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村庄建设规划说明书完整
新农村规划说明书
会宁县太平店镇大山顶村建设规划说明书目录第一章规划背景 (2)第二章现状概况 (2)(一)现状自然、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二)本村社会经济发展思路 (2)(三)大山顶村与太平店镇发展联系 (2)第三章规划依据、指导思想、原则、范围及期限 (3)(一)规划依据 (3)(二)指导思想 (3)(三)规划原则 (3)(四)规划范围 (3)(五)规划期限 (4)第四章村域体系规划 (4)(一)村域空间布局结构 (4)(二)建设措施 (4)(三)基础设施规划 (5)(四)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5)(五)产业结构规划 (5)第五章村庄建设现状与规模预测 (6)(一)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6)(二)村庄性质 (6)(三)村庄人口规模预测 (6)(四)村庄用地规模预测 (7)第六章村庄规划布局 (7)(一)用地选择、发展方向及主要规划内容 (7)(二)村庄功能分区 (7)(三)村庄用地布局 (7)(四)绿化系统规划 (9)(五)村庄建筑景观及空间构成 ................................................................................................................... 9第七章村庄基础设施规划 (9)(一)道路工程规划 (9)(二)给水工程规划 (10)(三)排水工程规划 (10)(四)电力工程规划 (11)(五)电信工程规划 (11)(六)沼气工程规划 (11)(七)供热工程规划 (11)(八)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11)(九)防灾规划 (11)(十)竖向规划 (12)第八章近期建设规划 (12)(一)近期建设规划的目标和原则 (12)(二)近期建设内容 (13)第九章规划的实施 (13)(一)相应政策 (13)(二)保证措施 (13)附表 (14)会宁县太平店镇大山顶村建设规划说明书第一章规划背景(一)受会宁县建设局委托,我院承担了太平店镇大山顶村建设规划。
村庄建设规划说明书
村庄建设规划说明书(建议格式)第一章概述一、地理位置与区位评价二、历史沿革与文化遗存三、自然资源与保护利用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五、村庄建设现状与人居环境第二章总则一、规划目的与作用二、规划编制依据三、规划指导思想四、规划基本原则五、规划发展目标(一)农村经济与产业发展目标(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目标(三)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四)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要求[耕地、林地、河湖、环境……](五)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目标[人居环境建设、村容村貌治理(含四化四改)、乡村特色的营造、农村居住建筑水平……](六)村庄人口预测与建设用地控制六、村庄规划的期限七、村庄规划的约束行为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节农村经济发展一、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二、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第二节农村社会发展规划一、社会事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二、社会事业发展与设施布局第三节村域总体布局规划一、居民点布局规划[含农村所属各个自然村的分布与搬迁情况]二、各类用地布局[含空间组织结构、各类用地总布局、耕地林地保护]三、各项用地指标规划[含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等村域各类用地汇总表(标准格式)]第四节村庄空间管制规划[村域各类空间管制划分与管制措施等]第四章村庄建设布局规划第一节村庄建设现状一、现状建设特征二、现状建设问题分析第二节总体布局规划[远期规划]一、总体布局结构[功能组织]二、建设用地指标规划[指村庄内的各项建设用地分类与标准确定,用地结构调整,用地平衡表]三、公共设施规划[含各类公共建筑、村庄公共中心、公共活动广场、公共设施项目与规模规划]四、居住用地规划[居住片区划分、居住片区内设施配置、居住人口分布、宅基地布局、住宅建筑规划]五、园林绿地规划六、工业仓储设施规划七、道路设施规划八、其它用地规划第三节住宅建设一、住宅建设现状二、住宅建设标准与要求三、住宅建筑设计与造型[附住宅建筑选型与说明]。
四、旧住宅改造第四节乡村特色保护与建设[选择性内容]第五章村庄基础设施规划[远期规划]第一节道路与竖向规划[道路系统、停车场地、街区场地竖向规划]第二节给水排水规划[供水管网、排水沟渠等设施系统]第三节电力电信规划[电力、电信、广播、电视]第四节沼气能源设施规划[沼气池、储气柜、输配管理]第五节环卫环保规划一、环卫保洁、垃圾收集与处理二、环境保护的目标与措施第六节防灾减灾规划[抗震设防、防火设施、山洪与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村庄规划说明书范例
***乡**村庄规划说明书2007—2020**县**乡人民政府**县城乡规划管理局二OO七年十二月目录第一章现状概况一、区位条件。
二、土地利用**乡位于**县中心城区东部。
**村整体地势东部、北部高。
西部、南部低。
起伏不大,最低处与高处高差6m。
种植业主要以大田作物为主,畜牧业以生猪为主。
**村全村土地面积1284.28hm2,其中耕地782.63hm2,占土地总面积的。
%;林地101.53hm2,占土地总面积的。
%;居民点用地52.63hm2,占土地总面积的。
%;荒草地38.52hm2,占土地总面积的。
%;坑塘水面4.6hm2,占土地总面积的。
%;滩涂用地15.42hm2,占土地总面积的。
%;沼泽地5.02hm2,占土地总面积的。
%;未利用土地1.08hm2,全村总户数306户,总人口1006人。
(详见表1)表1 **村土地利用情况一览表单位:hm2,%三、道路交通**村对外交通主要是一条通向**乡道路,现状路面宽6m,长度为10km。
村内道路整体布局规整,但是道路围合成三角用地较多,不利于使用并且存在断头路,缺少环村路,局部地区道路需要打通,道路质量急待改善。
主干路路面质量良好,但仍是沙石路。
其余支路质量较差,需铺设沥青路面。
主干路红线宽8m,长度为1km,面积8000 m2,次干路红线宽6m,长度3km,面积18000 m2。
四、社会经济条件**村农业基础较好,大田作物面积11700亩,亩产300斤/亩,年总产值526.5万元/年,畜牧业生猪存栏数50头,年产值4万元/年。
近年第一产业总产值呈平稳发展趋势,从事农业生产人数占劳动力构成总人口的90.41%。
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近年来也呈上升趋势,但比例仍然很少,从业人员占劳动力构成总人口的 2.67%。
第三产业呈现逐年上涨趋势,主要以交通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服务业为主,从业人员占总人口60.92%。
