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教案

合集下载

《教育学基础》教案

《教育学基础》教案

教育个性化
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促进 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综合化
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跨学科学 习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培 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人才。
03
教育心理学原理及应用
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启示
0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阐述了儿童在认知、语言、思维等方面的发展阶段,强调了儿童在不同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教育学的兴趣 和热情,树立正确的教育 观和价值观。
课程安排与时间
课程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导论、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目的、教 育制度、课程、教学、德育、教师与学生、教育管理、教育改革与发展等十二个章节。
上课时间
本课程每周3学时,共18周,总计54学时。
考核方式
教育学基础是教育学专业的入 门课程,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 定基础。
掌握教育学基础知识对于教育 工作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有 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02
03
知识目标
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 原理和方法,了解教育学 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教育学知识分析 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 。
THANKS
感谢观看
理。
美育途径和校园文化建设
美育途径
学校可以通过艺术教育、文化教育、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 实施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 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 情趣。
美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关系
美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育的实施可 以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也为美 育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平台。

大学教育学基础第五章教案

大学教育学基础第五章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理解教育目的的概念、类型和层次;(2)掌握教育价值的概念、类型和评价标准;(3)了解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和现状。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的能力;(2)提高学生运用教育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2)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教育目的的概念、类型和层次;2. 教育价值的概念、类型和评价标准;3. 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和现状。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 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进行讨论;3.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本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学生分享自己对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的理解。

(二)新课讲授1. 教育目的的概念、类型和层次:(1)教育目的的定义;(2)教育目的的类型:总体目的、具体目的、阶段目的;(3)教育目的的层次:宏观目的、中观目的、微观目的。

2. 教育价值的概念、类型和评价标准:(1)教育价值的定义;(2)教育价值的类型:社会价值、个体价值、文化价值;(3)教育价值的评价标准:科学性、价值性、实践性。

3. 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和现状:(1)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2)当前我国教育目的的内涵。

(三)案例分析1. 教师提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案例中的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3. 各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四)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围绕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进行讨论;2. 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3. 教师总结讨论要点。

(五)总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 布置作业:撰写一篇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的小论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撰写的小论文是否符合要求;3. 考试成绩:通过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本章内容的掌握程度。

2024年《教育学》教案

2024年《教育学》教案

《教育学》教案教案《教育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教育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了解教育学的发展历程,理解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将来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

3.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历史法等。

4.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古代教育学、近代教育学、现代教育学。

5.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目的论、教育方法论、教育内容论、教育制度论。

6.教育的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教育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2.教学难点: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教育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教育现象和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教育原理和原则进行分析。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教育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教育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介绍古代教育学、近代教育学、现代教育学的发展特点。

3.讲解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原则:阐述教育目的论、教育方法论、教育内容论、教育制度论,以及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4.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教育现象和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教育原理和原则进行分析。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教育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大学教育学基础教案

大学教育学基础教案

教学目标:1. 了解教育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发展历程。

2. 掌握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目的、教育方法等基本概念。

3. 理解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4. 培养学生运用教育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教育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发展历程。

2.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目的、教育方法等基本概念。

3.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教学难点:1. 教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教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教育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课1. 教育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发展历程- 介绍教育学的定义,强调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 阐述教育学的对象,包括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等。

- 回顾教育学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等著作。

2.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目的、教育方法等基本概念- 解释教育的基本要素,如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

- 阐述教育目的,强调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 介绍教育方法,包括教学、管理、评价等方法。

3.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分析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强调教育对社会的促进作用。

- 探讨教育、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指出教育在这些领域的相互作用。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如何理解教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扮演什么角色?- 如何运用教育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2.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并针对问题进行解答。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巩固所学内容。

五、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2. 分析一个教育现象,运用教育学理论进行解释。

幼儿教育学基础教案李季湄第二版

幼儿教育学基础教案李季湄第二版

第一部分:幼儿教育学基础教案李季湄第二版近年来,幼儿教育备受关注,而《幼儿教育学基础教案》(第二版)由李季湄编写的教材更是备受瞩目。

本文将就该教案进行全面评估,并就幼儿教育的基础理念、方法和实践进行探讨。

1. 教案内容教案内容主要包含了幼儿教育的基础理论、幼儿成长与发展、幼儿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内容、幼儿园教育课程与教学活动设计等内容。

李季湄教授系统地解释了幼儿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对幼儿成长发展规律有深入的研究,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2. 教案对幼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李季湄教授的教案深入浅出,既涵盖了基础理论知识,又深入探讨了实践中的问题。

教案内容不仅包括了幼儿成长发展的基本规律,还对幼儿园教育的核心任务和内容进行了详细分析,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幼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3. 个人对该教案的理解和观点我个人认为,《幼儿教育学基础教案》(第二版)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教材。

它不仅帮助我理解了幼儿教育的基础理论,还让我对幼儿教育的实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深深地认同李季湄教授的观点,即幼儿教育应该以关爱为基础,注重幼儿个体发展,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第二部分:幼儿教育的基础理念1. 幼儿教育的本质在《幼儿教育学基础教案》中,李季湄教授提到,幼儿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培养其身心健康。

