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杨氏土官时期文化简说
以杨氏土司文化为题写一篇200字的小作文
以杨氏土司文化为题写一篇200字的小作文第一篇
贵州境内大小土司林立,播州杨氏、思州田氏、水西安氏和水东宋氏势力最大,而民谚“思播田杨、两广岑黄”是对当时西南地区四大土司的形象描述,可见“思播田杨”居于当时西南地区土司之首的地位,对西南地区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这些土司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以遵义海龙屯遗址为核心的播州杨氏关屯防御体系、以杨粲墓、杨价墓为代表的播州杨氏土司墓葬以及播州司治遗址等,展现了播州杨氏土司灿烂的历史文化。
第二篇
海龙屯是播州杨氏土司在其统治核心区域设立的山地防御城堡,与位于平原地带的播州宣慰司治所(今遵义老城区)配合使用,是战争时期播州土司的行政和军事中心。
元明时期(13—16世纪)播州杨氏土司辖境涉及今黔北、黔东南的广大区域,官至从三品宣慰使,是西南地区辖境广阔、地位显赫的大土司之一。
13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元、明、清朝中央政权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中央委任当地首领担任“土司”,世袭统治当地人民。
留存至今的土司城寨及官署建筑遗存曾是土司的行政和生活中心,见证了古代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对西南多民族地区独特的“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管理智慧。
第三篇
“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羁縻、土司制度重要实物遗存的海龙屯,完整见证了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政策从唐宋时期的‘羁縻之制’,到元明时期的‘土司制度’,到明代改土归流的变迁。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考古学博士李飞这样
说。
海龙屯土司遗址,不仅填补了中国土司制度考古学的空白,也为探讨当今世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和谐共处之道提供了难得的物证。
而海龙屯土司遗址得以重见天日,离不开李飞带队的考古队员们长达3年之久的考古发掘。
万历三征之——平定播州土司杨应龙之乱
万历三征之——平定播州土司杨应龙之乱万历皇帝朱翊钧明万历年间,朝廷相继平定宁夏、播州之乱以及抗倭援朝,史称“万历三大征”。
虽然万历三征都取得了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但同时也耗费了国力,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影响深远。
以至于有人认为,明非亡于崇祯,明实亡于万历。
那么三征之一的平播州之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就让笔者带大家了解一下吧。
播州,简单地来说,我们今天的贵州省遵义地区就是古代播州的地块。
在秦代,为夜郎、且兰地块。
汉朝时属牂牁。
唐朝贞观年间,改名播州。
播州,地处四川、贵州、湖南三省之间,资源丰富,地理位置重要,是中原地区进入贵州的重要门户。
唐朝乾符年间,杨应龙的始祖杨端讨伐南诏叛乱,被朝廷授予武略将军。
从那时起,杨氏家族开始了在播州的发展历程。
明朝初年,杨铿纳土归降。
朱元璋归还所献土地,授予其宣慰使。
隆庆年间,杨应龙之父杨烈去世,杨应龙袭承父职,成为播州土司。
杨氏一族,从唐朝开始算起,至明朝开国,不管王朝如何更替,但播州这块土地的主人始终没有改变,这与杨氏一族总能王朝更替之际,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无条件地臣服于新朝不无关系。
进入明朝后,直到杨应龙叛变,杨氏总能世守臣节,尽守土之责。
据记载,播州土司多次向朝廷贡献方物,其中最多的是楠木和马匹。
像太子生日,还额外进贡物品。
当发生战争时,播州土司能够为朝廷出兵出战。
也就是说,在此之前播州土司并没有明显和朝廷对抗的历史记录。
那么,又是什么导致了杨应龙后来发生了叛乱了呢?遵义主要原因有三点。
其一,杨应龙担任土司日子长了,渐生妄自尊大之心,眼中不再有朝廷,经常僭越,比拟帝王。
比如居住的地方常用雕有龙凤图案,下令播州人称自己为千岁,称儿子朝栋为后主。
并且把辖区内年龄仅13岁的貌美少女罗至后宫,人数多到要一天阉割32为男性作为太监来管理。
其二,杨应龙为人凶残,嗜杀成性。
导致他管理的下属和百姓无法忍受;杨应龙的妻子张氏,被怀疑与下属一名目把(西南少数民族的小头领)有染,杨应龙就把该目把绑在树上杀死。
多元一体:播州土司时期民族文化论略
Xi e Do n g l i P e i He n g t a o
【 A b s t r a c t 】T h e Y a n g s , a s t h e C h i e f t a i n h a s g o v e r n B o z h o u m o r e t h a n s e v e n h u n d r e d y e a r s i n t h e h i s t o -
播 州 ,遵 义 府 的 古 称 ,唐 太 宗 贞 观 十 三 年 ( 公元 6 3 9年 ), 以 原 隋 朝 蛘 柯 郡 的 北 部 置 地 郎 州
改 置 而 成 。 唐 僖 宗 乾 符 三 年 (公 元 8 7 6 年 ), 杨 端 人 播 , 其 后 代 杨 氏 土 司 据 有 播 州 历 唐 、 宋 、
中 原 地 区 中 央 集 权 性 质 的 分 散 的 地 域 民 族 文 化 。 历 史 上 , 中 央 王 朝 的 向 心 力 和 中 原 汉 文 化 强 劲
的 开 拓 力 在 不 断 向周 边 拓 展 辐 射 的 同 时 ,也 影 响 到 了 播 州 地 区 ,播 州 土 司 对 汉 文 化 表 现 出 热 烈
元 、 明 四 朝 ,直 至 明 万 历 二 十 八 年 ( 1 6 0 0年 ) 的 平 播 战 争 ,计 2 9代 7 2 5年 。 播 州 地 处 西 南 ,地
播州杨氏土司崇佛奉道史迹考略
摘
要: 杨 氏 领播 期 间 , 一 方 面积 极 推 行 儒 家教 化 , 另 一 方 面 对 佛 教 和 道教 也 采 取 了兼 容 并 蓄 的 态度 , 崇佛 奉 道 , 安 边 化
