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唯物自然观

合集下载

隋唐时期思想的发展

隋唐时期思想的发展

• 他认为这个道从尧开始,到了孟子就中断了。显然 韩愈是孔孟思想的继承者,也是为了反佛的需要。
四、韩愈、李翱的反佛主张
• 韩愈是位坚定的反佛思想家,他从圣人立法 反对佛教的佛祖,自信圣人早于佛祖;其次他以 道统反对佛教的佛统;再次他从性情三品理论反 对佛教的灭情灭性学说。他做《论佛骨表》批判 唐代的兴佛社会,目的在于复兴儒家思想。他的 反佛主张为以后“会昌法难”和五代十国时期灭 佛运动提供了观念上的准备。
一、韩愈、李翱的心性说

李翱继承了他老师韩愈的性情观点,他没有提出三
品说,而是性情关系作了论述,提出复性灭情说。

他认为:“性与情不相无也,无性则情无所生,情
不自情,因性而情,性不自性,由情以明。性者,天之
命也,圣人得之而不惑。情者。性之动,百姓溺之而不
能知其本也”这样李翱论述了性情的关系,但这不是他
一、韩愈、李翱的心性说
• 韩愈认为:“性也者,与生俱之;情也者, 接于物而生。性之品有三,而所以为性者五,情 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情者七。曰:何也?曰” 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者,善,中者,可导 而上下,下者,恶。其所以为性者五,曰仁,曰 义,曰礼,曰智、曰信……情之品有上、中、下 三,其所以为情者七,曰喜、曰怒、曰哀、曰惧、 曰爱、曰恶、曰欲。
二、韩愈圣人制刑说
• 韩愈坚持圣人史观,认为圣人就是人道的楷 模,圣人就是仁义,圣和仁是一体的。“古之时, 人之多害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养之 道,为之君,为之师,……为之工,为之贾,为 之医药,为之礼,为之乐,为之政,为之刑……, 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
• 韩愈的这种学说无非是给贵族官僚统治以辩 护,劝诱人们服从统治,但也服务于他的反佛需 要。
• “本始之茫,诞者传焉。……黑夜白天,往来屯屯, 庞昧革化,惟元气存”。肯定了宇宙起源于元气的存在, 元气是世界统一的物质基础。

柳宗元和刘禹锡“易学思想”之比较

柳宗元和刘禹锡“易学思想”之比较
“本之易以求其动”,“易之象系”等提法,其中包含着朴素的唯 物辩证观。柳宗元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由于他
56
柳宗元生平思想研究
这种端正明朗的写作思想、新颖独到的写作主张和严谨谦逊的写 作态度,才使其文章汪洋姿肆,具有周密的逻辑性和强大的感染 力,令后世难穷其奥。
8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批研究刘禹锡文学思想的论文,较具代 表性的有:刘国盈的《论刘禹锡的文艺思想》、孙琴安的《刘禹锡的 诗歌理论》、萧瑞锋的《刘禹锡诗论初探》、陈绪万的《刘禹锡文学观 初探》、王运熙的《刘禹锡的文学批评》等。
刘禹锡的《天论》(上、中、下),其中所蕴涵的哲学思想同样受 到了学界的重视。20世纪上半叶,子葵的《刘禹锡》从政治、伦理、 教育、人生观四个方面,对刘禹锡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探讨,他认为: “禹锡之天人交相胜论,不偏不颇,不激不滞,唯心唯物,互相平衡, 诚中庸之大道也。”又指出:“唐代思想,凝塞固滞;如韩柳等儒家, 韩昌黎之思想为乐天,柳宗元之思想为厌世,而刘禹锡之思想则介 乎二者之间。一方面对于社会朝政,评论深刻,因而屡被贬斥。一
他在《杨评事文集后序》中,明确提出:“文有二道:辞令褒贬. 本乎著述者也。导扬讽喻,本乎比兴者也。著述者流,盖出于《书》 之谟训,《易》之象系,《春秋》之笔削。其要在于高壮广厚,词正而理 备,谓宜藏于简册也。比兴者流,盖出于虞夏之咏歌,殷周之风雅, 其要在于丽则清越,言畅而意美,谓宜于谣诵也。”
柳宗元认为,文章的作用有两种,一种是在社会政治、哲学、历 史和生活中实际运用的,通过记事说理,直接表示赞扬或贬斥的态 度;另一种是诱导和激扬人们思想感情的,通过描写事物来进行讽 刺、比喻,给人以启迪。前者必须参照或借鉴《尚书》中有关谋略、 开导、教诲等方面的内容,和《易经》中有关经文的解释,(《象传》、 《系辞传》,都是对《周易》卦爻辞的注释。)以及孔子删削《春秋》的 笔法,它的主要目的是立意高广而内容厚实,语言准确而说理周密 完备,才适宜于作为文献来保存与收藏。后者必须参照或借鉴虞 夏时流传下来的歌谣,和殷商、周朝时的《国风》、《大雅》、《小雅》等 诗词歌赋,它的主要目的是辞彩华丽而清朗动听,言语晓畅而意境 优美,才适宜于让人们歌诵与流传。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汉唐的哲学思想(柳宗元和刘禹锡)【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汉唐的哲学思想(柳宗元和刘禹锡)【圣才出品】

