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组节点和焦距的测定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
A S1
M
S
L
S2
B
P1
△x
x
P2
D
图 10-2
棱 脊
端面
棱角
图 10-3
将一块平玻璃板的上表面加工成两楔形板,端面与棱脊垂直,楔角 A 较小(一 般小于 1°)。从单色光源 M 发出的光波经透镜 L 会聚于狭缝 S,使 S 成为具有较 大亮度的线状光源。当狭缝 S 发出的光波投射到双棱镜 B 上时,经折射后,其波 前便分割成两部分,形成沿不同方向传播的两束干柱波。通过双棱镜观察这两束 光,就好象它们是由虚光源 S1 和 S 2 发出的一样,故在两束光源相互交叠区 P1 P2 内 产生干涉。如果双棱镜的棱脊和光源狭缝平行,且狭缝的宽度较小,便可在白屏 P 上观察到平行于狭缝的等间距干涉条纹。
7:三维平移底座 (SZ-01) 8:升降调整座(SZ-03) 9:二维平移底座 (SZ-02) 10:升降调整座(SZ-03) 11:普通底座(SZ-04)
1
2
S
3
4
Lo
56
7
Le
12
11
10
9
8
图 8-1
实验原理 开普勒望远镜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对观察物体不习惯,如观察正像,一是可 以使用伽利略望远镜,二是可以借助直角棱镜(保罗棱镜、正像棱镜) 直角棱镜原理图如图 8-2,正立的像转换为倒立的像。
将随各组合透镜或折射面的焦距和系统的空间特性而异。下面以两个薄透镜的组
合为例进行讨论。设两薄透镜的象方焦距分别为 f1′ 和 f2′ ,两透镜之间距离为 d,
则透镜组的象方焦距 f ′ 可由下式求出
f′=
f1′f2′ , f = − f ′ .
( f1′ + f2′) − d
两主点位置
(7-3)
l′ = − f2′d ; ( f1′ + f 2′) − d
18
6、测节仪原理还应用在何处?
实验八 自组带正像棱镜的望远镜
实验目的 1、了解望远镜的构造原理。 2、了解直角棱镜的性质。 3、掌握望远镜观察正像的方法。 实验装置(图 8-1) 1:溴钨灯 S 2:标尺 3:物镜L0(f 0,=225mm) 4:三维调节架 (SZ-16) 5:正像棱镜(保罗棱镜系统) 6:二维调节架 (SZ-07)
实验原理
光学仪器中常用的光学系统,一般都是由单透镜或胶合透镜等球面系统共轴
构成的。对于由薄透镜组合成的共轴球面系统,其物和象的位置可由高斯公式
1 = 1 −1 f ′ s′ s
(7-1)
确定。式中 f ′ 为系统的象方焦距,s′ 为象距,s 为物距。物距是从第一主面量到物
的距离,象距是从第二主面量到象的距离,系统的象方焦距是从第二主面量到象
20
实验九 杨氏双缝干涉
实验目的
1、理解干涉的原理
2、掌握分波阵面法干涉的方法
3、掌握干涉的测量,并且利用干涉法测光的波长。
实验装置(图 9-1)
1:钠灯(加圆孔光阑) 2:透镜(f ,=50mm)
8:测微目镜 9:光源二维调节架(SZ-19)
3:二维调节架(SZ-07)
10:二维平移底座 (SZ-02)
方焦点的距离。各量的符号从各测量起点,沿光线进行方向测量为正,反向为负。
16
又,共轴球面系统的物和象的位置,还可由牛顿公式表示,即
xx′ = ff ′( f = − f ′)
(7-2)
式中 x 为从物方焦点量起的物方焦点到物的距离, x′ 为从象方焦点量起的象
方焦点到象的距离。物方焦距 f 和象方焦距 f ′ 分别是从第一、第二主面量到物方
