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论读书笔记
《论自由》读书笔记
![《论自由》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dfb488a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bb.png)
《论自由》读书笔记《论自由》是英国思想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创作的政治学著作,在这本书中,密尔探讨了自由的本质、范围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阅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一些读书笔记和思考。
密尔开篇就指出,他所探讨的自由是“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也就是要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
”在他看来,自由并非是为所欲为,而是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动和思考。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自由是有边界的,我们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他人的权利和利益。
书中着重论述了思想言论自由的重要性。
密尔认为,思想言论自由是人类追求真理的必要条件。
如果人们因为害怕受到惩罚或者社会压力而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那么真理就有可能被埋没。
他说:“如果全人类都意见相同,而只有一个人持有相反的意见,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人类也没有理由不让那个人说话。
”这让我反思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有时会因为从众心理或者外界的压力而不敢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我们又是否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去倾听那些与我们不同的声音?密尔还强调了个性自由的价值。
他认为,个性的自由发展是人类幸福的首要因素之一。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潜能,如果社会过于强调一致性和规范性,就会压抑个人的个性发展,从而阻碍社会的进步。
这使我想到,在教育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而不是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和塑造他们。
同样,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个性选择,为他们创造一个能够充分展现自我的环境。
关于社会对个人自由的干涉,密尔提出了“伤害原则”。
即社会只有在个人的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时,才有权力进行干涉。
这一原则为我们划定了个人自由与社会权力的界限。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要准确判断什么是“伤害”并非易事。
比如,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虽然在短期内可能只是对个人的身体造成损害,但从长远来看,也可能会给社会带来医疗负担和家庭问题。
《自由论》柏林读后感五篇
![《自由论》柏林读后感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7a98ca08312b3169a451a4a3.png)
《自由论》柏林读后感五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论自由读后感。
———卢梭。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以下的内容《自由论》柏林读后感,仅供参考。
《自由论》柏林读后感一在现今这个“自由”泛滥的时期,自由已经被高度的抽象化,然而自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对它的争论没有定论,而且还会无休止的进行下去。
关于这个话题,19世纪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也表达了他的独特的观点。
在此书里,密尔探讨了自由的涵义、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个性自由、社会权威的限度以及个人自由不受政府干涉等问题。
虽然时过境迁,但是仍有绝大部分的内容至今仍会对我们产生启迪。
说到自由,让人不禁会想到这个问题:自由到底是什么?自由是什么?自由有很多种涵义,但密尔关注的是公民在国家中和个人在社会中的自由,即所谓的“公民自由或称社会自由,也就是要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
”在引论中,密尔有一个生动的比方:“在一个群体当中,为着保障较弱成员免遭无数鸷鹰的戕贼,就需要一个比余员都强的贼禽受任去压服它们。
但这个鹰王之喜戕其群并不亚于那些较次的贪物,于是这个群体又不免经常处于须要防御鹰王爪牙的状态。
因此,爱国者的目标就在于,对于统治者所施用于群体的权力要划定一些他所应当受到的限制;而这个限制就是他们所谓自由。
”我认为,这就是公民在国家中的自由,即政府统治下人们的政治自由,自由是一个抽象的含义,我们很难用几句话或者几个字就把它的全部内涵与外延概括出来,因此只能用一种现象来表述,密尔将自由分成“自然的自由”与“规则性自由”,所谓“自然的自由”或者也可以称为“最原始的自由”,这种自由i普遍存在于原始社会中,以强力为后盾,充满血腥与残暴的自由。
这种自由在整个社会中不是平等的享有的,由强力的大小决定,只要你拥有绝对的强力,凌驾于其它强力之上,你将拥有绝对的自由。
而所谓的“规则性自由”也可以称为“制度下的自由”这里的“规则”包括了“法律、道德”等等,人们的自由首先就是必须符合规则,是一种法不禁止即自由的思想,同时这种自由在整个社会中应该是平等享有的,并且相互不能侵犯的。
《论自由》读书笔记
![《论自由》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8f3d65b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7d.png)
《论自由》读书笔记自由,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也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的《论自由》,以其深刻的洞察和犀利的论述,为我们揭示了自由的真谛和价值。
在书中,密尔开篇就指出,他所探讨的自由并非是“意志自由”,而是“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即“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
这一界定清晰地将讨论的范畴框定在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之中。
密尔认为,个人的自由应当在不妨害他人的前提下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他强调,人类之所以有理有权可以个别地或者集体地对其中任何分子的行动自由进行干涉,唯一的目的只是自我防卫。
这意味着,只要一个人的行为没有对他人造成损害,社会就不应该加以干涉。
这种观点对于我们理解自由的边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各种对个人自由的不当干涉,比如过度的道德审判、家长式的管理等等。
密尔的理论提醒我们,这些干涉往往是缺乏正当性的。
密尔进一步指出,自由的重要价值在于它能够促进个人的发展和进步。
他认为,人类在社会中应当有自由去尝试不同的生活方式、追求不同的目标,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个人的才能和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如果社会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过多的限制和规范,人们就会变得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精神,社会的进步也将因此受到阻碍。