这一理念跳出了传统的教育范畴,提出了以关爱和尊重个体差异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2. 幼儿成长与发展规律在教案中,李季湄教授详细阐述了幼儿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规律。

她认为,了解幼儿成长与发展的规律是制定有效教育方案的关键,同时也是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

3. 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李季湄教授在教案中强调了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角色。

她指出,幼儿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还需要具备爱心、耐心和责任感。

第三部分:幼儿教育的实践1. 幼儿园课程设计教案中对幼儿园课程的设计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在这一部分,李季湄教授列举了大量的实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交)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交)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交)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1 教育概述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的本质和功能教育的类型和形态1.2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学科体系1.3 教育学的任务与方法教育学的任务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学的应用与实践第二章: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观2.1 教育目的概述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分类教育目的的作用和意义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2.2 教育价值观教育价值观的概念和分类教育价值观的作用和意义当代我国教育价值观的构建2.3 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观的关系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观的联系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观的冲突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观的协调第三章:教育制度3.1 教育制度概述教育制度的概念和分类教育制度的作用和意义我国教育制度的历史演变3.2 现代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的特点和类型现代教育制度的基本结构现代教育制度的国际比较3.3 教育制度与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的概念和分类教育制度对教育公平的影响促进教育公平的制度建设第四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4.1 教育者的概念与角色教育者的定义和分类教育者的角色和职责教育者的素质与培训4.2 受教育者的概念与特点受教育者的定义和分类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受教育者的特点和发展规律4.3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合作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与协调第五章: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5.1 教育内容概述教育内容的概念和分类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教育内容的特点和原则5.2 课程理论与课程设计课程理论的基本概念课程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课程评价的内涵和类型5.3 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的概念和分类教学组织的形式和类型教学手段与教学技术的应用第六章:德育与教育价值观6.1 德育概述德育的概念和内涵德育的功能和意义德育的类型和实施途径6.2 德育理论德育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的德育理论流派我国德育理论的发展与现状6.3 德育实践德育实践的基本原则德育实践的主要方法德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第七章:智育与教学7.1 智育概述智育的概念和内涵智育的功能和意义智育的类型和实施途径7.2 教学概述教学的概念和内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教学的基本环节7.3 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概念和分类教学策略的基本概念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第八章:体育与健康教育8.1 体育概述体育的概念和内涵体育的功能和意义体育的类型和实施途径8.2 健康教育概述健康教育的概念和内涵健康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8.3 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融合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联系与区别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融合策略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施要点第九章:美育与审美教育9.1 美育概述美育的概念和内涵美育的功能和意义美育的类型和实施途径审美教育的概念和内涵审美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审美教育的实施途径9.3 美育与审美教育的融合美育与审美教育的联系与区别美育与审美教育的融合策略美育与审美教育的实施要点第十章:教育评价10.1 教育评价概述教育评价的概念和内涵教育评价的功能和意义教育评价的类型和实施途径10.2 教育评价方法与技术教育评价方法的概念和分类教育评价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教育评价中的数据分析与处理10.3 教育评价的实践与问题教育评价的实施步骤与要点教育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与展望第十一章: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改革的定义和类型教育改革的原因和动力教育改革的过程和策略11.2 当代教育改革的主题与趋势教育改革的主题:公平、质量、创新教育改革的趋势:终身化、全民化、国际化我国教育改革的现状与挑战11.3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展望教育改革的未来趋势教育发展的目标与任务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路径与策略第十二章: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12.1 教育政策概述教育政策的定义和类型教育政策的功能和作用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12.2 教育法规概述教育法规的定义和类型教育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教育法规的监督和保障12.3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关系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联系与区别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相互作用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协调与冲突第十三章:教育经济与管理13.1 教育经济概述教育经济的定义和特征教育经济的作用和意义教育经济效益的评估13.2 教育财务与管理教育财务的概念和内容教育财务的管理原则和方法教育投资的分配与使用13.3 教育组织与管理教育组织的类型和结构教育管理的原则和方法教育管理现代化与信息化第十四章:教育研究方法14.1 教育研究概述教育研究的定义和类型教育研究的方法和过程教育研究的伦理与规范14.2 教育研究方法论实证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混合研究方法14.3 教育研究实践与评价教育研究项目的实施与评价教育研究成果的应用与推广第十五章: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15.1 教师专业发展概述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和内涵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与特点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15.2 教师教育概述教师教育的定义和类型教师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教师教育的制度与体系15.3 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教师教育改革的背景与动力教师教育改革的内容与趋势教师教育发展的挑战与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教育学基础》课程的十五个章节,涵盖了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观、教育制度、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德育与教育价值观、智育与教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美育与审美教育、教育评价、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研究方法、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2024年度-教育学基础教案