4:可调狭缝
11:三维平移底座 (SZ-01)
5:二维调节干版架(SZ-18) 12:二维平移底座 (SZ-02)
6:双棱镜
13:升降调节座(SZ-03)
7:三维调节架 (SZ-16)
另备凸透镜(f ,=190mm)及架、座
1
2
3
4
5
6
7
8
9
13
12
11
10
图 10-1
23
实验原理 如果两列频率相同的光波沿着几乎相同的方向传播,并且这两列光波的位相 差不随时间而变化,那么在两列光波相交的区域内,光强的分布不是均匀的,而 是在某些地方表现为加强,在另一些地方表现为减弱(甚至肯能为零),这种现象 称为光的干涉。 菲涅耳利用图 10-2 所示装置,获得了双光束的干涉现象。图中双棱镜 B 是一 个分割波前的分束器,它的外形结构如图 10-3 所示
4:可调狭缝(SZ-07)
11:三维平移底座 (SZ-01)
5:干版架 (SZ-12)
12:二维平移底座(SZ-02)
6:双缝(在多缝板上)
13:升降调节底座(SZ-03)
7:二维干版架 (SZ-18)
1
2
3
4
5
6
7
8
9
13
12
11
10
实验原理 杨氏双缝原理如图 9-2
图 9-1
21
x
s1
r1
θ
r2
1、单缝、双缝、必须平行,且单缝在双缝的中线上。 2、单缝的宽度要恰当。
22
3、测微目镜测量时,不能回转,防止回转误差。 实验讨论思考题 1、如果单缝和双缝不平行,则干涉条纹如何。 2、如果单缝不在双缝中线上,则干涉条纹如何。 3、如果双缝间距 d 改变,则干涉条纹如何。 4、双缝与测微目镜间距改变,则干涉条纹如何? 5、如果双缝的每一缝的宽度改变或宽度不对称,干涉条纹如何? 6、观察到的双缝干涉条纹强度(亮度)是否相等,为何? 7、观察到的双缝干涉条纹的间距(明纹或暗纹)是否相等,为何?
焦点和象方焦点的距离。符号规定同上。
共轴球面系统的基点、基面具有如下的特性:
1、主点和主面:若将物体垂直于系统的光轴放置在第一主点 H 处,则必成一
个与物体同样大小的正立象于第二主点 H ′ 处,即主点是横向放大率β = +1的一对共
轭点。过主点垂直于光轴的平面,分别称为第一、第二主面(图 7-2 中的 MH ,M ′H ′ )。
o s
s2
l
P
图 9-2
s—单缝 s1 ⋅ s2 —双缝 P——观察屏
如果 s 在 s1 ⋅ s2 的中线上,则可以证明双缝干涉的光程差
Δ
=
r2
−
r1
=
d
sin ϑ
=
dx l
式 d 中双缝间距, ϑ 是衍射角,l 是双缝至观察屏的间距
由干涉原理,当 Δ
=
dx l
=
⎪⎧kλ ⎪⎩⎨(k +
1 )λ 2
l=
f1′d
.
( f1′ + f 2′) − d
(7-4)
计算时注意 l′ 是从第二透镜光心量起,l 是从第一透镜光心量起。
17
(问:试证明,对于二凸透镜组成的光具组,当 d < f1′ + f2′ 时, l + l′ > d ; 分析此种情况下,第一、第二主面可能的位置。)
实验内容 1、仪器调共轴 2、选择合适的透镜焦距和透镜的间距组成光具组。 3、测出各光具组的 H、H’、F、F’、K、K’和焦距 f、f’ 4、计算各光具组的理论值,并与实验值比较。 5、用 1∶1 的比例画出被测透镜组及其各种基点的相对位置。 实验步骤 1)先借助平面镜调节微尺与准直物镜L0的距离,使通过L0的光束为平行光束 (“自准法”) 2)加入透镜组和测微目镜,调共轴,同时移动目镜,找到微尺的清晰像。 3)沿节点架导轨前后移动透镜组,同时相应地前后移动测微目镜,直到节点 架绕轴转动时,微尺像无横向移动为止(此时像方节点 K ′ 即在节点架的转轴上)。 