世传 二 十九代 , 几 与播 州 历 史 相 始终 。杨 氏领 播 期间, 播 州 地 区 的经 济 、 政治、 文化 、 教育 、 军事 等
迹” 记桐梓 金石亦 云: “ 磬 在 桐 梓 城 南 金 锭 山 寺
内, 铸有 贞观 十六年 等字, 同 治 年 寇 乱 或 失
去。 ” _ 2 _ 卷 王路平 先 生据 此 考 证 , 桐 梓 金 锭 山寺 当 建于唐 贞观 十六 年 ( 6 4 2 ) 之前 , 是 贵州 有 文 献 可
啊
K e y wo r ds: Bo z b o u;Tu s i s v s t e m
。 f t h e Ya n g; Bud d hi s m ;r I 1 a o i s m
播州 自唐 贞观 十三 年 ( 6 3 9 ) 设 置至 明万历 二
十九 年 ( 1 6 0 1 ) 被拆 分 为 遵 义 军 民府 和 平 越 军 民
( 1 .S c h o o l o f H i s t o r y , C u l t u r e a n d T o u i r s m Ma n a g e m e n t , Z u n y i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Z u n y i 5 6 3 0 0 2 , C h i n a ;
从遵义播州土司文化看贵州民族文化的发展变迁
从遵义播州土司文化看贵州民族文化的发展变迁一个对遵义古代播州统治长达 725 年,承袭 29 代,历经多次改朝换代而久盛不衰的杨氏土司,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是土司文化的典型代表,它反映了中央王朝在这一时期对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和政策,反映了土司制度从起源、形成、发展、完善到最后消亡的整个过程,其价值对西南地区的历史发展和民族关系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我们今天传承民族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播州;遵义;民族文化;土司文化我国的土司制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制度,是以皇权统治为核心的封建王朝实行的基本民族政策,其目的是为了既保证国家统一的集权管理,又保留少数民族的生活和风俗习惯。
而严格意义上的土司制度,开始于唐、宋,形成于元朝,完善于明朝,衰落于清朝。
作为封建王朝特殊政策的土司制度,在维护国家统一、巩固祖国边防,发展边疆生产,稳定民族地区秩序,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地方经济等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
土司制度下的土司文化有着非常丰富、深广的内涵,它包括制度形态的土司文化、物质形态的土司文化、精神形态的土司文化、民俗文化等。
因此,对土司文化价值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教育以及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才能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更快地健康发展。
一、遵义土司文化遵义古称播州,唐贞观十三年(639 年),在遵义这片土地置播州,播州之名一直延续到 1600 年的平播战争,共延续了 961 年。
公元 876 年,杨端自西北入据播州,设置播州宣慰使,从而开始了播州土司文化时期。
杨氏土司自入据播州以来,大力推行汉文化,大量纳收汉族文人儒士,以孔儒思想教化人民,促进了各民族间的融合,留下了技艺精湛的石刻装饰“西南古代雕刻艺术宝库”杨粲墓、“中国中世纪军事城堡”海龙屯、“三街六巷九狮子”播州城等许多独特的文化遗迹。
目前发现的播州土司文化遗存主要有:土司墓葬、古建筑、古关隘、摩崖、碑刻、文物葬品等。
播州土司文化教育考述
为播州( 亦是今贵州 ) 历史上第一个进士 , 时称“ 破 荒冉家” 。此后 四十年间, 播州接连高 中进士者 , 就 有杨震、 李子敏 、 犹道明、 白震 、 赵炎卵、 杨邦彦 、 杨邦 杰等人。整个南宋 时期 , 播州共 中进士八人 ( 贵州 境 内也只有这八人 ) 。另外 , 值得一提 的是南宋末 年受知余 玢而首 画城钓 鱼之 策 的播 州冉 氏兄弟。 《 宋氏》 :播州冉氏兄弟琏 、 , 载 “ 璞 有文武才 , 隐居蛮 中, 前后阃帅辟招 , 坚不肯起 , 闻玢贤 , 相谓 日: 是 ‘ 可与语矣 ’ ……( 密以其谋 闻于朝, 玢) 请不次官之。
诏 以璇 为承事 郎 , 发 遣合 州 , 为 承 务 郎 , 通 判 权 璞 权
二元明时期播州教育的兴衰蒙古贵族夺取全国政权以后为了巩固统治加强管理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特殊的统治方式土司制度即由中央政府任命少数民族贵族为世袭地方官并通过这些官吏对各族人民的管理达到对西南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控制和管理实行统治的目的
教育文化论坛
2 1年6 0 1 期
播 州 土 司 文 化 教 育 考 述
陈季君
( 遵义 师范学院宣传部 , 贵州 摘 遵义 5 3 0 ) 60 2
要 : 播 州土 司文化教育与汉文化有密切联 系, 南宋时期 文教 昌盛 , 明朝初年 学校教育 随之 兴起 , 学教育也 达 儒
到较 高的水平 , 形成 了播州 以汉文化和儒家 学说 为主 的文化教 育。明代 中后期播 州文教 在土 司统 治的桎梏 中又陷
收稿 日期 :0 I 7—2 2 1 一0 6
作者简 介: 陈季君 (94 , 16 一)贵州遵 义人 , 遵义师范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 向为地域文化。
浅析古代播州文化的发展
浅析古代播州文化的发展作者:卢聪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78期两宋时期,播州杨氏统治者留心艺文,儒学兴起,宗教、艺术空前发展,土俗为之大变;元明时期,播州官学形成,教育正规化。
宗教与政治走向结合,为统治服务,形成繁盛的播州土司文化。
一、唐、五代时期:渐染华风唐贞观十三年播州建置到两宋以前是播州文化的孕育时期。
