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配伍与简易方
附子常用配伍
附子常用配伍附子,又称乌头、附子、乌参、僵蚕,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
附子有很多功效,如温阳散寒、祛风通络、麻醉止痛等。
为了发挥附子的最佳效果,常常需要与其他中药进行配伍使用。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附子常用的配伍。
一、附子配伍人参、黄芪附子配伍人参、黄芪,可以起到温补气血、益气健脾、调和阴阳的作用。
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人参、黄芪益气健脾的功效相辅相成,能够增强体内阳气的活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二、附子配伍巴戟天、枸杞子附子配伍巴戟天、枸杞子,可以起到温阳补肾、滋养肝肾的作用。
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巴戟天、枸杞子滋养肝肾的功效相得益彰,能够改善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阳痿早泄等症状。
三、附子配伍当归、川芎附子配伍当归、川芎,可以起到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
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当归、川芎活血化瘀的功效相辅相成,能够改善寒凝血瘀引起的疼痛、瘀斑等症状。
四、附子配伍甘草、生姜附子配伍甘草、生姜,可以起到温胃散寒、理气和中的作用。
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甘草、生姜理气和中的功效相得益彰,能够改善胃寒引起的胃脘冷痛、腹胀等症状。
五、附子配伍炙甘草、炙姜附子配伍炙甘草、炙姜,可以起到温中散寒、祛寒止痛的作用。
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炙甘草、炙姜温中散寒的功效相辅相成,能够改善寒凝引起的疼痛、寒痹等症状。
六、附子配伍桂枝、陈皮附子配伍桂枝、陈皮,可以起到温阳发汗、理气化湿的作用。
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桂枝、陈皮发汗化湿的功效相得益彰,能够改善寒湿困阻引起的头痛、胀闷等症状。
以上是附子常用的一些配伍,不同的配伍可以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附子具有强烈的毒性,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且用量要控制得当,以免出现中毒的情况。
同时,孕妇、哺乳期妇女、心脏病患者等禁忌使用附子。
在使用附子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使用,避免发生不良反应和中毒的情况。
附子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温阳散寒、祛风通络、麻醉止痛等功效。
通过合理的配伍,可以发挥附子的最佳效果。
附子的药方选录
附子的药方选录1.治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甘草100克(炙)干姜75克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150克.(《伤寒论》四逆汤)2.治阴毒伤寒面青四肢厥逆腹痛身冷一切冷气:大附子三枚(炮制去皮、脐)为末.每服15克姜汁半盏冷酒半盏调服.良久脐下如火暖为度.(《济生方》回阳散)3.治漏风汗出不止:附子75克(炮裂去皮、脐)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25克杏仁(去皮、尖、双仁炒出汗)25克白术100克.上四味锉如麻豆大以水五升煮至二升去滓.分温四服日三夜一.(《圣济总录》附子汤)4.治关格脉沉手足厥冷:熟附子(童便浸)、人参各5克察香少许.上末糊丸桐子大麝香为衣.每服七丸灯心汤下.(《医门法律》既济丸)5.治中风厥冷:生附子一分木香半分.上锉细.每服半钱姜二片煎服.(《普济方》附子散)6.治肾气上攻项背不能转侧:大附子一枚(六钱似上者.炮去皮、脐.末之).上每末二大钱好川椒二十粒用白面填满水一盏半生姜七片同煎至七分去椒入盐.空心服.(《本事方》椒附散)7.治一切厥心痛小肠、膀胱痛不可止者:附子50克(炮)郁金、橘红各50克.上为末醋面糊为丸如酸枣大以朱砂为衣.每服一九男子酒下妇人醋汤下.(《宣明论方》辰砂一粒丹)8.治胸痹寒气客在胸中郁结不散:坚满痞急附子(炮去皮、脐)、蓬莪术(煨)各50克胡椒、枳实(麸炒)各25克.上为散.每服15克热酒调下.(《普济方》四温汤)9.治气虚头痛:大附子一枚全蝎二枚(去毒)钟乳粉10~15克.上用附子剜去心安全蝎在附子内却以余附子为末同钟乳粉面少许水和作剂包裹煨令熟并为细末葱涎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同椒盐汤下.一作散葱茶汤下.(《澹寮方》蝎附丸)10.治头痛:附子(炮)、石膏(煅)等分.为末入脑、麝少许.茶酒下半钱.(《传家秘宝方》)11、治七疝,心腹冷痛,肠鸣气走,身寒白汗,大腑滑泄:木香(不见火)半两,玄胡索(炒,去皮)、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
附子治疗案例
附子治疗案例
附子,又名附子绵,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温阳散寒、祛风除湿、止痛安胎的功效。
