一种深入研究。
A.庄子“言不尽意”说B.孔子“兴观群怨”说C.司空图“韵味”说D.严羽“妙悟”说(A)2.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间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
A.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B.第一部诗话——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C.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D.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A)3.《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 )”是全书的理论核心。
A.诗辨B.诗体C.诗法D.诗评(D)4.“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 )的地位。
A.配合和中介B.支配和协领C.从属和边缘D.核心和主宰(B)5.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离骚》、《庄子》、《史记》、《杜工部集》、( )、《西厢记》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改。
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阅读期待、开放。
A.《红楼梦》B.《水浒传》c.《西游记》D.《三国演义》(C)6.郭沫若曾在《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王国维“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王国维的( )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
A.《文学小言》B.《屈子之文学精神》C.《宋元戏曲考》D.《人间词话》(C)7.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 )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古代文论一直是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古代文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审美观点以及对文学作品的评论。
本文将探讨几个古代文论试题,并给出相应的答案。
试题一:古代文人如何评价诗歌?请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答案:在古代,文人对诗歌的评价十分重要。
他们通常会从诗歌的形式、内容和意境等方面进行评价。
首先,古代文人注重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他们认为好的诗歌应该符合一定的韵律规则,并能够给人以美感。
其次,文人注重诗歌的内容表达。
他们认为好的诗歌应该有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能够引起读者共鸣。
最后,文人注重诗歌的意境和形象描绘。
他们认为好的诗歌应该能够通过形象的描写和意境的营造使人产生美的享受。
例如,苏轼是北宋时期的一位伟大文人,他的诗歌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写道:“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怕得韩公唤不死,赶将周郎赶下坟。
”这首诗以玄妙的意境描绘了一个夜半人境的场景,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追求。
同时,这首诗在形式上符合了七言绝句的格律,给人以美的享受。
试题二:古代文人如何评价散文?请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答案:古代文人对散文的评价也非常重要。
他们通常会从文章的结构、语言以及内容方面进行评价。
首先,古代文人注重散文的结构清晰有序。
他们认为好的散文应该有明确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并能够将文章的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
其次,文人注重散文的语言表达。
他们认为好的散文应该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能够使读者一目了然。
最后,文人注重散文的内容。
他们认为好的散文应该包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并能够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例如,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的《浣溪沙·左传青琐闲》是一篇受到广泛赞誉的散文作品。
这篇散文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寒冷而宁静的冬日景象,寄托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宁静的追求。
同时,这篇散文的结构清晰有序,语言简练准确,内容丰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启示。
古代文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古代文论期末试题及答案1. 概述古代文论的发展演变历程。
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发展演变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a. 上古文论:上古时期以《诗经》为代表的文论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和高尚道德,史称“言志”文学。
b. 先秦文论:先秦时期各个学派纷争,涌现出许多文论著作。
其中以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和墨家的《墨子》等最具影响力。