4)用白屏取代测微目镜,接收微尺像。分别记下屏和节点架在米尺导轨上的位置 a 和 b,并从节点架导轨上记下透镜组中间位置(有标线)节点架转轴中心的偏移量 c。 5)将测节器转动 180。,重复 3、4 两步,测得另一组数据a’,b’,c’ 。 6) 测出透镜组两透镜的间距 d,并读出两透镜的焦距 f1′ 和 f2′ 。 数据处理 1)像方节点偏离透镜组中心的距离为 c 透镜组的像方焦距 f’=a-b 物方节点 N 偏离透镜中心的距离为 c’ 透镜组的物方焦距 f=a’-b’ 2)用 1∶1 的比例画出被测透镜组及其各种基点的相对位置。 实验注意事项 1、选择透镜及间距应能测到三对基点。 2、必须仔细寻找基点的位置。 3、平行光调节应细心。 实验讨论思考题 1、基点基面的性质如何。 2、测节仪的原理。 3、如何测三透镜组合的基点及焦距。 4、是否光具组满足条件 d < f1′ + f2′ ,一定能在光具组外找到焦点的位置。 5、要使光具组的基点 H、H’、F、F’、K、K’和焦距 f、f’ 都能测到,则 d、 f1′ 、 f2′ 及滑槽 L 的关系如何。
明纹 暗纹
相邻明纹或相邻暗纹的间距可以证明是相等的, Δx = dλ l
因此 λ = Δx ⋅ l ,用厘米尺测出 l,用显微镜测双缝间距 d,用测微目镜测相邻 d
条纹的间距 Δx ,计算可得光波的波长。
实验内容
1、调单缝、双缝,测微目镜平行且共轴。 2、调节单缝的宽度,三者之间的间距。在目镜中能看到干涉条纹。 3、测出 d、 Δx 、l,计算波长。 4、观察单缝宽度改变,三者间距改变干涉条纹的变化。并记录结果,分析变 化的原因。
测量方法,通过使用简单的米尺和测微目镜,进行毫米量级的长度测量,便可推
算出微米量级的光波波长。
由于干涉条纹宽度 Δx 很小,必须使用测微目镜,进行毫米量级的长度测量,
两虚光源间的距离 d ,可用一已知焦距为 f ′ 的会聚透镜 L′ 置于双棱镜与测微目镜
11:二维平移底座 (SZ-02) 12:三维平移底座 (SZ-01)
6:透镜组L1、L2 (f 1,=300mm; f 2,=190mm) 7:测节器(节点架)
13:升降调节座(SZ-03) 14:普通底座 (SZ-04) 另备用平面镜
1 S
2
3
4
5
6
7
89
LO
L1
L2
,
14
13
12
11
10
图 7-1
实验七 透镜组节点和焦距的测定
实验目的
1、了解测节仪的构造和原理
2、掌握利用测节仪测定光具组的基点和焦距的方法。
3、理解光具组的基点的概念。
实验装置(图 7-1)
1:溴钨灯 S
8;测微目镜
2:微尺
9:测微目镜架
3:X 轴旋转座 (SZ-06)
10:二维平移底座 (SZ-02)
4:物Z-07)
19
图 8-2
带正像棱镜的望远镜原理图如图 8-3,保罗棱镜放置在 Lo 所成像的前面。
L0
Le
图 8-3
实验内容 1、组成一个开普勒望远镜系统。 2、在目镜 Le 前(Lo 所成像前)放置保罗棱镜,调节目镜,观察到正像。 实验步骤 1)参照图 8-1,沿平台米尺先组装不加正像棱镜的望远镜,并对位于光轴上 的约 3m 远处的标尺调焦,认清该尺所成的倒像。 2)按图 8-1 所示,在l0的像面前方安置正像棱镜,并相应调节目镜高度,找 到标尺的正像。 实验注意事项 1、正像棱镜应放在 Lo 所成像的前面。 2、Lo 和 Le 是不共轴的。
实验十 菲涅耳双棱镜干涉
实验目的
1、观察双棱镜产生的双光束干涉现象,进一步理解产生干涉的条件。
2、学会用双棱镜测定光波波长。
实验装置(图 10-1)
1:钠灯 2:透镜L1 (f ,=50mm) 3:二维调节架 (SZ-07)