2006年,人口劳动力合计636人。
(详见表2)表2 **村近几年人口劳动力构成情况一览表单位:人五、村庄现状建设情况1、人口规模2006年末**村(包括东岗屯)现状总人口为1006人,共306户,其中:**村现状总人口580人,共152户,东岗屯现状人口426人,共154户,**村农业人口总共996人,非农业人口总共1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3‰,人口机械增长率0.13%。
程家塬村建设规划说明书
目录第一部分、程家塬村村域体系规划说明- 1 -第一章、村域基本情况- 1 -第一节、村域自然条件和资源情况- 1 -第二节、社会经济条件- 1 -第二章、规划依据与规划原则- 2 -第一节、规划依据- 2 -第二节、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2 -第三节、规划目标与定位- 3 -第四节、规划期限- 3 -第三章、村域经济发展方向与目标- 4 -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分析- 4 -第二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4 -第四章、村庄布点规划- 6 -第一节、村域空间结构- 6 -第二节、村域分级和职能- 6 -第三节、村域空间布局结构- 7 -第四节、道路交通规划- 7 -第五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7 -第二部分、程家塬村村庄建设规划说明- 9 -第一章、村庄现状概况- 9 -第一节、村庄用地布局现状- 9 -第二节、村庄基础设施现状- 10 -第二章、村庄性质- 10 -第一节、规划区域性质- 10 -第二节、规划目标- 10 -第三章、总体布局结构- 11 -第一节、布局原则- 11 -第二节、总体用地布局- 11 -第四章、道路布局规划- 12 -第一节、道路交通规划- 12 -第二节、道路规划指标- 12 -第五章、市政设施规划- 12 -第一节、给水消防工程规划- 12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13 -第三节、电力工程规划- 14 -第四节、电讯工程规划- 14 -第五节、生态景观规划- 14 -第六章、环境保护与防灾规划- 15 -第一节、环境保护规划- 15 -第二节、防灾规划- 15 -第七章、实施规划的措施与建议- 15 -第一部分,程家院村庄体系规划的说明。
第一章:村庄基本信息。
第一节,村庄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一、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程家塬村位于会宁县土高山乡,土高山乡政府所在地。
后面有100个村子,南边是上沟村,西边是中庄村,东边是上沟村。
2.气候特征: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干燥,春季多风。
村庄总体规划的说明书(示范)
村庄总体规划的说明书(示范)前言一、规划背景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规划水平,建设各具特色的新型村庄,XX市委、市政府确定XX县下东乡的XX村为村庄整治示范村,成立了以XXX为联点领导的帮扶工作组。
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XX市规划局于2006年3月委托XX市规划设计院编制该村的村庄整建规划。
XX市规划设计院立即成立了该项目的规划设计小组,落实责任人。
先后数次与基层党建帮扶工作组、乡、村主要领导和广大农民进行了交流和走访,对现场进行查勘,并与当地规划、国土、水利、电力等相关部门取得联系,获得了较为详实的基础资料。
二、规划依据1、建设部《村镇规划标准》和《村镇规划编制办法》;2、《XX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整建规划工作导则(试行)》》;3、《XX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工作导则(试行);》4、《XX县县城总体规划》;5、XX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XX省建设厅、XX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全面小康示范村村庄规划建设的指导性意见》。
第一章基本情况一、现状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状况1、地理区位条件XX村位于XX县城西南郊,距县城中心城区1公里。
320省道和106国道分别从村西侧和北侧通过,规划中的衡炎高速公路南北向贯穿村域,交通区位条件优越。
2、自然及资源条件XX村地形地貌主要以丘陵为主,现状用地除部分山丘、水域和农居用地外,大部分为耕地(1502亩)和林地(1485亩)。
南部山丘中有小型山塘水库4座。
3、行政区划XX村辖16个村民小组,598户,总面积7444亩,其中耕地面积1502亩,约占土地总面积的20%。
2005年末总人口2225人。
4、社会经济状况XX村2005年工农业总产值82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为10万元,农业总产值为810万元,人均纯收入2503元。
近年来培植发展了粮食、牲猪、菜牛、草莓等支柱产业。
涌现了全国劳模、生猪养殖大户等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是县商品瘦肉型生猪的生产地和发源地。
某村建设规划说明书
说明书目录第一章规划总则一、前言二、规划编制依据三、规划指导思想四、规划原则五、规划目标与定位六、规划重点七、规划范围与期限第二章村庄现状概况一、概况二、村庄分布现状三、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章村庄建设规划一、规划概况二、村庄建设规划1、规划理念2、总体规划设计3、道路竖向规划4、给水排水规划5、电力电信规划6、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第四章规划实施建议第一章规划总则一、前言为适应戈坪村今后一个时期村庄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构筑戈坪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合理空间,使之成为经济繁荣、交通便捷、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村,抚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了戈坪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
规划启动于2009年3月,规划内容包括村庄位置现状图、规划总平面布置、道路竖向规划图、强弱电管网规划、给排水管网规划、住房选型平、立、剖面、住房选型效果。