这种对于自由与个人发展关系的论述,让我深刻认识到自由对于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
一个自由的社会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从而带来科技的进步、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
同时,密尔也强调了言论自由的重要性。
他认为,言论自由是探索真理的必要条件。
在一个开放的言论环境中,各种观点和意见能够相互碰撞、交流和辩论,真理也将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显现。
如果对言论进行过度的限制和打压,错误的观念就无法得到纠正,真理也难以被发现。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保持开放的心态去倾听和思考,而不是轻易地对他人的言论进行否定和批判。
然而,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忽视自由所带来的责任。
《论自由》读书笔记
![《论自由》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0778d2bf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ed.png)
《论自由》读书笔记《<论自由>读书笔记》最近读了约翰·穆勒的《论自由》,这本书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也让我对“自由”这个词有了更深的思考。
穆勒在书中强调了个人自由的重要性,他认为只要不伤害他人,个人就应该拥有充分的自由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和兴趣。
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这件小事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却让我对自由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郊外游玩。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蓝天白云,微风拂面,让人心情格外舒畅。
我们来到了一片开阔的草地,草地的边缘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溪水潺潺流淌,仿佛在诉说着大自然的美妙。
我们决定在这里安营扎寨,好好享受这难得的悠闲时光。
大家纷纷拿出准备好的食物和饮料,开始一边聊天一边享用。
就在这时,我注意到了一个小男孩。
他看起来也就七八岁的样子,穿着一身有些旧但很干净的衣服,头发有点乱蓬蓬的。
他手里拿着一个风筝,眼神中充满了渴望和期待。
他在草地上奔跑着,试图让风筝飞起来,可是风筝总是不听使唤,一次次地掉在地上。
他的脸上露出了沮丧的神情,我能感觉到他内心的失落。
就在这时,他的妈妈走了过来。
妈妈看起来很着急,不停地说着:“别跑了,小心摔倒!别弄那个风筝了,弄脏了衣服怎么办!”小男孩的眼神瞬间黯淡了下来,他停下了脚步,手里紧紧地握着风筝,不再尝试放飞它。
我看着这一幕,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这个小男孩,他只是想自由自在地奔跑,想让自己的风筝飞上蓝天,可他妈妈的那些话就像一道道枷锁,束缚住了他的自由。
这让我想到,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呢?有时候,我们的梦想和追求,被别人以各种理由和借口所限制。
也许是父母担心我们会受伤,也许是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认为某些事情不应该做,我们就被迫放弃了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
就像那个小男孩,他原本可以在草地上尽情地奔跑,享受风在耳边呼啸的感觉,可以不断尝试让风筝飞得更高更远。
但因为妈妈的干涉,他失去了那一刻的自由。
《论自由》读书笔记(精选6篇)
![《论自由》读书笔记(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da46494c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75.png)
《论自由》读书笔记(精选6篇)《论自由》读书笔记(精选6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最关键的读书笔记不能忘了哦。
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自由》读书笔记(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论自由》读书笔记1《论自由》论的自由主要可分为三个,第一,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第二,论个性自由;第三,论社会对个人自由的限制。
首先谈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
它包括一切人们对事物的意见看法进行表达的自由。
在密尔眼中,不受限制的思想自由对个人和社会意义深远,思想自由能发展人的个性,并最终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相反,如果用一种外在的标准或通过权威的力量去限制或压制人们的各种意见,将会妨碍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书中有言“迫使一个意见不能发表的特殊罪恶乃在它是对整个人类的掠夺,对后代和对现存的一代都是一样,对不同意于那个意见的人比对抱持那个意见的人甚至更甚。
假如那意见是对的,那么他们是被剥夺了以错误换真理的机会;假如那意见是错的,那么他们是失掉了一个差不多同样大的利益,那就是从真理与错误冲突中产生出来的对于真理的更加清楚的认识和更加生动的印象。
”也就是说,在密尔看来,即便一个错误意见全部错误,正确的意见包含了全部真理,那么,不允许人们讨论和提出挑战,就意味着持有真理的人们实际上会不再思考以至于成为一种偏见,也就不会对这个道理的理性依据有领会和认知。
而作为正确的真理,由于这样也会出现逐渐丧失其真理地位的危险,也阻挡了这个真理实际上的效力。
因此,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永远不窒闭他人的意见和思想,不干涉他们的思想和讨论,而且要欢迎任何形式的讨论,才能让社会整体更加接近真理。
人们拥有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后,因为思想的不同,个性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于是便谈到了个性自由的问题。
密尔调发展个性是个人独立、个人解放的根本要求:“凡是听凭世界或者他自己所属的一部分世界代替自己选定生活方案的人,除需要一个人猿般的模仿力外便不需要任何其他能力。
《论自由》读书笔记
![《论自由》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0be7ab6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70.png)
《论自由》读书笔记自由,这是一个贯穿人类历史长河、引发无数思考与争论的话题。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论自由》一书,更是将对自由的探讨推向了一个新的深度和广度。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自己的思考。
穆勒在书中开篇就指出,他所探讨的自由是“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也就是要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
他认为,自由是人类进步和幸福的重要基石,而保障个人自由是社会的首要责任。
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观点是,穆勒强调了思想和言论自由的重要性。
他认为,任何试图压制不同意见和观点的行为都是对人类智慧和真理探索的阻碍。
人们应该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想法,哪怕这些想法在当下被认为是错误的。
因为正是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交流,我们才有可能更接近真理。
如果一味地压制异见,只会导致社会的僵化和思想的停滞。