2024年度-教育学基础教案
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 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15
教育与人口质量
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通过普及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等 方式,提高人口的素质,包括思 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
康素质等。
教育优化人口结构
通过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 调整人口结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 的需求。
教育控制人口数量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古代的教育思 想萌芽到现代教育学的形成,经历了多个阶段和流派的 发展。
4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01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的本质 、目的、内容、方法、管理等方面。
02
教育学的任务
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22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目的不同。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目的要适应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需要,促进其全面发展。
人们的教育思想
不同的教育思想对教育目的的确立有着不同的影响。
23
我国的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我国的教育目的
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基 本要素。
当代课程结构的特点
强调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
28
当代课程发展趋势
课程的综合化
打破学科界限,实现跨学 科的综合学习。
课程的实践化
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注 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 精神的培养。

教育学基础教案

教育学基础教案

教育学基础教案教育学基础一、教学目的本课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基本知识,认识到教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掌握教育学相关概念、理论和方法,为今后从事教育工作做好准备。

二、教学内容1.教育学概述2.教育学的对象和内容3.教育学的基本原理4.教育学的方法论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要通过学习,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教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增强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应用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案例分析法4.实践教学法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教师介绍教育学的概念和意义,并且提出这门课的重要性和实用价值。

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第二步:讲授教育学的对象和内容教师先介绍教育学的对象和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教育学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并重点介绍人类教育现实和教育发展的历史及动态特征。

第三步:介绍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教师重点介绍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的社会性、个性化、目的性、学习性等基本原则,让学生了解教育行为的目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

第四步:讨论教育学的方法论教师要介绍教育学的方法,并重点介绍实验方法、调研方法、社会学方面的方法、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

针对每种方法,通过实例展示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运用和落实,让学生了解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和应用范围,提高他们自主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五步: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实际教育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教育方案。

案例分析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探究性思维。

第六步:实践教学教师让学生参与到实际教育工作中,包括教学、辅导、指导等实践,让学生了解并体验教育实践的真实情况和困难,提高他们从事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能力。

六、教学评价本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出席情况2.学生的课堂表现3.教学效果4.学生的实践表现及成果七、教学参考1. 许智宏.教育学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 杨东平.教育学基础[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3. 陈家岳,教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交)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交)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交)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学科体系和发展历程。

2. 使学生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3. 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怀,提高其教育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育学的定义与学科体系2. 教育的基本原理3. 教育的目的与功能4. 教育方法与手段5. 教育评价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教育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提高学生的教育素养。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教育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实践演练法:设计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章:教育学的定义与学科体系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教育学的概念、学科性质、体系结构和发展历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2.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原理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3. 第三章:教育的目的与功能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教育的目的、功能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4. 第四章:教育方法与手段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常见的教育方法、手段及其适用场景。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5. 第五章:教育评价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教育评价的定义、类型、方法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践演练法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实践演练:评估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教育实践能力。

4. 期末考试:设置闭卷考试,测试学生对教育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6. 教育的个体差异与适应性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育适应性理论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7. 教育制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教育制度的定义、类型、结构及其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交)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交)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教育学的定义、功能和体系,明确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 掌握教育的基本概念、要素和规律,理解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3. 了解教育目的、教育原则和教育制度,理解教育公平和教育正义的含义。

4. 掌握教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模式,了解教学评价的方法和策略。

5. 提高学生的教育素养,培养教育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育学的定义与功能2. 教育的基本概念与要素3. 教育的规律与与发展4. 教育目的与教育原则5. 教育制度与教育公平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育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教育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教育现象和问题。

4.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参与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教育学基础》2. 辅助资料:相关论文、案例、教育政策文件等3. 网络资源:教育类网站、论坛、在线课程等4. 教育实践基地: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等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等2. 考试成绩:期末考试、课程论文、案例分析等3. 实践评价:教育实践活动参与度、成果展示、反馈意见等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践相结合。

3. 教学进度:第1-4课时:教育学的定义与功能第5-8课时:教育的基本概念与要素第9-12课时:教育的规律与发展第13-16课时:教育目的与教育原则第17-20课时:教育制度与教育公平第21-24课时:教学的基本概念与原则第25-28课时: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第29-32课时:教学评价的方法与实践七、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引入教育现象和问题,引发学生对教育学的兴趣和思考。

2. 课堂讲授:讲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交)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交)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教育的基本概念、本质和功能。

2. 让学生掌握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3. 培养学生对教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育的基本概念1.1 教育的定义1.2 教育的分类1.3 教育的基本要素2. 教育的本质2.1 教育的本质特征2.2 教育的本质属性2.3 教育的本质功能3. 教育的功能3.1 教育的个体功能3.2 教育的社会功能3.3 教育的文化功能4.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4.1 教育原则4.2 教育规律4.3 教育观念5.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5.1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5.2 教育研究的具体方法5.3 教育研究的伦理原则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教育的基本概念、本质和功能,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2. 教学难点: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教育学基础》2. 课件:教育的基本概念、本质和功能,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3. 教学资源:教育案例、教育文章、教育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教育案例,引发学生对教育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讲解:讲解教育的基本概念、本质和功能,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教育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教育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