二、规划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村镇规划编制办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4)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5)建设部《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镇规划部分)(6)《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7)《江西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8)《江西省村庄建设规划技术导则》(9)《宜黄县总体规划》(10)《宜黄县桃陂乡总体规划》三、规划指导思想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资源节约,建设特色鲜明、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规划原则(1)在村庄规划建设中,在强调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自始至终突出农民在规划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积极性,不搞大包大揽。
增加农民对村庄建设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
广泛征求农民的意愿,反映农民的要求,保护农民的利益。
村庄规划说明书
大冶市金山店镇土桥村见罗湾村庄建设规划说明书第一章:地区现状与特征分析(一)基本概况见罗湾位于村委会驻地南0.4公里处,属土桥村第3组。
(二)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1、产业现状土桥村见罗湾经济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
(三)村庄建设情况分析1、土地利用情况新农村建设范围26979平方米。
设施配套情况基础设施现状土桥村见罗湾内部道路多为水泥路。
无排水管沟。
现有一祠堂,面积约148平方米。
2、村庄建筑情况(1)农民住宅情况分析见罗湾一般采用砖硂结构,建筑层数多在1-2层,住宅建筑80%质量较好;但有部分建筑,主体结构有较明显的损坏,村内院落凌乱,外观陈旧。
3、现状存在问题(1)村庄内部道路狭窄。
路面状况:部分水泥路面,碎石路面狭窄并坑洼不平,亟需整治。
(2)村内的生活污水属自然排放的状态,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容易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对村庄的环境景观造成了破坏。
(3)住宅宅基地与村内道路间的关系不规则,因而房屋建设比较紊乱,道路不顺畅,同时在宅基地与道路之间出现了许多闲置用地,多被用作堆放垃圾或者堆放柴草、石砾,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村庄景观的破坏。
(四)规划范围规划范围即土桥村见罗湾建设用地所在部分。
第二章:总则(一)建设规划目标改善见罗湾的环境,使整治后的村容村貌整洁优美,硬化路面符合规划、厕所卫生符合要求,排水沟渠明暗有序,垃圾集中收集。
道路硬化:村内主要通道硬化率100%,并修建一些步行小道;路灯亮化:道路两旁及主要公共场所安装路灯;卫生洁化:垃圾及时清运,村内无卫生死角;无露天粪坑和简易厕所,有充足、清洁的供水;村貌美化:整顿村容村貌,拆除占道旧房,无私搭乱建建筑物和构筑物;搞好田边、河边、路边、住宅边的绿化,实现比较合理的村庄布局。
(二)规划主要内容建设规划要以村容村貌整治,道路整治,配套建设供水设施、排水沟渠及垃圾集中堆放点、村民活动场所、公共消防通道及设施等为主要内容进行整村整治。
第三章: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一)道路整治道路整治的重点为:道路系统梳理、路面硬化、完善照明设施、完善道路边沟、整治道路绿化。
村庄规划说明书范本
村庄规划说明书范本一、前言村庄是农村居民生活和生产的聚居点,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空间载体。
为了促进村庄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合理配置资源,特制定本村庄规划说明书。
二、村庄现状分析(一)地理位置村庄位于_____省_____市_____县_____镇,地处_____方位,距离县城_____公里,交通便利程度_____。
(二)人口与劳动力村庄现有人口_____人,户数_____户。
劳动力主要从事_____行业,外出务工人员占比_____。
(三)土地利用现状村庄总占地面积_____公顷,其中耕地面积_____公顷,林地面积_____公顷,建设用地面积_____公顷。
建设用地主要包括村民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生产设施用地等。
(四)基础设施现状1、道路交通:村庄内部道路主要为_____路面,宽度_____米,部分道路未硬化,通行条件较差。
2、给排水:供水主要依靠_____,排水方式为_____,污水处理设施缺乏。
3、电力通信:电力供应基本满足需求,通信网络覆盖较好,但部分地区信号较弱。
4、公共服务设施:村庄内有_____小学、_____卫生所等公共服务设施,但规模较小,设施简陋。
(五)产业发展现状村庄的主要产业为_____,但产业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六)村庄环境现状村庄环境卫生状况一般,垃圾收集处理设施不完善,部分河道存在污染现象,绿化覆盖率较低。
三、规划目标与原则(一)规划目标1、提升村庄的人居环境质量,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宜居村庄。
2、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布局产业,促进村庄经济发展。
3、保护和传承村庄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塑造特色村庄风貌。
(二)规划原则1、以人为本,尊重村民意愿,满足村民的生产生活需求。
2、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村庄的自然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合理规划布局。
3、生态优先,保护村庄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统筹兼顾,协调村庄建设与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关系。
某村庄建设规划说明书完整