这让我想到了历史上许多因思想禁锢而造成的悲剧,比如中世纪的欧洲,宗教权威对科学思想的打压,使得科学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而在现代社会,我们也时常能看到一些对不同声音的打压,这无疑是不利于社会进步的。
同时,穆勒还论述了个人在社会中的行动自由。
他认为,只要个人的行为没有对他人造成伤害,就不应受到社会的强制干涉。
这一观点在当时具有很大的突破性。
传统观念往往认为,社会有权利对个人的行为进行广泛的规范和约束。
但穆勒指出,过度的干涉会剥夺个人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压抑个性的发展。
比如,一个人选择自己的职业、生活方式、兴趣爱好等,只要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就应当被允许和尊重。
这让我反思我们当下的社会,有时候人们会因为社会的压力和传统的观念,而被迫放弃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去迎合他人的期待。
这种现象实际上是对个人自由的一种侵犯。
此外,穆勒对于个性自由的阐述也让我深受触动。
他认为,个性是人类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缺乏个性的社会是单调和无趣的。
社会应该鼓励个体展现出独特的个性和创造力,而不是追求千篇一律的标准化。
这让我想到了现代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我们的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过于强调标准化的考试和答案,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自由论读书笔记
![自由论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f35967df111f18583d05ad3.png)
消极的自由:出于自我安全的需要积极的自由:自我的主宰者的需要。
在现实生活中,人同时具有这两种需要,即需要这两种自由:消极的和积极的。
消极自由的保护问题:1.霍布斯—私人领域的确立,规定了每个个体专属于自己的私人领域;2.洛克——基本权利的明确。
(以权利制权力)问题的关键在于私人空间式如何确立的?基本权利的明确,使私人领域的边界变得充盈,并有了判断私人权利是否被侵犯的边界,突出了财产权的重要性(甚至超过生命权)。
洛克认为需要法制的出现。
3.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分权制衡(以权力制权力)。
处于一种被动防御的状态,如果分开的权力受不到外界的监督,就可能出现权力勾结的情形。
权力导致腐败,不受约束的权力就是肆无忌惮的权力。
4.法治与民主:民主与法治的关系问题。
5.(民主)教育:通过教育才有可能实现前面的这些过程,但是现在的教育是由国家来实施的,而这与国家权力本身的局限性就出现了矛盾。
消极自由的保护问题的最终落脚点是民主教育,而民主教育的实现则依靠于国家权力的有效实现。
对国家的态度是一种警惕的、防护的态度。
积极自由:包含以下几个因素:1.能力(来自于国家给个人提供的必要的支撑);2.道德(有赖于每一个个体的道德的完善,要仰仗于国家、社会、社区等各方面);3.平等(一要靠国家对富人征税;二要靠国家对穷人的资助)。
对国家的态度是开放的态度。
两种自由对国家的诉求是完全不一样的。
且态度也是不一样的。
韦伯:对古典自由主义的自由是一种嘲讽的态度。
财产的共有占据一个基本的内容,自由必须要靠经济和社会的支撑。
诺奇克:希望自己做主和希望自己不被干预。
我自己成为我自己的主人。
社会范围中理性的人对非理性的人的操控和引导。
在道德制高点上进行引导,使非理性的人失去自己的思想。
要保护人们的消极自由,并在这个基础之上促进人们积极自由的实现。
《自由论》读后感
![《自由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2d0427e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e3.png)
《自由论》读后感自由,作为一个广泛而抽象的概念,在《自由论》一书中得到了深入的探讨和阐述。
阅读完这本书后,我被作者对自由的思考所触动,同时也对他对不同类型自由的区分和对自由的限制所提出的观点产生了深思。
在《自由论》中,作者通过精彩的论述,将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加以区分,并指出个人自由对于一个人的内心和心灵自由至关重要。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将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混为一谈,但是作者通过各种案例和理论论证,指出个人自由是一个人得以自我实现的基础。
我深以为然。
当代社会,尤其是在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个人自由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限制。
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随时可能被泄漏,并被商业机构和政府机构滥用。
这种情况下,个人自由如何得到保障,如何实现自由的自我表达和实现,成为一个亟需面对的问题。
《自由论》中对个人自由的探讨,让我深感思考。
此外,《自由论》还着重探讨了政治自由,即公民对政府和社会的自由表达和参与。
作者指出,政治自由是一个健康社会和公正政府的基石,政府的权力应当受到限制,而公民有权利参与政府事务并对政府的决策进行监督。
政治自由的实现,需要一个公民意识的培养和社会制度的完善。
在我国,我们正在向着政治自由的方向努力。
虽然我们的社会制度还存在不足,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社会公共事务,开始关注自己的政治权利。
透过《自由论》对政治自由的阐述,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政治自由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并深感自身的责任和义务。
总结而言,通过阅读《自由论》,我对自由的理解得到了深化,并对自由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对于一个健康的社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都至关重要。
同时,我也认识到自由并不是无限制的,自由的实现需要建立在法治和良好的制度基础之上。
作为每个公民,我们有责任为自由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完《自由论》,我决心更加珍视自由,努力争取个人和政治自由的实现,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相信,只有在自由的基础上,个人和社会才能真正实现繁荣和进步。
《论自由》读书笔记
![《论自由》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af4977e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52.png)
《论自由》读书笔记《<论自由>读书笔记》读了约翰·穆勒的《论自由》,感觉自己的思维像是被放进了一个全新的搅拌机里,各种想法和感悟在里面翻腾跳跃。
书里有很多观点让我深思,也让我对“自由”这个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比如说,穆勒强调个人自由的重要性,认为只要不伤害他人,个人就应该拥有最大限度的自由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和兴趣。
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社区的绘画活动。
活动的主题是“梦想家园”,大家可以自由发挥,画出自己心中理想的家的样子。
这本来是个特别让人兴奋的事儿,对吧?我旁边坐了个小姑娘,看起来也就七八岁。
她一开始画得特别起劲儿,用彩色铅笔勾勒出了一个大大的房子,房子周围还有花园和秋千。
可就在她画得正开心的时候,她妈妈过来了。
妈妈看了一眼画,就开始指指点点:“哎呀,你这房子颜色不对,应该用更鲜艳的。
还有这花园,怎么能这么画呢?”小姑娘原本亮晶晶的眼睛一下子暗淡了下来,她犹豫着放下了手中的笔,按照妈妈说的改了起来。