在中医药中,附子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胃寒呕吐、腹痛腹泻、阳痿不育等疾病。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附子治疗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附子的临床应用。
案例一,风寒湿痹。
患者李某,男,45岁,因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寒热循环,舌苔白腻,脉浮紧等症状就诊。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辨证为风寒湿痹。
方药选用附子10克,
细辛10克,桂枝10克,独活10克,甘草6克。
连服7天,症状明显好转,关节
疼痛减轻,活动灵活。
案例二,胃寒呕吐。
患者王某,女,30岁,因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沉紧等症状就诊。
辨证为胃寒呕吐。
方药选用附子6克,干姜6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
连服
5天,症状明显改善,食欲增加,恶心呕吐减轻。
案例三,阳痿不育。
患者张某,男,40岁,因阳痿不举,精囊痛等症状就诊。
辨证为肾阳不足,方药选用附子10克,肉桂10克,仙茅10克,枸杞子10克。
连服10天,症状明显
改善,阳痿不育症状减轻。
综上所述,附子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
医生的建议用药,避免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同时,对于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应慎重使用附子,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附子作为一味中药材,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慎重
对待,避免出现不良后果。
希望本文所述的附子治疗案例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在使用中药时能够谨慎对待,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附子配伍41药对详解
附子配伍41药对详解附子配伍41药对详解附子味辛、甘,大热。
主入心、肾、脾经。
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
善治阴盛阳衰,大汗亡阳,吐利厥逆,虚寒泻痢,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附子气味俱厚,走而不守,“火性迅速,无处不到”(《本草经读》),能上助心阳通脉,中温脾阳健运,下补肾阳益火,挽救散失之元阳,最善温肾气、补元阳、救厥逆、祛寒湿、除痼冷,为温里回阳,救逆固脱之要药。
虞摶谓:“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祛除在表之风寒;引温里药达下焦,以除在里之冷湿。
”《伤寒蕴要》谓:“附子,乃阴证要药。
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
……夹阴伤寒,内外皆阴,阳气顿衰,必须急用人参建脉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
”《本草正义》曰:附子“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重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真有寒,无可不治。
”附子是中医临床的一味要药、峻药和猛药,因其能起沉疴、拯垂危而受到古今众多名医的推崇。
如明代名医张景岳把附子列为“药中四维”之一。
他说:“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
”清代名医陆懋修称:“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
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舍此之外则不能。
”现代名医吴佩衡则把附子、干姜、肉桂、麻黄、桂枝、细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列为中药十大主帅,指出“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
”已故名医何绍奇谓“附子一物,可上可下,可攻可补,可寒可热,可行可止,可内可外,随其配伍之异而变化无穷,用之得当,疗效卓著,在群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说它是‘百药之长’,是并不过分的。
附子配伍方法
附子配伍方法附子这玩意儿,那可是中药里的一味猛药啊!它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绝世高手,功力深厚,但要是用不好,也可能会伤人于无形呢。
要想让附子乖乖听话,发挥出它最大的功效,就得知道怎么跟其他药材配伍,这可是一门大学问。
咱先说附子和干姜的搭配吧。
这俩就像是一对好兄弟,相互扶持,干姜能帮附子暖身,让附子的热性更好地发挥出来,去温暖身体那些寒冷的角落。
就好比冬天里的一把火,能把寒冷驱散得无影无踪。
还有附子和肉桂的组合,那也是相当厉害的。
肉桂就像是给附子加了一把力,让附子的药性更能深入,就像一支精锐部队,能攻克那些顽固的病症。
想象一下,身体里的寒气就像敌人的碉堡,附子和肉桂一起发力,就能把这些碉堡一个个攻克掉。
