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教学设计(二)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教学设计

(4)把你的体会、感受,有感情地读出来。
2.完成学习单,检查掌握情况。
1.通过刚刚学习单的反馈交流,同学们已经读懂了古诗,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出塞》这首古诗虽然短小,却洋溢着纵横古今的气魄,洋溢着爱国豪情。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读出爱国豪情。
2.试着背出这份爱国豪情。
1.齐背《出塞》
2.回顾《出塞》学习方法
1.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意。小
组内补充完善,汇报交流。
2.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简介葡萄酒、夜光杯,重点感悟酒宴的盛大欢快场面,把这样盛大的场面读出来。
感悟战争即将开始的紧张局面。
感悟将士们视死如归的豪情,与上一首古诗“里
长征人未还”作比较。
3.感情朗读,试着背诵。
3.在学习古诗之前,我们先交流一下预习的情况。交流反馈字音、字形。
4.本课生字词整体认读。开火车读,齐读。
1.学好古诗,我们首先要做到读通古诗。读通古诗,有这样两个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请同学们根据标注好的停顿,先自己读一读古诗。
3.增加难度,去掉停顿,谁愿意来试一试?检查
读、齐读古诗。
教学环节与内容
1.用多媒体出示,指导朗读。
师导语: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师富有感情地大声朗读。学生感悟教师情感,并试读。用多媒体课件,入情入境,一下子将学生带入诗中描绘的意境中。
教学重、难点
根据需要,选用恰当的方法理解古诗;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爱国豪情。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二课时《凉州词》教学设计 (2)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二课时《凉州词》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朗读、理解古诗《凉州词》中的内容和意义;
2.能够理解古诗中的韵律特点,并能够写出相关的韵词;
3.能够运用所学字词,写出一篇类似《凉州词》的小作文。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凉州词》中的意义和韵律,并能够运
用所学知识写出一篇类似小作文。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韵律特点,并能够写出相关的韵词。
三、教学准备
1.备课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PPT等方式呈现;
2.为每位学生准备一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一张白纸和一支笔。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课程,通过平时生活场景中的秋天来引出本次古诗的主题——怀
念故乡、抒发离愁别绪。
2.朗读《凉州词》,辅以语音语调的调整表现出其中的节奏和抑扬顿挫。
并向学生解释其中一些文化背景知识。
3.分词解析,让学生较好地体会古诗中的韵律,同时写出相关韵词,如
韵脚、押韵等。
4.通过分小组让学生合作各自创作出一首小诗,并进行分享,即让学生
尝试将所学韵律和相关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5.最终让学生完成与古诗《凉州词》相关的小作文。
五、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通过实际的解析、分析和创作,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古诗《凉州词》
中的意义和韵律特点。
同时也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写出了一篇富有感情和表现力的小作文。
但在教学中,还需要更多的课上实践,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出塞、夏日绝句、凉州词)教案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出塞、夏日绝句、凉州词)教案《古诗三首》是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出塞、夏日绝句以及凉州词三首古诗的创作背景、诗歌体裁、意境表达等相关知识。
通过该课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古诗文的魅力,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培养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和感悟能力。
下面是《古诗三首》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本课主要是围绕《古诗三首》这篇课文展开,重点介绍了出塞、夏日绝句和凉州词三首古诗的创作背景、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等方面的知识。
在学生初步了解古诗这种文学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他们参与课文的阅读、理解和思考,品味古诗的美学魅力,锻炼语文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教材目标(1)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诗歌形式和语言特点。
(2)理解出塞、夏日绝句和凉州词三首古诗的表现手法和意境内涵。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提高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和感悟能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古诗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遗产和国家文化自信的象征。
2.新课讲解(20分钟)(1)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诗歌形式和语言特点。
(2)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出塞、夏日绝句和凉州词三首古诗的表现手法和意境内涵。
(3)探讨古诗的美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3.课堂活动(30分钟)(1)分组朗读古诗,并围绕古诗的主题展开讨论。
(2)自由创作一首短诗,体现课文中所学的诗歌形式和语言特点,激发创造力和写作兴趣。
(3)讨论课文中古人表达的感慨和思想,引导学生从中获取启示和感悟。
4.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回顾古诗的美学欣赏和文化认同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诗歌形式和语言特点。
(2)学习出塞、夏日绝句和凉州词三首古诗的表现手法和意境内涵。
2.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的意境和内涵。
(2)运用诗歌形式和语言特点进行创作。
2020部编版语文四年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共二篇(夏日绝句、出塞、凉州词)

