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之本教育为先
教学为本,德育为先
教学为本,德育为先教学为本,德育为先,这是教育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理念。
它明确了教学和德育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强调了德育对于教育的重要性。
只有德育为先,才能真正做到教育全面、均衡、健康发展。
一、教学为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让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
而教学作为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必须得到优先关注和保障。
教学为本,意味着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是授课、讲授和课堂教学管理。
只有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才能培养出更好的人才。
教学的实现需要教师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
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精进自己的学识,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同时,教学的实现还需要学校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为教与学提供必要的保障。
教学为本,重点在于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同时,教学为本也意味着教育工作必须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真正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德育为先教学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成为有德行的人。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崇尚人道、尊重他人、遵守法纪、遵循道德准则的良好品德。
德育为先,意味着教育者要先教育人,让学生在道德方面得到良好的培养和提升。
德育为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价值观是社会价值观的组成部分。
因此,德育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赤子之心、仁爱之心、正义之心,让他们具有正确的道德观、法律观和社会观。
2. 培养健康的心理。
教育者应该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关注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自强心和责任感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强化法制教育。
教育者应该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他们明确自己应该遵纪守法、爱护社会环境,自觉遵守公共事业的规定。
教学为本,德育为先
教学为本,德育为先在教育领域中,我们常常强调教学为本,德育为先。
这是因为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德育则是教育的基石。
在教学为本的前提下,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养,使其在知识的同时也能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为本,意味着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有效的学习成果。
教学的目标应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学的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发展潜力,多角度、多维度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而德育为先,则强调了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修养。
德育不仅要以德育课程为主线,还要渗透到教学和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
学校要建立健全德育教育的体系和机制,制定德育教育的目标和方针,明确德育教育的任务和要求。
学校要通过德育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形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质,加强学生的自律和自主意识。
学校应该注重师生关系的建立和班级管理,通过师生互动、班级活动等方式,促进学生的自我认同和团队意识。
教学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是因应当今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而提出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才能够健康成长、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教学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的实现离不开教育系统的共同努力和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
教师要提高教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需求,注重知识和德育的融合。
学校要建立完善的德育机制和硬件设施,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和氛围。
社会各界要关注教育发展,提供支持和资源,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学为本,德育为先是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追求。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作者:杜海军来源:《新课程·上旬》 2013年第19期文/杜海军摘要:学校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把德育放在首位,从学生的心理、情感、生活来加强品德修养。
关键词:德育;心理;情感司马光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德才兼备是社会对学生素质培养提出的基本要求,那么对于在校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阶段,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还不成熟,学校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要不断渗透德育,以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
一、德育渗透应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加强心理教育人的道德认知发展是按照道德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发展的,所以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给学生“晓之以理”时的“理”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首要条件是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
