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导论1

合集下载

九年级体育理论课程讲义

九年级体育理论课程讲义

九年级体育理论课程讲义引言本讲义旨在帮助九年级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体育理论知识,包括体育与健康的关系、运动生理学基础、运动技能训练方法、体育竞赛组织原则等内容。

通过本讲义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体育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升自身的运动水平。

第一章:体育与健康1.1 体育的含义与价值- 体育的定义- 体育的价值- 体育与全面发展的关系1.2 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健康的定义- 健康标准- 健康与体育的关系1.3 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 体育锻炼对身心的影响- 运动与心理健康- 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建议第二章:运动生理学基础2.1 运动生理学概述- 运动生理学的定义-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内容-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2.2 运动与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的基本原理- 运动与能量消耗- 运动与能量补充2.3 运动与心肺功能- 心肺功能的基本概念- 运动与心肺功能的适应性变化- 青少年心肺功能的提升方法第三章:运动技能训练方法3.1 运动技能训练概述- 运动技能的定义- 运动技能训练的目的- 运动技能训练的原则3.2 基本运动技能训练- 跑、跳、投的基本技能训练- 球类运动的基本技能训练- 游泳、田径等专项技能训练3.3 运动技能提升策略- 技术分析与指导- 身体素质训练- 心理素质培养第四章:体育竞赛组织原则4.1 体育竞赛的含义与作用- 体育竞赛的定义- 体育竞赛的作用- 体育竞赛与体育发展的关系4.2 体育竞赛的组织原则- 公平竞争原则- 安全第一原则- 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原则4.3 体育竞赛的规则与裁判- 体育竞赛规则的制定与执行- 裁判员的职责与要求- 竞赛中的不正当行为与处罚第五章:体育与社交5.1 体育与社会交往- 体育活动中的社交作用- 团队运动与集体主义精神- 体育竞赛与社交礼仪5.2 体育与文化交流- 体育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体育赛事的国际化- 体育与多元文化的交融5.3 体育与社会发展- 体育产业的发展- 体育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体育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结语通过本讲义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体育与健康的密切关系,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基础知识,运用运动技能训练方法提升自身的运动能力,并能够在参与体育竞赛和社交活动中,展现出良好的素质与风貌。

1社会体育导论教学大纲

1社会体育导论教学大纲

《社会体育导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8210006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考试)学时:32 学分:2开课单位:体育系适用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目的与任务社会体育导论是大众体育的主体部分。

有着较为复杂的概念与理论体系,国内外着力于朝社会化、科学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更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本学习立足于对社会体育现象最简练的描述与概括,是体育专业学生宏观了解社会体育系统和社会体育理论体系的最重要的课程之一,也是学生学习社会体育专业的逻辑起点。

课程主要对学生认识体育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综合性导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体育学科的概念和方向,了解学科建设的特点与分类,以有利于在后期教学开展工作,解析研究问题的根本所在,为后续学习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一)了解社会体育学科的基本分类,对专业的本质问题进行适当的客观描述。

注重社会体育的专业适应性,学生要建立起学科的重要概念体系;(二)掌握社会体育学科形成原因,对社会体育、地位与功能、原则、内容和方法等,以及分布规律及发展趋势;(三)理解社会体育对体育学科客观表述的和社会发展中的性质、地位、作用与功能性。

以便解决对体育发展中的布局等各种问题,促使对学科认知组合的不断合理化。

五、课程教学基本内容绪论教学内容:1、建立社会体育学科的必要性2、社会体育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教材体系3、社会体育学科的研究方法4、社会体育学科的发展前景重点:社会体育的发展和体育科学化趋势要求建立相应的社会体育学科。

社会体育学科拥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特定的研究方法。

社会体育学科由于起步较晚,仍不成熟,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难点:建立社会体育学科的必要性,社会体育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教材体系。

第一章社会体育概述教学内容:1、社会体育的概念体系2、社会体育的产生于发展重点:社会体育有着一个复杂的概念和术语体系。

体育教学导论教案模板

体育教学导论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体育教学的基本概念、目的和意义。

- 使学生掌握体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体育教学问题的能力。

- 提高学生设计和实施体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体育教学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 体育教学的基本概念和目的。

- 体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难点:- 体育教学原则与方法的灵活运用。

- 体育教学设计与实施中的创新思维。

三、教学内容1. 体育教学概述:- 体育教学的概念。

- 体育教学的目的。

- 体育教学的意义。

2. 体育教学原则:- 科学性原则。

- 整体性原则。

- 发展性原则。

- 个体化原则。

3. 体育教学方法:- 讲授法。

- 示范法。

- 练习法。

- 游戏法。

- 比赛法。

4. 体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的制定。

- 教学内容的安排。

- 教学过程的组织。

- 教学评价的实施。

5. 体育教学实施:- 教学环境的创设。

- 教学活动的组织。

- 教学资源的利用。

- 教学问题的处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

- 简要介绍体育教学的基本概念和目的。

2. 讲授:- 详细讲解体育教学原则、方法和设计。

-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体育教学中的问题。

3. 讨论:-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4. 实践:- 学生分组进行体育教学设计,并模拟教学过程。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 强调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 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