小学语文四年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一)《夏日绝句》《出塞》《凉州词》【教学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把握课文内容。
3.通过注释或查询工具书,准确理解诗意。
4.感悟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1.体会诗中浓浓的爱国热情。
2.激发学生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难点】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第三课时【板书设计】所见:明月边关出塞所想:良将壮志美酒夜光杯——热烈凉州词琵琶马上催——悲壮醉卧沙场——视死如归几人回——悲苦论生死——作人杰为鬼雄夏日绝句借古讽今忆项羽——不肯过江东【教学反思】本次教学利用影视剧中的场景引导学生进入入情入境,让他们通过想象画面,把他们带到诗歌的情境中去,借助历史背景体会诗人的写作目的和情感抒发。
整堂课的教学目标都完成了,但是教学中太平了,学生的情绪很平,整个环节也很平,没有达到我预想的教学氛围,我应该跟随课堂对教学环节做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四年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二)《夏日绝句》《出塞》《凉州词》认识“塞、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秦”等10个字。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说到唐诗,你们会想到哪些诗人?你对这些诗人了解多少?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首先学习的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出塞》。
(板书诗题)2.读诗题。
“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怎么解释?(“塞”是边界上的险要地方,“出塞”是出征到边界的意思。
)3.课件出示边塞图片。
你想去边塞看看吗?边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4.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王昌龄简介。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后,教师指名读并纠正读音。
《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教学设计

《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会默写《出塞》和《夏日绝句》。
2.结合注释,整体把握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文中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朗读儿歌《国家》(PPT出示)。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过渡:是啊,家是最小的国,有国才有家。
自古以来,多少热血男儿为了保家卫国,远走边疆守卫国家和人民的一生安康!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诗人的文字,梦回边疆,看看边疆战士的豪情壮志。
导入。
(二)合作学习,读诗悟情1.出示合作学习篇目《出塞》和《凉州词》。
2.PPT出示图配文,了解什么是边塞诗。
3.出示合作学习目标。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做批注。
4.小组合作学习。
5.全班交流。
(1)读通诗文,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了解诗文大意。
《出塞》诗文大意:一轮明月,照耀着边关。
秦汉以来有太多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
如果飞将军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度过阴山。
《凉州词》诗文大意: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了。
即使醉倒在战场上,您也不要笑话。
自古以来有多少战士是活着从战场上回来的?(3)依据理解,读好节奏。
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4)读了这两首边塞诗,你感受到了什么?(边疆战士精忠报国、不怕牺牲)(5)试着背诵古诗。
6.总结学法。
借助注释整体把握诗句的意思,运用四读法“一读通顺,二读理解,三读停顿,四读背诵”学习古诗。
过渡:自古以来,有不怕牺牲、精忠报国的战士,也有临阵而逃,不顾老百姓生死的帝王和将领。
下面就让我们用上面学习古诗的方法,读读这首与众不同的《夏日绝句》。
看看李清照面对守城的将领弃城而逃的做法,她又是怎么想的。
(三)自读用法1.出示自读篇目《夏日绝句》。
部编本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教案

21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第一课时出塞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学重点:结合图画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读中感悟。
课型:新授课教具学具:生字卡片、图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胸有诗书气自华。
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
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之后,谈谈对题目的理解。
【这样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惊心动魄的古战争场面,并且利用创设情景,为学生学习与创造提供一个良好的感知环境。
】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诗意(学生自由读诗)1、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2、检查读书情况。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
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请你和小组等同学交流一下。
3、汇报交流: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读汇报,诉说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成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4、指导感情朗读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学评议、小组赛读、教师范读等不同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发挥指导作用,创设情景,激发感情,指导朗读,使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并提高朗读水平】四、诵读涵咏,感情升华。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塞、秦、征”等8个生字,会写“胡、催、醉”等11个生字,理解“但使、飞将、欲饮、人杰”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出塞》《夏日绝句》。