第14章柳宗元和刘禹锡一、柳宗元的社会历史观和元气自然观1.社会政治思想柳宗元的政治思想集中反映在其《六逆论》中。

柳宗元对六逆作了区分,认为“少陵长,小加大,淫破义”可以称为“逆”,是社会混乱的原因。

柳宗元在原则上认为上下尊卑的封建等级制度是不能破坏的,但不应当是“贵贵”“亲亲”,而应是“选贤与能”“官无常贵”。

所以柳宗元提出尊贵不应依靠门户等第,而应看他是否圣贤。

这种思想很明显是代表庶族利益诉求的,即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发展自己,反对门阀世族的特权利益。

2.“以生人为己任”柳宗元提出了圣人“以生人为己任”的思想。

“以生人为己任”,即其“生人之意”的思想。

“生人之意”是指人民要求生存的意愿,能够满足人民生存意愿的统治者即“以生人为己任”,就可以得天下。

这种满足人民生存意愿的思想,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人民的生存的权利。

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种十分进步的思想。

3.发展进化的历史观柳宗元从“生人之意”思想出发,提出了一套历史进化的观点。

他指出,社会政治发展的历史有一个客观发展的趋势,有其固有的必然性,既不是什么“天命”“神意”所使然,也不是由“帝王”“圣人”的个人意志所支配,而是由人们的生存的意愿和要求所决定的。

4.“制”和“政”的区分问题柳宗元在讨论社会治乱兴衰时,提出了“制”和“政”的区分问题。

“制”指的是制度,“政”指的是人的治理政令。

柳宗元分析封建制必然要让位于郡县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在于“政”,从这点可以看出柳宗元是从历史进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是比较符合历史实际的,在当时的条件下有现实和理论上的进步意义。

5.元气自然观在自然观上,柳宗元坚持了中国哲学史上的气一元论传统,对汉以来盛行的“天人感应”天命论思想进行了批评,高扬了无神论思想。

(1)对“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传统有神论思想进行了抨击。

国家的兴亡,人们的吉凶祸福和“天命”没有关系。

国家兴亡是“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人们的吉凶祸福是“休符不于祥,于其仁”,这是他反对天命论的基本思想。

柳宗元如何批驳天命邪说

柳宗元如何批驳天命邪说

柳宗元如何批驳天命邪说柳宗元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远远超过了他的前代,没见有谁敢如此非贤诬圣、批评儒典;柳宗元不信鬼神、妖怪、算命、说梦等迷信,一生与天命论相对,藐视封建等级制度,这在中国思想史上也是少见的。

翻开中国历史,社会转型期的春秋战国时代,诸侯纷争,百家争鸣,出了一大批思想家;而同是乱世的中唐,成千上万的“浪漫”诗人,伴着闹哄哄的佛道,“泛滥”出的却是各色迷信和天命邪说。

整个唐代思想空寂,唯独出了柳宗元这样一个值得称道的思想家。

柳宗元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远远超过了他的前代,没见有谁敢如此非贤诬圣、批评儒典;柳宗元不信鬼神、妖怪、算命、说梦等迷信,一生与天命论相对,藐视封建等级制度,这在中国思想史上也是少见的。

柳宗元《天说》及与韩愈的论战写于永州后期的《天说》是柳宗元哲学思想的奠基作,是他思想臻于成熟的标志。

《天说》不是天在说什么,或者说天在告诉人们什么,而在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是柳宗元在论说天。

天道尊远,人不可及。

不论是儒释道,还是圣人贤达,都怀着敬畏神秘的心情对待天。

他们信奉天命,怕忌讳不敢说天。

统治者借天命吓唬老百姓。

柳宗元《断刑论》说:从古到今,“所以言天者”,都是为了愚弄那些呆傻的人。

柳宗元这是在刨统治者的命根子。

在君权社会,没人敢这样做。

《天说》是一篇数百字的短文,上下两部分。

占三分之二文字的上篇是引述韩愈关于天的说法,而柳宗元下篇的辩说只有不足二百字。

韩愈的这些话,据说是在贬为阳山令时向柳宗元私下说的牢骚话。

可多年后又旧话重提,显然与韩愈讽刺永贞革新相关,为此引发刘禹锡连写三论来回应这件事。

韩愈说天能“赏功罚祸”,是有意志的人格神。

柳宗元说这是荒谬的。

柳宗元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解说了“天人之际”的思想,即阐明了他对天和人关系的看法。

