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华为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某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华为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分析学生:
指导教师:
专业:会计学
班级: 13级-6班
2017年5月
华为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分析
摘要
内部控制是公司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公司管理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内部控制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但严峻的现实却告诉我们有关内部控制失效的种种表现:诚信缺失、会计信息造假、公司舞弊案件频发等等,这些现象表明内部控制在设计上有缺陷,在作用上有缺失,给国家和公司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并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通过深入到华为公司的各个角落,了解公司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了内部控制理论,及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及现状。从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分析入手、结合中外内部控制的理论,帮助人们理解内部控制的内涵;再通过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分析,让人们知道内部控制对公司治理的重要作用,同时结合华为公司在过去的实践历程、变革流程、分析介绍了内部控制问题不仅是公司内部控制以及财务监管力度不足,还应注重公司信息传递问题、文化问题、激励机制问题、人力资源监管问题。将国外先进的经验、方法与在国内行之有效的监管的方法相结合,希望能给成长中的华为公司一点小小的启发。
关键词:内部控制;华为;信息传递;财务监管
目录
摘要 (2)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
1.2.1 研究的目的 (1)
1.2.2 研究的意义 (1)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2)
1.3.1 国外研究的现状 (2)
1.3.2 国内研究的状况 (3)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4)
1.4.1 研究内容 (4)
1.4.2 研究方法 (4)
1.5 拟解决的问题 (5)
2 内部控制相关理论概述 (6)
2.1 内部控制概念 (6)
2.2 内部控制结构 (6)
2.3 内部控制的途径 (6)
2.4 内部控制的意义 (6)
3 华为公司内部控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8)
3.1 华为公司介绍 (8)
3.2 华为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 (8)
3.3 华为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9)
3.3.1 缺乏健康的内部控制环境 (9)
3.3.2 信息的传递和沟通失效 (9)
3.3.3 财务监管制度不完善 (9)
3.3.4 内控体系不完整 (10)
4 完善华为公司内部控制的建议 (11)
4.1 建立健康的内部控制环境 (11)
4.2 建立有效的信息传递和沟通 (11)
4.3提高财务监管力度 (11)
4.4 制定和完善公司的内控体系 (12)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华为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分析
1绪论
1.1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华为公司规模的不管扩大,业务种类的不断拓宽,公司逐渐由单一的民营公司发展到多元化的公司,公司的各种类型业务的拓宽使得公司监管难度不断增加,公司的内控监管是否到位也关系到公司的生死存亡。因此,如何做好公司的内部控制监管是公司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促使各公司需要重视内部控制的监管并快速提升内部控制的监管水平。
1.2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研究的目的
20年间,中国通信市场从一个新兴市场发展成全球规模庞大并且最活跃的市场。在国际通信巨头纷纷扎根中国投资建厂的同时,国内的通信设备制造公司诸如华为、中兴、大唐等也在逐步成长、壮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贸易全球化、国际化日益加剧,世界各国通信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经济坏境日趋复杂,而华为公司的内部控制薄弱、管理松弛现象逐渐暴露了出来,公司对内部控制的理解还停留在较低层次,信息严重失真,各种违法乱纪现象愈演愈烈,因而通过对华为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研究,使华为公司的内部控制问题得四个方面的改善。⑴建立健康的内部控制环境,保证生产和经管活动顺利进行。⑵建立有效的信息传递和沟通,提高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⑶提高财务监管力度,保护公司财产的安全性完整性。⑷制定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保证公司既定方针的贯彻执行,为审计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1.2.2研究的意义
内部控制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公司监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华为公司内部控制的研究,保证公司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时,相关信息真实完整,内部控制系统健全合理,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华为公司实现战略发展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3.1国外研究的现状
内部控制概念的提出至今已有五十多年历史。内部控制,是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由公司监管人员在经营监管实践中创造,并经审计人员理论总结而逐步完善的自我监督和自行调整体系。在其漫长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大体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历史阶段,即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三个阶段。
从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AICPA)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监管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报告中,首次对内部控制作了定义。内部控制在50年时间内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经历近40年,而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只有5年时间。内部控制之所以有这么快的发展速度,除公司内部监管自身因素外,外部尤其是政府的推动亦是关键因素。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内部控制的实施。80年代一些舞弊性财务报告和公司“突发”破产事件导致美国国会一些议员对财务报告制度的恰当性提出了疑问,尤其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恰当性,由此成立Treadway委员会(即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并发表了著名的COSO报告。20世纪80年代证券交易监管委员会(SEC)也对内部控制产生一定的影响。SEC在1980年的S—X规则303条款中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监管当局讨论和分析(MD&A)”的信息。MD&A要求揭示上市公司财务和经营相关的当前和未来的流动性和其它情况,所以要求向公众提供更多未来经管责任的情况,包括内部控制等内容。“安然”事件发生后,美国国会于2002年7月通过《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 leyAct),强化了一系列控制措施,如完全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检查等。
COSO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受公司董事会、监管当局和其他员工影响,旨在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它认为内部控制整体架构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项要素构成。COSO报告首次把内部控制从原来的平面结构发展为立体框架模式,代表着国际上在内部控制方面的最高研究水平。此后发布的其他一些有关内部控制的报告(如加拿大的C OSO,英国的Cadbury,南非的King,法国的Vienot等等)均以COSO的报告为模本。我国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银行组织的内部控制系统框架也是以COSO的报告为基础的。但我国大部分公司监管层甚至许多内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