每个人都有尊重和被尊重的需求,学生也希望得到尊重,教师在授课时,要诚心对待每一个学生,使他们感觉到被教师关爱,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运用信任、鼓励的眼光看学生,会增强学生的勇气信心,运用语言对学生采用“糖衣药片、忠言顺耳”的方式,可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使学生易于接受,从而改变自身的缺点,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把“理”内化为自身的内在品质,达到道德自律。
二、注重情感因素在德育渗透中的作用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这就要求教师尽量做到与学生平等交流,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忠实的朋友,对进步的学生要表扬,激发他们奋进,对后进生要对症下药,要明白后进生缺乏的是恒心、信心,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因势利导,采取他们易于接受的方式去教育他们。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批评学生的同时,要表扬学生,指出其不足,帮助他们找到心灵中真、善、美的一面。
作为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成长,成为学生思想的领路人。
三、改革教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提倡生活德育,反对知识德育从学校的德育实践我们会看到,德育太重视形式,而忽视在实际生活中实施品德教育;注重道德的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为本,德育为先
教学为本,德育为先教学,是学校的生命之源,是学生成长的主要途径。
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德育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教学为本,德育为先,这句话不仅是一种口号,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它指引着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的方向,引导着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道德塑造。
本文将就这一理念展开探讨,探究教学为本,德育为先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教学为本,德育为先,体现了教育的本质目的。
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而是要通过教学的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塑造学生健康发展的人格。
这也是教学为本,德育为先的内在逻辑。
良好的道德修养,是学生终身受益的事情,而教师们应该以此为己任,将道德教育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情操。
教学为本,德育为先,对于教育的具体实践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种种方式和手段,渗透和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他们不仅要做好课堂上的教学工作,更要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只有教师自己怀有高尚的品质,才能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学生悟出教师做人做事的道理。
教学为本,德育为先,这一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育工作者自身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职业操守。
教学为本,德育为先,也体现了教育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包括了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
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
这需要教育者在教学的方方面面,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去感知、去理解、去实践。
只有将德育融入到全方位的教学实践中,才能够真正发挥教学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在知识的同时受益良多。
教学为本,德育为先,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学校是学生的主要成长环境,是学生品德养成的重要场所。
而在学校里,教育者通过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德育引导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一理念的实践,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教学为本,德育为先
教学为本,德育为先教育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石,而德育则是教育的灵魂。
在当前社会中,教学质量和学生德育问题备受关注。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我国教育系统不断积极探索和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努力实现“教学为本,德育为先”的目标。
教学为本,不仅意味着教学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意味着教学是核心,是教育实践的根本活动。
在推进教学质量提升方面,我国教育系统一直在不断加大力度。
一方面,政府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设施建设的投入。
教育部门针对教学实践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信息化,深化教学改革等。
这些举措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为本”的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德育为先,意味着培养学生的品德优良,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是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正在受到冲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部门加大了对德育工作的投入,提出了一系列举措,包括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推行德育课程,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
通过这些举措,教育部门希望培养出品学兼优、品行端正、思想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实现“教学为本,德育为先”的目标过程中,教育工作者的作用至关重要。
一方面,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是学生的学习榜样,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直接决定着学生的教育质量和德育水平。
教育部门不断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
学校管理者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必须制定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管理,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保障。
家庭和社会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培养学生的德育方面,家庭和社会应该承担重要责任。