柳宗元认为,天没有意志,天地、元气、阴阳,与人能看到的瓜果﹑疮疖、草木一样都是物质的,它们的变化都是自然现象,哪来的“赏功罚祸”。

“功”“祸”是人世间自己的事,与天地没有关系。

刘禹锡的哲学思想

刘禹锡的哲学思想

刘禹锡万物“乘气而生”的自然观
• 刘禹锡认为物质性的气是世界一世界万物存在的基础,并且用用清气和浊气、 阳气和阴气,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生成和变化。
• 天之有三光悬宇,万象之神明者也,然而其本在乎山川五行。浊为清母,重 内轻始。两位既仪,还相为庸,嘘为雨露,噫为雷风。乘气而生,群分汇从, 植类曰生,动类曰虫。倮虫之长,为智最大。
刘禹锡的哲学思想
韩愈对永贞革新的态度
元和八年(公元813年),韩愈写下了《答刘秀才论史书》,由“论史”进而 “说天”,而其针砭的对象正是当年的好友刘禹锡、柳宗元等人。文中有一句话“夫 为史者,不有人祸,则有天刑”,暗示永贞革新之所以归于失败,盖因天谴。言 下之意,永贞革新已带来天怒人怨的结果。在柳宗元看来,此文不当之处有二: 其一是在思想上宣扬有神论;其二是从政治上否定永贞革新。于是他针锋相对地 写下《与韩愈论史官书》。
“天与人交相胜”的观点(一)
• 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 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曰:天与人交相胜耳。
• 刘禹锡认为,凡是属于有形体之物,其作用总是有所能也有所不能。天,是 有形物种最大的;人,是动物中最杰出的。天所能做到的,人固然有所不及; 人所能做到的,天也有所不及。这就是说,客观事物各有其特殊的功能,各 以其特殊的功能胜过对方,天与人也相互作用、相互取胜。刘禹锡与《庄 子·大宗师》的“天与人不相胜”的命题相反,阐发了“天与人交相胜”思想的要 旨。
刘禹锡对时间的认识及对“有形”、“无形”关系的认识
• 因思夫冉冉之光,浑浑之轮。时而言,有初、中、后之分。日而言,有今、 昨、明之称。身而言,有幼、壮、艾之期。乃至一謦欬、一弹指,中际皆具, 何必求三生以异身邪?(刘禹锡《送鸿举师游江西并引》)

刘禹锡 柳宗元 元稹 白居易 诗歌鉴赏

刘禹锡 柳宗元 元稹 白居易 诗歌鉴赏

刘禹锡和柳宗元是中唐时期颇具盛名的两位诗人,后世人因这二人的友谊,也因二人相似的遭遇,将两位诗人并称“刘柳”。

二人都曾遭遇过命运不公的对待,但这也成就他们独特的诗歌风格,也让二人情系千年。

刘禹锡和柳宗元都是朴素唯物主义者,虽曾经历过相似的命运,但其各自独特的性格让二人诗歌的风格迥乎不同。

刘禹锡的诗歌受他刚毅性格的影响,多为熊直刚健之风;而柳宗元的诗歌,在他性情的蕴养下,呈现出简淡幽深的风格。

不同的诗风,迥乎的性情,却也成为了知己挚友。

刘禹锡的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本来就性格刚毅,绕有豪猛之气,这种具有个人魅力的独特性格,为他的诗歌添染了几分豪气,再加上在忧患之年久居,生活为他谱写了一曲曲悲惨的曲子,他虽愤懑,但从未绝望,这也让他的诗歌呈现给我们的永远是豪气万丈的曲谱。

如《酬天乐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首诗的前篇,我们无需多思,那沉闷苦楚扑面而来,但让我们着重认识的是那句全诗最精彩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千古名句,我们很容易就能沉浸到对刘禹锡所述的情感中,虽然诗人也会对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感到深深的惆怅,但仍然乐观豁达,不屈不挠,所有低沉的情绪,从这一句开始变得昂扬,最后的“暂停杯酒长精神”不由得让我们与他一般振奋精神、奋发向上。

虽然命运多桀,但是刘禹锡始终对人生充满信心和进取精神。

刘禹锡被称为“诗豪”,也并不是说他所有诗歌多是豪放的,而是多说他为诗人中的豪杰、出众者。

除去豪迈,刘禹锡的诗歌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例如《秋词二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从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悲秋,就成了秋天的特色,但刘禹另辟蹊径,“我言秋色胜春朝”,一言展尽风情,那是自信,那是激越。

再一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那是一片广阔的天地,秋高气爽,再多的情感,尽在不言中了。

柳宗元哲学思想论要

柳宗元哲学思想论要

柳宗元哲学思想论要柳宗元在哲学上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元气一元论,提出“庞昧革化,唯元气存”的命题,认为“元气”是物质的客观存在,天地中充满了元气。

元气又包含阴阳两个方面,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形成宇宙和万物。

强调自己运动,“自动自休,自峙自流”(《非国语·山川震》)。

运动的根源在于事物内部的“吁炎吹冷,交错而动”(《天对》),即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成运动。

这种把运动的原因看作“元气”本身两个对立面的“交错”作用的观点,是对以往唯物主义的发展。

他反对天人感应的有神论,认为天与地是与草木瓜果一样的自然物,不能赏善罚恶。

国家兴亡,全在人为,与天无关。

“生植与灾荒,皆天也;法制与悖乱,皆人也;二之而已,其事各行不相预”(《答刘禹锡天论书》)。

他揭露有神论社会根源说:“古之所以言天者,盖以愚蚩蚩者耳”(《断刑论》),指出天命论是为了欺骗愚昧的人,有力地打击了当时流行的因果报应思想。

在社会历史方面,柳宗元写了《封建论》一文,《封建论》提出“势”的概念,主张历史是进化的,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固有的客观的必然趋势。