唐时播州人口稀少,据两《唐书》、《元和郡县志》记载,播州户490、人口2168。
播州县虽然人口稀少,但属于唐统治区域的经制州。
按唐对经制的统治政策,中央派流官与地方的土官共同治理。
随官吏前往播州的还有一定数量的兵丁,先进的中原文化通过官宦、商贾、移民传到播州。
唐时的播州同时也是朝廷作为贬斥重臣、流放官员的场所。
那些被贬来播州的官吏,大多文化素养较高,并且多为贤良之士,因政治斗争的失败受贬谪,他们来播州深感播州文化的落后,他们传播中原先进文化,使播州的风俗开始转变,逐渐受到中原文化的冲击。
中原文化的进入,播州的蛮夷风气开始转变。
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绥阳知县詹淑在修建旧草公置时挖出一块碑,上刻“汉尹珍讲堂,唐广明元年七月六日播州司户崔祁立”。
尹珍是汉代西南人,中国巨儒。
播州统治者修建讲堂纪念尹珍,说明他们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已具有一定的变化,尹珍讲堂的出现,使断裂了几百年的汉文化重新在播州发展起来,为汉文化在播州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播州人在生活习俗方面悄然变化。
陆羽《茶经》说:(茶)……播州……往昔得之,其味极佳。
说明此时播州人不仅饮茶,而且还能制造出令中原人赞赏的茶叶。
佛教在此时开始传人播州,唐初有牛腾为群舸建安丞,大布释教于牂牁。
据《太平广记》引《纪闻》载:牛腾被“谪为牂牁建安丞,至牂牁,素秉诚信,笃敬佛道……,置道场数处”。
佛教传入播州,冲击播州人的思想观念和信仰。
这时期播州的少数民族土俗文化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汉文化传播零碎,未形成系统,所涉及面窄,主要是在上层统治者之间接触。
国中之国——“播州杨氏”七百年
国中之国——“播州杨氏”七百年摘要:本文讲述的播州杨氏政权,是中国历史上西南地区的一个土司政权。
自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杨端割据而始,到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杨应龙被剿而终,历经700余年,世袭罔替二十九代,为中原王朝内平夷乱、外攘异侵,为我国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民族融合做出了杰出贡献。
我国西南古夜郎国地区曾经屹立着一个由家族建立并承延的“国中之国”,他并立于唐、宋、元、明四大王朝,虽以臣名依附,实为军政自主。
钓鱼城畔是蒙古铁骑的绊马索,锦旗飞扬是满门忠烈的保家国,偏安一隅却屡救国难,刀耕火种却国泰民安,他就是播州杨氏政权!立业兴邦•挥师千里驱南诏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唐朝廷废牂柯郡而置播州,以遵义县为治所,旨在管理控制西南少数民族。
唐王朝的对外战争一向比较顺利,使不可一世的突厥也折服于阴山脚下,但唐朝西南的吐蕃一直是困扰朝廷的心腹大患,因此唐朝廷大力扶持云南少数民族以牵制吐蕃。
而云南六支少数民族在唐朝廷的扶持下逐渐壮大,建立了南诏国,且调转兵锋,将枪口指向大唐。
唐懿宗时期,南诏国占领了播州,且一度兵临成都府,对唐朝四川地区形成巨大威胁。
而此时的唐朝廷已经疲惫不堪,无力组织兵力征伐南诏,因此唐懿宗便颁布了“征募精兵,南收播州”的诏谕,并宣布“如应募出征、可永镇斯土”。
唐末,南诏叛陷播州,久弗未平,僖宗乾符三年下诏,募骁勇士将兵讨之。
——《遵义府志》屋漏偏逢连夜雨,西南未定,东南再起,随着裘甫的淅东起义和庞勋的徐州起义,唐王朝无暇应对西南局势,南收播州只得搁置。
待裘庞起义平息以后,唐王朝得以喘息的机会,但南诏皇帝蒙世隆再掀战事,倾全国之兵出播州寇边西川,直抵成都,疲惫的唐王朝再度陷入了西南无休止的战争。
公元873年,唐僖宗即位,再次下诏“募天下精兵南征,收复播州”,自此,多支义军开始向播州之地征伐。
时任越州会稽太守的杨端似乎看到了振兴杨氏家族的机会。
自西汉起,世族门阀就开始活跃在我国的历史舞台上,豪门世族“先家族后国家”的思想观念使他们力争抓住每一次扩张势力的机会,正如汉末三国时期的诸侯割据一样,这次“永镇斯土”的机会不容错过。
杨氏土司厂文化作文200字
杨氏土司厂文化作文200字
中国的版图较大,对于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地区,中央政府很难做到切实有效的控制,而土司制度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我国从元朝开始始置土司职位,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土司制度在明朝趋于完善,清代开始了改土归流的改革,土司制度开始瓦解,但也没有完全消失,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改革土司制度才彻底的被废除了。
而在所有的西南土司中,以播州的杨氏土司是最大的。
黔北遵义就是当年的播州,杨氏土司对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还是有着深远的影响,历史文化积淀比较厚重,但是一想到黔北遵义时,很自然的人们先想到就是"红色文化"的代表,一座楼——遵义会议会址,其次就是以国酒茅台为代表的白酒文化,再就是汉三贤、黎庶昌等遵义的文化名人。
而纵横播州725年,共传了二十九世杨氏土司文化,却很少有人去关注。
北宋杨家将与播州杨氏土司世系
北宋杨家将与播州杨氏土司世系唐太宗贞观13年(639),废隋朝牂柯郡置播州,改原牂柯县为遵义县(今贵州遵义市),作为播州州治。
此后唐朝衰落,播州多次沦陷于南诏(存在于公元738-937年间的中国西南部的奴隶制政权)。
唐僖宗乾符3年(876),车骑将军杨端率军经泸州(今四川泸州市)、合江(今四川合江县),沿赤水河而上,径入播州,击败占据播州的南诏,遂主州事,治府白锦堡(今遵义城南)。
唐廷下诏授杨端为播州侯,其子孙自始定居播州,是为播州杨氏。
播州杨氏世守播州,历唐、五代、宋、元、明五朝,至明万历28年(1600)播州主杨应龙兵败被斩,计700余年。
播州杨氏后裔至今已传46世,居住在贵州遵义田桥桠、大屋基、高炉坡、石格闹、岔河、田桥、北盘江畔等地。
由于杨氏世守播州,又与少数民族杂居,所以今天贵州的苗、壮等民族中的杨氏也有许多是这支杨氏的后裔。
据明初著名学士宋濂之《杨氏家传》记载,宋景佑初年(1035),杨延昭长子充广(杨业孙)奉诏持节出使广西,与播州主杨昭(杨端之六世裔孙)叙谱,方知同为“越公房杨氏”之后。