c. 魏晋文论:魏晋时期,文学开始转向超脱于政治和社会现实的境界。
代表人物有曹操的《短歌行》、陶渊明的田园诗等。
d. 宋代文论:宋代是中国文论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代表性作品有苏轼的《文赋》、黄庭坚的《破幽梦赋》等。
e. 明清文论:明清时期,文学走向了大众化,文论理论成熟。
代表性文论家有杨万里的《声调》、许渊冲的《文心雕龙》等。
2. 论述古代文论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古代文论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 规范文学创作:古代文论审视了文学创作的方方面面,从文辞、格调到意境和表达手法等都提供了具体的规范标准,使文学创作更有章法和立足点。
b. 引导思想风格:古代文论对思想风格产生了巨大影响。
孔子的“君子”观念和儒家思想,以及道家和墨家等学派的思想观念,都在古代文论中得到了体现和发扬。
c. 传承文化传统:古代文论强调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后世文学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激励作用。
例如,宋代文论弘扬了宋词的艺术价值,对后来的文学影响深远。
d. 探索审美范畴:古代文论对美的审美范畴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探讨,为后世文学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古代文论家的审美观点和理论成为了后人思考文学艺术的重要依据。
3. 解答以下几道选择题:a. 古代文论的“言志”文学注重的是什么?答:个人情感和高尚道德。
b. 宋代是中国文论史上的哪个时期?答:宋代。
c. 儒家的代表性文论著作有哪些?答:《论语》。
d. 古代文论对思想风格有何影响?答:对思想风格产生了巨大影响。
e. 古代文论对文学创作的规范标准包括哪些方面?答:文辞、格调、意境和表达手法等。
最全中国古代文论试题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发愤著书”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诗经》和《楚辞》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不平则鸣”论。
7.“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的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白居易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家”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见《词源序》),又提出了“清空”和“意趣”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摹拟复古之风,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性灵”说的诗学主张。
11.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12.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1.(庄子的) “虚静”说(庄子的)“虚静”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
《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参考)
中国古代文论笔记第一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和产生——先秦时代一、孔子1.诗言志??《尚书·尧典》中提出的关于社会功用的看法,“诗言志,歌永言”。
就是说诗是人的心灵的表现。
由此确立了中国文艺的民族特点,与西方文艺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2.“思无邪”???《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3.尽善尽美?孔子论雅乐与正声时说过《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又主张“放郑声”,因为“郑声淫”,又说“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其主要观点即是提倡雅乐,反对郑声。
要求文学作品“尽善尽美”、雅正中和,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4.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是孔子论《关雎》的话,意思就是快乐而不过分,哀愁而不悲伤,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要“诗无邪”,从音乐上讲,就是提倡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从文学作品上讲,就是不能过于激烈,应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
??5.文质彬彬?这是孔子在《论语·雍也》中的观点: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就是要求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要完美统一,文采和质朴要搭配得当。
这一理论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主导作用。
6.辞达“辞达”就主要应是指文学作品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作品的内容,不必要徒事与内容无关的文饰。
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