“封建制”的出现,“郡县制”代替“封建制”,并非出于“天意”或帝王、圣人的意愿,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即“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柳宗元从历史进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其进步意义的。

柳宗元的唯物主义与无神论思想,也有不彻底之处,他并不反对佛教,认为佛教在某些方面“往往与《易》、《论语》合”,“不与孔子道异”。

他对佛教的赞赏与信仰,说明他对佛教唯心主义的实质几乎没有认识。

著有《柳河东集》,其中《天说》、《天对》、《答刘禹锡天论书》、《非国语》、《封建论》等是他的主要哲学著作。

自然辩证法论文——中国古代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论文——中国古代自然观

中国古代自然观浅析摘要: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的根本看法 ,其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们所处自然环境的影响。

本来对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内容,发展和特点做一个简单的概括分析。

关键词:中国古代;自然观;天人合一;气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从秦汉一直到明代,约一千五百多年间,我国古代自然科学的许多研究领域都处于当时的世界领先地位。

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的根本看法 ,其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们所处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的越早期越是如此。

[1]一.中国古代自然观主要内容和产生中国古代自然观主要内容有:宇宙起源与万物构成;时空观念;自然界运动变化;自然界对立统一等。

殷周时期以人格化至上的“天”为自然界的派生者和决定者。

《国语·郑语》中把“五行”看作是组成万物的五种本原。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家们纷纷提出各种不同类型的宇宙发生论:《老子》以“道”为本原,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彖传》以天地为本原,提出“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易·系辞传》以“太极”为本原,提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宇宙进化图式。

《管子·内业》以“精气”为本原,“凡物之精,比则为生。

下生五谷,上为列星”。

《淮南子·原道训》曾记:“气者,生之元也”,这就是说物的精气,结合起来就生成万物。

《管子·水地》还认为“水”是本原。

庄子提出了“生生者不生”的逻辑,即最终的派生者一定不是被派生出来的,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而是具有永恒的性质,所以宇宙的根源是“道”。

《庄子·知北游》认为人与物均是气所构成,气聚则生,气散则死,并得出了“通天下一气耳”的结论。

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不同于孔孟。

孟子是把人的道德意识赋予天,然后又以这种有道德意识的天作为人伦道德的本体论根据。

老庄思想中的天,无论是指自然而然之“道”还是指自然本身,都没有人伦道德的含义,故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所强调的是贬抑人为,提倡不要以人灭天。

《刘禹锡评传》一、刘禹锡写作《天论》的缘由

《刘禹锡评传》一、刘禹锡写作《天论》的缘由

《刘禹锡评传》一、刘禹锡写作《天论》的缘由一、刘禹锡写作《天论》的缘由刘禹锡的《天论》三篇,写于贬谪朗州时期。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柳宗元等参与改革运动的核心人物,遭受守旧势力的迫害。

元和八年(813),正当王叔文之党既贬,有诏虽遇赦不得量移的七年之后,韩愈以"论史"为题对柳宗元进行有神论的说教:"夫为史者,不有人祸,则有天刑。

"①暗示"永贞革新"的失败是"天"的惩罚。

针对韩愈这种有神论的世界观,柳宗元坚持无神论的立场,在《与韩愈论史官书》中给以批驳:获书,言史事,云:"具《与刘秀才书》"。

及今乃见书藁,私心甚不喜。

??又言"不有人祸,则有天刑",若以罪夫前古之为史者,然亦甚惑。

??又凡鬼神事,渺茫荒惑无可准,明者所不道,退之之智而犹惧于此???此大惑已。

柳宗元认为,凡明智之人是不言鬼神之事的,只有愚味无知的人才对"天"感到困惑。

韩愈继而责备柳宗元"不知天",说"天"能"赏功罚祸":"吾意天闻其呼且怨,则有功者受赏必大矣,其祸焉者受罚亦大矣。

"②韩愈以"物坏虫生"作类比,认为人类同自然界作斗争,为人民谋利益,是对"元气阴阳"的破坏,因而遭到天的惩罚是理所当然的。

在韩愈把争论从"论史"引申到"说天"的情况下,柳宗元撰写了《天说》,驳斥韩愈鼓吹天有意志,能赏功罚祸的谬论:"功者自功,祸者自祸,欲望其赏罚者大谬;呼而怨,欲望其哀且仁者,愈大谬矣。

"柳宗元认为:"彼上而玄者,世谓之天;下而黄者,世谓之地;浑然而中处者,世谓之元气;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

是虽大,无异果蓏、痈痔、草木也。

课外关于刘禹锡的诗10篇

课外关于刘禹锡的诗10篇

课外关于刘禹锡的诗10篇刘禹锡以自然科学为根据,补充了柳宗元的自然观。

在对自然界的认识方面,刘禹锡认为整个自然界充满了有形的物质实体,天地之内不存在无形的东西。

他批驳了魏晋玄学和佛教、道教关于“空”、“无”是宇宙本原的理论,认为“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空”不能超越物质形体而独立存在。

这是对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发展。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课外关于刘禹锡的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鶗鴂吟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朝阳有鸣凤,不闻千万祀。