恰因杨昭无子,充广便将其长子贵迁过继给杨昭为子。
宋濂称“自是,守播者皆业之子孙也”。
故播州杨氏是北宋名将杨家将的后裔,杨贵迁亦为杨家将之播州杨氏始祖。
一世,杨贵迁:充广长子,延昭之孙,杨业曾孙。
承嗣杨昭,袭播州(今贵州遵义)州主。
官至武功大夫、德州(今山东德州市)刺史、播州安抚使。
生三子,光震、光荣(居今红花岗区忠庄镇马坎村)、光明(居今梓桐县)。
二世,杨光震:贵迁长子。
袭播州侯。
泸南(今四川泸州市南部)夷人罗乞弟叛,杨光震统播州兵平定,官至从义郎、播州沿边都巡检使。
生五子,文广、文真、文锡、文贵、文宣。
三世,杨文广:光震长子。
有别于杨延昭次子之杨文广。
承袭播州侯,官至武节大夫。
卒仅36岁。
生三子,惟聪、惟吉、惟信。
四世,杨惟聪:?—1125年,文广长子。
七岁而孤,育于母舅(部将谢石近)家。
官进修武郎、左班殿值。
杨氏土司文化作文
杨氏土司文化作文
杨氏土司贵州遵义地区古称“播州”,从唐末到明末的7 2 5年间,播州为杨氏土司世袭统治,南宋为抵抗蒙古大军进攻,杨氏在龙岩山构建军事堡垒龙岩新城(海龙屯原名),成为了杨氏土司的军事大本营,也是其行宫所在。
明朝万历年间,中央决定剿灭杨氏,明军和杨氏土司军队4 0万人在龙岩山谷间厮杀,结束了杨氏家族在播州7 0 0余年的统治。
平播之役耗费了万历15省的财政,有历史学者认为客观上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土司制度为什么能够长期存在,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版图大,中央政权的控制力往往只辐射到周边地区,边疆地区控制不了,就利用边疆地区大的势力达成默契。
地方政权必须承认中央政权,向朝廷进贡,必要时调动军队听从指挥;边疆政权要求朝廷承认合法权利的地方统治权,不要多干预。
对于中央派出的地方官吏要善于安抚地方政权,不要侵犯他们的利益。
当时的贵州巡抚对于杨应龙就不是安抚而是向朝廷控告,而杨应龙又不听朝廷招呼,因此造成了摩擦。
土司制度是在明代洪武年间完善的,朱元璋完善土司制度就是便于管理,但一旦中央能力足够就要把土司一个个吃掉。
试析明代土司承袭制度--以播州杨氏土司为例
试析明代土司承袭制度--以播州杨氏土司为例王君义【摘要】The tusi inherited system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usi system. From Yuan to Ming dynas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usi system, the tusi inherited system tended to be more perfect.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in clear stipulation of tusi inherited per-son’s identity and range, tusi inherited program becoming more complete, and tusi inherited prohibitions also becoming much strict. In the southwest area, Bozhou Yang’s tusi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 tusi in Ming d ynasty. Therefore, the study of Bozhou Yang’s tusi in-herited changes can reveal the implementation situation of the tusi inherited system in Ming dynasty.%土司承袭制度是土司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元到明,伴随着土司制度的发展,土司承袭制度也日趋完善,突出表现为:土司承袭人的身份与范围有了明确的规定,土司承袭的程序更加完备,土司承袭的禁例也愈加严格。
在西南地区,播州杨氏土司是明代最具影响力的土司之一,因此通过研究播州杨氏土司的承袭变迁,可以很好地揭示明朝土司承袭制度推行的情况。
播州杨氏土官时期文化简说(下)
播州杨氏土官时期文化简说(下)□船夫(续接上期)杨斌是播州土司一个有影响的人物,被后来郑子尹等人误认为是颠仙。
杨斌是太师杨端后裔、播州宣慰使杨爱之子、其母为田氏;颠仙为古夜郎侯后裔、一元道人之子、其母为方氏。
杨斌及其播州土司崇尚儒教、佛教,颠仙的道教精神与之是有区别的。
《明实录?武宗正德实录》载正德十三年(1518年)戊寅九月播州宣慰使杨斌遣长官李镜等贡马贺皇帝的万寿节,1521年4月皇帝赐播州宣慰使司致仕宣慰使杨斌蟒衣玉带;杨斌在明嘉靖元年(1522年)携其子在碧云峰下重建玉皇观并刻碑,碑上刻有四川按察司按察使杨斌之名;杨粲墓处杨斌夫人墓碑上有“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岁孝夫前四川按察司按察使杨斌”字样,刻此碑时杨斌应该在场,而这时的颠仙早已逍遥于世外多年。
《遵义府志·金石》载颠仙“戊寅春(1518年),始从飞霞白先师游”,之前他早已从多位道教先师修道,正德十四年(1519年)颠仙立紫霞石室刻碑,没有杨斌之名。
杨斌之父和他支持普济庵(今遵义城高桥处)铸造150斤铜钟(见《遵义府志?金石》),支持绥阳县以西15里的辰山寺铸造300斤重的“辰山翼钟”,钟上有刘天峰撰铭:“鲸音吼兮度寥廓,用之广兮缘体博。
先天生兮声已作,后天存兮声愈阔。
闻法界兮神欣跃,福苍生兮济极乐。
愿圣寿兮享天爵,千万祀兮统万国。
我邦祚兮同磅礴,证无上道兮,佛光弥满于六合。
”播州土司开明宽让,自己笃信上帝和释迦,容许道家发展壮大,道教文化在播州历史悠久、积淀丰富,但是许多道观都变成了佛教寺庙。
如板桥镇水牛城下的云峰山寺,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初名玄都观,是道教宫观,供有真武帝神像。
1994年后,经群众集资修复,开始供奉佛教神像。
娄山支脉紫霞山是遵义道教文化最早的、有规模的活动地点,在此进行宗教活动的有涵蟾子、颠仙等著名宗教人士。
涵蟾子,元代人,不知名姓及何许人也,云贵两省解元邹志学《云霄紫霞石室碑记》记载,紫霞山“乃涵蟾子炼丹之地”,他的活动比颠仙早。
从明朝播州土司杨应龙,看播州之役的必然性及其影响
从明朝播州土司杨应龙,看播州之役的必然性及其影响明朝初年,随着明成祖北破元裔、南并安南,明朝在与各民族的关系上盛极一时。