. 1A县B镇B村村委会C村村庄建设规划说明书2013年3月. . . w d .目录一、规划背景与规划依据 (3)(一) 规划背景 (3)(二) 规划依据 (3)二、现状概述 (3)(一) 现状区位 (3)(二) 现状村庄概况 (3)(三) 规划区概况 (4)三、规划目标及规划原则 (5)(一) 规划目标 (5)(二) 规划原则 (5)四、人口与用地规模 (6)五、规划定位 (6)(一) 规划关注的重点 (6)(二) 规划定位 (6)六、功能结构 (6)七、道路与交通规划 (6)八、景观环境规划 (7)九、公共设施规划 (7)十、竖向工程规划 (7)(一) 现状分析 (7)(二) 参照规 (7)(三) 道路规划采用的技术标准 (7)(四) 规划原则及规划思路 (7)(五) 本次道路规划成果的主要技术指标 (8)十一、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8)(一) 给水工程规划 (8)(二) 排水工程规划 (8)(三) 供电工程规划 (9)(四) 弱电系统工程规划 (10)十二、建筑风貌引导 (10)(一) 建筑户型 (10)(二) 建筑风貌引导 (11)(三) 户型分布 (11)十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1)一、规划背景与规划依据(一)规划背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机制体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其“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5句话20个字的要求,不仅包含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包含了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综合概念。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它直接关系到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村经济持续繁荣,关系到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关系到全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全面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问题。
村庄整治、建设规划说明书
--------村庄整治、建设规划说明书前言我办(院)受(乡)镇人民政府的委托,对该(乡)镇-------村进行整治和建设规划。
规划工作从2006年月开始,我办人员多次到现场踏勘,收集相关资料,反复征求镇党委、镇政府、村委会和村民代表的意见,经过认真分析,论证,比较后形成了规划方案,并于2005年月提交由(乡)镇政府组织的规划评审专家小组审定。
我办(院)根据专家组的审定意见对规划方案进行了修改、完善,现提交《------------村庄整治、建设规划》正式成果。
第一章村庄地理位置与现状-------村位于该(乡)镇------部,东径-----°,北纬-------°。
东与-----镇------村、--------村------------相邻;南与------村接壤;西与--------毗邻;北---------村交界。
村域国土面积-------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亩。
------村现辖--个村民小组。
现有农户----户,-----人,其中男-----人,女-----人,-----个劳动力,年人均纯收入-------元。
一、地形地貌与气候特点:该村海拔高度位于--------米与------米之间,年平均气温-----度,无霜期-----天,年平均降雨量-------毫米,多集中于-------月份。
历史上最大降雨量-------毫米(------年),最小降雨量-------毫米(-------年),宜于农耕。
地形起伏大,山多田少,森林覆盖率达---%,旱田占总耕地的----%,坡度在----%至-----%,水土流失严重。
二、建制沿革(参考写法):群丰这块地盘原由郑家湾、庄家湾、狄家湾、石利家湾等自然村落组成。
上溯至清朝,属当阳中部地区,后因当阳区域缩小,成了当阳的东南部。
公元1800年前属安陆府总辖,后属襄阳道、荆宜道管辖。
其隶属于当阳县花票总。
民国时期(1911——1936年),隶属当阳县第三区(区址:河溶)花票联保乡。
村庄规划建房说明书范例
***县***镇**村建房说明书(2017—2020)编制单位:XXXXXXXXXXXXX编制时间:XXXX年XX月成果内容为示意,仅供参考说明书目录一、现状概况二、建设管控三、村民建房要求四、其他五、附则为有效指导﹡﹡村人居环境改善和规范房屋建设、整治,根据《**镇(乡)村镇布局规划》,特制定﹡﹡村建房说明书。
本规划期限自2017年-2020年。
【补充说明】:建议建房说明书指导本村三到五年的建房建设,规划年限不宜过长。
一、现状概况概述﹡﹡村区位、地形地貌、面积、人口(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民族、收入来源、收入水平、在**镇(乡)村镇布局规划中定位等。
【补充说明】:简单概述现状,整理资料。
二、建设管控在**村村域内,以下区域为禁止建设区:1、基本农田,双冲河两厢农田区,属于禁止建设区;2、村内公益林区,主要升米尖、曾家坊两个小组的森林区,属于禁止建设区;3、三九公路两厢8米、其他村道两厢3米区域;4、热水汤河风景名胜区核心保护区水打坑、梅子垅、小屋、秀才洞四个小组,属于禁止建设区;5、大水冲组黄冲坡存在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属于禁止建设区;6、白沙庙庙宇四周二十米属于禁止建设区。
7、双冲河两厢10米属于禁止建设区。
【补充说明】确定村域内禁止建设区:基本农田、公益林、生态红线、水源保护区、地质灾害区、道路两厢控制区、其他(自然保护区核心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禁止建设区、区域性基础设施预留用地等)。
三、村民建房要求1、需求调研**村建筑风格:**村现有建筑为侗族干栏式木楼,青灰色屋顶构造,整体以木色为主。
根据村内建房需求统计,村域升米尖组因地质灾害搬迁9户(其中6户将不在本村新建房屋),近三年新建房需求11户,其中原址新建7户,异地新建7户。
根据需求统计,至2020年原址重建户数为3户,分户新建2户,异地重建7户。
【补充说明】需求类型可以分为原址重建、分户新建、异地重建等。
在需求的统计上,必须要制定约束条件,比如分户新建的条件、异地重建选址的可行性等。
村庄规划 说明书
目录第一章总则 ............................................................................... - 1 -1.1规划背景 (1)1.2规划指导思想 (1)1.3规划原则 (2)1.4规划依据 (2)1.5规划期限和范围 (3)1.5.1规划期限........................................................................... - 3 -1.5.2规划范围........................................................................... - 3 - 1.6规划目标 (4)第二章概述 ................................................................................. - 4 -2.1地理位置 (4)2.2历史沿革 (4)2.3自然状况 (4)2.4社会经济概况 (5)2.5公共设施状况 (5)第三章村域规划.......................................................................... - 5 -3.1村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5)3.2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分析 (6)3.2.1发展优势........................................................................... - 6 -3.2.2制约因素......................................................................... - 6 -3.3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7)3.4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7)3.5村域空间布局规划 (8)3.6村域空间管制规划 (8)3.7基础设施规划 (9)第四章村庄建设规划 ................................................................ - 10 -4.1村庄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10)4.1.1村庄建设现状 ................................................................. - 10 -4.1.2村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10 - 4.2村庄建设规模 (10)4.3用地布局规划 (11)4.3.1规划原则......................................................................... - 11 -4.3.2规划结构......................................................................... - 11 -4.3.3主要用地布局规划.......................................................... - 12 - 4.4绿地规划 . (14)4.5防灾减灾规划 (14)4.5.1抗震规划......................................................................... - 14 -4.5.2防洪规划......................................................................... - 15 -4.5.3消防规划......................................................................... - 15 - 4.6环境保护规划.. (15)4.7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16)4.7.1给水工程规划 ................................................................. - 16 -4.7.2排水工程规划 ................................................................. - 17 -4.7.3供电工程规划 ................................................................. - 17 -4.7.4通讯工程规划 ................................................................. - 18 -4.7.5燃气工程规划 ................................................................. - 18 -4.7.6供热工程规划 ................................................................. - 18 - 4.8管线综合规划 .. (18)4.8.1 规划原则........................................................................ - 18 -4.8.2管线布置......................................................................... - 19 - 第五章村庄近期建设整治规划 ................................................. - 19 -5.1规划期限 (19)5.2规划重点 (19)5.3建设整治详细内容(见附表一) (20)第六章住宅单体与建筑节能设计 ............................................. - 20 -6.1住宅单体设计.. (20)6.2建筑节能设计 (20)第七章规划的实施对策与建议 ................................................. - 22 -附表一北风庄近期整治行动计划 ............................................. - 23 -附表二北风庄建设用地综合经济指标...................................... - 24 -第一章总则1.1规划背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荣的重大战略决策。
马楼村庄建设规划说明书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根据邹城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我镇把马楼村列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示范村,结合马楼村的实际,经过实地调研、与村“两委”座谈、征求部分村民代表意见,制订马楼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如下:第一章概述1·1概况马楼村现有村民320户,1200人,其中三峡移民6户,28人,耕地面积1200亩。
村集体拥有运煤码头6处,沿岚济路建有村开发区一处,内有汽车修配、电气加工、餐饮住宿等多个行业,建有大型加油站两座,个体工商户达200余户。
马楼村农田水利设施配套齐全,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是一个多业并举的“双文明”村庄。
马楼村基础设施较好,区位优势明显,农民人均收入较高;“两委”班子战斗力较强,群众自建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高,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意识较强;农户居住相对集中,发展潜力较大,实施新农村建设有着较好的组织、思想、民情等基础。
1·2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北宿镇马楼村位于“黄金水道”白马河东岸,岚济、济枣两条省级公路交汇于此,附近有兖矿集团南屯煤矿、北宿煤矿和济宁市落陵煤矿、太平煤矿等多家大中型煤矿,是北煤南运的水上交通要道,地理位置优越。
马楼村属暧温带过渡型季风气候区,一年四季分明,雨量集中,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适于多种农作物生长,是邹城市重要的粮食、蔬菜生产基地。