家庭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修养,增强家庭教育的力度。
社会应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德育为先-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家长好!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而现在看,德育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所以德育工作,成为我们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今天我就从四个方面浅谈了如何做好德育工作:一、养成教育,成就孩子一生;二、、课堂教学,必须渗透德育;三、实践活动,加强情感教育;四、拓宽途径,深入孩子内心。
只有做好各项工作,才能加强德育工作的认识,我们教师和家长必须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
德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教育工作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小的方面,它关系着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和家庭修养;大的方面,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国家的未来。
德育工作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已经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
怎样做好德育工作呢?一、抓养成教育小学阶段的德育要从基本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入手,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因为人的品德都是从日常言行细节上体现出来的,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加强这些细节要求的指导,逐渐使之形成人格化自动习惯,这是个人品德养成的奠基工程。
所以,我们班首先做的是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认真领会规让范要求,让小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日常行为准则,针对标准纠正自己的言行,尽显美的风采。
但是,我们知道,处于童年期的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
“知”与“行”不能完全统一,这样应在“认知”的基础上“行”。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如果一味强调学习、背诵,那就成了形式主义。
为做到“知行统一”,我校从最简单的规则开始,比如:学生有乱扔垃圾的习惯,弄得校园和教室脏乱不堪,。
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就要想办法培养学生不乱扔垃圾的习惯。
我们学校就规定了在预备铃声响之前,每个班都要把自己的卫生区拾捡干净;教室里,每位任课教师上课前都要看一下地上是否有纸屑。
教学为本,德育为先
教学为本,德育为先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的重要途径,而教学和德育则是教育的两大支柱。
教学是通过教师的教导和指导,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
德育则是通过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良好习惯和健康心理,使其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学为本,德育为先,是切实加强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证。
教学为本,是指教学是教育工作的核心。
在教学中,学校之所以存在,教师之所以活动,学生之所以学习,皆在于教学。
教学旨在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学习,实现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
一个好的教学工作,可以使学生成才的基础更加坚实,也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教学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学校的灵魂所在。
在教学工作中,光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
教学工作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情感和情绪。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教学的作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培养起主动学习的兴趣,形成健全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
所以,必须把教学覆盖到学生的人生成长、情感培养和价值观形成全过程,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
德育为先,是强调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德育教育应该始终放在首位。
德育是教育中的灵魂,是教学工作的永恒主题。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教育是对学生品德、态度和行为的熏陶,德育教育在学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强调德育为先,不仅意味着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更要求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品行、人格和价值观培养。
只有把德育放在首位,学校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德育为先,也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以身作则,要有良好的师德师风。
教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则,亲身做好模范,教书育人,才能更好地感染、塑造学生。
学生在良好的师德师风影响下,能够积极向善,形成正确的品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实现德育为先,需要教育工作者本人首先具备优秀的师德和良好的师风。
教学为本,德育为先
教学为本,德育为先“教学为本,德育为先”,是一句经典的教育格言。
它强调了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教学,而道德教育则被视为教育的首要任务。
本文将从教学为本与德育为先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教学为本”,意味着教学是教育的核心。
教学是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它涉及到师生互动、知识传递和学习方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技能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水平,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教学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德育为先”,强调的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的过程。