再说说附子和人参。
这俩的搭配就像是将军和军师,人参能给身体补充元气,让身体有足够的力量去承受附子的热性。
不然附子这猛劲上来,身体要是没点底子,还真扛不住呢。
当然啦,附子的配伍可不止这些。
就像做饭一样,不同的食材搭配能做出不同的美味,附子和不同的药材搭配也能产生不同的效果。
但这可不是随便乱配的,得根据病情、体质等来仔细斟酌。
要是配错了,那可就麻烦啦!在使用附子配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剂量啊!可不能一下子用太多,那可就像火上浇油,会出问题的。
就像开车一样,油门踩得太猛,车子可就失控啦。
而且要找专业的医生来指导,他们就像经验丰富的老司机,能带着我们在健康的道路上稳稳地行驶。
还有啊,使用附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炮制。
炮制就像是给附子这个高手穿上一件合适的衣服,让它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也能减少一些副作用。
就像给宝剑开刃一样,开得好才能锋利无比,又不会伤了自己。
总之呢,附子的配伍方法是很有讲究的,我们可不能马虎。
要认真对待每一味药材,让它们在我们的身体里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帮我们赶走疾病,迎来健康。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儿啊,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
附子治病医案
附子治病医案
附子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温阳散寒、回阳救逆等功效,在中医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种寒性疾病。
以下是一则附子治疗寒湿痹症的医案:
患者男,40岁,下肢疼痛麻木,一年来未愈,头晕,有阵发性头痛,手指发胀,恶寒,口中和,脉弦沉迟,有寒湿之象。
处方: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生姜二钱,大枣四枚,附子四钱,苍术三钱,茯苓五钱,炙甘草二钱。
二诊:头晕头痛稍减轻,余证仍在,舌黄白苔,胡老用原方加附子用量至五钱。
三诊:下肢麻木,指头发胀,头晕,恶寒等症状均减轻,继续原方三副。
四诊:下肢麻木已除,受凉后仍有疼痛,手足尚有麻木胀,原方附子增至六钱,白芍增加至四钱。
五诊:麻木已根除,余证基本消失。
医案分析:患者下肢疼痛麻木,头晕恶寒,口中和,脉沉迟,是寒湿所致,治以调和营卫,扶阳,祛风湿,常用桂枝汤合真武汤治疗。
其中加大白芍的用量,可以减轻手指发胀的症状,用现代话说能增强静脉回流,自然就不会那么肿胀。
加大附子用量,可以消除肢体麻木。
需要注意的是,附子是一种有毒的中药材,使用时需要严格遵守中医理论和用药规范,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如果你有相关的医疗需求,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附子汤
附子汤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陈明、张印生【方药】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15克),茯苓三两(9克),人参二两(6克),白朮四两(12克),芍药三两(9克)【煎服】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304)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305)【解说】本证为阳虚寒湿内侵,以身体骨节疼痛、肢冷背寒、脉沉为特征。
附子汤参附合用,以峻补元阳之虚;朮附合用,以去寒湿之邪;加芍药以监附子之悍。
共奏温经扶阳,除湿止痛之功。
背恶寒乃少阴阳气虚衰之险兆,临床当急用灸法以救阳气,随后用汤,方不误事。
【运用】一、脾肾虚寒俞长荣医案:陈某,男,30岁。
初受外感,咳嗽,愈后但觉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微怕冷,偶感四肢腰背疫痛。
自认为病后元气未复,未即就医治疗。
拖延十余日,天天如是,甚感不适,始来就诊。
脉象沉细,面色苍白,舌滑无苔。
此乃脾肾虚寒,中阳衰馁,治当温补中宫,振奋阳气,附子汤主之。
处方:炮附子9克,白朮12克,横纹潞9克,杭芍(酒炒)6克,茯苓9克.服1剂后,诸症略有瘥减,次日复诊,嘱按原方续服2剂。
过数日,于途中遇见,病者愉快告云:前后服药3剂,诸症悉愈'现已下田耕种。
按语:脉证所现,里虚寒证无疑,与少阴悠关,断以附子汤取效。
二、胸痹(高血压心脏病)唐祖宣医案:唐某某,男,51岁,1980年6月24日入院治疗。
平素伏案少动,经常熬夜,长期失眠。
血压持续在190~170/120~100毫米汞柱之间。
1979年冬季以来,常阵发心前区刺痛。
1980年5月20日,因劳累过度,情志不舒,骤发胸背剧痛,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手足青紫,处于昏迷状态。
急送某院诊以心肌梗塞,经吸氧,输液等抢救措施,3日后脱险。
但仍神志模糊'稍一劳累,心绞痛即发作,于1980年6月24日,入我院住院用中药治疗。
祛湿利水方之附子汤
祛湿利水方之附子汤
附子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附子9克,茯苓9克,人参6克,白术12克,芍药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阳散寒,化湿利痹。