二、孟子1.知言养气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中国古代文论史试卷与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史试卷及参考答案绪论根本知识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X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X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顶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X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开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X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构造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
“古雅〞的审美X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古代文论答案
古代文论考试试题参考答案(A卷)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兴观群怨: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观群,可观怨。
”(《论语·阳货》)。
兴指“感发意志”,具有艺术感染力。
观是“考见得失”,指诗的认识作用。
群是指诗的团结作用。
怨是批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2、风骨: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提出这一重要范畴。
风即情志,骨则是指事义充实、条理连贯、文辞精炼三者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有力的气势和逻辑力量。
刘勰风骨论的实质是强调风骨与辞采并重,提倡“文明以健”、“风清骨峻”即刚健有力的文风。
他的目的是反对齐梁的浮靡文风,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3、诗缘情而绮靡:陆机提出“诗缘情而绮靡”。
“诗缘情”是从诗歌内容方面提出的要求,强调诗歌的抒情性。
“绮靡”则是从诗歌的形式方面提出的要求。
说明他既重视文学的内容,也重视文学的形式。
陆机强调文学的情感特征,这比“诗言志”更符合诗歌的本质特点。
4、童心说:“童心说”是李贽文学理论的核心。
所谓童心就是真心,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说,“童心”就是写出优秀作品的基本条件。
“童心说”的核心思想,是主张文学从封建桎梏下解放出来,成为自由抒发人们真情实感的工具。
二、简答:(每小题10分,共40分)1、庄子最早论述了言和意的关系,认为“意之所随,不可以言传”,就是微妙的“道”是无法用语言来传达的,而只能进行直觉体认。
在“言不尽意”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
庄子认为:“言”是“意”的基础,“意”是“言”的指向,领悟到“意”就是超越于“言”。
由言意问题可以引申到文艺创作的形神问题,引发了对“言外之意”和“不落言筌”的思考。
2、钟嵘是第一个把滋味当作诗歌艺术的审美标准的。
作为诗歌美感的滋味,是指作品中蕴含着的深厚动人的感情,能够引起读者的激动、联想和咀嚼回味,亦即指诗歌创作所达到的最高造诣和境界,“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突出了诗歌的形象性特征。
中国中国古代文论答案1
《中国古代文论》思考题第一编思考题1.试申述“诗言志”。
“诗言志”被视为中国文论的“开山的纲领”,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文论的基本主张。
对“志”的解释主要有两条路线:其一,将“志”理解为观念、观点,特别是与“礼”相结合的道德观念。
这种“志”具有规范人的自然情感的作用。
故刘勰《明诗》:“诗者,持也,持人情性”;孔子“思无邪”和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汉《诗大序》“发乎情,止乎礼义”等均由此“开山”开出。
其二,将“志”理解为怀抱、情感,与“情”、“意”相等同。
《荀子•乐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请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司马迁的“发愤抒情”说是其延伸,《史记•太史公自序》:“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对“志”的两种解释,一个突出诗歌的“应然”之用,一个则关注诗歌的“本然”之性,实为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即使是前者,也并不否认诗歌的抒情本质。
(补充:来源课件—1、“言”的内涵:最初的宗教情感→世俗情感:在儒家诗学里,表现为“仁”的思想;其后进一步引申为涵括佛道在内人生体验或个人志向情感。
2、作为接受理论如“赋诗言志”提出来的。
3、影响:理论方面,“文以明道”、“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等均为其发展,被朱自清《诗言志辨》赞为中国诗学“开山纲领”;创作方面,古代文人作品均以发抒个人理想为中心,把国家、个人、社会负责融汇于个人人生经验之中。
)2.简要分析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主要是指文学的审美功能。
观:文学的认识功能。
“群”指文学的社会交际功能。
人们借助诗歌交流思想感情,彼此互相团结、亲近,实现团结合群。
怨:主要指文学的社会批判功能。
3.如何理解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孟子认为,“以意逆志”是正确解读原文本的方法。
此外还有以下四种,一为:“以说诗者意逆作诗人之志。
”二为:以古人之“意”逆古人之“志”。
中国古代文论史试卷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史试卷及参考答案绪?论基本知识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