它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就,更关注他们的品德发展,培养学生正直、守信、自律、勇敢等优秀品质。
德育为先意味着学校应该将道德教育摆在首位,将他们培养成为有道德、有责任心的公民。
德育应该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包括教师言传身教、校园文化建设、课程设置、课堂纪律等方面的塑造。
教学为本和德育为先实际上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
教学为本需要德育为先的理念作为支撑,只有德育为先,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懂得如何正确使用知识和技能。
德育为先也需要教学为本作为基础,只有通过教学,学生才能获得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为德育提供支持。
基于三十年的教育实践,“教学为本,德育为先”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这种理念的出现,是因为我们意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行和人格发展。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整体规划、全面考虑。
只有将教学和德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学生,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教学为本,德育为先”是我们要秉持的教育理念。
教学为本意味着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技能。
德育为先强调的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
教学为本和德育为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
教育为本,德育先行
教育为本,德育先行俗话说:智育不合格是“次品”,体育不合格是“废品”,德育不合格是“危险品”。
一个人在智力上可以有障碍,身体上可以有缺陷,但在思想品德方面必须端正,否则就会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来。
而良好品德的养成应从小抓起,就像一棵盆雕一样,想要雕出美丽的景致来就必须得从小树开始雕起,长大后再雕可就难了;所以说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就变得异常重要了。
一直以来,德育教育往往给人虚无飘渺的感觉,而普遍实行的宣讲式教育方法,喊破喉咙却收效甚微。
而对于留守儿童居多的农村小学更是如此,老师往往只抱着语文、数学课本上整天,只要学生学习成绩好,其它一切都好。
对于农村小学所存在的这种现状,农村小学教师应如何进行德育教育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用爱和责任担起德育教育的重任我校所在区域留守儿童较多,占了总人数的四分之三,由于这种特殊的环境,导致大部分的孩子较孤僻、冷漠、自卑、失落,为了使孩子们能有一个积极向上、阳光的心态,老师在教育教学中就承担着很大的责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表师者风范。
在教育中老师不仅要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要主动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身作则,使我们的学生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体验道德感情,发展道德行为。
对于这些平时缺少关爱,缺乏关心的孩子来说,是多么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呀!不管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老师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个肯定的眼神都能让他欣喜好一阵子。
在教学中,为了能正确的疏导学生,老师应用爱心去感化他们,用诚心和他们做朋友,用真心和他们交谈,这样才能以心换心,学生才会信任你,敢跟你真心交谈,你才能更好的引导他。
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由于大部分学生的父母都外出务工,学生只好跟爷爷奶奶在家,而上一辈的教育还停留在七、八十年代,只要孩子能吃饱穿暖就行,所以在家庭教育这一块老师又多了一份责任。
在小学阶段,老师的话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就是圣旨,老师所说的他们都会听。
教学为本,德育为先
教学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的核心是为了人的成长和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学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
教学是对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德育则是对品德和道德的塑造。
教学为本,德育为先,就是指在教育活动中重视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德育,通过德育的引导和培养,使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是教育活动的基础,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之一。
教学不仅仅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方法。
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它是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而德育则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让他们具备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人生观。
具有高尚品德的学生更能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在进行教育活动时,教学仅仅是做好了教育的基础工作,德育则成了更加重要的一环。
在德育中,需要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质和思想观念。
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让他们成为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这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更多地注重德育。
良好的品德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保证,它可以帮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避免各种陷阱,走出正确的发展路径。
德育的关键在于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和培养,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德育,学生可以把握正确的道德标准,理解社会的规范,以及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德育还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肯定和认同。
这样,德育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教学为本,德育为先,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