8:测微目镜 9:光源二维调节架 (SZ-19) 10:二维平移底座 (SZ-02)
2、节点和节面:节点是角放大率 γ = +1 的一对共轭点。入射光线(或其延长
线)通过第一节点 N 时,出射光线(或其延长线)必通过第二节点 N ′ ,并与 N 的
入射光线平行(图 7-2)。过节点垂直于光轴的平面分别称为第一、第二节面。
当共轴球面系统处于同一媒质时,两主点分别与两节点重合。
M
M'
P
实验步骤
1)参考图 9-1 安排实验光路,狭缝要铅直,并与双缝和测微目镜分划版的毫
米尺刻线平行。双缝与目镜距离适当,以获得适于观测的干涉条纹。
2)用测目镜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x,用米尺测量双缝至目镜焦面的距离 l,
用显微镜测量双缝的间距 d,根据 Δx = dλ 计算钠黄光的波长 λ l
实验注意事项
设 d 代表两虚光源 S1 和 S 2 间的距离,D 为虚光源所在的平面(近似地在光源 狭缝 S 的平面内)至观察屏 P 的距离,且 d 〈〈D,干涉条纹宽度为 Δx ,则实验所
24
用光波波长 λ 可由下式表示
λ = d Δx D
(10—1)
上式表明,只要测出 d ,D 和 Δx ,就可算出光波波长。这是一种光波波长的绝对
Fi
N H N'H'
F'
i'
P'
图 7-2
3、焦点和焦面:平行于系统主轴的平行光束,经系统折射后与主轴的交点 F ′
称为象方焦点;过 F ′ 垂直于主轴的平面称为象方焦面。第二主点 H ′ 到象方焦点 F ′
的距离,称为系统的象方焦距 f ′ . 此外,还有物方焦点 F、焦面和焦距 f.
显然,薄透镜的两主点与透镜的光心重合,而共轴球面系统两主点的位置,
A S1
M
S
L
S2
B
P1
△x
x
P2
D
图 10-2
棱 脊
端面
棱角
图 10-3
将一块平玻璃板的上表面加工成两楔形板,端面与棱脊垂直,楔角 A 较小(一 般小于 1°)。从单色光源 M 发出的光波经透镜 L 会聚于狭缝 S,使 S 成为具有较 大亮度的线状光源。当狭缝 S 发出的光波投射到双棱镜 B 上时,经折射后,其波 前便分割成两部分,形成沿不同方向传播的两束干柱波。通过双棱镜观察这两束 光,就好象它们是由虚光源 S1 和 S 2 发出的一样,故在两束光源相互交叠区 P1 P2 内 产生干涉。如果双棱镜的棱脊和光源狭缝平行,且狭缝的宽度较小,便可在白屏 P 上观察到平行于狭缝的等间距干涉条纹。
7:三维平移底座 (SZ-01) 8:升降调整座(SZ-03) 9:二维平移底座 (SZ-02) 10:升降调整座(SZ-03) 11:普通底座(SZ-04)
1
2
S
3
4
Lo
56
7
Le
12
11
10
9
8
图 8-1
实验原理 开普勒望远镜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对观察物体不习惯,如观察正像,一是可 以使用伽利略望远镜,二是可以借助直角棱镜(保罗棱镜、正像棱镜) 直角棱镜原理图如图 8-2,正立的像转换为倒立的像。
将随各组合透镜或折射面的焦距和系统的空间特性而异。下面以两个薄透镜的组
合为例进行讨论。设两薄透镜的象方焦距分别为 f1′ 和 f2′ ,两透镜之间距离为 d,
则透镜组的象方焦距 f ′ 可由下式求出
f′=
f1′f2′ , f = − f ′ .
( f1′ + f2′) − d
两主点位置
(7-3)
l′ = − f2′d ; ( f1′ + f 2′) − d
18
6、测节仪原理还应用在何处?