我在旁边看着,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这不就是对自由的一种侵犯吗?小姑娘原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心中的梦想家园,可妈妈的那些“应该”和“不应该”,就像一道道枷锁,束缚住了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再想想我们的生活,这样的情况是不是随处可见?在学校里,老师可能会规定我们必须用某种方法解题,哪怕我们有自己独特的思路;在工作中,上司可能会要求我们按照他们的方式做事,而不考虑我们的想法。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限制,其实都是在一点点侵蚀我们的自由。
穆勒在书中还提到,社会不能以多数人的意见来压制少数人的自由。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小区关于是否要安装健身器材的讨论。
大部分居民都觉得应该安装,因为这样方便大家锻炼。
但有一小部分居民担心安装健身器材会占用公共绿地,影响小区的美观和安静。
最后经过激烈的讨论和协商,还是决定安装,但选择了一个相对不那么影响环境的位置。
这件事让我明白,自由不是某一方的绝对胜利,而是在相互尊重和妥协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论自由读书笔记(通用6篇)
![论自由读书笔记(通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59cfd541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5c.png)
论自由读书笔记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自由读书笔记(通用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自由读书笔记1《论自由》成书于1859年,100多年后再读此书,仍然觉得很有启发,很多观点用在当下也毫不落伍。
如果说,真存在所谓符合社会规律性的言论,那《论自由》中的某些观点应该也可以归入这类言论。
一、第一章内容简单梳理第一章厘清了本书所讨论的自由的范围。
对于自由的讨论,历来是哲学界、政治学界、法学界的热门论题,经久不衰。
本章开始就提到,这篇论文不是所谓意志自由,这里所要讨论的是所谓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也就是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权力的性质和限度。
在这个前提下,作者又开始讨论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的自由。
历史上的自由,是对统治者暴虐统治的防御。
这时候,爱国者的目标就在于给统治者运用权力划定一定的限制,而这个限制就是他们所谓的自由。
谋取这种自由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取得统治着对某些自由权利的承认。
另一种是通过宪法。
但是现在(指作者的时代),“人民对于管治者之成为一种独立的权力而在利害上与他们自己相反对时,已不复认为是一种自然的必要。
”人们可以选出自己的代表对国家进行治理,并且可以随时撤换,意义已经大于对统治者权利的限制,“统治着应当与人民合一起来,统治者的利害和意志应当就是国族的利害和意志。
统治者的权力,就是国族自己的权力。
以此,有人认为“人民无须限制自己施用于自己的权力”,作者对此做了反驳,实际情况是,“人民会要压迫其自己数目中的一部分;而此种妄用权力之需加防止正不亚于任何他种。
”“要限制政府施用于个人权力这一点也仍然丝毫不失其重要性。
”作者又进一步指出,“当社会作为集体而凌驾于构成他的个别个人时,它的肆虐手段并不限于通过其政治机构而做出的措施。
”仅防御官府是不够的,还要防御得势力舆论和得势感想的暴虐。
集体意见对于个人独立的合法干涉,界限在哪里?他首先肯定了舆论的作用,即“很多不宜由法律来起作用的事情,还要由舆论来办。
2023年论自由经典段落读书笔记大全16篇
![2023年论自由经典段落读书笔记大全16篇](https://img.taocdn.com/s3/m/2f54acdf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97.png)
2023年论自由经典段落读书笔记(大全16篇)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就是取得成功的第一步。
励志不仅仅是追求成功,更是追求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如果你正在写一篇励志总结,以下这些范文或许能够给你一些灵感。
论自由经典段落读书笔记篇一在的《逃避自由》一书中,他对自由和孤独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人类最初是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
孩子与母体之间有一种特殊的联系,这种联系虽然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自由,但由于孩子在这个社会中有一个固定的位置,这使得他们感到安全和归属,从而不会感到孤独。
然而,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开始逐渐形成个体意识,并渴望获得更多的自由和独立。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渴望自由,追求个人表达的权利。
这种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制度的不断变革。
随着人类个体化的发展,人们的个人能力和自我意识得到了提升,但与此同时,孤独感也在逐渐加深。
这是因为人们逐渐失去了世界对他们的保护,不得不独自面对各种危险和挑战。
在人们获得所谓的“自由”后,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和焦虑,意识到了自己的无能为力。
当无法忍受这种孤独时,人们便产生了一种逃避机制,即对自由的逃避。
从的描述来看,中世纪上层社会对中层阶级和下层人的统治与压迫,以及中层阶级和下层人对上层社会的服从,宗教对人们思想的统治,都是源于这种对自由的逃避。
在对逃避机制的解释中,他提到了权威主义、破坏欲和机械趋同,并对施虐狂与破坏欲进行了比较。
一、人因个体意识的苏醒而追求自由在《逃避自由》一书中,弗洛姆提到了r.休斯的《牙买加的劲风》一书,里面描述了以为个体性意识的突然苏醒。
当这个10岁的意识到了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时,她“开始严肃地思考它的含义”。
当个体意识苏醒时,他开始渴望自由与独立,渴望展示他的个性,他不愿被已有的社会制度束缚住。
当大多数人都在为了自由而行动,冲破障碍,比如推翻束缚人类的封建制度时,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人与世界分离开来,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人终于拥有了朝思暮想的自由。
论自由读书笔记
![论自由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02960249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e5.png)
论自由读书笔记自由,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它贯穿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也是众多思想家、哲学家不断探讨和思索的核心概念。
在阅读了关于自由的相关著作后,我对自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在诸多关于自由的论述中,约翰·密尔的《论自由》无疑具有重要的地位。
密尔在书中指出,个人的自由应该在不伤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他强调了思想言论自由的重要性,认为压制不同的声音和观点是对人类智慧和进步的阻碍。
人们应该有权利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哪怕这些想法在当时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
因为只有在思想的自由交流和碰撞中,真理才有可能被发现和完善。
同时,密尔也探讨了个人行为自由的边界。
他认为,只要个人的行为没有对他人造成直接的伤害,社会就不应该过度干涉。
例如,一个人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职业、兴趣爱好等,只要这些选择没有侵犯他人的权利,就应该得到尊重。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个人可以为所欲为。