这一理念保证教育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同时也保证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健康发展和全方位的进步。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需要注重教学和德育的整合,充分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育人为本,育德为先——谈德育工作的一些心得
育人为本,育德为先——谈德育工作的一些心得摘要: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要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
本人在担任班主任过程中,注重对孩子品德的教育,通过不断摸索、探究与积累,提出几点德育的方法和策略,旨在能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质量。
关键词:班主任小学生德育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说过: “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教育后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人。
”在学校教育中,德育一直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素质教育和当今注重素质品德的社会下,与智育、体育、美术、劳育相比,德育显得格外重要。
在担任小学班主任的过程中,遇到过许多学生由于品德问题出现的种种矛盾与问题,让我更加深刻意识到这一点,在教育中必须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育德为先”的教育理念,时刻把德育放在首位,让每位孩子都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
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在教育中经过不断的探索、反思与积累,在此分享一些德育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旨在为一些初任班主任的教师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更好的促进学生品德上的成长。
一、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的力量“身正为师,德高为范”,从师范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起,我一直把学校对我们的要求作为座右铭,时刻以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严格要求自己,不忘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和重担,注重自身素质的修养和对学生的言传身教。
因为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要想培育好学生的品德,首先得对自己严格要求,时刻做到品德高尚、学术渊博、终身学习。
小学生离开家庭步入校门,主要的教育者就是老师,教师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开展的教育活动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在学生面前自己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一个好教师就会带出一群好学生。
教师的言行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具体、形象、生动,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不仅熏陶着学生的情操,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心灵[1]。
在学校工作中,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个班里的学生写的字普遍和语文老师的字非常相像,语文老师的字清秀正楷,学生的也是如此;老师的字潦草行书,学生也会去模仿。
教学为本,德育为先
教学为本,德育为先教学为本,德育为先,这是教育工作者一贯的宗旨。
教学,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根本途径;而德育,则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的关键。
教学为本,德育为先,不仅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也指引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行动方向和工作重点。
教学为本,是指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
教育的本质在于教学,教学工作是教育的灵魂和基础,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关键环节。
教学为本,意味着我们要把教学工作摆在第一位,把教学质量放在首位,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理念,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根本任务,以“教学为本”为宗旨,全面聚焦教学,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我们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要加强教师的业务指导和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热爱教学、热爱学生,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我们要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督导评估机制,对教学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和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让教师们充满敬畏之心,充满激情,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教学为本,教师是关键。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教育的中坚力量。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是孩子们的榜样和启蒙者,对于学生的影响有着深远的意义。
教育工作者要时刻铭记“教学为本”的宗旨,认真对待每一堂课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多样化,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和成就感;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精简篇)
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育人大计,德育为先。
2.学校德育工作开展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
3.学校必须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
4.学校应多渠道开展德育教育活动。
5.可利用主题班会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
6.要充分发挥党支部、团支部和少先队的先进模范作用开展德育教育。
7.要建立健全良好的德育评价机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学校育人,德育为先。
学校德育工作的成功与失败,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影响到学校的生源和学生的成长,影响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实现,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影响到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学生能否成为有用人才、成为社会的可造之才。