实验八 自组带正像棱镜的望远镜
实验目的 1、了解望远镜的构造原理。 2、了解直角棱镜的性质。 3、掌握望远镜观察正像的方法。 实验装置(图 8-1) 1:溴钨灯 S 2:标尺 3:物镜L0(f 0,=225mm) 4:三维调节架 (SZ-16) 5:正像棱镜(保罗棱镜系统) 6:二维调节架 (SZ-07)
实验原理
光学仪器中常用的光学系统,一般都是由单透镜或胶合透镜等球面系统共轴
构成的。对于由薄透镜组合成的共轴球面系统,其物和象的位置可由高斯公式
1 = 1 −1 f ′ s′ s
(7-1)
确定。式中 f ′ 为系统的象方焦距,s′ 为象距,s 为物距。物距是从第一主面量到物
的距离,象距是从第二主面量到象的距离,系统的象方焦距是从第二主面量到象
20
实验九 杨氏双缝干涉
实验目的
1、理解干涉的原理
2、掌握分波阵面法干涉的方法
3、掌握干涉的测量,并且利用干涉法测光的波长。
实验装置(图 9-1)
1:钠灯(加圆孔光阑) 2:透镜(f ,=50mm)
8:测微目镜 9:光源二维调节架(SZ-19)
3:二维调节架(SZ-07)
10:二维平移底座 (SZ-02)
方焦点的距离。各量的符号从各测量起点,沿光线进行方向测量为正,反向为负。
16
又,共轴球面系统的物和象的位置,还可由牛顿公式表示,即
xx′ = ff ′( f = − f ′)
(7-2)
式中 x 为从物方焦点量起的物方焦点到物的距离, x′ 为从象方焦点量起的象
方焦点到象的距离。物方焦距 f 和象方焦距 f ′ 分别是从第一、第二主面量到物方
4:可调狭缝
11:三维平移底座 (SZ-01)
5:二维调节干版架(SZ-18) 12:二维平移底座 (SZ-02)
6:双棱镜
13:升降调节座(SZ-03)
7:三维调节架 (SZ-16)
另备凸透镜(f ,=190mm)及架、座
1
2
3
4
5
6
7
8
9
13
12
11
10
图 10-1
23
实验原理 如果两列频率相同的光波沿着几乎相同的方向传播,并且这两列光波的位相 差不随时间而变化,那么在两列光波相交的区域内,光强的分布不是均匀的,而 是在某些地方表现为加强,在另一些地方表现为减弱(甚至肯能为零),这种现象 称为光的干涉。 菲涅耳利用图 10-2 所示装置,获得了双光束的干涉现象。图中双棱镜 B 是一 个分割波前的分束器,它的外形结构如图 10-3 所示
4:可调狭缝(SZ-07)
11:三维平移底座 (SZ-01)
5:干版架 (SZ-12)
12:二维平移底座(SZ-02)
6:双缝(在多缝板上)
13:升降调节底座(SZ-03)
7:二维干版架 (SZ-18)
1
2
3
4
5
6
7
8
9
13
12
11
10
实验原理 杨氏双缝原理如图 9-2
图 9-1
21
x
s1
r1
θ
r2
1、单缝、双缝、必须平行,且单缝在双缝的中线上。 2、单缝的宽度要恰当。
22
3、测微目镜测量时,不能回转,防止回转误差。 实验讨论思考题 1、如果单缝和双缝不平行,则干涉条纹如何。 2、如果单缝不在双缝中线上,则干涉条纹如何。 3、如果双缝间距 d 改变,则干涉条纹如何。 4、双缝与测微目镜间距改变,则干涉条纹如何? 5、如果双缝的每一缝的宽度改变或宽度不对称,干涉条纹如何? 6、观察到的双缝干涉条纹强度(亮度)是否相等,为何? 7、观察到的双缝干涉条纹的间距(明纹或暗纹)是否相等,为何?