2. 作业完成情况:- 学生完成体育教学设计的情况。

- 学生模拟教学过程的熟练程度。

3. 教学反思:- 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的反思。

- 学生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反思。

体育课程导论

体育课程导论

体育课程导论讲义第一章体育教学1.1 体育教学的概念1.2 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1.3 体育教学对象的身心特征1.1 体育教学的概念1.1.1 教学的一般概念教学是一种以教材为中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知识的认识活动。

1.1.2 体育教学概念的界定体育教学是一种以合理的身体活动或身体练习为中介,以增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最终目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1.2 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该观点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是辨证的统一,学是在教之下的学,教则是为学而教。

该观点吸收了现代教学论中发挥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先进思想,提倡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同时反对“学生中心论”中摒弃教师作用的做法,提倡是教师成为教学过程的主导,但不是绝对主体,这是他区别于传统的教师唯一主体论,又反对激进的学生唯一主体论,也不同于师生双主体论,是当前教育界对师生关系比较一致的看法。

师生关系论的启发纵观上述讨论,在当前体育教学中,为摆正师生地位,改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改变一些不恰当的观点和做法。

如:教师运用兵操式的教学形式和命令式的语言,居高临下,与学生之间具有隔阂;或教师过于注重示范、讲解,只强调学生“跟我做”,从不过问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有无兴趣;或教师把教学分解到以秒为单位,完全控制课业的进程,具有绝对的主动权等。

这些情况都容易导致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压抑,产生厌学或与教师消极对抗的不良状况。

体育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其中学生的兴趣、意愿、自主活动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不容忽视。

在体育教学中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时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也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主导下,真正自主地进行学习。

1.2.2 体育教学中师生地位与关系研究的趋势1. 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发挥成为师生关系问题的核心2. 对师生关系的考察更为深入、全面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学旨在是人的先天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体现出人的自我实现的内在价值。

第一讲体育课程教学导论

第一讲体育课程教学导论

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
1、前提是:1999年9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文件。 2、提出时间是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 革与发展的决定》21号文件。教育部决定,大 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 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 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幼儿教 育、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 3、结果是制订了各门课程标准,体育就是《体 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材等等。
三、体育课程发展的基本理念
(一)课程的性质: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 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 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二)课程的价值: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 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获得体育与健康 知识的技能。 (三)课程的理念: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 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 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 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国家就看到今后世界的竞 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提出从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 强国的转变的发展目标。 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 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的价值观指导着 全国课程的转型。 基本理念是: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确立培 养“整体的人”课程目标;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 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 恢复个体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改变学校个性缺 失的现实,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预期终极目标是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的 人”:内涵是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一句话: 人的全面、均衡、和谐的发展。四、体育课程功能与地位
体育课程形式包括:体育课、课间操和课 外体育锻炼。 (一)功能:培养健康的体魄;促进运动爱好和 运动专长的形成;培养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 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学习。

体育导论

体育导论

体育导论一、知识点1、体育的基本性质和基本手段体育的本质,就是以身体锻炼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为主要目的。

这是体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本质特点。

2、我国现代体育由什么构成?(P6)我国现代体育,基本上由群众体育(社会体育、大众体育)、竞技体育(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三方面组成,且三者既不能相互代替、也不容相互混淆。

3、运动处方内容包括哪四个方面?(P114)锻炼内容、锻炼次数、锻炼时间、运动负荷量、注意事项等方面4、传统体育提倡的三基教学是什么?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5、①田径包括哪几个技能?(P275)田径运动包括走路、跳跃和投掷等各种运动技能。

②田径运动包括哪些运动类型(运动技术)?短跑(技术)、跨栏跑(技术)、中长跑(技术)、跳远(技术)、跳高(背越式跳高技术、)、推铅球(铅球的技术)6、评价一个人的健康要从哪个方向?(P33)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等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

7、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将学习内容分为哪5个领域?《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课程学习内容划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个学习领域。

8、学校体育目标是由哪3个方面体现的?中国学校体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他们的体质,并对他们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使他们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

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完成下列的具体任务:①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地生长发育,养成学生坐、立、行的正确姿势;促进学生力量、速度、灵敏、耐力等身体素质的发展,增强学生走、跑、跳跃、投掷、攀援等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体育活动大多在室外进行,锻炼学生习于寒暑,能登山、泅水,以增强他们适应自然环境、抵抗疾病、克服困难的能力。

②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使学生爱好体育活动,懂得怎样锻炼身体,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对有发展条件的学生进行系统的业余运动训练,为国家发现和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才。

健康体育导论教学教案

健康体育导论教学教案

健康体育导论教学教案
介绍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健康体育导论》的教学教案,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有效地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

本教案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教学目标
1. 了解健康体育导论的重要性和意义;
2. 掌握基本的健康体育概念和术语;
3. 培养健康体育锻炼的兴趣和意识;
4. 培养自我保护和安全意识。