当个人的行为可能对他人产生潜在的危害时,比如酒驾、在公共场所吸烟等,社会就有权利进行约束和规范。
另一位思想家以赛亚·伯林提出了“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概念。
消极自由强调的是个人不受外部力量干涉的领域,即“免于……的自由”。
比如,一个人不被强迫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这就是消极自由的体现。
而积极自由则更侧重于个人能够自主地控制和实现自己的目标,即“去做……的自由”。
比如,一个人有追求自己理想职业、实现自我价值的自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由的实现并非一帆风顺。
社会的种种规则、传统的观念、权力的运作等,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个人的自由。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女性的职业选择和个人发展可能会受到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在一些政治体制下,民众的言论和集会自由可能会受到限制。
这些现象都提醒我们,自由的争取和维护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和行动。
从个人层面来看,自由意味着能够自主地决定自己的生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论自由读书笔记
![论自由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00fb6cef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31.png)
论自由读书笔记自由,这是一个贯穿人类历史、哲学、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概念。
它既让人向往,又充满了复杂性和争议性。
在阅读了相关著作后,我对自由有了更深的思考和理解。
在众多关于自由的论述中,约翰·斯图亚特·密尔的《论自由》无疑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密尔在书中强调,个人的自由应该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他指出,人类在社会中生活,不可避免地会相互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干涉他人的自由。
相反,只有当个人的行为对他人造成了明确的、直接的伤害时,社会才有权力进行干预。
密尔的观点让我反思了社会中常见的对个人自由的限制。
比如,一些传统观念和道德规范可能会束缚个人的选择和发展。
在某些情况下,这些规范并非基于理性和公正,而是出于习惯或者偏见。
然而,要判断一种干涉是否合理并非易事。
有时候,表面上看起来是个人自由的行为,可能会在长期或间接的层面上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过度追求个人的消费自由,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本让我深受启发的著作是以赛亚·伯林的《两种自由概念》。
伯林区分了“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
消极自由指的是免于干涉的自由,即个人在不受他人或外在力量强制的情况下,能够自主地进行选择和行动。
而积极自由则强调个人能够自主地控制和实现自己的目标,成为自己的主人。
这两种自由概念的区分让我意识到,我们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往往容易陷入混淆和误区。
有时候,我们过于强调消极自由,忽视了积极自由所需要的条件和能力的培养。
例如,一个人拥有选择职业的自由,但如果他缺乏必要的教育和技能,这种自由可能只是一种空洞的权利。
另一方面,有时候我们追求积极自由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对个人权利的过度干预,以实现某种所谓的“共同目标”或“理想状态”。
自由不仅仅是一个理论上的概念,它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体现。
在政治领域,民主制度被认为是保障公民自由的重要形式。
《自由论》读书笔记
![《自由论》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7fc772b6137ee06eef918e5.png)
自由是带着镣铐的舞蹈以赛亚·伯林是我喜欢的一个思想家,他是20世纪伟大的为自由辩护终生的哲人。
他的《自由论》、《自由及其背叛》、《启蒙的时代》等都是延续着相同的主题——如何维护得来不易的自由。
虽然是哲学书籍,但却没有古奥不可解、拖泥带水般的拖沓弊病。
阅读伯林的书,让你感受到的是他语言风格的清新流畅,以及他的思维的缜密及凌厉。
《自由论》是伯林最重要著作《自由四论》的修订与扩充版,在其基础上增加了《自由立于希望与恐惧》一篇,“论自由的其他作品”四篇,“传记性附录”三篇,《伯林及其批评者》一篇,以及一个资料翔实的“索引”。
在英国政治思想史上,本书被誉为继弥尔顿《论出版自由》、穆勒《论自由》以后第三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伯林因此成为二十世纪复兴古典自由主义价值的最重要思想家之一。
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1909年6月6日--1997年11月5日,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史家,二十世纪最著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之一。
出生于俄国拉脱维亚的里加(当时属于沙皇俄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20年随父母前往英国。
1928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文学和哲学,1932年获选全灵学院研究员,并在新学院任哲学讲师。
二战期间,先后在纽约、华盛顿和莫斯科担任外交职务。
1946年重回牛津教授哲学课程,并把研究方向转向思想史。
1957年成为牛津大学社会与政治理论教授,并获封爵士。
1966年至1975年担任牛津大学沃尔森学院院长。
在本书开始的部分里,伯林思考了信仰问题,反思了革命的逻辑。
当人们迷醉于狂热的革命理想的时候,其他目标与价值都被遗忘了,尽管人们承认其他价值是有意义的,但是在高尚的革命理想下,人们感应到的是一种宗教般的信仰。
“越来越多的人甚至准备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赢得这种安全感,让广大的生活领地受制于那些不管有意无意但系统地挤压活动疆界的人,这些人操纵人类,把人类训练成整体模式中的一个更易整合的部分——可以互换,几乎可以预制的部分。
自由论读后感
![自由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06ad799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fd.png)
自由论读后感首先,《自由论》引发了我对自由的思考。
孟德斯鸠认为人类天生而自由,应当享有自由行动和思考的权利。
而封建专制制度剥夺了人们的自由,限制了他们的行动和思想。
读书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自由的重要性。
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人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而如果在专制主义的统治下,个体的自由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社会的发展也将受到阻碍。
其次,孟德斯鸠对法律和司法制度的批评令我深思。
他认为法律应当是公正、平等的,而不应当成为统治者的工具。
然而在封建社会中,法律常常被用来维护贵族和王权的利益,对普通人民则不公正。
司法制度更是充满了腐败和专制的现象。
读书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公正法律和司法制度的重要性。
只有在公正和平等的法律面前,每个人才能享有平等的权益,得到公正的对待。
而如果司法制度腐败,法律不公正,社会就会陷入混乱,人们将失去对社会的信任。
再次,孟德斯鸠对宗教的思考让我深思。
他认为宗教是一种制度,是为了维持社会秩序而存在的。
他批判了宗教的偏执和迷信,主张宗教应该与政治分离。
读书过程中,我思考了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