焦点和象方焦点的距离。符号规定同上。
共轴球面系统的基点、基面具有如下的特性:
1、主点和主面:若将物体垂直于系统的光轴放置在第一主点 H 处,则必成一
个与物体同样大小的正立象于第二主点 H ′ 处,即主点是横向放大率β = +1的一对共
轭点。过主点垂直于光轴的平面,分别称为第一、第二主面(图 7-2 中的 MH ,M ′H ′ )。
o s
s2
l
P
图 9-2
s—单缝 s1 ⋅ s2 —双缝 P——观察屏
如果 s 在 s1 ⋅ s2 的中线上,则可以证明双缝干涉的光程差
Δ
=
r2
−
r1
=
d
sin ϑ
=
dx l
式 d 中双缝间距, ϑ 是衍射角,l 是双缝至观察屏的间距
由干涉原理,当 Δ
=
dx l
=
⎪⎧kλ ⎪⎩⎨(k +
1 )λ 2
l=
f1′d
.
( f1′ + f 2′) − d
(7-4)
计算时注意 l′ 是从第二透镜光心量起,l 是从第一透镜光心量起。
17
(问:试证明,对于二凸透镜组成的光具组,当 d < f1′ + f2′ 时, l + l′ > d ; 分析此种情况下,第一、第二主面可能的位置。)
实验内容 1、仪器调共轴 2、选择合适的透镜焦距和透镜的间距组成光具组。 3、测出各光具组的 H、H’、F、F’、K、K’和焦距 f、f’ 4、计算各光具组的理论值,并与实验值比较。 5、用 1∶1 的比例画出被测透镜组及其各种基点的相对位置。 实验步骤 1)先借助平面镜调节微尺与准直物镜L0的距离,使通过L0的光束为平行光束 (“自准法”) 2)加入透镜组和测微目镜,调共轴,同时移动目镜,找到微尺的清晰像。 3)沿节点架导轨前后移动透镜组,同时相应地前后移动测微目镜,直到节点 架绕轴转动时,微尺像无横向移动为止(此时像方节点 K ′ 即在节点架的转轴上)。 4)用白屏取代测微目镜,接收微尺像。分别记下屏和节点架在米尺导轨上的位置 a 和 b,并从节点架导轨上记下透镜组中间位置(有标线)节点架转轴中心的偏移量 c。 5)将测节器转动 180。,重复 3、4 两步,测得另一组数据a’,b’,c’ 。 6) 测出透镜组两透镜的间距 d,并读出两透镜的焦距 f1′ 和 f2′ 。 数据处理 1)像方节点偏离透镜组中心的距离为 c 透镜组的像方焦距 f’=a-b 物方节点 N 偏离透镜中心的距离为 c’ 透镜组的物方焦距 f=a’-b’ 2)用 1∶1 的比例画出被测透镜组及其各种基点的相对位置。 实验注意事项 1、选择透镜及间距应能测到三对基点。 2、必须仔细寻找基点的位置。 3、平行光调节应细心。 实验讨论思考题 1、基点基面的性质如何。 2、测节仪的原理。 3、如何测三透镜组合的基点及焦距。 4、是否光具组满足条件 d < f1′ + f2′ ,一定能在光具组外找到焦点的位置。 5、要使光具组的基点 H、H’、F、F’、K、K’和焦距 f、f’ 都能测到,则 d、 f1′ 、 f2′ 及滑槽 L 的关系如何。
明纹 暗纹
相邻明纹或相邻暗纹的间距可以证明是相等的, Δx = dλ l
因此 λ = Δx ⋅ l ,用厘米尺测出 l,用显微镜测双缝间距 d,用测微目镜测相邻 d
条纹的间距 Δx ,计算可得光波的波长。
实验内容
1、调单缝、双缝,测微目镜平行且共轴。 2、调节单缝的宽度,三者之间的间距。在目镜中能看到干涉条纹。 3、测出 d、 Δx 、l,计算波长。 4、观察单缝宽度改变,三者间距改变干涉条纹的变化。并记录结果,分析变 化的原因。
测量方法,通过使用简单的米尺和测微目镜,进行毫米量级的长度测量,便可推
算出微米量级的光波波长。
由于干涉条纹宽度 Δx 很小,必须使用测微目镜,进行毫米量级的长度测量,