4. 小组分享: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作业和考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教育的基本概念、本质和功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教育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第二部分)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教育目标的确立原则和过程。

2. 让学生掌握教育目标的分类和表述方法。

3. 培养学生制定教育计划和评价教育目标的能力。

七、教学内容1. 教育目标的确立7.1 教育目标的概念和作用7.2 教育目标的确立原则7.3 教育目标的确立过程2. 教育目标的分类和表述7.4 教育目标的分类7.5 教育目标的表述方法3. 教育计划的制定与评价7.6 教育计划的概念和作用7.7 教育计划的制定原则和方法7.8 教育评价的概念和类型7.9 教育评价的方法和技术八、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教育目标的确立原则和过程,教育目标的分类和表述方法,教育计划的制定与评价。

第五章 教育目的授课教案设计0909

第五章 教育目的授课教案设计0909
2.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它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也因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
3.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
(1)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提问:
你是怎么理解“人的自由发展”的?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理论基础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二、我国教育目的体系
1.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它是国家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教育性质、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
教育方针可能是独立的,也可能一肩二任,方针中包含着教育目的,发挥着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双重作用。而且,在更多的情况下,方针与目的通用,两者融为一体。但是,严格说来,教育方针是针对教育总体的发展而做出的总规定,所有教育的发展都必须根据总的方针去行事,而教育目的则是有层次的,不同层次的教育各有自己的目的。教育目的位居于方针之下,是关于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目标与规格,它规定了该层次该类别的教育应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适合什么领域需要的人。与方针相比,教育目的将人才规格具体化了。
(2)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
三、1949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
1957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教育学基础教师教案

教育学基础教师教案

教育学基础教师教案篇 1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系统理解教育学基础的核心概念,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 使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的教育教学方法,具备初步的教学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责任感,激发其投身教育工作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框架。

(2)常见教育教学方法的特点与应用。

2. 难点(1)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教育场景相结合。

(2)理解教育中的复杂问题,并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教育中的问题。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思维碰撞和合作学习。

4. 模拟课堂:让学生亲身体验教学过程,提高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1. 课程导入(约10 分钟)同学们,咱们今天开始一起探索教育学这一神秘而又充满魅力的领域!大家想一想,教育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为什么我们要学习教育学呢?2. 知识讲解(约40 分钟)(1)首先,咱们来了解一下教育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教育学呀,简单来说,就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可不是凭空出现的,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呢!(2)接下来,给大家讲讲教育学的一些核心概念,比如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等。

这些概念可是咱们理解教育的关键哟!3. 案例分析(约30 分钟)同学们,咱们来看几个实际的教育案例。

比如说,有一个班级学生成绩差异很大,老师应该怎么调整教学方法呢?大家分组讨论一下,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

4. 模拟课堂(约40 分钟)现在,咱们来模拟一下课堂教学。

大家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个简短的教学片段,然后上台展示。

其他同学要认真观察,给出评价和建议。

5. 总结归纳(约10 分钟)今天咱们学习了这么多内容,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

谁能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最重要的东西?五、课本讲解(一)课本原文内容(呈现教育学基础的相关教材章节内容)(二)深入具体分析1. 知识点-详细讲解每个知识点的含义、特点和应用。

《教育学基础教案》课件

《教育学基础教案》课件

《教育学基础教案》课件一、教学目标1. 了解教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掌握教育学的基本分类和我国教育学的现状。

3. 理解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4. 学会运用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教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1 教育学的定义1.2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3 教育学的学科体系2. 教育学的分类2.1 普通教育学2.2 学科教育学2.3 比较教育学2.4 高等教育学2.5 成人教育学3. 我国教育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3.1 我国教育学的现状3.2 我国教育学的发展趋势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教育学的定义、分类和我国教育学的现状。

2. 教学难点: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基本原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教育学的定义、分类和我国教育学的现状。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3. 小组讨论法:探讨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在实际教育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教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讲解教育学的分类和我国教育学的现状,分析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分析教育学的实际应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在实际教育问题中的应用。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复习教育学的定义、分类和我国教育学的现状。