宗教可以给人们带来信仰和安慰,但是也有可能导致教条主义、狭隘和仇恨。
宗教应该是人们自由选择的,而不应该成为政治力量的工具。
宗教与政治的分离可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最后,《自由论》让我思考了人与政府的关系。
孟德斯鸠认为政府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民的自由和权益,而不应该成为压迫人民的工具。
政府应该通过制定公正的法律和建立有效的制度来保证人民的自由。
但是在封建社会中,政府往往成为专制的代表,剥夺了人民的自由。
读书过程中,我思考了政府的责任和权利。
政府应该致力于人民的福利,而不是滥用权力压迫人民。
政府应该是人民的服务者,而不是人民的主宰。
只有政府与人民真正合作,才能建立一个公正、平等和自由的社会。
通过阅读《自由论》,我对自由、法律、宗教和政府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这本书启发了我对社会和人性的理解,让我意识到自由和公正的重要性。
《论自由》读书笔记
![《论自由》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fd5fec60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54.png)
《论自由》读书笔记《〈论自由〉读书笔记》最近读了约翰·穆勒的《论自由》,这可真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
不过,别担心,我可不是来给您拽那些高深莫测的理论和大道理的,咱就用大白话唠唠我从书里咂摸出来的那些滋味儿。
书里说,自由是个超级重要的东西。
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我在公园里的经历。
那是个阳光灿烂得让人想欢呼的日子,我溜达进了公园,准备好好享受一下这难得的闲暇时光。
公园里人不少,有遛娃的家长,有牵手散步的情侣,还有一群活力四射的大爷大妈在跳广场舞。
我找了个安静的角落坐下,准备放空一会儿。
就在这时,我注意到了一个小男孩。
这小男孩估摸也就七八岁的样子,穿着一身有点脏兮兮但充满活力的运动装。
他手里拿着个风筝,眼睛里满是兴奋和期待。
他的妈妈在旁边,一脸紧张地叮嘱着:“小心点,别跑太快,别摔着!”小男孩满口答应着,可那迫不及待的脚步却一点儿也没慢下来。
他在一片开阔的草地上开始奔跑,试图让风筝飞起来。
一开始,风筝总是不听话,刚飞起来一点儿就一头栽下来。
小男孩不气馁,一次又一次地尝试。
他的小脸跑得红扑扑的,额头上满是汗珠,可那股子认真劲儿真是让人佩服。
终于,风筝飞起来了!小男孩高兴得又蹦又跳,大声喊着:“妈妈,快看,飞起来啦!”他妈妈在一旁,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可没一会儿,麻烦来了。
小男孩跑得越来越远,他妈妈着急了,大声喊着:“回来,别跑太远!”小男孩像是没听见,依然沉浸在风筝高飞的喜悦中。
他妈妈急了,跑过去一把拉住他,说:“跟你说了别跑远,这多危险!”小男孩的脸上瞬间没了笑容,他嘟囔着:“我就是想让风筝飞得更高。
”看到这一幕,我心里就琢磨开了。
这小男孩想要自由地奔跑,去探索,去尝试让风筝飞得更高,这有错吗?他妈妈担心他的安全,想要限制他的活动范围,这又有错吗?好像都没错,可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呢?这不就跟《论自由》里说的有点像嘛。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自由,渴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去体验,去成长。
但同时,社会、家庭或者其他的什么因素,总会给我们设定一些边界,一些限制。
自由论读后感
![自由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a154643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09.png)
自由论读后感自由是一种珍贵的权利,也是一种深刻的体验。
《自由论》这本书,给了我对自由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作者米尔顿在书中阐述了自由的重要性,以及自由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自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视自由这一宝贵的权利。
首先,米尔顿在书中提到了自由的重要性。
他认为,自由是人类的天赋权利,每个人都应该享有自由。
没有自由,就没有真正的人生。
自由让人们能够追求自己的理想,发挥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梦想。
没有自由,人们就会感到束缚和压抑,无法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和价值。
因此,自由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每个人都应该争取和捍卫的权利。
其次,米尔顿还讨论了自由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他认为,自由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进取心,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自由的环境下,人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推动社会的发展。
同时,自由也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自由不仅对个人有益,也对整个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阅读《自由论》,我对自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意识到自由是一种珍贵的权利,是每个人都应该争取和捍卫的权利。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由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它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进取心,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我更加珍视自由这一宝贵的权利,也更加愿意为自由而努力。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更加努力地争取和捍卫自由,让自己能够在自由的环境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梦想。
同时,我也将更加关注社会的自由环境,希望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相信,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下,人们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自己的理想,社会才能够真正地实现繁荣与进步。
总之,《自由论》这本书给了我对自由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意识到自由是一种珍贵的权利,是每个人都应该争取和捍卫的权利。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由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它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进取心,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论自由》读书笔记
![《论自由》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0791c7f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a2.png)
《论自由》读书笔记自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
读了作者姓名的《论自由》一书,让我对自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书中开篇就指出,自由是指在社会中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不受他人的强制和干涉。