教学内容
1. 健康体育导论的定义和概念;
2. 健康体育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3. 常见健康体育运动项目的介绍;
4. 设计个人健康体育锻炼计划;
5. 自我保护和安全知识。

教学方法
1. 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健康体育导论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2.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探讨健康体育的意义和运动项目的特点;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的健康体育锻炼活动,培养其兴趣和意识;
4.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研究自我保护和安全知识。

评估方式
1. 课堂表现: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表现;
2. 作业考察:布置相关作业,考察学生对健康体育导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个人健康体育锻炼计划:要求学生设计个人健康体育锻炼计划,并进行评估;
4. 安全知识测试:组织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测试,考察其自我保护和安全意识。

以上就是《健康体育导论》的教学教案,希望能够对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体育与健康导论

体育与健康导论
的意识,增强体育健身的技能。
(三)把阳光体育运动与“绿色奥运”、“人文奥 运”、“科技奥运”主题结合起来,开展校内外体育实 践和业余训练活动,让学生感受奥运,参与奥运,通过 “阳光体育运动”三个阶段工作的全面实施,激活学校 体育教学的活力。
健康概述:
近半个世纪以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 的几次论证,可以认为:自1948年提出“三维” 健康观,并改变健康的唯生物医学含义之后,已 使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拓宽到生理、心理和社会学 领域,甚至还涉及道德与生殖健康等内容。现代 健康观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 道德健康。 美国健康中心提出了一个与健康三维相似的健康 定义,即只有身体、情绪、智力、精神和社交等 五个方面都健康(也称健康五要素),才称得上真 正的健康,或称之为完美状态。
(2)体育锻炼能完善大脑的传导系统。 (3)体育锻炼能改善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 促进条件反射的建立。 (4)体育锻炼能提高大脑皮质反应的灵活性和工 作能力,有激活脑细胞的功能。
体育与心理健康
一、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1.调节作用 2.促进智力发展 3.有助于人格完善 4.有助于确定良好的自我概念 5.增强增强社会交往能力
体育与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锻炼成为人们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主要休闲方式之 一。体力上的疲劳得以恢复的积极方式是借助轻松的 身体运动来促进有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增强体质, 促进健康从而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体育锻炼内容 丰富,活动方式繁多。
适宜的身体运动不仅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也有利 于心理健康,有利于拓展人际交往的空间,提高社会 适应能力。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保持和提高健康水平 2.促进人全面发展 3.奠定终身体育基础
体育与身体健康

体育课程导论教案

体育课程导论教案

体育课程导论教案一、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体育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技巧,掌握体育的基本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培养良好的体育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课程内容本课程包括以下内容:1. 体育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体育的方法和技巧3. 体育的基本技能4. 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提高5. 体育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讲解、演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体育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练习、比赛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3. 小组活动:通过小组活动、团队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培养良好的体育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4. 自我反思:通过自我反思、总结等方式,让学生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四、教学步骤本课程的教学步骤如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程的学习。

2. 理论讲授:通过讲解、演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体育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3. 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练习、比赛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4. 小组活动:通过小组活动、团队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培养良好的体育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5. 自我反思:通过自我反思、总结等方式,让学生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6. 课堂小结:对本课程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强调重点和难点。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8. 下节课预告:预告下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五、教学评价本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学生对体育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2. 学生掌握体育基本技能的情况;3. 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情况;4. 学生培养良好体育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情况;5. 学生自我反思和总结的能力。

01《体育概论》第01课时教案(引论)

01《体育概论》第01课时教案(引论)

01《体育概论》第01课时教案(引论)第一篇:01《体育概论》第01课时教案(引论)第01课时(引论)一、导入新课:(开学第一课,提出教学要求)。

1.体校中专生必须要有所了解的专业基础课;2.“3+2”升学考试必考的科目(详细说明);3.教学过程中要求做好课堂笔记(格式规范,时间、课次,与作业本一起交)。

4.平时成绩10%(出勤);课堂笔记15%(规范);作业15%(准时、质量);闭卷考试60%。

任何一项成绩不及格,不计算总成绩。

二、传授新知:1.研究对象:从宏观上从宏观上、整体上来综合研究体育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2.学科性质:体育概论是一门社会科学。

按照研究对象可将科学分为3大类:对象—自然—自然科学(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对象—社会—社会科学(如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对象—思维—思维科学(数学、逻辑学、心理学等);体育概论属于那一类?(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学科知识进行推演,而后由教师对学生的陈述进行评价,提高学生演绎与归纳水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本门课程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处于较高层次,与《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和《群众体育学》之间的关系相当于总论和分论的关系。

3.学科基础:哲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把握学科观照的视角)。

4.结构体系:概述——论述体育概论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基础。

历史——探讨体育现象的起源、概念和历史发展规律。

现实——研究体育的本质论、价值论、目的论、过程论、制度论。

未来——展望未来社会的体育发展趋势。

科学与研究——介绍体育科学形成、发展和趋势。

5.目的意义:树立体育观念;指导体育实践。

三、课堂小结: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点明体育概论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基础、结构体系和目的意义。

