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辨析材料题(含解析)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试卷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试卷一、八年级下册全册材料辨析综合题1.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60—80字的小短文。
(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达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答案】题目: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楷模;内容:王进喜”曾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成为我国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被群众誉为“铁人”。
焦裕禄身患癌症,仍然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人民称颂他是“党的好干部”。
他们身上都具有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解析】【详解】题干给出的图片为王进喜、焦裕禄,他们都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据此我拟定的题目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楷模。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进喜”曾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成为我国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被群众誉为“铁人”。
焦裕禄身患癌症,仍然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人民称颂他是“党的好干部”。
他们身上都具有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2.识读下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
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1)材料一中图1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结果如何?(2)在图2所反映的事件中,党和国家创造性地实行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有什么作用?(3)材料二中“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是通过什么事件来完成的?对这一事件应如何评价?【答案】(1)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2)政策:赎买政策。
作用: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3)事件:三大改造。
评价:积极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历史】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分析题专项练习(含解析)
【历史】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分析题专项练习(含解析)一、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材料辨析综合题1.(1)A.我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城市B.我国在长江建立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的城市(2)仔细观图,说说一五计划中的重点是什么?【答案】(1)AB(2)重点发展重工业【解析】【详解】(1)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到1957年底完成,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它是连接长江南北交通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题干中给出的“第一汽车制造厂”是“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就。
1956年底,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故上框为A;下框为B。
(2)1953年到1957年编制实施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2.材料一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
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大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也是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1)上述材料中宪法的名称是什么?(2)小明认为,这部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你认为他的说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错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大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也是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因此小明的说法错误。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含答案)
部编新⼈教版⼋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含答案)部编⼋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含答案)吉林省东辽县辽河源中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它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中国⼈民经过⼀百多年的英勇⽃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中国真正成为独⽴⾃主的国家;中国⼈民从此站起来了。
请回答(1)中国真正成为独⽴⾃主的国家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2)“中国⼈民⼀百多年的英勇⽃争”是从何时开始的?(3)为了推翻三座⼤⼭的统治,中国⼈民进⾏了哪些英勇的⽃争?(⾄少举出三个事例)(4)“中国⼈民从此站起来了”你得到最深刻的感悟是什么?参考答案:(1)中华⼈民共和国的成⽴(2)1840年鸦⽚战争(3)天平天国运动、⾟亥⾰命、北伐战争、抗⽇战争、解放战争等(4)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2、它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得到了⼟地,成为⼟地的主⼈。
这使⼈民政权更加巩固。
⼤⼤解放了农村⽣产⼒,农业⽣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业化建设准备条件。
请回答(1)材料所描述的重要事件是什么?(2)中国何时彻底摧毁封建⼟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3)为了摧毁封建⼟地制度,中央⼈民政府颁布了哪部法律?(4)此后中国建⽴起何种⼟地制度?(5)通过这件事,你得到什么感悟?参考答案:(1)⼟地改⾰的完成(2)1952年底(3)《中华⼈民共和国⼟地改⾰法》(4)农民⼟地所有制(5)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切实解决农民的⼟地问题,是真正代表⼈民利益的党。
3、它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的⼈民政权,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极⼤地增强了中国⼈民的民族⾃信⼼和⾃豪感,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请回答:(1)材料所评价的是什么事件?(2)这件事是何时开始何时结束的?(3)这场战争结束的标志是什么?(4)这场战争中涌现出⽆数的英雄⼈物,请列举出其中的两位。
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附答案)
请回答:
(1)信中提到改变中日之命运的战争指的是哪场战争?
(2)谈谈对以上材料的感悟?