【主治】:寒湿内浸,身体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舌苔白滑,脉沉微无力。
【方解】:方中附子温阳祛寒,止痛化湿为主;重用白术化湿利痹,复以芍药缓急止痛为辅;茯苓、人参扶正益元气,健脾利湿为佐;全方有温阳散寒,化湿利痹之功。
【按语】:本方以惧寒肢冷、寒湿痹痛、苔白脉迟为辩证要点。
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羊水过多、水肿等。
如风湿甚,加羌活、威灵仙、独活、豨签草;痹痛日久、血行阻滞,加乳香、没药;痰湿入络,加白附子、天南星;寒湿较甚,加桂枝、制川乌、制草乌等。
【同名方】:
《备急千金要方》附子汤,由本方加甘草、桂心构成。
功能温阳散寒,利湿利痹。
主治湿痹缓风,体痛,肉如锥刺。
附子汤原方组成、医案条文、用法剂量与方解方论
附子汤原方组成、医案条文、用法剂量与方解方论[原方组成]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10克),茯苓三两(9克),人参二两(6克),白术四两(12克),芍药三两(9克)。
[服用方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治则方解]病机:里阳不振,阴寒外盛,水寒浸渍。
治则:温暖肾阳,驱逐寒湿。
方义:本方重用炮附子,温经扶阳,祛寒除湿,而止疼痛。
人参大补元气。
白术燥湿益气,助附子驱散寒湿。
茯苓健脾渗湿,使湿得以下行。
芍药和营血,通血痹,与附子相用,温阳以益阴,并制附子之燥性。
[辨证要点]附子汤功能温经扶助阳气,散寒除湿止痛,临床以身体骨节疼痛,肢冷背寒,脉沉为特点。
《伤寒论》用之治疗少阴阳虚寒湿凝滞经脉肌肉骨节之恶寒厥逆、身疼骨痛、口和不渴、脉沉之证。
真武汤与附子汤相相类,附子汤偏于寒湿凝滞肌肉筋骨,以身体疼重,骨节疼痛或里有腹中冷痛,腹胀为主。
真武汤偏于阳虚饮泛,以小便不利,腹痛,心悸为主。
用药方面,附子汤以人参大补元气而温散寒湿,真武汤则以生姜辛温走泄而宣化水饮。
本方与甘草附子汤相比较。
本方重在阳气虚衰,通过温补而散寒除湿;甘草附子汤重在风寒湿邪阻滞而兼阳虚,除湿散寒之外有祛风之效。
附子汤与白虎加人参汤均可治“背恶寒”。
白虎加人参汤证有高热,烦渴,引饮,脉洪大等阳明热盛,属热邪内陷之证,而附子汤无热,口中和,脉沉微,为阳虚于里,失于温煦所致,二者一实一虚,一寒一热。
[仲景方论条文]《伤寒论》第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炙之,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第305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注家方论]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辛以散之,附子之辛以散寒;甘以缓之,茯苓、人参、白术之甘以补阳;酸以收之,芍药之酸以扶阴。
所以然者,偏阴偏阳则为病,火欲实,水当平之,不欲偏胜也。
2.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附子汤,少阴固本御邪之剂,功在倍用生附,力肩少阴之重任,故以名方。
附子理中汤标准配方
附子理中汤标准配方附子理中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具有温中散寒、祛风止痛的功效。
它由附子、干姜、人参、大枣等药物组成,是治疗寒症、腹痛、呕吐等症状的良好选择。
下面将详细介绍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及其功效。
附子理中汤标准配方:1. 附子 6克。
2. 干姜 9克。
3. 人参 6克。
4. 大枣 12枚。
5. 甘草 3克。
以上药物按照比例配制,煎服后具有温中散寒、祛风止痛的功效。
功效:1. 温中散寒,附子理中汤中的附子和干姜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对于脘腹冷痛、呕吐清水、脉沉迟等症状有良好的疗效。
2. 祛风止痛,人参和大枣具有祛风止痛的作用,对于风寒引起的头痛、四肢酸痛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适用症状:1. 脘腹冷痛,脘腹冷痛是中医上常见的症状,多由寒邪侵袭脾胃所致,服用附子理中汤可起到温中散寒的作用,有助于缓解脘腹冷痛的症状。
2. 呕吐清水,呕吐清水多见于胃寒、胃虚等症状,服用附子理中汤可以温中散寒,有助于止呕。
3. 风寒头痛,风寒头痛是指受风寒侵袭而引起的头痛症状,服用附子理中汤可以祛风止痛,有助于缓解头痛症状。
4. 四肢酸痛,四肢酸痛多见于风寒湿邪侵袭,服用附子理中汤可以祛风止痛,有助于缓解四肢酸痛的症状。
总结:附子理中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具有温中散寒、祛风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清水、风寒头痛、四肢酸痛等症状。
在使用时应按照标准配方进行配制,严格控制药物用量,以确保疗效和安全。
同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个体化调整,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
希望本文能对大家了解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及其功效有所帮助。
附子理中汤标准配方
附子理中汤标准配方
附子理中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方剂,具有温中散寒、补脾暖胃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寒症。