因此,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具有高尚的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何时何地永远都不能丢。
一个人若失去了德,谈不上有任何能力,也谈不上有才,更说不上为国家、社会和家庭作贡献,也无法主持正义、维护社会公平和维护法律公平,无法报效祖国、回报社会。
具有爱心、爱国之心和感恩之心的人必须具有高尚的素养。
因此,学校必须制定好育人目标、育人计划和育人方案,在制定学校工作计划时首先必须考虑怎样做好德育工作,同时认真研究德育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制定相关的措施,切实抓好学校德育工作,确实把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把德育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重要目标,树立坚信人人成才,激励人人进步的育人观念。
二、多渠道、多途径开展学校德育教育工作1.利用国旗下的讲话、集会、重大活动、节假日等活动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
学校领导必须认真准备,认真研究,安排好各项活动的内容,抓住典型,树立典范,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结合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公民基本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安全教育、爱护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和双创双建教育、文明礼仪教育、《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自己承担社会责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觉服务社会,做一位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好公民。
小学德育:教育为本 德育为先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案例探析德育教育之路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而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
然而,学校德育的低效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不良环境的侵染,有家庭教育的影响等等。
但不可否认的是,德育的苍白无力跟德育的方法和措施不当有直接和重要关系。
如何走出德育的惯性轨道,提升德育境界,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呢?我认为,只有切实改变“灌输+惩戒”的教育模式,加强学生的体验,才能保证主渠道的畅通。
下面结合教育案例谈谈我校开展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以语言说理形式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辩论法、演讲法等。
某天,班主任黄老师向我述说了这样一件事:李瑜同学放在笔盒的20元钱不翼而飞,全班既没有拾到交公,也没同学承认偷窃。
于是她想,怎样做才能既不伤害小朋友的自尊又能使他勇敢承认错误呢?这天班会课,她精心安排了一个小品,小品描述的就是这件事。
小品完后她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1.假如这些钱是我丢的,我会怎么样?2.如果谁拿了或拾到不归还失主,有没有想过丢失者的心情?3.如果知道犯下错误,应该怎么办?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讨论很热烈。
讨论过后,她发给每人一张小纸条,如果没拿别人的钱就写:“我没拿”,如果认识错误了,就写:“我错了”,纸条内容她绝对保密。
果真有一个同学在纸条上写着“我错了”三个字。
后来,这位同学又向黄老师讲了事情的经过,把钱如数交给她转还了李瑜同学。
她也信守承诺,没有张扬此事。
通过黄老师对这件事的处理,使我懂得淡化教育的痕迹,往往能起到比大张旗鼓、兴师动众更好的效果。
要弄清真相,要实施教育,不是靠讲大道理,也不能用“逼供”的方式让学生承认错误。
要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相类似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思想行为的转变创造愉快、宽松的外部条件。
这样,教育也就取得了期望的效果。
品德教育为先 承载教育之本
品德教育为先承载教育之本下堡中心小学根据《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提出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我校的道德素养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各项活动为载体,以环境育人为抓手,以行为规范教育为着力点,以考核评价为反馈渠道,关注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体验、感悟,让学生提高礼仪意识,养成“十个”道德好习惯,使学生成为文明礼仪行动的先锋,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一代合格小公民。
我校制定了《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实施方案》。
一、完善工作机制,健全工作制度。
1、完善工作领导小组成立道德素养教育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政教主任任副组长,组员有各班班主任组成。
成立道德素养教育工作小组:学校、少先队大队牵头,全体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共同配合。
2、健全工作制度。
(1)抓班级评比。
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检查评估、表彰奖励制度,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大队辅导员总结上周检查评比的情况,每月进行星级班集体评比。
(2)抓评优创先。
开展“评优创先”活动,树立典型,榜样引领。
二、营造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1、充分体现学生是学校主体的理念,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学校阅报栏、文化墙,以及内容丰富的学习园地,主题鲜明的黑板报和手抄报等教育内容。
并通过开辟校园文明行为公约、礼貌用语、文明提示语、平安警句等专栏,并通过“国旗下讲话”和影像教育等方式,营造了“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教育环境。
使做人做事的行为规则随时随地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
2、名人班级建设、课程开发设置。
三、实施方法步骤学校通过各种途径,构建各类平台,创造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氛围,以学校为中心,以班级为单位,逐层深入,让学生在“看、听、写、比”各类活动中提高道德素养。
1、以创建“温馨教室”、“优秀班集体”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
通过专项教育活动,进一步拓宽“和谐校园、温馨教室”创建领域,丰富创建内容,提高创建品位。
A、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评比,营造温馨物质环境。
我校在日常学习、事务中,我们增设了许多管理岗位。
德育之本 育心为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探讨
规律 和心理健康发 展的规律 , 从心理 的角度 人手 , 运用心理
健康教育方面 的知识和方法 .帮助大学生 消除心理 障碍 , 提
引起 的 , 很容 易走 向 自负或 自卑 的极端 , 而融 合心理 学的思