可是随着明朝势力的衰弱,与之相反的是拥有强大作战能力的土司不断率兵扰边,并公然侵占周边领地,与明朝的战争也接连发生,其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播州之役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播州这地方介于川、贵、湖之间,山川险阻,方圆有两千多里,是西南土司中地盘最大的,用一句话形容就是山高皇帝远。
早在唐朝时,杨端得到播州之后二十九世八百年,杨家都在此地做官。
虽然地盘小了些,但是历时却如此久远。
明朝初年,杨坚率兵归附,明朝依照元朝的土司制度,任命其为播州宣慰司。
就这样又过了将近二百年,到了杨应龙这一辈。
杨应龙很骄傲,也很自大,这可以理解,毕竟当年他们家在这当土皇帝的时候,朱元璋的祖辈还在种地呢。
而且这人很能打,勇争善战,是一个狠角色。
明朝万历时期距离灭亡也没有几十年的光景了,部队的战斗水平也是直线下滑,所以经常要用到杨应龙和他的部队参加战斗。
这让杨应龙看清了明军的虚实,也加大了他日益膨胀的野心,有了占据蜀地的想法。
他不仅在自己的住所内使用龙饰,还私自阉割少年服侍自己。
万历二十年(1592),杨应龙宠爱小妾田氏,并怀疑妻子张氏与人通奸,他一怒之下休了张氏。
之后杨应龙跑到田氏的哥哥家借酒消愁,不知是借酒消愁愁更愁,还是被田氏的哥哥用话激了,杨应龙一气之下跑到了张氏家,将张氏及其母亲斩首,并对张家其他人大开杀戒。
且不论这段狗血剧情到底如何,反正结果并不太好,因为张家也不是小门小户。
张氏的叔父张时照及所属部下何恩、宋世臣等上告杨应龙“造反”。
于是在这一年十二月,杨应龙被抓到重庆对簿公堂。
审查的结果是“依法当斩”,杨应龙请求“以二万金赎”。
对于这个请求,四川官员本来是打算驳回的,但是正在这个时候日本人赶来凑热闹了,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朝鲜之役爆发了。
杨应龙一听这个消息跟打了鸡血一样,因为他的机会来了。
他连忙请求率领五千兵马去支援明军,以戴罪立功。
《明中叶播州土司杨氏家族内争研究》
《明中叶播州土司杨氏家族内争研究》一、引言播州,古地名,今属贵州省遵义市,历史悠久,曾为土司制度的重要区域。
明中叶,播州土司杨氏家族内部发生了一场深刻的争斗。
本文以该家族的权力斗争为研究对象,从家族结构、历史背景和外部势力等角度,对内争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揭示这场内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二、播州土司杨氏家族的历史背景杨氏家族自明代初年以来在播州地区具有强大的统治力。
该家族历代土司皆由皇帝封爵,掌握着地方行政、军事和司法大权。
然而,随着家族权力的不断扩张,家族内部矛盾逐渐凸显。
三、内争的起因内争的起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一直存在,随着家族的壮大,争夺权力的现象愈发激烈。
其次,经济利益的争夺也是内争的重要原因。
此外,家族成员间的个人恩怨、外部势力的介入等因素也加剧了内争的爆发。
四、内争的过程内争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前期冲突阶段,主要发生在家族成员之间,由于意见不合而产生冲突。
第二阶段为外敌利用阶段,即外部势力趁机介入,挑拨离间,企图控制整个家族。
第三阶段为决战阶段,家族内部形成了两大势力,最终通过武力决出胜负。
五、内争的影响内争对播州土司杨氏家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家族内部的权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部分成员失去了权力地位。
其次,经济利益受到严重损失,家族的财富和资源被重新分配。
此外,内争还导致了外部势力的渗透和控制,对家族的统治地位造成了威胁。
同时,家族内部的信任危机和文化分裂也逐渐显现出来。
六、研究方法与发现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和口述历史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以及对当地居民的访谈和观察,我们深入了解了播州土司杨氏家族内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研究发现,内争主要源于家族内部的权力争夺和经济利益冲突。
此外,个人恩怨和外部势力的介入也是导致内争的重要原因。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家族内部的信任危机和文化分裂对家族的长期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播州杨氏为何能统治播州725载?血战南诏军,建造钓鱼城炸死蒙哥
播州杨氏为何能统治播州725载?血战南诏军,建造钓鱼城炸死蒙哥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传奇的大家族,其中最具有传奇色彩、最受人尊敬的,要数跨越唐、宋、元、明四朝的播州杨氏。
然而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这样一个豪门大族,最后却惨遭灭门之祸。
播州杨氏土司墓说起播州杨氏,那也是让人竖大拇指的百年大族,从唐朝到明朝,播州杨氏整整延续了729年,是整个西南地区最大的一个家族。
更为传奇的是,播州杨氏延续了南宋的灭亡,甚至一度改写了欧洲的历史,播州杨氏的故事,还要从唐懿宗李漼时的“南诏入侵”说起。
公元859年,南诏军入侵西南,很快攻占了成都府,又向东打到了巫山奉节,占领了播州(黔北)地区,播州是唐朝西南地区的交通要塞,更是通往四川的必经之路,播州的失守意味着整个四川门户大开,对已经内忧外患的唐王朝来说是灭顶之灾。
南诏入侵唐懿宗立刻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大臣们都说要和南诏军决一死战,可是唐懿宗两手一摊:“前有安史之乱,后有农民起义,朕手里没钱粮没兵,你们说这仗怎么打?”关键时刻,越州会稽太守(今浙江绍兴)杨端站了出来,请求入播参战,此人就是播州杨氏的师祖。
那么播州情况如此危急,杨端为什么要主动请缨呢?目的只有一个——永镇斯土。
