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戏剧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戏剧翻译
---------以《西厢记》两个译本为例
摘要:中国古代戏剧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对我们民族的文化有着深厚的影响,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戏剧对我们的修养和对中国的戏曲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戏剧的英译则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本文以《西厢记》的两个译本为例,对比分析译本所突显出来了不同倾向的翻译策略,以探讨何种翻译策略更有益于中国的典籍翻译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Abstract:Ancient Chinese drama has a long history, it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our national culture,understand ancient Chinese dram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cultivation and Chinese opera culture, and the translation of the drama is beneficial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preading, this article take two versions of 《Romance of the Western Camber》forexampl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ifferent translations to show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he tendency, to explore which kind of translation strategy is more conducive to Chinese classics translation and exter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关键词:西厢记、许渊冲、熊式一、奚如谷、翻译美学、典籍翻译、文化传播
中国古典戏曲研究成为20世纪最为活跃的学术领域之一,成绩斐然。面对百年的戏曲研究历史,学界在回顾中进行总结、反思,在前瞻中寻找方向感。与此同时,国内外文化交流与碰撞越来越激烈,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与语境下,中西方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考察和研究。
一)戏剧的特点
和小说、诗歌一样,戏剧是文学不可分割的部分。但戏剧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不仅供人阅读,更为演出服务。剧本是为演出而写,语言必须口语化,而且要有动作性,讲究音韵和谐,抑扬顿挫;此外,剧本语言的衔接手段与书面语的衔接也有所不同。这三大特征都是戏剧性得以体现的客观要素,也是译者获得戏剧翻译效果的先决条件(余东,2002)。(二)戏剧翻译的特点
在戏剧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除了忠实于原剧本的内容以外,还应特别注意戏剧翻译的特殊规律:即翻译剧本也必须像原剧本一样具备可供演出的语言特征。戏剧翻译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为舞台演出服务。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还要考虑到剧本潜在的“动态表演性”(Bassnett,1985)。即译本的语言不仅要自然、简洁,台词口语化,使演员读起来顺畅,观众听起来不觉得吃力;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到观众的接受心理和文化习惯,“既不能对原文中的双关语,歧义句以及有关文化现象进行注释,也不能为了保留原文的地方语言特色而音译某些词语”(Newmark,1981)。对于小说和诗歌的翻译,国内外翻译界讨论较多,而对于戏剧的翻译却谈之甚少。值得高兴的是国内外学者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从而推动戏剧翻译理论的发展。本文从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入手对《西厢记》中典故进行了研究。归化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提倡使用目的语文化本身的表达方式,反对引入源语文化的表达方式;而异化则以源语文化为归宿,主张保留源语文化的特有表达方式。作者通过建立《西厢记》汉语原文与两部英文全译本,即熊式一与许渊冲的全译本的平行语料库,并在语料库的中英文文本段落层面对齐,从《西厢记》及其两译本中随机抽取了多个进行分析。该研究表明,尽管他们在翻译过程中都采用了归化和异化策略,但均有其各自的倾向性。熊式一主要采用异化翻译,而许渊冲则倾向于归化策略。本研究从统计学角度证明了熊式一和许渊冲在策略选择上存在着明显差
异。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在中国流传很广,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是中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它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被称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对中国的语言、文化等各个方面皆颇有影响。《西厢记》诞生于盛产戏曲的元代,作者王实甫,作品里描写的崔、张爱情故事在中国已是家喻户晓,优美的语言艺术更令历代文人墨客赞叹不已。作品不仅继承了唐诗宋词的精美语言艺术,而且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并将他们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西厢记》的语言艺术一向为人们所称道,它的语言以当时民间口语为主体,化用了一些唐诗、宋词以及经史子集中的语句,形成了既清新俊雅有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白话口语与文学语言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统一。
《西厢记》两个英译本中翻译美学的分析比较
《西厢记》最早的英译本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我国卓越的戏剧家、教育家、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熊式一翻译的,书名为“The Romance of the Western Chamber”,于1935 年在英国出版并且搬上了英国舞台;美国翻译家哈特(Henry H.Hart)也把《西厢记》译成了英文并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于1936 年出版,书名是“The West Chamber: A Medieval Drama”;香港著名翻译家赖恬昌教授与S. E. Gamarekian 合作将《西厢记》编译为英文,林语堂作序,1979 年在香港出版;鉴于弘治版(1498 年)的《西厢记》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重印出版,而学界也有许多关于元剧的高质量研究,美国汉学家奚如谷(Stephen H. West)教授与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学系的荷兰籍汉学家伊维德(Wilt L. Idema)教授合作,对弘治版(1498 年)的《西厢记》进行校勘并据此翻译了《西厢记》,书名为《月与琴:王实甫西厢记》(The Moon and the Zither: Wang Shifu’s Story of theWestern Wing),1991 年由加州大学出版社在伯克莱出版,加州大学出版社1995 年出了他们的修订版,书名为“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许渊冲的韵体认为《西厢记》的散体英译不能充分展示原作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原作的语言美,因此将《西厢记》翻译成韵体,1992 年由外文出版社出版,1997 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汉英对照中国古典名著丛书时,许渊冲把《西厢记》的五本二十折全部英译出来了。2003 年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西厢记》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译者对1997 年的译文做了全面修订。文章下边对《西厢记》的两个比较全面且权威的英译本,即:奚如谷与伊维德合译的“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和许渊冲的2003 年译本“Romance of the Western Bower”进行对比分析。
“翻译美学研究探讨在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和读者)和审美客体(原作品),以及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审美体验和在翻译中审美再现的手段和翻译美的标准等。”任何审美活动都要遵循“理解-转化-加工-再现”的规律。
“审美再现是使一切审美活动落到实处的终端环节。在翻译过程中, 审美主体如果要将审美客体转换为另一种语介的文本, 使其中的美学要素得以最大限度的保留, 就必须娴熟地运用各种再现手段, 确保译文与原文高度神似。” 下文将选取《西厢记》的经典唱段,从语言和文化的层面对许渊冲教授的翻译和两位美国汉学家奚如谷和伊维德的译本之审美再现进行对比分析,希望引起同行对翻译美学层面上典籍英译比较研究的兴趣。
(一)语言层面对比研究两个英译本中的审美再现在翻译过程中,语言不仅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美的载体。
一切音律,思想,情感,意愿等都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的。所以有必要从语言层面上对比研究《西厢记》两个英译本中的审美再现。在文学翻译作品中,语言起码包含三个元素,那就是