下面将介绍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和制作方法。
配方:
1. 附子10克。
2. 干姜10克。
3. 甘草6克。
4. 大枣6枚。
制作方法:
1. 将附子、干姜洗净后,切成薄片备用。
2. 将大枣洗净,去核。
3. 将所有药材放入煎药壶中。
4. 加入适量清水,先用大火煎沸,再改用小火煎煮30分钟。
5. 煎煮后,滤去渣,取汁备用。
服用方法:
1. 每次取药汁50毫升,分两次温服。
2. 一般可连服3-5天,如症状未见好转,应及时就医。
注意事项:
1. 孕妇、儿童、老年人慎用。
2.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忌饮酒。
3.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过量或长期使用。
附子理中汤是一种非常经典的中药方剂,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慎重,以免造成不良反应。
如果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
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附子理中汤,是一种具有温中散寒、止呕安胎的经典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寒热错杂、腹痛腹泻、呕吐泄泻等症状。
其配方中包含了附子、干姜、大枣、生姜等药材,具有温中散寒、止呕安胎的功效。
下面将详细介绍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及其配伍用药的原理。
一、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
1. 附子(生) 6克。
2. 干姜 9克。
3. 大枣 12枚。
4. 生姜 3片。
二、用药原理。
1. 附子,温中散寒,止呕安胎。
附子具有温中散寒、止呕安胎的功效,能够温暖脾胃,散寒止呕,对于寒热错杂、腹痛腹泻、呕吐泄泻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2. 干姜,温中散寒,发表散寒。
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发表散寒的功效,能够温暖中焦,散寒发表,有助于增强附子的温中散寒作用。
3. 大枣,益气养血,和中止呕。
大枣具有益气养血、和中止呕的功效,能够滋补脾胃,和中止呕,有助于增强附子理中汤的温中散寒作用。
4. 生姜,温中散寒,和胃止呕。
生姜具有温中散寒、和胃止呕的功效,能够温暖中焦,和胃止呕,有助于增强附子理中汤的温中散寒作用。
三、使用方法。
1. 将附子、干姜、大枣、生姜按照标准配方比例配制好。
2. 将配制好的药材加水煎煮,待汤剂煎煮浓缩至一定程度后即可服用。
3. 每日3次,每次服用1剂,连续服用7天为一个疗程。
四、注意事项。
1. 本方剂适用于寒热错杂、腹痛腹泻、呕吐泄泻等症状,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忌自行服用。
2.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本方剂,如需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 服用本方剂期间,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
总之,附子理中汤是一种具有温中散寒、止呕安胎的经典中药方剂,其标准配方中包含了附子、干姜、大枣、生姜等药材,具有温中散寒、止呕安胎的功效。
在使用时,需严格按照医生指导使用,切忌自行用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附子的用法用量
附子的用法用量3~15g 。
回阳救逆可用18~30g。
亦有大剂量用至30g以上者。
经方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炙甘草二两。
破格救心汤:附子30~100~200克,干姜60克,甘草60克,高丽参10~30克,山萸净肉60~120克,生龙粉,活滋石粉各30克。
附子的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
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踒躄拘挛,阳萎,宫冷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1回阳救逆:有较强之回阳作用。
用于畏寒、肢冷、脉微欲绝之虚脱,常配伍人参,或干姜、甘草。
2补益阳气:附子辛热,其性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经,故凡阳气不足之证均可用之,尤能补益肾阳。
补肾阳常配肉桂。
3祛寒止痛:本品大热,祛寒力强,故能治寒邪内侵之胃腹疼痛、泄泻,以及寒湿阻络之痹痛。
①《本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②《别录》: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眙,为百药长。
③《本草拾遗》:醋浸削如小指,纳耳中,去聋。
去皮炮令坼,以蜜涂上炙之,令蜜入内,含之,勿咽其汁,主喉痹。
④《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去脏腑沉寒;补助阳气不足,温热脾胃。
⑤李杲:除脏腑沉寒,三阴厥逆,湿淫腹痛,胃寒蛔动;治经闭;补虚散壅。
⑥王好古: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