鶗鴂催众芳,晨间先入耳。

秋风白露晞,从是尔啼时。

如何上春日,唧唧满庭飞。

题淳于髡墓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生为齐赘婿,死作楚先贤。

应以客卿葬,故临官道边。

寓言本多兴,放意能合权。

我有一石酒,置君坟树前。

送前进士蔡京赴学究科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耳闻战鼓带经锄,振发声名自里闾。

已是世间能赋客,更攻窗下绝编书。

朱门达者谁能识,绛帐书生尽不如。

幸遇天官旧丞相,知君无翼上空虚。

送李中丞赴楚州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缇骑朱旗入楚城,士林皆贺振家声。

儿童但喜迎宾守,故吏犹应记姓名。

万顷水田连郭秀,四时烟月映淮清。

忆君初得昆山玉,同向扬州携手行。

赠别君素上人诗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穷巷唯秋草,高僧独扣门。

相欢如旧识,问法到无言。

水为风生浪,珠非尘可昏。

悟来皆是道,此别不销魂。

美温尚书镇定兴元以诗寄贺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旌旗入境犬无声,戮尽鲸鲵汉水清。

从此世人开耳目,始知名将出书生。

和浙西尚书闻常州杨给事制新楼因寄之作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文昌星象尽东来,油幕朱门次第开。

且上新楼看风月,会乘云雨一时回。

和南海马大夫闻杨侍郎出守郴州因有寄上之作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忽惊金印驾朱轓,遂别鸣珂听晓猿。

碧落仙来虽暂谪,赤泉侯在是深恩。

玉环庆远瞻台坐,铜柱勋高压海门。

一咏琼瑶百忧散,何劳更树北堂萱。

福先寺雪中酬别乐天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龙门宾客会龙宫,东去旌旗驻上东。

-刘禹锡的唯物主义和法制思想

-刘禹锡的唯物主义和法制思想

-刘禹锡的唯物主义和法制思想名称: 刘禹锡的唯物主义和法制思想内容介绍文件引入文件引入刘禹锡的唯物主义和法制思想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彭城人。

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家。

他和柳宗元一起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在失败后,与柳宗元同样受到迫害。

他的著作,后人编辑为《刘梦得文集》(本书用的是《四部丛刊》本)。

他的哲学著作,主要的有《天论》三篇(《刘梦得文集》卷一二)。

《天论》的序说:向来讲天的人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说,天与人之间,有互相感应的影响,作恶的人必然得祸,行善的人必然得福。

作恶或行善是感,得祸或得福是应。

有个主宰之天,赏善罚恶。

这种说法称为“阴骘之说”。

另一种说法,是说“天人相异”,没有感应的关系,就自然界说,好的东西也不免于雷霆的打击,坏的东西,在春天也能同样地生长。

天是没有选择的。

宇宙之间,没有什么主宰。

这种说法称为“自然之说”。

韩愈的天说,主张“阴骘之说”。

柳宗元作《天说》,主张“自然之说”。

柳宗元的文章是很好的,但也是“有激而云”,讲得不够全面。

刘禹锡说,所以他自己又作《天论》,把这个辩论进行到底。

刘禹锡的这篇序言,说明了他们三个人关于天的辩论的过程。

就实际情况来说,柳、刘与韩愈的遭遇一样,立场一样。

韩愈遭贬而发牢骚,刘、柳是帮助韩愈说话,为之补充,并不是和韩愈作斗争。

从哲学上说,韩愈主张“天人感应”,这是唯心主义的主张。

柳宗元主张“天人相异”,否认有主宰之天。

就这一方面说柳宗元的思想,是唯物主义的。

但是,专从他所讲的话看,似乎天与人是完全分开,各不相干,中间没有任何关系。

这就不够全面。

刘禹锡认为“天人感应”这种说法固然是不对,但是天人之间也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这种情况,刘禹锡称之为“天人交相胜”。

他们三个人所讨论的问题,是自然界和人类的关系的问题,即中国传统哲学中所说的“天人之际”的问题。

宗教迷信对于自然界作了歪曲,认为有一个主宰,能够干预人事,赏善罚恶。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对比作文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对比作文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对比作文
哎,说起柳宗元和刘禹锡这两个大文豪,咱们四川娃儿也得来摆摆龙门阵,看看他们两爷子(这里指两位大家,非字面意思)在咱们心头是咋个样的。

首先说柳宗元,他啊,就像是咱们四川深山里头那股子清泉,清冽又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寒意。

他的诗文,读起来就像是走在雨后的青石板路上,湿漉漉的,又带着泥土和花草的清新。

柳宗元遭贬谪之后,写的那些个《永州八记》,简直就是把个人的苦闷和自然的美丽揉到了一起,让人看了既心疼又佩服。

咱们四川人讲究个“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柳宗元这遭遇,愣是把苦日子过成了诗,不简单!
再来说说刘禹锡,他就像是咱们四川坝子里头那火辣辣的太阳,热情奔放,不拘小节。

刘禹锡的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气势磅礴,就像咱们吃火锅一样,热辣辣的,直抵人心。

他那个“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多豁达,多乐观!就算是被贬了,也照样能笑对人生,这种精神头儿,咱们四川人看了,那是打心眼儿里佩服。