第二篇:体育教案第17课时第 17 课时学习目标:跑动中手臂的摆动方法和要领,练习中相互观察帮助。

学习内容:跑动中手臂的摆动学习步骤:一、展示技能,体现风采教师活动:1.集合队伍,简单队列练习。

体育学公开课运动训练与运动生理学导论

体育学公开课运动训练与运动生理学导论

体育学公开课运动训练与运动生理学导论体育运动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提高身体素质还是促进健康,运动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体育学公开课中的运动训练与运动生理学导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运动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

一、运动训练的目的和重要性运动训练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运动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

它有着广泛的应用范围,涉及到各个年龄段和各个层次的人群。

不仅能够帮助运动员提高竞技水平,还能改善大众的身体健康状况。

运动训练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提高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等方面的训练;其次是改善运动技能,例如射击、跳高、游泳等运动项目的技术训练;最后是培养运动员的竞技意识和心理素质,提高其在比赛中的应对能力。

运动训练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全面促进身体健康和发展。

适当的运动训练可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提高免疫功能,减少患病的风险。

此外,运动还可以促进心理健康,缓解压力和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二、运动生理学导论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中生理变化和适应的学科。

它主要探讨运动对机体的影响以及机体对运动的适应过程。

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对于科学指导和合理安排运动训练具有重要意义。

1. 体能训练体能训练是运动生理学的基础,它主要涉及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等方面的训练。

通过合理的体能训练,可以提高机体的功能水平,增加运动表现能力。

力量训练是提高肌肉力量和爆发力的主要手段,它可以通过重力训练和抗阻训练来实现。

速度训练主要用于提高运动员的速度表现,在运动中对速度的要求越高,速度训练越重要。

耐力训练则是增加机体的耐力和持久力,例如长跑、游泳等项目的训练。

柔韧性训练可以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减少运动时的损伤风险。

2. 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化学研究运动时机体内化学物质的变化和代谢过程。

这对于了解运动对机体的影响和促进运动训练的效果至关重要。

在运动中,能量的供应是关键问题。

体育理论课讲稿

体育理论课讲稿

体育理论课讲稿第一篇体育概论篇第一章体育概论体育自产生以来,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人们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方式,在对健康、对和谐与美的追求中,期待自身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了解体育的产生和发展,认识体育的概念和组成,探索体育的本质和功能,领悟体育的真谛,以求不断提高对体育的认识,达到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享受体育的力与美,从而对体育有着更深入的认识。

第一节体育的概念与组成一、体育的概念1、什么是体育:体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是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过程和社会文化活动。

2、体育包括的内容:体育包括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身体锻炼三方面的内容。

3、体育与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关系:体育既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和制约,也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服务。

二、体育的组成体育是由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三个方面组成。

(一)学校体育: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民教育的基础;它作为教育和体育的交叉点和结合部,又是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学校体育教育重要是通过体育课程、课余体育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等基本组织形式,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核心,全面实现学校体育的各项任务。

(二)竞技体育竞技体育又叫竞技运动,它是在体育实践中派生出来的。

那么什么是竞技体育呢?竞技体育是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挖掘身心潜能,以夺取优异运动成绩为目标而进行的科学训练和竞赛活动。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目标就是“更高、更快、更强”;奥林匹克的原则是“公平竞赛”、“参与比取胜更重要”。

(三)社会体育社会体育亦称大众体育,是指以健身、娱乐、休闲、医疗和康复为目的的体育活动。

它的活动内容最广、表现形式多样、适应性较强、参加人数最多的一类群众性体育活动。

它是学校体育的延伸,又是现代体育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二节体育的功能体育的功能有:健身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军事功能、经济功能和政治功能。

一、体育的健身功能“强身健体”是体育的本质功能。

大一体育概论知识点总结图

大一体育概论知识点总结图

大一体育概论知识点总结图体育概论是大一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通过学习体育概论可以了解体育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相关知识和理论。

下面是对大一体育概论知识点的总结图,以图表的方式将知识点进行分类和梳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一、体育的定义体育的概念和定义,包括体育的特点、目的和意义等。

1.1 体育的概念- 狭义体育- 广义体育1.2 体育的特点- 全面性- 主动性- 规则性1.3 体育的目的和意义- 健身养生- 培养品质- 发展社会二、体育的分类体育按照运动项目和性质可以进行分类,了解不同类型的体育有助于理解其特点和规则。

2.1 运动项目分类- 运动竞赛项目- 健身项目- 娱乐项目2.2 体育的性质分类- 教育体育- 比赛体育- 娱乐体育三、体育与健康体育对个人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体育锻炼来促进健康。

3.1 体育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强身健体- 预防疾病3.2 体育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缓解压力- 提高情绪3.3 体育锻炼的原则和方法- 适度性- 均衡性- 科学性四、体育与教育体育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和意义,以及体育教育的方法和方式。

4.1 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 培养品质- 塑造人格4.2 体育教育的方法和方式- 课堂教学- 体育竞赛- 体育活动五、体育史体育的发展历史和重要事件,了解体育的历史有助于理解其演变和发展。