两虚光源间的距离 d ,可用一已知焦距为 f ′ 的会聚透镜 L′ 置于双棱镜与测微目镜
11:二维平移底座 (SZ-02) 12:三维平移底座 (SZ-01)
6:透镜组L1、L2 (f 1,=300mm; f 2,=190mm) 7:测节器(节点架)
13:升降调节座(SZ-03) 14:普通底座 (SZ-04) 另备用平面镜
1 S
2
3
4
5
6
7
89
LO
L1
L2
,
14
13
12
11
10
图 7-1
实验七 透镜组节点和焦距的测定
实验目的
1、了解测节仪的构造和原理
2、掌握利用测节仪测定光具组的基点和焦距的方法。
3、理解光具组的基点的概念。
实验装置(图 7-1)
1:溴钨灯 S
8;测微目镜
2:微尺
9:测微目镜架
3:X 轴旋转座 (SZ-06)
10:二维平移底座 (SZ-02)
4:物Z-07)
19
图 8-2
带正像棱镜的望远镜原理图如图 8-3,保罗棱镜放置在 Lo 所成像的前面。
L0
Le
图 8-3
实验内容 1、组成一个开普勒望远镜系统。 2、在目镜 Le 前(Lo 所成像前)放置保罗棱镜,调节目镜,观察到正像。 实验步骤 1)参照图 8-1,沿平台米尺先组装不加正像棱镜的望远镜,并对位于光轴上 的约 3m 远处的标尺调焦,认清该尺所成的倒像。 2)按图 8-1 所示,在l0的像面前方安置正像棱镜,并相应调节目镜高度,找 到标尺的正像。 实验注意事项 1、正像棱镜应放在 Lo 所成像的前面。 2、Lo 和 Le 是不共轴的。
实验十 菲涅耳双棱镜干涉
实验目的
1、观察双棱镜产生的双光束干涉现象,进一步理解产生干涉的条件。
2、学会用双棱镜测定光波波长。
实验装置(图 10-1)
1:钠灯 2:透镜L1 (f ,=50mm) 3:二维调节架 (SZ-07)
8:测微目镜 9:光源二维调节架 (SZ-19) 10:二维平移底座 (SZ-02)
2、节点和节面:节点是角放大率 γ = +1 的一对共轭点。入射光线(或其延长
线)通过第一节点 N 时,出射光线(或其延长线)必通过第二节点 N ′ ,并与 N 的
入射光线平行(图 7-2)。过节点垂直于光轴的平面分别称为第一、第二节面。
当共轴球面系统处于同一媒质时,两主点分别与两节点重合。
M
M'
P
实验步骤
1)参考图 9-1 安排实验光路,狭缝要铅直,并与双缝和测微目镜分划版的毫
米尺刻线平行。双缝与目镜距离适当,以获得适于观测的干涉条纹。
2)用测目镜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x,用米尺测量双缝至目镜焦面的距离 l,
用显微镜测量双缝的间距 d,根据 Δx = dλ 计算钠黄光的波长 λ l
实验注意事项
设 d 代表两虚光源 S1 和 S 2 间的距离,D 为虚光源所在的平面(近似地在光源 狭缝 S 的平面内)至观察屏 P 的距离,且 d 〈〈D,干涉条纹宽度为 Δx ,则实验所
24
用光波波长 λ 可由下式表示
λ = d Δx D
(10—1)
上式表明,只要测出 d ,D 和 Δx ,就可算出光波波长。这是一种光波波长的绝对
Fi
N H N'H'
F'
i'
P'
图 7-2
3、焦点和焦面:平行于系统主轴的平行光束,经系统折射后与主轴的交点 F ′
称为象方焦点;过 F ′ 垂直于主轴的平面称为象方焦面。第二主点 H ′ 到象方焦点 F ′
的距离,称为系统的象方焦距 f ′ . 此外,还有物方焦点 F、焦面和焦距 f.
显然,薄透镜的两主点与透镜的光心重合,而共轴球面系统两主点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