3.理解诗句的意思,再明白诗的大意。
4.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出塞》。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知诗人解诗题课前预热:以诗会友《静夜思》。
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会思念家乡?你有过想家的经历吗?1.知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
说到唐诗,你们会想到哪些唐代诗人?你对诗人了解多少?我们今天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课件出示2)2.读诗题《出塞》。
“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怎么解释?(是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出征到塞外的意思。
)3.你想到边塞看看吗?欣赏图片。
边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教师板书:《古诗三首》)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3)(出示课件——王昌龄照片、生平简介)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4)“塞、秦、征、还”2.学习生字(课件出示5)“塞、秦、征”指导书写:(课件出示6)“塞”的中间第三横长;“秦”上大下小;“征”左窄右宽。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1.师: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读错。
(2)大家跟读,学习“秦”字。
(3)提问“但使,飞将,不教,胡马”等词的意思。
2.朗读古诗:根据平仄规律和七言绝句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
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生听课件中范读)(课件出示7)(指名读,齐读,师范读。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是人教版部编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主要通过三首古诗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诗句和意象。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方面仍有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味、对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古诗中的意象、情感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3.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三首古诗的异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古诗的文本、图片、音乐等。
2.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计划。
3.教学辅助材料:准备相关的古诗鉴赏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谈话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课件,呈现三首古诗的文本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美。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然后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巩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

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培养儿童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中,三首古诗《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被选入课本,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情怀与智慧。
本文将从内容解读、语言表达等方面分析这三首古诗的特点,以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千古绝唱。
《出塞》是唐代文学家王昌龄创作的一首长诗,诗中通过描绘边塞壮丽景色,表现了将士豪情和对国家的忠诚。
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边塞春光的美丽:“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两句犹如一幅壮美的山水画,呈现在读者面前。
通过运用修辞手法,使得诗句更加生动鲜明,读者能够感受到壮丽的春光和边塞宛如画卷般的景色。
接下来的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现了对将士英勇豪情的描写,表达了对祖国的忠诚和将士的坚韧和勇气。
《凉州词》是一首纪实性占地,作者王之涣通过描绘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民的艰苦生活,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诗中写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用简洁有力的文字描绘出了凉州地处高山的孤峰之上,交通不便的景象。
通过对地理环境的描绘,引发读者对边塞地区物质困境的思考。
紧接着的句子“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里作者不再渲染严峻的环境,而是抒发自己对祖国的深情,表达了希望自己的故乡人民能够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
《夏日绝句》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一首四行诗,通过短小而精炼的语言,娓娓道出了盛夏时节的悠然自得。
诗的第一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表达了对人生的高度理解。
意思是生活应该像豪杰一样有所成就,死后也要留下卓越的名声。
通过对生死问题的思考,引发读者思考人生的价值所在。
诗的后两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描绘了杜牧善于思考和评价历史人物的特点。
诗句中的思项羽暗指古代战国时期豪杰项羽,并通过他的选择表达了自己对过去历史英雄的敬仰。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教学设计

21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课文由三首古诗组成,其中两首为唐代的边塞诗,分别是王昌龄的《出塞》和王翰的《凉州词》,还有一首是宋代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出塞》的大意是:依旧是从秦汉时期延续至今的明月和边关,征战万里、守边御敌的将士至今还没有归来。