5.1 古代体育- 古代体育的特点- 古代体育的项目5.2 现代体育- 现代体育的起源- 现代体育的发展总结:通过对大一体育概论知识点的总结图进行了分类和梳理,从体育的定义开始,展示了体育的分类、体育与健康、体育与教育以及体育史等知识点。

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和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体育的意义和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体育来促进个人身心健康的发展。

大学体育课程理论讲稿

大学体育课程理论讲稿

大学体育课程理论讲稿主讲:尤洋第一章体育与健康概述第一节体育概念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由生产生活需要逐渐产生、演变而来的种有目的、有意思的社会运动。

体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体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文目的一种有意思、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体育是指一个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机能,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

第二节健康概念健康(healthy)一词在古代英语中是强壮、结实和完整的意思世界卫生组织在1978年的国际保健大会上通过的〈〈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了健康的含义,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痛苦,而且包括在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

鉴于世界各国对健康问题的研究,专家门又进一步提出了健康的10条准则,即:①精力充沛,对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不感到过分紧张疲劳。

②乐观、积极,乐于承担责任,工作效率高。

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⑤抗疾病的能力强,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传染病等。

⑥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⑦眼睛明亮,反映敏锐。

⑧牙齿清洁,无孔洞,无痛感,无龋齿,无出血现象,齿龈颜色正常。

⑨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⑩肌肉丰满,皮肤富有弹性,走路、活动感到轻松。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概念在此将外延拓宽,即把道德修养和生殖质量也纳入了健康的范畴。

根据生物、心理、社会多种因素对体育与医学的渗透和对健康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又精辟的指出:健康乃是人在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状态.人的健康是同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道德的、生殖的因素这五者联系在一起第三节体育与健康关系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包括:遗传、社会因素、气候因素、生活环境、生活方式(营养、体育锻炼、休息等)、教育状况、卫生条件等。

体育锻炼对健康作用的实现方法:一、体能与健康体能也叫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主要通过体育锻炼而获得.保持良好的体能可以使我们的身体更健康、精力更旺盛、生活更美好、寿命更能延长、生命更有价值。

一章排球运动导论

一章排球运动导论
1905年传入古巴 1900年左右传入亚洲 1917年传入欧洲(六人制)
2020/6/1
排球运动的繁衍
沙滩排球(Beach VB) 九人制排球(9 Men System VB) 小排球(Mini VB) 软式排球(Soft VB) 残疾人排球
2020/6/1
1.保证规则的简洁 2.保持进攻矛盾的相对平衡 3.维护比赛的连续性 4.争取比赛时间的可控性 5.有利于电视转播
2020/6/1
我国排球运动的发展
我国排球运动发展概况 我国对世界排球发展的贡献 我国排球运动发展中可汲取的经验和面临 的问题
2020/6/1
我国排球运动发展概况
采用“六人制排球”前的我国排球运 动 六人制排球的推广和发展 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走出低谷,重振雄风
排球运动发展概况
世界排球运动的发展 我国排球运动的发展 排球运动发展态势
2020/6/1
世界排球运动的发展
世界排球运动发展的三个阶段
娱乐排球 竞技排球 现代排球
排球技术发展的主要规律和特点 排球竞赛规则对技战术发展的影响
2020/6/1
排球竞赛规则对技战术发展的影响
竞赛规则与技战术发展的辨证关系 规则的修改对技战术发展的影响 规则修改原则和趋势
第一章 排球运动导论
2020/6/1
2020/6/1
总论
排球运动简介 排球运动发展概况
2020/6/1
排球运动简介
排球运动的比赛方法与特点 排球运动的起源传播与繁衍
2020/6/1
排球运动的比赛方法与特点
比赛方法 排球运动的特点 排球运动世界大赛简介
2020/6/1
排球运动的特点
形式的多样性和广泛的群众性 技术的全面性和高度的技巧性 激烈的对抗性和严密的集体性 轻松的娱乐性和高雅的休闲性

健康体育导论笔记内容 第一章 体育运动与健康

健康体育导论笔记内容 第一章 体育运动与健康

健康体育导论第一章体育运动与健康第一节健康概述一、健康的概念(一)健康概念的形成与演化健康的概念具有动态特征 1948年WHO的健康定义(二)健康概念的特点☺指向健康,不是指向疾病,内涵扩大;☺涉及人类生命的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基本侧面,突破医学界限;☺不仅仅是个体健康,还包括群体健康☺生物、心理和社会的三维健康观。

(三)健康的标志与标准☻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善于休息,睡眠好;☻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对一般的感冒和传染病有抵抗力☻体重适当,体态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眼睛明亮,反映敏捷,眼睑不发炎;☻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头发光洁,无头屑;☻肌肉、皮肤富弹性,走路轻松WHO提出人类新的健康标准:“五快”和“三良好”五快:♣吃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说得快;♣走得快。