“永镇斯土”是唐懿宗为了召集勇士出战而开出的条件,只要他们可以替朝廷去平乱,事成之后他们所征服的土地就属于自己,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条件。
杨端不是平常人,他手下有“八大姓”组成的家丁四千人,这些人个个武功高强,而且世族之间长年通婚,大家都有血缘关系,所以彼此之间联系紧密,外人不可分化,在杨端的带领下,他们浩浩荡荡地去往播州。
南诏军虽然也很顽强,但是架不住杨端的四千精兵从小习武,他们的领头人杨端更是足智多谋,很快就把南诏军打的节节败退,取得了几场战争的胜利,在播州打出了名声。
很快当地的义军就加入了杨端的队伍,他们之前因为势单力薄又不熟悉环境,所以吃了不少败仗,但是他们的战斗力很强,他们的加入对杨端的队伍来说如虎添翼,南诏军此后更是屡战屡败。
中国历史上哪个家族最厉害,能长盛不衰?千年土司之大明播州杨家
中国历史上哪个家族最厉害,能长盛不衰?千年土司之大明播州杨家播州杨应龙为什么要造大明的反?杨应龙造反有人说主动造反有人说被逼谋反但是感觉都比较牵强,因为被逼谋反明朝想解决贵州土司割据但是代价太大,并没有明初那么好的时机,如果是主动造反杨应龙并没有那个实力杨应龙并没有想谋反,朝廷也并没有想逼反杨应龙,大家都很忙,忙着赚钱,哪想得到那么多?有夜天子之称的杨应龙土司但像播州杨氏这种从元朝起就和皇帝关系很好,并且汉文化程度极高的土司,竟然最后会跟朝廷打起来,实在是很匪夷所思。
有句话说得很有道理,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元朝强大的时候,播州土司是非常忠顺的。
元朝被明军干趴了,播州就是第一批去南京表示效忠明朝的土司。
谁牛逼我跟谁混。
明朝前期,播州和北京的关系好得不行。
好到什么程度?北京有一座宝藏禅寺,里面有一块碑,碑文是一个道深禅师写的:“永乐十九年,播州宣慰使郡侯杨升,携余进贡,来朝北京,蒙太宗文皇帝赏赉褒重,由是得从灌顶广善大国师智光受灌顶戒,学西天梵书字义。
”这段碑文很长,大概是说,这个跟着杨升从播州去北京朝贡的和尚,被皇帝留在了北京。
不仅跟着广善大国师学佛法,给各种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主持宗教仪式,还代表播州特区同胞到全国各地各种交流访问。
字面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他玩得很high。
但是字面之外隐藏的意思是什么呢?全国各地到处都有播州土司的关系网。
播州土司大本营海龙屯联合国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放到现在,假如你在朝廷里,在地方上都有很多关系,你会利用这些资源干啥呢?没错,做生意。
乃们不要觉得土司都是很土很异域,头上戴个羽毛,身上穿个豹皮围着篝火跳。
像播州杨氏这样的大土司,在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各种方面和内陆的联系早就非常紧密了。
下面八一八播州杨氏的生财之道。
成化年间,播州发生了一起内讧,具体情况不细说了,大概就是杨家的长子和幼子为了争夺宣慰使的位子打起来了。
然后朝廷派了一个人到播州来调查,这人名叫何乔新,他到了播州以后,调看了大量播州的内部档案,最后写了一个报告给北京。
播州杨氏土官时期文化简说
播州杨氏土官时期文化简说播州杨氏土官时期文化简说船夫对于文化的态度,以往的国人常常以非常极端的态度,要么将之捧得很高很高,要么把它踩在脚下;不是以一种冷静的态度,像鲁迅先生说的拿来主义那样对待之。
公元1600年以前,遵义这片土地叫播州,播州在公元875——1600年是播州杨氏土司的羁縻州、土知州,在此期间,土司与播州民众创造的极其丰富灿烂的文化。
平播战争结束了播州土司在黔北这片土地的统治,毁灭了这片土地725年时间的灿烂辉煌的文化,有的物质文化变为荒草蔓生的废墟,有的精神文化一火烧光灰飞烟灭,播州一时之间成为空前的空白。
但是,由于其文化深厚广博,毁灭性的破坏也没有完全根绝,到处还残留着它们的残垣断碣洁光片羽,留给后人无限的回溯想象。
播州杨氏土司文化留下被人们看中的、比较丰富的是形下的物质的东西,这些东西在地面的大都因为人世沧桑而七零八落,只有深埋地下的保护得相对完整。
主要有城堡文化、墓葬文化、庄园文化、传说文化等。
与物质层面的文化相比,播州形上精神的文化相对寂寥,而且被人们大大地忽略,主要有文艺文化、家族文化、宗教文化、传统文化等。
一个地区、国家、民族的文化,其高度、品质、意义和价值主要是以其精神理念衡量的,播州精神层面的文化不可忽视。
特别是被误读得很深的人物颠仙,是一个值得播土遵义、值得神州中华铭记的人物。
他与大儒王阳明、播州土司杨斌同一时代,那时王阳明在乌江以南的阳明洞心悟至道至理,颠仙在乌江以北娄山支脉紫霞山博览儒释道,并将三家融会贯通,最后实现精神的超越,心悟至道善理,被称为“有道士也”,把中华文化推到了崇高的境界。
播州土司城堡文化首屈一指,当时最大的城堡应该是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过去叫穆家川现在叫湘江河的附近遵义老城一带。
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现在已经没有一点残迹。
倒是离遵义市城区约30公里的汇川区高坪镇白沙村海龙屯,虽然经过了400多年的风雨沧桑,仍然屹立在万山丛中,成为亚洲中世纪保留最完整的军事城堡,1982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正在申求世界遗产保护地。
播州杨氏土司世系表
25年
父纲,退位。
25
杨爱(1464-1517)
1474-1497
23年
父辉,退位。兄友,据保宁府,形成二支长期争斗。
26
杨斌
1497-1520
23年
父爱,被革职。
27
杨相
1520-1543
23年
父斌,被逐,客死水西。
28
杨烈(?—1571)
1543-1571
28年
父相,与水西安氏相攻垂十年。
1
杨端
毒疮溃背卒。
2
牧南侯
杨晔
父端,889年封牧南侯,以征九溪未服,忧卒。
3
杨溥
父晔,以官至部射,故号部射,战死。
4
杨清
父溥, 号三公。
5
杨实
父清,995年入贡宋。或作名宝。
6
杨昭
父实,养宋将杨业孙充广子贵迁为子。
7
杨贵迁
?-1052
养父昭,为水西仇家杀。
8
杨光震父贵迁。9Fra bibliotek杨文广
父光震, 卒年36。1108年内讧,弟文贵与叔光荣献地于宋。
10
杨惟聪(?—1125)
?-1125
父文广,年七岁立。
11
杨选(?—1155)
1125-1155
30年
父惟聪。
12
杨轸
父选。
杨轼
兄轸,暂领州事。
13
武毅侯
杨粲(?—1233)
1201-1233
32年
父轼,1201年升为安抚使。或作1231年卒,谥忠烈。