把柳宗元和刘禹锡放一块儿比,就像是咱们四川的麻辣火锅和清汤寡水的豆花饭。

一个热烈奔放,一个清新脱俗;一个是在逆境中找寻希望的光芒,一个是在困苦中品味生活的甘甜。

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味。

但说到底,都是咱们中华文化里头的瑰宝,都值得咱们细细品味,好好学习。

所以说嘛,不管是柳宗元的深沉还是刘禹锡的豪迈,都是咱们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咱们四川人,就得有这份包容心,啥子都尝一尝,啥子都学一点,这样咱们的日子才过得有滋有味,对吧?。

柳宗元、刘禹锡的哲学思想

柳宗元、刘禹锡的哲学思想

柳宗元、刘禹锡的哲学思想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因籍贯河东,故有柳河东之称,又因曾任柳州刺史,并死于柳州,故又有柳柳州之称。

《天说》、《天对》、《答刘禹锡天论书》、《非国语》、《贞符》、《封建论》等是他的主要哲学著作。

1、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柳宗元继承了王充的元气自然论思想,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由元气构成的。

他把元气当做世界统一的物质基础。

认为元气分为阴、阳两种,这两种元气的运行、休止、凝结、流动、冲突、枯竭、崩裂、塌陷,决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依赖于任何外在力量的主宰。

他认为阴、阳、天都统一于元气,元气缓慢吹动,阳气流行,则造成炎热的天气,元气迅速吹动,阴气流行,则造成寒冷的天气。

阴阳寒热的交替变化,才使得世界万物得以发展。

同时,他还明确指出:“天地之无倪(ni,无边无际),阴阳之无穷。

”(《非国语》)“东西南北,其极无方”。

(《天对》)这说明他对宇宙的无限性已有初步的认识。

2、天与人“不相预”的无神论。

他认为,天、地、元气都是没有意志的物质,它们同瓜果草木一样,本质上都属同一物质存在,根本不能对人施行赏罚。

人事的功、祸,都是人们自己造成的。

所以,人们呼天怨地都是荒谬的。

他指出:“生植与灾荒,皆天也;法制与悖乱,皆人也。

二之而已,其事各行不相预。

”(《答刘禹锡天论书》)即生植、灾荒,都是自然现象,而法制、悖乱则是社会现象,这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各有自己的变化发展法则,因而二者之间不能互相干预。

这就把人类社会从自然界中划分了出来,并且进一步否认了超自然力的天命、神权的存在。

是对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的发展。

他指出,古人讲天命神权的目的,是“用诬于无知之氓”(《贞符》)。

就是在于欺骗那些老实的百姓。

力量足的依靠人,力量不足的依靠神。

所谓力量足,就是治国有道,即以德治仁政来安抚百姓,选用贤能来管理国家。

这就深刻揭露了统治者之所以大力宣扬天命鬼神,是因为本身虚弱无道,只好借助鬼神进行统治。

论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友谊

论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友谊

论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友谊马重阳;张春山【摘要】柳宗元与刘禹锡同为公元793年的进士,仕宦经历大体相似,政治观点,哲学观点相通,在长期的交往中结下了患难与共的生死友谊,这睦都反映在他们的诗文酬唱之中。

【期刊名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0(022)001【总页数】3页(P77-79)【关键词】柳宗元;刘禹锡;交谊;文学研究【作者】马重阳;张春山【作者单位】运城高专学报编辑部;运城高专中文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在中国文学史上,流传着许多文人友谊的佳话,像蔡邕倒履迎王粲、陆凯摘桥寄范晔、阮籍青眼对嵇康等,多得不胜枚举。

中唐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和著名诗人刘禹锡是唐代文坛的两颗巨星,他们志同道合,患难与共,在长期共同生活中结成的真挚友谊,堪称世人的楷模。

柳宗元和刘禹锡虽非同乡故旧,但他们经历相似,患难与共,是一对刻骨铭心的知音。

柳宗元生于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小禹锡一岁。

他们同为贞元九年(793)进士,后又共同考入博学宏辞科。

宗元被授为集贤殿正字,禹锡授为太子校书。

贞元十九年(803),宗元除监察御史里行,禹锡为监察御史。

唐顺宗即位,宗元和禹锡同为王叔文集团的核心人物。

他们在永贞革新中,踔厉风发,大胆革新,有时在南宫共同起草奏章,有时嗟商罢除弊政。

他们主张消除宦官兵权,打击藩镇势力,免除人民积欠的赋税,整顿盐铁官营事业等,被视为最年青、最有胆识的政治家。

永贞革新失败后,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禹锡被贬为播州刺史。

旋即又改宗元为永州司马,禹锡为连州司马。

当宗元初听禹锡被贬播州时,他对亲人说:“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

吾与禹锡为挚友,胡忍见其若是。

”(见《旧唐书本传》)于是自草表章,请自往播州,与禹锡对调。

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说:“(宗元)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后来,二人一在永州,一在连州,书往信来,以通音好。

国开(山东)00852-简明中国古代史-形成性考核二-[参考答案]

国开(山东)00852-简明中国古代史-形成性考核二-[参考答案]