【答案】(1)甲午战争。
(2)第一层:能从某一方面简述认识;第二层:能从某一方面围绕论点进行一定议论;第三层:既能围绕论点充分论述,又能联系现实提出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行文流畅,逻辑严密,文字表达准确。
──选自《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
材料二 :敬爱的毛主席: ……我们祖祖辈辈做梦都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的劲头怎能不大呢…… ──选自辽宁宽甸县农民给毛主席的一封信
(1)依据所学可知,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农民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的原因是1950年,全国开始进行土地改革运动,没收了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2)图1反映的事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这部法律文件的指导下进行的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一事件后,农村的土地所有制形式由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2)根据材料二可知,1978-1992年广东经济发展明显高于全国发展水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广东省较早实施了对外开放政策,使广东经济快速发展。
(3)根据所学知识,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的经济特区开始,逐步向内地推进,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陆”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从图中你能概括出我国对外开放的步骤吗?
最新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八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
最新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八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一、八年级下册全册材料辨析综合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母亲!——中国历史八年级教材材料二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质,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
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请回答:(1)材料一歌词中的“MACAU”是指什么地方?“母亲”又是指什么?(2)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的知识说出“MACAU”是在什么时候回到“母亲”怀抱的?它的回归利益于什么方针?(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香港能够顺利回归,除了上述提到方针的指导外还有什么其他的原因?【答案】(1)指澳门;指中国。
(2)在1999年12月20日;得益于“一国两制”方针(3)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
【解析】【详解】(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歌词出自近代爱国诗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歌词中的“MACAU”是指澳门,“母亲”是指中国。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
(2)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可知,1999年12月20日,我国正式从葡萄牙殖民者手中收回澳门主权。
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澳门回归是按“一国两制”方针回归的。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
这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历史】部编八年级历史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
【历史】部编八年级历史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一、八年级下册全册材料辨析综合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使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下,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为我国社会生产力开辟了迅速发展的道路。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已经建立起来。
同时,农业基本建设和运输建设都取得很大成就,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材料二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
《人民日报》1954年1月25日报道:“今天,首都人民白天的生活,比往常开始得更平。
当晨雾还未消散时,街道上即出现了一队队打着红旗敲着锣鼓的人群,他们走过到处挂着和贴着‘庆祝普选’的标语的街道到选举站去。
”(1)根据材料一,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普选”是为哪一重要会议做准备的?在这次会议上制定的重要法律文件是什么?(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何联系?【答案】(1)进行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得到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确立了民主政治制度,为一五计划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为我国社会生产力开辟了迅速发展的道路”得出进行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依据“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已经建立起来。
同时,农业基本建设和运输建设都取得很大成就,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得出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得到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2)第一小问依据“《人民日报》1954年1月25日报道”等信息,可见与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关。
【历史】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材料分析题 专项 练习(附答案)
【历史】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附答案)一、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材料辨析综合题1.(1)两幅图共同反映哪一历史事件?(2)对工商业改造的形式是什么?(3)谈谈你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
【答案】(1)三大改造。
(2)公私合营。
(3)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解析】【分析】【详解】(1)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幅图共同反映的事件是三大改造;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公有制经济已经取代私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
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和大型发电设备等制造业。
材料二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果。
请回答问题:(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怎样的经济状况?(2)材料二中1952年到1957年工业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这一时期我国工农业主要产量增幅的大小,分析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什么。
最新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辨析试卷(含答案)
(1)根据材料指出“第一次大转折”的标志性历史事件。
(2)你赞同材料中的“第一次大转折开始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一次制度的更替,即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的观点吗?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开国大典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引自:熊向晖《毛泽东“没有想到”的胜利回忆我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经过》
(1)材料一、二所述情形应发生在哪一年?其涉及到的新中国重大外交成就分别是什么?
(2)归纳上述成就的主要影响。
【答案】(1)1971年
成就: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或中美建交)
(2)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赢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空军一号 ”起飞不久,派驻机场的同志跑来报告说:外交部值班室来电话,说联大通过了“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席位的决议”。
材料二 叶帅(叶剑英元帅)说:刚才基辛格在汽车里还对我讲,美国的两个提案肯定能得到半数以上的赞成票,中国进入联合国还得等一年。美国总统专机配备最先进的通讯器材,基辛格这时也一定会知道这个消息,不知他作何感想?