3. 选取一个实际教育问题,运用教育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

六、教学评估1. 教学评估的定义和目的6.1 教学评估的定义6.2 教学评估的目的和功能2. 教学评估的类型和方法6.3 形成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6.4 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6.5 自我评估、同行评估与专家评估3. 教学评估的实施步骤6.6 教学评估的准备阶段6.7 教学评估的实施阶段6.8 教学评估的报告与反馈阶段七、教育政策法规1. 教育政策法规的基本概念7.1 教育政策的概念与类型7.2 教育法规的概念与特征2. 我国主要教育政策法规7.3 我国教育政策法规的发展历程7.4 当前我国主要的教育政策法规3. 教育政策法规的执行与评价7.5 教育政策法规的执行机制7.6 教育政策法规的评价方法与标准八、教育心理学基础1.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8.1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8.2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2. 学习理论8.3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8.4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8.5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3. 教学心理策略8.6 教学设计的基本心理原则8.7 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策略8.8 常见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九、德育理论与实践1. 德育的基本概念9.1 德育的定义和意义9.2 德育的目标和内容2. 主要的德育理论9.3 我国传统的德育理论9.4 现代德育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3. 德育的实践途径9.5 德育的实施方法与技术9.6 德育的评价与反思十、教育实习与实践1. 教育实习的概念与意义10.1 教育实习的定义10.2 教育实习的目的和意义2. 教育实习的类型与组织10.3 教育实习的类型10.4 教育实习的组织与管理3. 教育实习的实践指导10.5 教育实习的过程与方法10.6 教育实习的评价与反馈十一、课程与教学论1. 课程的基本概念与类型11.1 课程的定义与功能11.2 课程的类型与结构2. 课程开发与设计11.3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11.4 课程设计的原则与方法3. 教学论的基本理论11.5 教学论的历史发展11.6 教学过程的基本理论十二、教育技术应用1. 教育技术的概念与分类12.1 教育技术的定义与特点12.2 教育技术的分类与作用2. 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12.3 教育技术应用的基本原则12.4 教育技术应用的实践案例3. 教育技术的未来发展12.5 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12.6 教育技术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十三、教育经济学1. 教育经济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13.1 教育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13.2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2.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13.3 教育对经济的影响13.4 经济对教育的影响3. 教育资源的配置与管理13.5 教育资源的配置原则与方法13.6 教育资源的化管理策略与手段十四、教育改革与发展1. 教育改革的基本概念与类型14.1 教育改革的定义与特点14.2 教育改革的类型与过程2. 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与进展14.3 我国教育改革的历史回顾14.4 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3. 教育发展的战略与规划14.5 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与任务14.6 教育发展的规划与实施十五、教育研究方法1. 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与类型15.1 教育研究的定义与特点15.2 教育研究的类型与方法2. 教育研究的设计与实施15.3 教育研究的设计步骤与方法15.4 教育研究的实施与数据处理3. 教育研究的评价与报告15.5 教育研究的评价标准与方法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涵盖了教育学基础的多个重要方面,包括教育学的定义、分类和我国教育学的现状,教学评估,教育政策法规,教育心理学基础,德育理论与实践,教育实习与实践,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应用,教育经济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学教案详细

教育学教案详细

《教育学基础》教学进度表教材: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时间:2008年作者: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学周:18 每周三课时教学时数:54学时周次教学内容课时数第一周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认识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4第二周第二章教育功能第一节教育功能的概第二节教育的个体2第三周第二章教育功能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第四节教育功能的实现第三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4第四周第三章教育目的第二节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2第五周第四章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第二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第三节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4第六周第五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教师2第七周第五章教师与学生第二节学生第三节师生关系4 《教育学基础》教学进度表教材: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时间:2007年作者:褚远辉等教学周:18 每周三课时教学时数:54学时周次教学内容课时数第八周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2第九周第六章课程第二节课程组织第三节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4第十周第七章课堂教学第一节教学与教学理论2第十一周第七章课堂教学第二节课堂教学设计4第十二周第七章课堂教学第三节课堂教学策略2第十三周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第一节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第二节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心理、行为失范第三节学校教育与学生的学校生活第四节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第五节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4《教育学基础》教学进度表教材: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时间:2007年作者:褚远辉等教学周:18 每周三课时教学时数:54学时周次教学内容课时数第十四周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第一节班级组织2第十五周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内容第四节班主任工作第十章学生评价第一节学生评价概述第二节学生学业评价4第十六周第十章学生评价第三节学生品德评价第四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2第十七周第十一章教师的教育研究第一节教师即研究者第二节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第三节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4第十八周第十二章教育改革与发展第一节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问题第二节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第三节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第四节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2第十九周备注第周星期第节(课时)年月日课题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认识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课时 2教学目的1.掌握:教育学、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文化教育学、实验教育学、批判教育学等概念;2理解:(1)教育学是什么样的学科?(2)教育学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3)教育学是研究什么的?教学重点1.教育学研究对象的认识;2.教育学历史阶段分期。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交)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交)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交)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1 教育概念与起源讲解教育的定义,教育的基本要素介绍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历程1.2 教育与社会发展分析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探讨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1.3 教育学基本理论介绍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阐述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与研究方法第二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2.1 教育目的概述讲解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的分类与层次分析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2.2 教育制度与教育体制介绍教育制度的定义,教育制度的层次与类型探讨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与改革2.3 我国教育制度与教育体制改革分析我国教育制度的现状与问题讨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与策略第三章:学生与教师3.1 学生概述讲解学生的定义,学生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方法3.2 教师概述介绍教师的定义,教师的角色与职责探讨教师的职业素养与专业发展3.3 师生关系与教育方法分析师生关系的类型与特点探讨教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第四章:课程与教学4.1 课程概述讲解课程的定义,课程的类型与结构分析课程编制的过程与方法4.2 教学概述介绍教学的定义,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探讨教学评价的类型与方法4.3 课程与教学改革分析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讨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方向与策略第五章:教育评价5.1 教育评价概述讲解教育评价的定义,教育评价的类型与方法分析教育评价的原则与标准5.2 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介绍学生评价的定义,学生评价的方法与指标探讨教师评价的类型与方法5.3 教育评价改革与发展分析我国教育评价的现状与问题讨论教育评价改革的方向与策略第六章: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6.1 德育概述讲解德育的定义,德育的目标与内容分析德育的原则与方法6.2 德育实践与改革介绍我国德育的现状与问题探讨德育实践与改革的策略6.3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讲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第七章:教育改革与发展7.1 教育改革概述讲解教育改革的定义,教育改革的原因与动力分析教育改革的过程与方法7.2 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介绍我国教育改革的现状与问题探讨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与规划7.3 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分析国际教育改革的背景与特点探讨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第八章:教育技术8.1 教育技术概述讲解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的类型与作用分析教育技术的发展与趋势8.2 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介绍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探讨教育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与价值8.3 教育技术应用与实践分析教育技术应用的现状与问题讨论教育技术应用的策略与方法第九章: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9.1 家庭教育概述讲解家庭教育的定义,家庭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分析家庭教育的特点与方法9.2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介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家庭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与价值探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与协调9.3 社会教育概述讲解社会教育的定义,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分析社会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第十章:教育学前沿问题与展望10.1 教育学前沿问题概述讲解教育学前沿问题的定义,教育学前沿问题的特点与研究价值分析教育学前沿问题的研究领域与方法10.2 我国教育学发展现状与问题介绍我国教育学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探讨我国教育学发展的战略与规划10.3 教育学发展展望分析教育学发展的趋势与挑战探讨教育学发展的前景与机遇重点解析本文教案为专业课《教育学基础》的教学内容,涵盖了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学生与教师、课程与教学、教育评价、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技术、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以及教育学前沿问题与展望等十个章节。