想政治教育则可 以帮助其正视 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 客观分析
教育创造 了良好的心理条件。
2 教育策略和方法手段上 的有机结合 . 2 在 高等学校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 中恰 当地借 鉴心理健康
益关 系 , 形成高 尚的政治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 , 积极实践 , 勇
于面对各种挑战 , 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
教育 的方法 , 实现心理健 康教育与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 的“ 共
要, 也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时代发展 的现实需要 。
主要是 指思想政治教 育和心理健 康教育 两支队伍 在教 育 过程中的相互配合与协调一致 , 同完成好育 人任务 。从 共
目前 的现状来看 , 两支队伍在人员构成 上有 很大 比例 的重合 与交叉 . 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主要 由班 主任 、 辅导员 、 专职政 工干部 、 德育专业教师等来完成。而心理健 康教育队伍 尚不 稳定 ,其人员 构成 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 占很大 比例 , 再 加上心理学专业 教师 、 医务人员 等组 成 , 很多从事心 理健康
享资源 、 互补互益 、 有机结合 ”形成一个相互渗透 、 , 相互 促进 的统 一体 . 发挥“ + > ” 1 1 2 的整体效 应 , 将有力地促进高校思想 政治教育工作 向更高的台阶迈进……。思想政治教育 与心理 健康教育在方 法和手段上既有交叉又有不 同, 我们要取长补 短。 发挥各 自的优势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多采用和借 鉴心理健康教 育中真诚 、 接纳 、 倾听 、 尊重 、 同感等理 念 , 时 及 调整 自己的工 作方法 、 工作行为 和工作 态度 , 在教 育引导学 生 中感受学生的情感体验 和认知方式 , 这样才能更会 面地 了 解学 生的气质类型 、 性格特征 和能力特点 , 引起学 生 的情感
教师以教书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教师以教书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马元沛党的十七大对“育人为本”教育目标的表述。
突出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尊敬学生的重要性,指引学生发展。
“德育为先”一个“为先”,特别明确地规定了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第一的地点。
师德古来有之,不一样时代对师德有不一样的要求,现代师德是对古代师德的继承与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对师德给予了新的内涵。
所以,修师德、树师表、讲课老师风、教书以育人为本,不单是每一位教师的天职,也是我们当仁不让的责任。
针对上述我就浅谈几点教师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浅显认识,望同仁赐教。
1、热爱教育事业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是教书育人的基石热爱教育事业是权衡教师个人行为和质量的最高要求,也是当教师的实质要求。
一个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是不会放心教育事业的,更不行能把自己的所有精力用在教书育人上,所以教师在建立“教书以育人为本”思想的同时,第一要建立热爱教育事业的理想。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像苏霍姆林斯基、杜威、陶行知以及今世的魏书生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色,把教育工作干的有滋有味,仿佛他们不是在“工作” ,而是在享受幸福、品尝快乐。
在我看来,教育界的优秀教师都不是逼出来的,而是由于他们对所干的教育工作风趣,或许能找到工作的乐趣而产生对教育工作极大的热忱干出来的。
其次,教师不该是被动地选择教师职业,而是要主动地选择这一岗位,心甘宁愿地当教师,让教师在焚烧自己的时候,享遇到人生的兴趣,感觉到人生的价值。
假如哪位老师到了只是是靠毅力工作而感觉不到教育工作的乐趣时,那他真实意义上的教育生涯也就结束了。
真实的教育是发自心里的,充满激情的,是享受着工作的乐趣和幸福感的,真实意义上的老师是有工作幸福感和成就感的,只有敬业爱岗,热爱本员工作的老师才能育出好的学生来。
2、热爱学生是教师的核心内容,是教会学生爱他人的前提教师对学生爱是师德的核心要求,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详细表现,更是教师教勤学生的前提。
教育的出发点是培育人、塑造人的事业,不可以没有感情、没有爱,爱是当教师的道德底线,没有爱学生最最少的开始,那严格地讲就不配当老师。
教育为本 德育先行
教育为本德育先行三春集镇新兴小学少先队辅导员夏会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德育先行。
德育工作十分重要,然而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德育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成了一种普遍的倾向。
从过去的“只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今天的“出国热”、“电脑热”,人们的意识中或多或少都有些看重知识,看重分数的倾向。
家长只关心子女的考分而漠视思想道德品质,高校录取新生也只看考分而淡化品德表现。
社会需要、就业压力、高收入的回报,以及家长的投入与期望等原因,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升学竞争的压力,这就使学校德育工作受到巨大的牵制。
在很多学校,德育处于智育的从属地位,评“三好”常常是“一好”代“三好”,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完整性及渗透性都不能在学校工作中有所表现。
因此,德育工作总是流于形式,而很少落实到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变上来。
学校德育是德育教育最重要的方式。
但是,学校内部的德育环境建设由于受物质条件的制约普遍比较落后。
而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影视、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学生社会生活的领域迅速扩展,大量家长长期外出打工,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无不使学生的成长脱离了家长的正确引导,这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学校德育侧重于正面教育,灌输的是真、善、美的东西,而学生在家庭、社会却耳闻目睹了许多光怪陆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
这样,学生一旦走出校园,感受到多彩多姿的社会时,便会感到学校、老师灌输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显得多么单薄、多么脆弱,以至于出现了“学校辛辛苦苦教育五天,抵不上学生回家两天”的状况。
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教育,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忽视了学生个人存在学生知、情、意、行不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起不到共同发展的作用。
各个环节、部门在对德育的认识上没有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构成德育体系,形成德育氛围。
教学为本,德育为先
教学为本,德育为先教学为本,德育为先,这是教育工作者一直秉承的宗旨。