(2)依据材料二中所说的人物是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亩产量大幅度提高,被称为“东魔稻”。袁隆平也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核武器研制过程中,邓稼先甘做无名英雄,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在国防科技战线上奋斗了28年。袁隆平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所以他们身上具有的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爱国奉献等伟大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最新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分析题专项练习(附答案)
最新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分析题专项练习(附答案)一、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材料辨析综合题1.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60—80字的小短文。
(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达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答案】题目: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楷模;内容:王进喜”曾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成为我国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被群众誉为“铁人”。
焦裕禄身患癌症,仍然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人民称颂他是“党的好干部”。
他们身上都具有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解析】【详解】题干给出的图片为王进喜、焦裕禄,他们都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据此我拟定的题目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楷模。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进喜”曾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成为我国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被群众誉为“铁人”。
焦裕禄身患癌症,仍然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人民称颂他是“党的好干部”。
他们身上都具有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材料二 1959年起,中国农田连续遭受大面积自然灾害,农副产品产量急剧下降。
党和人民面临着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最大的问题是严重缺粮。
材料三“大炼钢铁”是“大跃进”的产物。
四川省丰都县(今为重庆市丰都县)树人区在1958年10月一呼百应,两天之内就集合上山的炼钢“部队”7000多人,干部、师生、居民大献柴火,提供废铁。
大量砍伐森林资源,1956年该县森林面积为99万亩,森林覆盖率为近23%,1959年森林面积锐减为31万亩,森林覆盖率降到7%左右。
(1)材料一路线制定后,中共在实践中发动了哪两大运动?时间是哪一年?(2)材料二反映出当时农村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3)材料三中全国“大炼钢铁”,大量砍伐森林,给我们的环境造成了怎样的危害?(4)从以上材料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答案】(1)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
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一、八年级下册全册材料辨析综合题1.材料解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徐中约《中国的奋斗1600~2000》引述,中国粮食生产年增长率从1957—1978年间的2.1%提高到1979—1984年间的4.9%。
材料二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中写道:“1984年,35岁的张瑞敏被派到一家濒临倒闭的电器厂做厂长,欢迎他的是53张请调报告,(工人)上班8点钟来,9点钟就走人。
”请回答:(1)材料一中引起这一巨大变化的主要政策因素是什么?(2)为解决材料二中当时这一企业的共性问题,国家采取的措施是什么?中心环节是?【答案】(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中国农业的发展。
(2)对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中国粮食生产年增长率从1957—1978年间的2.1%提高到1979—1984年间的4.9%。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十一届三中会以后,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中国农业的发展。
(2)根据所学知识,为解决材料二中当时这一企业的共性问题,国家对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2.材料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组织人民自己的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致同意以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政治基础…… ”材料二: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说:“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一百多年来,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包括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内。
我们的先人指示我们,叫我们完成他们的遗志。
我们现在是这样做了。
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了。
【历史】八年级历史下册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含解析)
【历史】八年级历史下册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专项材料(含解析)一、八年级下册全册材料辨析综合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50年,中国开始了触及“农之根本”,乃至“国之根本”的大动作,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
这个华北平原上普通的村庄(温泉屯)随着风云一时的女作家丁玲名扬天下,在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它的名字叫“暖水屯”。
记者分别奔赴当年土改中的样板村,实地探访“土改第一村”60年的今昔变迁。
温泉屯的60年,像一册未经编纂的历史底稿,散乱地记录着居于庙堂之高的政治理想作用于农村世界时的真相,丁玲只是给它开了个头,却始终无法抑或是不肯续写。
……它所在的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两年前还是国家级贫困县。
(1)这个触及“农之根本”的大动作是什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什么文件实施这一“大动作”?(2)随后,温泉屯农民的政治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3)这一“大动作”的实质变化是什么?它又是如何揭开中国历史新的一页的?【答案】(1)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农民获得了土地,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3)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解析】【详解】(1)依据所学可知,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新解放区的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1950年—1952年底,我国进行了土地改革。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2)依据所学可知,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温泉屯农民获得了土地,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3)依据所学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专练(附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专练(附答案)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时有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195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材料二:1955 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 2 年90%以上的的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材料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展开,农村创造了“包产到户”这一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材料四:2005 年12 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决定,自2006 年 1 月 1 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
(1)结合材料一、二、三的内容,说说这三个时期我国在农村分别实行什么变革?(2)在材料二的变革中,我国的土地所有权发生怎样的转变?实行联产承包制之后,土地所有制是否再次发生变化?3)综合以上四则材料,可以看出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在解决三农( 2 分【参考答案:(1)材料一:土地改革;材料二: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材料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者包产到户)( 2 )从农民所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或从私有制到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没有改变土地所有权,土地仍归国家所有。