⑦《纲目》: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痓癫痫,小儿慢惊,风湿麻痹,肿满脚气,头风,肾厥头痛,暴泻脱阳,久痢脾泄,寒疟瘴气,久病呕哕,反胃噎膈,痈疽不敛,久漏冷疮。
合葱涕,塞耳治聋。
⑧《本草备要》:补肾命火,逐风寒湿。
⑨《本草从新》:治痘疮灰白,一切沉寒痼冷之证。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附子--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附子--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附子的食用方法:附子用法用量:3——15g 。
回阳救逆可用18——30g。
亦有大剂量用至30g以上者。
附子用药禁忌:不宜与半夏、瓜蒌、天花粉、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本品毒性差别很大.如炮制不当或剂量过大以及煎煮时间不够, 均可引起中毒反应。
附子汤功效:温经助阳,祛寒除湿,治阳虚寒湿内侵,身体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苔白滑,脉沉微。
组成:附子15克(炮) 茯苓9克人参6克白术12克芍药9克用法:上五味,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日三服。
来源:《伤寒论》。
补益附子丸功效:主治虚劳漏精。
处方:附子(炮裂,去皮脐)、龙骨、牛膝(酒浸,切,焙)、肉苁蓉(酒浸,切,焙)、巴戟天(去心)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日午温酒盐汤任下。
以知为度。
来源:《圣济总录》卷九十一桂枝附子汤组成:桂枝三两45g(去皮)甘草二两30g(炙)生姜三两45g(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15g(炮)用法:上药五味,以水18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现代用量:桂枝(9克)生姜(9克)大枣(3枚)甘草(6克)附子(3—6克)功效: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主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
现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属于风寒湿邪而成者。
来源:《伤寒论)。
桂枝附子汤功效:治伤寒八九日不解,风湿相搏,身体烦疼。
处方:桂枝(三钱)附子(炮.去皮脐.三个)甘草(二钱)用法与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活人书有芍药大枣。
来源:明·方贤著《奇效良方》大黄附子汤功效: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主治寒积里实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本方常用于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睾丸肿痛、胆绞痛、胆囊术后综合征、慢性痢疾、尿毒症等属寒积里实者。
)来源:《金匮要略》组成:大黄(9克)附子(12克)细辛(3克)用法;水煎服。
附子的用量用法
附子的用量用法
附子煎汁内服时,常用量为3~15g。
外用时,取适量附子研细末敷于足心,治疗阴虚牙痛。
经不同炮制方法,可生产黑附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等中药材饮片。
不同炮制方式作用功效不同,但用药方法一致,具体用药请遵医嘱。
附子一般多入汤剂,煎汁服用,也可以制成散剂或丸剂服用。
但中药材的使用须辨证论治,应在专业中医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随意使用,更不可随意听信中药偏方和广告宣传。
注意:附子毒性较大,入煎剂时,应先煎30~60分钟,以减弱其毒性,口尝至无麻辣感为度。
常见中药配伍如下:附子配干姜:附子善回阳救逆、温助脾阳;干姜重在温中,兼能回阳。
两药相配,回阳救逆及温中之力大增,治亡阳证及中焦寒证效佳。
附子配细辛、麻黄:附子补阳散寒;细辛善祛少阴经风寒;麻黄善开腠里而发汗散寒。
三药相配,善补阳发表散寒,治阳虚外感风寒功著。
此外,附子也有一些食疗价值,常用食用方法如下:煮粥:制附子10g,炮姜15g,粳米100g煮粥食用。
用于里寒腹痛、腹泻,大便表稀。
煲汤(附子羊肉汤):制附子25g,羊肉1000g煲汤食用。
用于阳虚畏寒肢冷,夜尿频多,或脘腹冷痛,腰痛。
泡酒:附子可以与杜仲、牛膝、淫羊藿、独活等中药配伍泡酒,用于腰膝疼痛等。
李可常用药方
6.附子的组方配伍李可老中医自学成才,经临床50多年的实践证明,不少以附子为主组方配伍,都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如破格救心汤就是一例,该方在全国众多火神派医家手中重复应用,的确效果肯定而良好,这在中医历史上也是比较罕见的。
为此,现就其常用的以附子为主组成的经验方,进行整理如下。
(1)破格救心汤:制附子30~100~200g,干姜60g,炙甘草60g,高丽参10~30g (另取汁),山萸肉60~120g,生龙牡各30g,磁石30g,麝香0.5g(冲服)。
用法:病势缓者,加冷水2000ml,文火煮取1000ml,5次分服,2小时1次,日夜连服1~2剂,病势危急者。
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喂,或鼻饲给药,24小时内,不分昼夜频频喂服1~3剂。
主治各种急慢性心衰。