教学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德育则是教育的灵魂,是塑造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石。
只有在教学为本的前提下,德育才能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教学为本,是指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为根本目的。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基础工作,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在现代社会,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竞争力和人民的综合素质。
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才,而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不断探索教学的精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教学为本还意味着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素质。
在现代社会,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更新,教育知识和教学理论也不断发展,教育工作者应该紧跟时代潮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德育为先,是指德育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重要性高于其他教育内容。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和健全人格的根本任务。
德育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个人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现代社会,道德危机、道德滑坡等问题层出不穷,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更是凸显出来。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切实履行育人责任,切实关注学生的品德发展。
教学为本,德育为先,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教学为本是德育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教学为本的前提下,德育才能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
教学为本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只有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德育为先是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所在,只有德育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落实,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为本,德育为先,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扎实的教学技能,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之本教育为先
崇德向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近年来,淅川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县委卢书记亲自安排部署我县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工作,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切入口。
从改变学风,校风,从而带动社会道德风尚的转变。
培养孩子们道德修养,明辨真善美,从而影响民风,改变民风!在过去一年里淅川德育教育可以说是效果显著,孩子们的精神面貌也大有改变!在我县教体局局长李晓辉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卢书记的指示精神,把学生的德育工作,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提出了“德育为首、质量核心”的教育理念。
在全县中小学通过强力规划引领,注重课堂渗透,做实主题活动,突出家校共育等措施,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
促使家长,学校,社会,同心协力,共同构建德育大课堂,组织德育大网络,是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思想道德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为了使淅川县中小学道德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二月十九日,新年伊始,县教体局李局长利用周末时间,亲自组织带领我县教育系统中小学校长30余人到灵宝函谷关中心小学初中,对那里的教研道德经进校园特色文化建设进行调研学习。
调研团首先在灵宝第三实验小学听了一场《无为之治不言之教》的报告,对学校道德根文化教育有了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
随后,调研团与孩子们一起参加了函谷关镇中心小学庄严的升旗仪式。
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背诵了上周《道德经》选章,诵读了本周要背诵的选章。
在道德根文化教育特色活动展室里,该校校长李大治介绍了《道德经》进校园活动的成果,李局长及研学团成员欣赏了老师们手写各种字体的《道德经》,翻阅了该校编写的校本教材及课外阅读教案,观看了学校特色活动短片.详细了解了《道德经》文化深入校园的具体做法,对“文能诵道德经,武能打太极功”极其丰富的内涵和外延表示赞叹。
随后,函谷关镇中心学校校长、函谷关道德经研习社社长王鹏儒以《传承经典以德润心以文化人》为主题,向研学团汇报了函谷关道德经研习社成立前后,全镇道德根文化教育的思维脉搏与行动轨迹。
在函谷关中学的《道德经》进校园活动成果展台前,李局长及研学团成员认真查阅了道德根文化档案资料,不时与学校负责人沟通以德养慧,寻根问道的工作方法和经验。
研学团观摩了《道德经》1—3章内容的研习交流常态活动。
研习活动由“诵读正音断句、分组推选代表释义、分享研习感悟、总结点评”四部分组成。
研习成员搜集资料、研读不同版本的《道德经》注解、联系实际详细解读。
分享研习感悟时,有的引经据典,有的以
史寻道,有的畅谈从中领悟的教育规律、管理之智。
一上午紧张地参观学习后,李局长及调研团成员顾不上休息,下午又参观了函谷关道家之源太初宫、函谷关修德养廉馆和函谷关关楼。
在函谷关景区老子广场,淅川县道德根文化教育研学旅行团三鞠躬拜谒老子金像。
集体诵读《道德经》,体验道德根文化的博大精深。
函谷关文化中心主任王赞芳女士在讲经堂里,为研学团准备了题目为《研习道德真经享受幸福人生》的精彩演讲,深入浅出的讲解、贴近生活的案例使研学团成员个个都为之动容,对道德教育先修身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对于此次研学活动,大家一致认为,收获最大的是亲眼目睹和亲身体验了发现和发挥《道德经》在教育教学中,为教育改革和民族复兴提供的智慧与能量,给教师和学生提供的心灵鸡汤和精神营养,以滋养和启迪人生慧识和自性光明。
达到了考察调研的预期的效果。
李局长对研学团谦虚认真的学习态度给于高度称赞。
李局长强调:“研习《道德经》是一项纯学术性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去中心化,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唯上,不唯权威;二要去行政化,校长和教师一样,教师学生一样;三要去功利化,研习经典目的是汲取智慧,释放正能量,不为功利”。
撰稿人陈双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