《教育学基础》教案

《教育学基础》教案

《教育学基础》教案教案一:课时安排课题:教育学基础教学目标:1.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掌握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3.了解教育学的重要理论和思想家;4.培养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3.教育学的重要理论和思想家。

教学难点:1.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和学科体系;2.教育学的重要理论和思想家。

教学准备:1.教材:《教育学基础》;2.多媒体教学设备;3.教学课件。

一、导入(5分钟)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相关视频,引起学生对教育学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30分钟)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讲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包括教育学的定义、起源、发展阶段等。

2.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教师介绍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包括教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和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3.教育学的重要理论和思想家:教师介绍教育学的重要理论和思想家,包括杜威的进步教育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等。

三、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教育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思考,并进行讨论。

四、问题解答(10分钟)学生提问关于教育学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教育学的重要理论和思想家等内容。

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案例分析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但本节课对于复杂的教育学理论和思想家只做了简单的介绍,需要在后续课堂中加深学生对于这些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幼儿教育学基础李季湄第二版教案

幼儿教育学基础李季湄第二版教案

幼儿教育学基础李季湄第二版教案幼儿教育学基础李季湄第二版教案一、引言幼儿教育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因为它关乎着孩子们的成长和未来。

而《幼儿教育学基础》李季湄第二版教案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参考资料,对于理解和实施幼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该教案的内容,以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幼儿教育的基础知识,并对其进行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二、教案内容概述1. 幼儿教育的概念和意义在《幼儿教育学基础》李季湄第二版教案中,首先介绍了幼儿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幼儿期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阶段,而良好的教育能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案详细阐述了为什么需要对幼儿进行教育以及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让读者对幼儿教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2. 幼儿教育的原则和特点教案还介绍了幼儿教育的原则和特点。

幼儿教育的原则包括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等,而其特点则表现在幼儿自主性、游戏性等方面。

理解这些原则和特点对于教师们制定教育策略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3. 幼儿的身心发展身心发展是幼儿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本教案的重点之一。

教案围绕幼儿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发展特点,深入分析了幼儿的成长规律和特殊需求,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

4. 幼儿教育的课程设计教案还对幼儿教育的课程设计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课程设计是教师实施教育活动的基础,而《幼儿教育学基础》李季湄第二版教案中对于课程的设计原则、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为读者提供了丰富而有用的教育指导。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幼儿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们的品德、情感和创造力。

而《幼儿教育学基础》李季湄第二版教案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全面而深入地介绍了幼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对于教师们提高教育水平,实施更有效的教育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四、总结通过对《幼儿教育学基础》李季湄第二版教案内容的深入探讨,我们不仅全面了解了幼儿教育的概念、原则和特点,还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和教育课程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幼儿教育学基础第四章第二节教案

幼儿教育学基础第四章第二节教案

幼儿教育学基础第四章第二节教案第四章第二节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幼儿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并掌握相关概念和理论;2. 掌握幼儿教育学的实施方法和策略;3. 培养幼儿教育学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幼儿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 幼儿教育学的实施方法和策略;3. 幼儿教育学的创新与实践。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10分钟)教师通过教材中的案例或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幼儿教育学的重要性和实践价值。