然而,这种自由并非是无限制的绝对自由,而是在一定的规则和约束下的相对自由。
作者通过深入的分析和论证,阐述了自由的本质、范围以及其与社会秩序、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
自由对于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它赋予了个人自主选择的权利,让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才能和价值观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在自由的环境中,个人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例如,在一个鼓励自由思考和表达的社会中,科学家能够大胆地探索未知领域,艺术家能够创作出独特而有价值的作品,企业家能够勇于尝试新的商业模式。
正是这种自由激发了人类的智慧和潜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自由也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必要条件。
当一个人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职业、生活方式和伴侣时,他才能够真正地按照自己的内心去生活,从而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相反,如果个人的自由受到限制,被迫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那么他很难实现自我价值,也难以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然而,自由并非孤立存在,它与社会秩序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平衡。
社会秩序是保障自由的前提,如果没有一定的秩序和规则,自由将无从谈起。
比如,在一个没有法律和道德约束的社会中,强者可能会肆意侵犯弱者的权利,个人的自由将无法得到保障。
因此,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平,一定的约束和规范是必要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以社会秩序为借口过度限制个人自由。
作者强调,政府和社会在制定规则和政策时,应当谨慎权衡自由与秩序的关系,避免对个人自由造成不必要的侵犯。
例如,一些过度的监管和审查制度可能会限制言论自由和思想交流,从而阻碍社会的进步。
书中还探讨了自由与权力的关系。
权力往往容易侵犯自由,当权力过于集中而缺乏有效的监督时,个人的自由就可能受到威胁。
自由论读后感
![自由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ef78d9b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8f.png)
自由论读后感《自由论》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犀利的观点和严谨的逻辑,深受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在阅读完《自由论》后,我深受启发,对自由、平等和民主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首先,孟德斯鸠在《自由论》中对自由的论述令我印象深刻。
他认为自由是人类最基本的权利,没有自由就没有人的尊严。
他反对专制主义和封建主义,主张人民应该享有言论、出版、信仰和集会的自由。
这种自由不仅是政治上的,更是思想上的,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基石。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珍视自由,努力捍卫自由,让每个人都能够享有自由的权利。
其次,孟德斯鸠对平等的论述也让我深思。
他认为人人生而平等,应该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分贵贱。
这种平等不仅是法律上的平等,更是社会上的平等。
他反对贵族特权和阶级压迫,主张消除社会不平等,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努力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让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最后,孟德斯鸠对民主的论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民主是最好的政治制度,因为它能够让人民参与政治,保障人民的权利,防止权力的滥用。
他反对专制主义和独裁主义,主张建立民主的政治制度。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努力促进民主,让人民能够参与政治,让政府能够真正为人民谋福利。
总之,《自由论》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力量的伟大著作,它对自由、平等和民主的论述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更具有现实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自由论》的精神,努力捍卫自由、促进平等、推动民主,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公正、和谐和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学专题》结课作业——读《自由论》有感学院政法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研究生2010级学号 2010102041学生张莉读《自由论》有感通过《政治学专题》课程的介绍,我拜读了以赛亚·伯林这位20世纪伟大的为自由辩护终生的哲人的著作《自由论》,作为英国政治哲学家和思想史家,伯林思想在当代英国哲学界可谓独树一帜,伯林的《自由论》是对当代西方政治和法律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政治理论著作,可谓是一篇真正的“自由主义宣言”。
以下我将浅谈我读这本书的所感所想。
《自由论》是伯林最重要著作《自由四论》的修订与扩充版,在其基础上增加了《自由立于希望与恐惧》一篇,“论自由的其他作品”四篇,“传记性附录”三篇,《伯林及其批评者》一篇,以及一个资料详实的“索引”。
在英国政治思想史上,本书被誉为继弥尔顿《论出版自由》、穆勒《论自由》以后第三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伯林因此成为二十世纪复兴古典自由主义价值的最重要思想家之一。
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1909年6月6日——1997年11月5日),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史家,二十世纪最著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之一。
出生于俄国拉脱维亚的里加(当时属于沙皇俄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20年随父母前往英国。
1928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文学和哲学,1932年获选全灵学院研究员,并在新学院任哲学讲师。
二战期间,先后在纽约、华盛顿和莫斯科担任外交职务。
1946年重回牛津教授哲学课程,并把研究方向转向思想史。
1957年成为牛津大学社会与政治理论教授,并获封爵士。
1966年至1975年担任牛津大学沃尔森学院院长。
主要著作有《卡尔·马克思》(1929)、《概念与范畴》(1958)、《自由四论》(1969)、《维柯与赫尔德》(1976)、《俄国思想家》(1978)、《反潮流》(1979)、《个人印象》(1980)、《扭曲的人性之材》(1990)、《现实感》(1997)等。
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价值多元论和自由二分。
柏林著名的价值多元论这样写到:“越来越多的人甚至准备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赢得这种安全感,让广大的生活领地受制于那些不管有意无意但系统地挤压活动疆界的人,这些人操纵人类,把人类训练成整体模式中的一个更易整合的部分——可以互换,几乎可以预制的部分。