三良好:☼良好的个性人格;☼良好的处事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健康的分类(一)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 1、身体健康2、心理健康3、社会适应健康:♫与家庭与亲属的关系♫工作与学习♫和熟人、朋友之间的活动、交往程度♫社团活动♫其他社会活动(二)个体健康和人群健康(三)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健康状态疾病状态亚健康状态现代医学中的亚健康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亚即次等之意),是界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游移状态”、“灰色状态”等的称谓。

亚健康是个大概念,包含着前后衔接的几个阶段:其中,与健康紧紧相邻的可称作“轻度心身失调”,它常以疲劳、失眠、胃口差、情绪不稳定等为主症,但是这些失调容易恢复,恢复了则与健康人并无不同。

它约占人群的25%~28%。

从亚健康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环境压力和人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与亚健康密切相关的外部和内部因素。

体育课程导论1

体育课程导论1

1.课程的概念 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教育领域的课 程问题形成了许多观点,这些观点基本围绕 着三个主题:在课程形态上,应采用学科课 程还是经验课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 面向现实还是面向传统;在课程内容的组织 上,应以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为依据还是以 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而对这些问题的解 决则于对课程内涵的了解有直接的关系。
《课程论》课程的教学任务: 课程论体系主要涉及三大层面的 问题—— 一是课程实体。 二是课程运作。 三是课程研究。
课程实体:是指课程本身,即从静态的角度看,
课程自身是什么、构成课程的基本要素包含什 么。主要包括课程的概念、课程的基本要素。
课程运作:是对课程的动态考察,指课程运行、
操作的整个动态过程,主要包括课程决策、课 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问题。
由于课程是时代是产物,产生于社会变化发展过程中的 客观需要和人们受教育的客观要求,相应地课程的内容与 形式也成为社会发展进程的标志。从课程本身的发展水平 中也可以看出社会和人们受教育的发展水平,尤其是国民 素质进步的水平。 如我国古代社会西周时期学校开设的“六艺”科目(礼、 乐、射、御、书、数),西方古希腊开设的“七艺”科目 (文法、修辞学、逻辑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而到了我国封建社会,课程是反映封建伦理道德的儒家经 典,西方中世纪则是以宗教教义为内容。而现代社会开设 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等科目以及卫生保健、闲暇教 育等内容,这一方面体现了时代对人们要求的提高,另一 方面也反映了国民素质本身的提高。
《体育课程导论》
教学专题内容
主要内容
1.体育课程概论: 课程的本质 课程的组成部分(课程的要素)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体育课程的界定与特点
2.体育课程价值论:
课程价值引论 体育课程价值取向 体育课程目标(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与设计 体育课程的组织

《体育运动概论》课程——第一讲

《体育运动概论》课程——第一讲

我国体育的分类
体育
竞技运动类 的身体活动
非竞技运动类 的身体活动
非身体活动类 的竞技运动
(四)非身体活动为主的竞技运动也是体育的范畴 (1)桥牌、国际象棋、围棋、中国象棋等也是体育 这些活动的特征是什么? 这些活动与打牌、麻将等活动的区别是什么? 在我国,非身体活动类的竞技运动也是体育的范畴。
我国体育的两种分类
《体育运动概论》课程 体育运动概论》 第一讲
第一章
体育的概念、 体育的概念、功能和目的
第一节 体育的概念
一、什么是体育 通过分析几个体育定义, 通过分析几个体育定义,找出体育与其他社会活动 之间的区别。 之间的区别。
在1981年版的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体育理论》中,将体育定 1981年版的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体育理论》 年版的体育学院通用教材 义为: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 义为:“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提高 运动技术水平,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一种社会活动。 运动技术水平,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一种社会活动。” 1989年版的体育学院通用教材 体育概论》 年版的体育学院通用教材《 在1989年版的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体育概论》中,将体育定 义为: 广义的体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 义为:“广义的体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 为目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为目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2000年版的 体育大辞典》 年版的《 将体育定义为: 在2000年版的《体育大辞典》中,将体育定义为:“体育是 人们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体的生长发育、 人们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体的生长发育、生理机 能活动能力变化与适应性的规律, 能活动能力变化与适应性的规律,以及动作技能形成规律与 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以身体练习(体育动作)为基本手段, 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以身体练习(体育动作)为基本手段, 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 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全面发展 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成绩水平, 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成绩水平,丰富文化 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 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

体育导论期末重点总结

体育导论期末重点总结

体育导论期末重点总结1. 体育的定义和重要性体育是一种运动和竞技活动,旨在提高个人健康和身体素质。

体育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可以培养个人的纪律性、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社交交流和文化交流。

2. 体育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体育在古代就有着悠久的历史,早期的体育活动主要是为了狩猎和生存需要。

体育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发展得更加完善,成为一种健身、娱乐和竞技的形式。

现代体育的发展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体育逐渐形成了现代化的规则和组织。

3. 健身运动的基本原则健身是体育的一部分,它强调通过适当的锻炼来提高身体的健康和素质。

健身运动的基本原则包括:适量性、循序渐进、全面性、特异性和个体差异性。

适量性是指锻炼的强度和时间不宜过高,循序渐进是指逐渐增加锻炼的强度和时间,全面性是指全身各个部位都要得到锻炼,特异性是指根据个人的需要和目标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个体差异性是指每个人的身体条件和需求不同,需要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调整和设计。