简明中国古代史-形成性考核二-辅导资料
说明:如果课程题目是随机的,请按CTRL+F在题库中逐一搜索每一道题的答案
特殊说明请仔细:课程的题目每学期都可能更换,所以请仔细核对是不是您需要的题目再下载!!!!
第1题
【判断题】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正确的答案是“对”。

第2题
【单选题】丁村人是()的代表性人类化石。

A. 母系氏族时期
B. 猿人时期
C. 古人时期
D. 父系氏族时期
正确的答案是:猿人时期
第3题
【单选题】《孙子兵法》的作者是()。

A. 孙武
B. 孙权
C. 孙坚
D. 孙膑
正确的答案是:孙武
第4题
【单选题】秦朝李斯主持的文字改革,统一使用的文字是()。

A. 大篆
B. 楷书
C. 小篆
D. 隶书
正确的答案是:小篆。

刘禹锡与柳宗元散文的构思立意分析

刘禹锡与柳宗元散文的构思立意分析

刘禹锡与柳宗元散文的构思立意分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刘禹锡与柳宗元散文的构思立意分析刘禹锡与柳宗元散文的构思立意分析刘禹锡和柳宗元作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因生平交游及难分伯仲的诗文成就而被人以“刘柳”并称。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唯物自然观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唯物自然观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唯物自然观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唯物自然观在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方面,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唐代佛教、道教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和提倡,唯心主义继续泛滥,从反面刺激了唯物主义的发展。

唐代唯物主义思想家,在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继承了王充、范缜的唯物主义理论和战斗精神,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其中以中唐时期的柳宗元和刘锡为杰出代表。

柳宗元(773--819年)和刘锡(772--842年)是同时代人,他们的自然观基本一致,关于自然观的理论集中表现在柳宗元的《天说》、《答刘锡〈天论〉书》、《天对》和刘锡的《天论》上、中、下三篇中。

他们在与韩愈所宣扬的天命观以及佛道有神论的斗争中,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柳宗元在王充元气说的基础上,论证了宇宙是由元气形成的,宇宙是无限的,不存在任何有意志的主宰宇宙的东西,不存在造物主。

他认为在初始的混沌状态中,只有元气在运动、发展、变化着,阴阳和天都是由元气派生的,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是由于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交叉渗透和运动变化的结果。

阴阳二气的无穷运动,有合有离,相互吸引、相互排斥,就构成了整个宇宙。

柳宗元坚持唯物主义无神论,反对当时盛行的唯心主义有神论。

刘锡继承了荀子以来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他以自然科学为根据,补充了柳宗元的自然观。

在对自然界的认识方面,刘锡认为整个自然界充满了有形的`物质实体,天地之内不存在无形的东西。

他批驳了魏晋玄学和佛教、道教关于“空”、“无”是宇宙本原的理论,认为“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空”不能超越物质形体而独立存在。

这是对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发展。

在关于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发展方面,他认为万物的生长、发展是一种自然过程,动植物和人类是天地阴阳之气交互作用产生的。

他还认为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有一定规律,宇宙万物是在互相矛盾和互相依存中无穷地运动发展着的。

他据此建立了天人关系学说,指出天地万物各有其不同的职能和作用。

柳宗元 刘禹锡天人观

柳宗元 刘禹锡天人观

天人相预
刘禹锡认为柳宗元的《天说》还未能尽 天人之际,故作《天论》三篇以尽其辩。认 为天人交相预,同时认为在自然领域与人文 、社会领域,各自遵循不同的规律。
天人相预
“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所不能,天,有形 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故 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曰; 天与人交相胜耳。” 天与人关系存在着三种状态:
柳宗元、刘禹锡的天人观
天说提出天人感应论。 王充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提出天道自然的观点

唐代以前,承认“天人合一”,最后通向有神论。

柳宗元、刘禹锡继续中国哲学 关于天人关系的讨论
天人哲学
柳宗元(字子厚)、刘禹锡(字梦得)他们是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在哲学上,柳刘 主要是围绕天人关系展开的。柳刘主要继承荀 子一派的思想,并且有所发展。
问题起因? 源于韩愈的一番议论,柳宗元《天说》 ,对韩式观点有所展示: 子诚有激而是邪?则信辩且美也, 吾能终其说,彼上而玄者,是谓 之天,下而黄者,是谓之地。
天人不相预
柳宗元在唯物主义者荀子的天人相分和 王充元气自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天人不 相预”的新命题,批判了神学目的论。
天人不相预
柳宗元承认天有“生植”之能,也有灾荒 之能;人有“法制”之能,也有“悖乱”之能。
天人相预
①“法大行”人能胜乎天者,法也,法大行, 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天下之人蹈道则必赏, 违者必罚。 ②“法小弛”法小弛则是非驳,赏不必尽善, 罚不必尽恶 ③“法大弛”非移位 数与势两个概念, 进一步证成他的天人观
思想评析
刘禹锡的天人交相预,柳宗元的天人不相预。 都否认的天人感应和道德定命论等偏于神秘 主义的看法,他们在这方面的观点和他们的 经历有密切关系,