(2)加味乌头汤:制附子60g,生黄芪240g,当归60g,制川乌、丹参、黑小豆、川牛膝、防风各30g,麻黄、桂枝、细辛、赤芍、桃仁各15g,肉桂10g,吴茱萸20g,蜂蜜150g,生姜40g,大枣20枚,麝香1.0g(冲服),穿山甲5g,水蛭3g,全虫30g,蜈蚣2条(后四味研粉冲服)。
用法:加冷水2500ml,文火煮取500ml,兑入黄酒500ml,日3服夜1服。
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证属虚寒者。
(3)乌头汤加味方:制川乌30g,制附子30g,生黄芪100g,当归、丹参、乳香、没药、白芍、黑小豆、乌蛇肉各30g,蜂蜜120g,桂枝、防风、全虫、甘草各15g,蜈蚣30条,豹骨15g。
用法:上药共捣粗末,加上白酒3斤入瓶内浸泡7昼夜后,早晚各热服1次,从1酒盅起服,逐日渐加,至服药后唇、舌稍麻木为度,即以此量维持至服完。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属寒性者。
(4)补阳还五汤加味方:制附子30g,生黄芪120g,葛根90g,炙甘草、当归、桂枝、赤芍、首乌、白蒺藜、黑木耳各30g,川芎、桃仁、红花、地龙、白芥子、红参(另煎)、生姜各10g,大枣10枚。
后期加肾四味各30g。
附子治病验方
附子治病验方【食疗法】1.附子粥原料:附子6克 (炮裂去皮脐) ,干姜6克 (炮裂锉),梗米60克。
做法:將前二味捣细为末,同梗米煮粥。
每日空腹食之,以瘥为度。
功能:温补脾参,散寒化湿。
2.附子泽泻饮原料:附子3克,泽泻15克。
做法:附子、泽泻煎煮滤汁代茶饮。
功能:补肾回阳。
(1-2条引自《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治病验方】1.治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甘草二两 (炙) ,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 (生用,去皮,破八片) 。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
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伤寒论》四逆汤)2.治阴毒伤寒,面青,四肢厥逆,腹痛身冷,一切冷气大附子三枚 (炮制,去皮、脐) ,为末。
每服三钱,姜汁半盏,冷酒半盏,调服。
良久脐下如火暖为度。
(《济生方》回阳散)3.治漏风汗出不止附子一两半 (炮裂,去皮、脐) ,蜀椒 (去目并闭口,炒出汗) 半两,杏仁 (去皮、尖、双仁,炒出汗) 半两,白术二两。
上四味,锉如麻豆大,以水五升,煮至二升,去滓。
分温四服,日三夜一。
(《圣济总录》附子汤)4.治关格脉沉,手足厥冷熟附子 (童便浸) 、人参各一钱,察香少许。
上末,糊丸桐子大,麝香为衣。
每服七丸,灯心汤下。
(《医门法律》既济丸)5.治中风厥冷生附子一分,木香半分。
上锉细。
每服半钱,姜二片,煎服。
(《普济方》附子散)6.治肾气上攻,项背不能转侧大附子一枚 (六钱似上者。
炮,去皮、脐。
末之) 。
上每末二大钱,好川椒二十粒,用白面填满,水一盏半,生姜七片,同煎至七分,去椒入盐。
空心服。
(《本事方》椒附散)7.治一切厥心痛,小肠、膀胱痛不可止者附子一两 (炮) ,郁金、橘红各一两。
上为末,醋面糊为丸,如酸枣大,以朱砂为衣。
每服一九,男子酒下,妇人醋汤下。
(《宣明论方》辰砂一粒丹)8.治胸痹,寒气客在胸中,郁结不散,坚满痞急附子 (炮,去皮、脐) 、蓬莪术 (煨) 各一两,胡椒、枳实 (麸炒) 各半两。
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
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引言附子理中汤是一种中医药方,具有调理中气不足的功效。
由于其独特的药材组合和配方比例,被广泛用于治疗中气不足引起的各种病症。
本文将详细介绍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使用这种中药方。
药材组成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由以下药材构成:1.附子:6克2.人参:9克3.白术:9克4.干姜:6克5.大枣:6枚以上药材是附子理中汤的核心组成部分,每一味药材都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
•附子:具有温补阳气、温通经络的作用,可以活血祛寒,温肾暖阳。
•人参: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益气养血,增强体质,恢复元气。
•白术:具有健脾止泻、益气养血的作用,可以提高消化功能,增强肠胃健康。
•干姜:有温胃散寒、理气止痛的功效,可以帮助消化,缓解胃痛。
•大枣:具有补气、养血的作用,能够调理脾胃,增加食欲。
以上药材经过合理的搭配和制剂,能够协同作用,达到调理中气不足的目的。
配方比例附子理中汤的各种药材按照一定的配方比例进行搭配,以保证其安全和有效性。
下面是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比例:•附子:6克•人参:9克•白术:9克•干姜:6克•大枣:6枚以上药材按照标准配方比例进行使用,既能够达到药物的最佳药性,又能够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
制剂方法附子理中汤的制剂方法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将药材洗净,去掉表面杂质。
2.人参、白术、干姜切片备用。
3.将附子放入研磨器中研磨成细粉备用。
4.取一锅清水,将大枣加入,煮沸后改为小火煮20分钟。
5.将人参、白术、干姜加入煮沸的水中,继续小火煮30分钟。