( 3 )启示: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制定正确的农村经济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注意减轻农民负担;共产党总是代表最广大的人民的利益等。
(言之有理,答一点即可,)】2、“农民安,天下安”。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和政府时时刻刻关心着农民,关心着农业,在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中,党和政府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农业政策,有错必纠。
这样,才使得我国农业在希望的田野上茁壮成长。
请回答以下问题:(1)20 世纪50 年代初,我党在农业上执行的政策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2)、20 世纪50 年代中期,我党在农业上有着怎样的举措?解决(3)、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中,我党又在农业政策上犯了怎样的错误?有何消极的影响?(4)“民以食为天;农业愁,天下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党又在农村实行了什么政策?此政策的出台,是源于什么地方的做法得到了党中央的肯定?【参考答案: 1 、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 4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凤阳小岗村。
【历史】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试题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读图能力、识记能力。掌握我国对外开放知识点的基础上解答此题。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2)1978—1992年广东经济发展明显高于全国发展水平。广东省较早实施了对外开放政策,使广东经济快速发展。
(3)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或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中“这四个经济特区毗邻香港、澳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历史上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可知,其主要原因是毗比邻香港、澳门、台湾;有出海谋生的传统;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
材料二 他和同事们找到了一条强国富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型(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不论在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的治理结构和社会。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称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2)根据材料二可知,1978-1992年广东经济发展明显高于全国发展水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广东省较早实施了对外开放政策,使广东经济快速发展。
(3)根据所学知识,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的经济特区开始,逐步向内地推进,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陆”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
材料二
最新人教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
最新人教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专项材料一、八年级下册全册材料辨析综合题1.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1)1953—195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想进行了哪三大改造?(2)三大改造分别采取了什么方式?(3)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是什么?(4)我国在这一重大举措中的伟大创举是什么?【答案】(1)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农业、手工业:参加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3)1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4)赎买政策。
【解析】【详解】(1)依据所学可知,从1953年开始,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的改造,目的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1956年底完成。
所以1953—195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依据所学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的道路。
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因此对农业、手工业改造的形式是:建立生产合作社。
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因此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形式是:公私合营。
(3)依据所学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历史】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分析题专项练习(附解析)
【历史】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分析题专项练习(附解析)一、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材料辨析综合题1.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60—80字的小短文。
(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达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答案】题目: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楷模;内容:王进喜”曾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成为我国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被群众誉为“铁人”。
焦裕禄身患癌症,仍然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人民称颂他是“党的好干部”。
他们身上都具有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解析】【详解】题干给出的图片为王进喜、焦裕禄,他们都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据此我拟定的题目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楷模。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进喜”曾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成为我国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被群众誉为“铁人”。
焦裕禄身患癌症,仍然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人民称颂他是“党的好干部”。
他们身上都具有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1年,中国现代化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26.65%,重工业在生产总值中只占35.5%。
材料二“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1)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什么现状?(2)为改变上述现状,我国政府作出了什么决定?这一决定中发展的重点是什么?材料三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一五”计划期间主要重工业部门分布在哪里?试举一例说明。
(4)“一五”计划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说明了什么?【答案】(1)工业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
(2)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最新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解析)
(3)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发展自己;坚定不移的进行对外开放。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的图片内容可知,我国最早设置的四个经济特区分布在广东、福建两个省份;第二小问: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2)根据材料二的图片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对于核武器的使用坚持的原则是中国承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3)依据材料三的图片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请回答:
(1)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何时开始的?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什么政策?