倘若还有像飞将军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在,绝不会允许外敌南下越过阴山。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人从明月照关的景象写起,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的“月”和“关”前面使用了“秦时”“汉时”两个时间定语。
这并不是说明月属秦,关属于汉,也并非实指秦、汉两朝,其想表达的是防边筑城的措施始于秦汉,可见边关忧患的历史已经十分悠久。
接下来的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历史上那些在边塞战役中可歌可泣的将士。
这两句诗,从整体上拉伸了全篇的时间感(秦汉)和空间感(万里),营造出一种雄浑的意境和历史的沧桑感。
诗的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由叙事转为议论。
长征未还,固然是千古共同的哀怨,但秦筑长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汉逐匈奴,单于内附。
诗人借对前朝名将的怀念,表达了希望边关能够巩固、国家安全与统一能够实现的心情。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是一种曲调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
王翰的这首《凉州词》描写了守边将士出征前开怀畅饮、一醉方休的情景,表现了将士们英勇豪迈的气概。
诗的大意是:精致的酒杯里盛满了醇香的葡萄酒,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了。
如果醉倒在战场上,请你不要笑话,从古至今外出征战又有几人能回?诗一开头就切入了宴会场面。
“夜光杯”这里指精制的酒杯,以显示宴会的豪华,令人想象那五光十色的宴饮情景。
“琵琶声”既是宴席上的欢快旋律,又是即将痛苦告别的前奏,将士们不惧怕战斗的来临,却不免惋惜这场豪饮的终止。
所以第二句中一“欲”一“催”,刻画了错综矛盾的情景和心情。
诗的后两句描写了将士们纵情饮酒后,略带悲壮的语言,这正是将士抒发的豪迈感情:战斗来临,投身疆场,为国献身,又有何惧!《夏日绝句》是宋代著名女诗人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在南渡之后所写的。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出塞 凉州词 夏日绝句》优质创新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优质创新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 1. 了解《出塞》、《凉州词》和《夏日绝句》这三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 能够背诵并朗读这三首古诗; 4. 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启发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了解背景知识,理解古诗的内涵;•背诵古诗,感受古诗的意境;•启发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备好课件PPT,包含了《出塞》、《凉州词》和《夏日绝句》的内容和注释;2.分发古诗文本给学生,让他们跟读;3.准备一些图片或视频来展示相关背景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古诗;4.准备诗歌赏析的问题,以便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有关古诗背景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好奇心。
2. 学习古诗《出塞》1.给学生讲解《出塞》的背景和作者,解释古诗中的生动场景和崎岖起伏的内心世界;2.让学生跟读《出塞》,体会古人出征时的心情。
3. 学习古诗《凉州词》1.引导学生了解《凉州词》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讲述古诗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让学生朗读《凉州词》,感受古人离乡背井的苦涩。
4. 学习古诗《夏日绝句》1.讲解《夏日绝句》的背景和特点,解释古人在夏日炎热中的感慨与写作技巧;2.引导学生朗读《夏日绝句》,体会其中对生活和自然的赞美和反思。
5. 综合讨论1.提出一些问题,带领学生共同探讨古诗中的情感和意境;2.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欣赏古诗的优美语言和深刻内涵。
五、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背诵并朗读《出塞》、《凉州词》和《夏日绝句》;2.完成相关课堂练习,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这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知识,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感情共鸣和理解能力。
在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对古诗的浓厚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提高了古诗的背诵能力,还增强了对古诗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部编小语四上《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

部编 小语 四上《古诗三首》( 《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学习任务群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语文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主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任务 一 :展英雄活动1:《古诗三首》中的英雄人物分别指谁?他们各做了什么而被视为英雄。
《出塞》人物 事件《凉州词》人物 事件《夏日绝句》人物 事件活动2:《出塞》表示时空的词语有 从中你有什么体会?(说一说)《凉州词》哪些地方写出了这是边塞西域 从中你有什么感受?(说一说)活动3:《夏日绝句》是李清照的呼吁,她为什么有这样的呼吁?结合资料谈谈。
任务二:吟 英雄活动1:写出下列词语的读音:教( )、葡萄()、琵琶()活动2:在古诗朗读中,七绝的节奏一般是二二三,五绝的节奏一般是二三,节奏处平声应长吟,仄声应停顿。
按这样的规则,给 《古诗三首》作吟诵记号,并按记号吟诵——在这样的吟诵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备课资料:古诗教学,就应“以声之色,塑古诗之形;以音之律,构古诗之境”,抓住古诗的韵律来体会古诗深层的含义。
这三首古诗节奏处的长短停顿是这样的:出 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凉 州 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夏 日 绝 句李清照生当——作 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任务三:说英雄活动1:找出三首诗中共同 出现的一个字 这 三 首 诗 各 要 赞 的“ 英 雄 ”分 别 是 、 、活动2:这些,都是从整合这三首诗,说说你对“英雄”的理解。
备课资料:这三首诗中共同 出现的一个字是—— “人”。
我们要致敬的这些“人”,不论是战争凯旋的名人、捐躯沙场的名人,还是绝大多数深藏 功与名或捐躯沙场的无名之人,他们都是英 雄。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教案教学设计