“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论》课程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诗缘情2.发愤著书3.词别是一家4.尚巧贵妍5.文笔6.文以载道7.意、趣、神、色8.义理、考据、词章9.兴观群怨10.不平则鸣11.风骨12.《南词叙录》13.诗言志14.六观15.以禅喻诗16.幽情单绪17.诗大序18.“文气”说19.性灵说20.小说评点21.以意逆志22.吟咏情性23.别裁伪体24.《花部农谭》二、简答题:1.简述先秦儒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2.简述《文心雕龙》中论“通变”的主要内容。
3.简述明代公安派的文学发展论。
4.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发达的原因。
5.简述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及创作理论。
6.简述桐城派文论的主要观点。
7.试列举汉代批评家的主要赋论观点,要求至少举出三家。
8.简述《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
9.试述孟子文艺观的主要理论主张。
10.简述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
11.简述明代小说批评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
12.试述《文心雕龙》在古代文论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13.简述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的评点。
14.简述先秦道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15.简述清代浙西派和常州派的词论主张。
16.简述汤沈之争。
三、材料分析题:1.王国维《人间词话》(节选)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
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2.叶燮《原诗·内篇》(节选)诗始于《三百篇》,而规模体具于汉。
自是而魏,而六朝、三唐,历宋元明以下至昭代,上下三千余年间,诗之质文、体裁、格律、声调、辞句,递升降不同。
而要之,诗有源必有流,有本必达末;又有因流而溯源,循末以返本。
其学无穷,其理日出。
乃知诗之为道,未有一日不相续相禅而或息者也。
但就一时而论,有盛必有衰;综千古而论,则盛而必至于衰,又必自衰而复盛。
非在前者之必居于盛,后者之必居于衰也。
乃近代论诗者,则曰《三百篇》尚矣,五言必建安、黄初,其余诸体必唐之初盛而后可,非是者必斥焉。
如明李梦阳不读唐以后书,李攀龙谓唐无古诗,又谓陈子昂以其古诗为古诗,弗取也。
自若辈之论出,天下从而和之,推为诗家正宗,家弦而户习。
习之既久,乃有起而掊之,矫而反之者,诚是也。
然又往往溺于偏畸之私说,其说胜则出乎陈腐而入乎颇僻,不胜则两敝,而诗道遂沦而不可救。
由称诗之人才短力弱,识又蒙焉而不知所衷。
既不能知诗之源流本末正变盛衰互为循环,并不能辨古今作者之心思才力深浅高下长短,孰为沿为革,孰为创为因,孰为流弊而衰,孰为救衰而盛,一一剖析而缕分之,兼综而条贯之。
徒自诩矜张,为郛廓隔膜之谈,以欺人而自欺也。
3.以下文献的作者全为王士禛:严沧浪论诗云:“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水中之色,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司空表圣论诗亦云:“味在咸酸之外”。
康熙戊辰春杪,日取开元、天宝诸公篇什读之,于二家之言别有会心,录其尤隽永超诣者,自王右丞而下四十二人,为《唐贤三昧集》,为三卷。
(《唐贤三昧集序》)表圣论诗有二十四品,予最喜“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香祖笔记》)严沧浪以禅喻诗,余深契其说,而五言尤为近之。
如王、裴辋川绝句,字字入禅。
他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及太白“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妙谛微言,与世尊拈幕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
通其解者,可语上乘。
(《蚕尾续文》)4.刘大櫆《论文偶记》节选: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
然论文而至于字句,则文之能事尽矣。
盖音节者,神气之迹也;字句者,音节之矩也。
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
5.李贽《忠义水浒传序》:太史公曰:“《说难》、《孤愤》,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由此观之,古之贤圣,不愤则不作矣。
不愤而作,譬如不寒而颤,不病而呻吟也,虽作何观乎?《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
盖自宋室不竞,冠屦倒施,大贤处下,不肖处上。
驯致夷狄处上,中原处下,一时君相犹然处堂燕鹊,纳币称臣,甘心屈膝于犬羊已矣。
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
是故愤二帝之北狩,则称大破辽以泄其愤;愤南渡之苟安,则称灭方腊以泄其愤。
敢问泄愤者谁乎?则前日啸聚水浒之强人也,欲不谓之忠义不可也。
是故施、罗二公传《水浒》而复以忠义名其传焉。
夫忠义何以归于水浒也?其故可知也。
夫水浒之众何以一一皆忠义也?所以致之者可知也。
今夫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理也。
若以小贤役人,而以大贤役于人,其肯甘心服役而不耻乎?是犹以小力缚人,而使大力缚于人,其肯束手就缚而不辞乎?其势必至驱天下大力大贤而尽纳之水浒矣。
则谓水浒之众,皆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可也,然未有忠义如宋公明者也。
今观一百单八人者,同功同过,同死同生,其忠义之心,犹之宋公明也,独宋公明者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卒至于犯大难,成大功,服毒自缢,同死而不辞,则忠义之烈也。