第二步:知识讲解(30分钟)1. 幼儿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介绍幼儿教育学的定义和范畴;- 解释幼儿教育学的重要性和目标;- 介绍幼儿教育学的核心内容和研究方法。

2. 幼儿教育学的实施方法和策略- 总结幼儿教育学的实施方法和策略;- 探讨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和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教育指导。

第三步:案例分析与讨论(40分钟)教师根据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就幼儿教育学的实施方法和策略进行分析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第四步:小组活动(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幼儿教育学的实际问题,并设计相应的解决方案。

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展现创新和合作能力。

第五步:总结与展示(20分钟)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他们制定的解决方案,教师对每个方案进行点评和总结,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幼儿教育学的基础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引导式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的设计能够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总体而言,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但在知识讲解环节可以增加一些互动与案例分析,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学教案

教育学教案

教育学教案【篇一:教育学教案】教育学教案第一章绪论主要学习目标:1.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理解教育问题在教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2.理解教育学的任务3.了解教育学的产生及发展过程4.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5.懂得学习教育学的意义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人们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工作,就需要对它进行研究,总结教育经验,认识教育规律。

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的研究,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师范院校教育学就是帮助教师或未来的教师获得必要的教育理论素养、必需的专业思维意识和基本的解决教育问题的工作原则和方法的一门课程。

(一)教育事实教育事实(亦称教育现象)具有广泛的含义:一方面,教育事实作为研究对象,说明教育学研究对象是存在于现实之中的客观存在物,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而不是主观臆测的各种观念;另一方面,教育事实是正在从事着的教育实践,它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还包括教与学过程中的教育因素和教育行为,这些是教育学研究对象中的教育事实部分。

(二)教育问题当教育事实积累到一定程度,被教育工作者议论、评说时,教育问题便产生了。

比如人们有意识地提出了“要造就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方法培育人”等问题,并对此进行讨论,于是就产生了“教育问题”。

当一个个的“教育问题”提出来,得到回答、解释,并解决矛盾和疑难时,教育科学研究便有了开端。

这些是教育学的使用价值所在。

教育学研究要有“问题意识”,因为教育问题的提出标志着教育学的萌芽,教育问题的发展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问题的转换表明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变革,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不同的教育思想或流派。

教育学要重现对教育问题的研究。

(三)教育规律所谓规律,它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性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基础》教案单元一教育与教育学(一)授课内容:1.教育的认识2.教育的历史发展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词源学和日常生活层面“教育”的含义,了解古今中外教育家对教育概念的界定以及对教育含义的界定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教育的内涵。

2.理解教育过程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教育活动的影响。

3.掌握教育三种形态的发展历史、含义及其关系。

教学重点:教育的定义;教育的三要素;教育产生与发展的阶段特征教学难点:教育的三要素;教育产生与发展的阶段特征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准备:教师使用的教案、课件、音像等材料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引入新课提问:(1)某同学看电影后:“我从这部影片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2)政府官员大会发言:“教育是振兴地方经济的基础。

”(3)家庭主妇:“你的孩子真有出息,你是怎样教育孩子的?”从日常生活中“教育”一词的使用理解常识水平的“教育”,从日常生活中的教育的涵义入手,由此为教育概念的进一步深入、系统的从理论水平理解概念做铺垫。

二、讲授新课(一)教育的词源教育一词在现代英语中是education,在现代法语中是education,在现代德语中是erziehung,三者都源于拉丁语educare,原意为引出、导出的意思,即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中国古代甲骨文和金文中教与学的写法及其解释。

(二)教育的定义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

它所揭示的是事物的特有的内涵。

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他的著作《教育的语言》中,根据教育定义的陈述方式将复杂多样的教育定义划分为“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

事实上,我们很难找到纯粹的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

这种区分有利于分析教育定义所涉及到的事实的、价值的、语言的三个方面,提供了研究教育定义的一个初步框架。

1.历史上的经典“教育”定义列举在教育界,“教育”的定义与定义的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中缘由不仅有个人观点的差别,还有文化背景、哲学基础、阶级立场等的差别。

因此,想求得一个普遍赞同的教育定义往往是勉为其难的。

一般来说,人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

这两种定义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教育活动的某些本质属性,对于理解教育活动都是有价值的。

给教育下定义时,应该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至于具体如何表述,则可因人而异。

我们有必要给教育下一个科学的定义。

2.本书对教育的界定: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1)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2)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3)教育能够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

(三)教育的要素1.教育者:事实上,教育者的定义来源与对教育的定义,二者密不可分。

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下的教育者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教育者都有多不同;这种不同是由时代的发展、教育内部的变化、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以及教育对象的变化决定的,所以,现代教育的教育者从素质上看,应该是方位的,是“通识”教育者。

2.学习者:传统上,人们将“受教育者”或“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它是相对于“教育者”或“教师”而言的。

这里之所以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而不使用“受教育者”或“学生”这两个概念,主要原因是:第一,“受教育者”这个概念毫无疑问地将教育对象看成是比较被动地存在,看成是纯粹“接受教育者教育”或“被教育者教育”的人,这也就意味着,“教育”是一种发生在教育对象身外,并由教育者施加于教育对象身心的某种事情。