《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并理解三首古文诗的背景故事及意境。
2.重点理解古文诗中的意象和艺术手法。
3.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古文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分析古文诗中的修辞性格、风景描写、抒情表达等艺术手法。
教学准备:
1.教材:《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
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
1.初步了解
教师简单介绍三首古文诗的背景故事,并播放相关音频或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古文诗的意境。
2.具体分析
分别对三首古文诗进行逐句分析,重点讲解古文诗中的意象和艺术手法,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意象描写、情感表达等方面理解诗歌的内涵。
3.集体朗诵
让学生分组朗诵三首古文诗,通过集体朗诵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创作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创作活动,让他们根据所学诗文的主题和意象,
以及所学的艺术手法,进行创作,并分享自己的作品。
5.总结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总结古文诗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对
古典诗歌的热爱与探究。
同时,让学生反思自己在理解古文诗过程中的不
足之处,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参考。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出塞 凉州词 夏日绝句》优秀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文档主要围绕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三首古诗展开教学,包括《出塞》、《凉州词》和《夏日绝句》。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内涵;2.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古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3.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词的意义和背景;2.分析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3.感受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打印好《出塞》、《凉州词》和《夏日绝句》的课文;2.准备投影仪或黑板,方便展示课文内容;3.准备相应的解读材料和课堂活动设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短的介绍古诗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习课文让学生认真阅读《出塞》、《凉州词》和《夏日绝句》的课文,帮助他们理解诗句的含义。
3. 分析诗句指导学生分析每首古诗的意境、修辞手法和意象,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歌之美。
4. 感悟情感通过诗歌朗读和讨论,帮助学生感受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并展示他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5. 拓展延伸可以邀请学生根据古诗的情感创作自己的小诗,或者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引发更多的思考和交流。
六、课堂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学生的朗读表现以及相关练习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七、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或作文,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并鼓励他们深入思考古诗词的内涵和意义。
八、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听取学生的反馳意见,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准备。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教案,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拓展,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魅力。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 凉州词 夏日绝句》教学设计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出塞【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借助注释、了解大意,并能感情朗读;2.感悟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3.收集交流自己读过的边塞诗。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难点】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不少诗人都曾经写过描述边塞军队生活的边塞诗,而边塞诗中最有代表性的压卷之作,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王昌龄的《出塞》。
2.解题:“塞”指什么?“出塞”是什么意思?——到边关去守卫边疆。
这是唐代代诗人写边塞生活诗常用的题目。
3.简介诗人王昌龄二、理解诗意:1.自由读—指名读—示范读—齐读。
要求:读准子音,节奏感强。
2.小组讨论学习:再次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3.探讨不懂的字词,如:秦、汉、但使、不教等4.汇报,讲解。
弄懂每句诗的意思:(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从遥远的家乡来守边关的战士们何时能回到家乡。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只要有李广这样的大将守卫边关, 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和战马越过阴山南下入侵我们了。
三、体会诗人的情感:(一)学习第1.2句诗:1.齐读诗句,思考:这句诗提到了哪些景物?你脑海里会浮现出怎样一幅画面?2.探讨:师:古代诗人在描写边塞生活的诗歌时,几乎都会写到明月和边关。
大家想一想:诗人为何要提到“明月”、“边关”呢?(小结:大概是守卫边关的将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夜深人静时,面对这苍凉的边关,举头望见那明月,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家乡和亲人来。