6.最后加入附子粉,继续煮沸5分钟。
7.关火,冲泡10分钟后即可。
以上为附子理中汤的制剂方法,制剂过程中需要掌握好火候和药材加入的顺序,以确保药效的充分释放。
适应症与注意事项附子理中汤广泛用于调理中气不足引起的各种病症,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肾阳虚导致的腰膝酸软、畏寒肢冷。
•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
•寒湿阻滞导致的关节疼痛、筋骨拘挛。
《伤寒论》附子方剂汇总
《伤寒论》附子方剂汇总附子简介名称:附子附片黒附子天雄分类:温里药功用:回阳救逆,温补脾肾,散寒止痛/大辛大热,温阳逐寒/补火助阳,散寒除湿。
性味:辛、甘、大热、有毒。
归经:心、脾、肾经附子:气味辛、温,有大毒。
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萎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伤寒论》附子总方1、桂枝加附子汤组成:桂枝45克芍药45克炙甘草40克生姜45克大枣12枚附子20克附子炮制方法:炮,去皮,破8片。
煮取方法:水7升,煮取3升,约60分钟。
服用方法:温服1升,病愈即止,不愈半日可3服。
2、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组成:桂枝45克炙甘草30克生姜45克大枣12枚附子20克附子炮制方法:炮,去皮,破8片。
煮取方法:水7升,煮取3升,约60分钟。
服用方法:温服1升,病愈即止,不愈半日可3服。
3、四逆汤组成:炙甘草30克干姜25克附子20克(强人附子30克)附子炮制方法:生用,去皮,破8片。
煮取方法:水3升,煮取1升2合,约30分钟。
服用方法:1服6合,日2服。
4、干姜附子汤组成:干姜25克附子20克附子炮制方法:生用,去皮,破8片。
煮取方法:水3升,煮取1升,约30分钟。
服用方法:顿服(1次喝完)。
5、芍药甘草附子汤组成:芍药45克炙甘草45克附子20克附子炮制方法:炮,去皮,破8片。
煮取方法:水5升,煮取1升5合,约50分钟。
服用方法:分温3服,每服5合。
6、茯苓四逆汤组成:茯苓60克人参15克附子20克炙甘草30克干姜23克附子炮制方法:生用,去皮,破8片。
煮取方法:水5升煮,取3升,约30分钟。
服用方法:温服7合,日2服。
7、真武汤组成:茯苓45克赤芍45克生姜45克白术30克附子20克附子炮制方法:炮,去皮,破8片。
煮取方法:水8升煮,取3升,约75分钟服用方法:温服7合,日3服。
8、附子泻心汤组成:大黄30克黄连15克黄芩15克附子1枚。
附子炮制方法:炮,去皮,别煮取汁。
煮取方法:上3味,麻沸汤2升渍之,内附子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子配伍与简易方
附子是强壮剂,也是增效剂。
附子除与干姜(姜附汤),人参(参附汤),黄芪(芪附汤),白术(术附汤),丁香(丁附汤),米仁(米附汤)等组成二味方外。
还常与干姜、甘草配伍(四逆汤)以解附子之毒,也与麻黄,肉桂,生姜,细辛,仙灵脾,葱白,当归,茯苓,杏仁等配伍外,还与大黄,石膏,黄连,龙胆草,栀子,知母,生地,西洋参,白芍,羚羊角等寒药配伍以消除附子的不良药性,具有温凉并用之妙。
1、参附汤:人参,附子,救脱回阳。
参附汤是救急方,补气回阳效力强。
正气大亏阳暴脱,喘汗肢冷急煎尝。
2、芪附汤:黄芪、附子,治盗汗。
3、术附汤:白术、附子,散寒去湿止痛。
4、姜附汤(伤寒论方):干姜、附子。
主治泻痢,脉微,胸背痛。
5、丁附散:丁香、附子,治反胃呕逆。
6、米仁附子散(伤寒论方):米仁、附子,治胸痹痛剧。
7、四逆汤(伤寒论方。
通脉四逆汤,干姜倍之):附子、干姜、甘草。
回阳救逆:四逆汤(用)附草姜,大汗亡阳四肢冷。
吐痢腹痛口不渴,救逆回阳赖此汤。
8、白通汤:附子、干姜、葱白。
9、近效术附汤(白术附子汤,伤寒论方):白术、附子、甘草。
10、麻附甘草汤(伤寒论方):麻黄、附子、甘草。
11、芍附甘草汤(伤寒论方):芍药、附子、甘草。
12、麻附细辛汤(伤寒论方):麻黄、附子、细辛。
13、大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方):大黄、附子、细辛,温经散寒通便止痛。
14、三仙丹(长寿丸):川乌一份、苍术二份、茴香三份。
15、米附败酱散:米仁、附子、败酱。
治肠痈疮痈。
16、附子泻心汤(伤寒论方):附子、大黄、黄连、黄芩。
17、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桂枝、白术。
治风湿骨痛。
18、桂附汤:桂枝、附子、干姜、大枣、甘草。
19、白术附子汤:白术、附子、干姜、大枣、甘草。
20、四味回阳饮:人参、附子、干姜、甘草。
治虚脱。
21、四维散:人参、附子、干姜、甘草、乌梅。
22、茯苓四逆汤:人参、附子、干姜、甘草、茯苓。
23、乌头汤:制川乌、芍药、黄芪、甘草、麻黄,散寒去湿,止痛补气血。
24、真武汤:白芍、附子、白术、茯苓、干姜,温阳利水。
真武汤,温肾阳,附术茯苓芍药姜。
恶寒腹痛体浮肿,肢重疼痛变安康。
25、附子汤:人参、附子、白术、茯苓(白芍),祛寒化湿。
温经助阳附子汤,参苓芍术同煎尝。
体痛背寒肢又冷,手足风湿
服之康。
26、附子理中汤(丸):附子、人参、白术、干姜、甘草。
治脾胃虚寒。
27、温脾汤:人参、附子、干姜、甘草、大黄。
温补脾阳。
28、六味回阳饮:人参、附子、干姜、甘草、熟地、当归,治阴阳将脱。
29、镇阴煎:桂附、熟地、牛膝、泽泻、甘草,治阴盛于下,格阳于上,大吐大血。
30、金匮肾气丸:肉桂、附子、地黄、泽泻、丹皮、茯苓、山药。
31、桂枝芍药知母汤:肉桂、附子、白芍、白术、知母、防风、生姜、甘草、麻黄,治风湿。
32、小续命汤:人参、附桂芍术防姜草,麻黄,杏仁,防已,祛风寒湿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