第二章规划总则2·1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82.《山东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3.《山东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试行)》4.《邹城市村镇规划编制办法》5.《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6.《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5)7.《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8. 与本规划相关的国家、省、市颁布的标准、规范、规定等。
2·2规划原则和目标1、规划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产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农村经济产业化、农村建设新型化、人居环境优美化、公共服务社会化、农民教育组织化、稳定机制长效化、村务管理民主化、乡风民俗文明化为目标,广泛动员,全面发动,逐步把马楼村传统产业改造成为具有持久竞争力和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产业,把马楼村建设成为拥有现代文明生活的新型社区,把马楼农民培养成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有道德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村庄规划说明书范本
目录第一章规划背景 (1)一、区域位置 (1)二、现状概况 (1)三、发展条件分析 (2)四、相关规划 (3)第二章规划思路 (3)一、指导思想 (3)二、规划原则 (4)三、规划依据 (4)四、规划期限 (5)五、民居规划建设目标 (5)六、规划对策 (5)第三章村域规划 (6)一、产业发展规划 (6)二、社会发展规划 (7)三、文物保护规划 (7)四、空间管制 (7)五、村庄性质 (8)六、人口规模 (8)七、村庄建设用地规模 (9)第四章村庄建设规划 (9)一、规划用地 (9)二、用地布局 (9)三、公共设施规划 (11)四、市政设施 (12)五、防灾工程规划 (15)六、农宅 (16)七、节能减排规划 (17)第五章村庄近期建设规划 (18)一、原则 (18)二、规划期限、范围与人口 (18)三、近期建设主要任务 (18)第六章规划实施对策建议 (18)附表一:村庄建设用地平衡表 (20)附表二:近期建设项目计划表 (20)附表三:公共设施一览表 (21)附表四:新农村居住片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21)第一章规划背景一、区域位置北官厅村隶属 **,位于乡域南部。
距 **约6公里,北临旺庄伙村,东挨西蒿坡村,村庄西侧、南侧接**。
村庄南部有县域纬四路向东连接廊沧高速,村庄北部有公路通向乡驻地。
二、现状概况1、气候北官厅村地处中纬地带,属暖温带亚湿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
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气温下降较快,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
年平均气温12.1℃,全年日照2769.8小时。
一月最冷,平均气温-4.6℃,冻土深为45厘米左右。
七月最热,平均气温26.3℃。
气温季节变化的特点是:降雨年季变化大,降雨强度大,四季分配不均,亦有春旱、夏涝的特点。
2、社区概况规划涉及八个村,分别为北官厅、西冯村、东冯村、旺庄伙、邢家庙、东蒿坡、西蒿坡、皮庄子。
各村详细情况见下表。
社区一览表3、本村主导产业为农业。
刘集集镇新农村建设规划说明(范文模版)
刘集集镇新农村建设规划说明(范文模版)第一篇:刘集集镇新农村建设规划说明(范文模版)刘集集镇新农村建设规划说明1.现状概况 1.1地理位置刘集集镇西邻刘园居民点,东与江溜村接壤,南靠沙北大堤,北与汪郢村相邻。
大堤能抵御50年一遇的洪水。
1.2自然条件及工程地质条件刘集位于颍上县东南部,黄淮海平原南端,地形为西北高、东南低。
地势平坦、开阔,高差较小,地面标高一般在海拔22.6米左右,地貌表现为黄泛河流地貌特征。
该村属温暖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四季分明。
多年平均气温16℃,历年来最高气温41.6℃(1953年6月20日),历年来最低气温-20.0℃(1969年2月5日)。
多年平均无霜期221天左右。
年均降雨量[标记错误:920mm],年均蒸发量1650mm.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年静风率为11.7%,年平均风速2.7米/秒。
刘集村地基容许承载力为120kpa。
根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年度),本地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2.规划依据、指导思想与原则 2.1规划依据2.1.1国务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理》;2.1.2《安徽省村镇规划建设建设管理条理》;2.1.3建设部《村镇规划目标》;2.1.4《村镇规划编制办法》;2.1.5《刘集乡总体规划》(2000-2020);2.1.6《刘集乡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分布图》(1997-2010);2.1.7《安徽省村庄建设规划技术要点》(暂行);2.1.8中共阜阳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2.1.9阜阳市建委《阜阳市村庄规划工作实施意见》;2.1.10《阜阳市新农村规划建设设计导则》;2.1.11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2.2规划指导思想规划本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基层村镇居民社会环境的更新与发展,力求为广大居民创造一个优美、合理、舒适、注重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居住环境。
河西村村庄总体规划说明书
河西村村庄总体规划说明书【河西村村庄总体规划说明书】一、规划背景和目的河西村位于某省某市某县,地处山区,自然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是一个具有潜力的农村发展区域。
为了促进河西村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制定本村庄总体规划说明书,旨在规划村庄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村庄的未来发展提供指导。
二、规划范围和内容1. 规划范围:本规划涵盖河西村全村范围,包括村庄内的各类建筑、道路、农田、水源等。
2. 规划内容:(1) 村庄空间布局:根据村庄的地理特点和自然环境,制定合理的村庄空间布局方案,包括村庄中心区、居住区、农田区、生态保护区等。
(2) 土地利用规划:根据村庄的发展需求和资源情况,确定土地利用的功能区划,包括居住用地、农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