这种看法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

第二,“学生”这个概念尽管也有“学习者”的含义,但是它所指的“学习者”主要是那些在身心两个方面没有成熟的人。

3.教育影响:指教育影响是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教,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系统状况的变化。

不同的教育要素的变化及其组合,最终形成了多样的教育形态,担负起了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神圣职责。

(四)教育的形态从目前教育学的研究来看,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大致有三个:一是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二是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三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

1.非制度化的教育和制度化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划分。

非制度化的教育指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制度化教育指从非制度化教育中演化而来的,由专门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制度化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它的出现是人类教育文明的进步。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以运行场所和空间划分。

家庭教育:从国外来看,家庭教育也是自古就有。

比如奴隶社会时期的雅典城邦国家,七八岁以前的儿童受家庭教育。

在普及公共教育以前,西方整个封建时代和资本主义早期,有钱人的子女都是在家庭里接受家庭教育。

这种状况一直到资本主义大工业革命之后,各个国家开始颁布义务教育法,从初等教育阶段普及义务教育,家庭教育的功能才像家庭的经济功能一样开始衰弱,让位于公共的学校教育。

然而,即使是在今天,家庭教育的作用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培养青少年儿童健全的人格方面的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是学校和社会所无法取代的。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态,有它自身的优越性,它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有专门的经过职业培训的教师来进行,有比较充裕和稳定教育经费,有精心设计的课程和教学计划,有比较及时的反馈和评价机制,等等。

正是由于学校教育的这些特征,它才能成为一种主导的现代教育形态。

但是,自从学校产生以来,思想家们对学校的批评也从没有中断过。

他们的批评告诫我们;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利于青少年一代的发展;为了一代代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不断地改良我们的学校。

社会教育:指的是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应该说它是在这三种教育形态中产生最早的教育形式。

原始社会教育无独立形态,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

后来虽然有了学校教育,但社会教育依然在各个历史时期被统治阶级所重视,发挥重要的作用。

总之,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延续和补充,它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变化多样的途径,经济有效的手段而别具特色与成果。

它涉及范围广,影响面大,且更加潜移默化,随时随地,因此,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占据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位置。

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以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划分。

具体内容会在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进行讲解。

三、总结归纳本节课的知识较简单明了,同学们能够很好的掌握本节教授的知识点。

第2课时一、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了以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教育分为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教育的历史发展。

在学习教育的历史发展之前我们首先要清楚教育的起源。

二、讲授新课(一)教育的起源关于教育的起源大约有四种有代表性的说法:1.神话起源说:是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我国古代的思想家也有人持这种观点。

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归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是非科学的。

2.生物起源说:持这种观点的有法国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英国的教育家沛西能。

认为教育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甚至动物界也存在;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和改善、发展;教育从其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

这种观点把动物的本能和人类的社会性活动混淆,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其他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质的差别。

但它作为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其他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相似性,比神话说进步,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

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史家孟禄。

主要观点是,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这种观点不同于生物起源说,但是仔细考虑,却也离生物起源说不远。

因为如果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的模仿”的话,那么这种“无意识的”模仿就肯定不是获得性的,而是遗传性的,也就是说,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

只不过,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

但这三种学说没有能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上,没有揭示出教育起源的内在动力和社会原因。

4.劳动起源说:也叫教育的劳动起源说,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知道下形成的。

其主要观点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这样一种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实践活动中。

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本质区别在于劳动,而教育就是在劳动中产生的。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1.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生产工具以手工工具为主,生产力水平底下;经济活动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农业(牧业)经济为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贫乏;政治制度以寡头制和集权制为主,以“君权神授”为理论基础,阶级斗争是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社会文化资源为少数上层社会人士享有,主要知识形态为神秘的宗教知识和古典人文知识。

综上,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1)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在西方还具有鲜明的宗教性;(2)教育具有非生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3)教育是面向少数有特权阶层子弟的,以培养统治阶级的接班人为目的;(4)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军事知识、宗教教义和道德经典;(5)教育的主要方法是严酷的纪律和强迫下的反省;(6)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为主,没有形成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7)教育实践以教育经验为基础,教育理论研究不独立、不系统、不科学。

2.工业社会的教育新特征:农业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较高级的社会形态。

现代学校出现和发展,现代学校教育的特征:(1)教育目的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2)教育的生产性日益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范围扩大;(3)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追平教育平等;(4)拥有前所未有的教育手段;(5)教育的社会地位逐步发生根本变化;(6)教育不断变革;(7)教育理论的自觉性不断提高;(8)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趋势明显;(9)教育日益显示出整体性和开放性;(10)教育的终身化。

3.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展望:后工业社会;知识社会。

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学校的目的不仅是满足人们职业预备的需要,而且要满足人们人文关怀的需要,学校类型进一步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多样化学习需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一个四通八达的学校教育网络将会最终建立起来,学校教育教学电话时空也得到根本该改变;教育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