14
英烈侯
杨价(?—1243)
1233-1243
播州杨氏始祖杨端是汉族
播州杨⽒始祖杨端是汉族播州杨⽒始祖唐太师杨端是⼭西太原到播州平蛮的中原汉族,但是史家对其族属记载不清楚,特收集有关资料进⾏论证。
笔者认为,杨端家族是汉族的理由是:第⼀、出⼟⽂物记载杨端是汉族。
杨⽂神道碑云:本系出唐虞之后,伯侨⾷采于杨,⼦孙因⽒焉。
汉以来聚族会稽,⾄⿐祖端,始⼊□□□□□□□”。
“宣宗末年,⼤理举兵」,播州⿐祖端奉命平定,其功始著。
五季乱,天⽇离隔,杨⽒世守其⼟。
宋庆历间,⼗⼀(碑有浸漫现象其实是六)世祖实平邕⼴之侬智⾼。
⼗(碑有浸漫现象,其实是七)世祖昭,被旨讨泸,□□□□□□□□□□□归职⽅”。
国史,⽅志,族谱是史学三⼤⽀柱,杨⽂神道碑清楚介绍了家族的来源,⼰经清楚说明了杨端是唐叔虞、伯侨后裔,就是汉族。
明之后史家⼀致认为播州杨⽒是汉族,但是近⼈谭骐骧《播州杨保考》认为播州杨⽒乃川南泸南之罗(彝)族。
此⽂发布时杨⽂神道碑未出,今此碑出⼟,证明了杨端乃出中原,迁浙江会稽,再举兵经云南⼤理、泸叙⼊播,根本不是谭云川南泸南⼈⼠。
幸好他发布《播州杨保考后序》澄清其⽂有误,否则此观点将会贻误后世。
有杨⽂神道碑为证,杨⽒家族不是云贵川⼟著,因此,任何专家云杨⽒是少数民族都只能说是牵强附会。
第⼆、官⽅史料记载播州杨⽒是汉族。
宋⼈苏轼在《答李宗书》⽂中云,“播州⾸领杨贵迁者,俗谓之杨通判,最近(最靠近)乌蛮,⽽枭武可⽤。
""及近岁韩存宝讨杀罗狗姓诸夷″,"其地去宁远安夷寨⾄近,涉历诸夷族帐不少,⾃来⾃去,殊⽆留难。
"等等,苏轼没有提杨贵迁是夷即少数民族,⽽对其它少数民族⾸领是以夷即少数民族定论的。
《杨⽒家传》载:“杨端者,其先太原⼈,仕越之会稽,为其郡望族。
后寓家京兆。
唐末,南诏叛,陷播州,久弗能平。
僖宗乾符三年,下诏募骁勇⼠,将兵讨之。
《明史列传四川⼟司⼆》载:乾符初,南诏陷播,太原杨端应募复其城,为播⼈所怀服。
《元史杨汉英传》载:杨汉英,字熙载,其先太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播州杨氏土官时期文化简说播州杨氏土官时期文化简说船夫对于文化的态度,以往的国人常常以非常极端的态度,要么将之捧得很高很高,要么把它踩在脚下;不是以一种冷静的态度,像鲁迅先生说的拿来主义那样对待之。
公元1600年以前,遵义这片土地叫播州,播州在公元875——1600年是播州杨氏土司的羁縻州、土知州,在此期间,土司与播州民众创造的极其丰富灿烂的文化。
平播战争结束了播州土司在黔北这片土地的统治,毁灭了这片土地725年时间的灿烂辉煌的文化,有的物质文化变为荒草蔓生的废墟,有的精神文化一火烧光灰飞烟灭,播州一时之间成为空前的空白。
但是,由于其文化深厚广博,毁灭性的破坏也没有完全根绝,到处还残留着它们的残垣断碣洁光片羽,留给后人无限的回溯想象。
播州杨氏土司文化留下被人们看中的、比较丰富的是形下的物质的东西,这些东西在地面的大都因为人世沧桑而七零八落,只有深埋地下的保护得相对完整。
主要有城堡文化、墓葬文化、庄园文化、传说文化等。
与物质层面的文化相比,播州形上精神的文化相对寂寥,而且被人们大大地忽略,主要有文艺文化、家族文化、宗教文化、传统文化等。
一个地区、国家、民族的文化,其高度、品质、意义和价值主要是以其精神理念衡量的,播州精神层面的文化不可忽视。
特别是被误读得很深的人物颠仙,是一个值得播土遵义、值得神州中华铭记的人物。
他与大儒王阳明、播州土司杨斌同一时代,那时王阳明在乌江以南的阳明洞心悟至道至理,颠仙在乌江以北娄山支脉紫霞山博览儒释道,并将三家融会贯通,最后实现精神的超越,心悟至道善理,被称为“有道士也”,把中华文化推到了崇高的境界。
播州土司城堡文化首屈一指,当时最大的城堡应该是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过去叫穆家川现在叫湘江河的附近遵义老城一带。
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现在已经没有一点残迹。
倒是离遵义市城区约30公里的汇川区高坪镇白沙村海龙屯,虽然经过了400多年的风雨沧桑,仍然屹立在万山丛中,成为亚洲中世纪保留最完整的军事城堡,1982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正在申求世界遗产保护地。
该屯一度成为播州政治军事中心,地理位置奇特,方圆约5公里,孤峰入云,四面陡峭,山前、山后只有一线窄径,三面深壑长涧、溪水环流,四周群峰罗列、环环拱卫。
海龙屯有老王宫和新王宫,相传老王宫在宝祐年间(1253——11258年)修建。
1235至1259年间,蒙军数犯四川,杨价、杨文父子曾多次率播军北上参与战事,并支持冉琎、冉璞兄弟在重庆合川修建钓鱼城,该防御体系使蒙哥汗战死,影响世界历史的走向。
为了保护自己的大后方,据《杨文神道碑》载宝祐五年(1257年),杨文策划“置一城以为播州根本”,于是筑“龙岩新城”。
(有人根据杨应龙1596年的《骠骑将军示谕龙岩囤严禁碑》记“夫龙岩囤者,乃播南形胜之地也。
吾先侯思处夷陬,不可无备,因而修之以为保障。
”认为海龙屯修建目的是防备周边少数民族,修建时间较宝祐五年为早。
)从此海龙屯成了杨氏土司的军事要地,以后历代土司都有修建,到杨应龙时已353年。
为了与朝廷抗衡,他又加强了建设,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建筑群。
在老王宫的基础之上修建了新王宫,加上土城、月城、环城、家庙、仓库、兵营、金库、火药库、绣花楼、校场坝、采石场等以及桐柱关、铁柱关、飞龙关、朝天关、飞凤关、飞虎关、万安关、西关、后关9道关,可谓气势雄伟,固若金汤。
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平播之战结束了杨氏家族政权,虽然木制的建筑在战火中化为灰烬,但砖石的基础墙壁等仍留了下来,仍可想象当年宏伟壮丽的景象。
海龙屯当初兴建的目的为了“保家卫国”,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它的毁灭也有着镜鉴作用,我们要重视它这方面的价值。
与海龙囤成为同一体系的还有养马城、养鸡池、养鹅池、屯前喇叭水两侧高山上修筑的海云、龙爪诸屯。
养马城规模宏大,位于高坪镇大桥村养马村民组,离海龙屯东约5千米,总面积约2平方千米,城墙周长约6000余米,高3至6米,有石构城门6座。
《贵州通志》卷七载“养马城,在遵义县北三十里,唐末杨氏建为牧马地,可容马数万匹。
”民谚曰“先有养马城,才有海龙屯;有了海龙屯,才有遵义城。
”养马城的历史有人认为比海龙屯还要早,始建时间约为唐末。
这些城堡中值得一提的还有鼎山城,鼎山城在娄山关以北,宋宝祐年间废播川县为鼎山县,宝祐六年(公元1258年)在鼎山建县城。