4. 体育运动的分类和特点体育运动可以分为竞技体育和休闲体育。

竞技体育是指以竞赛为目的的运动方式,强调个人和团队之间的竞争和能力的比较。

休闲体育是指以娱乐和健身为目的的运动方式,强调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合作和享受。

体育运动的特点包括:竞技性、规则性、规范性、可量化、可比较和娱乐性。

5. 竞技体育的组织和管理竞技体育的组织和管理是为了保证比赛的公平和秩序。

体育组织和管理的主体包括国家体育总局、国际奥委会和国际体育联合会。

竞技体育的组织和管理涉及到比赛规则、赛程安排、裁判和运动员选拔等方面。

体育组织和管理的原则包括公平、公正、公开和公共利益。

6. 体育心理学和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体育心理学主要研究运动员在比赛和训练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并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和技巧。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包括:动机原理、学习原理、适应原理和发展原理。

动机原理指个人对参与运动的动机和目标的影响,学习原理指训练对个人技能和能力的影响,适应原理指个人对运动环境的适应能力,发展原理指个人在运动中的成长和发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体育课程即活动——体育课程是指在学 校指导下,为了使学生能在身体、运动认知、 运动技能、情感与社会方面的和谐发展的有 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该观点强调体育课程是有计划、有组织 的体育活动,是相关体育教育活动的组合。
2.体育课程的特点 体育课程是运动认知性课程——运动认知, 主要通过人体本体感觉形成的认知; (1)体育课程是生活教育课程——主要为了学 生能愉快、健康、幸福地生活,充分感受人 的生命力,体验情感,增强意志力服务; (2)体育课程是情意性课程——通过体育课程 体验来改造人的主观精神世界,发展人的情 感、态度、价值观、个性等;
(二)课程的组成部分(课程要素)
1.国外关于课程的组成部分的观点(如泰勒— —现代课程论之父) 泰勒认为,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围绕着四个 中心问题运转的,如果要从事课程编制的话,就必 须回答这四个中心问题:(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 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 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5.体育课程的实施与教学改革:
体育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课程实施中的教育资源、 课程实施中的支持性行为) 学习方式(体育课程学习方式) 现代体育教学的基本理念 现代体育教学中的各种关系
6.体育课程评价:
体育课程评价的取向 体育课程评价的过程
7.体育课程研究:
体育课程研究的理论基础 (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社会学基础) 体育课程研究的问题及动态
《体育课程导论》
教学专题内容
主要内容
1.体育课程概论: 课程的本质 课程的组成部分(课程的要素)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体育课程的界定与特点
2.体育课程价值论:
课程价值引论 体育课程价值取向 体育课程目标(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 标)
3.体育课程编制与组织:
体育课程编制与设计 体育课程的组织
4.体育课程内容: 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 (学习内容) 体育课程内容的组织
出现对课程概念的理解的现象是正常的, 也是必然的。由于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时期和 社会条件不同,由于每个人从事课程理论与 实践研究的经验、着眼点和层次的不同,因 而,对课程的理解也不相同。在考虑课程的 概念及涵义时,有的人着眼于课程的结果上; 有的人着眼于课程活动的过程或程序上;有 的人在课程计划的层次上研究问题;有的人 则在课程实施是水平上进行探讨。
课程研究:主要包括课程研究的理论基础、课程
研究的方法、课程研究的历史进程及发展势。
一、体育课程概论 (一)课程的本质
1.课程概念 19世纪中叶,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 宾塞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首先提出 “课程”这一术语,将课程概念化为“教育 内容的系统组织”。
任何教育过程都要设及“教什么” 和“怎样教”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 说,学校体育教育中的课程问题和教 学问题是学校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中 的永恒的课题。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 整个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要认 识理解体育课程,必须首先认识课程。
(3)学习方式。它是如何学习的问题,是由学习活动 的类型、方式方法及运行的时间、空间和程序等构 成的总和。在课程编制过程中,需要对学习方式作 出指导、设计。 (4)学习评价。即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 评判。需要注意的是,学习评价不同于课程评价。 学习评价作为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关于如何对 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的问题,而课程评价是对课程 本身进行的评价,即对课程本身的价值进行评判的 过程。
按照泰勒原理,课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 (1)教育目标; (2)学习经验(内容与学科教材); (3)组织(环境与方法论); (4)评价。
2.国内关于课程的组成部分的观点 认为课程包括以下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1)学习目标。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也就 是所期望的学生身心发展的结果。学习目标的确定是 课程编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对后面的各个环节、 各个组成部分起着指导和定向的作用。 (2)学习内容。它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而掌握的、 以一定形式组织起来的各种知识、技能等多方面的内 容要素。课程编制中学习内容的确定既包括学习内容 的选择,又包括学习内容的组织。在许多有关文献中, 学习内容称为“课程内容”。
1.课程的概念 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教育领域的课 程问题形成了许多观点,这些观点基本围绕 着三个主题:在课程形态上,应采用学科课 程还是经验课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 面向现实还是面向传统;在课程内容的组织 上,应以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为依据还是以 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而对这些问题的解 决则于对课程内涵的了解有直接的关系。