(3) 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根据村庄的发展规划,制定合理的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
(4)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根据村庄的生态环境特点,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包括水资源保护、森林保护、农田保护等。
(5) 经济发展规划:根据村庄的经济条件和发展潜力,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包括农业发展、旅游业发展、产业发展等。
三、规划原则和目标1. 规划原则:(1)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 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3) 注重人文关怀,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4) 依法规划,保证规划实施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2. 规划目标:(1) 实现村庄空间布局的合理优化,提高村庄整体形象。
(2) 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
(3) 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提升村庄的服务水平。
(4) 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5) 发展旅游业,增加村庄经济收入。
四、规划编制和实施1. 规划编制:(1) 组织编制工作组,由专业规划师和相关专家组成。
(2) 调研村庄现状,了解村庄的发展需求和问题。
(3) 制定规划方案,包括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县B镇B村村委会C村村庄建设规划说明书2013年3月目录一、规划背景与规划依据 (3)(一)规划背景 (3)(二)规划依据 (3)二、现状概述 (3)(一)现状区位 (3)(二)现状村庄概况 (3)(三)规划区概况 (4)三、规划目标及规划原则 (4)(一)规划目标 (4)(二)规划原则 (5)四、人口与用地规模 (5)五、规划定位 (5)(一)规划关注的重点 (5)(二)规划定位 (5)六、功能结构 (6)七、道路与交通规划 (6)八、景观环境规划 (6)九、公共设施规划 (6)十、竖向工程规划 (7)(一)现状分析 (7)(二)参照规范 (7)(三)道路规划采用的技术标准 (7)(四)规划原则及规划思路 (7)(五)本次道路规划成果的主要技术指标 (7)十一、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7)(一)给水工程规划 (7)(二)排水工程规划 (8)(三)供电工程规划 (9)(四)弱电系统工程规划 (9)十二、建筑风貌引导 (9)(一)建筑户型 (9)(二)建筑风貌引导 (10)(三)户型分布 (10)十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0)一、规划背景与规划依据(一)规划背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机制体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其“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5句话20个字的要求,不仅包含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包含了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综合概念。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它直接关系到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村经济持续繁荣,关系到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关系到全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全面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问题。
随着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农村建设的日益重视,以及村内生产建设的推进,C村越来越满足不了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所以急需推进村庄的建设规划步伐。
(二)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008)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规发[1991]14号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规发[1995]333号4)《云南省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5)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二、现状概述(一)现状区位B镇B村委会C村位于抚仙湖东岸,距县城16公里。
位于澄江县东南部,距县城23千米,东邻宜良县,南接华宁县,西濒抚仙湖,北接右所、九村镇,拥有浑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C小组位于B镇北边,距离B镇1.5公里,到乡镇道路为柏油路面.(二)现状村庄概况1、村庄概况全村有农户131户,共434人,其中农业人口总数为425人,劳动力292人。
全村经济总收入228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83元,农民收入以烤烟、蔬菜、养殖为主。
2、现状设施概况该村目前已实现通电、通路、通水、通电话、通电视。
拥有有线电视126户,拥有电视机用户128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66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51户。
该村进村道路为水泥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已硬化的水泥路面。
全村共有22户农户建有沼气池,已完成“一池三改”的22户;装有太阳能农户6户,小水窖31口。
现状建筑:该村村民的住房以土木结构为主,居住土木结构住房的农户100户,居住砖(钢)混结构住房 30户,居住其他住房1户。
现状基础设施:C小组小学适龄儿童上学在B村委会小学,该小学校舍建筑面积3736平方米,有教师33人。
距离中学23公里。
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人数59人,其中小学生人数38人,中学生人数21人。
(三)规划区概况1、规划区范围本次规划的规划范围面积为6.9公顷,西部为山体景观,东部临过境路,距离抚仙湖仅有50米,拥有极佳的水资源和景观视线,南侧为农田。