民国《桐梓县志》记载:“城门双拱石榜尚存,镌‘宝祐戊午’四字。
”宋淳祐三年(1243年),播州土司杨价离世,葬于娄山北麓今燎原镇葫芦坝蟠龙洞附近,桐梓虎峰山建庙祀之。
宋咸淳元年(1265年)播州土司杨文离世,谥号崇德,娄山北桐梓虎峰山杨价庙改崇德庙祀之。
由此可见,杨氏的活动范围已经渐渐扩大,由娄山关以南发展到娄山关以北,鼎山城成为那时播州以北防御外来侵略的战略要地。
该遗址位于红花园东约3千米处,巍峨挺拔,耸入云天,山势奇险,风景秀丽,四周悬岩峭壁,山若覆鼎,故名鼎山。
鼎山城系用石头砌围而成,城门双拱,吸引历代骚人墨客游览,留下许多诗文。
播州除了以上重要城堡外,散落在周围的应该还有许多,如以北的水牛城,以东的掉脸山城堡、青蛇屯,以南的乐理城堡,以西的沙溪、水烟、天旺诸屯等,都是当时重要的城堡。
水牛城在板桥古镇西面2千米的象鼻山上,方圆五里多,面积约0.8平方千米,分上、中、下三寨,上寨海拔1269.4米,中寨海拔1274.8米,城上地势宽平,由东向西倾斜,可容数百家,是明朝播州杨氏土司的一处重要的军事城堡,《遵义府志·山川》载:“不狼山……小楼尽处为点灯山,相传刘綎曾营此,点灯以攻对面之水流城,今城垒尚存。
”水牛城孤峰耸入云端,四周巉岩峭壁、斧劈刀切、杂草丛生。
沿山修筑石城墙,东南面紧临悬岩的山腰处两道城墙,全是大石砌成;北面城门青石卷拱,洞门高为2米,宽1.8米。
南面可览观坝永安庄一带,有人认为是为了保护永安庄庄园而修建。
掉脸山城堡在今新蒲新区境内,唐乾符三年(876年),何中立随杨端奉诏南征播州屯兵掉脸山,明万历二十八(1600)年掉脸山成为播州东面重要的军事城堡。
其他城堡就不一一细述了。
墓葬文化在土司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杨氏土司墓葬已经发现的、有记载的有5处。
第一是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深溪镇坪桥村皇坟嘴杨粲夫妇合葬墓,其次是汇川区高坪镇鸣庄村杨氏土司墓群,再次是新蒲新区官渡河一带的墓葬,第四是红花岗区桃溪寺附近的墓葬,第五是遵义县团溪雷水堰的杨辉墓,桐梓燎原镇葫芦坝蟠龙洞附近的杨价墓至今还是一个谜。
杨粲墓是目前中国西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宋代石室墓,被称为“西南古代雕刻艺术宝库”。
建于南宋理宗淳年间(1241-1251年),占地面积64平方米,结构为平顶双室,用白砂岩条石砌筑,最大的一块石料达一万二千余斤。
1958年,列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两个墓室结构大致相同,均由墓门、前室和后室三部分组成,通长8.42米,前室宽8.04米,后室宽7.53米。
棺床置于后室中间,四角垫有圆雕龙柱,两侧为龙身和龙尾。
后室墓顶各有一方形藻井,当中分别镌双钩“庆栋”(男室)、“德宇”(女室)字样。
杨粲墓由于早年被盗过,随葬品幸存不多。
1957年清理发掘时,在两室棺床淤土中,获得铜鼓、陶瓶、影青瓷碗、残铁三脚、带柄铜镜、“崇宁重宝”、“崇宁通宝”等文物。
两具铜鼓重12.25斤,通高28厘米,面径44.5厘米,造型凝重,纹饰精美,十分珍贵,已被定为南方铜鼓发展史上的八大类型标准器之一。
杨粲墓最具特色的是内容丰富、技艺精湛的石刻,有190余幅,内容有人物、动物、植物、文字、器物、几何图案、仿木构建筑等,兼施并用圆雕、高浮雕、浅浮雕、阴线刻、透雕等技法。
人物造像有28尊,墓主杨粲的雕像头戴长脚幞头、身着朝服、正襟危坐、表情严肃,两边侧壁上雕刻着文官武将,侍女童男。
还有贡使图、负重人、侍女启门、野鹿衔芝、凤穿葡萄、双狮戏球等,构思巧妙、雕工精美、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是了解播州古建筑丰富的实物资料。
汇川区高坪镇鸣庄村杨氏土司墓群,由宋代第15代土司杨文墓、明代第22代土司杨升墓、明代第23代土司杨纲墓、明代第25代土司杨爱墓等组成,每座墓均系石构、夫妇并列双室或多室,规模宏大、雕凿精美。
由于兴建水库,新蒲新区官渡河一带的墓葬已完全发掘,系杨应龙父母的合葬墓,规模宏大,四周有围墙,前面还有神道,墓地附近还有一个大型的未知墓主的墓葬。
红花岗区桃溪寺附近的墓葬已被盗窃,现仍处于地下,未知墓主身份。
除了土司的墓葬,还有一些地方大户有价值的墓葬,如遵义县鸭溪镇乐理、理智村的以及石板镇池坪村贺家湾的古墓葬,桐梓县夜郎镇、娄山关镇等地的古墓葬等。
这些古墓葬,以理智村附近的田通庵夫妇合葬墓最为典型。
南宋淳祐7年(1247年)修建,女室石刻57年运至省博馆藏,现仅存男室。
墓壁及墓顶保存基本完好,墓室长2.8米,宽1.28米,用细白砂石建成,左右墓壁及墓顶、后壁龛分布着雕工精美的人物、动物、花草、文字等,墓室后为高浮雕墓主人像,高60厘米,端坐一靠椅上,双手搁于膝部,头着带耳官帽,身穿圆领腰带长袍,神态端庄祥和,墓室内有横刻匾额“逍遥洞”。
该墓葬规模宏大、雕凿精美,是迄今播州地区发现的获得了绝对年代资料的、民间最有文化价值的墓葬,1958年省人民政府将该墓列为省级文保单位。
播州的庄园文化基本上是名存实亡。
播州土司势力越来越大,为了对辖区各地进行管理,修建了大量庄园。
据《遵义县志》记载,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杨氏土司有田庄145处,有大水田、柳川、冉川、屯平、大足、黄鱼、永安、先锋、洪江、米田、通平、毛陂、石梁、雷水、崔家、桃溪、半山、泥川、会川、朗山、干溪、海龙坝等,在各个田庄还修了不少的塘堰。
永安庄处于交通要道上的富庶之区,是当时较大的庄园,虽然毁坏很大,还保留有部分遗迹,许多石料被后人用来垒成高大的坟茔,从巨大的石料可以想见当时宏大的规模。
海龙庄园位于红花岗区海龙镇温泉村,曾为播州土司杨应龙爱妃田惜玉的庄园。
《遵义府志·古迹》载:“杨应龙专为其小妾田惜玉筑城造宅居之,今城址尚存。
”1600年平播以后,海龙庄园烧毁,在原址上筑庙镇之。
寺庙现在名为茅衙寺,附近还可以见到当年的一些遗迹,如寨墙、寨堡基石、荷花池、石浴室、石笕水槽、石拱桥等。
茅衙寺后面是一座凸起的低山,山上可能是田雌凤的休闲园林,有石级蜿蜒而上,有一座乱石建的桥梁,当地人称之“天桥”,此桥应该是遵义一带最早的保存最好的园艺桥梁。
播州的传说丰富多彩,特别是杨应龙的传说更是多种多样。
传说文化主要是口头的东西,但是这些传说都与本地的地理山川结合了起来,所以本文归之为物质文化一类。
除了海龙屯、大水田、永安庄、桃溪寺、皇坟嘴等地,还有许多与杨氏土司有关的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