浅谈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天论

浅谈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天论

浅谈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天论
汪益民
【期刊名称】《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3(007)001
【摘要】本文通过柳宗元、刘禹锡的天论与他俩的前辈荀子、王充以及后世的张载、王夫之等人的自然观的简要比较,既肯定了柳、刘继承了前人的元气论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理论基础,又着重分析了他俩在三个方面所作出的创新和发展,即开始了向元气本体论的过渡,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于阴阳二气的矛盾运动以及提出了"天人交相胜"理论,从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本文还分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元气论与西方古代哲学中的原子论在解释万物本原问题上的差异,肯定了柳、刘的天论在世界哲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总页数】4页(P77-80)
【作者】汪益民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从《天论》到《因论》:刘禹锡哲学思想的演进
2.柳宗元《答刘禹锡天论书》注译
3.柳宗元的《天说》与刘禹锡的《天论》
4.评刘禹锡的《天论》
5.天人之际:中唐时期的“天论”与诗歌转型——以韩愈、柳宗元、刘禹锡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韩愈_柳宗元_刘禹锡天人关系理论的现代诠释

韩愈_柳宗元_刘禹锡天人关系理论的现代诠释

收稿日期:20041210作者简介:刘真伦(1947),男,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及古典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

第22卷第1期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1月Vol.22No.1Journal of Zhoukou Teachers College J an.2005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天人关系理论的现代诠释刘真伦(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湖北武汉430074)摘 要:中唐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有关天人关系问题的讨论,其根本观念是一致的:天与人是两个对应的独立存在。

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韩强调其相悖相仇,柳强调其相分相对,刘强调其相胜相用。

天人同属于一个存在系统,理一分殊,体用不二。

天人相分,由此还原为天人相合。

韩、柳、刘的不同命题,共同构建起中唐天人关系理论的完整体系,并由此影响了宋人理一分殊的理论。

关键词:天人相仇;天人相分;天人相胜相用;理一分殊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9476(2005)01001605天人关系理论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本体论和人性论哲学的出发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天人关系理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区分为3个阶段:商周时期的“上帝”、“天帝”作为主宰人类命运的人格神,高踞于人类之上,是人的曾祖父;春秋战国直至两汉,天的自然属性得以凸现,而人的地位开始上升,无论是“天人合一”还是“天人相分”,“人”都已经获得了与“天”、“地”并立为三的平等地位;宋明以后,“天道”被认定为“人性”的形上依据,但这里的“道”,特指“仁义之道”,是人类独有的先天道德理性,“天道”实际上被纳入了“人道”之内。

归纳起来可以这样说:上古时期,天在人之上;中古时期,天与人相对;近代以来,天在人之中。

而最早将“天道”纳入“人道”,从而成为宋明心性论哲学新起点的,是中唐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有关天人关系理论的一场讨论。

韩愈认为,人只是破坏天地自然的一种蠹虫,天与人利益相悖,所以,“残民者昌,佑民者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唯物自然观
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在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方面,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唐代佛教、道教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和提倡,唯心主义继续泛滥,从反面刺激了唯物主义的发展。

唐代唯物主义思想家,在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继承了王充、范缜的唯物主义理论和战斗精神,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其中以中唐时期的柳宗元和刘禹锡为杰出代表。

柳宗元(773--819年)和刘禹锡(772--842年)是同时代人,他们的自然观基本一致,关于自然观的理论集中表现在柳宗元的《天说》、《答刘禹锡〈天论〉书》、《天对》和刘禹锡的《天论》上、中、下三篇中。

他们在与韩愈所宣扬的天命观以及佛道有神论的斗争中,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柳宗元在王充元气说的基础上,论证了宇宙是由元气形成的,宇宙是无限的,不存在任何有意志的主宰宇宙的东西,不存在造物主。

他认为在初始的混沌状态中,只有元气在运动、发展、变化着,阴阳和天都是由元气派生的,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是由于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交叉渗透和运动变化的结果。

阴阳二气的无穷运动,有合有离,相互吸引、相互排斥,就构成了整个宇宙。

柳宗元坚持唯物主义无神论,反对当时盛行的唯心主义有神论。

刘禹锡继承了荀子以来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他以自然科学为根据,
补充了柳宗元的自然观。

在对自然界的认识方面,刘禹锡认为整个自然界充满了有形的物质实体,天地之内不存在无形的东西。

他批驳了魏晋玄学和佛教、道教关于“空”、“无”是宇宙本原的理论,认为“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空”不能超越物质形体而独立存在。

这是对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发展。

在关于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发展方面,他认为万物的生长、发展是一种自然过程,动植物和人类是天地阴阳之气交互作用产生的。

他还认为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有一定规律,宇宙万物是在互相矛盾和互相依存中无穷地运动发展着的。

他据此建立了天人关系学说,指出天地万物各有其不同的职能和作用。

自然界的职能在于生长繁殖万物,万物在生杀、壮健、衰老的自然发展过程中,遵循强胜弱败的竞争规律;人的职能在于利用自然规律和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质资料,进行各种生产活动,向自然界谋取人们生活的需用品。

刘禹锡提出:“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

”(《天论》上)他认为天不能干预人类社会的“治”或“乱”,人也不能改变自然界的运动规律。

他还以科学知识为根据,宣传无神论,批判有神论。

总之,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学说,闪烁着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光辉,把中国古代关于自然观的理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