真足以服一百单八人者之心,故能结义梁山,为一百单八人之主。
最后南征方腊,一百单八人者阵亡已过半矣,又智深坐化于六和,燕青涕泣而辞主,二童就计于“混江”。
宋公明非不知也,以为见几明哲,不过小丈夫自完之计,决非忠于君、义于友者所忍屑矣。
是之谓宋公明也,是以谓之忠义也。
传其可无作欤,传其可不读欤!故有国者不可以不读,一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在于君侧矣。
贤宰相不可以不读,一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在于朝廷矣。
兵部掌军国之枢,督府专阃外之寄,是又不可以不读也,苟一日而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为干城心腹之选矣。
否则不在朝廷,不在君侧,不在干城腹心,乌乎在?在水浒。
此传之所为发愤矣。
若夫好事者资其谈柄,用兵者藉其谋画,要以各见所长,乌睹所谓忠义者哉!6.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节选)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
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复终篇,不知着到何处。
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殊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
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诗缘情:陆机对诗歌本质的认识,语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此说产生在文学的自觉时代,是对以前“诗言志”说的丰富和发展。
“缘情”将“吟咏情性”一语简单化,普遍化,并概括了《韩诗》和班《志》的话,扼要的指明了当时五言诗的趋向。
2.发愤著书:司马迁对前人著书原因的概括,认为著作家都是由于正道直行,遭遇不幸,心中郁结怨愤,才著书立说的。
这一思想,其《报任安书》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亦有表述。
后来李白提出的“哀怨起骚人”,韩愈提出的“不平则鸣”,欧阳修提出的诗“穷而后工”等,都是“发愤著书”说的继承和发展。
3.词别是一家: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出的观点。
她系统总结了唐至北宋诸词家创作的得失,认为应严格划清诗词的界限,主张词须高雅、浑成、典重,用铺叙,有故实,还要分清五音、五声、六律、清浊、轻重,这是对词的艺术特征的首次归纳和探讨,代表了北宋末年力图把词的格律、法度和形式规范化的词坛总趋势,有利于发挥词体的表现优势。
但把诗词的界限绝对化,不利于词的发展,李清照南渡后的词作,实际上已突破了她的理论。
后世有人恪守她的理论,用以反对词体的解放,是不对的。
4.尚巧贵妍:语出陆机《文赋》。
“尚巧”就“会意”而言,“贵妍”就“遣言”而论。
至于如何巧会其意,妍遣其辞,陆机在《文赋》中亦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
《文赋》虽然有时也强调意、物相称,辞达理举,形式内容并重,但总体上更重形式。
提倡会意尚巧,遣言贵妍,即是一例。
这种对形式的重视,既是陆机个人的爱好,也是时代风尚使然。
5.文笔:六朝时期对文体辨析分类时所用的一对概念。
对文笔的认识,因人因时而异。
如刘勰从形式上区别“文”、“笔”,认为“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文心雕龙·总术》)而稍后一点的萧绎,则又基本上从文章的性质对其进行划分,以为“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其他如“不便为诗”及“奏章”之体,则谓之笔。
其余有关文笔之分的解释虽多,但大体不出以上二端。
对“文笔”的详加辨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六朝人对文学本身特质的认识,折射出当时“文学的自觉”意识的勃兴。
6.文以载道:源于韩愈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由北宋周敦颐概括而成。
韩愈在《争臣论》中说“修其辞以明其道”,提倡作文应宣传古道。
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中说:“文所以载道也。
”他们的差别在于:就目标而言,韩在学文,周在求道;就作用而言,韩是明道,周是载道。
7.意、趣、神、色: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对戏曲创作提出的要求,语出《答吕姜山》。
这是汤显祖针对沈璟为代表的“格律派”过分注重声律的倾向,强调了作品思想的重要性。
意,约略相当于“词以立意为宗”的“意”,又与“情”的含义有相通处;趣,指生动的趣味、风神;神,指创作的“灵性”;色,指艺术风格,主要着眼于文采词华。
四者是互相联系的整体,指作者的艺术创造精神、才能、个性,及其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艺术个性。
汤显祖认为这是戏曲创作中的首要问题。
8.义理、考据、词章:清代姚鼐提出的治学之道和论文纲领,见《述庵文钞序》。
义理、考据、词章三者相济的理论,继承了方苞“义法”的基本观点,即以“道”为核心,以义理去解析道,以考证去论证道,以文辞去表现道。
从三者的关系来看,义理是首要的,但同时有赖于考证,才不至流于空疏浅陋,理才能有所凭,文章则是如何表现这内容的问题。
当时学术界有宋学与汉学的对立,宋学继程朱,空谈义理;汉学重考证,须渊博;还有一些文章之士。
姚鼐各取所长,主三者相济,这是对汉学的妥协,使两派对立有所调和,也可取彼之长补己之短,还有利于扩大古文学家的门户。
从而使桐城派的理论更为完整,更加系统化了。
9.兴观群怨:孔子对文学的社会作用的理论表述。
语出《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前人认为作品“引譬连类”能“感发”读者“意志”,是兴。
“考见得失”是“观”。
群是能使“群居相切磋”,即帮助人们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提高修养。
怨是能“怨刺上政”,促使政治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