)这句诗有没有言外之意呢?将士们为何一直不能回到家乡?(小结:这明亮的月光仍然像秦汉时期那样照着边关,边关的战争从秦汉时期以来,一直没有停歇过,千百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将士被迫告别亲人,远离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边关守卫边疆,一直不能回到家乡。
古诗三首教案《出塞》《夏日绝句》《凉州词》教案

21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塞、秦”等8个生字,会写“塞、秦”等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能结合注释,说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读诗后的体会。
【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能结合注释,说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读诗后的体会。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在千秋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涌现出无数具有英雄气概的人物。
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数英雄好汉用铮铮铁骨立下民族风骨。
今天,就让我们吟诵古诗,感受古人的豪迈之气。
二、听读《出塞》,初感吟诵之味1.(出示课件)听读唐朝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名诗《出塞》,理解诗题。
2.交流:听读此诗后你感受到了什么?预设:(1)诗写得很有气势,因为读得很有气势。
(2)这是一首写边塞生活的诗。
3.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
4.设疑引发思考:唐代诗人王昌龄由于七绝写得好被人们称为“七绝圣手”,而这首《出塞》被后人推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唐代名诗比比皆是,为什么称这首诗是压卷之作呢?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梦回一千多看前的唐朝,走近王昌龄,走近《出塞》。
三、理解古诗,诵读《出塞》1.朗读《出塞》,根据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2.小组内交流,检测自己是否已了解诗意。
(1)秦时明月汉时关:自秦汉以来,明月始终高悬于边关要塞之上。
(2)万里长征人未还:边防战事连年不断,万里出征的人久久不见回返。
(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有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在世。
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
3.反复朗诵,感受其典型的情景、精炼的语言。
四、品读《出塞》,感受压卷之气1.指名学生朗读,教师评读。
思考:在听其他人朗读时,你从诗句中又得到了什么新体会?2.品“秦时明月汉时关”。
(1)读第1句,抓住“关”字想象:看到“关”你能想到什么?预设:战争。
(追问:这是多久的战争?是三年五载的艰难吗?看看,秦汉到唐,那里千年之战。
《出塞》《夏日绝句》《凉州词》教学设计

《出塞》《夏日绝句》《凉州词》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出塞》、《夏日绝句》、《凉州词》三首诗的赏析和理解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和背景;
2.增强学生对《出塞》、《夏日绝句》、《凉州词》三首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帮助学生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教师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发展背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讲解:
1.《出塞》:讲解这首诗的情感,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通过诗歌表达对出征战士的思念和祝福。
三、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歌中的主题、意境和表达手法,共同理解和解读这三首诗的深层含义。
四、朗诵比赛:
安排学生进行朗诵比赛,让他们通过朗诵,更好地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感,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五、总结点评:
教师对学生的朗诵表现进行评价和点评,总结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三首诗的内涵和价值。
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的诗歌鉴赏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这三首诗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和理解这三首著名的唐代诗歌,还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同时,通过朗诵和讨论,能够增加学生对诗歌情感表达的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学习兴趣。
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季绝句良好教学设计 部编本四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季绝句良好教学设计部编本四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熟悉本课“塞、秦、征”等8个生字,会写“词、催、醉”等10个生字,理解“但使、飞将、欲饮、人杰”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出塞》《夏季绝句》。
3.理解诗句的意思,再晓畅诗的大意。
4.领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重点1.借助曩昔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诗人的思想。
2.指导门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
2.领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熟悉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出塞》。
一、知诗人解诗题课前预热:以诗会友《静夜思》。
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会忖量家乡?你有过想家的经历吗?1.知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
说到唐诗,你们会想到哪些唐代诗人?你对诗人了解多少?我们今天学习闻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2.读诗题《出塞》。
“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怎么诠释?3.你想到边塞看看吗?浏览图片。
边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二、初读诗文,团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细致读准字音。