”“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并不是更多的信仰,更强有力的领导或更科学的组织。
它需要的是与之相反的东西——少一些弥赛亚式的热诚,多一些开明的怀疑主义,多一些对特异性的宽容,在可预见的将来多一些达到目标的办法,为那些其趣味与信念在多数人中很难找到共鸣的个体或少数人实现他们的目的多留一些空间”。
价值多元论也是这本书的核心纲领,即柏林本人的这种信念:人所追求的价值不仅是多元的,而且有时是互不相容的,这不仅适用于整个文化即价值体系的层面,而且适用于某一特殊文化或个体的价值。
各种一元论宗教与政治意识形态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声称得救的道路只有一条,正确的生活方式只有一个,真正的价值结构只有一个。
正是这种主张,当得到狂热的表达时,导致原教旨主义、迫害与不宽容,多元主义要预防的就是这种危险。
它是自由主义与宽容之源:不仅仅是那种等待错误被改正的不稳定的宽容,而且是那种深刻的、持久的宽容,这种宽容接受并欢迎那些与我们自己所奉行的生活见解根本不同的见解。
伯林的价值多元论,是针对长期统治西方思想传统的价值一元论提出来的。
柏林认为,基本的人类价值是多元的,诸如自由和平等,它们既不能按照一种绝对的等级加以排序,也不能被转换成一种具有共同特性的单元。
对于人类来说,追求一种唯一的、最后的、普遍的结果,无异于是追逐海市蜃楼。
有许许多多的理想值得追求,而且其中有些理想是互不相容的。
从经验的角度出发,可以很容易得出理想是多元化的结论。
人是自己的人,是为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生命活着,有权利去追求自己坚持与钟爱的任何理想,这是人基本的权利。
任何人没有任何理由把其他人的自由和幸福扛在自己的肩上,任何人都不能代替他人做出选择。
对于伯林来说,历史上各种各样的宗教迫害、纳粹政治以及苏联在斯大林统治下的极权主义正是绝对主义价值观的结果。
在伯林看来,不同价值的不可比性和矛盾性,决定了人们必须时刻面临着选择,并且必须去选择。
没有一个固定的真理供人们来依据,这样的选择完全是一种意志活动,意愿是唯一的标准。
他把选择能力和对生活方式的自我选择视为人类存在的构成要素,看作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基本特征。
正是基于这种选择活动,人们的行为和性质中才产生了不确定因素,人类也因此为自己创造了多样的本性,这就决定了人在本质上是自我改变的和永未完成的。
而本书的主题——自由,则是伯林最为人所知的思想贡献,即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
作者用大篇幅阐述了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区别与联系,之所以要区别出这两种自由,是因为它们都是西方思想中的要素,尽管它们是对不同问题所做出的不同解答,但人们却常常把它们二者相混淆,而其中任何一种自由被滥用都会引起恶劣的后果。
伯林将freedom或者liberty(在同一个意义上使用这两个词)的政治含义理解为两种自由,第一个是“消极自由”,它回答的问题是“主体(一个人或人的群体)被允许或必须被允许不受别人干涉地做他有能力做的事,成为他愿意成为的人的那个领域是什么?”;第二是“积极自由”,它回答这个问题:“什么东西或什么人,是决定某人做这个成为这样而不是做那个,成为那样的那种控制或干涉的根源?”。
消极自由的观念是,没有人或人的群体干涉我的活动,则我是自由的。
在这个意义上,政治自由就是一个人能够不被别人阻碍地行动的领域。
自由意味着不被别人干涉,不受干涉的领域越大,我的自由也就越广。
一些思想家,特别是英国的自由主义者洛克,法国的自由主义者贡斯当、托克维尔,认为应该存在最低限度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个人自由的领域,因为如果这个领域被践踏,个人将会发现自己处于一种甚至对他的自然能力的最低限度发展也嫌狭窄的空间中,而正是他的那些自然能力,使得他有可能追求或者领会各种各样人民视为善良、正确或神圣的目的,随之而来的是,必须划定私人生活的领域与公共权威的领域间的界限。
对那些不能使用自由的人,自由又是什么呢?没有运用自由的适当条件,自由的价值也就不存在了。
柏林认为,“自由一词的积极含义源于个人想成为他自己主人的愿望。
我希望我的生活与决定取决于我自己,而不是取决于随便哪种外在的强制力,我希望成为我自己的而不是他人的意志活动的工具。
我希望成为一个主体,而不是客体。
……最重要的是,我希望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思想、有意志、积极主动的人,是一个能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并用自己的观念和目的来解释这些选择的人。
只要我相信这一点是真实的,我就觉得自己是自由的,而如果我意识到这一点不是真实的,那么我就受到了奴役。
”希望被理性、有意识的目的的推动,而不是被外在的、影响我的原因推动,成为某人自己的主人的自由,与不受别人阻止地做出选择的自由,似乎是两个在逻辑上相距并不太远的概念,只是同一事物的消极和积极方面而已。
不过,历史地看,“积极”与“消极”自由的观念并不总是按照逻辑上可以论证的步骤发展,而是朝不同的方向发展,直至最终造成相互间的直接冲突。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消极自由是“免于什么的自由”,积极自由是“去做什么的自由”。
按照伯林的分析,这两种自由的区分对应于两个逻辑上相互区别的问题。
消极自由涉及的是机会,而积极自由涉及的是能力和资源。
伯林还认为,手段不构成对自由的限制,因为手段是与自由的运用有关,而不是与自由的拥有有关。
如一个人太穷或太无知而不能利用他得到的自由,那么并不能说他没有自由,就像门仍然对他开着,虽然他不能走出去一样。
不可否认,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是任何有尊严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
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都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是不可逃避的问题。
“一个社会为这两个问题所做的答案便可以决定这个社会的性质是自由的还是专制的,民主的还是暴政的,世俗的还是宗教的,私有的还是共有的等等。
这两个概念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道德上均被歪曲过,并向其反面发展。
”在对两种自由概念的分析中,伯林始终强调“消极自由”是更为真实的自由,“在我看来,‘多元主义’以及它所蕴涵的‘消极’自由,是比较真确的、比较合乎人性理想的主张,要比那些在大规模受控制的权威结构中,把寻求阶级、民族或全人类‘积极’自我表现作为理想的人士所持有的目标,更为真确、也更合乎人性。
”正如他所解释的那样,“自由”二字的任何诠释,不论多么特殊,都必定包含最低限度的“消极”自由,即一个人必须拥有一个不受人干涉的领域,而“积极”自由的概念,有时只不过是残酷暴政的华丽伪装而已。
以前我认为的自由即是我愿意做什么就去做什么,不受到外界的阻力。
读了柏林的自由论,看了相关的一些书籍,对自由的理解有了一个更深的体会,我的理解从反面来说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自由必须依赖于对另一些人的限制,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或许自由就是对自然物体的个人占有。
无疑我们应该引用伯林这一段充满激情的论述:“用迫害威胁一个人,让他服从一种他再也无法选择自己的目标的生活;关闭他面前的所有大门而只留下一扇门,不管所开启的那种景象多么高尚,或者不管那些作此安排的人的动机多么仁慈,都是对这条真理的犯罪:他是一个人,一个有他自己生活的存在者。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条件下,无论是柏林的价值多元论思想和消极自由、积极自由的二分法都在相当程度上规范了当代政治哲学此后数十年的理论格局。
但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再次看待时,一方面,价值多元论对自由与自由的价值的区分在警示人们牢记政治自由的最低限度内涵(所谓消极自由)的同时也制约了这一概念的健全和成长,另一方面,在构成大多数论证的分析基础的同时也限制了人们的理论视野和政治想象力。
我在想,到底怎样的力才算是对自由的阻碍?除了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会不会还有第三种自由的存在?好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再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