2、温泉资源村庄内部有一温泉泉眼,村庄西北部100米处有一天然温泉资源,均有良好的景观、使用价值,吸引众多游客的到来。
3、高程、坡度、坡向分析片区坐东朝西,东高西低,最大高差为30米;片区东部及坡度较大,大部分在15%以上,片区西部相对平缓,坡度在15%以下。
片区坡向以西向为主。
4、特征分析水资源要素——丰富的水景观视线以及村内的温泉资源作为主要的景观要素,片区优越的景观资源及渔村特色将作为建设区别与一般村庄的主要因素。
传统风貌要素——村庄内部有许多保存良好的云南“一颗印”传统民居,极富当地特色与观赏价值;在村庄北部有一座寺庙,拥有一定的文化气息,具有修缮,重新开发利用的潜力。
制约性要素——现状村庄道路混杂,缺乏有效的梳理,车行系统不完善;村庄西部建筑较高,严重影响了村庄整体的美观协调和内部的视野。
三、规划目标及规划原则(一)规划目标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节约土地资源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土地等资源节约利用,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集约配置,促进整合农业生产和生态空间,促进城市化加快推进。
2、以人为本,满足农民实际生活生产的需要新农村规划始终把尊重农民的生活、生产需求放在首位,满足人们在居住、休闲、交往、运动、文化及景观方面的要求,全力创造富有归属感、领域感和安全感以及健康祥和、人际和谐的居住生活环境。
同时,结合片区特征创造自然和人文景观,将建筑、道路、绿化等设计要素有机结合,进行一体化设计,使之相互渗透与融合,形成景观均衡、优美的整体环境。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3、充分尊重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创造优美的居住景观新农村规划应充分尊重现状条件和周边的自然环境,确定新农村规划的总体规划结构。
在适应建设开发、满足住宅良好居住条件的前提下,力求形成富有特色的景观。
4、符合农民动迁的要求,注重综合开发效益通过规划设计,集约化地利用土地、水体、绿化等要素,达到土地资源有效配置,功能布局合理,路网清晰便利,设施配套齐全,自然生态优良,环境特色鲜明,充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同时应具有较好的开发效益。
5、完善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创造方便的居住环境按照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经济配置规模以及村庄布局规划要求进行公共设施布局和市政设施配置;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创造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建设公共活动中心,为民风民俗活动的开展提供空间,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发展,创建A县甚至曲靖市的示范新农村。
(二)规划原则1、保持地方自身特色,强化环境优势设计中充分利用现状得天独厚的水景资源,延续水文化,营造出具有浓郁渔村特色的旅游类村落居住地。
在村庄入口处,保留并改造片区内的温泉泉眼,打造富有民族风情的温泉广场,展示渔村的特色的同时也为村庄内部创造了良好的水景视野。
同时利用沿街的建筑空隙打造多条向上的视觉廊道,创造出丰富的、可变的视觉景观。
2、创造人性化空间,提供宜人的场所从人的使用角度和心理感受角度出发,结合地形以及原有景观资源的位置,安排多处景观广场、观景平台,改善片区的视觉环境,创造优美和谐的旅游环境。
3、着眼未来,立足现实,保证可操作性对于居民点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其安全性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场地的平整、道路、建筑的建设尽可能从经济性出发,尊重现状的地形并结合实际情况改造。
4、建筑的保护最大程度的保护原有完整“一颗印”建筑,同时保留一定的残旧建筑作为新空间的创造,打造出极富云南传统风貌的村庄景观系统。
新住宅建筑尊重地方民俗风情和生产生活习惯,充分沿袭传统风貌,与老村落融为一体,在视觉上与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共同打造出渔村生活安静甜美。
四、人口与用地规模规划拟安排总户数为131户,共434人,考虑到新区建成后仍会有村民在老片区居住,规划新增居住建筑89户。
规划建设用地为6.9公顷。
户均宅片区控制在100平方米左右,建筑控制在5层,每户建筑面积控制在600平方米以内。
五、规划定位(一)规划关注的重点1、水资源景观的利用——对温泉泉眼的打造与抚仙湖水景观资源的利用2、传统风貌的保护——对传统建筑进行最大程度保留的同时打造富有特色的村庄风貌3、建筑户型的合理利用——结合旅游类村庄需要的建筑户型,满足农村旅游的需求。
(二)规划定位满足环湖路禁建区建设搬迁的同时,将村庄打造成为A县富有当地特色,集住宿、餐饮、商业、游览观光于一体的湖滨旅游小渔村。
六、功能结构整体规划形成“两带——双片—一中心“的功能结构:两带——沿原有过境道和贯通片区南北的主要车行交通,串联起片区与外部的主要联系廊道,同时也是旅游的主要功能的分布带。
双片——片区的北片区主要集中了保留民居,打造成为以旅游观光、商业为主要功能的传统风貌区;片区的南片区主要以新建建筑为主,在传统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发展,打造成为以居住、旅馆为主的新农村风貌区。
一中心——以温泉、寺庙为主题的人群聚集点,成为了片区的活动、展示中心。
七、道路与交通规划1.车行系统在优先考虑对原有传统民居的保留,同时结合片区功能的要求及台地形态进行分析的前提下,我们得出以整个车行道路系统以过境道和南北主路所形成的环状道路为主。
北部传统风貌区以纵横交错的步行道路为主,满足传统商业街的人群需要;南部新农村风貌区则依照分台打造出尽端式的入户道路,从而满足新农村的生产生活需要。
村庄道路系统采用村庄主要道路——村庄次级道路——入户道路的分级系统。
其中,村庄主要道路宽5m,村庄次要道路宽4m,入户道路宽为4m。
2.步行系统结合各中心景观、景观视觉效果设置多条南北贯通的景观步行带,与车行系统形成完整的交通系统。
同时结合景观步行带规划形成丰富多变的休闲平台以供商业开发。
3.停车设施基于村内的用地较为紧张,规划在村内考虑了适当宅前停车空间,规划村庄集中停车场地设置于村庄南北两个车行入口处,结合环湖路以东50米禁建区绿化设置,以植草砖及乔木构筑,规划停车位共130个,户均一个。
其中北部停车场结合现状停车场地改造建设。
八、景观环境规划规划以南北向主要车行道为基础,在南北向导入多条南北向景观通道,建立建筑、交通与水景之间的联系。
功能上,景观通道既作为主要景观带,又可作为休闲步行通道。
同时,打造多个景观节点,与步行道的丰富景观平台组成富有内涵、具有良好人文气质的整体环境景观,从而营造出舒适、惬意、连续的旅游活动空间。
水景景观:在对原有温泉水源点进行保护的同时,结合文化小品设置多个景观展示平台,展现渔村的传统风貌,塑造农村自然的环境情味。
同时尽量保留片区原有绿化的自然基础,建构村庄整体绿色网络。
绿化景观:规划结合主路的绿化景观带,争取较多的开放空间,以提高规划的自然度和环境质量。
集中绿地:注重营造小块集中绿地以增加住户“开门、开窗见绿”和“近绿”的环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