(2)除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外,国家还进行了哪两个方面的改造?
(3)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1)1953年;实行赎买政策
(2)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根据所学知识,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经过二十多年的对外开放,我国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试题
(2)图1反映的事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这部法律文件的指导下进行的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一事件后,农村的土地所有制形式由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发展与国家强盛关系的认识。
【答案】(1)变化:国家统筹推进,重视科技发展;多领域取得突破和成就;体系完善,水平领先。
(2)原因:党和政府的重视;科研队伍壮大;经费投入增加;教育水平提升;科学家的努力;综合国力的提高等。
(3)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国家为科技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解析】
【分析】
【详解】
(1)据表中“中国科学院组建、制定实施《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科技研究和科技人才,统筹全局;据“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两弹一星’,杂交水稻等尖端科技成果”等可知我国在许多研究领域已取得重大突破和成就;据“……建成了完整的自然科学学科体系,整体水平已迈入世界先进行列”可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发展体系,总体居世界先进水平行列。
(2)材料三图片反映的是什么时期取得的成就?图一、二所反映历史事件的完成有什么意义?
(3)以上材料反映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政治、经济建设的成就,请你归纳这些成就呈现的特点?
【答案】(1)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三大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
【历史】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
【历史】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在学习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的过程中,材料题是我们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各种材料的分析和解读,我们能够更真切地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触摸历史的脉搏。
让我们先来看看一道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的材料题。
材料中提到:“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
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落后,物资匮乏。
然而,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经济状况逐渐得到改善。
”接下来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数据和政策文件,要求我们分析新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采取的策略。
对于这道题,我们首先要明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困境。
那时,长期的战争破坏使得国内经济几乎陷入崩溃的边缘。
工业方面,许多工厂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生产能力低下。
农业则受到自然灾害和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粮食产量不足,农民生活困苦。
面对这样的局面,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措施。
在土地改革方面,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让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同时,开展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制定了“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
在经济体制上,实行了计划经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地调配了资源。
再来看一道有关改革开放的材料题。
材料中描述了改革开放初期,一些沿海地区率先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就。
给出了深圳、珠海等城市的发展数据和相关的政策文件,要求我们探讨经济特区的作用以及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
在当时,国内经济发展缓慢,人们的生活水平亟待提高。
设立经济特区,是为了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经济特区凭借其优惠的政策、灵活的体制和开放的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为全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示范和借鉴。
通过逐步扩大开放范围,从沿海到沿江、沿边,再到内陆地区,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解析)一、八年级下册全册材料辨析综合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母亲!——中国历史八年级教材材料二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质,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
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请回答:(1)材料一歌词中的“MACAU”是指什么地方?“母亲”又是指什么?(2)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的知识说出“MACAU”是在什么时候回到“母亲”怀抱的?它的回归利益于什么方针?(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香港能够顺利回归,除了上述提到方针的指导外还有什么其他的原因?【答案】(1)指澳门;指中国。
(2)在1999年12月20日;得益于“一国两制”方针(3)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
【解析】【详解】(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歌词出自近代爱国诗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歌词中的“MACAU”是指澳门,“母亲”是指中国。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
(2)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可知,1999年12月20日,我国正式从葡萄牙殖民者手中收回澳门主权。
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澳门回归是按“一国两制”方针回归的。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
这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运用这一伟大构想,中国政府分别在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收回了香港和澳门的主权,使我国在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依据材料“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和所学知识概括可知,香港能够顺利回归,除了“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外还有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等。
2.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性会议。
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结合史实,以东莞为例,谈谈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发生的变化。
(题目自拟,200字以内)【答案】改革开放后的东莞人民改革开放后,东莞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东莞人民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资的丰富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东莞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改革开放后,吃饭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东莞人民越来越注重营养均衡,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改革开放后,人均居住面积扩大,市内装修和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社会保障制度也逐渐向成熟迈进,东莞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东莞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取得初步成效。