“塞、秦、征、还”2.学习生字“塞、秦、征”引导书写:“塞”的中心第三横长;“秦”上大下小;“征”左窄右宽。
三、再读诗文,探讨诗意1.师:学习闻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检查预习情况。
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读错。
大家跟读,学习“秦”字。
提问“但使,飞将,不教,胡马”等词的意思。
2.朗读古诗:根据平仄规律和七言绝句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
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读得字正腔圆是学诗的第一步,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情,这就是要理解诗的意思。
我们来说说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3.师:如今请同窗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塞、、征”等8个生字,会写“胡、催、醉”等11个生字,理解“但使、飞将、欲饮、人杰”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出塞》《夏日绝句》。
3.理解诗句的意思,再明白诗的大意。
4.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出塞》。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知诗人解诗题课前预热:以诗会友《静夜思》。
白在什么情况下会思念家乡?你有过想家的经历吗?1.知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
说到唐诗,你们会想到哪些唐代诗人?你对诗人了解多少?我们今天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课件出示2)2.读诗题《出塞》。
“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怎么解释?(是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出征到塞外的意思。
)3.你想到边塞看看吗?欣赏图片。
边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教师板书:《古诗三首》)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3)(出示课件——王昌龄照片、生平简介)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4)“塞、、征、还”2.学习生字(课件出示5)“塞、、征”指导书写:(课件出示6)“塞”的中间第三横长;“”上大下小;“征”左窄右宽。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1.师: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读错。
(2)大家跟读,学习“”字。
(3)提问“但使,飞将,不教,胡马”等词的意思。
2.朗读古诗:根据平仄规律和七言绝句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
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生听课件中读)(课件出示7)(指名读,齐读,师读。
)读得字正腔圆是学诗的第一步,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情,这就是要理解诗的意思。
我们来说说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根据我们说的学习方法再读古诗,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5.反馈交流:在边塞看到汉时的明月,照着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课件出示8)6.指导第一句的修辞手法“互文”。
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中省略的词这样的修辞手法叫“互文”,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教师板书:互文汉)7.同桌互说诗意,再读古诗。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8.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三、悟诗情体会“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我们理解了古诗的意思,现在我们来体会诗中的情感。
(一)感悟画面之悲。
1.师读诗句。
你眼前出现一幅什么画面?(板书:明月关人未还)这样的画面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2.指导读出感觉。
小结: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和边关。
“明月”“边关”已经成了戍守边关将士们生活的两个典型的景物。
(二)感悟人心之悲。
1.从征人角度感悟。
“人”指什么人?(板书:同情征人)(唐代镇守边塞的士兵统称征人)(1)想一想: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和一轮明月,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驻守边关的征人们,会想什么呢?(家亲人)(2)补诗句:(课件出示9颀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师:不知何处传来悠扬的芦笛声,引得征人直往家乡的方向望。
他们望到了什么?(望到的依然是明月和边关。
)他们什么心情?体会失望、悲伤。
读出语气。
(3)激情引读:回家是千百万征人萦绕心头上的梦啊!却只能化为一句——(引读)课件出示10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从亲人的角度感悟(1)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家人在做什么呢?(2)想象说话:白发苍老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__________。
勤劳善良的妻子,干完农活,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丈夫说____________。
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_________。
(课件出示11)指名反馈(3)师:多么动情的呼唤,多么强烈的期盼,但他们等来的盼来的却依然是“人未还”引读。
此时月圆人却不圆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悲伤)(板书:悲壮)(4)指导读出感情。
(三)感悟历史之悲师:这样的思念,这样的等待,是不是一年,两年呢?从哪里看出来的?自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翻开历史的长卷,朝代变迁:我们发现从代到唐代中间隔着—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
这是悠悠千年的历史啊。