(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学 习结果或目标)—— 该课程观点要把重点从手段 转向目的,强调教育、教学目标 的选择和制定,围绕教育教学目 标选择组织学校经验、实施教育 教学活动。
(4)课程即学习经验——
该观点把课程看作为学生在教育环境中教师、 材料等相互作用的所有教育,课程即学生的体验。 “经验”包含了“活动”、“学习经验”、“学习 活动”等内涵。而“经验”又分为两种:一是强调 教育者有意识地(有目的、有计划)提供的经验; 二是泛指学生习得的教育性经验。该观点强调学生 的兴趣、爱好、需求和个性,重视学习者与环境之 间的相互作用,重视教育环境的设计与组织,兼顾 课程过程与结果、预期的与未预期的经验。
概括国内外对课程国内的不同界说,大致可从 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课程的概念。 从广义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 经验。其中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 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 影响。也就是说,广义的课程除了学校的课程表所 表示的正式课程之外,还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及整 个学校生活中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中非制度 层面的影响;不仅包括书本的知识内容,还应包含 对学生各种课内外活动作出明确的安排,以不断地 促进学生知识与经验的结合。
(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 教育计划或学习计划,这一定义是将教学的 计划、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等都组合 在一起,以获得对课程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课程是指一定学科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进 程,不只是教学内容,还有对内容的安排、 进程和时限等。该定义强调课程的计划性和 目的性,而忽视了许多教学活动是基于非计 划的安排。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应是放在学 生的实际体验方面。
课程要素即四个组成部分之间的 逻辑关系: 为什么而学?——学什么?—— 如何学?——学的效果怎样?
(四)体育课程的界定与特点 1.体育课程的概念
目前有以下观点: (1)体育课程是一门学科(特殊的科目)——体育 课程是以发展学生体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的 一种特殊课程,它与德育课程、智育课程、美育课 程、劳动教育课程相配合,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 发展,是整个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的课程。 该观点比较强调学习体育运动的知识与技能,但 对学生的活动与体验关注不够。
(4)课程是学生在自身定位基础上的自主选择。 课程不仅要反映社会的要求,更要适应学生的身 心发展,由于学校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培养人,可以说, 课程的最大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现代学校 课程的实施过程决不是学生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 与训练技能的过程,而是他们积极自主地参与活动的 过程。现代学习都开设了一定数量的选修课,学生可 以在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未来发展认定基础上进 行选择。
由于课程是时代是产物,产生于社会变化发展过程中的 客观需要和人们受教育的客观要求,相应地课程的内容与 形式也成为社会发展进程的标志。从课程本身的发展水平 中也可以看出社会和人们受教育的发展水平,尤其是国民 素质进步的水平。 如我国古代社会西周时期学校开设的“六艺”科目(礼、 乐、射、御、书、数),西方古希腊开设的“七艺”科目 (文法、修辞学、逻辑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而到了我国封建社会,课程是反映封建伦理道德的儒家经 典,西方中世纪则是以宗教教义为内容。而现代社会开设 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等科目以及卫生保健、闲暇教 育等内容,这一方面体现了时代对人们要求的提高,另一 方面也反映了国民素质本身的提高。
从狭义来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 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 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 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中。
2.关于课程定义的基本思路 3.课程的本质.课程总是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知识体
系与价值体系综合结合的结果。课程是历史发展的产 物,它的内容、实施、管理及评价等都受课程决策者 主体需要的影响,同时它由有着坚实的客观基础,具 有不同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课程的本质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是国家对未来人才要求的意志体现 (2)课程是科技文化发展和人类经验的结晶 (3)课程是社会与国民素质进步的反映。
除以上课程观外,还有从课程内容构成的来 源及课程的社会功能出发来界定课程定义的: 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及社会改造。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是人们 经常使用的概念。而对课程概念的理解有多种 多样。有把课程广义理解为学生在学校所经历 的所有影响的总和,有狭义理解为某一学科内 容甚至某一类型的课或某一节课,有理解为功 课的进程、顺序和过程。
我国学者丁念金在其《课程论》中,将国内外各种各样的课 程定义归纳为五种类型: (1)科目说。即把课程的基本内涵界定为教学科目(简称学 科)。 (2)计划说。即把课程定义的基本内涵界定为学习计划。 (3)经验或活动说。即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经验或学习活动。 (4)教育内容说。即把课程定义为教育内容,是为实现学校 教育目标而选择是教育内容的称谓(顾明远《教育大辞 典》)。 (5)预期结果说。即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的预期结果,也即课 程是学习目标。
《课程论》课程的教学任务: 课程论体系主要涉及三大层面的 问题—— 一是课程实体。 二的角度看,
课程自身是什么、构成课程的基本要素包含什 么。主要包括课程的概念、课程的基本要素。
课程运作:是对课程的动态考察,指课程运行、
操作的整个动态过程,主要包括课程决策、课 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