【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围绕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发生的变化,从东莞人民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发生变化的角度入手,体现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首先要审题,提出观点,注意观点明确;其次,要围绕看法,认真组织材料,论述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论证要充分;最后进行总结,升华看法。
围绕改革开放后东莞人民生活的变化,言之有理即可。
3.阅读下列材料,国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正如学者们所说,中国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
(农民)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1978年开始,农业发展实现了“变”与“不变”……中国农业水平的不断发展,农业农村形势持续稳中向好,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超过66%,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7.5%,灌溉面积达10.08亿亩,一半以上的农田旱涝保收,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400万人,各类新型主体达330万家,农药使用量连续负增长,从传统到现代,农业生产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
(1)比较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指出农民生活的变化。
并回答促使这种变化出现的政策原因是什么?(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农业发展实现了‘变’与‘不变””?(3)综合材料一、二,面对“农业生产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你对农业发展有何建议?【答案】(1)变化:农民生活从食物匮乏、吃不饱到食物丰盛、吃饱、吃好;政策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2)“变”:由集体生产,吃“大锅饭”变为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自负盈亏;“不变”:土地的所有权始终属于集体所有。
(3)建议:①对农业发展予以补贴;②提升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③推广农业高产技术;④政府出台相应农业优惠政策等。
【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两幅图片可知,农民生活的变化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民生活从食物匮乏、吃不饱到1978年后食物丰盛、吃饱、吃好。
促使这种变化出现的政策原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根据材料二“1978年开始,农业发展实现了“变”与“不变”……中国农业水平的不断发展,农业农村形势持续稳中向好,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方面实现的“变”指的是由集体生产,吃“大锅饭”变为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自负盈亏,“不变”指的是土地的所有权始终属于集体所有。
(3)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①对农业发展予以补贴;②提升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③推广农业高产技术;④政府出台相应农业优惠政策等。
4.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
从那时起,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不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新的壮阔史诗。
请你根据史料,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思想解冻)材料一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
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中的错误,而当时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即"两个凡是"的方针,这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1)材料一中"两个凡是"的方针实质是什么?针对于此,当时中国掀起了一场怎样的思想解放运动?(命运抉择)材料二"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材料三国外一位学者曾提出了"21世纪开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饱经沧桑的中国在1978年再一次开始了决定命运的抉择,对于无数人来说,12月18日开始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2)材料二中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因何而起?请指出"战略转变"前后,党的工作中心分别是什么?(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意义。
(反思总结)(4)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中国人民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战略转变前工作中心是阶级斗争,转变后,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3)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进行全面拨乱反.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标志着我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4)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利益;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适合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解析】【分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的“当时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即‘两个凡是’的方针”可知"两个凡是"的方针实质是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
“文化大革命”后,“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
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依据材料二的“跨入一九七九年。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故材料二中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是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而起。
战略转变前,党的工作中心是阶级斗争,战略转变后,党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
(3)根据题干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进行全面拨乱反,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4)依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利益,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适合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这是中国人民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原因。
5.阅读下列材料: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请回答:(1)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请说出此事件开始的时间?(2)“跨过鸭绿江”的军队名称是什么?这支军队的司令员是谁?(3)根据材料分析说明,“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4)试列举两位在战争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5)“打败美帝野心狼”的标志是什么?(6)当今世界仍不太平,我们要居安思危。
结合这一事件以及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谈一谈怎样才能取得抗击外族入侵的胜利?【答案】(1)抗美援朝,1950年。
(2)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
(3)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4)黄继光和邱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