(课件出示12)师:至至汉至唐,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多少征人尽望乡啊,依然是——(引读)课件出示13 “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悠悠千年,月圆家不能圆,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依然是(引读)体会诗人情感: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写下这两行诗句,诗人王昌龄留下了眼看泪。
这是什么样的眼泪?反馈并读出语气。
师:这是伤心的眼泪更是同情的眼泪。
同情征人有家不能回的悲伤,同情征人的家人失去亲人的悲痛。
让我们带着感受来齐读这两行诗。
3.征人们为什么不回家?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另外还有许多边塞诗,也反应了边塞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课件出示14“据《资治通鉴—唐》记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
“天宝”以后,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颀《古从军行》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
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看到征人悲惨的生活,看这千百万妻离子散的家庭,你们想对这无休止的战争说什么?所以诗人这样写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为什么要写西汉飞将广呢?(补充:《塞下曲》能骑善射,力大无比。
)“不教”是什么意思?(2)读出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从这两行诗中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希望?(板书:渴求良将,渴望和平。
)2.激情引读(1)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殷切的希望,我们来表达下诗人的希望好吗?(引读)(2)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是呀,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引读)这也是千百年来征人们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
(引读)3.体会壮的感情出示《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体会战士们的豪情壮志。
齐声朗读。
四、布置作业将你今天在课堂上的收获加上你的想象,将《出塞》这首诗改成一篇记叙文或一个故事。
五、总结1.“人未还”虽说是悲痛的,但也见证了战士们保家为国的壮烈。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首诗。
从诗中你感受到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板书:忧国忧民)2.写法: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
”这首诗气势雄壮,既写了征人的哀叹,又写出了渴求良将的愿望和报效国家的志向。
真不愧为“七绝诗”的压卷之作。
同学们,古时战事不断,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世界上战争从未停止。
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这样一首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诗篇。
让我们带着体会齐诵这首诗。
有能力的同学可以不看书。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学习清照崇高伟大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3.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夏日绝句》。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谈话激趣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是悠久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外两首诗。
2.出示并理解课题。
(课件出示16:沙漠图片)西域沙漠,人烟稀少,这,就是唐朝的边塞重镇,凉州当地歌曲中夹杂有少数民族的曲调,别具一格,人们称之为凉州词,许多诗人都喜欢为它填写新词咏唱。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著名诗人王翰写的《凉州词》。
(教师板书:《凉州词》)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
(课件出示17)“琵、琶”注意:葡萄和琵琶的读音。
2.学习生字(课件出示18)“催、醉”指导书写:“词、催、醉”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催”是左窄右宽;“醉”左右结构匀称。
3.教师读,指导读出节奏。
4.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感,借助注释说说读懂了什么。
5.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
三、学习古诗《凉州词》师:刚才大家通过读诗初步了解了古诗的容,你刚才说到那盛宴摆满了葡萄美酒啊,让我们读读这一句(出示诗句第一行)。
(课件出示19)1.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醉人的葡萄酒、那精致的夜光酒杯闪着亮光盛满了香甜的美酒。
师:同学们,这就是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域胡人用白玉精制成,因“光明夜照”得名;凉州往西就是新疆的吐鲁番,那里可是盛产葡萄美酒和夜光杯的地方,(课件出示20)很多同学发出了惊叹声,谁来读出这样惊喜的感觉?这样的葡萄美酒和夜光杯,让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场景?你想想到些什么?碰杯声、欢笑声,劝酒声,多么欢快的气氛啊。
这情景使人异常兴奋——读:盛大的酒宴上有很多夜光酒杯盛满了香甜的葡萄酒,酒席上摆满了丰盛的食物,很多将士在举杯欢庆,真是豪华的盛宴啊,真是令人神往啊,谁能把这样盛大的场面读出来。
指名读,女生读。
2.将士们刚要举杯豪饮时,你们听,什么声音传来了?急促的琵琶声。
边听边读,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什么?(1)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战士们赶快奔赴战场。
(2)这急促的琵琶声还在催促什么?还有不同的感受吗?西域人有骑在马上弹奏他们特有的琵琶以助兴的习俗。
——是不是应该从“催”里读出:(1)快尽兴畅饮;(2)快奔赴战场(3)快喝,喝完了要奔赴战场。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边读边想,从这个“催”字中读出了不同的情怀。
3.小结:这场酒宴真是非常隆重,有欢快的琵琶声,有醉人的美酒,酒宴上人声鼎沸、酒杯交错,谁来读出这样盛大的场面。
指名读、分组读。
4.激越的琵琶声,让我们在场所有的将士们兴致飞扬,诸位老兄,我有点醉了,想告辞了,你们想对我说什么?这样难得的盛宴就应该一醉方休。
展开想象:“怕什么,醉就醉吧,醉卧沙场,不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吗?请诸位莫笑,引入下一句。
(板书:醉)指名读,从“醉卧沙场”中我听出了你们那份潇洒从容,小组读,醉了躺着沙场上为什么不要笑我呢?因为从古至今没有几个人在战场上能活着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